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11

第11章 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及其学传(1)

陈献章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他一反明代前期学宗程朱者特别是吴与弼、胡居仁等人的拘谨、因袭,提倡自然、自得。但陈献章以一诗人治学,在一般较为传统的学者看来,其本体论偏于玄,功夫论偏于虚。陈献章的弟子湛若水欲弥缝乃师的不足,倡随处体认天理之说,使江门之学折归实地。

湛若水(1466—1560)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名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因家居增城之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弘治六年会试不第,次年往江门从学陈献章,为陈献章亲定的江门之学传人。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祀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仕至南京礼部、吏部、兵部尚书,南京国子祭酒。年七十五致仕,居林下讲学二十余年,弟子甚众。著作弘富,主要有《甘泉文集》、《春秋正传》、《圣学格物通》等。

一心体物不遗

湛若水之学,继承了其师“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思想,主张心物合一。天地间万物在湛若水看来,皆心物合一体,他说:

人心与天地万物为体,心体物而不遗。认得心体广大,则物不能外矣。(《与阳明鸿胪》,《甘泉文集》卷七,第1页)

心也而不遗者,体天地万物者也。(《心性图说》,《甘泉文集》卷二十一,第1页)

就是说,眼之所见,身之所触之物,都是心物合一体,物并非在心外待心去认识的客体,而是即心即物、即主即客的存在。这样的心物合一体,与王阳明主要从主体的意志是行为的最根本要素这个角度着眼而有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不同。湛若水所谓心,是体万物而与之为一者。心体广大,无所不包,天地万物无不在心的包容中。这样的心,是认识形态的心和境界形态的心二相归一的;所谓心物合一体,亦可看做认识和境界合一的派生物。

湛若水的心物合一,是对程朱和陆王两家本体论的调和,程朱学派的为学纲领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而致知在于格物。此所谓物,指主体以外的客体,格物是即物而穷其理,所穷之理具于心,然后以诚敬涵养。陆九渊以本心为心之本体,以求放心为功夫。陆九渊的根本命题“心即理”是说,心中本来具有天理,心中本具的天理与宇宙的伦理法则一而非二。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但王阳明所谓“物”即事,心外无物强调的是,主体的任何活动皆有道德意志贯彻其中,主体的道德意志是任何道德活动得以成立的先决条件。湛若水认为,程朱的心物关系论是外在的,难免“析心与理为二”之弊。王阳明以心代物,则“是内而非外”。他认为自己避免了两家的短处,他的“心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贯夫天地万物之中,中外非二,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的本体论,融合了程朱陆王的心物关系说。

湛若水的本体论包贯了理气心性诸概念。

第一,气。湛若水主心物合一,物在他看来,又可以推出其构成元素,这个元素就是气。湛若水说: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性图说》,《甘泉文集》卷二十一,第1页)

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来之宙,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尝空也。(《寄阳明》,《甘泉文集》卷七,第3页)

这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本原与本体有别,本原指万物的最终归属,这种归属是思辨地推出的。湛若水在推究万物的构成时,指向的是气;在阐述他的心物合一的本体论时,指向的是物。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是逻辑性的推知,后者是经验性的直觉。湛若水在物的本原上主气一元论,而在本体论上主心物合一论。这是不矛盾的,因为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前者是实然性的科学问题,后者是价值性的意义问题。

第二,性。性在湛若水这里主要指人性,而人性的内容是生生不息之仁,他又称之为生理。湛若水说: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性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心性图说》,《甘泉文集》卷二十一,第2页)

心具生理,故谓之性。性触物而发,故谓之情;发而中正,故谓之真情。否则伪也。性者与心俱生,其文从心从生,乃是心之生理也。《复郑启范进士》,《甘泉文集》卷七,第20页)

