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14

第14章 漢末曹魏文人群落的分化與重組(1)

第一節御用文人與外廷官僚系統的“對立”傳統及其追求指向

一、詩賦:“淫靡不急”之事

所謂御用文人與外廷官僚系統的“對立”傳統,並不是說兩者為對等的針鋒相對的鬥爭實體,“對立”衹是一種較為形象的說法,一般衹體現為後者對前者的不相重,而極少表現為前者對後者的批評。

御用文人的這種現實地位是由他們的社會角色決定的,他們主要的職能是陪侍帝王遊娛取笑。他們也努力表現經學所提倡與規定的“諷諫”作用,常常為賦以諷,但往往是諷一而勸百,終不免於勸,如武帝好仙,讀相如《大人賦》而飄飄有淩雲之意,宣帝亦好神仙,“故(王)褒對及之”,切實地反映了賦在當時現實中的實際作用。言語技能之事,由於不合經學言治體道標準,往往因為不周於政用而遭到排斥,因此從事這種職事的御用文人的地位是比較低的,官僚士大夫所為之事屬於國家日常政務,是“尊事”,這樣,兩者實際上存在極大的現實差别;並且在官僚士大夫對帝王行為進行要求和限制的過程中,御用文人由於近侍,多參與帝王遊娛活動,往往被認為助使帝王荒政,因而成為官僚士大夫批評的對象,所以兩者也就存在某種程度的“對立”軌跡。

二、問難大臣:御用文人在內、外廷制衡中的作用

在封建統治體系中,如何控制外廷官僚系統的權力、不使皇權旁落,一直是最高統治者面臨的嚴峻而現實的問題,為此歷代統治者都會采取各種措施。兩漢時期,由於身份和地位的關係,御用文人在內、外廷的制衡現實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內、外廷的這種差别和衝突實際在賈誼的時期就已有了比較明顯的顯現,賈誼的系列建議打動了文帝,文帝欲以誼“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賈誼為大臣所排斥,最後不得志而終。如果說賈誼的事例還不足以典型反映御用文人與大臣“不相容”的事實,那麽前述漢武帝時“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的情形比較能說明情況。一定程度上,御用文人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群體,某些時候對公卿大臣起着制衡作用,當然,這種作用是皇上賦予的,他們實際代表着皇帝的意志,從幾次辯論的認識傾向上看,他們是與漢武帝擴邊拓宇、宣揚大國聲威的一貫心理一致的。但帝王能够利用御用文人以制衡外廷系統,前提也就是兩者存在的差别和“對立”傳統。武帝朝的這一系列舉動是有代表和定型意義的,以後侍從之臣經常參與朝廷的論議正是這一傳統的延續。東漢肅宗朝時,“朝廷有大議,使(班固)難問公卿,辯論於前”,就是例子。

三、“尊官”:御用文人在文化精神、實際追求上向外廷系統的靠近

《漢書·枚皋傳》載:“皋不通經術,詼笑類俳倡,為賦頌好嫚戲,以故得媟默貴幸,比東方朔、郭舍人等,而不得比嚴助等得尊官。”《嚴助傳》載:“尤親幸者,東方朔、枚皋、嚴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相如常稱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唯助與壽王見任用,而助最先進。”這裏說在武帝的御用文人中,嚴助、吾丘壽王得“尊官”,而“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的東方朔、枚皋等顯然就没有這份榮耀。這是在介紹各人的情況,但卻可見這樣一个事實:御用文人並不滿意自己的地位和處境,他們渴望獲得的是“尊官”,從而擺脫被“俳優畜之”的境遇。

