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交互主义彼此理解
我们常常讲西方人有个人主义,中国人难道没有吗?有,可是中国人的并不完全是个人主义。西方人也有集体主义,像德国人就很显著,我们好像没有,但是也好像有。难就难在这里:中国人拥有的,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我们现在受二分法的影响很大,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不是个人主义,就是集体主义。其实没有这回事。
中国人拥有的,是在世界上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叫交互主义。交互主义就是“你对我怎么样,我就对你怎么样”,“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对你好”,这种话在别的地方是听不到的。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是什么?其实就是三个字——看着办。你把心掏给我,我肯定不好意思不把心掏给你;你看不起我,我虽然不好表现出来,但是心里肯定也不把你当一回事。其实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争执,很少是是非问题。有时候,我们真的“看不到自己”,因为我们各有是非。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是就是非,非就是是;对就是错,错就是对。如果连这个基本思维都搞不清楚,那你肯定没有办法了解自己。
我们听别人说话,一般不会在乎他讲的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我们只在乎“你怎么可以这样讲”。对又怎么样,错又怎么样,好又怎么样,坏又怎么样,你就是不能这样讲。我们不能让别人感觉到我们讲话的态度、语气不对,内容反而无所谓,人们在乎的是态度和语气。我们并不是一个是非很分明的民族,在中国社会,你觉得对的东西一定有人认为是错的,你说这么做,就会有人说要那样做。全世界都在讲多元化,但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我们才是真正的多元化。
西方的部分国家很小,有些还比不上我们的一个省,所以那里的人都很单纯。人们现在都在学美国,其实我们应该先审视美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美国的历史很短,几乎没有什么积淀,所以可以创新。中国的历史很悠久,你能怎样创新?在中国,如果做的事让老一辈的人看不过去,你就会失去一大半人的支持。美国是一张白纸,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中国到处是古迹,我们必须尊重历史。
但矛盾的是,中国人很重视历史这句话并非完全正确。中国人重视历史意识,但不是很重视历史。中国历代有几个皇帝,指南针是哪个朝代发明的,清朝一共多少年……许多人都答不出来。我们明知道《三国演义》的很多内容不是真的,但是我们宁可看《三国演义》,也不看《三国志》。所以,人们有时在没有把事情摸清楚前就展开行动,是很麻烦的事情。
中国人重视历史意识,重视意识形态。历史意识是由个人的背景造成的,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爱好,这就说明了个别差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老板都有不同的作风,每一个下属都有不同的个性,所以老板跟下属最好的相处方法是:你是领导者,眼睛要往下看;你是被领导者,眼睛要往上看。二者的眼睛要有交集。
外国人很简单,他们看到了就是看到了,没看到就是没看到;中国人一般不敢实话实说,应该看到的,我不可以没有看到,不应该看到的,就算看到了,也一定要假装没看到,这中间很复杂。
很多人不了解中国人的“面子”,中国人所讲的面子跟西方人的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认为的有没有面子,只是看你有没有把我当一回事。如果几个同行在一起,你看别人都有说有笑,所有人都冷落你一个,你回去是睡不着的,你会觉得一点地位都没有。所以我们一方面害怕有竞争对手,一方面又很害怕没有竞争对手。当你发现没有人把你当竞争对手时,就可以收拾包袱回家了。
奉行交互主义就是要交心,但交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退一步讲关心——彼此关心。会领导的人,要关心被领导的人,而被领导的人,也要关心领导的人,互相关心彼此关怀,慢慢地就会形成默契,默契到了彼此关系很密切的时候,就叫交心。我在这里要清楚地说,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随时变动的。西方人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因为他们靠合约、签合同、权利义务来约束彼此,中国人不是。该你做的事情,别人可以随时故意不要你做,他不会不知道这是你的工作,但是他偏偏会当着你的面将工作交给别人,这时候你一定要提高警觉。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如何互动非常重要,出发点一定要弄清楚。说起来很可笑,就是明哲保身。有很多人会批评明哲保身的做法,会骂是因为他们看不懂。如果你连自己都保不住,你还能做什么事?但这又衍生出来一个问题:我怎么才能保护自己?我要得到他的认同,我才能保护自己;得不到他的认同,我拿什么保护自己?
