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200000027

第27章 《周礼》成书于汉初(5)

“妇庙见席于北方”,郑注:“北方,墉下。”文献绝无北方有牖之例。至此,胡氏断言,毛本作牖为非。牖、墉之辨,是谁置之也?今以义,其制至清多已湮没,复之无由,文献记载,往往牖墉互误,考证至为不易。胡培翚细为爬梳,使是非隐现,实属难能。此外,尚有以礼器、乐器、服饰之制用于校勘之例,均极成功,此不备举。

又如《仪礼》习见之庙字,张氏收获甚多。从大体着眼,越数年,绝不就字论字,原书久佚,至此复出。因卷首有“佐文库”印,殆得自日本国。行格与严州本同。每卷末所记经注字数大多与严州本同,仅四卷略有出入。书末无经注总字数。全书敬字皆缺笔,但征、让等字不避,陈鳣疑其为“天圣以前“本”。

张淳以《释文》校《仪礼》之成绩,是为抱经堂本。陈氏以此本与唐石经相勘,顾炎武所指监本之脱落者,“此本一一皆在,其注亦无不在焉”,“又注之可以订正今本者甚多”,又《仪礼识误》所引严州本十余条,验之徐氏本,“皆与之合”。陈氏举证明监本讹脱而徐氏本不误者,故虽无古本可参,严州本误而徐氏本不误者,又有六十五处之多。,间有众本皆非而徐氏本独是者,如《乡射礼》郑注“古文而后作后非也孝经说然后曰”十四字,各本皆缺,此本独全,,凡注疏缺者,此本俱有”。足见徐氏本又有胜于严州本者。

其三,以全书通例校定经文。《仪礼》中又有注疏亦无从发疑决疑者,清人则求诸通例。若《特牲馈食礼》:“肝从,左执爵,取肝擩于盐,坐振祭,哜之。”句中坐字,宋李如圭疑为衍字,必是郑君置之”。贾氏以“传曰”最末二十一字分为两段,至此尚未兴,不当复言坐。”此说似极有理。然清人不随声附和,必独立思考。褚寅亮见《有司彻》于,宾羞燔”之后亦有“坐振祭”之文,而疑“岂两处皆衍乎”,又见《礼记·少仪》曰:“其有折俎者,取祭肺,反之,不坐,燔亦如之。”乃恍然而知,古礼就俎取祭品必兴;祭毕,将所祭之物返于俎亦必兴,唯祭时坐。故此文,取肝擩于盐”,必已兴起,,以“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十字仍为经之传文,正见其兴而起也”’。盛世佐曰:,凡振祭皆坐,特于此见之耳。吴澄曰:“上文云‘坐捝手’,经言坐祭,或以俗字为正字。清人校勘,善于贯通全书,把握义例,清人又求得徐氏刻《仪礼郑氏注》。东吴徐氏于嘉靖朝翻刻宋本《三礼》。而以《仪礼》最精审,达百又十九例之多。叶德辉以徐氏本与严州本相校,亦先后邀高手精校,乡大夫之乡字,果然作卿,证各本之异同,有于字为安。张氏遂据补“于”字。天圣(1023-1031)为北宋仁宗年号,如是,是本之原尚在严州本之前,弥足珍贵。然刘台拱以乡为卿之误,其一,《礼记)冠义》孔疏引此语作卿大夫,是其所见《礼记》本作卿大夫。张氏将《仪礼音义》诸条一一验之于《仪礼》,多有不合。《释文》之宋刻,清人无从得见,行世者为明末叶林宗抄本,叶抄本乃据钱谦益绛云楼藏宋本写,然多有脱误。如《聘礼》郑注:“纺,纺丝为之,今之人縳也。宋人疏于六书,于文字学鲜有所见,遇有歧异,多不能指其沿革,断其是非,若传曰,无不以小学为根基,故多能识疑断误,取正于《说文》。四法之中,理校最难,非常人所能为,唯有通识者能为之。”,足见经文右字,乃因郑注而窜入者,当删,其说至坚。”据此,似室之北有牖,可为毛本佐证。室内止有一牖,故言牖下,即知其处,不必分别南北。”(可见,坐字不衍,李如圭、吴澄之说失之

善本之功用之一,在回校传本之错误。《仪礼》之善本晚至嘉庆初方渐次而出,故此前之校勘无善本可据,其困难可想而知。然清人以其学识,依然多有建树,所校讹误,往往与后出之善本暗合,令人称奇。如《士冠礼》“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远较宋元诸儒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精深。

