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2900000003

第3章 掌握中国式沟通的基本功夫

先说先死,因而专门胡扯

为什么会“先说先死”?首先,先说的人说出一番道理来,后说的人站在相反的立场,很容易说出另一番道理。虽然双方都说得头头是道,但后说的人可以针对先说的人进行整理和修补,甚至大挖其漏洞,使得先说的人看起来好像相当没有学问。

其次,先说的人站在明处,底细被人摸得一清二楚。后说的人若是存心挑毛病,肯定能把先说的人整得体无完肤。先说的人,总会有遗漏,后说的人,就可以针对这些缺失大做文章,表现出很内行的样子。

此外,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说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作为中层干部,你先说,说错了就会受到老板的批评,对于你来说,被老板批评很正常。反之,如果老板先说,被你指出毛病,那老板就会很尴尬。如果发火的话,就显得自己没度量;如果不发火,面子实在不好看。

厂长带领客人参观工厂,经过仪表控制室,忽然看见仪表板上有若干颜色不同的指示灯,有的亮着,有的不亮,还有一个指示灯一闪一闪的。

有人问:“这个指示灯为什么会闪?”

厂长回答:“因为液体温度快到临界点了,达到临界点,灯就不闪了。”听起来好像是这个道理。

想不到厂长刚刚说完,仪表工程师就说:“不是那样的,是那个灯坏了。”

弄得厂长极为尴尬。

如果仪表工程师先说,厂长可以责骂他,叫他“先死”。现在自己先开口,不幸又说错了,若是此时指责他,自己就有恼羞成怒的嫌疑,似乎很不得体。

深知先说先死,所以不说正经话

有些人说话模棱两可,相当“暧昧”,而听的人又相当敏感,于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好话变坏话,无意成恶意,招来洗不清、挥不掉的烦恼。很多人对闲聊很有兴趣,见面不说正经话,专挑一些没有用的说,就是怕先开口,被别人看穿,让对方有机可乘,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恼。这样做表面看起来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其目的是让对方先开口,使自己获得有利的信息。

作为中层干部,你要知道“形势比人强”,应时时不忘“造势”,而说废话正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有利形势。因为废话说多了,难免会有疏漏,透露一些有用信息。如此,你就可以知道对方在想什么,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反之,自己在说废话的时候,也要小心言多必失,以免被对方抓住“把柄”。

另外,说话要“不明言”,即“不说得清楚明白”, 而是“点到为止”。因为一部分是我们说的,一部分是别人猜的,大家都有面子,同时也不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最大限度地避免先说先死。

站在先说先死的立场有话直说才是真功夫

很多人“有意见也不一定说”,往往鼓励别人先说,然后见机行事。他若不认可别人的话,就大肆抨击,抓住别人说话的漏洞,添油加醋地陷害,使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若认可,有可能赞扬备至,也可能把别人的话改头换面,当作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让别人站在明亮处,自己躲在黑暗处的作风,使得别人不敢开口说话,造成很多沟通的障碍。

如果你不知道“先说先死”的道理,常常会死得不明不白,但如果只知道“先说先死”,就会让人觉得难以沟通,对自己的前途非常不利。

“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有话直说”也可能有很多好处。既然二者各有利弊,强调“先说先死”,站在“先说先死”的立场有话直说,才是真功夫。“先说先死”是“根本”,“有话直说”不过是“作用”。有些人本末倒置,强调“有话直说”,等到自己吃亏上当了,再来怨天尤人,又有何用?

有话直说而不致害死自己的人,才是有真本事。他们以“先说先死”的基本原则作为直说而不死的最佳保障。

一味不说,同样死得很惨

“先说先死”的观念,使大家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造成了沟通的障碍。所以明白“先说先死”的道理之后,还要告诫自己“不说也死”。

小丽是老板的秘书,一向勤勤恳恳、规规矩矩。星期四时,公司通知星期五有个舞会,小丽很想参加。虽然公司规定星期五可以不穿正装,但是身为老板的秘书,小丽不敢穿得太随便,每天都穿着职业套装。可是总不能穿职业套装参加舞会吧?因此,小丽穿上了连衣裙,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老板虽然看着很不舒服,但没说什么。下午,老板通知她:“3点有个紧急会议,你准备一下,负责会议记录。唉,你怎么穿成这个样子,赶快换掉。”小丽这才说:“公司有舞会,何况今天是星期五,公司规定……”老板火了:“到底是舞会重要还是工作重要?”

