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9

第19章 结语

一、中国古代知行观的历史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就对认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知识的来源、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知行的难易,知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等问题,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阐发了各种各样的知行观,成为尔后知行学说的源头。秦到唐代,哲学家们在知的来源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形成了尖锐的分歧。西晋后,佛教各派的神秘主义知行学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至清代,由于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封建道德的教育和实践,和道德伦理密切融合的知行问题得到理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哲学战线的理论中心问题之一。不少哲学家阐发了系统而完备的知行观,由此也推动了不同知行学说的斗争。明末清初出现了王夫之、颜元和戴震等坚持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哲学家,对以往唯心主义知行观作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其中王夫之更是作了总结性的批判。中国古代知行观经历了一个连绵不断、日益丰富的过程,而且独具特色,内容丰富。某些外国学者否认中国古代哲学有认识论问题,是完全不符合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发展史的实际的。

二、中国古代知行观的几个争论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知行问题的探讨,最主要的是知行有无先后、孰先孰后的问题,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有三种不同的主张: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行合一。持前两种主张的哲学家所讲的“知”多指经验知识,提出后一种主张的哲学家(王守仁)所讲的“知”则着重指先验的“良知”,至于所讲的“行”,普遍是着重指道德实践。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一个基本特点。古代知行观的其他问题,如知行的轻重和难易的问题等,都是从上面关于知行的先后问题的三种基本主张衍生出来的,而且论定知和行在先者为重、为难,在后者为轻、为易。也就是说,凡持知先行后说的,一般都主张知重行轻和知难行易;凡持行先知后说的,则一般都主张行重知轻和行难知易。但是也有例外的复杂的情况。下面就争论问题作一总结性的说明。

(一)知行先后问题的三种不同学说:一是知先行后。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程、朱,他们强调先致知,后涵养。二是行先知后。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王夫之、颜元,他们都主张行而后有知,知从行出。从认识的基本过程来考察,知行的先后问题,直接涉及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的问题,是在知行观问题上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凡是持知先行后说的是偏于唯心主义,而持行先知后说的则是唯物主义。三是知行合一。孟子的“良知”说已含有知行合一的思想倾向,而王守仁则加以继承而发挥为典型的知行合一论。应当承认,王守仁猜测到了知和行的统一关系,是有辩证法因素的。但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基本上是奠基于以知为行的基础上的,因而是唯心主义的。应当指出,王夫之在认识来源问题上主张行先知后,而在认识运动、认识过程问题上又看到了知和行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相须,并进而有功,是比较正确和全面地表述了知和行的统一性。我们可以看到,王守仁和王夫之都主张知行统一,但其间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这也说明了知行的统一是不同的哲学家都可以承认的,问题是统一在知还是行的基础上,这也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问题。

(二)知行轻重问题的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知重行轻。如程颐的“以知为本”说就是强调重知的。二是行重知轻。孔子已有这种思想的萌芽,墨家、王夫之、颜元都明确地主张行重知轻。朱熹虽和程颐一样,持知先行后说,但又和程颐不同,主张行重知轻。这也说明了古代同一学派的不同哲学家在知行观问题上的复杂性。还说明,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一样也是可以重行的。这种哲学史上的复杂现象给我们一个重要的理论启示:在认识论和道德上重视行并不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键,在于是否承认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是否承认知随着行的发展而深化。有的唯心主义者虽然也重行,但并不承认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仍然是唯心主义。三是知行并重。这是唯物主义者的普遍主张,其中如王廷相的“知行并举”是这种主张的典型论点。此外,一些宗教家主张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并重,是一种特定意义的知行并重思想。

(三)知行的难易问题,这是一个与知行的先后,尤其是和知行的轻重直接相联系的问题。凡是重行,如唯心主义者朱熹和唯物主义者王夫之都赞同伪《古文尚书·说命中》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命题,主张知易行难。程颐重知轻行,则主张知行都难,而实质上含有知难行易的思想。知行作为无限的认识阶段和过程,很难区分难易,只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才有一定的意义。如对有丰富知识而缺少实践的人,或对有丰富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的人来说,强调行难知易或知难行易,才有某种现实意义。

三、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理论缺陷

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主要缺陷有两个:

(一)没有真正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应当说,中国古代哲学家已经提出了实践这个范畴,如王廷相、王夫之、颜元都讲到实践。其中,王夫之讲的实践,虽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实践,但也包含了某些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的创造活动。如王夫之重视“厚生利用”的生产活动,强调与自然界争胜,“以人造天”,他说:“以天治人而知者不忧,以人造天而仁者能爱,而后为功于天地之事毕矣。”(《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第九章)把“以天治人”和“以人造天”结合起来,人们的实践活动既要受客观世界的制约,又要努力改造客观世界。在社会历史活动方面,王夫之认为“君相可以造命”,而且“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德宗·三》)。不仅帝王将相可以创造历史,就是普通平凡的人也参与历史活动。此外,如王充、王安石等人也看到了劳动者生产经验的重要性。当然古代哲学家都不可能看到实践的基本涵义是指能动地变革、改造现实的活动,他们只是具有这方面的思想萌芽。我们既不能无视这些宝贵的思想萌芽,也不能混淆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实践范畴的原则区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道德实践是否应包含在实践范畴之内呢?我们认为是应当的。实践的内容是广泛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的基本内容是生产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则阶级斗争也十分重要,而科学实验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愈来愈重要。人们将会看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道德实践也是愈来愈重要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古代哲学家之所以不能深刻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其原因,一是古代哲学家基本上都是学者,有的则是兼教育家、政治思想家,这种职业上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大多数只集中于认识世界、说明世界,而不免忽视改造世界即实践的重要性。二是剥削阶级的立场决定了古代哲学家们,除了在革命阶段具有进取精神外,其保守性是长期的、顽固的,他们往往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协助王朝稳定和维护封建秩序为己任,而轻视、仇视乃至反对调整、改造社会格局的斗争。三是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靠天吃饭的成分很大,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不容易看到人在生产斗争中的作用和生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的实践范畴的提出,只有在工业化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才有可能。

