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600000004

第4章 导论(3)

首先,应用历史学和宗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上述之“作为宗教学家的同时还须成为历史学家”。具体到本文而言,那就是传统的一般思想史的写法:既忠实地按照历史文献(宝卷)来还原(明清民间宗教)思想史的历程,同时也要对这些(宗教)思想作出“历史”的评价,从而重建和再现明清民间宗教之宗教思想的思路及其变化发展的实态相。这也就是葛兆光所讲的所谓“确立事实”、“真理评价”、“追踪旅行”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1-66页。。那么,宗教或曰宗教学的观点和方法,这亦是本文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宗教是什么?其又是如何产生的?等诸如此类的一系列之问题,恐怕是任何一个承认有宗教这种现象存在的人(事实上也没有或不可能有不承认宗教现象存在之人,只是其对宗教有不同之认识罢了)都极其关注的。但迄今为止,对宗教的定义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鉴于宗教现象的特殊性、复杂性,对宗教的研究无论从何种角度亦无可厚非。可若要真正透过那些纷繁复杂的现象,去把握宗教的本质,则应从宗教的本来意义上亦即从宗教的宗教意义上去理解和研究,方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因为,我们尽可以认为宗教具有哲学功能、文化功能、艺术功能、伦理道德功能,从而去探求出其中所富含的各种意义;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就在于其宗教的功能,所有上述之诸多功能,充其量只是宗教的附加功能而已,离开了宗教这一核心功能,便不可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譬如,在研究宗教史时,那些从哲学的、文化的、思想的(非宗教的)、艺术的等视角所书写的宗教(思想)史,亦充其量只能唤作宗教的哲学史、宗教的文化史、宗教的思想史、宗教的艺术史,却不能称为宗教的宗教史或曰宗教思想史。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以现代宗教学理论为主,从宗教的视角并结合传统的思想史的历史叙事方法,来论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宗教思想以及与“制度性宗教”间的“互动”的轨迹和并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与结果,进而实现——以明清民间宗教的神灵思想研究而展开的、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宗教的社会思想史的重要部分——这一探索性的“新尝试”。

其次,哲学的观点即辩证的观点,亦是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对于本文而言,所重点关注的,主要就是那些存在于所谓“下层社会”的“民间宗教”形式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亦包括那些“制度性的宗教”(儒、释、道等)。对此,所能够采用的史料,最主要的便是那些民间宗教教派的经卷——宝卷。尽管一般会有这样的认识:即一切史料,其实都是“残片”。但对这些史料施以客观的、辩证的分析却显得至关重要,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及对象,始可以真了解。”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7页。而之所以选择宝卷等资料来作为研究对象,乃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原始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尽管其年代距今似略为久远,但通过对其进行认真的研读,亦可探得是时该宗教派别之宗教活动状况及其思想在社会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至于明清时期之官方的档案馆藏文件和记录以及某些正史史料,当然也要借鉴,只不过是作为补充和旁证罢了,因为民间宗教所处之地位的尴尬,所以你能从那些官修之文献“史料”中看到的,无非是“邪教”、“匪徒”等诸如此类的“蔑称”和“咒语”,哪里还会发现历史的真实。鲁迅就早已认识道:“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四》,《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7页。那么,在对宗教作所谓“共时性”研究即指出其对人类及社会之意义时,利用哲学的方法,进行辩证的分析和概括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当然,在对这些历史的“碎片”的客观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番“艺术性的再创作”,提出一些合理的、能够自洽的论点和解释,绝非是随意的“狡辩”和牵强附会,更不是要以论代史,恰恰相反,它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史料的运用和考辨。

此外,人类学的方法即所谓“田野调查”的方法亦为不可或缺。因为光凭历史文献资料实是略嫌羸弱。就那些关涉到“非制度性宗教”之资料而言,似乎并非只是所谓“官修”之类的不可靠,而那些野史杂记中所言亦未必完全真实。由此,若是通过在“田野”中的实际调查,而能够获得某些“第一手”的材料的话,就自然会弥补文献资料的缺陷与不足。可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似不可能进行完全意义上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只能是以主动的文献资料权当做一块“肥沃的田野”,而于此作一番深入而细致的所谓“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但愿她会成为一片“希望的田野”。