中国人是交互的,领导者会这样想:“我是领导,我首先要保护自己。虽然我要保护的东西很多,但是我必须首先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才能保住这家公司,而公司的同人要配合我。”那么,被领导者要怎么保护自己?要记住,不要变成老板心目当中的奴才,那太可怜了;也不要变成老板认定的叛逆分子,那会很糟糕;更不要让他一想到不合法的事情,就将脑筋动到你头上,那你注定会完蛋。被领导者保护自己也不是为了保护个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颗公司大机器当中的老螺丝钉能够正常地运作,这样就对了。
每个人都是明哲保身的,不会将事情完全摊开来讲,只有彼此交心、有默契,才能同心协力把事情办好。
讲求被领导的艺术,就要研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如何同心协力。
你要准备好被领导,要站在领导的心态来看自己,而不是觉得自己样样都好。被领导者要了解领导者的心态,领导者要了解被领导者的心态,这样才能同心,同心就会协力,效果就会非常好。
尤其是小企业,更要研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小企业有很多好处,首先它有弹性,其次它不会被制度绑死。大企业都会被制度捆绑,绑到最后动弹不得,就僵化了。小企业可以随时机动,实现策略联盟,它的实力甚至可以超过大企业。但是现在很多小企业都学大企业,那就完了。小企业一定要好好孕育、发展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因为企业所有的竞争力都在这里。要跟大企业竞争,靠什么?靠的就是公司里人人同心协力。
小企业,五脏六腑俱全,它可以发展得很好,关键是看怎么运作。被领导者与领导者的关系在中小企业显得尤其重要。
每一个领导者都要记得:你并非领导所有的人,你只领导手下的几个人,不可以认为“所有人都要听我的”,那你会累死的,你的下属也会跟着“死掉”。如果你管得太宽,管到了其他的人,你的核心团队就会散掉;如果所有的员工都要直接找你,那更可怕,你会更惨。所有的问题都直接抛向你,工作琐事、待遇问题、家里烦恼……让员工统统直接找到你,你就是自找麻烦。领导者应该只看手下的几个人有没有把事情处理好,只在一旁观察,因为旁观者清。把手下的一切举动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样才有办法掌握全局,否则极容易百密一疏,最后死在很不起眼、被你疏忽的那一点上……
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讲的不是制度,他们之间的关系永远没有办法用文字写清楚。一旦用文字清清楚楚地写出来,领导者就得不到真正贴心的人,因为大家都依照规定办事,不讲私情。所以,应该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关心、互动?靠什么?其实就是靠每天下班之后的半个小时,那半个小时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领导者不能做出硬性规定:下班后所有人加班半小时。凡是硬性规定的事情都没有效,要使其自然发生,这样领导者就可以在旁看出谁不热心、谁的时间比较有弹性、谁没有家累、谁比较顾家……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很清楚,然后再去做合适的调配,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交心的核心团队,否则就是没有心。
在交互主义的基础上,领导者应该相信被领导者吗?答案是“不可以相信”,也“不可以不相信”。被领导者不要希望能得到领导的绝对信任,有些年轻人觉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必须得到领导的绝对信任,才能够做好工作。你站在领导的角度想一想,他绝对信任你,万一你欺骗他,大家岂不是嘲笑他“老糊涂,被一个年轻人耍得团团转”?