此处湛若水不以程朱“性即理”来说性,而是用《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孟子“恻隐之端,仁也”、陈献章“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来解释性。“性即理”对于性的规定是形式的,湛若水所谓性则自内容着眼:性即万物中体现的生意。湛若水对于性的这一定义与他的功夫论很有关系。他的功夫论是随处体认天理,而这天理又是“吾心中正之本体”。在“吾心中正之本体”中,“生意”、“仁”是主要内容,保任此一点生理不受戕害,便是中正,便是天理。因此,湛若水也说性即理,不过这个性是“心之生理”、“生意”、“仁”。性是心之生理,心性同一内容。心之生理在孔子就是“舞雩三三两两”,在孟子就是“鸢飞鱼跃”,在陈献章就是“无尽藏”。湛若水论述的重点在性的内容而不在形式。陈献章诗意地悟得的天地间的活泼生意是湛若水性论的主要来源。他在性论上可以说综合了程朱陆王:以形式的“性即理”装进了心学的内容。

第三,理。理在湛若水哲学中是个较为含混的概念,因为他欲调和程朱陆王两派,在对理的规定上,有些是程朱派的,有些是陆王派的。如他说:

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故事物之来,体之者心也。心得中正,则天理焉。(《答聂文蔚侍御》,《甘泉文集》卷七,第29页)

“心求中正,便是天理”,良是。然亦须达得天理,乃可中正。而不达天理者有之矣,释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何曾达得天理。

吾所谓天理者,体认于心,即心学也。有事无事,原是此心。无事时万物一体,有事时物各付物,皆是天理充塞流行,其实无一事。(《新泉问辨录》,《甘泉文集》卷八,第15页)

结合湛若水其他处对于理的论述,可以看出,湛若水所谓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理是对事物的反应合乎其规则和标准。这里湛若水主张理在事中,极力避免任何导致理气分隔,理在事外别为一物的说法。这表示他不同意朱熹的理气观。其次,湛若水以理为事之中正处,“中正”仅仅表示物的运行合乎其时地之宜,时地之宜是变易的,理也是变易的。罗钦顺曾就此对湛若水提出批评,认为若理是气之中正者,则气之不中正者即非理。如此则有有气无理之时,与湛若水理气一体的前提相悖。第三,理是有内容的,理的内容即性,即人心之生理。它与第二个方面实际是统一的:理得中正必是心之生理的体现。

可以说,在湛若水这里,理是形式,性是内容,理(中正)同时是性能够彰显的必要条件。湛若水既反对在事物之外、之上的空洞的理,又反对无有规范的纵横之气。他对于理的规定体现了融合程朱陆王的企图。

第四,心。湛若水所谓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境界意义的心,一是伦理意义的心。达到修养极致,这两个方面是合二为一的。境界意义的心在宇宙总体上着眼,此时观照到的是浑融的宇宙全体。伦理意义的心在个体事物上着眼,此时体验到的是经过伦理的投射,具有伦理意义的具体事物。在阐发其心性论的重要著作《心性图说》中,湛若水说:

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甘泉文集》卷二十一,第2页)

这是说,凡天地间存在的事物,皆为心所包笼,皆被心中的体验渗透过。这种渗透和包笼是直觉地实现的,不是理智分析的识认。这些被心渗透和包笼的事物,皆取其理想的、充满生意的状态,故必然是中正的。此中正即物之理,物之性。所以湛若水的“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隐含的意义是,宇宙间有无数的心物合一的中正体,随处体认天理,就是随处体认体现在此心物合一之中正体上的性理。由于被体认到的不是无主体参与其中的纯客体,所以格物并非求之于外。

如果说心包天地万物之外重在境界意义,则心贯乎天地万物之中重在伦理意义。湛若水的《心性图》有上中下三圈。上圈中,心的状态为始敬,敬则精专,此时心为未发状态,心中固有之性(中正之道)自然呈现,此时是本然的心与性一。中圈中,心与万物发生感应,未发状态被打破,变为已发状态,性表现为情。但因有敬支持其中,情表现为已发之和,性的生意具体化为四端之情。下圈中,心的状态为终敬,并且因为有了中圈已发之情的参与,此时体验到的是天地万物皆心物合一体,皆经过主体境界的投射和观照,“万事万物天地心”。此时心之所贯与心之所包合而为一,“包与贯实非二也”。此圈在境界上高于前二者,随处体认天理即体认表现于具体事物上的天地之心。