总而言之,宗教虽然是人类及其社会中的最为古老的现象,人类对其的“真正”意义(即作为一门科学)上的认识,却是为时甚短,于中国则更是起步。本文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尝试”,单就方法论而言,实非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疑其是在国内外前哲和时贤的基础上的学习和运用,其成功与否,当由实践之结果来检验。而且,不同的方法亦可获得相同之结果,所谓“殊途同归”即是如此。

尽管如此,仍须指出的是本文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遗憾),其具体表现在:

首先,宗教学理论以及中国宗教史(包括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本土化,乃是中国学者多年来一直不断讨论和实践探索的课题,迄今仍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本文亦只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亦仅此而已。

其次,民间社会中的宝卷资料虽瀚如烟海,但却是非常的零碎和稀缺,加之其所处之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其在传抄过程中的以讹传讹,因此在征引时须仔细把梳,精心录校;同时就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专门研究,海内外相关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认真拜读前贤们的丰硕成果,亦颇费时间,而凡是相关的参考文献,我都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若于文章中引用,必定会加以注明,此行既是为了恪守学术规范,同时亦是对前人辛勤劳动的敬佩和尊重。然所有的这一切,概限于客观环境状况及本人自身之学术视野,难免挂一漏万,实不可能做到巨细无遗。

最后,也是最为遗憾的是,对于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宗教及其思想的研究,实应有一个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实在没有,即使是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宗教间的比较亦不无益处。正是基于此,本文尽量将明清民间宗教及其思想的发展状况和基本态势置于“儒、释、道”三教(特别是佛、道教)的宗教大背景下,进行对比和系统研究,同时也力图列入是时更多的民间宗教教派以作横向比较和佐证,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会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愈来愈深入和细化,对宗教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研究也会愈来愈走向自觉和理性。而在中国社会的宗教特别是所谓“民间宗教”的研究中,特别要记得牟钟鉴先生所讲的去破除两个预设:即“迷信”和“邪教”,唯其如此,方可在宗教研究中取得丰富的成果。