被领导者应该相信领导者吗?答案也是“不可以相信”,但是“不可以不相信”。你相信领导,万一他叫你做违法的事,你怎么办?你不相信他,又怎么能安心工作?中国人“不怕官只怕管”,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
领导者自己小心,才会时时用心,判断下属的言行是不是合理。被领导者自己小心,才会时时用心,留神领导者有没有做出不正当的决策。当领导者可以相信的时候,你不信他信谁?当领导者不可以相信的时候,要明白他不是神仙,就算真的是神仙,有时也会犯错,不要盲目服从。若是盲目地相信,绝对服从,必然会害人害己,全盘皆输。相信领导者,也是以合理为限度。他是不是事事合理,谁也料不准,被领导者自己小心一些才比较保险。
正确认识合理的不平等
以交互主义为基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尊重,和谐相处,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被领导者不要以为从此可以跟领导者没大没小,你一定要小心,老板永远是老板,因为他可以把你换掉,可是被领导者就很难把领导者换掉,二者的差别就在这里。所以你说自己跟谁是平等的,我是不太接受这句话。
我经常劝现在的年轻人,心里头不要有平等的观念,因为那是不存在的东西。人活着,只能享受“合理的不平等”,没有一个人可以享受平等。
佛教说“众生平等”,那也是当你成佛以后才有可能实现的。即使大家都成佛,也不一定能够平等,你看,菩萨就比佛差一点,而罗汉又比菩萨差一点。所以,平等是一个理想,是一个梦想,是一个幻想,是不存在的东西。
你跟老板永远是不平等的,所以你不能奢求平等,只能奢求“合理的不平等”。希望领导者不要过分冤枉你,不要过分地整你,不要过分给你难堪,这就好了。
就因为不平等,一个被领导者,是不可以去告知上司的,“告知”这两个字是大忌讳。比如你说:“老板,10点钟到了,有客人在等我们,我们要准备走了。”这么说,到底你是领导者还是他是领导者?
你这种语气根本就不对,你说得再对,他也会发脾气的。
有一次我去理发,到了店里,我说:“我今天不洗头,你给我修一修就好。”他说不行,一定要我先洗头。我觉得奇怪,到底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他说:“我是专业的。”我笑笑:“你去跟别人说专业吧,我是出钱的!出了钱还得听你的,怪事了。”
这是一个问题,即你不能告知我,你没有权力告知我任何事情。但现在年轻人都是用“告知”的方式,尤其让父母伤心的就是打电话:“爸妈,我要结婚了。”你这样还是你父母的孩子吗?
我们以前要出国,差不多提前三个月就要跟父亲讲:“我三个月以后要出国。”他听到时间是三个月以后,就不会太激动。然后过了两个月再说一次:“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就要出国了。”这样,他不会觉得很唐突,绝对不会觉得“你都不顾老母亲老父亲,说走就走”。
要记住,你只能请示,而不能够告知。有的年轻人觉得:“我很好啊,我也很尊敬他啊,他怎么这样对我呢?”其实他不了解,我们不是西方人,我们讲话的方式不可以像西方人一样。被领导者不可以在自己的朋友或者老板的朋友面前表现出“我比老板还厉害”,绝对不可以。
其实诸葛亮有一点吃这个亏。诸葛亮已经是可圈可点的人,可是到最后,刘备不听他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过分显示出“你看老板都得听我的”。老板总有一天觉得“我就不听你的”,那就坏了大计了。
这就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等级不同造成的。在现代社会,虽说人人平等,但是等级观念必不可少,等级分明是中国组织中的鲜明特征。
现在的年轻人很羡慕西方人的交流方式,不管对方是谁,该说的话都可以说,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一点也没有上下级的区别。但是你要在中国也这么做,就行不通了。中国人讲话要先看对象:对上面是一种说法,对下面是另一种说法,对平级的同事,用第三种说法。这就是中国人重视等级观念的表现。如果两个中国人在谈话,看见老板来了,就要马上调整,对老板视而不见,老板心里肯定不舒服;但是,一看见老板来了,突然闭口不谈,老板也会想“这两个人在说我的坏话”,也是不妥。这就是中国人比较奇怪的地方,只要有第三者介入,两个人的互动关系就要调整。
