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00000013

第13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5)

第四,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北宋张载提出了一种新的性两元论: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地之性”,或称“义理之性”,或仅称“性”;一是“气质之性”,或仅称“气质”。“天地之性”是人所共有的本性,是纯善的。人禀气而生,由于阴阳二气清浊厚薄不同,每个人禀气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好有坏,故人有善恶。人性无不善,关键在于“善反不善反”(《正蒙·诚明篇》。),即是否善于改变自己的气质,要改变气质,必须学习。“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气质恶的人之所以受气的支配而不能成为贤人,原因就在于“不知学”(《经学理窟·义理》。)。与张载同时代的二程兄弟对性两元论作了新发展,张载所谓“天地之性”,二程叫做“天命之性”,性就是理,“天命之性”就是“天理”;使人的形体出现善恶的“气禀之性”就是人的情欲,简称“人欲”。要使人呈现善性,须“存天理,去人欲”,这个口号在宋、元、明、清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宋朱熹是性两元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说法基本与二程一致,提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自性两元论创立,人性学说得到相对统一,不再众说纷纭,该学说支配思想界约数百年,后来渐趋反动,成为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的理论基石。反对性两元的学说,是性一元论,陆王心学以心统性情来论性一元论,理学和心学之外的气学则以气说性,否定性有二元。陆九渊创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陆九渊集·与李宰书》。),说人禀气虽有清浊不同,但只要保持本来状态,就是清明的。人心受外物玷污,就有病而昏眩,只要剥落污物,人心便会恢复清明。心、理、性本是一体,物欲只是外来的污物,不是性内的东西。明代王阳明发展了陆氏心学,认为性只有一个,但可以有许多名称,天、帝、命、性、心、孝、忠等都是一性的不同名称。清人戴震提出了“理存欲中”的著名命题,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性就是指“血气心知”,而“血气心知”都来源于“阴阳五行”。这种性就是气质之性,他批评理学家“别理气为二本”(《孟子字义疏证》。),认为离开气就没有人,更没有人性,实为从气一元论宇宙论引出性一元论。他认为人性包含欲、情、知三方面,对于声色臭味的追求是欲,喜怒哀乐是情,辨别美丑是非是知。这三方面都是人性的自然现象,是人所自然固有的,既不能索取,也不能抛弃。“古圣贤所谓仁义礼智,不求于所谓欲之外,不离乎血气心知”(《孟子字义疏证》。)。他认为,理学家讲的存天理灭人欲根本做不到,因为天下人没有不要情欲就可以存在的,做任何事都是因为有情欲,有情欲才要有作为,作为达到非常适当而又无法改变,就是理。他批评理学家的“理欲之辨”刚好成为残杀的工具,“以理杀人”比“以法杀人”更为残酷。戴震说,行为达到“至当不可易”就是理,古代圣贤是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来扩充人性,才成为善的,故世人都要多学习,加强修养,才能提高道德,静寂无为是不解决问题的。“戴东原的性论,分析较细,论证较详,在中国过去人性论中,实是最缜密的。”(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三、人生理想

中国哲学之核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即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人生理想,古代称为人道,人道观念发生甚早,《左传》中就有“天道远,人道迩”的论述。中国哲学中的人生理想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八种学说:

第一,仁论。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地探究人生理想问题的是孔子,他的人生理想论的核心是“仁”。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正是封建制与奴隶制新旧交替的时代,“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孔子对此痛心疾首,提出应该恢复周礼,以周礼为标准来“正名”,君臣、父子都要按自己的名分行事。为此,他从伦理道德入手,提出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仁”,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仁”是礼的内容。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如何“克己”呢?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要以正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自己,每个举动都要符合周礼而不可偏差。他要求统治者做到恭、宽、信、敏、惠。即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恭敬,以不招致臣民的侮辱;待人宽厚,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取信于民,言出令从,使别人为己所用;敏于思考,措施果断;广施恩惠,以驱使别人尽力工作。“仁”的另一层含义,是“爱人”,以维系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伦理关系。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这是“仁”的根本;在外对人要客气、忠实,如接待贵宾一样;“敏于行而纳于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就是爱人的具体内容,就是“忠”、“恕”,是美德。从哲学思想上看,孔子的“礼”、“仁”是先验的道德范畴,有客观唯心论的性质,他认为仁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君子中也有不仁的,但小人却无论如何达不到仁,阶级偏见决定了他把“仁”看做先天就决定的道德原则。另外,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把“仁”看做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只要主观努力就终能做到,这便夸大了主观意识的自我内省作用,表现了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孟子阐发孔子的思想,亦以仁为人生第一原则,但又极重义,仁义并举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观念,也作为生活的基本准则。孟子所讲的“仁”,与孔子相近,但多从心性方面论述,以为仁即是人固有的恻隐之心的发展,人皆有所爱,扩充其爱,爱其本所不爱,便是仁。孔子言杀身成仁,孟子言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便是有极深道德修养,达到生活之最高境界的人。人达到这种境界时,便有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不只个人得到至高的快乐,更有极大的感化力,能使他人受感而迁善。孟子以后,论仁义最清晰者是汉代董仲舒,他以对人对我区别仁义,爱人为仁,正我为义,又认为仁智都是极必需的,智即有先见之明。惟仁而无智,虽则爱人,却不能明辨祸福利害,其结果或许反会伤人;仅智而不仁,则虽能了解祸福利害,却对他人的危难无动于衷,不肯施以援手。故仁与智两者必需。

第二,兼爱论。墨子以兼爱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墨子哲学以利为出发点,他指的利乃人民之大利,非一己私利。他崇尚义,认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因为义对天下人民有利。儒家认为爱应该有亲疏远近之别,墨子认为,这种差别会给社会带来“交相恶”的弊端,故应以“兼爱”作为根本的准则,即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等级,不分人我,视人如己。墨家弟子为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刻苦力行。墨子的兼爱的原则上是一律同等,但实际上却必须面对先后缓急之别,故《墨子·大取》中讲“爱无厚薄”,爱不可以私意而有厚薄,但义应分厚薄,对有德行之人、年长者及亲戚之爱,应特别加厚,但厚爱可以至极,薄则不能至极,这就是墨家的所谓“伦列”之家,与儒家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不同。墨家讲的“义”,是以天下之大利为准,故应竭力厚此义。《墨子·大取》中又讲“断指断腕,利于天下相若,无择也。死生利若一,无择也”,牺牲性命以利天下,显示了墨家兼爱的伟大精神。儒家的《礼记·大同》篇中,以“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为人类社会之最高理想,实即为以兼爱为原则的社会。

第三,无为论。无为之说发自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他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宇宙论,认为宇宙的本根是道,其人生论是从宇宙论推衍来的,道既无为,人也应无为,无为是老子人生论的中心观念。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上篇》。),“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同上。),无为即去掉一切智慧欲望,过自然的生活,无为才能天下大治。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主张“不自生”、“无身”。在有为的人群中,老子极注重以柔弱来达到个人之无为,“弱者道之用”(《老子·下篇》。),以柔弱胜刚强,以懦弱谦下为处世之法,他认为最有修养的人是如婴儿柔弱之至,故能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反复强调,一切事物发展到极度,便一变而为其反面;如欲其不转为反面,只有不使之发展到极度,而先自取其反面的形态,即以退为进,曲以求全。老子之后,彭蒙、田骈、慎到则将老子的思想偏颇发展到与物同体的地步,如老子讲圣人不要智术,慎到则说连知觉也应一起不要;老子主张同于道,慎到则主张同于物;老子的无为,是人的无为,慎到则欲自同于物,是物之无为。道家的人生论,庄子是集大成者,他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为基本,融会田骈、慎到的齐物思想和惠施的天地一体的观念,构建了一个比较丰富、系统的学说。庄子人生论的出发点,是完身全形、养生存性,而无为是天道,人应效法天地,亦应无为,惟无为是惟一至乐活身之道,是人生理想的归宿,是精神自由,是不受名利仁义束缚,由无为而逍遥,心游于四海之外,浑然忘我,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无为一派的人生论虽非中国古代社会的人生观的主流,但在知识分子中一直影响颇著。