小丽认为自己并没有违反公司规定,回答得理直气壮。殊不知,小丽如果回答得没有道理,老板还可以批评她。她回答得有道理,老板更下不了台,于是恼羞成怒,逼小丽换掉连衣裙,否则“炒鱿鱼”。小丽只好赶快打车回家换衣服。

不要以为多说多错,不说不错。有话不说往往会使你陷入被动的境地。

如果小丽一开始就向老板暗示今天是星期五,可以穿便装,也许老板就不会那么在意了。

如果领导交给你一项很复杂的任务,你完成不了,又一直不说,最后任务完不成,那所有的错都是你的。如果你早说了,领导就会想其他办法。凡事刚开始的时候,都有转圜的余地,而你明明完不成任务,还一声不响,硬着头皮继续做,往往贻误了时机。

如果你很少说话,别人就很难了解你,包括你的领导,所以你也不可能获得晋升的机会。孔子欣赏木讷的人,却也主张言词必须通达。少说话很好,但是少说话绝对不是不说话。

如果你和老板一起去拜访客户,老板不小心说错了话,你却不提醒,老板很可能认为你隔岸观火,居心不良,把过错都推到你身上。其实老板让你陪他一起去拜访客户,肯定是认为你会对他有帮助。但是你却袖手旁观,老板当然会火冒三丈。

不能由于害怕“先说先死”而不说,因为一味不说,会导致“不说也死”的不良后果,应该慎重考虑怎么说才不至于一开口就闯祸。凡事在说与不说之间,看情势、论关系、套交情,衡量此时、此地、此事对此人应该说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

由于很多人受到“先说先死”的影响,不敢沟通,所以特别提醒大家“不说也死”。“不说也死”是告诫我们,不沟通就难以协调与其他人的关系。大家都不说,根本无法沟通。不能沟通,当然无法协调。希望大家摆脱“先说先死”的阴影,多沟通、多交流。

说而不死,才是真功夫

“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构成沟通的两难。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设法加以突破,努力做到“说到不死”。“说到不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你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说出合适的话。如何判断合不合适,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必须选对合适的人,才能“说而不死”

我们说“事无不可对人言”,又说“逢人只说三分话”,就是因为说话对象不同。有的话对甲说没问题,对乙说就要倒霉了。要想“说而不死”,必须选对合适的人。对知心朋友,当然“事无不可对人言”,而对一般人,则“逢人只说三分话”。比如一般人问你:“听说你要买辆跑车?”你的反应可能是:“没这么回事,我哪有那么多钱啊?”而熟悉的朋友若问你相同的话,如果你再否认,你的朋友就会认为你信不过他,所以你可能说:“我最近炒股票赚了点钱,是打算换辆车,但还没选好,你帮我参谋参谋。”说与不说,需要你衡量轻重,对一般人选择保密策略,以免“先说先死”,而对朋友则采取私下透露,以“不说也死”的方式,以求“说而不死”。

只要合理,当然可以“说而不死”

在公司年会上,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总经理发表年终总结。行政主管发现总经理遗漏了一项重要的行政决定,于是他在便条纸上写下“关于……的决定……”,然后偷偷地递给总经理,提醒他把此决定在会上公布一下。

行政主管的做法很高明。如果等总经理讲完话,行政主管再补充说明,总经理一定会很生气,不但不感激他的补充,而且事后必定气冲冲地指责行政主管:“你以为我把那项决定忘了吗?我记得比谁都清楚,只不过我认为暂时不宜在会上宣布,没想到你自作聪明,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宣布了。”而行政主管必定会因“先说”而“先死”。

如果总经理真的忘了,而行政主管不说,那行政主管就会“不说也死”:总经理会认为他根本心不在焉,这么重要的事都不提醒一下,此人不可信。

在说与不说之间,行政主管选择了一种合适的方式——不明言。该提醒的也提醒了,至于总经理说不说,由总经理自己决定。无论此事产生什么后果,总经理都不会怪他。

业务经理陪老板到客户那里谈判,客户提出让利3%,业务经理当场拿出计算器,熟练地计算一番,然后把结果显示给老板看,嘴上说:“不行,这样我们就无利可图了!”老板看看结果,心里明白,接着说:“虽然如此,但是看在老客户的分上,再想想办法吧。”

明明可以接受,业务经理却说不行,实则将决定权交给老板。老板若同意,等于给对方一个人情;老板若不同意,则有充分的理由拒绝。所以,业务经理真正做到了“说而不死”。如果业务经理计算完,不和老板商量,就马上说“接受”或“不接受”,等于没把老板放在眼里,势必“先说先死”;如果业务经理计算完,一句话也不说,就等着老板做决定,老板就比较为难,因为他的做法摆明了告诉对方可以接受,老板再拒绝,岂不是让对方嘲笑?

