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13

第13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2)

(1)相容的关系。中国佛教哲学的理想境界论,最为典型的是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说和禅宗的“即心即佛”说,这两种主张是明显地对立的,但又是相容的,中国后期佛教学者提倡的禅净合一,就表明了两者的相容性。又如,本无论和性空论是两种不同的本体论,前者主张有一个“无”作为宇宙万有的本体,后者则强调宇宙万有及其本质都是空性的,是破除本体实有的本体论,但两者在否定宇宙万有的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又是相容的。至于佛教的不同实践方式,如持戒、念佛和禅修等,虽为不同宗派所提倡和偏重,但其间的相容性是不言自明的。

(2)相即的关系。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元素之间普遍具有不相离的关系,彼此依附,相辅相成。例如,因果报应论与神不灭论,在中国佛教学者看来,灵魂不灭是因果报应论的理论前提和根据,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则是神不灭的实际表现和证明,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又如佛性论与佛果论,也具有逻辑的必然联系,没有佛性论则佛果论失去根据,没有佛果论则佛性论失去目标。再如,言教与直觉的关系,从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发展史来看,言教与直觉确有不可分离的关系:离开言教,难以形成直觉能力;离开直觉仅是言教,则难以体悟成佛。虽然有的佛教学者曾一度将两者对立起来,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佛教学者主张两者统一,这绝不是偶然的。

(3)排斥的关系。中国佛教学者通常把人类和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心”,但对于心的内涵和性质其说不一,有的说是主观的心(阿赖耶识),有的认为是客观的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各持己说,难以相容。后来,相对而言,阿赖耶识说销声匿迹,如来藏说长盛不衰,就是这种不相容性的表现。又如,天台宗内部真心说与妄心说长期争论不休,不同宗派的性善论与性恶论长期对立,这些都是难以相容的理论分歧。这些互相排斥的思想元素共存,构成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矛盾和庞杂的性格。也有的佛教学者力图调和上述的思想矛盾,但是都不可能作出理论上彻底的说明。

(4)相离的关系。中国佛教宗派中,有的主张一部分人不能成佛,多数宗派则主张人人都能成佛,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虽非绝对排斥,但实处于分离状态之中。禅宗一度主张呵祖骂佛,这与多数宗派的尊祖奉佛也是迥然不同的,是相互离异的关系。禅宗的“离经叛道”,实有转变印度佛教性质的明显倾向。禅宗成为区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典型代表,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元素之间相容、相即的关系,不仅突出了佛教哲学内容的丰富性、广博性,而且也增强了佛教哲学体系的保守性、稳定性。至于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元素之间排斥、相离的关系,则表明佛教哲学的开放性、多元性。应当强调指出,正是由于佛教哲学体系内部的矛盾、对立、分歧、斗争,最直接、最有力地推动了其自身思想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开拓、深化了这一哲学体系的内容,这为一部中国佛教哲学史所证明。

三、外部联系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不是孤立独存的,也不是封闭隔绝的,它和其他哲学体系(主要是儒家、道家和道教的哲学)相互冲突、融合、交流、影响,形成了多种外部思想联系。这些联系表现为相通与相隔、相容与排斥、互补与互拒的关系,主要是相通、互补和排斥三种关系。

(1)相通与相隔的关系。佛教舍弃家庭,否定现世,即在对待国和家的问题上,被儒家认为是无君无父,不忠不孝,这与儒家注重人伦关系,提倡忠孝道德,是一种相隔乃至相斥的关系。但中国佛教学者又逐渐地改造了印度佛教的道德观念,转而主张孝敬父母、效忠君主,和儒家伦理道德相沟通。佛教与道家相通之处颇多,如道家“以虚无为本”的观念与佛教的空观可以比附、贯通。道家坪击现实政治,批评儒家、墨家的道德和功利观念,这种批判意识也是和佛教的出世哲学相通的。

(2)相容与排斥的关系。在人生价值观和生死观问题上,佛教与儒家、道教存在着鲜明的对立。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儒家主张人生要“自乐其乐”,“乐知天命”。苦与乐是不相容的人生价值判断。又,佛教不重生而重死,宣传轮回转世观念,道教则珍惜人生,注重养生,并且主张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儒家是不重死而重生,不讲来世而讲现世。这表现了佛教与儒家、道教又一重大的思想对立。但就佛教成佛和道教成仙的理想境界而言,它们又有相容之处。佛教天台宗就主张以成仙为佛的先行阶段,把道教的神仙纳入佛国世界之中。

