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00000005

第5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

价值系统与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各种人生目的、意义以及体现这种目的、意义的社会行为进行评价和取舍的态度和观点。具体而言,价值观总是奠基于人的历史需要,体现了人的理想,蕴含着一般的评价标准,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的文化演进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价值观的影响,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价值理想的外化或对象化。从社会的运行到个体的行为,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价值观的内在制约,因此可以说,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价值原则凝集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这些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取得了自觉的理论形态。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第一节人文与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早在先秦,天人之辩便已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议题之一。在这里,“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因此,天人之辩即自然与人文之辩。通观中国文化史,正是自然与人文之辩成为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人文取向是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主要回答人在自然宇宙间的地位问题。中国哲学史上,除少数人之外(如《庄子·外篇》认为:“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视人为渺小不足道的、卑微的。),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人在天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儒家,是较早对这一问题作了自觉思考的学派之一。按照儒家的观点,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文化即超越自然的状态,以达到文明的境界。以孔子来说,他从“仁”的思想出发指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认为鸟兽是自然的存在,“斯人之徒”则是超越了自然状态而文明化了的人,即具有道德属性的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不能倒退到自然状态,而只能在文化的基础上彼此结成一种社会的联系。在这里,对鸟兽与“斯人之徒”的区分,已包含着对人文价值的肯定,这与儒家的肯定人事、注重现实的理性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在儒家看来,“斯人之徒”是作为类的人。超越自然不仅表现在形成文明的群体,而且以个体的人文化为目标。对个体来说,自然首先以天性的形式而存在,而自然的人化则意味着化天性为德性,也就是使人具有社会性。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儒家,与注重群体的文明化相应,一再强调个体也应当由自然的天性提升为人化的德性。儒家认为,就天性而言,人与一般禽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人如果仅仅停留于这种本然的天性,则也就意味着把人降低为禽兽,而超越了自然状态的人就远非如此了。正因为如此,最早精辟清晰地指出人在自然中有着突出地位的荀子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气”、“生”、“知”皆为一种自然的规定或属性,“义”则超越了自然而表现为一种人文化的观念,人之为人,并不在于具有气、生、知等自然的禀赋,而在于通过自然禀赋的人化而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正是这种人化的过程,使人不同于自我原对象而具有了至上的价值,从而“最为天下贵”。以上观点,儒家从群体关联与个体存在两个方面,对人文价值作了双重确认,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于这种理念,儒家提出“仁”的观念,作为文明社会基本的价值原则。何谓“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一般认为,这是对“仁”的含义的基本界定,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朴素的人道原则。当马厩失火被焚时,孔子所问的是:“伤人乎?”而并不打听火灾是否伤及马(《论语·乡党》。)。这里体现的,便是一种人道的观念:相对于牛马而言,人更为可贵。因此,失火时应首先关心人。当然,这并不是说牛马是无用之物,而是表明牛马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存在只具有外在的价值(表现为工具或手段),惟有人才有其内在价值(本身即目的)。这种人道原则体现了儒家基本的价值取向。孟子由仁学引申出“仁政”,要求以德行仁,反对用暴力的方式来压服人。即便在具有神学色彩的董仲舒儒学体系中,同样可以看到内在的人道观念。董仲舒虽然将“天”神化为超自然的主宰,但同时又一再强调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最为天下贵”(《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他还认为,天地之产生万物,乃是为了“养人”。换言之,一切以人的利益为转移,在神学的形式下,人依然处于价值关怀的中心。

在天人关系上,墨家的看法与儒家固然存在着不少差异,但也有相近的一面。和儒家一样,墨家对自然的状态与人文的形态作了区分,认为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动物,有羽毛作衣服,有水草作食物,故既不事农耕,也无需纺织。人则不同:“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生上》。)“力”泛指人的活动。在墨家看来,正是通过这种活动,人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而建立起文明的社会生活,这里内在地蕴含着化自然为人文的要求。为了使文明社会的程序得到稳定,墨家提出了“兼爱”的原则。按墨家之见,社会之所以产生争乱,主要便在于社会成员不能彼此相爱,若天下之人能兼相爱,就可以消弭纷争,彼此相亲,国与国之间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兼爱”观念所体现的,同样是一种人道原则。在注重人道原则这一点上,儒墨确实有相通之处。当然,儒家所强调的“仁”,是以孝悌为体,它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的“兼爱”则超越了宗法关系,它所体现的人道原则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更普遍的内涵。

