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產生了表方式、手段的偏正式複音詞。《碑刻》中在正語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偏正式複音詞中新出現了偏語素表示方式、手段的複音詞30個,而此前的《詩經》中不見有此用例,就是同期的《論衡》也不見使用,衹在《說文解字》裏出現了1例,即“圍棊”。其次,正語素是有關動作、行為和性質、狀態的偏正式複音詞不僅在數量上有了較大的增長,而且在正偏語素間的意義關係上也呈現出更加繁富的狀況。如動語素充當正語素的複音詞構詞語素間的意義關係出現了表狀貌、方式、程度、時間、處所、數量、物件、性質等多種類型。儘管形語素充當正語素的偏正式複音詞尚處於萌芽狀態,但正偏語素間的意義類型也出現了表程度、否定和時間三種形式。
2.從内部形類構成方面看,《碑刻》同先秦一樣,偏正式主要構成的是名詞。名詞的構成方式,除了繼承先秦[形·名]、[名·名]、[數·名]、[動·名]、[數·動]五種方式以外,新增加了[名·動]、[方位·名]、[名·方位]、[形·形]、[副·形]、[形·動]、[名·形]、[代·名]、[副·動]、[數·形]、[數·量]、[量·名]、[形·數]等結構樣式。偏正式動詞不僅數量、比重有所增加,其構成方式也已有[形·動]、[動·動]、[名·動]、[副·動]、[數·動]等五種之多。偏正式形容詞在先秦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而《碑刻》中不僅數量增加了,其構成樣式也有[副·形]、[形·形]、[形·名]等三種形式。副詞和代詞數量雖然不多,其構成樣式卻不算少,如構成副詞的有[數·名]、[副·名]、[副·副]、[形·數],構成代詞的有[代·名]、[代·形]。
3.從偏正式複音詞詞義的歷時發展來看,很大部分詞的詞義、詞性乃至用法上都沒有多大變化而被後代所沿用,如昔日(敦煌長史武斑碑)、萬物(嚴訢碑)、北嶽(白石神君碑)、五穀(白石神君碑)、吉日(成陽靈臺碑)、甘雨(祀三公山碑)、商人(北海相景君銘)、慈父(涼州刺史魏元丕碑)、農夫(綏民校尉熊君碑)、祖母(梁相孔耽神祠碑)、舊居(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故鄉(仙人唐公房碑)、博愛(西陝頌)、博覽(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仲春(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深入(荆州刺史度尚碑)、歡心(廣漢屬國侯李翊碑)、春風(荆州從事苑鎮碑)、平地(封龍山頌)、豐年(曹全碑)等等。
但同東漢前後相比,《碑刻》中也有一部分詞的基本義位發生了變化。如:
【軍甲】《成陽靈臺碑》:“於是故廷尉仲定深惟大漢隆盛,德彼四表,大平未至,靈瑞未下,四夷數侵,軍甲數擾。””這裏“軍甲”指軍隊、軍士。而後世多指軍士的武裝或泛指武器、軍備。
【義士】《封龍山頌》:“允敕大吏郎巽等,與義民脩繕故祠。”《魯峻碑》:“義士梁國甯陵史強強良二百。”此指出錢贊助刻碑的人。後世指能維護正義的或俠義的人。
【門生】《魯峻碑》:“門生魏郡斥丘牽牧君伯三百。”這裏指再傳弟子。後世指科舉考試及第的人對主考官的自稱或指學生。
【大意】《成陽靈臺碑》:“大意翻然,君子善之。”這裏指“大志”。後來指主要的意思或疏忽之義。