没有人希望自己遭到輕視,改變低下的身份和地位而向被社會認同的行列靠近是人謀求發展的自然天性,枚皋自悔類倡包含了對自己際遇的真切體驗,他們在日常行為中努力改變這種現實也就成為再正常不過的發展邏輯。被俳優蓄之的東方朔的某些舉動,如諫起上林苑、力止董偃進殿、獻以儉治國之策等,即使在典型的儒家那裏也會得到認同,其實在他們的終極精神追求中,他們看重的,恐怕不是他們因以名世的“言語技能”,而是如“尊官”那樣的“安邦治國”。魯迅說:“不滿於後者(弄臣)的待遇的是司馬相如,他常常稱病,不到武帝面前去獻殷勤,卻暗暗的做了關於封禪的文章,藏在家裏,以見他也有計畫大典——幫忙的本領,可惜等到大家知道的時候,他已經‘壽終正寢’了。”(《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幫忙到扯淡》,前揭《魯迅全集》第六冊,第344頁。)其他如吾丘壽王從董仲舒受《春秋》,主父偃晚乃學《易》、《春秋》,都頗能見出御用文人在現實追求中的某些真實歷程。在御用文人的這種“轉變”中,揚雄也代表了一種類型。他有機遇得到“尊官”,但卻疏於追求,而是由曾樂為辭賦、後輟而不為,轉而專心嚮學,成為典型的儒者,在終極追求上實現了向經學的皈依。

尤其是東漢以後,不通經之純粹文人蓋少,這種狀況衹要翻檢一下《後漢書·文苑傳》就可大致见出。在近三十位主要傳主當中,名臣宗室之後、經通學博之人、為高官者、舉孝廉者已超出二十之數,其他確實難以考定者,數人而已。這種情形是極為正常的,儒學在西漢取得獨尊地位之後,宗經尚道便成為士人們的終極價值取向,尤其是現實中再相招以利祿,再經過西漢中後期及東漢的發展,經學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士人階層,很難找到不受經學浸染的人士,經學已根深蒂固地成為士人學問的核心。文人們要改變被輕視的局面,力爭向社會認同的價值標準靠近,講經習儒便是必然之途,無論是社會的大環境影響,還是自我的努力追求,在他們的文化結構當中,經學都會佔有重要的位置(于迎春曾說:“可注意的是,與前漢的倡優戲弄不同,這時期的辭賦供奉在朝廷的政治生活中,愈來愈顯出端莊儒雅的氣象。”(前揭《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第169頁)“與漢初較為自由的誇飾與鋪陳不同,揚雄的這些大賦專以諷諫立意謀篇,後來,班固、張衡等人又繼續努力,設法在以鋪采摛文、宏衍巨麗為其美學特質和基本風貌的大賦體式中,增加更適於政教宣傳的內容和手段。”(《漢代文人的政治退守與文學私人性的增強》,《先秦兩漢文學論集》,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3頁)可參看。)。

但他們無論怎樣試圖改變和改造,既以“文”為擅長或終以之名世,他們就始終與典型的經學士大夫存在着差異,就仍改變不了整體地位偏低的社會事實。《後漢書·班固傳》載:“及肅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數入讀書禁中,或連日繼夜。每行巡狩,輒獻上賦頌,朝廷有大議,使難問公卿,辯論於前,賞賜恩寵甚渥。”(《後漢書》卷四〇下《班彪傳附子固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373頁。)“愈得幸”、“賞賜恩寵甚渥”,已經是很受重視了,不過班固並不認可這種“重視”,“固以自二世才術,位不過郎,感東方朔、揚雄自論,以不遭蘇、張、范、蔡之時,作《賓戲》以自通焉”(同上。)。即使是得幸,班固嚮往的仍是“尊官”。《論衡》記錄了這樣一段話:

或曰:“通人之官,蘭臺令史,職校書定字,比夫太史、太柷,職在文書,無典民之用,不可施設。是以蘭臺之史,班固、賈逵、楊終、傅毅之徒,名香文美,委積不絏,無大用於世。”(前揭《諸子集成》第七冊《論衡·别通篇》最後一句為“大用於世”(第134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百子全書》之《論衡·别通篇》(第1002頁)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論衡》改為“失用於世”(第211頁),黃暉撰《論衡校釋》補一“無”字(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04頁),結合上下文意,此補甚當,故本文采用此說。不過,不增補“無”字,而把“大”改作“無”,似更為允當。)