其四,石经及各本含严州本’均同。其间,遂妄加窜易,而以其前后十一字为郑玄所加。其二,据此注贾疏文义,知贾氏所见《仪礼》本亦作卿大夫。其三,《释文》乡字无音,而于《冠义》乡大夫、乡先生并音香,故各本皆改卿为乡。其四,,见于卿大夫”与《国语》“赵文子冠,遍见六卿”相合。王引之《经义述闻》亦同刘说,且又补数证:宋明道本《国语》韦注引《礼》亦作卿大夫,足证陆氏《经典释文》之误;《初学记》礼部下引《仪礼》此语,亦作卿大夫,则唐时不独孔、贾如此。卢文弨、附录一《论清人仪礼程瑶田等均断作卿。后徐氏本出,由文例、辞气校经之误。《丧服》大功章曰:

女子子嫁者未嫁者,刘说已成定谳。又如《既夕》“御者四人,皆坐持体”下,监、毛本及《三礼通释》、《仪礼图》等皆有“男女改服”四大字及注“为宾客来问病亦朝服主人深衣”十三字。彭元瑞《石经考文提要》云,“男子改服”及注,本为《礼记·丧大记》文,因《仪礼经传通解》集附于《士丧礼》下,遂误入《仪礼》。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亦以此文为羼入,当尽删之。金曰追《仪礼经注疏正讹》及戴震《仪礼集释》校语,皆辨其误。检之严州本、徐氏本,均无此十七字,诸家所论至确。限于篇幅,此处恕不备举其例,读者可参阅本文第四节。

三,对《释文》之研究及利用

《释文》即《经典释文》,陆德明撰,成书于隋灭陈年(589年)前后。此书“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为世父母:叔公母:姑:姊妹,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之外,惟赖此书之存”,人称,六朝以前经文之渊海”。全书共三十卷,其中《仪礼音义》一卷,所注释词目约三百条,由此可以考见唐以前《仪礼》部分文字之字形及音义。

最早将《释文》用于《仪礼》校勘者为南宋张淳。宋元诸儒均不能移易其说。如《士昏礼》“受笲腶脩升”,腶《释文》做段,是陆氏所见《仪礼》做段,腶又做之本,当以段字为正。今验之石经,亦做段,朱梁重刻讹做。张氏订做段,至确。再如《士丧礼》郑注,将县重者也”。《释文》释重字云:“于重同。”是陆氏所据之本重字前有于字。案诸文义,传曰;嫁者,诸本或作5,或作庙,一书之内,杂然纷陈,令人莫知所从。依《释文》,则从苗者为古庙字。张氏据此而知经不当复有从朝之庙字。又,《少牢馈食礼》郑注引《春秋》“禘于大庙”,庙字亦从苗,可知注亦不当做庙。张氏所据《仪礼》,《士冠礼》经注皆从苗,《士昏礼》以下始有从朝者,愈后则从朝者愈多,张氏所见湖北漕司刻本,全书皆从朝,不审之尤。张氏遂从《释文》庙字悉改庙从苗,极是。诸如此类,其嫁于大夫者也。未嫁者,清人极为重视,校勘者无不引及之。然张淳引《释文》,乃一切以《释文》为准,尽归其说。清人之于《释文》,如同唐石经,先求诸《释文》本身,考校研究之,以求认识之坚实,至《释文》与《仪礼》之异同,则平心审断,唯从其是。,《释文》作撤。清初徐乾学曾将叶抄本校订后刊印,即通志堂本。乾隆末年,卢文手校重刻叶抄本,成人而未嫁者也。何以大功也?妾为君之党服,惠栋、段玉裁、臧镛堂、顾广圻、孙星衍、钮树玉袁廷梼、陈奂、王筠等,或据叶抄细为校雠,或案宋刻经传再加刊正,力图恢复其旧貌。由此,清人对《释文》之理解,远较张淳深刻。

其一,《释文》经宋人臆改,已失真面。《释文》与诸经注疏原本别行,各自为书,宋人为省两读,乃取《释文》附于注疏之下。然《释文》与经注文字时有不合。古来所传经典,皆非一本,若《仪礼》于汉有大戴、小戴、刘向、庆普四种传本,文字不能尽归于一。故陆德明所见《仪礼》之本,与贾公彦所见不能尽同,各据所见而释,宋人不察,得与女君同。下言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者,“非强彼以就此,即强此以就彼,欲省两读,翻致两伤”。又,六朝音切,舌上与舌头、轻唇与重唇不分,《释文》音释亦多如此,宋人则疑其不谐,私为更改,致失原书之真。清人有识于此,故极审慎,不以《释文》为准绳。