【後來】“後來”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在過去某一時間之後的時間,二是指後到的或後成長起來的。在《碑刻》中徑指以後成長起來的人,在句中可作主語。《冀州從事張表碑》:“僉以為洪德宜演述,億載彌以新,功烈不贊紀,後來無所聞。”《北海相景君銘》:“後來詠其烈,竹帛敘其勳。”
【電波】《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乃命良吏,獎帥壯夫,排頹磐石,投之寥□,□高填下,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順導其經脈,斷硍濭之電波,弱陽侯之洶湧。”這裏的“電波”指急速如閃電的流水。現代漢語則指電磁波。
【洞房】《梁相孔耽神祠碑》:“其内洞房四通,外則長廡。”“洞房”指連接相通的房間。現代漢語指新婚夫婦的房間。
【謠言】《酸棗令劉熊碑》:“悔□令德,清越孤竹,德牟產奇,誠宜褒顯,昭其憲則,乃相與咨度諏詢,采摭謠言,刊□詩三章。”這裏的“謠言”指民間流傳的歌謠或諺語。現代漢語則指沒有事實根據的言論。
【白日】《碑刻》中有兩個意思:一是“白天”義。《博陵太守孔彪碑》:“郡阻山□□□以饑饉,斯多草竊,罔不□賊劉曼張丙等,白日攻剽,坐家不命。”現代漢語保留了此義。二是“人世”、“陽間”的意思。《金鄉長侯成碑》:“將去白日,歸彼玄陰,同盟必至,縞素填街。”
【斯文】特指文學。《幽州刺史朱龜碑》:“研綜典藝,實好斯文。”現代漢語指文人或文雅的意思。
§§§第三節支配式複音詞
東漢《碑刻》中的支配式複音詞,從意義構成上看,由一個表動作、行為的前語素疊加一個表關涉对象的後語素構成。為行文方便,我們把前語素統稱為支配語素,把後語素統稱為被支配語素。《碑刻》中共有支配式複音詞308個,佔複音詞總數的5.96%。其中動詞275個,佔《碑刻》支配式複音詞總數的89.28%,另有形容詞4個、名詞24個、副詞2個、連詞1個、代詞2個,它們共計33個,佔《碑刻》支配式複音詞總數的10.71%。
一、支配式複音詞的詞性分佈
1.【支配語素·被支配語素】→動詞。例如:
○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勳,福祿攸同,封弟叔振鐸於曹國,因氏焉。(曹全碑)
○遭貴戚專權,不稱請求,考績不論,徵還議官。(沛相楊統碑)
○復治黃屋,推原聖意。(成陽靈臺碑)
○宰縣治郡,無民不思,載八十五,久病致仕,永建六年二月戊辰卒。(國三老袁良碑)
○民志思慕,遠近搔首。(北海相景君銘)
○求己不媚,以疾去官,闔門守寂,不竟時榮。(安平相孫根碑)
○既至升堂,屏氣拜手,祗肅屑僾,仿佛若在。(史晨饗孔廟後碑)
○考妣徐氏元初產,永壽元年出門託軀金掾季本。(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
○揚州寇賊,陸梁作難。(巴郡太守張納碑)
○獲麟趣作,端門見徵。(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
上述例中,“振鐸”即搖鈴,古代宣佈政教法令時,振鐸以警眾,此謂從事教職;“專權”是獨攬大權的意思;“推原”指從本原上推究;“致仕”謂辭去官職;“搔首”指以手搔頭,形容焦急的樣子;“去官”是免除或辭去官職的意思;“屏氣”指抑止呼吸,形容謹慎畏懼的樣子;“出門”即出嫁的意思;“作難”是作亂、起事的意思;“見徵”即見證,親眼目睹可以作證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語素可以構成多個支配式複音詞,如“作、含、守、失、垂、發、隕、投、在”等。它們分別與其後的被支配語素相結合,形成一個個新的述賓型構詞模式,衍生出眾多的支配式複音詞。如:
【作·賓】結構可構成“作難”、“作歌”、“作合”、“作孚”、“作寇”、“作亂”。如:
○扬州寇賊,陸梁作難。(巴郡太守張納碑)
○鐫石作歌,昭示萬祀。(先生郭輔碑)
○在漢中葉,篤生哲嬡,作合南頓,實產世祖。(中常侍樊安碑)
○服除,復拜郎中治書侍御史,彌縫袞□□□□弱,遷冀州刺史[闕]墉明否,萬里作孚,九郡咸寧。(丹陽太守郭旻碑)
○蠢爾葷育,萬邦作寇。(鮮于璜碑)
“作寇”猶“作亂”。
○秦項作亂,不尊圖書,倍道畔德,離敗聖輿食糧,亡於沙丘。(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含·賓】結構可構成“含洪”、“含歌”、“含和”、“含光”、“含弘”、“含器”、“含氣”。如:
○君德含洪,有君子道四焉。(稾長蔡湛頌)
○夫君子欽美,含歌如頌曰:君之德兮性自然,蹈仁義兮履樸純。(梁相孔耽神祠碑)
○君鍾其美,受性淵懿,含和履仁,治《詩》《尚書》,兼覽群藝,靡不尋畼。(淳于長夏承碑)
○神燿赫赫,理物含光。(封龍山頌)
○辟司徒府,進退以禮,含弘内光,頙[闕]皓爾。(竹邑侯相張壽碑)
○長子字子恭,為郡行事;次字子惠,護羌假司馬,含器早亡。(趙寬碑)
○三綱六紀[下闕]地理,印覽縣象,俯名山川,五常之貌,含氣庶品,非書不記。(倉頡廟碑)
【守·賓】結構可構成“守靜”、“守終”、“守約”、“守一”。如:
○君商時度世,引己倍權,守靜微冗,韜光韞玉,以遠悔咎。(小黃門譙敏碑)
○存無玩飾,亡導以儉,所謂守終純固者已。(山陽太守祝睦碑)
○恬虛守約,五十以學。(外黃令高彪碑)
○守一不失,為天下正。(老子銘)
【失·賓】結構可構成“失統”、“失聲”、“失氣”、“失火”、“失路”、“失實”。如:
○四百年之際,變異蜂啟,旋機離常,玉衡失統,強桀並兼,人懷僥倖。(益州太守高眹脩周公禮殿記)
○寮朋親戚,莫不失聲,泣涕雙流。(小黃門譙敏碑)
○姑姊其室失火,取兄子往。(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二)
○亂曰:仲尼去魯兮君子失路,喪賢君兮與誰愬?(益州太守無名碑)
“失路”指迷失道路,喻不得志。
○百姓心歡、官不失實。(校官碑)
○宗緒遠近,悽愴失氣。(戚伯著碑)
“失氣”猶“喪氣”的意思。
【垂·賓】結構可構成“垂思”、“垂意”、“垂愛”、“垂髦”、“垂耄”、“垂曜”。如:
○願明公垂思網極,保我國君。(三公山碑)
○永建五年,孟春下旬,漢安長蜀郡青衣陳君到官,□□□□□約,垂意惠民,施無為之政,行不言之教。(漢安長陳君閣道碑)
○國之良幹,垂愛在民。(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
“垂思”、“垂意”、“垂愛”均指關懷、撫愛的意思。
○先是君大男孟子,有楊烏之才,善性形於岐嶷,□□見於垂髦,年七歲而夭,大君夫人所共哀也!(郎中鄭固碑)
“垂髦”指童子。
○至於垂耄,智惠聰哲。(童子逢盛碑)
“垂耄”指年老。
【發·賓】結構可構成“發蹤”、“發縱”、“發藻”、“發憤”、“發跡”。如:
○其在孩提,岐嶷發蹤。(敦煌長史武斑碑)
○往者王尊發縱於平陽,清約藩輔,其節衎然。(國三老袁良碑)
○粵初發藻,在彼上虞。(荆州刺史度尚碑)
○發憤授筆,舒慮嚝喟。(嚴訢碑)
○發跡邑屋,聲冠方嵎。(廣漢屬國侯李翊碑)
【隕·賓】結構可構成“隕靈”、“隕身”、“隕命”。如:
○遭孝桓大憂,屯守玄武,戚哀悲慟,加遇害氣,遭疾隕靈。(漢故執金吾丞武榮碑)
○未滿期限,從其本規,乃遘凶湣,年二,其四月廿四日遭命隕身,痛如之何?(郎中鄭固碑)