第四,有为论。有为论是荀子针对庄子的极端无为思想提出的。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都尊崇天,以合于天为人生的理想,只有荀子不重天而重人,主张使天合于人,认为人生之道是改造天然。荀子以人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认为“天行”即自然历程,是经常的,与人世治乱无关。人世治乱非由天而是由人,故人必须尽力求治,而不能指望人事自然变好。荀子主张制天、用天、化物、理物,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参,即改变自然,控制自然,以达到天人之调谐。荀子认为要达到天人调谐的理想之境,应以人群的力量克服自然,“群即力”,而惟“礼”、“义”才能使人群的组合巩固。荀子主张制天,更主张化性,人是相互矛盾的,顺人之性则人与人之间相互矛盾冲突,纷争迭起,而礼义则能节制人性,使之归于和谐,从而能够集合制天。此外,《易传》中表现的人生思想,也是有为的,但不如荀子之激烈。不过其中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即将知识、利用、德行三者联结为一体。荀子极重利用,用不辨知识与利用之关系,认为人不应求知天;《易传》则能正确理解知识与利用之关系。注重制器以利用,又注重精义以知化,而更以崇德为根本。兼容并蓄,无所偏颇。《易传》中包含的人生思想最主要的,一是刚健中正,二是因时变革,三是与天地相协调,四是知、德、用合一。后来的儒者中最推重荀子的是东汉的徐干,他的人生论虽不讲制天宰物,却也颇尚有为。魏晋时期,无为思想兴盛,裴危的有为人生论也随之而生,其中强调人须以“保生”为务,个体应该求与环境相适应,人生之道在于“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而以人伦道德如仁义忠信等,以及礼制,维系人与人之关系。

第五,诚及天人合一论。战国末年,儒家学者综合孟子、荀子思想的最高成就见于《中庸》,它包含了一个丰富博大的人生哲学体系。《中庸》谈到,“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平易近人的道,它广大高明而且人人于日常生活中皆可实行,行之没有尽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要达到“诚”的境界,须行“中庸”之道,即在极端中取中间而用之,防止过犹不及。具体说来,就是在五伦中行“智仁勇”三德,修身治国皆以智仁勇三德为基本。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全面而不偏颇,“遵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兼容了孟子重德和荀子主道问学的特色。与《中庸》同时代的另一儒家经典《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其宗旨是发掘人心固有的善性,泛爱民众,制定一最高理想作为实践的标准,并指出行事须有一定秩序,平天下须先治国,治国须先齐家,齐家须先修身,修身须先正心,正心须先诚意,诚意须先致知,致知之道在于格物。《大学》也将“诚”作为阐述的重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后,以“诚”为人生至道的,还有唐代儒佛思想的融合者李翱,他的人生理想,以“复性”为要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纯粹至善的,但为情所错,性才不见;为圣之道,在于去情以复性,达到其天命之本原,即“诚”。李氏以这种微妙的不动心之境界为人生最高理想。诚的人生理论至北宋周敦颐完成,他以诚为人所受于宇宙本根的纯善本性,这种纯善本性是为圣的基本,仁义礼智信五常及一切德行,皆源于诚。诚是寂然不动的,须精神有所感悟才能洞悉其中微妙。君子未至圣人之境前,不能自然而诚,须克欲以迁善,勉力求诚,久而久之才能达到诚之境。《中庸》的赞天地化育的思想到北宋邵雍发展为天人合一论,这是一种与诚论极为相近的人生理想论,诚是合内外之道,也可说是一种天人合一之道,但诚论不以与天人为一作其根本观念。北宋道学家张载最先系统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理论,他由其宇宙论及人性论以建立人生理想论,认为世间万物的诸般变化都属于气的变化,人与物之性本来是同一的,人与物、内与外本来并无间隔,但人习惯于以小我为我为内,才把外物排斥为外,所以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泛爱所有之人、物,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天太平”(《正蒙·太和》。),以达天人合一之境。与他同时代的二程与之思想大致相似,亦以与物同体,不分内外,为人生最高理想,将这种与物同体的态度命名为“仁”,并认为识得人与万物为一体之理后,只须常存念不忘,便可达此境。