“说而不死”其实就是说到合理的意思。只要合理,大家都能够接受,当然可以不死。

重真实性,更重妥当性

一个人十分诚实地把心中的话说出来,而且信誓旦旦,一再宣称自己说的是实话,但其他人并不认为如此,还是认为他在骗人。奈何!

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这个人的表达原则——妥当性大于真实性。他认为自己在说一些真实的话,实际上却大多在说一些妥当的话。

“明天请支援我三个人。”当着老板的面,甲部门主管对乙部门主管说。

“实在没有办法,我自己也忙不过来,人员调动不开,非常抱歉!”乙部门主管回答。

甲很不高兴,因为私下已经和乙协调好了,并且乙答应了,为什么忽然又变卦了,令人费解。但乙完全没觉得自己不诚实,他只是把话说得妥当一些,并没有欺骗的意思。乙认为,私下协调,当然可以明说没有问题。当着老板的面爽快地答应,老板可能会认为他这个部门人多事少,接下来就是减少人员。若真如此,岂非自找麻烦,还要惹人笑话?乙的回答是一种妥当的表述,但是听不懂的人,会真的以为他拒绝帮忙、不诚实。

高明的老板,自然明白甲不可能那么冒失,事先没有征得乙的同意,便冒冒失失地当众提出支援请求,乙也不是言而无信的人,只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利于己的误会,才如此回应。而老板也不会立即介入,他会静观其变,看看甲的修己功夫好不好。

此时,如果甲不高兴地说:“怎么?你昨天不是答应得好好的吗?”说明甲的修己功夫很差,对同仁连起码的信任感都没有,让他吃吃苦头是应该的。而且甲如此不留情面,以后怎么和乙相处?老板只好说:“人员调配的事,你们两个再研究研究。”暂时搁置,看看事情的发展如何。

如果甲修己功夫良好,应该知道乙并非不可信任,他只是把话说得妥当一些,算不上骗人。甲反而会反省自己,话说得太真实了,不够妥当,因此赶快接着说:“我知道你很忙,但是我确实有需要,请务必支援。”其实这一句话甲早就应该说,不应该等乙提醒才紧急补救。

老板看出甲的涵养和乙的功夫,这才施展出自己的本事,说:“实在抱歉,把你们忙成这样。你明天尽可能支援他两三个人,如果你这边忙不过来,我再想办法解决!”

甲若是高明,一开始便应该这样说:“我知道你很忙,但是我真是需要你帮忙,会后我们再来商量一下人员的调度,你看好不好?”

乙大概会这样回答:“在我需要帮忙的时候,你每次再忙也都想方设法帮我,我现在虽然忙碌,支援你当然义不容辞。”

然后老板说:“让你们老是支援来支援去的,实在不好意思,这样吧!有什么我能够做的,叫我来帮忙好了,千万不要客气,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大家都说妥当话,是不是就能在和谐中圆满地解决问题呢?那也不一定。每次都这样,便是“虚情假意”,只说一些好听的话,完全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当然不可能圆满解决问题。

说妥当话,必须具备实际解决问题的诚意。甲事先私下和乙商量,是顾虑乙的立场,让他比较方便表达自己的意见。乙满口答应,是因为老板不在场,也没有其他人听到,当然放心地表明乐于支援的态度。人情做到底,因此答应得十分爽快。

没想到甲竟然糊涂到在老板面前直截了当地说出“明天请支援我三个人”的话,等于告诉大家“我们两人已经充分沟通,而且乙答应得很爽快”。这样完全不顾乙的立场,乙当然接受不了。把“明天请支援我三个人”这一句真话稍加修饰,说得妥当些,变成:“对不起,我应该事先问问你可能性的,不过去看过你两次,看见大家都很忙碌。现在冒昧地问你,明天能不能想办法尽量支援我两三个人?一天就好,后天一早就归还。”