王充對當時社會上的這種說法進行了批駁。王充著書,意在對當世錯誤的、不合理的現象及事實進行批評和撥正,其所反駁的正是當時社會上較為普遍的、典型的認識和觀點,獨家之說也就失去了反駁的意義。故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對班固、賈逵、楊終、傅毅等的創作的認識是“無典民之用”、“無大用於世”,評價並不是很高。另外如王符《潛夫論·務本》:

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爭著雕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品人鮮識,從而高之,此傷道德之實,而惑蒙夫之大者也。……今賦頌之徒,苟為饒辯屈蹇之辭,競陳誣罔無然之事,以索見怪於世,愚夫戇士,從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而長不誠之言者也(前揭《百子全書》,第244頁。)。

也是批評之語,反映的是相同的情形。不過,從王充、王符的上述話中也反映出,社會對“文”的看法的確有了改變,如說班固、賈逵、楊終、傅毅“名香文美”,學問之士“爭著雕麗之文”。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隨着漢代社會的發展,文化積澱日益豐厚,文學藝術等‘小能小善’逐漸雅化並成流行之勢”(王永平《漢靈帝之置“鴻都門學”及其原因考論》,《揚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五期。),在承平日久的社會,人情之所需必定刺激某些物事、現象的發展,“文學藝術之欣賞為生活思想之一部分並蔚為風尚”(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2頁。)乃是很正常的發展;另一方面,章句之學漸疏,不好章句之學的記載既充斥《後漢書》,篤守師法之拘執既被打破,各學之融通就成為可能,通者之達既為一種反叛的態度,多擅兼能也可顯示才學、滿足個體情感之需,這就為文學、術藝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發生背景。當然,“文學”之事衹能是“小能小善”,蔡邕、馬融“文學”諸藝兼擅,但經學纔是他們看重的、體現價值的所在,純粹的“文學”、諸藝之士是不大被人看重的,正如前文所揭示的,“文學”的整體地位偏低依然是事實(于迎春在分析班固“得幸”之後說:“但這種賞識其實是相當有限的。在整個官僚機制中考察,班固所作的一切衹不過是效力于天子和朝廷的一種華美方式,是臣下盡職輸忠的表現。而且,由於文人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中尚未取得固定而合法的位置,因此,儘管班固十分擁護劉漢並為之鼓吹,但其文章述作之才也衹不過是使他‘位不過郎’。政治雖需要文章綴飾,但文章才能實被看作是低淺、虛浮的玩好,所以皇帝寧願以恩寵賞賜,也一般不采用政事委任的方式,來表達他對這種‘才術’的欣賞。換言之,在以治民理事為士人社會成就實現方式的漢代,文才在官僚隊伍中尚兌換不成合適的位置;就晉身之憑藉而言,文章之士還難以獲得經術士所擁有的那份便利和可靠,同時也達不到後者所可能的隆盛和高貴。”(前揭《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第168頁)分析是比較中肯的,可參看。)。

從西漢到東漢,“文學”和“文士”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但要發生整體的實質性的改變,卻不是這種緩慢的、自然的調整所能完成的,因為整個的文化思想格局並没有受到實質性的觸動(當然,這麽說衹能是就文化形勢改變的大勢而言。就文學自身某些要素——如情感等的增強來說,漢代中後期士大夫由於政治壓抑及連帶而來的迫害因而激發出的對個體自我的關注和體認,反映在文學中,極大地促進了文學表達中情感分量的增強,文學的情感特性因而在漢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凸現。從這個角度講,漢末士群體的思想感情變化,對文學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不過文學情感因素的增強不一定就意味着文學“自覺”了,人們對“文學”貫以“情感”成分,可能僅僅是出於表達之需要,並不見得就認同了“文學”這一文化樣式,蔡邕的實際創作與其對文學認識評價之間的“不等”就揭示了這層邏輯關係。衹有當文學為人們所認可,文學成為大家普遍運用的文藝樣式,而不再有為人“輕視”、責備之虞,文學的“情感特徵”纔可能為人們所正確、積極地認識,並在實際的創作中自覺、主動地加以表現。如是,文學也纔可能走上“自覺”的發展道路,僅僅有“情感”因素的變化還不能遽然認為“文學自覺”。),“文學”的實質變化在等待着具有決定性的歷史變動契機。

