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900000043

第43章 一场夭折了的哲学革命 (7)

章太炎坚持“金亦有识,诸无生者皆尔”。他并说:“非说金石皆有身识,不能成唯识义。”他的“真如”本体论同僧佉派、费希特、叔本华等人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的基本分歧,以及他的观点同唯识论传统看法的区别,在这一个问题上清楚地显示出来。他在东京所做的关于佛法的一次讲演,曾专门谈到佛法有许多不能说得圆满之处,有待后人补正,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佛法只许动物为有情,不许植物为有情,至于矿物,更不消说了”。《瑜伽师地论》将植物有生命说斥为“离系外道”的谬说,章太炎反驳说:“植物也有呼吸,不能说无寿;也有温度,不能说无暖;也有牝牡交合的情欲,卷虫食蝇的作用,不能说无识。依这三件,植物决定有命。”他还进一步详细说明了为什么必须承认矿物等各种无生物也同样“有识”。他写道:“原来阿赖耶,含有三个:一是业识,二是转识,三是现识。业就是作用的别名,又有动的意思。矿物都有作用,风、水等物更能流动,可见矿物必有业识。转识就是能见的意思,质言就是能感触的作用。矿物既然能触,便是能感,可见矿物必有转识。现识就是境界现前的意思。矿物和异性矿物,既能亲和,也能抵抗,分明是有境界现前,可见矿物也有现识。若依《成唯识论》分配,业识便是作意,转识便是触,现识便是受,并与阿赖耶识相应,但没有想、思二位。所以比较动植物的知识,就退在下劣的地位。”不仅如此,章太炎还进而认为:“矿物不但有阿赖耶识,兼有意根。何以见得呢?既有保存自体的作用,一定是有‘我执’。若没有‘我执’,断无保存自体的理。”从形式上看,章太炎在这里所说的观点似乎接近“物活论”,其实,恰好相反,通过他对矿物与动植物的比较说明,倒更清楚地表明,他所说的“阿赖耶识”并非指人的主观意念,而是指各种物质形态自身的运动或相互作用,从矿物的运动、亲和与排斥这类简单活动一直到人的思维这样复杂的活动,都包括在内。“情界”与“器界”的本源“真如”,作为客观实在的本体,与主观唯心主义者所说的“神我”、“自我”截然对立,在这里也就得到了明证。

章太炎将“唯物论”看做由“增益执”而产生的第二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即所谓“第二倒见”。

章太炎这里所说的唯物论,除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外,还包括休谟一类唯心主义的经验论。由于混同了经验论与唯物论,在他这里,休谟与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一道被列为唯物论的代表人物。

章太炎从本体论与认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辨析。

《人无我论》曾经赞扬了“近世唯物论者”对主观唯心主义或唯我论的批判,同时,又对于他们执持各种具体的物质为实在表示了不满。该文写道:“近世唯物论者亦能知第二我执(指属于所谓‘遍计所执自性’的‘分别我执’)为谬,而或以多种原质互相集合为言,或以生理单位异于物质为言。此虽能破人我,乃举其所谓自性者以归诸他种根力,又堕法我之谬论。”章太炎以为,这些唯物论者之所以失足,就是因为不懂得只有“真如”方才是万物本体。

章太炎说,古代印度唯物论者分作两大派别:“一据有方分言”,以“阿耨、钵罗摩怒、电子、原子”四大种子为万物之源;“一家复说为无方分”,以“坚、湿、暖、轻”四种造色种子为万物之源。“近世亦有二说”,也是一以“有方分”言,一以“无方分”言。章太炎认为,这两派的观点都不能真正成立。

以“有方分”者而论,章太炎指出:“说物质者,欧洲以为实有阿屯,印度以为实有钵罗摩怒,执为极细。而从此细者剖之,则其细至于无穷。名家所谓‘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者,彼不能辞其过矣。”“六十四种原质,析至邻虚,终无不可复析之量。既可复析,即不得强立‘原子’之名。”因此,章太炎断言这些极微的物质粒子“分析无尽,非种非原”。