甲明明和乙事先商量过,现在甲这样说,当然不是存心欺骗,而是在老板面前,侧面描述乙部门忙碌的情况,让乙放下心来,答应“尽量想办法”。

私底下说的一些真话,公开场合调整得妥当一些,这叫公私两便。但有人脑筋转不过来,就是不明白:“怎么讲得好好的,又变了?”其实一点儿也没有变。

老板听见下属的妥当话,一方面高兴下属互相尊重,同时也尊重老板;另一方面则要真正了解妥当性与真实性之间究竟有多大差距?若是差距很小,有必要调整一下人事;如果差距很大,便要提高警觉,下属善于演戏,必须合理地拆穿“西洋镜”,才能够纠正歪风。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便是控制其差异性。任何差异都值得注意,采用合理的成本和方法来加以控制,使差异的变化合乎控制的标准。语言或文字沟通,同样需要合理的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妥当不妥当,便是合理不合理,所以仍然以合理的妥当、合理的真实为拿捏的尺度。

沟通三要则

“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你如果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

“你如果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一定说我没有说。”

这三句话,代表中国人沟通的三个要则:

第一,我说的话,你相不相信?或者相信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转述?或者转述到什么程度?都必须由你自己决定,不要赖到我的头上。我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约束力,只是好意提醒你,你自己做主。

第二,你如果决定要告诉别人,表示你已经充分明了、相信我所说的话,并且经过考虑,这时候你所说的话,已经是你自己研判之后的信息;而你所要告诉的对象,也是你自己所审慎选择、决定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所以不必再把我扯进去,说是我说的。

第三,如果你一定要告诉某人,却又指名是我说的。鉴于这个对象根本不是我选择的,要说哪些话、说到什么程度,也不是我能控制的,因此我只有表态:我并没有说这些话,至少我不是这样说的,语气、用语都不相同。

不要明言,使大家有面子

西方社会,是非十分明确,对就是对,错便是错。西方人喜欢公开化、透明化,把一切摊开来,有话明讲。而中国社会的道理,大多是相对的。对中有错,而错中也多少有一些对。“以后还要见面”,成为最有效的半透明原则。不透明化还好商量,一旦抖出来,谁也不见得好过,何必呢?

西方人请客,帖子上印得十分清楚:6月6日敝人生日,欢迎各位光临我家吃蛋糕,参加生日舞会。

中国人请客,帖子上简单明了八个大字:敬备菲酌,恭请光临。内容非常不透明,不知道为何宴客?

接到帖子的人,如果打电话去问请客的原因,主人一定笑着说:“没有什么啦,大家聚一聚,真的没有什么。”这样大家全都明白:一定有事,要不为什么一直说真的没有什么?主人笑的意思倒是相当明显:你还问我,叫我怎么说呢?难道你不可以自己去打听,还来问我,岂不是叫我为难?明说,实在很为难,因为听的人非常不高兴。

西化的中国人,帖子上也印得十分清楚:6月6日敝人生日,敬备水酒蛋糕,恭请光临寒舍。看的人多半会摔在地上,请就请好了,为什么说生日。这不是摆明要我送礼?我最讨厌借故发请帖收礼图财。何况6月6日根本就是断肠时,有什么好庆祝的?中国人一生气,说的都是不好听的话。

不明言的好处

第一,不明言才不致使自己站在明处,让别人一目了然,甚至抓住你的弱点,轻易掌控你。如果你是个“明言”的人,把什么事情都说出来,就是“口无遮拦”,迟早被别人看得一清二楚,落得什么筹码都没有,任人摆布,后果相当可怕。

第二,不明言才有回旋的余地,不至于逼死自己。话没有说出口,怎么改都可以。明言的人,把话说得一清二楚。一旦发现对自己不利,根本不可能改口,也不可能抵赖,岂不自找麻烦,又招人笑话。

第三,不明言才能引出对方的本意。对方摸不清你的底细,才会原原本本说出自己的意见。明言的人,率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别人就不愿意明确表示不同的意见,只是口头上顺着明言的人,心里依然有自己的想法。

不明言,使大家都有面子

西方人以法为依归,接受“恶法胜于无法”的观念。只要合法,就无所谓不公平,大家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当然可以明言事实,力求公开、透明。