儒家所揭示的人道原则,在已逐渐中国化的佛教那里也得到了某种回应。作为宗教,佛教认为天(自然)与人均虚幻不实,而视彼岸世界为真实的存在。不过,在论证成佛根据时,佛教常常强调人道胜于天道。人尽管也是宇宙中的一名,但其地位却高于其他的存在,在“六道”说中,人便被列于一般动物(畜生)之上。佛教的终极目标固然是要超越现实的人生,但这种超越本身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完成,所谓由“迷”到“悟”,便意味着从自在状态到自为状态。这样,作为实现终极目标的环节,广义的“人化”过程亦得到某种肯定。与以上趋向相联系,佛教提出了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要求,这种教义尽管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其所慈、所悲的对象也相当宽泛,但是,其中无疑已添入了某种深切的人道观念,在对人的关怀上,它与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显然有一致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的慈悲观念既表现了对儒墨人道原则的吸纳与适应,又从一个侧面强化了中国文化注重人道原则的传统。

以儒家为主干,融摄佛道智慧的理学,也强调人文化的重要性。朱熹认为:“天之生物,有有血气知觉者,人兽是也;有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臭味者,枯槁是也。是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但以其分之解,则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故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槁则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朱熹:《答余方叔》。)此种观点与荀子的说法大体上有相似的地方,不过荀子只是认为“义”是人之为人的关键性的标准,并不认为“义”是人之性。而朱熹则认为,只有人具有仁义理智信五常之性,人与禽兽不同,所以宇宙中“人为最灵”。在《四书集注·孟子》里,朱熹进一步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从天人关系的角度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由此出发,理学家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观念;“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张载:《西铭》。)。这里充满了泛爱的理想、人道的温情,人与人之间亲如手足,尊长慈幼成为普遍的行为准则。理学所津津乐道的所谓“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表现了同样的情怀。需要指出的是,理学尽管对墨、佛等颇为批评,但其“民胞物与”的观念却与墨、佛等展示了相近的文化精神,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和佛家的“慈悲”等等之融合。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融合,传统的人道原则获得了更丰富具体的内涵,并成为一种稳定的价值定势。

二、无以人灭天

相对于儒墨诸学突出人道原则,“道法自然”的道家在天人关系中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天)之上,由此形成了一种异于儒墨的价值取向。

在儒墨的视域里,将自然(天)视为前文明状态,强调自然应当人文化,认为自然只有在人化之后,才能获得其价值。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而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就对象而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即自然过程是和谐而有规律的,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美。同样,最高的社会境界(“至德之世”)也存在于前文明的时代:“夫至德之也,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道家在这里称颂的自然,显然是一种广义的自然状态。儒家一再对人与禽兽之分作了严格辨析,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这一分一合,表现了不同的价值趋向。显然,在道家对前文明时代的赞美中,自然状态实际上被理想化了。

从自然状态的理想化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道家对人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文明)往往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自然作为一种完美的状态有其内在的价值,人化的过程不仅无益于自然之美,而且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态。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认为一切人化的过程都是对自然之美的破坏。

人化过程不仅表现为驾牛服马(对自然对象的作用),而且展开于社会过程本身,对后者,道家作了更多的批评。按道家之见,文明社会带来的并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祸乱和灾难:“民多利器,国家滋昏。”(《老子》第五十七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第十八章。)认为工具的改进,固然增加了社会的财富,但同时也诱发了人的好利之心,并导致了利益的纷争和冲突。文明的规范诚然使人超越了自然,但仁义等规范的标榜,也常常使人变得虚伪化。“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显然,道家之论在深刻中也显示出了片面性。历史地看,文明的发展往往是以二律背反的形式展开,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常常带来某些负面的后果,道家的上述批评,多少意识到了这一点。不过,由强调文明进步的负面意义而否定文明,显然又走向了另一极端。

自然的人化既然只具有负面的意义,因此道家主张从文明回到自然。《老子》提出“见素抱朴”的命题已表现了这一意向,庄子更具体地提出了回归自然的要求:“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析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论议……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庄子·胠箧》。)在这里,一切人文的创造,从知识成果到治国手段,从度量工具到社会规范等等,都被列入摒弃之列,目的是为了回到一种天人玄同的自然境界。