再以“无方分”者而论,章太炎指出:“若无方分,此不可见、闻、臭、尝、触、受,则非见量;此最遍性,则无比量(比量皆以通明局,以遍明狭。物界最遍,故无比量)。……若依无方分物质言,惟是非量。以无方分者无现量,非色、非声、非香、非味,且非是触。无现量,故亦无由成比量。”因此,“今计无方分之实质”,便只能是“非接非谟,本在知识以外,实不可得”。章太炎针对近代机械唯物论者所提出的物质概念,即将物质看做所谓“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舍、乘履、搏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非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睹见,不可听闻,不可嗅尝,不可摩触”的原始粒子的看法,指出:“执为无厚(无厚即非延长,谓其本无形式,非粗非细),离于色、声、香、味、触等感觉所取之外,惟其中心力存。此虽胜于极细之说,然未见有离于五尘之力,亦未见有离力之五尘。力与五尘互相依住,则不得不谓之缘生。既言缘生,其非本体可知。”

概言之,无论是有方分者,还是无方分者,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最基本的、无法再行分割的、原始的物质粒子。它们照旧可以无限分割,它们也同其他物体一样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它们的主要特征同样是所谓“非实、非遍、非常”。它们的这种相对性、特殊性与暂时性,用唯识论的语汇说来,便叫做“幻”。章太炎认为,只有确认“真如”为唯一真实的本体,才能避免旧唯物论的这些缺陷。而旧唯物论的错误,正在于它将处在变动中的一些过渡性或中间环节的具体物质微粒宣布为万物之源、世界本体,颠倒了本末。所以,他感叹地做出结论说:“此心是真,此质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二倒见也。”⑥

在认识论方面,章太炎着重说明,若按照“惟物者,自物而外,不得有他”这一标准来衡量,那就只有唯感性经验是信的印度斫婆迦师、英国的休谟,才够资格称得上“真唯物论”。因为“斫婆迦说,以为现量诚谛,比量虚妄”,“而吼模之说,惟许现象,不许本质”,一个不容许追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不容许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惟以现所感触为征”,比之不满足于直接的感性经验而努力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与本质的所谓“相似之惟物论”来,要更加坚定,更加彻底。章太炎指出,这种“真惟物论”,以因果、本质等等俱为“心所妄念”,并非客观实在所有,这一观点,同唯识法相哲学将“遍计所执自性”看做“意识周遍计度”的产物,几乎不谋而合,足见这种“真惟物论”与唯识法相哲学并不绝对排斥。因此,他写道:“即实而言,惟物之与惟心,其名义绝相反,而真惟物论乃即真惟心论之一部。”

然而,章太炎只是在否定“遍计所执自性”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点上,引斫婆迦师与休谟为同调。由此再进一步,他们便分道扬镳了。章太炎不仅在坚持有自在之物“真如”的存在以及能够认识“真如”这一点上,与斫婆迦师、休谟观点相反,即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他的立场和斫婆迦师、休谟也大相径庭。斫婆迦师和休谟根本否认因果律,他们把因果联系说成人们思想中或想象中的一种习惯性的联系,章太炎则以为这种联系原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或“原型观念”。他说:“因果非物,乃原型观念之一端。”“因果之识亦心种子,不以前后因果而有心,唯依心而成前后因果。”“凡言因果,其间差别众多。瑜伽、唯识并说十因五果。若专藉一因而成一果者,近事固鲜其例。……一果本非一因所成。《大毗婆沙论》二十一云:‘一法既与多法为能作因,多法亦与一法为能作因。’今依法相,但说主因为能生因,其余诸缘可说为方便因。”唯识法相哲学之所以说“无因论”,并非不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而是要求充分承认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要求防止将人们对因果关系的主观设定与猜度应用于本体“真如”。他就此写道:“《瑜伽师地论》说:‘因是无常。’《大毗婆沙论》二十一亦云:‘我说诸因以作用为果,非以实体为果,又说诸果以作用为因,非以实体为因。’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

章太炎认为,整个说来,“惟物者,虽不知圆成实性,犹据依他起性”,这比唯我论者执著“遍计所执”之“我”为实在要好得多,比之唯神论、唯理论更要高明。唯物论以“现量”为凭据的认识方法,比之唯我论、唯理论也要合宜得多,“识者以自证而知,物者以触、受而知,皆有现量,故可就成也”。因此,他说:“凡非自证及直觉、感觉所得者,皆是意识织妄所成。故不能真知唯识者,宁持惟物。”而且,它更加切合世俗的需要:“惟物之论,于世俗最无妄矣。”

以神为万物本体和创造者的有神论,被章太炎看做“增益执”所造成的“第三倒见”,也被置于应当排除者之列。他写道:

说神教者,自马步诸逑而上,至于山川土谷,稍进则有祠火与夫尊祀诸天之法,其最高者,乃有一神、泛神诸教。其所崇拜之物不同,其能崇拜之心不异。要以藐尔七尺之形,饥寒疾苦,辐凑交迫,死亡无日,乐欲不恒,则以为我身而外必有一物以牵逼我者,于是崇拜以祈获福。此其宗教,则烦恼障实驱使之。或有山谷之民,出自窟穴,至于高原大陆之上,仰视星辰,外睹河海,而爽然自哀其形之小,所见所闻,不出咫尺,其未知者,乃有无量恒河沙数。且以万有杂糅,棼不可理,而循行规则,未尝衍于其度,必有一物以钤辖而支配之,于是崇拜以明信仰。此其宗教,则所知障实驱使之。

不能退而自观其心,以知三界惟心所现,从而求之于外,于其外者,则又与之以神之名,以为亦有人格。此心是真,此神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三倒见也。

在这里,章太炎清楚指出,有神论的主要特征,就是盲目地崇拜一种异己的力量,屈从于某一外在力量的统治。这种崇拜之心的产生,既有社会根源,又有认识根源。不是人们控制社会生活,而是社会生活的无常和苦难使社会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异己力量,主宰着人们的命运,这就是社会根源;而眼界的狭窄和偏颇,普遍的愚昧和无知,使人们对宇宙繁杂的变化及其有规则的运动感到困惑不解,于是,便以为冥冥之中有一个万能的主宰,这就是认识根源。

在这里,章太炎还清楚地指出,宇宙万物的递化轮转,都是作为万物之本原的“真如”及阿赖耶识自身的运动,有神论之所以成为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就是因为它力图在宇宙万物之外,寻得一个独立于世界之外并高踞于万物之上的造物主,将这个造物主看做世界的创造者。章太炎在其他许多地方,还反复揭露和批评了有神论的这一谬误。他说:“信神教者,以为天公巨灵,特生人类,以蕃其种,以润色其世宙。故非独死生不能自主,屏居遁世,不与社会耦俱,则已背上神之命。此误认万物为有作者,从而演为法戒,以根本之迷谬及其枝条。”他又说:“若万物必有作者,则作者亦更有作者,推而极之,至于无穷。然则神造万物,亦必被造于他,他又被造于他。此因明所谓犯无穷过者。”

章太炎非常有力地批判了以人格神上帝为崇拜对象的基督教有神论。“基督教之立耶和瓦也,以为无始无终,全知全能,绝对无二,无所不备,故为众生之父。”然而,只要稍做思考,便可发现,这四条一项也不能成立。无始无终是超绝时间,可是,基督教教义明说上帝创造世界用了七天时间,并规定了世界的末日,这怎么能说是无始及无终呢?如果说,这仅是世界之始终,而非上帝之始终,那么,就要责问“彼耶和瓦之心,何其起灭无常也!”上帝忽而要创造世界,又忽而要毁灭世界,“其心既起灭无常,则此耶和瓦亦必起灭无常”。基督教教义自身就推翻了“无始无终”的神话,这是其一。全知全能,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是,基督教教义明说上帝的制品人类并非纯善无缺,且有与上帝对立的天魔撒旦专门与神和人处处为敌,这不正证明了上帝所知有限,所能也有限么?“是故全知全能之说,又彼教所以自破也。”这是其二。“绝对无二者,谓其独立于万有之上也。”可是,基督教教义又偏要说上帝创造万有,“则问此耶和瓦之创造万有也,为于耶和瓦外无质料乎,为于耶和瓦外有质料乎?”若所有质料皆具足于“耶和瓦”中,则一切万有亦具足于“耶和瓦”中,根本不需要上帝去创造;若“耶和瓦”外本有质料,则上帝就不再是绝对无二了。“是故绝对无二之说,又彼教所以自破者也。”这是其三。无所不备,“谓其无待于外也”,可是,上帝既然需要创造人类,创造世界,就不能说他无待于外了。“是故无所不备之说,又彼教所以自破者也。”这是其四。神学教条中所有这些无可解脱的自相矛盾之处,充分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及上帝创世说全属不经之谈。《新约·以弗所书》说:“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在众人之内。”章太炎指出:“父者,有人格之名,非无人格之名。”而上帝既为有人格之神,即当“与生人各有自性”,这样,也就否定了上帝“无所不备”、“绝对不二”的说教;同时,既称为父,即当有母与之对待,“若云不待牝牡,可以独父而生,此则单性生殖,为动物最下之阶!”