第二節漢末“鴻都門學”的建立

與文人群落的重組〖*2〗一、“鴻都門學”的建立(一)“鴻都門學”建立的背景漢靈帝繼位的第二年,宦官誅殺了掌朝政的外戚竇武,此後靈帝統治的二十幾年時間裏,基本都是宦官控制着漢室的政權。消除了外戚的勢力後,宦官面臨的最大威脅便來自激烈反對他們的外廷士大夫,所以靈帝統治期間,以宦官為代表的內廷與以士大夫為代表的外廷之間的鬥爭一直就是當時政治矛盾的核心(關於漢末帝王與外廷矛盾愈演愈烈的情況,余英時在《名教思想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的說法頗有啟發意義:“東漢以後更由於察舉制的長期推行,門生與舉主之間也同樣有君臣之義,這些所謂‘門生故吏’便形成了門第的社會基礎。這些士人在未直接受命於朝廷之前,衹是地方長官或舉主的臣下,而不是‘天子之臣’,即使以後進身於朝廷,依當時的道德觀念,他們仍然要忠於‘故主’。因此,一般士人之于皇帝最多衹有一種間接的君臣觀念但並不必然有實質的君臣關係。”(前揭《士與中國文化》,第404頁)那麽,當這種情形衍生並形成一定氣候進而對皇權構成威脅時,內外廷矛盾走向激化也就在所難免了。漢末的上層政治鬥爭,不全部是由皇帝的荒淫、宦官外戚的專橫跋扈造成的,外廷所代表的社會階層思想、文化權力及影響的不斷膨脹,也是直接的刺激因素之一。)。兩者的鬥爭其實在桓帝的時候就已經很明顯了。宦官橫行朝野、擾亂執政早已引起了士大夫的不滿,兩者的矛盾衝突在延熹九年(166)激化,發生了第一次“黨錮”之禍,宦官取得了勝利,陳寔、范滂等二百餘人被執,太尉陳蕃被免,有詔禁錮終身。第二次“黨錮”之禍發生在建寧二年(169),李膺、杜密、荀昱、翟超、范滂等百餘人被捕,多拷問致死;靈帝熹平元年(172)又捕黨人、太學生千餘人,五年又詔州郡,凡黨人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以內親屬,皆免官禁錮。此次黨錮延續了十餘年,直到中平元年(184)黃巾起事,纔下詔赦免黨人。

相應於“黨人”的被打擊禁錮,閹宦勢力發展很快,郎中審忠曾上書言:

(朱瑀等)遂興造逆謀,作亂王室,撞蹋省闥,執奪璽綬,迫脅陛下,聚會群臣,離間骨肉母子之恩,遂誅(陳)蕃、(竇)武及尹勳等。因共割裂城社,自相封賞。父子兄弟被蒙尊榮,素所親厚布在州郡,或登九列,或據三司(《後漢書》卷七八《宦者·曹節傳》,第2526頁。本節不出注者皆為《宦者列傳》。)。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向来被视为辅佐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的必学科目,也是今日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参照这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历史是最不该被忽视的智力资源。关于今人面临的竞争、成败、取舍、抉择等生存问题,过去的时空中早就有过相关的案例:终南捷径、东山再起、狡兔三窟、择木而栖……破解尔虞我诈的政治权谋,领略对抗性的精英思维,悠悠青史,无疑是国人最可宝贵的阅历。
  •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以前我们提倡文化的复兴,现在我们需要提倡信仰的复兴,信仰的复兴是一项宏伟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民族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基础,信仰复兴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现在正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信仰复兴。复兴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永远恪守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是创造、不是革新,是接受、是弘扬。关注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我们在这里赞美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我们看到,传统的精华,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巨大智慧。我们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共同信仰: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建设人类共有家园。
  •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节庆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如阴阳五行与历法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和“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热门推荐
  • 帅哥魔术师:纯爱送给我