道家将自然状态理想化,反对以人文创造去破坏自然环境,无疑表现了一种消极倾向。但从价值观上看,其中亦有值得注意之处。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道家主张无以人灭天,包含着一种尊重自然的要求:人的文化创造不应无视自然之理,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不能偏离自然本身的法则。道家强调“法自然”,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对尊天理的注重。在“庖丁解牛”的著名寓言中,庄子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庖丁解牛的过程,其一举一动、游刃有余的熟练技巧几乎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而庖丁之所以能如此,便是因为他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人为完全合乎天道。在颇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魏晋思想家那里,这一观念得到了更明确的表述:“则天成化,道同自然”(《王弼集》,P626。),“故圣人达自然之恬,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王弼集》,P77。)。依据这种理解,天与人并不呈现为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二者本质上融合无间。就天人关系而言,过分强调人化过程的合目的性,往往容易导致人类中心的观念,并且内在地蕴含着忽视自然之理的可能性,循乎天道的自然原则对于化解这种观念,避免天人关系的失衡,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nature)与德性(virture)的关系问题。儒家孟子一派认为德性即是天性的内容,荀子一派则认为德性是天性的改造。相对于儒家注重天性的改造,道家更强调对天性的顺导,所谓“无以人灭天”,亦意味着反对戕害人的自然本性。在道家看来,自然的本性体现了人的本真状态,人为地塑造则如同络马首、穿牛鼻那样,抑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并使人失去了本真的状态。作为文明社会的主体,人当然应超越天性而培养德性,但是如果将德性的培养仅仅理解为天性的否定以至泯灭,那么,德性对主体来说便会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并容易趋于虚伪化。儒家从主体存在的角度肯定了人文的价值,但过分地强调对天性的改造,又往往使德性的培养成为一个“反于性而悖于情”(《荀子·性恶》。)的过程,由此形成的德性,并不是真正健全的人性。德性作为人化的成果,属于当然。当然的外在形式是社会的规范(当然之则)。天性与德性的对立,往往导致当然对自然的否定,其逻辑结果则是使当然之则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后来理学家的所谓“天理”,便带有这种强制的性质。总之,自然的人化一旦等同于悖逆天性,则难免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当然之则的异化,而道家反对无条件的“灭天”,对于化解天性与德性、当然与自然的紧张确实也有一定意义。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 在狮身人面像的脚下

    在狮身人面像的脚下

    屹立千年的文明古迹,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奥秘?流淌万年的文明河流,述说着怎样的智慧心语?林丹环编著的这本书精选的文章,有的追忆文明古迹,有的针砭社会时弊,有的思索文明走向,让您跨越东西方文化,纵横寰宇,俯仰天地,从整体视角品悟“文明与文化”这部大书。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生最激情澎湃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巾军起义》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讲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和方国珍发动红巾起义的全过程,以及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并建立明朝的始末。
热门推荐
  • 总裁追妻:搞定抠门助理

    总裁追妻:搞定抠门助理

    他是商界不可一世的传奇神话,她是能抠则抠,能贪则贪的屌丝助理。当腹黑大灰狼遇上屌丝小白兔,也忍无可忍:“路迟迟,最近人流医院在打折,你要不要考虑跟我怀一个?”某屌丝震惊:“可是……我们不熟。”总裁大人忍无可忍:“一起睡过,你敢说不熟?”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的王妃是影后

    我的王妃是影后

    影视歌三栖明星袁小雅无意中穿越到了不知名的朝代。而且是穿越成了一个妾侍,居然还是疯子。她屡次三番被陷害,当然不会傻傻的坐以待毙!在不知不觉的布局与拆局当中,却渐渐的把自己的心也给奉送了出去,且让我们看袁小雅到底是选择放弃反击抱得美男归呢?还是选择一一报复狠心之人……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魔王在路上

    魔王在路上

    女魔法师卡瑟琳意外进入地下世界的封印之地,与封印万年的地狱魔王的灵魂相融合。为逃脱魔王宿敌恶魔大领主的追杀,女法师迷失在神秘的地下世界。自此,新生的女魔王踏上了寻找归路的旅途。异世大陆,奇幻探险,女法师卡瑟琳的魔王之路。新书《末世之虚拟主宰》已经发布,科幻题材,欢迎大家继续支持!
  • 绿茵锋狂

    绿茵锋狂

    PS:新书《野兽球王科斯塔》已发布,欢迎大家追读! 曾经中国篮坛上最耀眼的新星——李玉明在遭遇“断手”后,果断选择走上足球的道路。一个篮球天才是如何从中国迅速踢向欧洲五大联赛的?亲情,友情,爱情,在一个球员的职业生涯中又会充当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欢迎大家来《绿茵锋狂》中寻找答案。
  • 重生之浅笑倾城

    重生之浅笑倾城

    她,浅浅一笑,颠倒众生。他,野心勃勃,妄想天下。她为他赴汤蹈火,然他回送的大礼——是他在与别的女人欢好!是他要与别的女人成亲!是他对她的陷害!是陷她于万劫不复,遭人亡命追杀,清白被污受辱而死!她死不瞑目!她本是望族千金,是族里的公主。只是红颜多舛,八岁时父离母亡,养在夫家,只等长大…没料竟落如此凄惨下场,她恨!大概老天也看不过眼,让她携恨重生,回到八岁前。重活这一世,她要改写原来的人生。她不再依附男人,不再为男人迷失自己。那些害过她,让她不好过的人,她定要全部讨回!推荐本人处女作种田完结文:《重生之主母悠然》
  • 科技新潮(走进科学)

    科技新潮(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