(3)互补与互拒的关系。佛教和道教作为宗教,存在着较多的互补性。首先是在宗教实践方式上,道教吸收了佛教的修持形式,佛教也吸取了道教养生修炼的经验,以至两教的宗教实践活动颇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其次在神灵世界的组合上,佛、道两教的神灵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共存,和睦相处。再次在思想方面,佛教与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则集中表现在心性学说上。佛教倡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明心见性”,有着广博宏富的心性理论体系。儒家也强调心性修养,力主“存天理,灭人欲”。唐代以后道教也逐渐走上“修心”的道路,提倡“性命双修”,有的教派甚至不言羽化登仙之说,集中提倡道德性命之学。儒、道、佛三家在心性问题上互相汲取,互相渗透,以至形成了近于一致心性学说。儒家还学习佛教的禅定方法,并改造和发展为“主静”、“主敬”的心性修养方法。但是,儒家学者强烈反对佛教的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和鬼神世界等重要思想,形成儒、佛两家在这些哲学思想上的根本对立和长期的互相排拒。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外部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它深刻地影响并推动了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变化。相通、相容和互补的关系,一方面巩固、稳定了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儒、道的思维模式又制约了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相隔、排斥和互拒的关系,一方面使佛教强化自身的某些思想、立场,保持自身的独特宗教色彩;另一方面,由于在伦理道德观念上的互相排斥不利于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相隔、排斥和互拒的关系又导致了佛教必须迎合处于主流地位的儒、道思想而日益中国化。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

中国佛教哲学的作用可以分为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两个方面。内部作用是指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对整个中国佛教及其文化体系的作用;外部作用是指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对中国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作用。研究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和研究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联系,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同为探索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环节和重要途径。

一、内部作用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对于中国佛教及其文化体系具有巨大的、多方面的作用,以下从四个方面作简略的说明。

(1)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体系的核心。中国佛教哲学凝聚着佛教学者的最高智慧,体现了佛教的最高理论思维,它决定中国佛教的信仰观念,指导佛教的修持实践,影响佛教的文学、艺术等创作,是整个佛教的思想基础,是中国佛教文化体系的核心,在中国佛教文化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2)决定中国佛教的信仰观念。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神不灭论和心性论等哲学思想,是真正决定中国佛教信仰观念的内在思想基础。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宇宙生命结构说,六道(六凡)轮回由凡转圣说,佛国(理想境界)和地狱(苦难世界)的两极对立说等基本信仰学说的流行,以及对佛、菩萨、罗汉(包含声闻、缘觉)的敬仰崇拜和对鬼、地狱的恐怖畏惧等信仰观念的流传,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3)指导中国佛教的修持实践。中国佛教修持实践的变化、不同宗派的不同修持实践,都是佛教哲学思想作用的结果。中国佛教逐渐提倡对君主效忠,对父母尽孝,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宗教实践上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在儒家道德哲学的强大制约下佛教道德哲学发生变异的结果。又如,净土宗主念佛,禅宗倡自悟,在宗教修持实践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净土宗奉行依靠阿弥陀佛的外力帮助以求死后升入西方极乐世界的哲学,与此相应,它在修持上专持念佛法门,一心念佛,以期阿弥陀佛前来迎接自己进入佛国净土,享受永生。禅宗则不同,它奉行“明心见性”的心性论哲学,强调“即心即佛”,在宗教实践上不求外力帮助,而是专心寻找自我本性,自我觉悟。为了求得自我开悟,禅宗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修持方法,如壁观、无念、棒喝等等,大大地丰富了佛教的修持内容。中国佛教还普遍重视修持中观照的作用。观照就是要观察事物的本性空寂,或是观察自我的本性情净,这是在空论和心性论哲学指导下的体悟活动。