中国人重理,以合理为评量标准,不接受“恶法胜于无法”,却要求不合理的法必须立即修正。否则法本身已经不公平,依法也不能使人心服。

理的特性是变动性相当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种情况下,不明言才能兼顾各方立场,使大家都觉得有面子。一旦明言,就会造成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结局,对说话的人非常不利。

不明言的目的,在于“让应该知道的人知道内容,让不应该知道的人知道皮毛”。这种“以应该不应该为标准,来施行公开不公开的划分”,就是相当合理的做法。

而且,纸包不住火,事情真相迟早会水落石出。所以明言不明言,最后都一样。不明言根本不足以欺骗任何人,它只是让大家觉得有面子,纯属短暂的过程。

申诉有道:对象不同,方式不同

有些员工受到指责或批评后,应对的方式比较理性。通常先检查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看看有没有错。如果自己确实有错,就坦白承认,而且设法道歉;如果没有错,便理直气壮地申诉“我并没有错”,或者“错不在我”。

而有些员工则不这样,他们在受到指责和批评时,首先会去搞清楚“指责我的人究竟是谁”。因为“事在人为”、“有人才有事”,他们习惯于把事和人连在一起考虑。他们每听到一句话,最先开口问的都是“谁说的”。

面对位高势强的人,要不道歉,要不沉默

当指责你的人是你的老板或者是形势比你强、声望比你隆的其他同事,最好的因应方式是:做错了,赶快向他道歉,并且设法获得谅解;没有错,则保持沉默。

位高势强的人,不喜欢听到申诉的声音,却习惯于接受道歉。并且有时候他们还会认为“道歉就可以了事,好像太过简单”。所以你还要想办法,或者通过适当的第三者,取得相当的谅解,才可能平安无事。

保持沉默,对上司而言,已经等于申诉。上司会觉得很奇怪:“这个人怎么搞的?我说他做错了,他居然不说话,既不来道歉,也不找人来寻求谅解,真是奇怪!”

如果你能用沉默来引发上司的好奇心,诱导他们自动前来了解事实,那就是高明的做法。而且由于没有申诉的声音,不易引起上司的不满情绪。当上司以平静、宽容的心来调查的时候,往往会接受“原来并没有错”的事实,笑着说:“你没有错,要讲啊!为什么不讲呢?”你有机会让上司说出这种话,当然是最大的收获。这时候就算答以“是啊,我并没有错误”,至少也收到申诉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至于产生后遗症。如果高明些,回答“有啦,还是有一些缺失,需要改进”,保证你连升三级,一帆风顺。

如果你并没有错而被上司指责,马上理直气壮地申诉,往往最为吃亏。因为上司发觉自己指责错误,必须接受自己判断错误的事实,不能恼羞成怒,还要被逼向你道歉:“对不起,你没有错,是我自己看错了。”如此,将来倒霉的,必然是你。

上司发现自己判断错误,已经觉得没有面子,不得不向下属道歉,更加没有面子。中国人没有面子的时候,最想的便是把面子找回来。上司一心一意要找下属的错误,相信不出两三天,就被他找到。他会笑着说:“我前几天说你有错,你还不肯承认。现在你还有没有话说?”这种结果,完全是下属咎由自取。这个时候才知道申诉有后遗症,为时已晚。

面对职位相当的人,要说得够技巧

当指责你的人职位和你一般高、形势和你差不多、声望也隆不到哪里去的时候,你的反应通常是:“好,我承认我有错,你难道一点错误都没有吗?”于是毫无保留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弄得对方下不了台。“我早就知道你犯了错,给你留个面子,不说出来而已。想不到你不顾我的面子,公开指出我的错误。鉴于彼此彼此的交互法则,我当然也要指出你的错误。你不必怪我无情,因为这是你找的。”

有错误不是不可以说,而是“应该说,但是不可以这样说”。有错误不指出来,怎么改进?但有错误就不管不顾地抖出来,大家都难堪。因此有错误一定要说,但要说得有技巧,使人有面子,才算圆满。你可以把责任推给制度,点醒他的错误,让他自己去改善。例如:“这种结果,是制度不完善的证明,如果制度不改,恐怕会一直错下去。”

面对职位低的人,要谋定而后动

当指责的人职位比你低、权势比你差、声望不如你,此时你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有人在后面给他撑腰,不然怎么敢如此这般?如果是,你就要特别小心,不要理会指责的人,弄清楚他后面是谁在撑腰,以便适时化解。为其撑腰的人自然会制止指责的人,甚至叫他道歉了事。

