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500000024

第24章 民本主义:中国传统执政哲学之精髓(6)

黄宗羲是中国古代近代交际时杰出的民本主义思想家,他在限制君主、官员权力问题上有不少精彩之笔、崭新论点。黄宗羲认为,君主的基本职责是为民众谋福祉。他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确认,生民之初,人各自私自利,为公共利益无人做事,立君本意在于为民谋利,做君主很辛苦,却不谋私,这是应该的。但现实政治生活中,也有掠夺民财、骑在民众头上作威作福的暴君,黄宗羲予以严厉谴责:“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托之于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自养,犹赋税以扰之;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则吾谁欺!”《明夷待访录·学校》。黄宗羲认为正当的君民关系应是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民众养君主,君主为养万民治国理政,如果君尊而民卑,有悖天下为公之理,亦违万民之意。黄宗羲强调:“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夷待访录·原臣》。为民执政的众臣也应如君主一样执政为民利民,对民众负责,而非对君主一人负责。这也是公天下、天下为公题中应有之政治哲学义理。

(2)反对君主、官吏专权专利。

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由君主和官吏执掌、行使,政治权力来源于民众,应依民意掌权用权,为民众权利服务,为民谋利。如此,君主、官吏应是称职尽责的。否则,滥用职权,压迫、盘剥民众,有辱君主、官吏公职名分,即应受到谴责。对于昏暴君主、贪官污吏,则要揭弊批判,乃至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非议。

对君主、官吏治国理政不以民为本,大肆专权专利现象,早在战国时期即有揭发。在《商君书》这部古典法学专著中有云:“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商君书·修权》。君主、官吏专权专利是误国害国因而也是害民之举。因其失民之国本,政局不稳,自身难保有好下场。对此,有些思想家从君主专制政治制度弊端的根源上分析,对其危害的认识更深刻,更有警醒意义。宋元之际的邓牧、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所论尤为引人深思深省。

邓牧对暴戾君主严厉谴责:“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故凡为饮食之侈、衣服之备、官食之美者,非尧舜也……今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欲长治久安,得乎?”《伯牙琴·君道》。邓牧认为,如此暴君不可容忍,如此暴政就应鞭挞。暴君暴政都是不能持久的,为民所弃所颠覆势所必然。至于不法官吏,同暴君一样不会有好下场,因为,官吏掠夺民众之食之力,民必反抗,导致官逼民反的结局。邓牧警示:“夫夺其(民)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伯牙琴·吏道》。

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双重激化,严峻的政治形势,激发黄宗羲对现实政治深入剖析,揭示专制君主的罪恶和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他指出:“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视后世暴虐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为民除此大害,应不止于批判的武器,其潜台词当是武器的批判——以暴力革命铲除暴君暴政。

(3)革暴君之命以纠无道就有道。

对残害民众的昏暴君主,民本主义理路的政治逻辑是以暴力革命推翻之,以纠无道就有道。这种革昏暴君主之命的革命,虽然不是推翻君主专制政治制度,只是以有道之君主替代无道之君主,毕竟满足了社会整体、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心愿,也是全社会的政治共识,是民本主义思想理论激进和进步之处。

早在记录上古、夏商周三代政治生活的典籍《尚书》中就提出了“革命”这一命题。《尚书·泰誓下》有言:“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爱民利民为君主,残害虐待民众的是仇敌,仇敌则击灭之。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与晋侯对话,阐发了革命思想:“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明确表示:为民谋利的君主,民众爱戴,坑害民众的君主,民众“出”(赶走)他,是顺乎民意。战国时孟子是坚定的革命论者。他在与齐宣王讨论如何对付不尽职责而危害民众的君主、众臣时阐述了自己的革命主张:“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荀子也赞成革昏暴君主之命,认为是咎由自取。他说:“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杀其上,粥其城,倍其节,而不死其事者,无它故焉,人主自取之。《诗》曰:‘无言不仇,无德不报。’此之谓也。”《荀子·富国》。后儒如董仲舒也不顾景帝禁令,坚持谈论革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故夏无道而殷代之,殷无道而周代之,周无道而秦代之,秦无道而汉代之。有道代无道,此天理也。”《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晚唐思想家皮日休也赞同民众有权推翻暴君的革命论:“呜乎!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者,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摔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亡,不为甚矣。”《皮子文薮·原谤》。革命论作为民本主义的特殊内容,自夏商周至明清,从未中断,农民起义打着“替天行道”、“为民请命”旗号,将革命活剧演得有声有色,以武器批判应验了批判武器的锋芒所向。