(4)影响中国佛教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国佛教文学、艺术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现,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在文学上,例如,中国佛教学者的诗歌,不仅受到般若思想的影响,自唐以来,更受到禅宗思想的浸染,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了特有的禅趣,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极负盛名的一页。又如,中国佛教的顿悟说、妙悟说、境界说等理论,对佛教文学的理论和创作,影响极为深刻。在艺术上,宣传因果报应思想,成为中国佛教绘画的主题之一,神灵崇拜构成佛教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佛教音乐的基调。至于寺院殿堂的建筑,更是佛教理想境界在人间的物化形式。

二、外部作用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外部作用是十分广泛的,它对中国其他哲学形态、文化领域乃至社会政治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作用。下面主要略述中国佛教哲学对中国其他哲学思想的作用,兼及其他方面的作用。

(1)推动其他哲学思想的发展。自汉魏以来,中国佛教哲学一方面受儒、道哲学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也强烈地影响着儒、道哲学思想的发展。魏晋时代,玄学流行,中国佛教般若学依然傍玄学而得到发展。到了东晋后期,以僧肇为代表的般若学家,把佛教般若学说和道家学说相结合,在《不真空论》等哲学著作中,阐发了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有无统一,不落两边,不偏不倚的世界观,这不仅对以往的中国佛教般若学派作了批判性的总结,而且也对魏晋玄学作了某种批判总结,把魏晋玄学推向新的阶段。同时,中国佛教般若学的流传,对于推动中国固有哲学转向抽象思辨,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哲学的重心是心性论,一些重要的宗派纷纷从不同视角阐发人的内在本性,形成了强大的哲学思潮。这一思潮直接推动了儒家学术旨趣的转移,并强化了儒、道哲学的内省路线。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宋明理学应运而生。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型,其在转变过程中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问题的启发、哲学理念、命题的吸取、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例如,在心性论上,佛教的“知为心体”、“知觉是性”“中道佛性”的观念,直接启导了理学和心学的主旨的确定。在本体论上,佛教哲学的理事关系说、“三界唯心”说,直接推动了理学世界观的构成。在思想方法上,理学家们十分注重体用范畴,以探讨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在修养方法上,理学家们的“主敬”、“主静”方法的实行,也都与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分不开。

(2)影响社会神秘心理的形成。社会心理是社会群体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情绪、情感。佛教对中国社会心理影响最大的是因果报应和鬼神观念。由于佛教在这方面的长期宣传,经过历史的积淀,这些思想泛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神秘心理。如前所述,因果报应被认为是支配社会、人生的神秘主义铁律。这种思想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反响,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异常顽固的命运观念,并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佛教宣传的鬼神观念,以及佛国和地狱的两极形象结构,也在人们的心理上引起强烈的震荡,念经吃斋,求神拜佛,祈求消灾延寿,来世解脱,成为俗文化层民众的普遍心理结构,并深刻地支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3)对社会政治的多重作用。佛教的因果报应,业报轮回;诸善奉行,诸恶莫作;一切皆空,反对执著;一切现成,圆融无碍等哲学思想,长期以来起到了规范道德实践、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这也是佛教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作用的主要方面。同时,在社会大变革时代,一些先进的人物也多从佛教哲学思想中吸取营养,作为从事改良、变革的思想武器。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是,近代一些改革家如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或把佛教众生平等的教义、常乐我净的涅盘境界作为理想社会的目标,或用佛教慈悲救世、舍己救济人的思想去激励人们的勇敢精神,鼓舞人们的斗争意志。这都反映了佛教哲学思想的庞杂性及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复杂的社会作用。

同类推荐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为人后母

    为人后母

    她,是潇洒不羁,脾气古怪,信仰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法医界第一异人。他,时而痴傻疯癫,时而暴戾无常,一身武功更是诡异惊人。一头天然棕紫色长发银色双瞳,是妖孽般的狂人。当二十一世纪的法医界第一异人,穿越时空,成为权倾国野的老王爷最后一个冲喜妾室,成为他这个妖孽小王爷的“后母”。当妖孽王爷迷失心智,却死死的缠上了现代的第一人法医。究竟是谁利用了谁,是谁伤害了谁又是谁毁灭了谁?“傻儿子,叫我娘。”“烟魂。”“哼!再这样缠着我,我管你是真疯还是假疯,是无敌还是有敌,我照样像解剖尸体一样剖了你!”完结文:灵魂错位:女老总的弱受老公:群号:107528062(加入的时候请写上“血儿”两个字)
  • 危机

