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00000016

第16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1)

宗教,是人们和自然关系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在人类社会意识中的一种特殊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其产生和发展一直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伴生。宗教文化是全人类共有的渊远流长的文化现象,是其所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在思想意识层面的一种反映。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两大传统宗教,二者都富于调和性,对异端较为宽容;教权服从于王权,从未形成过超越政权的力量;宗教情绪不强烈。这些鲜明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总特征。

§§§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及其演变

一、原始宗教的起源

据考古发现,以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早期的人类是没有宗教观念的。1856年,在德国发现了距今4~10万年的“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化石,在法国莫斯特洞穴中也发现了相似的古人类骨骸,其在生理上的进化程度已明显优于北京人,加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独立于自然的可能增强,思维发展已经达到了足以产生最初的一些宗教观念的水平。从其按特定方位摆放骸骨、有众多石器陪葬品的墓葬布局可以看出,这时人类即使尚未形成灵魂的观念,至少也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由怀念而产生的关注,其中蕴含了对逝者永恒存在的想法,以及死者会在另一个世界活动的想象,这就是最早的冥世观。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开始,人们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生存集团,故氏族死者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亡灵世界”的观念就更加强烈了。旧石器晚期的人类已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体质特征,思维能力更加发达,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因而原始的宗教观念也趋于增强了。从距今18000年的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的山顶洞人的墓穴布置和陪葬物(山顶洞人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象征光明、温暖的火和有生命力的血,包含希望死者重生的思想萌芽;陪葬品为死者生前的装饰物,是代死者在冥世使用的)可以看出,人们相信有一个灵魂生存的“彼岸世界”,有了比较清晰的冥世观念,这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宗教遗迹之一。与山顶洞人几乎同时代的奥瑞纳时期(考古界对欧洲旧石器晚期文化第一阶段的命名,发现于法国奥瑞纳)的洞穴绘画和雕像则反映了原始人的法术观和女性崇拜观念。

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至5000年前)后,原始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宗教观念也较旧石器时代有所发展:一是灵魂观的加强,二是女性崇拜观的盛行,三是法术观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对动植物、对祖先、对图腾、对灵物和偶像的崇拜以及灵魂观念、冥间观念和早期巫术的发展和完善。

在距今四五千年的金石并用时期,即新石器晚期向金属工具时代过渡的阶段,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分工,母系氏族制开始让位给父系氏族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产品有了剩余,氏族中开始产生贫富分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致使宗教观发生相应变化,一是为适应部落联盟乃至民族的形成和原始群体中首领的特殊地位,由自然多神崇拜逐渐向一神崇拜过渡,二是由于社会生产有了剩余,开始出现宗教专业阶层;三是人间的对立反映在宗教上,使鬼神的对立日趋明显。

上述阶段的宗教,都属于史前的自然宗教,随之形成的系统的人为宗教则是由于阶级的出现、社会大分工的确立和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而成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教仪上规范化、具有享受特权的专职僧侣教阶集团以及崇拜对象的一元化,世界各文明中心产生的宗教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宗教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人类的思维只能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发展。当人类能够利用自然并制造出最原始的石器时,人就开始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但因当时改造自然的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来源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着自然环境,故人们不可能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宗教无法得到产生的基础。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增强,近代社会学家对澳大利亚土著人、塔斯马亚人、巴布亚人等尚存的原始民族的调查结果表明:宗教思想是在野蛮时代中期产生的,而不是从来应有的,现在,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原始宗教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我国早期的宗教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联,二者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古代典籍中的“宗”字,如《书·大禹谟》:“受命于神宗”,《书·五子之歌》:“荒附厥绪,覆宗绝礼”,多指祖庙、祖先、宗族、尊崇等,涉及有关古代宗教的组织形式、社会结构、历史来源、礼仪制度等方面的意思。谈到“教”的,如《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指政教、教化;《孟子·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指教育、训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指传授、说教。“宗”、“教”二字在古籍中的用法均揭示了有关宗教观念、人生哲学或宗教的“学说”或“道理”等方面的含义,已类似今天“宗教”的含义。尤其是“教”在远古时就已经被专指人们“对神道的信仰”,如在《易经》中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中庸》中也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句子,其中“教”作为宗教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哲学和理论学说,已非常清楚。“宗教”二字合用,始于佛教。《景德传灯录》十三《圭峰密宗禅师答史山人十问》之九曰:“(佛)灭度后,委付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此亦盖论当代为宗教主,如土无二王,非得度者唯尔数也。”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的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宗教”本指佛教中的“教理”,后来泛指一切“对神道的信仰”的“宗教”。