○乃遭氛災,隕命顛沛。(郎中鄭固碑)
“隕靈”、“隕身”、“隕命”乃“死亡”的意思,“死”的婉稱。
【投·賓】結構可構成“投杼”、“投黻”、“投紱”、“投間”。如:
○讒言三至,慈母投杼。(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二)
“投杼”比喻謠言眾多,動搖了對最親近者的信心。
○聞母氏疾病,孝烝内發,釋榮投黻,步出城寺。(高陽令楊著碑)
○大司農劉佑特復表列,將有命授,會叔父太尉公薨,委榮輕舉,投紱如遺。(繁陽令楊君碑)
後兩例的“投黻”、“投紱”均指辭去官職。
○□齊俗以殊禮,□□□良□足而思節,為惡迎化而移心,□風清和而琬琰,時雨應氣而投間,嘉祥臻□□□□生。(稾長蔡湛頌)
“投間”乃“乘隙”、“伺機”的意思。
【在·賓】結構可構成“在朝”、“在官”、“在位”、“在世”、“在殯”。如:
○南陽弟司空公,在朝逶隨,正色竭忠,為國討暴。(漢成陽令唐扶頌)
“在朝”即列於朝堂,指擔任朝廷官職。共3例。
○至趙國府君,在官五載,蒞政清平,有甘棠之化,年五,卒於官。(趙相雍勸闕碑)
“在官”指在官為職;任職於官署。共2例。
○在位九年,百姓移風,苛慝不作,奸寇不發,變爭路銷,推讓道生。(梁相諱汎碑)
“在位”指做官、居官位。
○人生在世,壽無金石。(童子逢盛碑)
“在世”指活在世上。
○及其在殯,使兼諫議大□□□□□□特進,贈費亭侯印綬。(費亭侯曹騰碑陰)
“在殯”謂尚未下葬。
2.【支配語素·被支配語素】→名詞。例如:
○及其典牧,必招振賢才,抽拔幽逸,選召所任,極當世之秀士。(荆州刺史度尚碑))
○同胞惻愴,涕淚交零。(安平相孫根碑)
○年踚從心,執節抱介。(從事武梁碑)
○群司以君父子俱列三台,夫人結髮,上為三老,使者[闕]節安車親[闕]幾杖之尊,袒割之養,君寔饗之。(國三老袁良碑)
○先是君大男孟子,有楊烏之才,善性形於岐嶷,□□見於垂髦,年七歲而夭,大君夫人所共哀也!(郎中鄭固碑)
○痛矣如之,行路感動。(淳于長夏承碑)
○三府兢辟,五入宰朝,常登茂御,復紹祖烈,旻穹不惠。(繁陽令楊君碑)
○廓廣聽事官舍,廷曹廊閣,降揖讓朝覲之階,費不出民,役不干時。(曹全碑)
○凡百慘愴,同時感傷,九族内外,莫不絕傷。(廣漢屬國侯李翊碑)
上述例中,“當世”即當代、現世;“同胞”指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從心”代指七十歲,由“從心所欲”省略而成;“結髮”指原配妻子;“垂髦”指幼年;“行路”指路人;“宰朝”指朝廷官員;“聽事”指廳堂,官府治事之所;“同時”指同時代的人。
3.【支配語素·被支配語素】→形容詞。共4個,例如:
○非禮之常,壹不得當。(山陽太守祝睦後碑)
○會楊賊畔於[下闕]拜中郎將,料敵制勝,威謀合神,持重優於營平,深入則輕冠軍,附士渥於李廣,御眾[下闕]同滋味必達井辨幕,然後飲舍。(荆州刺史度尚碑)
○肝磪意悲,感切傷心,瞻彼碑誄,懷之好音。(費鳳別碑)
○國人命歎,刊勒斯石,表示無窮。(武都太守耿勳碑)
上述例中,“得當”乃“合適”、“恰當”的意思;“持重”即穩重、謹慎之意;“傷心”指心靈受傷,形容極其悲痛;“無窮”指時間沒有終結。
4.【支配語素·被支配語素】→代詞。共2個,例如:
○於何穹蒼,布命授期,有生有死,天寔為之。(北海相景君銘)
○如何夙隕,丁此咎凶。(鮮于璜碑)
○其芬如何?允孝允□□□□□□有烈勳。(浚儀令衡立碑)
○嗟嗟酷痛,如何昊乾。(平輿令薛君碑)
例(1)“於何”即“如何”,“於”、“如”疊韻,以音近相通。
5.【支配語素·被支配語素】→連詞。共1個,例如:
○於是故吏孝廉等,有敢殷魯述德之頌,以為洪懿休策,宜著無窮。(太尉劉寬碑)