    危机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重生之嫡庶不分

    重生之嫡庶不分

    随身空间系列(一)一句话简介:讲的是一个从嫡女变为庶女的女主,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在意的人,同时打倒所有欺负她的人的故事。详细版简介:她有一个秘密,不,或者说她有两个秘密。一.她是穿越的,在这个身体十岁的时候穿越过来的。二.她有一个神奇的空间,里面有山有水还有许多的吃的,她很喜欢。无论前世还是今生,她都是一个淡定的人,别人欺负到她头上了她都能平静的看着。这样的她原本在那样的豪门大族里应该是没有存在感的,但是奈何她的身份过于尴尬。身为嫡女的她因为母亲身为主母,无错却被休弃不忿而死,而亦她成了庶女。她淡定,她从容,可是就是有人看她不顺眼!主母欺她,姐妹欺她,父亲亦欺她!唯有兄长处处护着她。可是现在,兄长的前程要被耽误了,于是某女奋起了!“老虎不发威你当咱是病猫吗?”——————————————————————————推荐好友文文:火小炎《轻薄帝师》薄荷清凉糖《嫡女不得宠》西子姐姐《妾本惊华》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异界国之守护

    异界国之守护

    天之将变;梦幻花开,乾坤倒转;灭世一出,武战长空;苍穹再现,空瞳立世,尽皆虚无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传奇与流言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传奇与流言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传奇与流言》是炉火边的一场倾谈;流言,是口耳间的一阵私语。传奇与流言是流传在市井街头的生动故事,如同生命不能没有自由与激情一样,传奇与流言是生活必备的两样调味品,是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传奇与流言,从来不是历史的传统主题,但是它们作为亲历和见证历史的一种方式,其中或多或少地烙下了当时重大历史变迁的身影。不要轻视传奇与流言的历史作用,虽然我们难辨真假,虽然历史不能再现,但是,印刻在传奇与流言上的,却是历史最为深刻的一面。所有的历史人物,全部的历史事件,都被忠实地记录在传奇与流言当中。这些或豪迈、或凄美、或浪漫、或感伤的精彩遗迹
  • 冲喜新娘之恶少夺爱

    冲喜新娘之恶少夺爱

    (此文已加入VIP半价促销)第一次入殷府,她是殷家大少爷冲喜新娘,翌日方知丈夫的弟弟竟是昔日的师兄。恋人变成小叔,爱怜不再,有的只是无尽的掠夺与凌辱。他说:既然你喜欢背叛,那我就让你一直活在背叛的痛苦中,不得永生!几番疯狂的掠夺,他狂历,他嗜血。她终于背上了不贞的罪名,接受族规的惩罚,而他只是远远的看着她沉入冰冷的湖底。第二次入殷府,她是殷家小姐的女夫子,再次相见,她眼里波澜不惊,而他眼里却是惊涛骇浪。当年没有来得及救她,如今她又回到自己身边,他要重新挽回那颗沉寂的心!可过尽千帆,他是否还是她的守候……★★★★★★★★★★★★★★★★★★★★★喜欢的亲亲请点击‘放入书架’觉得不错的请点击‘投票推荐’觉得非常好请点击‘发表评论’亲们的支持是我更文的最大动力!
  • 无品太子妃

    无品太子妃

    一生一世一双人,本是虚幻,是为悲剧。当他历经繁华,而她,早已不再。
  • 我是新兵2:兄弟

    我是新兵2:兄弟

    三个新兵继续他们的嬉笑怒骂,继续创作他们自己的军旅传奇。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经历,依旧是当年的肆无忌惮和勇敢率真,依旧执著向往心中的梦想、纯粹的友谊与爱情,明明可以免试进入部队,非要跟别人一较高低,还给团长来了个反修理,较量还末结果,就被派往大山深入面对真枪实弹的毒枭,三个都挂个彩,论功行赏的大会上未来得及看到奖章,就很点儿背遭遇大地震,马上停蹄赶往灾区,本想趁假期发挥余热,正在兴头就被派往执行国家安全保护任务。部队选择了他们,而他们也选择了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