如果指责的人背后并无靠山,那么本着“不教训不行,否则别人可能学样”的精神,让他永不敢再犯。否则“不发威,别人就会把我当成病猫”,大家一起来找麻烦,岂非防不胜防?教训的方式当然也因人而异,有明有暗,有立即有延迟,有阴柔也有刚烈,必须谋定而后动,以免伤及自己而后悔不已。

申诉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错在自己,当然不能申诉,否则越描越黑,弄得自己更加没有面子;如果错在他人,也要先考虑一下,申诉的结果会不会影响上司或同事。如果真正应该负责的人,已经听到指责的声音,可能已经设法化解,如此,自己同样可以获得澄清,稍等一下,让它自然消解,更为省力省事!

如果申诉不影响他人,这时再想如何申诉最为有效。对上、平行、对下,不过是三个大方向,还要仔细研究对方的背景、未来发展和指责的用意,以调整自己的申诉方式。有时候不申诉反而能够获得一位良师益友,或者得到一位能够提携自己的上司。如果因申诉而坐失如此良机,不如忍一时而造福自己。

能不申诉便不申诉,并不是怕事。用不同的方式来申诉,主要目的是保护自己。怕事不好,惹事生事更不好。先保住自己,再有效地申诉。可能冷静下来之后,就不想申诉了,反正有一天会水落石出,何必急在一时。

下情上达:谨记“上下”观念

作为中层干部,你经常要向老板汇报、请示、建议,甚至犯错误以后要解释,这都属于下情上达,向上沟通。在向上沟通中,“下”是主体,作为下属,你应该谨记“上下”观念,不可以下犯上,当然也不必奴颜婢膝。

你应该安守本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让上司感受你对他的尊重,否则上司只好摆出上司的架子,这时你反而没有面子。有些下属,上司稍微对其客气些,下属便得意忘形,没大没小起来,弄得上司不得不摆出高姿态。

在向上沟通时,你最好不卑不亢。太“亢”,有损上司的面子。如果上司真要计较,吃亏的肯定是你。太“卑”,上司会觉得你无能,靠赔笑脸混日子。你不能让上司感到功高震主,也不能让上司觉得你无能。

当你与上司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应该合理地坚持,才能树立信用。否则,上司一说“不”,你就见风转舵,只会给上司留下不可靠的印象。反之,如果过分坚持自己的意见,在上司眼里就成了顶撞,上司以为你在挑战他的权威,难免会以势压人,伤了和气。合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时,要讲究技巧——首先肯定上司的意见,再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问题,反过来请教上司。

当与上司发生严重分歧时,你最好不说话,表现出深思的状态,上司自然能看出来,但是你不要说出来,等上司让说时才说。

当与上司意见相同时,你要给予热烈的回应。回应时如果说“我也是这么想的”,上司会认为你只是随声附和,最好说:“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通,原来这样最好。”

打开上下级言路的最好方法是让上司感到下属心中有他。如果你能让上司觉得你心中有他,他会觉得你都是为他着想,你说的话他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反之,你提出的任何建议,老板都会怀疑你的动机,也就很难接受你的意见。

上情下达:不要高高在上

向下沟通时,“上”是主体。要想沟通顺畅,你要降低姿态,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使下属畏惧或反感。中国人重视身份地位,所谓“大人不计小人过”,就是地位高的人不要对地位低的人所犯的过错斤斤计较。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骁勇善战,但自幼家贫,没有读过书,所以吴王孙权常劝吕蒙多读书,但是吕蒙以军务繁忙为借口推脱。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并没有指责他不学无术且不听劝告,而是说:“你说事多,难道还多过我吗?我常常抽时间读书,感觉受益颇多……”经过孙权的劝导,吕蒙终于发愤读书,这才有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成语。

某公司副总第一次到香港出差,回来后在开会时滔滔不绝,大谈特谈香港的风土人情,反而把正事撇在一边。与会的人听得不耐烦,又不好打断他,只好都看着总经理。总经理已经暗示过副总了,可是副总视而不见。于是,总经理只好用强制的方法,直截了当地对副总说:“这事以后再谈,我们现在谈正事。”此话一出,副总面子上有点挂不住,为了不在下属面前颜面扫地,他依然故我。这样一来,轮到总经理面子上挂不住了。其实总经理可以这样说:“李科长,你安排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专门请副总来说说他的香港见闻,今天我们先抓紧时间解决问题。副总,你看这样安排好不好?”这样,既给副总留了面子,又限制了他说题外话。