从《心性图》和湛若水对它的解释可以看出,湛若水的本体论确实不同于乃师陈献章。陈献章多境界语,湛若水则有境界,有对境界的具体化;陈献章是静中养出端倪之后的直觉的、浑融的境象。湛若水有境界,也有在具体事物上体认天地之心。陈献章有心学的简易与浑融,故时人称为“活孟子”,湛若水则有程朱学的缜密,故仍沿用未发已发、格物致知等套路,但其归着点仍在以敬体认表现于万物中的天地之心。湛若水对陈献章的纠正与转折在于从乃师诗人的境界体验落脚到理学家的具体践履上,故其学较乃师为沉潜。

二随处体认天理

湛若水对理气心性的论述,最后归着在他的为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上。他的大量语录、书信皆围绕这一根本宗旨发论。

湛若水所谓天理,是吾心中正之本体;他因为主心物合一,这个中正本体是即主即客的。朱熹所谓穷理,始于具体的知识活动,在积累既多豁然贯通的基础上,悟其为具有价值意义的天理。湛若水所格之物,是经过“心包天地万物之外,心贯天地万物之中”的转换因而向人敞开着的价值物,不是朱熹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实然的客观物;湛若水所穷之理,是经过价值转换活动之后心中的价值理想在具体事物上的投射,此时的理是吾心中正之体,不是客观的物理。所以,“随处体认天理”并非求之于外。湛若水说:

以随处体认为求之于外者,非也。盖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故事物之来,体之者心也。心得中正,则天理矣。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宇宙内即与人不是二物。故宇宙内无一事一物合是人少得底。(《答聂文蔚侍御》,《甘泉文集》卷七,第29页)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即前述心物合一之意。“宇宙内即与人不是二物”即“心包天地万物之外,心贯天地万物之中”。所谓天理,不是物的理则,而是人对事物进行反应时心得中正的状态。故天理不离心而有。所谓随处体认天理,即对每一事物的反应皆心得中正并自觉此中正,故湛若水的功夫指向并不在穷格物理与豁然贯通,他的格物就是随处体认天理:

格者,至也,即“格于文祖”、“有苗格”之格;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于庶物”之物,即道也。格即造诣之义。格物者即造道也。(《答阳明》,《甘泉文集》卷七,第19页)

这个至不是行为初始时的“去往”,而是行为终结时的“达到”;物也不是客观外物,而是体现在万物上的天理。故格物即造道。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既不同于程朱的“即物而穷其理”,也不同于王阳明的“正念头”。程朱的即物穷理偏于外,阳明的正念头偏于内。湛若水认为自己的“随处体认天理”既不偏于外也不偏于内,既不陷溺于考索具体物理而游骑无归,也不遗弃家国天下之实事。“随处体认天理”是他对理学心学的融合。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提出,有得于二程及李侗。他在给陈献章的信中说:

一旦忽然开悟,感程子之言“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来”。

李延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愚谓天理二字,千圣千贤大头脑处,尧舜以来至孔孟,说中说极,说仁义礼智,千言万语都已概括在内。若能随处体认,真见得,则日用间参前倚衡,无非此体,在人涵养以有之于己耳。(《上白沙先生启略》,《甘泉文集》卷十七,第12页)

但湛若水对二程及李侗的汲取是形式的,即取其“体认天理”之语。怎样体认,体认什么,湛若水皆不同于二程和李侗。这段话中要注意的是,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之后,极重涵养之功。他在回答王阳明的疑问中曾表示了这一意思:

格物者即造道也。知行并进,学问思辨行,皆所以造道也。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皆求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诚正修功夫,皆于格物上用。家国天下皆即此扩充,无两段功夫。此即所谓止至善。尝谓止至善则明德、亲民皆了者,此也。(《答阳明》,《甘泉文集》卷七,第19页)

这个涵养,也与朱熹不同。朱熹的格物是活动,是过程,湛若水的格物即“物格”、“止至善”,它重在表示结果,即“获得天理”。所以朱熹的涵养有一将即物穷理所得的物理经过咀嚼、涵泳、体验、归约等精神活动将之转换成天理、转换成价值物的过程。湛若水的涵养是将“随处体认”、“格物”所得到的性理长养扩充并用之于修齐治平。这就是他“孟子深造以道,即格物之谓也,自得之,即知至之谓也。居安,资深,逢源即修齐治平之谓也”所蕴涵的意思。

