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900000010

第10章 《中庸》意释致用(3)

(b)与法家等级观念相比较。法家在打破旧等级制上表现得比儒家激进,但法家并非不讲等级。商鞅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商君书·君臣》,4605页。)商鞅变法“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韩非强调“贵贱不相逾”(《韩非子·有度》,4620页。)。但是,同样是突破旧等级建立新等级,儒家属于文明层次,法家属于野蛮层次。韩非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4742页。)“争于气力”就是争于杀人的“丛林法则”。谁杀人多谁升迁快。商鞅说:“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商君书·君臣》,4605页。)商鞅要将秦人培养成“闻战而相贺”(《商君书·赏刑》,4598页。)。这是鼓吹用暴虐的方式更替旧等级制。法家反对文明治国。商鞅说:“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商君书·垦令》,4580页。)这是反对让农民学习文化。韩非说:“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明吾法度,必吾赏罚者,亦国之脂泽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缓其颂,故不道仁义。”(《韩非子·显学》,4748页。)这些是反对道德导向。依照法家主张建立的社会,人类必定倒退回野蛮。

与之相反,儒家是用文化本位的新等级制代替旧等级制。孔子用“六艺”为社会培养人才,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1112页。),提出有德者居上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1092页。)。孟子主张“贵德而尊士”,“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1128页。)。荀子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1242页。)显而易见,儒家等级制是以文明为尺度,追求的是“正心”、“诚意”、“修身”的君子世界。法家鼓吹的是低层次的丛林法则。

(c)与墨家等级观念相比较。墨家也并非不讲等级。墨子说:“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墨子·尚同中》,4284页。)这强调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差。墨子还说:“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墨子·尚贤中》,4279页。)这是要求加大贤者与平民的等差。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善于治事的人才。墨子打比喻:“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墨子·尚贤上》,4278页。)墨子批评当政者不任贤使能:“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墨子·尚贤下》,4282页。)墨家主张的黜陟标准是文明的。他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韩非子·显学》,4748页。)但是,这个“能”主要是业务能力。墨子“尚贤”的比喻是:“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墨子·尚贤中》,4279页。)对于“有能者”,如果仅仅“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尚可,如果进一步“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则大大不足。因为任事断令者应该有很高的道德水平。特别是古代,人们生活封闭,视野狭窄,公共设施非常落后,对管理者的监管能力很弱,管理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官员个人的道德,而不是业务能力。所以,当时什么样的人能居高位,应当更看重德性。虞国宫之奇引《周书·蔡仲之命》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591页。)“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左传·桓公二年》,551页。)鲁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728页。)郑子产说:“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728页。)晋史赵说:“盛德必百世祀。”(《左传·昭公八年》,779页。)儒家的君子标准主要在道德层次。荀子甚至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荀子·天论》,1271页。)荀子为强调道德而贬低技术过于偏激,但能凸现出儒家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今天看来仍然重要。今人对领导人的要求也首先注重道德。河北著名民营企业家孙大午先生说:“我最喜欢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孙中山。孔子是仁政,孙中山是天下为公、有德者居之。”(《孙大午在线访资实录》,载网易商业报道,2003)孙先生作为民营企业家对伟人看重的首先不是能力,而是道德。就影响力来说,领导人的道德远远超出其能力。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周易·系辞传上》,71页。)儒家对高等级者的要求,首先就是高道德。所以与儒家相比,墨家的等级制仍是低层次的。以上与诸家等级观念相比较可以得出,儒家的等级观念层次是最高的。

由上可见,仔细分析,对旧的贵族等级制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孔子的“中庸”方式。

例子四:孔子如何对待不同意见。如何对待不同意见,是个现实性非常强的问题。孔子的观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107页。)“和”是说不同的东西糅合在一起。你的意见我尊重,我的意见你尊重,你我不同的意见和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合力。高音、中音、低音,糅合在一起形成美妙的音调;赤、橙、黄、绿、青、蓝、紫糅合在一起形成美丽的绘画;酸甜苦辣咸形成美味的食品。上个世纪初,世界上有三千多种小麦;上个世纪末,世界上还剩下两百多种小麦,基因的多样性正在丧失,这不符合儒家的“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史伯论兴衰》,6895页。)总之,“和”就是容纳多样性。与君子不同,小人追求的是“同”。小人所讲求的是,我比你强大,你就得放弃你的意见与我相同。你比我强大,我就得放弃我的意见和你相同。

孔子追求的是“和”。但是,人们对“和”的理解往往只是局限在包容多样性,而忽略了“和”意味着前进、上升。“和”就是“中庸”,“中庸”不仅仅是追求双赢,还追求共同前进。孔子是个无神论者,但是,孔子的学生中有人可能是有神论者,比如子路。“季路问事鬼神。”“敢问死。”(《论语·先进》,1104页。)有人认为,“中庸”式的回答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笔者却以为,这种回答并不符合“中庸”,因为回答得太消极。“中庸”不但强调双赢、相互尊重,还特别强调共同前进、上升。对上述问题,孔子的回答不但没有排斥他人对鬼神的信仰,还包含着与信仰鬼神者携手共进之意。“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1104页。)孔子意识到,子路问鬼神其实质是问人,问死亡其实质也是问生。孔子不信鬼神而关注人的问题,不谈死亡而更加关注生。孔子和子路的大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孔子绕过鬼神问题和死亡问题,直接抓住双方下一步的共同点——人的问题和生的问题。总之,孔子面对子路提出的问题使用的是求同存异的处理方法。他坚持了自己的无神论观点,尊重了对方对鬼神的信仰,又开辟了双方共同前进的道路,做到了一举三得。