等级观念其实是伦理的一种反映,伦理就允许合理的不平等。中国人之间形成的是人伦关系,在交往的时候,时时刻刻受等级观念的影响。西方人听到一件事情,会就这件事情来论断是非;听到一句话,会就这句话来判断对错。中国人听到一句话,往往根据说话的人下判断。说话的人不同,话的正确性也不同。
年轻人要懂得维护老板的权威性,当你的老板叫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要马上着手,因为他会关注你有没有在做。如果你打算先将手边的事情做完了再做老板交代的事,那老板肯定不高兴,因为老板的看法是:“不是我叫你做的都是不重要的事情,我叫你做的才是重要的”。
因为老板要管理整个企业,必须树立自己的权威,能做到不怒自威最好,让下属尊敬自己的同时,还有一点惧怕自己。如果下属毫不害怕老板,说明他心里根本没有老板。
一般来讲,年轻人刚进企业的时候都很怕老板,逐渐在公司站稳脚跟之后,特别是当上中高层主管以后,由于资历深、贡献大,和老板走得很近,擅自与老板称兄道弟,或处处以老板的朋友自居,无形中就会冒犯老板的权威。
被领导者越到高层越要小心这一点,老板最不喜欢下属对他有负面的评价。因此,当老板问你对他的看法时,你最好说些好听的话来应付。即使老板坚持让你实话实说,你也不要上当,不要对老板的缺点直言不讳,否则无异于自掘坟墓。
被领导者在老板面前应该谨言慎行,因为一说错话就损失惨重,职位越高越输不起。所以,多听少说就是被领导者基本的保身之道。西方人非常单纯,对就对,错就错,什么话都可以在老板面前讲;中国人却认为“对有什么用”,在老板面前,你越“对”,他越生气,因为他只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可以在别人面前“对”,但不能在老板面前“对”,否则老板会感到没有面子。
凡是经常挨骂的被领导者,要自己检讨一下。老板的话永远是对的,你反对就是顶撞,盲从就是奴才。那应该怎么办?凡是老板说的,你就点头,过一段时间再来找老板说:“现在有问题,怎么办?”一个聪明的被领导者从来不去改变自己的老板,而是让老板自己改。他自己改了,会感谢你;你强迫他改,他会干掉你。
被领导者要想得到领导者的信任,又能使自己活得自在,就要与领导者建立一种恰到好处的关系,既不是领导者的奴才,又不是领导者的心头大石,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主伴关系,领导者是主,被领导者是伴。而且主伴关系是可以调整的:工作的时候,老板理应是“主”;工作以外的时间,就不一定以老板为“主”。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性质的情况,“主”与“伴”应该适当调整。这样有助于促进全员参与。这里的“主”,指的是主要负责的人,而不是发号施令的人。
主伴关系,就要求被领导者要站在“不从”的立场来“从”,如果你存心要顺从,甚至揣摩领导者的想法,那就糟糕了。我一直认为历史上没有坏的皇帝,只有可怕的爪牙,因为没有一个皇帝登基以后就下决心搞垮自己的社稷,他总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下去,而搞垮社稷的,是那些出馊主意的人,即所谓的佞臣。
讨好领导,甚至谄媚,只会把领导害死,被领导者要合理地“从”,“不从”的时候也要给领导留面子,尊重他的立场,最起码在其他人面前,维护他的形象,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年轻人总以为老板喜欢听话的下属,所以凡是老板做的决定,都照样执行,哪怕这个决定是错的。其实老板最不放心就是这样凡事都说“好”的人,特别是那些话还没有讲完,就已经答“好”的人,所谓轻诺寡信,就是如此。老板不是神仙,当他决策有误的时候,你仍然说“好”,就会令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然,你也不能凡事都有意见,这样会令老板很没面子。你必须自己衡量,对老板的命令应该服从到什么地步。服从不服从的标准,应该以把事情做好为基准,而不是以讨好老板为基础。服从与否,是自己内心的事情,用不着表现出来,千万不要当面顶撞,也不可以表现得心灰意冷,而应该和顺委婉地、合理地坚持自己的看法。
合理即有几分把握就做几分坚持。盲目坚持自己的意见就是刚愎自用,你的坚持是对的还罢了,一旦你的坚持是错误的,你势必成为众人嘲弄和苛责的对象。合理坚持自己的意见,是“不失责”;坚持到合理的地步就不再坚持,就是“不越权”。