章太炎的这番驳论,对基督教的神学体系是非常沉重的一击。他曾自述:“往者作《无神论》,大为基督教人所反对。广州教会有《真光报》以仆为狂悖至极。”

章太炎不仅批判了以人格神为崇拜对象的有神论,而且还由此更深入一步,对吠檀多派的以非人格神“高等梵天”为崇拜对象的有神论,对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哈特曼的神是精神及康德的神不可知论,逐一进行了批判。

吠檀多派,是古代印度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以阐释吠陀和奥义书的原本教义为其主要使命,包括商羯罗、罗摩奴阉、摩达婆、宁跋阿罗加、婆罗跋、有知派等许多小派别。在近代,印度著名哲学家辨喜曾大力提倡吠檀多哲学。章太炎对吠檀多哲学有浓厚兴趣,但反对其中有神论的倾向。

吠檀多哲学的主要观点,章太炎曾扼要做了介绍。他写道:

同类推荐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热门推荐
  • 细节决定健康全集

    细节决定健康全集

    本书从居家、饮食、排毒、美容、睡眠、心态、两性、防病治病、养生等健康生活的细节入手,告诉人们如何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用平实的语言告诉人们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
  • 武灵天下

    武灵天下

    带着异世界的吞天武灵,废物少爷绝地逆袭,一跃成为震惊大陆的武学天才!强大的武技信手拈来,强横的敌人踩在脚下。神秘的家族,未知的领域,一切的精彩,尽在武灵天下!
  • 领导细节全书

    领导细节全书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也无论组织生存的环境如何变化,作为领导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在细节上下功夫”这一行业准则始终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做一个领导者,尤其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困难得多:管人管事;要有良好的工作业绩;要展现正确的形象;要运用好权力……如果你选择了领导生涯,就必须了解能够确保自己成功的重要事项。
  •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官渡之战》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官渡之战的有关内容。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之嫡庶不分

    重生之嫡庶不分

    随身空间系列(一)一句话简介:讲的是一个从嫡女变为庶女的女主,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在意的人,同时打倒所有欺负她的人的故事。详细版简介:她有一个秘密,不,或者说她有两个秘密。一.她是穿越的,在这个身体十岁的时候穿越过来的。二.她有一个神奇的空间,里面有山有水还有许多的吃的,她很喜欢。无论前世还是今生,她都是一个淡定的人,别人欺负到她头上了她都能平静的看着。这样的她原本在那样的豪门大族里应该是没有存在感的,但是奈何她的身份过于尴尬。身为嫡女的她因为母亲身为主母,无错却被休弃不忿而死,而亦她成了庶女。她淡定,她从容,可是就是有人看她不顺眼!主母欺她,姐妹欺她,父亲亦欺她!唯有兄长处处护着她。可是现在,兄长的前程要被耽误了,于是某女奋起了!“老虎不发威你当咱是病猫吗?”——————————————————————————推荐好友文文:火小炎《轻薄帝师》薄荷清凉糖《嫡女不得宠》西子姐姐《妾本惊华》
  • 不懂心理学,就成不了销售精英

    不懂心理学,就成不了销售精英

    你适合从事销售这个职业吗?如何在销售中发挥你的性格优势?如何瞬间攻破客户的心理防线?如何每天进步1%?如何把陌生人变成朋友,把朋友变成财脉?……销售心理学家让你自己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告诉你行动的针对点!
  • 战神的逃妻

    战神的逃妻

    战神大婚,小舅子扮姐出嫁不说,老婆还被拐了!天帝不帮忙追人,还在旁边看笑话。战神追妻,小娘子打神将,绑王子,舍肉身,穷其一生,只为逃脱命运……
  • 刺马

    刺马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雄才大略的统帅

    雄才大略的统帅

    《军史辉煌丛书》是199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编写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当年即获好评。十年前,作者在编写这套丛书时,举国上下正在迎接党的十五大的召开;而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迎来她80岁的生日,大江南北又在为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和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紧张地忙碌着。十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会发生不少改变,对于一支强大的军队,其变化更是巨大和深远的。岁月匆匆,但这套丛书,其巧妙的构思、丰富的史料、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的语言,却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逊色,特别对21世纪的年轻人仍有积极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