(二)不懂得知行的辩证发展过程。除王夫之等少数哲学家对于知行的辩证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以外,绝大多数古代哲学家都不能揭示出由行→知→行的循环往复的无限运动,不懂得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史实表明,一些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由于没有坚持认识辩证法思想,不仅不能使自己的理论深化、提高,也不能有效地抵制唯心主义的侵蚀、进攻,有的甚至由此而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四、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特点

首先,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伦理化的倾向。中国古代知行观和西方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具有类似的内容和共同的规律。但是由于具体国情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也各有不同的特点。西方的知行学说较多地与数学和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相联系,而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则较多地与伦理学说、道德修养方法相结合,呈现出鲜明的伦理化的倾向。这是缺点,又是优点。缺点,相对地说来,是较少与自然科学及其方法的联系(不是完全没有联系),影响和限制了对自然现象的探讨和认识。优点是重视人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古代的治国安邦。为了克服缺点,对于当代的中国哲学史工作者来说,加强自然科学的认识论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其次,中国古代相当长时间内,佛教的宗教知行学说占十分突出的地位,这也是一个特点。佛教的知行观是一种神秘思想,但是如果净化其宗教内容,剥取其带认识色彩的思想因素,对于总结古代知行学说也是有意义的。

五、一点启示——哲学家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非一致性

一般说来,一个哲学家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是一致的,但是,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史昭示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即在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中,认识论和本体论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墨子在认识论上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而在本体论上却是天志论。又如,张载在本体论上强调气的聚散形成万物,即以气(物质)为万物的本原,这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在认识论上,他却讲先验的“德性之知”,陷入唯心主义。在西方,康德也这样,他的本体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认识论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这说明一个哲学家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并不是都一致的。形成这种现象,是由于认识论和本体论是哲学中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问题,是属于不同序列的哲学问题。由于哲学家研究问题的重点、深度的差别,所受先行思想资料的不同影响,就容易出现两者不相一致的情况。

同类推荐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先秦诸子百家,是后世思想学派的源头,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恢宏历史的结晶,塑造独立性格,传承灿烂文明,两者缺一不可。研习先秦诸子应注意:汲取各家学说要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史记》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拜读应谨记:一、读史学做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二、读史学智慧,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雷达兵

    雷达兵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军队梦,曾经的他文弱,如今的他,却如大树般扎根在部队,魔鬼般的训练,不断的严格要求,军队的氛围,早就了军人,钢铁般的军人,一个特殊军种的军人,是如何在铁与血中磨练成长的。
  • 沉没的羔羊

    沉没的羔羊

    学校车棚凶杀案背后的凶案;《纸面具》:流水村庄里畸形恐怖的洞穴展厅,在绝望和深情的诡异纠结中,看警察李俊怎样一步步解开谜团。最后时刻,到底是正义战胜邪恶还是绝杀复仇,让我们拭目以待。
  • 李琬若: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市长

    李琬若: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市长

    李琬若将自己在美国四十多年生活和参政经历真实地告诉自己的同胞听,就是因为她同时爱着两个“祖国”,而她的两个“祖国”之间却对对方真实的东西了解得实在太少,太片面。
  • 举世独尊

    举世独尊

    混沌大帝死去之时盘古从他的身体里爬出来,从此盘古肩负起了开天辟地的任务,然而开天辟地何等容易,传说,因此,他边开天边停下来喘气,然而这些神秘的气息在盘古不经意的时候悄悄的凝聚……他是拯救世界的空间之主,盘古的气息凝聚成的第四空间竟能为他所用?慕容林一朝翻身,势要翻覆个天地,把所有让他不爽的人通通踩在脚下!
  • 绝色特工女神:狂傲枭妃

    绝色特工女神:狂傲枭妃

    前世无敌变异女特工,今生穿越变废材,遭人冷眼,被人鄙视!最最悲催的是,被逼嫁人惨遭羞辱!她闻人雅痛定思痛,绝境反击,掐坏男,灭小三,虐流氓,神挡杀神,佛挡灭佛!却没想到嫁的白痴王爷竟然是个腹黑货,对她情深一片,于是携手并肩祸乱天下,俯瞰江山断生死,指点春秋凌九霄!
  • 擒妻:皇后到朕怀里来

    擒妻:皇后到朕怀里来

    其实,她只想偷得浮生日日闲,无奈穿越到异世,还是个乱世,无一技之长难以安身立命。自此开始了求学之路:当过流氓,打过群架,干过土匪,当过霸王,调戏过姑娘。生活太过美好,老天都嫉妒,这不,酒后乱性这种狗血的事情居然发生在她身上。看着被自己强了的霸王龙!她很没节操的逃了。他邪恶的勾起嘴角,吃完了就想走?皇后,你还是乖乖到朕怀里来吧。(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天命帝后倾君心

    天命帝后倾君心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爱情的最初,原本就是一场心甘情愿的等待,等你遇到我,等你发现我爱你,等你发现原来你也同样爱着我。等待之初,她奉师命每日守在王府门口,感动王府众人:追求王爷的女子中,她是最执着的一个!执着你妹!传说南拓瑾王宛若谪仙、温润如玉,某女45°仰望天空,骂道:弥天大谎!自己不要脸也就算了,姐很宝贝的脸也被他丢光了!甜宠爱恋,爆笑经典,腹黑情深,共谱一曲倾城之恋!敢不敢,奋不顾身的爱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