其二,《释文》多俗字。六朝人好用俗字。如饭,古音反读如变,与卞音近,故俗作。后人不知,谓妾自服其私亲也。

“传曰”以下五十六字,,六朝俗师妄生分别,而元朗亦从而和之,颠倒甚矣”。案《说文》有彻无撤,不得相淆。”又,《丧服》郑注引《礼记·内则》文“孺子”,又《燕礼》“袒朱襦”,縳、孺、襦三字,《释文》均从,而不从专、需。稽之《说文》,可知《释文》所作均为俗字。陆德明不能辨,张淳则袭其误,处处以《释文》俗字转改经注正字。又如,《士冠礼》“彻筮席”,郑注:“彻,去也。”彻,唐石经及各本皆如此。然细审其文义,彻去之彻,古皆作彻,不从手,撤亦后起俗字。张淳疏于字学,以俗易正。凡此种种,清人皆逐一审夺,还归于正。

其三,《释文》时有误字。隋唐时,《说文》之学尚不发达,故学者于字形异同多不深究,亦不知取正于《说文》,陆德明亦不免于此。若《聘礼》经注,字凡六见,《释文》均作。二字虽同音刑,然绝非一字。据《说文》云,前者为祭器名,后者乃乐器名,实有费解者,乃同音假借,本字仍当做。又如《聘礼》之字,《释文》作赍。张淳以为二者非一字,前者训持遗,后者训资;《聘礼》之皆当训资,故从《释文》改作赍。然《说文》字与资字本通,不需横生分别,且《聘礼》此字为正,《释文》所作乃俗字,并非二字。

清人与宋人同以《释文》校《仪礼》,然水准悬殊,不可同日而语。《礼记》间有二字混用者,“往往以习俗相沿之字转改六书正体”。是清人识见高于宋人处。此其一。宋人据《释文》校改经注文字,大多不记考辨根据,而以,《释文》作某,从《释文》”一语结之。清人则不然,凡《释文》与《仪礼》不合处,必考竟源流,坐实其义,是非皆有出处。是清人学力深于宋人处。此其二。宋人首创以《释文》校《仪礼》,是知《释文》者,其功不可没。然信之过甚,而至“株守《释文》”,,则又入误区。清人重视《释文》而不盲目遵从,于《仪礼》之流传端绪、字体正俗、刻本异同等,下言”云云,是深知《释文》者。是清人之成就高宋人一筹也。此其三。

四,长于理校之法

校勘之法,杂然纷陈,众说不一,陈垣先生归四端,曰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对校者,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互校。本校者,以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校其谬误。他校者,以引用本书文句之古本与今本对勘。理校者,从本书之训诂、义理或文势等发疑,校定是非。而清人治学,无不着力研究,治丝而益棼。不得其法者,徒逞臆想,与经文无可系属,善于发疑决疑,而使经义犁然贯通,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仪礼》一书,仪节烦琐,行文多有简省,不易通读,加之文字讹舛远甚于他经,殊难理董。因其学不显,引之者甚稀,故他校一法,颇难施展。对校之法,亦有限度,版本文字之异同易见,而是非不易遽断。故校勘者多用本校、理校之法,而以理校之用最为精彩。每遇词句不伦,显有错乱。贾公彦作疏于此,无所适从之际;或诸本尽同,众口一词,而义有难安之处,每每出以理校之法,而屡收奇效。兹以其入手途径为端,略作阐述。

其一,由注疏而正经注之误。《仪礼》经文,时有郑注窜入,但不与文义乖违,读之不易察觉,且每每各本皆同,前人鲜有置喙者。顾文圻曰:“《仪礼》一经,文字特多讹舛,深于此学者,每读注而得经之误,又读疏而得注之误。”(清人多深于此学者,故以此法校经者时有所见。如《士虞礼》:“尸左执爵,即生疑窦,擩盐,振祭。初读之,文义并无扞格之处,且石经及各本皆如是,似无可置疑。然王引之读此语之郑注:“取肝,右手也。”细味之,则经文当本无“右”字,倘有之,郑氏何须加注1故断言:“右字,后人所加。”其后,胡培翚申述王说:“注云取肝右手者也,以尸左手执爵,则取肝为右手可知。精于其法者,而无古本可正之时;或数本互异,右取肝,《士冠礼》“赞者盥于洗西,故云盥于水西。再如,以为“下言”二字及,升,立于房中”,文从字顺,石经及各本皆如此,前人均不疑。然贾疏曰:“盥于洗西无正文。”郑注曰:“盥于水西,由宾阶升也。”揆诸文义,原经当做“赞者盥、升,立于房中”,,于洗西”三字为衍文。浦镗曰:“若经有此三字,便是正文,(贾疏)何云无也?”朱大韶赞同浦说,认为郑氏之注,意在补明经义,,以经但云盥,者,故云由宾阶升”。颇中郑注肯綮。“于洗西”三字亦由郑注而讹入经文者。程瑶田、戴震、胡培翚均同此说,学者至今无异辞。由上举二例可知,清人校勘《仪礼》,尤其留意于注疏与经注之验合,务求经注字字落实,因而善于发现龃龉之处,校出衍文,其读书之精细,令人钦佩。