湛若水既重视涵养,而涵养须用敬,所以敬字在甘泉哲学中有重要地位,他说: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如车两轮。自一念之微,以至于事为讲习之际,涵养致知一时俱到,乃为善学也。(《答陈惟浚》,《甘泉文集》卷七,第9页)

吾人切要,只于执事敬用功,自独处以至于读书酬应,无非此意;一以贯之,内外上下,无非此理,更有何事?(《答徐曰仁》,《甘泉文集》卷七,第3页)

执事敬,最是切要;彻上彻下,一了百了。致知涵养,此其地也。(《答邓瞻兄弟》,《甘泉文集》卷七,第20页)

敬贯穿于湛若水功夫论的全部,他的《心性图说》有始敬、终敬,心之未发已发,时时皆敬。非敬则本心之中正难以保持,“随处体认天理”的宗旨无法贯彻。但他所谓敬,与明初诸儒胡居仁、吴与弼的兢兢业业、常提不放不同。他的敬,重在对格物所得到的理的护持保育,开发光大。而表现形态上则要“勿忘勿助”,他说:

云“敬者,心在于是而不放之谓”,此恐未尽。程子云:主一之谓敬。主一者,心中无有一物也,故云一。若有一物,则二矣。勿忘勿助之间乃是一。今云“心在于事而不放”,谓之勿忘则可也,恐不能不滞于此事,则不能不助也,可谓之敬乎?(《答聂文蔚侍御》,《甘泉文集》卷七,第29页)

这不仅认为胡居仁等的常提不放、把捉太紧易堕入“助长”之病,而且也认为江右聂豹、罗洪先等的“归寂”、“主敬”“心在是而不放”,易堕入有敬畏而无洒落之病。湛若水所谓敬,即“主一”。他解释主一说:所云主一,是主一个中,与主一是主天理之说相类。然主一便是无一物。若主中、主天理,则又多了中与天理,即是二也。但主一,则中与天理自在其中矣。(《答邓恪昭》,《甘泉文集》卷七,第21页)

同类推荐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老子大智慧

    老子大智慧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本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对老子处世之道 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热门推荐
  •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
  • 毒手圣医

    毒手圣医

    连翘,现年20岁,国籍:中国。身高:171cm,体重:48kg。血型:O型体态:纤细,修长。皮肤:白皙玉润,有着宛如象牙凝脂般光泽。五官:标准的东方美人,柳眉如黛,俏鼻秀挺,唇若榴红,组合在一张标准的鹅蛋脸上,朱红粉白,明眸皓齿。职业:医生,出生医学世家,家族的家训就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祖辈父辈皆是国际医学界举足轻重的泰斗级人物。连翘更是继承了家族的精华,从小耳濡目染就得到了祖父辈的真传。长大后更是获得几乎所有医学范畴的临床医学、植物学、生化学、药学等,多个博士,被称为医学之星!但连翘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连翘其实对医学的兴趣并不是最大,连翘真正倾心的是——毒——制毒和解毒!连翘不甘于被长辈安排到医院或者研究所,凭借超凡的医术,三万人选一,进入到号称“狼毒花”的国际特警组织。在狼毒花,连翘的医术、疗伤术、解毒术、制毒术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仿佛如鱼儿得了水一般……狼毒花的姐妹们都知道,这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最好不要招惹。因为她能下毒于无形,能治病疗伤,也能致命无痕。谁要是惹到这个恐怖的医生,恐怕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偶然原因,与狼毒花另外7位成员一起,穿越到了女尊异世———寻找新物种,制作新品毒药。玩转江湖——倾覆皇朝——看特种兵女医师,怎样仁心救人,毒手催草……**************************红粟的温馨女尊文《凤舞天骄》《妖男倾城》粟粟的新文《浮世·繁华》还请给位亲亲给多多捧场!********************亲亲给我建了一个Q群,号码:81071090喜欢红粟文文的亲亲进来聊聊(敲门砖,文里的任意人名。)********************—狼毒花系列—已开文《执手逍遥》http://m.pgsk.com/m.pgsk.comlid=444979《盗草娇娃》《钟情一世》http://m.pgsk.com/m.pgsk.comlid=445429《毒手圣医》novelid=423030《木头人》《千寻问情》《驯夫有术》********************热奶茶的《勾引》妤灵的《乖乖阎王俏王后》鱼鱼的《圣女也偷欢》鱼罐头《奴妾》泷灵隐《静女传》
  • 夏荔学院之追梦高中