    帅哥魔术师:纯爱送给我

    那一夜,精灵少年为何能够翩然而降?心型升气球是从哪里来的?墨菲尔城堡又是如何消失的呢?这都是秘密!但是那天他却在我耳边悄悄说:“我喜欢你,从很久以前便喜欢你……”魔术是梦想者的游戏,我的梦想,最终在亦真亦幻的游戏中得到了实现。
  • 正妃住隔壁

    正妃住隔壁

    《合卺词》镜子的古文她,一个现代国际安全局的高级特工,风平浪静时慵懒闲适,帅性如风。看似全然不具杀伤力。环境变化时则出手狠绝,精准,招招毙命。她,一个架空时代王府捡回来生子的丫头,初来王府,局促不安,胆小怕事,处处看人脸色行事。为免招惹事端,习惯闭门不出。当她成了她!他,一朝呼风唤雨的王爷,温文尔雅,温润如玉,性淡若薄云,嗜睡且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喜欢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记不得近身处女子的相貌。当他被一个喝醉了酒翻墙而入的小丫头敛去所有神志,当心中寒霜被融化,暖意注入心田,他如何会对生命里唯一一次感兴趣的东西收手。她为他的妾,她和他却不知。她以兄弟称他,他将她捧于手掌,喝护于胸膛。正妃在隔壁,一切荣华炫目都在隔壁,他的视线越过茫茫人海终是投在何处?宋楚说:“白末,我不喜欢江山,不喜欢权贵,也没哪个女人见过第一面就记住相貌轮廓,唯你是铬记于心的。”宋楚说:“白末,我的身心都只沦陷给你这么一个女人,再无其他!”宋楚说:“白末,当你立于墙头,一双明亮的眼眸渲染整个星空,那一刻我便决定,将你带到天涯海角,不让尘世沾染你丝毫我欲独霸的美丽。”宫九夜说:白末,你偷去的又何止一个钱袋。我的心你拿去了,却不说要。此生,我将如何安放它?!莫凌风说:白末,本该你是我的妻。奈何我们之间,竟隔着万水千山的距离。我允许你带着目的靠近我。哪怕是背叛,这一生我也允你若干次。直到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去换你的命了。这许多年明眸中好似才看到一片锦绣,竟心甘情愿被这三尺黄土掩埋。君宇墨说:白末,我的人你要吗?我的承诺你要吗?我的心你要吗?为何时间流逝了,你始终定格在我的脑子里,那一瞬间便是动也不曾动过。尘子倾说:白末,一张龙椅争了多年,时间再回到这一点,只想以江山为聘,娶你为妻,不让宫廷束缚你,同你做对平凡的夫妻。可是,我遇你,终是晚了。白末想,我不想宫廷,宫廷却已生涟漪。我不想江湖,江湖却也已泛滥。如果幸福是流沙,我只愿沿着你的方向一路追随。如果温情是场梦,我只愿一觉再不醒来。(不虐男女主,男主一路宠到女主看不到边际。)新文《重生—硬碰硬》这是一对男女总裁斗智斗勇,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的故事,女总裁不羁精怪,绝对有一鸣惊人的爆发力。男总裁邪魅桀骜,攻于算计,运筹帷幄。客观说:
  • 木槿醉