第六,与理为一论。北宋道学家中,程颐以居敬穷理为修养的根本工夫,以“与理为一”为人生最高境界。所谓敬,即心有主宰,专一而不放纵,程颐多次谈及只要“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持敬的目的在于明理,程颐更注重致知穷理,即穷尽万物以至宇宙本根之理,他认为能知而后能行,真知是道德实践之根本。朱熹发挥了程颐的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修养的基本工夫,以“心与理一”即“心中天理流行”为修养之最高境界,更认为心中天理流行即是“仁”的境界。朱熹说“人人有一太极”,又说“心之理是太极”(《朱子语类》。),穷天下万物之理,则心中之太极便十分明显,穷理一则能顺理以应物,一切行为不违于理,达到“心与理一”,即心中私欲净去、天理流行之“仁”的境界。

同类推荐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在《<百家姓>新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方面,从皇帝到平民,从名人到凡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了解到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从而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懂得应该珍惜什么、追求什么、把握什么。全书涵盖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中国未解之谜(下)

    中国未解之谜(下)

    本书精心遴选了众多中国最经典的未解之谜,内容涉及自然地理、科技发明、考古发现、思想文学、历史人物、书画建筑、民风民俗等诸多领域。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科学的视角,探索世人瞩目的、尚未破解的神秘现象与谜题。结合诸多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与最新的研究成果,生动剖析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谜题后隐藏的事实。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印帝

    印帝

    仙界,这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对于沉迷于幻想世界里的马留林来说,可是一个机会。他在仙界,一个人孤零零的奋斗。在得到了传承之后,结合这自己的想法,闯关斩将,夺城杀魔。最终,走到了仙界无上至尊的顶峰,靠着一手仙诀手印,开辟了仙界一个传奇。
  • 溪沉阁

    溪沉阁

    西楼万万没想到,她这一辈子,竟然栽在这人妖手里了!这人妖还是自己的师叔!“师叔,你到底是男的女的?”浥轻尘笑得倾国倾城花枝乱颤,“楼儿要不要亲自验身?”啊——色人妖,你的手往哪放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高仿神婆

    高仿神婆

    谁说现在帅哥不好找,找到了也是别家的?她颜妃就顺手捡了两个绝色帅哥窝在家里,随时待命,等着被自己吃干抹净。谁说女人胸大无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她颜妃就是凭着这大胸、小脑,逢凶化吉,坑、蒙、拐、骗信手拈来。
  • 继承者的刁钻小妻

    继承者的刁钻小妻

    一向波澜不惊的堂堂易筲再也淡定不了,某小妻隐婚以后,他既不是手机控,更不是微博控,绯闻男友连连,却最终沦为一枚妻子控……真是一时被控,不料,一世妻控…………
  • 盛世妖后媚君侧

    盛世妖后媚君侧

    她是后街的女痞,为了给好友讨公道被人算计离奇穿越到古代成了西夏国的七郡主。他是堂堂紫金国的储君,挂帅出征战场的途中偶遇上了她,只此相遇便成永远。“少打我的主意,否则别怪我不客气。”看着眼前身披战袍的男子,她倔强的出言恐吓。他邪魅地笑着将脸靠的更近,戏虐地凑上她的耳边吹着气说:“我倒是很想看看怎么个不客气。”王国霸主,权倾天下,谁主浮尘?粉黛美人,母仪天下,谁惑君心?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人王

    人王

    天上地下,唯我人王!人王路,逆仙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历战火,过血途,成就无上人王!少年王仁因一颗神秘黑果改变人生,走出深山,热血的战斗、友情、爱情,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看他如何披荆斩棘,踏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