宗教产生的根源一般都可归结为一定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认识根源又源于社会根源。人类的认识活动归根到底是和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相连的。原始宗教是在社会物质生产已经有一定发展,但又十分低下,人们无法摆脱自然界的沉重压迫的情况下产生的。此前,人们受到的自然界的压迫更为沉重,但因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人类基本上处于依赖和顺从自然的状态,人类尚未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界的差别,不能以自然界作为自己有意识的认识和改造对象,更不会有意以自然界或其他事物作为自己的崇拜对象。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范围日益扩大,人类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利用自然界,使之为己造福。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人的头脑发达起来,语言进一步丰富和复杂,同自然的斗争既使他们获得不少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也使人们进一步思考自身和自然界的许多问题。这种思考一方面使人能够正确地反映出客观世界的本质,获得正确的经验以指导人类的实践,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人类实际无法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因此对那些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客观事物,形成了许多“虚假观念”。各种自然界物及其显示的自然力,对人类有好有坏,对于只了解自己及其群体心理感情的原始人,那些好的有益的自然现象似乎是主宰这些自然现象的神秘力量的善良愉快感情的表现;而坏的自然现象则是神秘力量的凶恶、愤怒情绪的爆发。原始人对前者大加赞美、崇拜,祈求他们更多地赐福于人;对后者他们则恐惧、慑服,祈求其远离自己。这样产生的“虚假观念”使人们心安理得地认为,尽管实际上人没有力量同自然斗争,但可以用祈求去感动神灵以使自然界赐福于他们。这种“虚假观念”是原始人类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界作斗争的一种精神补充,是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原始宗教还有其产生的认识根源。恩格斯说过:“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附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时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于正在将自己与自然界分离的原始人类来说,梦是一种在他们中经常发生又最难理解的现象。白天见过的事物、与自己一起劳动和生活的伙伴、群体中死亡的人都可能在梦中出现。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他们不知道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却错误地认为,人体中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可以与躯体相分离而具有永存的性质。这种东西,后来被称为“灵魂”。灵魂观念是所有宗教观念的核心和基本前提。

原始宗教的具体认识根源还可归结于人类思维方式。原始人类在认为自然万物及其变化时,常对其作拟人化处理。在这种思维方式中,人们根据动物有类似于人的感情和需要,有活动能力;植物和人一样有生长枯荣的生存历程;甚至四季变换也似人喜怒哀乐时的表情等,进而认为它们也有类似人的精神活动能力,把人自身的特性赋予自然界,这就不可避免地对自然力产生原始的神秘观念。当这种神秘观念同原始人那种朴素的、直观的和模糊的因果观联系起来时,动植物和其他自然物就会在特定条件下被当做神圣的崇拜物。再如,人通过对活人与死人的比较,认为死是人体缺少了某种东西的结果,这种东西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使人体温暖、活动的力量,后来人们称之为“灵魂”。这样就产生了宗教的原始观念。当人们把灵魂观念推广到一切自然物和自然力,并制造出多种崇拜之后,原始宗教就产生了。二、巫觋与巫术

巫术(Magic)是史前宗教中出现得较早的一种宗教形式,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巫术发展成为史前宗教的一个重要形式。近代人类学家无不把巫术研究作为把握原始文化的主要途径,把巫文化看做原始文化的主导形式,并视之为宗教与科学发展的最初萌芽。