2.创新之处

(1)研究内容方面。如题目所示,本书虽名为《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但却不是如以往的研究(尽管较少)那样,只是从哲学的、通俗的角度对民间宗教而作的一般性的思想研究,而是对明清民间宗教的宗教思想的系统的、专门性的研究。为此,文章特别以鲜为人涉猎的明清民间宗教的神灵观为中心,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和伦理思想的逻辑的历史的发展顺序,而依次展开了对明清民间宗教之宗教思想的深入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因而,既为中国宗教(特别是民间宗教)的思想研究增添了新的视野和内容,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为颇显薄弱的中国宗教(包括民间宗教)神灵(学)思想的系统和专门研究填补了空白。具体而言,就是在第一章中通过对从未有过深入系统研究的明清民间宗教的神灵谱系的研究,批判了那种认为民间宗教的神灵谱系“随意拼凑”、没有研究价值的错误认识,从而得出了其具有统摄和包容其他宗教,进而达到“万教归一”之宗教目的的新的结论;第二章则在对明清民间宗教的神话思想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将原本认为“荒诞不经”而司空见惯的民间宗教各教派之“教主神化”的神话,也纳入了其神话体系并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阐明明清民间宗教之从神灵创世神话到“教主神化”的神话的宗教意义;在第三章的救赎观念的研究中,通过对“灵异”和图谶预言的功能和作用及其与明清民间宗教救世思想的研究,推翻了认为中国宗教“预言缺位”和“没有发展出救赎,特别是全体救赎的观念”的臆断;在第四章的宗教伦理思想研究中,首次将明清民间宗教的性别思想(女性观)列入其中,并着重阐述了其对于女性生理痛苦的特别关怀,以彰显其现实的宗教目的和意义。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文特以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之主要经卷文献——宝卷等作为解读文本并从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宗教学)的角度,通过探求民间宗教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明清两朝的思想发展脉络以及“制度性的宗教”的影响及其“衰微”衍化之结果,从而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宗教之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对于同样的文本资料,以往的研究只限于这些民间宗教作为“新兴宗教”本身的意义,或者专注于它们的“非宗教”性的内涵——像郑振铎那样——从纯(俗)文学之角度来研读宝卷。同时,即使是对民间宗教的思想研究中,以往的研究所利用的宝卷资料也是有限的,如前述两篇关于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的博士论文那样,都仅仅是以台湾王见川等所编、新文丰出版的《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1999)为主要资料,而本文则在此基础上,还首次利用了其最新的《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2006)的经卷文献,因而在资料的使用上,无疑会对文章研究内容的创新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2)研究手段方面。如前所述,长期以来,在宗教研究中,往往是以其显而易见的哲学、文化、艺术等特质而掩盖了真正的本质,从而在众多的宗教研究之成果中,所见者不是宗教的哲学史;就是宗教的文化史、艺术史,而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的宗教思想史,因此,本文在写作方法上,采用宗教学与历史学以及哲学、人类学结合的研究手段,试图从真正宗教的意义上来研究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宗教思想发展状况和历史轨迹。尽管宗教学以及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的方法并非笔者的发明,但将诸项结合起来,特别是从宗教学的视角来考察和研究明清民间宗教的宗教思想发展,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却是一种新的尝试。因而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这既是一种尝试,无疑更是一种创新和挑战。基于上述这种创新的目的和需要,本文作为对明清民间宗教的宗教思想的研究,就必须要对其研究对象——民间宗教,做出基本的认识和界定。在中国社会,不仅仅存在着如佛教、道教等被官方或政府所认可的“制度性宗教”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而且也有众多的分布于社会基层中而尚未能为官方或政府认可的形形色色的其他宗教形式或信仰内容。本文所采用的“民间宗教”之概念,就是为了能够创立一套对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现象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尽可能公正的认识和评价系统,真正做到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价值无涉”。所以,对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包括民间宗教)和内容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出新的界定,从而获得更为“客观”、“公正”的结果。正如关于“宗教”的概念,曾经引起众多的争议而至今仍在争论不休那样,就“民间宗教”一词的含义及其运用范围的争议亦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指称“民间宗教”时,一并将众多的民间宗教信仰也归入了“民间宗教”门下:如马西沙等就是认为民间宗教属于下层民众的信仰参见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序言部分,第2-9页。;而任继愈等则认为:“所谓民间宗教,相对于正统宗教而言,它不为统治阶级所承认,只能在民间秘密流传,被当局称为‘邪教’或‘匪类’。”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875页。上述这些观点,或是对民间宗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区别含糊其词;或是干脆就混为一谈。而另一些学者则避开“民间宗教”一词,采用了“分散性的宗教”(diffused religion),如杨庆堃等参见(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14页。;还有人提出了诸如“民生宗教”参见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8-17页。、“民间佛教”参见谭伟伦主编《民间佛教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3-12页。、“民俗佛教”参见李四龙《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大象出版社,1997年,第3页。等等。对于这种混乱,赵世瑜作了很好的界定与区分,他认为:所谓民间宗教,指的是不被官方认可的、由民众组织和参与的宗教体系和组织,它们有自己的组织系统、自己的教义,在思想内容上与官方认可的佛教、道教有一定的联系,可是往往被官方视为危险的邪教和异端。而所谓民间信仰,则指普通百姓所具有的神灵信仰,包括围绕这些信仰而建立的各种仪式活动。他们往往没有组织系统、教义和特定的戒律,既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第13页。因此,笔者则赞同和采用赵世瑜所界定和区分的“民间宗教”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以将民间宗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相区别,从而能对中国社会中的正统宗教(制度性宗教)与非正统宗教(民间宗教)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合理的判断与分析,真正做到从宗教意义上的宗教思想研究。因此,在具体的写作中,既跳出了哲学式的“本体论、人生观、认识论”的写作模式,亦对传统的思想史的历史叙事有所突破而代之以现代宗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探索。同时,所用于分析研究的资料——宝卷,也主要为上述“民间宗教”概念下的明清民间宗教诸多教派的经卷,除此之外的其他资料(宝卷)则只做一定的参照和补充,以此来更加彰显民间宗教思想的宗教性质和意义。

总之,强调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并不意味着是要抹煞和否定以往诸多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相反,正是这些(无数的)先哲和时贤的辛勤的探索和积极的创新,其结果为我们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和知识的宝藏,它们给我们以智慧与启迪,从而使我们可以站在他(她)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努力地去摘取更高、更辉煌灿烂的思想和知识皇冠上的明珠。因此,说到创新那只是相对的。过去的创新为今天的创新所掩盖,而今天的创新必将被未来的创新所取代,这恐怕正是学术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同类推荐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热门推荐
  •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小儿阶段是人生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健康活泼、朝气蓬勃的小儿不仅给家庭生活增添情趣,也是家庭、国家、民族的幸福与希望。儿科常见病的规范治疗是确保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儿科常见病的诊治效果,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儿科常见疾病诊治》一书,目的在于为儿科医务工作者及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 红楼之黛妃难宠