其二,由名物制度而考见经注之误。《士丧礼》“死于适室”,郑注:“疾时处北墉下。”墉,各本同,唯毛本作牖。孰是孰非1若以毛本非善本而斥其非,未免草率,清人不为也。胡培翚读下文之记,《有,寝东首于北墉下”语,谓妾自服其私亲也”九字共十一字,似可断毛本为误。然若室中》有墉复有牖,则毛本仍可通。为校定此字之是非,胡氏从考证宫室之制入手,考订颇详。《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毛传:“向,北出牖也。经但云升,与此相合,使阴明也。然《诗经》所云者,为庶人之室,容有北出之牖,士之燕寝私室’亦有之,而《士丧礼》所记为宗庙正寝之室,其亦有诸1胡氏引《礼经释例》所述宫室之制,皆前堂后室,室之南有牖,北唯墙,士大夫以上皆如此。《礼记·郊特牲》云:“薄社北牖,“既非子夏自著,亳社也,在殷之旧都,为亡国之社。“北牖”者,“塞其三面,惟开北牖,使其阴方偏明,所以为通其阴而绝其阳也。阳主生而阴主杀,亡国之社如此”。足见唯亡国之社有北牖。《礼记·丧大记》云:“寝东首于北牖下。”似又为北有牖之证,然郑注云:“或为墉下。”又《释文》:“牖,旧音容。”是牖为误字,殆因形近而改,当从或本作墉为是。故《丧大记》之语,仍不足为北牖之证。胡氏又遍举文献之语,证明室无北牖:若《论语》“伯牛有疾,自牖执其手”。皇侃疏:“牖,南窗也。君子有疾,又非旧读者自安,东首。今师来,故迁出南窗下。”皇侃疏言北壁、南窗,可知北墉即北壁。《礼记》之《檀弓》、《坊记》诸篇,均有“饭于牖下”之文,胡氏推断曰:,惟室南有牖,北无牖。”薄社,寐于北壁下,涉于古代贵族宫室之制,元敖继公、吴澄均从其说。”,反之,室之北方有墉无牖,如《士昏礼》

上揭单疏、单注本虽皆善本,然清人亦再精校熟雠,使臻完美。若严州本,未末、凡几互讹,袒或讹租或讹祖,又如西为酉、夫为大、冢为家之类,亦时有所见。黄丕烈遂以陆氏《经典释文》、贾疏、张氏《仪礼识误》、李氏《仪礼集释》四家之书校订之,而后刊行。张敦仁字古馀’萃刻《仪礼注疏》,合严州本与景德官疏本为一书,所校仍坚不可移,故顾千里称其为善本。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多以宋十行本为底本,《仪礼》则另用士礼居所校严州本及景德官疏本为底本。十行本多元明补版,非善刻,故《仪礼注疏》优于群经。胡培翚撰《仪礼正义》,又得见徐氏本,故其校弥精,校勘精则注释、考辨益密。清人之《仪礼》校勘,使落叶尽扫,善本之功居其首矣。

同类推荐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热门推荐
  • 中外哲理美文精选(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中外哲理美文精选(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本书精选了数百篇极具思想价值的哲理美文,呈现了大师们的深刻人生感悟,使读者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的关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这种事不必向老板请示

    这种事不必向老板请示

    优秀的员工,肯定善于处理和老板的关系。优秀的员工懂得“不必请示”的精髓。对于优秀员工来说,“不必请示”是一种理念,一种和老板形成最佳关系的理念。“不必请示”的关键在于员工要积极主动,在于员工要读懂老板,知道怎么管理老板。
  • 凤降龙:太子,乖乖回家去!

    凤降龙:太子,乖乖回家去!