所谓巫术,即幻想通过唤醒附着于某一具体事物或个人身上的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从而对这些物体或个人施加影响与控制的行为。早期巫术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原始人根据生活经验和长期观察,发现狩猎的收获同某种气候、某些动植物有关,于是,一些原始氏族在狩猎出发前要举行隆重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动作、叫声的舞蹈,做一些模拟的狩猎丰收的姿势,以期狩猎丰收。但这种巫术对是否取得丰收并非完全成功,有时因巧合而灵,但失败是经常的,人们需要和神灵建立更稳固的联系。久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专和神灵打交道的人。据说,他们身上可以附着神灵的力量,他们就是母系氏族时期开始出现的巫。当时的巫大多由部落中老年女性担任。《说文解字》释曰:“巫,祝也,能齐肃事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术有仪式、咒语、符录、法术等必不可少的因素,还经常使用避邪物、厌胜物、镇物、神衣、神鼓、神刀、神箭等巫术用具,又有正巫、副巫、巫的禁忌、巫的活动场景、巫的师承和特殊生活等讲究。咒语是一切巫术活动的核心,符是咒的文字化,凡驱鬼、避邪、治病等都要用到它。

巫术与宗教的区别在于它不涉及神灵观念,巫术不以上帝、鬼神、图腾等客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只要按照一种固定程式作出动作,便能实现对客体加以控制的目的。从功能看,巫术的力量在于实用,宗教的力量在于信仰,宗教比巫术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巫术和巫有特定的历史地位。在原始社会,巫利用巫术,成为人与自然斗争的一项附属性手段;巫术提供给原始人一些现成的仪式行为与信仰,使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拥有一定的自信,故巫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经阶段。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增长,巫术日益显现出其落后性,职业巫觋利用巫术的目的从保护人类免遭灾祸日益堕落到欺骗钱财、蛊惑人心上,对社会治安和日常生活都极为不利,因此世界各国大多从古代起就严禁巫术、严惩巫师。

中国古代的巫术相当发达,巫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参与是相当广泛的。在以祭祀和战争为“国之大事”的文明时代初期,巫术已开始成为祭祀文化的组成部分。《周语·楚语下》中谈到黄帝之子少白皋的时代,“民神杂糅”,人人可享有祭祀权,个个都可做巫觋。殷商时期出现关于职业巫觋和巫术的记载,当时最有名的古巫是巫咸,据《尚书》载,他是商代名臣,《吕氏春秋》说“巫咸作筮”,把巫咸当做筮法的发明者。周代以来,巫术更为盛行,除了“巫”、“巫隆”(整套巫术程式)、“巫咒”(巫师之咒语)、“巫音”(行巫时的音乐)、“巫步”(巫行路样式)等的名称及释义更加明确外,对巫术的认识也已更加准确,甚至在职官体制中也有明文规定巫祝的职能,即祭祀、祈福、化灾、远疾等。殷商西周时期的宫廷巫师,其地位相当于王朝的祭司,对军政大事有预卜成败的大权,对统治集团的心理状态亦有深刻的影响。夏商周三代的职官制度中,“巫”与“史”的职能往往互通,既管祭祀又掌记事,分得并不像后来朝代中那样鲜明。下层社会上的巫,开始时大多是江湖医生,称为“巫医”,由于他们有一定的医术,所以曾经很受欢迎。秦汉以后,随着整个巫术事业的堕落,无论宫廷还是民间的巫,或沦为统治者庸俗的帮凶,成为愚弄人民的工具中劣政与内讧的牺牲品,这些也促使巫觋们以加倍的荒唐和欺诈以求生存,结果更加导致巫觋社会形象的卑下。西汉的江充巫蛊案,就是巫师取媚于帝王,以致弄巧成拙,引起一场死伤近万人的大惨剧。历代的帝王都对有可能危及王朝利益的巫觋严厉镇压。对民间巫术,政府虽不提倡,但只要不涉及政治(如以巫术为工具煽动人民起义),封建统治者一般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三、卜筮与《易》

卜筮,是巫术的一种,是古代人用以预测吉凶、推断命运的法术。《礼记·曲礼》释曰:“龟为卜,策为筮”,即在预卜吉凶中,“卜”是用火灼骨甲取兆,“筮”是用蓍草或竹取兆。《汉书·艺文志》,将占卜归入“数术”,“数术”可分六类: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天文”即日月星辰之占,后来的星占学源于此。“历谱”即考察时历推算吉凶。“五行”即按金、木、水、火、土“五常”的生克关系推算吉凶。“蓍龟”即占蓍卜龟,后来的筮占、卦占、棋占、牌占、金钱卜等源自此。“形法”包括堪舆与相术,欲称“看风水”和“相面”。