    红楼之黛妃难宠

    ★★父亲病重,黛玉回南奉亲,亲聆父亲的教诲,迅速成长蜕变。父丧回京,太后赐婚,黛玉奉旨而嫁。她的夫君:人前亲昵地唤着娘子,人后却一把长剑抵着她的脖颈,是她看走了眼,还是他伪装得太深?原来,他娶她,只为报复,父债子还,天经地义!面对他层出不穷的算计,戏弄和羞辱,清傲的她终是无法再淡定。他狡诈阴险,步步为营;她沉着冷静,巧妙还击。权术与“仇恨”之间,且看聪慧机灵的林妹妹,如何智斗阴险狡诈的北静王!真相大白时,情何以堪,在彼此的目光中,还剩几分美好?恨,消失,爱,能否再开始…(此文非虐,主旨:有些缘因爱而起,有些缘由恨而生!风格轻松诙谐,请放心跳坑!)★★共分两卷:上卷溶心玉意;下卷江山美人★★本文男主:聪明、阴险、腹黑、无赖、霸道女主:冷静、理智、聪颖、机灵、俏皮★★推荐好友红楼佳作:栖霞公子:《红楼之情满潇湘》长天一啸:《水沁玉润红楼情》雨彤喜欢的文:《三段锦之醉红楼》(潇湘奇文,错过遗憾!)
  • 追回前妻和宝宝

    追回前妻和宝宝

    她这个不起眼的私生女嫁给了人人称羡的豪门贵胄孟绍霆。婚礼那天,他如同不会融化的一座冰山,冷的让她心悸。她安分守己的过着她的小日子,喝茶看书风轻云淡。乱了方寸的人,渐渐变成了他。他出差离开三个月,傅家宣布破产,而此时她发现自己怀了身孕。她心怀憧憬想要告诉他好消息,却得知他已经准备好了离婚协议,要娶门当户对的世交千金为妻。.他带着未婚妻远走美国,她却拖着因为流产而不停流血的身子在父亲灵前长跪不起。而后来,当她受尽生活的磨难,终于遗忘伤痛不再爱他,预备嫁给另一个优秀男人的时候,他却忽然回国找到她,就那样望着她,冷笑着,毁了她的婚礼……
  • 穿越帝世纪

    穿越帝世纪

    这本传奇故事集作品题材丰富,写作手法多样。里面有令人欲罢不能的悬疑,有叫人瞠目结舌的惊险,有抽丝剥茧般的探案侦破,还有使人振聋发聩般的历史纪实……作者将那些精彩故事娓娓道来,读者一定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渐入佳境,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当您掩卷深思时,方能领悟到故事艺术的魅力所在。它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都能使你得到教益和快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成长三书

    成长三书

    成长必备的传世典籍,青春必读的启悟佳作。师学孔夫子:半部《论语》治天下;问道孙武子:兵学盛典,人生锦囊;性定菜根香: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本书精心选取了《论语》、《孙子兵法》、《菜根谭》三本书中适合青年人学习的精要词句,用平易流畅的语言加以注释延展。生动但不浮浅,深刻却不晦涩。
  • 倔傲老公:朝拜我的裙摆

    倔傲老公:朝拜我的裙摆

    他一把抱住她:“你就是点点,为什么不承认?当年你明明说过不恨我,还会等我领完奖带你回家照顾,为什么我回来了你却不在?”他抱得那样用力那样猛,任她怎么样挣脱也挣不了,后台其他演员的窍窍私语声渐渐转为安静,所有人秉息凝神,看着这场舞台中央明目张胆的耍流氓……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非凡修真

    非凡修真

    一个修真少年正迷茫于修真的前景与方向,但是一个意外把他送到了异世界。修真已没落。修真是光明大道还是无尽坦途,现代社会,尽在掌控之中……
  • 那一抹,初夏

    那一抹,初夏

    第二个学期刚开学女主就和年级里闻名的四大天王做同桌,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后来,就只剩下两个人依然守护着女主。可是,当其他两位回来后,女主却面临着四选一的困难抉择,最终,她又会选择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