有的年轻人始终得不到老板的重视,老板从不听你的建议,你要自己反省一下,是你的意见并无实质的助益,还是你表达的态度或方式有所偏差?有时候,老板认为你的心里没有他,就会拒绝你的一切建议。你若想有光明的前途,要得到老板的赏识,只能让他感觉到你心中有他,心意要靠“心”的交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讨好领导是不明智行为
即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建立了主伴关系,这种关系也不是固定的。因为人与人的关系随时在变动,世上哪有什么固定的东西?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这个变动中抓住一点:对中国人,绝对不能存心讨好,那是没有用的,但同时也一定不能得罪。得罪他,他一定报复你,别看中国人平时表现得很有修养,话专挑好听的来说,但是你千万不要过于相信这些表面的现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有仇必报。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小孩,从小就不上学,天天练武功。你若是问他:“你勤练武功,长大之后想要做什么?”他则会回答:“长大后,我要替我爸爸报仇!”这种为父报仇的例子太多了。
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如果父亲被杀了,你还拼命用功想考状元,所有人都会看不起你,会唾弃你,认为你一点也不像中国人!
你不要认为中国人会改变,中国人根本不可能改变,为什么?在西方,人为的规则很多,很多的知识都是人为编造出来的,人们非学不可,不学就落伍,而这样的规则可以随时改。中国人不一样,你看在深山里面长大的那些人,哪有机会学什么科学知识?人家不也一辈子过得好好的?中国人所有事情都是这样自然去学习的,所以为什么有人住在山上他“通”了,有人在海边他也“通”了,就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民族性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很多人都是不学自通,他们是很自然地慢慢体会到这些“规则”,自然而然地“通”了,这样的中国人,不可能改变。
所以,被领导者要顺应自然,慢慢地感悟领导者的用意,不能存心讨好,也不能随意得罪。只有将中国人的“规则”感悟出来,才能在中国社会中生存。
与领导者相处,首要的一条是不能乱拍马屁,因为在中国,没有一个人是靠乱拍马屁成功的。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我们看到很多拍马屁的人都过得很好啊!我想说,那是我们看错了。
当老板,最怕下属变成奴才,因为奴才就是马屁精。所以很多人说中国人很喜欢拍马屁,其实这全都是错误的观点。我问过一百多位总经理,我说:“你喜欢任用马屁精吗?”他们都是板起脸孔,说:“我为什么要用马屁精?”我又问:“你为什么这么害怕?”他回答:“我当然害怕!我迟早会被马屁精害死!”显然,中国的老板没有一个喜欢用爱拍马屁的下属。
一个人如果天天被别人拍马屁,久而久之,他就会形成“我说的话都是对的”或者“我是天下最聪明的人”的想法,慢慢地,他就会夜郎自大,目中无人。更有甚者,还会形成一种高人一等的错觉,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听我的”,如果领导者形成这样的思想,不出乱子才怪。要知道,将“马屁”全数接收,有时候必须付出庞大的代价。
如果要说中国人从来不拍马屁,这句话也不对。
老板有时候会问你:“最近忙不忙?”你若是说“忙死了”,他就会很来气,觉得“我是叫人家忙死的人吗?让你忙死了,我算什么老板?” 若回答没事,老板就会说,那你多做几件事好了。怎么答都不对。很多人学沟通,不知道都学了什么东西。最适合中国人的回答是“还好啦”。老板就会觉得“不错,就是说我布置的任务刚刚好,不会让你应付不来”。你只能这样讲,别的话都不能讲。
万变不离其宗,变来变去,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这才是妙。不变的当中有变的部分,变的当中有不变的部分,这个道理,你即使打死外国人他都听不懂。他们要么就是很诚实,要么就是撒谎。中国人怎么可以诚实,怎么可以撒谎?都不可以!