    夏荔学院之追梦高中

    她逃课去参加他的生日。而他却回报给她一个小三与一记耳光。并且,还附赠一段最残忍的话语:“离开,趁我没有彻底发怒前离开,我不想因为你破坏了我们所有人的兴致。”就当她还没有在耳光中反应过来时,他再度告诉她:“你难道以为我真的会爱上你吗?你实在是太天真了,我不过是耍着你玩摆了。”“那么,我很高兴可以被你玩弄。”她如何华丽反击,让他奋不顾身的爱上了她。“黎蓝!我宫怡年说过我只爱你一个人,我就只会爱你一个人!我是不会放弃的!我们绝对会重新在一起的。”“是吗?那么我拭目以待你所谓的美好,将会是永远的失败。”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剑神重生

    剑神重生

    曾经纵横魂剑大陆的一代剑神无天,被人追杀之下无奈自爆,竟奇迹般的重生到了一个少年的体内从此以后,魂剑大陆上少了一个剑神无天,却又多了一个绝世高手——海天!
  • 田园宠婚:天价小农女

    田园宠婚:天价小农女

    不就是碰巧看到伯母的不该看见的事情嘛,恶毒的奶奶骂她贱人,狗仗人势的大伯母来她家抢东西,狠命的爷爷要拿把卖钱补贴家用,然而却不知许月弱小的身躯下早已不是当初的弱懦女子任他们欺凌,她纤手翻云覆雨,扭转乾坤!
  • 小小恶魔老公

    小小恶魔老公

    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长安城内一片繁华景象,在尤为繁华的西市,外商的店铺很多,而最受唐朝众多文人喜欢的便是来自波斯国的胡姬歌舞。市井繁华的中心,胡姬酒肆中,波斯女子正在排练歌舞。琴曲声、打拍声、还有柔美而欢快的歌声,好不热闹。在酒肆中二楼的木阁房间,不时的有道光芒从缝隙中射出……阁门内,流光照射的源处,是一圆形的水晶球,那水晶球周身淡蓝光芒,此时正射出万道光束,在光束……
  • 一口气读完16本成功学经典

    一口气读完16本成功学经典

    本书囊括了全球最有名成功学大师的成功学理念,浓缩了16本成功哲学的思想精华,通过多位成功学大师多角度的视点,全方位的诠释成功,帮助读者尽可能的最快获得成功,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本书专门为都市现代青年人群打造,最符合上班族快餐式的生活、学习节奏。读一本胜过十本。
  • 我爱和人交朋友

    我爱和人交朋友

    我们有时候常会听到有的同学抱怨自己的朋友没有友情,甚至不讲交情。其实说穿了,之所以抱怨是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这种要求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纯洁的友情”,也不要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抱怨别人没有“友情”。其实互利互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感情又要功利。
  • 萧萧落红

    萧萧落红

    她是不幸人,却有着倾国倾城之貌,她成了当今天子的妃子,却在洞房花烛时,用剑指着他的脖子,不允许碰她。为了共同的目标,她从他的床上,当着妃子的面将他拉走。她对他说,他若爱她,就要让她独冠后宫,她若爱他,必要杀尽他后宫佳丽。一切的温柔背后,竟又是一个阴谋,互不信任,她一次次陷入危机,心一次次被伤。她,又杀了他最敬重的人。踏入江湖,她是神秘组织的接班人,叱咤风云。再见时,却又是刀剑相向,她要的爱太强烈,他是否给得起,他要的爱太虚幻,她是否会相信。最想要得到,却最害怕失去,最容易想起,也最容易忘记,她说爱上她便是万劫不复,最后谁才是那个万劫不复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