3.民众参与政治权力的行使过程

民本主义支持民众参与政治权力的行使过程,对政治管理的完善起助推、督励等良好作用。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主要包括政治决策听取民意、行政和立法顺应民欲、政治行为受民众舆论监督三个方面内容。借古鉴今,简论其要,或有戒益。

(1)统治者政治决策时要听取民众意见,这是民本主义“民为国本”内涵式要求。君主和朝廷政要一般能重视民意、考虑民意、适度适应民意作出政治决策。《尚书》列九项治国大法,其中第七项规定,君主重大决策要听取民众意见:“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尚书·洪范》。

战国时期,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虚弱,各诸侯国分立自主,民众政治权利诉求高昂。在这种情势下,孟子基于人格平等的理念,向君主们提出了政治决策要顺从民意的主张。孟子指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的意见通过国人会议之典例可证。虽然国人会议制度并不普遍,君主政治决策对民意可听可不听,但孟子的主张是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管子》就认为民智高于王者,即使有商汤、周武之德也吸取民意:“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管子·君臣上》。秦汉帝国之后,历朝都有赞同君主决策要吸收民意的人。唐代政治家陆贽认为:“夫君天下者,必以天下之心为心,而不私其心,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而不私其耳目,故能通天下之志,尽天下之情。夫以天下之心为心,则我之好恶,乃天下之好恶也,是以恶者无缪,好者不邪,安在私抚腹心,以售其侧媚也。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则天下之聪明,皆我之聪明也,是以明无不鉴,聪无不闻,安在偏寄耳目,以招其蔽惑也。”《论裴延龄奸蠹书》。陆贽没有提出具体的听取民意的制度化建议,但他的这方面政治建言仍不失为后世可利用的政治思想资源。

(2)民本主义治国理政主张体现“民为邦本”要在行政、立法管理中顺应民众权益要求,体察民心,满足民众之合理欲望。《尚书》记载,盘庚说:“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尚书·盘庚中》。法家既尊君,也重民。商鞅主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韩非则认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韩非子·问田》。商鞅、韩非不拘礼制教条,强调变法利民,依民愿理政,“便众庶”得实效。战国时期几部总汇性政治著作《管子》、《吕氏春秋》、《礼记》,以及汉代的《淮南子》等,对此也多有论述。

后世政治家大多也赞同行政、立法应顺应民心、考虑民欲的观点,并力图实行。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明确指出:“夫为政在顺民心。苟民之所欲者,与之;所恶者,去之。”《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更有详深论述:“夫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此欲法先王矣。荀卿曰: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是俗儒者也。此欲法后王矣。两者互异,而荀为近焉,何也?法古无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身,时宜之,民安之,虽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张太岳集》卷十六《辛未会试程策》。张居正确定为民众的立法宗旨和满足民欲评价法律善恶的尺度。此古今理一,为今可鉴。

(3)中国古代立意“民为邦本”的思想家、政治家都主张以民众舆论监督统治者的政治行为。西周卓越政治家周公劝戒贵族统治者:“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周公首倡民众舆论监督之论对后世影响甚大。西周末年,召公曾与周厉王谈过民众舆论监督问题:“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之,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上》。召公之言富有远见,民众舆论监督只可导不可堵,前者利于政,后者害己害国。遗憾的是,对召公建言,后世少有重视者,防民之口却不遗余力。明末清初,黄宗羲发封建末世强音,其通过学校议政以伸民权之论,至今言犹在耳,颇有启示。