作为管理者,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下面的人谁会服你?可是一旦你太凶了,所有人都会转而同情弱者,让你进退两难。所以,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平易近人,同下属说话的时候,多数是谆谆教导的口吻,如同仁慈的长者。凡是那些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咄咄逼人的上司,一般是火候没到,还不懂得中国人的“为官之道”。

平行沟通:避免“谁怕谁”的心态

无论是对上沟通,还是对下沟通,沟通的双方都会保留三分的礼让空间,因此,比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点。而平级之间,因为大家都一样 “大”,所以,很容易产生“谁怕谁”的心态,对沟通十分不利。其实,中国人谁都不服谁,尤其是当大家地位相当时,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例如,你说“听我说”,别人可能会想“别自以为是,凭什么听你的”。

中国人通常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尊重对方,对方也会尊重你。因此,要想顺利地进行平行沟通,首先应从自己做起,尊重对方,对方自然也会尊重你,这样才有利于沟通。

平行沟通中除了要尊重对方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真诚的心。有的人疑心比较重,稍不留神,其怀疑的神经就会被触动。而他一旦产生疑心,你说什么,他都不会相信你。“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十分谨慎。

此外,有些人很怕吃亏,吃过一次亏,就不愿再和你打交道。因此,千万不要存心占别人的便宜,也不要存心设陷阱,让别人出丑。建立“和我打交道,一定不吃亏”的信用,增强大家对你的信任感,才能顺畅沟通。

同类推荐
  • 听龙永图谈经济与经营之道

    听龙永图谈经济与经营之道

    中国经济已走到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经济如何在战略大调整中保持旺盛生命力,中国企业如何才能与世界500强企业比肩,中国品牌如何在国际道路上披荆斩棘,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对上述问题提供了自己见解。
  • 卓越管理者的365堂必修课

    卓越管理者的365堂必修课

    通 过本书,从管理 者内在的素质到外在的形象,你可以使你的管理生涯更富有活力,从决策、战略到危机、创新 等, 极大地提升你作为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并 总结了中外著名企业经典的管理案例,本书是为每一位有志成为管理者或正在任职 的管理者量身打造的管理成功教程,迅速 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由浅入深地阐述了每一位管理者从平凡 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365堂必修课,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 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从用人、授权 到激励、协调。提炼 出世界一流管理者的管理箴言,提供了管理 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的解决方案
  • 舒化鲁说:管理学十大公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图解

    舒化鲁说:管理学十大公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图解

    对于管理学公理体系的研究,似乎还是从未有人涉猎过的处女地。可能也正是这一课题无人涉猎,不能不说是管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100年之后,其科学性仍然被质疑的一个原因。管理学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人提出来讨论一番。这实在是管理学的悲哀,也是管理学者的悲哀。管理的实施,是从权力的运用开始的,对于手握大权的人,他可能丝毫不在乎管理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他运用权力能达成他想达成的目的就足矣。但相对于管理学的研究人员而言,不解答这一问题,其所涉足的立足点就无法确定,管理学的研究也就不免范畴不清,界限不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营销员为什么要读毛选

    营销员为什么要读毛选

    不打无准备之战。在毛泽东的革命思想里学营销。“一切为了群众”与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人民服务”与服务创造价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品牌营销;“农村包围城市”与市场推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营销调研;“集中优势兵力”与重点市场突破;“统一战线”与关系营销,与人斗其乐无穷!
  • 管理就像一本故事书

    管理就像一本故事书

    本书从古今中外的众多经典故事和精彩案例中精心选编了300多篇,它们或说理生动,或寓意深刻,或思想犀利,或耐人寻味。通过这些故事来阐述现代公司的先进管理理论,并把管理寓意化,有效解决了管理学理论艰深枯燥、难以为大众接受的问题。本书涵盖了管理学中的许多重要领域,这些理论相辅相成,诠释了现代公司里经常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擎国

    擎国

    穿越不可怕,穿越后从零开始也不可怕,但如果有个前辈比你早穿越,而且人家还当上了皇帝,你说这可怕不可怕?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盗墓笔记:搜宝奇兵