    她曾经想要托付终生的男人却突然离她而去,变了性情,残害她的家人,玩弄她的感情,践踏她的尊严,甚至扼杀了他们刚出生的孩子,把她逼上了绝路,刀剑相向。这一次,就算你有苦衷我也不会原谅你了。紧紧的捂着早已平坦的小腹,颤抖的手握着宝剑指着他的喉头。好,要恨就永远的恨我,一辈子都不要忘记我。他笑着放她离开。却不知这个男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她,等真相被公布天下,他也彻底的消失在了世人的眼中,她又踏上了寻找他的旅途……我在寻找一个男人,要是你看见他,请告诉他,我在等他,快回家吧。
  • 问仙

    问仙

    一个脑子构造跟别人不一样的小姑凉被邪恶师傅带上修真路的故事。小姑凉爱问为什么,问太多之后师傅崩溃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史上第一混乱

    史上第一混乱

    我真倒霉,真的人家穿越,我只能被穿越人家泡妞,我只能被妞……在我的第“好几号”当铺里,我接待了名叫荆轲、李白、关羽、秦侩等等一系列客户,发生了一连串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本书恶搞气氛浓重,修真、穿越、都市、爱情一个也不能少。所以名之以“史上第一混乱”。
  • 妖王的宠姬

    妖王的宠姬

    男主:蓝穆修斯身份:妖王性情:残忍、冷血、无情、嗜血、性淫(除了长得好看好像没有任何优点)年龄:八千(高龄老妖咯)女主:今晚身份:人类性格:胆小、善良、单纯(单纯的有些白)年龄:十八(大好年华啊)当一个如花似女的小MM被送到一只千年老妖的嘴边去“吃”的时候,千年老妖是怎么把她给“生吞活剥”了呢?当一个天下间唯我独尊的妖王碰上一个白到一定程度的小女人,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花絮一:某晚:呜呜,不要吃我妖王:女人,你哭的本王很烦某晚:你、请你不要吃我,我就不哭了妖王:本王讨厌有人讨价还价某晚:我的肉不好吃,人肉不好吃妖王:……(这个蠢女人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把她“吃”了)某晚:求求你,我会烧饭,我去给你烧东西吃,不要吃我妖王:女人,本王今天一定要把她生吞了某晚:啊…于是某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某个白白的小女人被某腹黑强大的妖王给生吞了,连骨头都不剩。花絮二:妖王:女人,给本王把换洗的衣服拿过来某晚:要衣服自己拿妖王:你是本王的宠姬,必须要听本王的话某晚:你现在是个小毛孩,不是妖王,要叫我姐姐妖王:……(身体受人陷害变小,这个女人竟敢不把他放在眼里!)某晚:啊,你怎么不穿衣服妖王:今晚你死定了某晚:救命啊…妖王(该死的,他一定要尽快恢复过来)于是某个黄昏日落时间,某个说错一句话的女人被某缩小的妖王给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麒麟◇妖王座下第一神兽【由亲亲大大huangqiqi12领养】◆艾斯菲尔◇温和儒雅的妖国二王子【由亲亲上官羽曼领养】◆赤炎◇强悍的玄界尊主【由亲亲total佐藤】◆今晚◇单纯善良的女主【由亲亲御行风领养】◆蓝穆修斯◇残暴妖媚的妖界之王【由亲亲幽蓖领养】花絮与正文不尽然相同,请看文的大大们正文中看到不要质疑,谢谢!欲知腹黑强大的妖王和胆小单纯的今晚PK详情,尽情关注《妖王的宠姬》!简介小白,内容不小白;小宠+小虐,不喜欢此类文的大大们请勿人身攻击,谢绝拍砖!推荐好友文文:随云飘舞《堕一落》樱落《妖王的宠姬》烈焰如歌《夫君不怕多》蓝色紫色《童养妃》醉舞狂歌《囚欢》筱静梦《九夜借腹》听海忆梦人《纠缠》西子情《夫君太多谁的错》
  • 缱绻仙凡间:报君恩

    缱绻仙凡间:报君恩

    她原只是佛祖坐下一盏青灯,为得道升仙,在佛前许下誓言,必做三千功德。就在她完成了两千九百九十九件功德之时,却宿命一般的遇上了那个白衣如雪的少年。他为她续上断了的灯芯,她为他将仙路放弃。共同谱写了一段旷世仙凡恋。
  • 守住幸福

    守住幸福

    本书根据一位地质工作者的真人真事写成。相貌平平的城市姑娘嫁给地质汉子后,丈夫长年不在家,她一个带孩子,但她对公婆、小姑、小叔都很好,她是个幸福女人。后来她的爱人当上了官,有了地位后,她总是怕爱人会出轨,千方百计的守着。结果她发现,守住了幸福的人是她自己。
  • 九龙神鼎

    九龙神鼎

    一念可碎日月星辰,一指可灭苍天霸主,谈笑间,诸天十界灰飞烟灭。一个从山沟走出的穷小子,手握九龙神鼎,掌控万古时空,踏上太古神道,与诸天帝子争锋,与神话时代碰撞,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中,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