遇到问题的时候,你要看这个问题是谁在问,是在什么场合问,有没有外人在场。也许老板是故意当着外人的面问你:“你在我这儿工作辛苦吗?”老板是问给外人听的,结果你来一句:“辛苦是不辛苦,就是工资太低了!”那你就等着被领导骂吧!
情况不明,而且情况会有所变动,所以每一个被领导者都应花很多时间在研究情况上。中国人除了做工作以外,还有很多时间要去把公司的氛围弄清楚,然后要分析自己“在什么样的氛围之下,用什么样的表达、配合方式”来应答,那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绝对不是制度,不是产品,也不是LOGO,企业文化是这种隐隐约约,确实存在但是永远说不清楚的东西。
学术界的人士都说中国有“马屁文化”,我觉得很奇怪,因为如果你去问问,去做一下调查就会很清楚!当然了,谁拍了马屁都不可能承认,但其实也不完全是这种情况。
甲、乙、丙三个年轻人跪在大法师面前要求剃度当和尚。大法师出来问甲:“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甲说:“我爸爸要我来的。”大法师当头一棒就打了下去:“这么重大的事情自己不决定,你爸爸叫你来,你就真的来了,将来你后悔怎么办?”对于甲的回答,大法师讲的话是对的。大法师再问乙:“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乙一听甲说“爸爸要我来”会挨打,就说:“我自己要来的。”这下大法师打得更凶:“这么重大的事情,不跟你爸爸商量就来了,你爸爸向我要儿子怎么办?”大法师再问丙:“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丙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讲。大法师用了全身力气打下去:“这么重大的事情想都不想就来?”这才是中国社会。
如果你是第四个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有人会这样回答:“我受佛祖的感应。”言外之意是,你敢打我吗?我把佛祖搬出来了。结果大法师两只手都打下去了。为什么?他完全没有面子了——修行了几十年,佛祖都没有给他感应;你还没修行,佛祖就给你感应了,打你看看头破不破。
这其实是个笑话。但是年轻人真的要动一动脑筋。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没有第二个——“我受到大法师的感召”。因为你这句话讲到对方的心里去了。所以,什么叫中国式沟通?就是讲到对方“打”不下去,讲到对方没辙。有人会问,大法师会不会说“让你拍马屁”,又打一下?肯定不会。因为这不叫作拍马屁,而叫作“马屁味道”。
中国人擅长制造马屁味道,很多人也都喜欢马屁味道,而实际上我们真的很讨厌马屁精。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些事情要做,但不要把它当成是拍马屁?不是这样的。我认为,还是要看动机,看看你是否存心拍马屁。
还必须说明的是,中国人是无法讨好的,因为中国人太敏感。中国人的警觉性非常高,而某些警觉性高的人,疑心也是非常重的。有两个小女生,只要看到一个大男生从外面笑着过来,其中一个女生马上会对另一个女生说:“大老远就在笑,你要小心啊,他不怀好意!”外国人碰到这种事,只会认为他只是对你笑笑而已,而中国人就会提高警惕。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说那个大法师警觉性很高的话,年轻人回答说“是大法师感召我来的”,还会挨棒子,怎么办?在我看来,如果是这样,那个人就没有资格当大法师了。但我认为,面对大法师的提问,很完整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受大法师的感召,我爸爸也同意了,我自己也考虑过,而且好像佛祖也有这个意思。”完完整整地回答,他的棒子怎么都打不下去。
不要触犯彼此私人领地
我们不要想着去改变老板的喜好。比如老板喜欢黄色的,你千万不要跟他讲:“老板,你老穿黄色的衣服不好。”这里没有你的事,因为老板的公生活你是有一份的,但是他的私生活你是没一份的。类似老板喜欢的颜色、口味等,这些东西完全是主观的,千万不要乱加评价,甚至反驳。尤其是他引以为豪的东西,哪怕他说自己打麻将很厉害,你也不要当着他的面,说“打麻将纯属浪费时间”之类的话。
但是中国人说没一份,也是有一份。当他问你的时候,你要表示意见;当他不问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琢磨,不要有任何话。
怎么把握跟老板的个人关系?记住一句话:千万要保持距离,而且是安全的距离。
第一,如果不同性别的话,要明白“我是你工作的伙伴,不是你生活的伙伴”,一定要很明确,否则会很乱,将来更会一塌糊涂。第二,要坚持“我也有我的个性”,人不可能没有个性,所以,如果老板讲的话你觉得不妥当,不要说出来,用行动来表现,让老板知道“你要适可而止,太过分我就不干了”。
我有一招最好的,就是当你觉得老板太过分的时候,就溜出去,让他找不到人,这样老板就会知道——这个家伙又溜走了,肯定有什么问题不对。他就会开始想,是不是自己的行为不当,然后就会叫人把你找回来。这时,你要清楚老板的心理,回去之后要当作没有事一样。人不能保护自己的话,又怎么能在这个社会好好活着呢?