    盗墓笔记:搜宝奇兵

    出身矿山世家的韩风在清早听到了自家矿山发生灾难的消息,父亲葬身在矿山之中,而死难矿工的家属受到有心人的挑唆而前来闹事。在混乱中一些杀手打伤了韩风,老管家福伯竟然暴露出雄厚的实力,带着韩风远遁千里……
  • 非权力影响力的7堂课

    非权力影响力的7堂课

    不是高官,没有万贯,却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服从和追随,靠的是什么?那就是非权力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是一种不依靠权力,而凭借个人的形象、语言、实力、品德、情商、人际关系和对细节的关注而产生的一种影响他人,支配他人的力量。它比权力的影响更强大,因为它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和主动服从。
  • 丑妃无敌

    丑妃无敌

    传闻她长的可比夜叉,绿豆眼,大饼脸,血盆嘴,招风耳,扁平鼻传闻她晚上出恭时,吓死了相府的七个小厮,八个丫环传闻她的宰相老爹为了嫁掉她,愿意陪送万两黄金,一斗珍珠传闻她生性残暴,滥用私刑,谁敢违背她的意思,非死即伤,并且祸及全家然而传闻终只是传闻,她成了大漠王朝无人敢娶的女子却被王朝内最为优秀的男子求婚她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她的婚事只能由她做主!于是完美的逃婚计划开始上演…传闻他是大漠王朝最为痴情的王爷,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传闻他是最为得宠的王子,为了爱情却不屑太子之位传闻他的文治武功,举世无双,一战平天下传闻他性情温润如玉,是个谦谦君子然而传闻也只是传闻,他断情葬爱,远离女色却负气要娶天下间最丑的女子那女子丑也就罢了,居然在大婚之日就给他戴顶绿帽子!于是精彩的休妻事件开始上演…------------------------------------------------------推荐自己的文:《神骗皇妃》:女骗子的逃婚生涯《坏坏相公倒霉妻》:聪慧可人的女主,腹黑的男主《娘子你别太嚣张》: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反串《夫君,女子不好欺!》:《错惹狂帝》:《王爷让偶轻薄下》:被人退婚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生命的新生《劣妻》:夜给自己建了一个群,群号:45841753,非铁杆勿入,定期清理群成员,敲门砖:潇湘帐户名+喜欢的文名
  • 小嫡妻

    小嫡妻

    他是云门主人,俊美妖娆,心狠手辣,喜怒无常。她是太傅遗孤,留在云门六年,背负仇恨隐忍而活,一次决裂,在大漠藏匿三年之久。历经艰辛找寻唯一的胞弟,她却遭遇晴天霹雳——他居然早她一步,命人将胞弟带入云门!她终究还是晚了一步。重回中原,她一身华彩,万丈荣光,居高临下地望向远方那一对母女。将父亲跟她丢弃的继母和继姐,打着太傅夫人跟嫡女的名号活的滋润,甚至算计她的夫君。她们以为她已死,但她却还活着,而她从未放弃过复仇。她无法容忍别人庆祝她的不幸。她半眯美目,红唇高扬,无声冷笑。久别重逢,她们早已认不出她来,更不知她会是她们将来的恶梦。既然她已经是无人记得的太傅嫡女,那她会让他们一点一滴都记起来的,这辈子,休想忘掉!
  • 拽丫头惹上酷首席

    拽丫头惹上酷首席

    18岁的她被父亲出卖,只得日夜与恶魔相伴。初恋被毁,母亲去世,让她几近崩溃。尖锐的水果刀指向他的胸口,她大喊:“你为什么不去死!”而他只是淡若撒旦般的浅笑:“傻丫头,我死了谁来折磨你呢?”
  • 抽烟喝酒防癌书

    抽烟喝酒防癌书

    本书教您最科学的防癌查癌方法,送您长寿金牌,助您长命百岁。声音嘶哑、胸痛、干咳、胸闷、气喘、咳嗽……每个抽烟、喝酒的人都可能遇到过这些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不会特别在意,只是去药店配点药了事。其实,这种做法是对健康的极度不负责。要知道,癌症危机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漫不经心的生活习惯背后。据研究,长期抽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抽烟者高10~12倍,喉癌高6~8倍,食管癌高4~6倍……本书作者医学博士柳垂亮、教授李万瑶,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遇到了无数由忽视不良习惯而引发癌症的病例。在本书中,他们从多年临床经验中提炼出71个典型病例,为您讲述最科学、最权威、最有效的防癌、查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