○於是遠人聆聲景附,樂受一廛。(校官碑)
○於是乃聽訟理怨,教誨後生,百有餘人,皆成俊艾。(趙寬碑)
○蓋彰功表勳,所以煥往輝來,於是三年禮闋,乃相與刊勒金石。(山陽太守祝睦後碑)
○於是熹平三年,歲在攝提,仲冬之月,曲紅長零陵重安區祉字景賢,遵承典憲,宣揚德訓,帥禮不越,欽仰高山。(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
6.【支配語素·被支配語素】→副詞。共2個,例如:
○每國縣水旱,及民疾病,禱祈輒應時有報。(無極山碑)
○前後國縣,屢有祈請,指日刻期,應時有驗,猶自挹損,不求禮秩。(白石神君碑)
○戊寅詔書,應時聽許。(封龍山頌)
○仲氏宗家共作大殿前石階陛欄楯,貧富相扶,會計欣歡,不謀同辭,錢應時即具。(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
○是時府在西成,去家七百餘里,休謁往徠,轉景即至,闔郡驚焉,白之府君,從為御史。(仙人唐公房碑)
“應時”乃“即刻”的意思,“轉景”即“轉影”,謂極短之時。
二、支配式複音詞的特點
綜上,東漢《碑刻》支配式複音詞表現出了如下幾個特點:
1.同先秦相比,數量增多,涉及的事物範圍迅速擴大。首先,從數量上看,達311個,在先秦,支配式複音詞雖已產生,但數量甚少,如《詩經》衹有13個(見向熹《〈詩經〉裏的複音詞》,《語言學論叢》1980年第6輯。),《孟子》衹有15個(見李智澤《〈孟子〉與〈孟子章句〉複音詞構詞法比較》,《中國語文》1988年第5期。),《左傳》有84個(見毛遠明《〈左傳〉詞彙研究》第130頁,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其次,從所關涉的事物範圍來看,先秦主要是有關職官、星象、具體事物和其他有關禮制文化方面,如“司馬、司寇、相國、將軍、啟明、牽牛、佔夢、充耳、述職、脅驅、執政、稽首、巡狩”等等。而《碑刻》中的支配式複音詞已經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可表示具體的事物,也可表示抽象的事物;既可以表示動作、行為,也可表示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等等。
2.詞性分佈面漸趨廣泛。先秦以名詞居多,且大多是官名,動詞、形容詞比較少,有些詞類則還沒有產生,且其語素的形類構成也比較單純,以[動·名]→名和[動·名]→動兩種方式為主。《碑刻》中,這種情況得到了較大的改變,在詞類分佈上,由先秦比較單一的職官名擴大到了一般動詞、名詞,形容詞、代詞、連詞、副詞也已見少量出現。構詞語素的形類結構方式也更加多樣化,構成動詞的有[動·名],如“從政”(郎中鄭固碑)、“述職”(堂邑令費鳳碑)、“動心”(婁壽碑);[動·形],如“治劇”(漢成陽令唐扶頌)、“作亂”(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動·動],如“好學”(中常侍樊安碑)、“出徵”(沛相楊統碑)。構成名詞的有[動·名],如“當時”(楚相孫叔敖碑)、“當世”(仲秋下旬碑)、“從心(代七十歲)”(從事武梁碑)。構成形容詞的有[動·形],如“得當”(山陽太守祝睦後碑);[動·名],如“傷心”;[副·形],如“無窮”(廣漢長王君治石路碑)。構成代詞的有[動·代],如“如何”。構成連詞的有[介·代],如“於是”。構成副詞的有[動·名],如“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