黄宗羲说:“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磨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以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明夷待访录·学校》。黄宗羲不仅论证了通过学校对治国理政进行舆论监督的必要,而且具体设置了如何进行监督。可以这样认为,黄宗羲开创了莘莘学子关注国事政事,干预、舆论监督政务的传统,为近现代学者议政所继承发扬。虽然时遭压制甚至迫害,犹秉天下为公之正气,举“民为邦本”的旗帜,坚持不懈建言献策,无怨无悔。

同类推荐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圣经的智慧(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圣经的智慧(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在《圣经的智慧》中,我为大家讲述的是关于圣经的故事,我写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认为你们应当掌握更多的关于圣经方面的知识,但我又实在不清楚你们从哪里可以找到这方面的知识。
  •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 网游之修道歧路

    网游之修道歧路

    蜀山世界,一路行来,看歧路者如何逆天行事。新书【剑道无双】上传,请筒靴们继续支持。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朗情曼意

    朗情曼意

    他是京城有名的程家二少,青年才俊,铂金钻石单身男。她尚未毕业,踏上征程,只为了梦中的一抹橄榄绿。为了那个自私的梦,徒留竹马原地等待。功未成,名未就。却丢了心魂,失了竹马。她伤心欲绝,退回原地。却发现,竹马身边早已是新人笑。他归来,携着未婚妻。却转身笑靥相看,巧舌如簧:“曼曼,好久不见。”那滴眼泪始终挂在眼角,不知是该心动还是心碎。她想,她不会再爱上他了。只因为那错综复杂的几人关系,终是让她筋疲力尽。她以为一切已经归于平静,却不料身世被揭。再次置于风头浪尖之上。他却又一次出现。“跟我订婚,然后结婚。一切都会平静的。”此时他眼神温柔似水,包含着化不开的浓情蜜意。让她以为,这是真的。她却在订婚前夕,不仅见了前男友。还见了新郎的大哥,却被记者扑捉到。彼时,满城都是她的风言风语。可是,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流年的时光里,谁错失了谁的良缘。谁又成全了谁的曼意?【四海阁,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 精灵纪元

    精灵纪元

    他是高贵的精灵族王子,王后篡位,在刑场上他被击伤而失忆。幸得酒糟剑王所救,带他一路逃亡,只为找到传说中的精灵谷。穿沙漠,过密林,越险峰。狡诈的狼人,嗜血的魔兽,狂怒的兽王,他们能否渡过难关,终达家乡……
  • 古龙文集:苍穹神剑

    古龙文集:苍穹神剑

    清代康熙末年,九子夺嫡。星月双剑携恩人熊赐履之子熊倜逃出,却在“宝马神鞭”萨天骥家中遭遇误会,相继丧生,临死之前,交给幼子熊倜一本“苍穹十三式”,让他有朝一日必须找萨天骥报仇。年幼的熊倜孤身逃出,在潜心苦练“苍穹十三式”数年之后,终于重出江湖,正遇上天阴教重整旗鼓,打算称霸武林。寻仇途中,熊倜结识尚未明、常漫天等侠士高人,又得到红颜知己夏芸的无私帮助。然而他却一直不知道夏芸就是当年被萨天骥带走抚养成人的妹妹……
  • 暖爱长情

    暖爱长情

    她对他说:爱了,就会原谅,可以给你他的所有,没有底限。可以接受你的全部,那个人,就是我。他的世界里,只有她一个人。她的世界里,曾经失去很多,但是得到了他,就得到了一切。他是知名设计公司首席,他对她说:世界上只有一个男人,她是名门弃女。费尽心力求婚成功,到底要到第几次婚礼,她才可以真正成为他的太太?相爱虽易,结婚不易,且行且珍惜
  • 修炼你的最佳孕力

    修炼你的最佳孕力

    李思博:妇幼健康顾问,养生专栏作家。出身中医世家,遍读中医经典和现代医学著作。近年专心于妇幼保健研究,对于育儿、早教有丰富临床经验。作品遍布《健康向导》、《闺房》、《尤物》、《女人花》、《爱人坊》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