同类推荐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词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 闭幕式上的讲话孝道文化面面观——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等。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

    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汉代古井在成都市区范围内数量众多,它们就像草垛布满田野一样布满壮丽的汉代成都城郭。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奠定了千年成都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中,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演进历程的生动画卷。
  •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民风、中华老黄历四个部分。这里有民间诸神那些迷人的传说故事,有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历法,有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仪式,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民间禁忌,也有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这些汇成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中华民间世界。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

    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

    追思家乡的亲人挚友、灵山秀水、民俗风情和童年趣事,以唯美的语言寄托浓浓的乡愁,既有对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感叹,又有对自然纯朴乡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小院竹篱,春水秋月,一切还是初时模样。外婆于花荫里闲穿茉莉,外公于厅堂独自饮酒,母亲在菜圃打理她的蔬菜瓜果,父亲则背着药箱,去了邻村问诊。而我,坐于雕花窗下,看檐角那场绵长得没有尽头的春雨。原以为星移物换的岁月,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
  •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少女逃婚记

    少女逃婚记

    被骗了被骗了,她竟然被最亲爱的父母给骗了,把她丢到这座奢侈得恐怖的孤岛上,还多出一个未婚夫。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流行父母包办婚姻?她坚绝要把他甩掉,就算他帅得离谱也要把他甩掉,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这所谓的世上最奢侈的岛屿
  • 有妖气:魔妃千千岁

    有妖气:魔妃千千岁

    今个儿吹的神马风?莫名的把她吹到古代来发疯!轰个战机能把自己轰穿越了……她果然是个天才!作为胸怀天下的第一废物大小姐,必须怀揣穿越女两大技能——无耻+装X!“世界,全都归我所有,所以我不会对我的东西弃之不顾,因为我的欲望强烈啊!”只是征服世界的方向好像有点不太对。中二皇子,闷骚公子,就连那倾国倾城的病娇“侍女?!”也来参上一脚。面对三人的积极进攻,雷婷厚颜无耻的绯红表示,“其实我只想当个安静的萌妹子。”家有妖气!魔妃千千岁!
  •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科学奇迹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科学奇迹

    ,现代疫苗、克隆、杂交技术的发现……虽然,我们不能回到科学发明与科学发现的那个时代感受奇迹的魅力,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但却可以感受这些科学奇迹带给人类的变化,本书从古今中外遴选了50个科学发明与科学发现,比如古代中国的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更精彩的科学奇迹
  • 再婚皇后(完)+番外

    再婚皇后(完)+番外

    王娡说起这个名字可是大有来头,那可是汉武帝刘彻生母的名字,这个女人那可是古代麻雀变凤凰的翻版,而历史的对这个女人的评价那是众说纷纭,不过这个女人还真是非同一般,她在入宫之前不但是有夫之妇,而且身为人母,可是她却单凭一个术士的信口雌黄就毅然决然的抛夫弃女,混成秀女送选,幸运入了皇太子刘启的宫中。王娡虽然是有夫之妇的二手货,但是却凭借绝世的容颜,过人的心机、无人能及的运气,加之又通晓男女之事,惹的皇太子色魔缠绕情意绵绵,宠爱有加,频频临辛最终使其在生出三女之后,又得一子,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最终她母凭子贵成了汉景帝的第二个皇后。穿越古今,扭转乾坤。再婚女子,独领风骚。未央深宫,千古一后。Q群:23437887此书的王皇后却是一个现代大大学生,且看她如何运用千年的智慧与宫里宫外的古人斗法。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一诺千命

    一诺千命

    从而陷入到历史的“罗生门”中,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徘徊,曾经鲜活生动的著名人物,变得众说纷纭,或者由于别有用心者的篡改修饰,莫衷一是;变得扑朔迷离,或者由于岁月的风吹雨打,真假莫辩……,曾经脉络清晰的重大事件
  • 你当我是谁

    你当我是谁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