当然,你要靠自己去拿捏其中的度。十个老板起码有八个是脾气不好的,即使人前表现再好脾气的老板,实际上也不可能容忍一切,因为若是脾气非常好,他就不可能当老板。你不要期待你的老板脾气好,那是天方夜谭,你要面对事实,要知道你没有办法改变他,但是可以跟他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我不过分,你也不要过分,你过分了,那我走,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样才能长久。
中国人有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年轻人一定要谨记。防人从来不是出自小人之心,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迫害,防人又不是害人,何错之有?不信的话,可以看看中国的历史。自古以来,当权者基本都经历过三个阶段:一开始大家都是好兄弟,百无禁忌,好话坏话都可以直说;接下来就区别对待,重用自己认为靠得住的,而那些不可靠的,越能干越要加以迫害,以免夜长梦多;到了衰落时期,对任何人都心存怀疑,即使好人也会变成坏人,不可不防。人心善变,当权者有这种心态也正常。被领导者唯有小心翼翼,特别是看过了太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难免心生恐惧,不敢不防。
可见拿明哲保身作为管理的根本理念,具有相当稳固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必怀疑。被领导者要慎防被领导者害死。因为领导者好不容易才爬到高位,最怕被下属拖累,所以一旦发现下属可能连累自己的时候,无不六亲不认,把所有责任往下属身上推。这也是人之常情,被领导者不可盲目被这种领导者弄得自己家不像家、人不像人。所以中国人逐渐养成“明哲保身”的习惯,时时以“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信念,不敢稍有大意。你提防我、我也提防你,演变为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这是中国式管理“以心交心”的历程。明哲保身,不过是修己,用来作为管理的起点,并不能发挥管理的功能。而当其逐渐演变为“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彼此互信互赖时才能安人,获得管理的效果。
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要敬而远之,保持适当的距离,特别是不能介入领导者的家务事。以《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为例,赵云的功劳不比关羽、张飞小,但刘备并不喜欢他,因为他介入刘备的家务事太深。被领导者如果介入领导的家务事,就会惹领导不高兴,其他的人也会愤愤不平,认为你拍马屁。这一点要学学诸葛亮,他虽然深得刘备的信任,可以说刘备对他言听计从,但他从不介入刘备的家务事。刘备曾问诸葛亮立嗣之事,诸葛亮笑而不答,让刘备去问关羽。而刘备本人,也曾因介入刘表的家事,差点丢了性命。刘表有二子,长子刘琦为前妻所生,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成大事;次子刘琮为后妻蔡夫人所生,颇为聪明。刘表要废长立幼,又碍于礼法,乃请教刘备如何是好。刘备率直说出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并说蔡夫人娘家势大,可缓慢削灭,不可溺爱少子而乱了局。被蔡夫人知道后,怀恨在心,设计杀之,幸好刘备命不该绝,否则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我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意思是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内容各不相同。身为外人,根本弄不清楚,最好不要轻易介入,免招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