    木槿醉

    木槿花,朝开幕落,颜如舜华。一朝红颜,一碗清酒,为谁而醉。*女子身子一怔,轻缓地弯下腰,面无表情地拾起那一纸休书,从容地走到男子的身侧,抿嘴道,“盟主确定要休了槿夕?”男子冷哼,微眯眸子直视女子,“难不成要我堂堂商盟娶一个残花败柳?”女子讪讪一笑,小手镇定自若地撕开那封休书,轻笑着分析道,“盟主,槿夕虽是妇道人家,却也深知上官家与商盟之间的利益,假若今日盟主真要休了槿夕,槿夕没有半句怨言。只是盟主要知道,大哥既然可以明知槿夕这残破之身还把槿夕嫁入商盟,若盟主把这一事儿传了出去,上官家丢的也不过槿夕的这一张脸,可是盟主就不一样了。”……………………“你说得这么言辞恳切不过是不想被休而已。”男子冷眸悠转,一丝复杂转瞬即逝。女子淡淡地弯起嘴角,一抹清风拂过,撩起耳边细碎的青丝,水润的唇瓣轻动,“女儿家怕的不过是寻不到一个好良人,盟主是一个好良人,但不是槿夕的好归属。”“那为何不让本盟主休了你?”男子不解地挺起剑眉。女子霁颜,“若盟主听取槿夕之言,槿夕愿意安安分分地呆在符羲山庄,粗茶淡饭,不会干涉盟主的生活,更不会要求盟主尽丈夫之责。”*片段二“你来这里干什么?”手持长剑的男子冷眸直射着临危不惧地立在殿中央的凤衣女子。女子拉了拉端正地站在身前的小男孩,优雅从容地轻启红唇,发髻上的金步摇铃铛直响,“我要当皇后,我的儿子必须是太子!”“你配吗?”男子居高临下地鄙夷道。“我配不配就要看这破匣子里面的东西足不足以权倾一朝帝皇的地位?”女子身边的丫鬟把那漆黑的小匣子递到众人的跟前,灼烧了几双贪婪的眸子。“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女人!”在地面上蠕动的皇袍男子悲愤地指着那淡然不惊的女子,明黄色的衣裳染满艳红的血迹。小男子扯了扯女子的衣角,努嘴,“母后?”女子嫣然一笑,将小男孩推到新皇的身前,掌心上用力推着男孩的肩头,冷凝道,“甄儿,叫父皇,……(文文女主让人又爱又恨,喜欢的架空文的读者就收藏一下吧!)“此文慢热,以后的更新都会在晚上的11点左右”《爱不弃》《王妃何婉约》玄青色锦袍的男子两眉紧紧地拧成一块,不满地死盯着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的女子,冷冷地哼了又哼。女子得意地瞥了他一眼,大快朵颐地吃着满桌子的菜肴,全然不顾男子那张黑漆漆的脸。“王妃,慢着吃,本王似乎没有饿着你吧?”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古龙文集:流星·蝴蝶·剑(下)

    古龙文集:流星·蝴蝶·剑(下)

    一个像流星般短暂而灿烂,一个像蝴蝶般美丽而脆弱,两个没有自由的人,在爱情中实现了彼此之间的互相拯救。孟星魂只想和小蝶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这就是他心中最渴求的生活。一个人能按照自己想的方式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对于一个杀手而言,永远没有普通的生活……
  • 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

    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

    说话是一门巧妙运用语言逻辑的学问。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可以显示他的办事能力。口才好的人,说话说得使人钦服,往往可以很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说话技巧,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交友待人,或是工作创业,都一定会潇洒自如。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 ④八卦女,咱俩没完(全本)

    ④八卦女,咱俩没完(全本)

    你相信命运吗?你相信你的生命里会有这样一个既定之人吗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个人对于爱都有自己的诠释他们懵懵懂懂,兜兜转转,又寻寻觅觅只愿回首细数来时路时,她与他依然能握紧爱的温度◆【温浮生】◆他坚信,爱一个人,不是守候,而是千方百计的去争取他不相信命运,若世上真有命中注定,他愿意与她一同参与彼此的未来他抓住的东西,永远都不会放手。生活亏欠她的,让他来弥补他虽是温家的男人,却也要做她的丈夫,也只是她的丈夫仅此而已◆【苏七七】◆她相信命运,她认为,如影随形的特殊能力是命运对她的诅咒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亦没有自己她生命里只剩下了守候:守候妈妈留下给她的记忆,守候她唯一的哥哥遇上他,是命运的安排,亦或是另一场不可避免的伤痛她认定,爱一个人,从此便要心无旁骛她想要的,便是要千方百计的留在他身边。不一定要得到,却一定得守着◆【笑话一则】◆苏七七感冒,病恹恹的躺在床上,温浮生给她倒了一杯温水,却忘记了拿药苏七七:“浮生,药。”温浮生:“要?”苏七七:“嗯,药。”温浮生开始解扣子:“那我就不客气了。”苏七七:“……”
  • 启蒙三书

    启蒙三书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厚德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蒙学传世典籍:这里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美丽传说,这里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袅袅余音,这里还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循循善诱……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