如此看来,儒家的开拓进取不是靠牺牲他人得来,而是包容了他人的特殊性。比较历史上世界其他种类文化会发现,儒家的包容性最强。(笔者声明:此处绝对无意贬低世界各个宗教。在当今,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大都走向主张人类相互宽容与和睦,谋求人类的解放与福祉。少数极端主义分子的恐怖活动其实是违反这些宗教的本意的。中华文化也有许多不如世界各个宗教之处,必须虚心向他们学习。)

例如,中世纪的基督教。儒家祀百神,基督教信奉的是绝对唯一神。历史上基督教曾只许信上帝一神,谁敢信其他神就是异教徒,必遭讨伐。1096年到1270年,欧洲天主教会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上层僧侣打着消灭异教徒、解放耶路撒冷等圣城的旗号,向近东地区的东正教和穆斯林发动了八次“圣战”。第一次于1097年春在君士坦丁堡集结近四万人,经小亚细亚向耶路撒冷进攻。十字军沿途抢夺、杀人放火,所到之处鸡犬不留。于1099年7月15日攻陷耶路撒冷,屠杀七万余人,血洗全城。第四次东侵主要是攻击国力衰弱的拜占庭帝国。1202年,法、德、意十字军由海路于威尼斯出发,于1204年4月攻陷君士坦丁堡,焚城掠夺达一星期之久,把能抢的抢走,抢不走的烧光,甚至挖掘坟墓,劫掠殉葬品,所有文物、艺术品、文献图书损失殆尽。

历史上基督教不但要消灭异教徒,还在其内部迫害异端。一种宗教流传于不同民族、地区和不同阶层的人当中,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应是正常的。按儒家的“和而不同”精神,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互相商讨、切磋,共同提高,不应该封杀对方,更不应诉诸暴力。可是,欧洲中世纪天主教没有一点宽容精神,只要有一点与教会确定的说法相左就被打成“异端”,遭到审讯。1220年,教皇洪诺留三世认为地方主教镇压异端不力,通令建立直属教皇的“宗教裁判所”或“宗教法庭”。宗教裁判所一般设在修道院内,审讯秘密进行。宗教裁判所所制订的审讯条例:有两人作证,控告便能成立。证人如果撤回证词,就按异端同谋犯处理,被告如不认罪,可用刑。被告不仅要自己认罪,还须检举同案犯和异端嫌疑犯。为异端辩护者应受罚绝。被告认罪之后,如果翻案,按异端处理。被判为异端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宗教裁判所前后共经历约500年,15世纪以后,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最为残暴,仅1483年至1820年,判处的异端分子达38万多人,被火刑处死的达10万余人。而仅仅在1480至1488年间,被火刑处死的达8800人,受惩处者有96494人。

基督教的原教旨主义、极端主义在当今社会并没有彻底完结,甚至对一些国家的政治有相当大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里根时代相当张狂、苏联解体后更加活跃的新保守主义。“他们自称要把上帝的理性之光普照大地。”“极力鼓吹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上加上‘道德’的印迹,为了把美国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使用武力是正当的。他们总是埋怨美国不够‘狠’。例如,一个叫尼奥·弗格森的教授认为,美国之所以没有打赢朝鲜战争,是因为杜鲁门总统反对麦克阿瑟将军把战火烧到中国,没有在中国扔50枚原子弹!”(詹得雄:《思潮起伏看美国》,载《参考消息》,2007-02-22)

伊斯兰教也信仰绝对唯一神,排斥异教。穆罕默德说,多神教徒都是一些瞎子、聋子,有眼看不见安拉指示的正道,有耳听不见安拉使者的召唤。说他们犹如在疾雷闪电中紧闭双眼、紧掩双耳的人一样,怕见到亮光,怕听到声音。说他们死后要进天堂的大门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他们要想得到安拉的恩惠,犹如徒手站在井台上的人想喝井水那样枉费心机。(参见王怀德、郭宝华:《伊斯兰教史》,27~28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对于犹太教,穆罕默德说,“你必定发现,对于信道者仇恨最深的是犹太教徒”,“期待着有机会给他们以坚决的打击”(同上书,34页。)。

公元627年,伊斯兰教真正成了麦地那独一无二的宗教,“麦地那出现了一个以宗教为纽带团结起来的新型社会。随着穆斯林势力的壮大,穆罕默德改变了初期那种各行其道的策略,说:‘不信道的人必入火狱,而永居其中;这等人是最可恶的人。’”(同上书,42页。)《古兰经》中有“为安拉之道而与不信的人进行战斗”的说法,伊斯兰教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就是以此为号召,发动圣战,东征西讨完成了他的十年哈里发历程。(参见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教文明》,2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伊斯兰教内部又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两者互不相容。在伊拉克,阿里大清真寺就是在两者的冲突中数次被炸。在阿富汗,塔利班竟然用冲锋枪射死了信奉什叶派的十几个伊朗外交官。塔利班还搞了毁佛运动,炸毁了闻名世界的巴米扬大佛,强迫阿富汗的佛教徒穿特殊颜色的服装以示羞辱。

世界其他地方宗教冲突也很激烈。在巴勒斯坦地区和黎巴嫩,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各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一再冲突,多次演变为战争。2006年因真主党绑架以色列士兵而引起的冲突,使黎巴嫩二十年的建设成果几天的工夫化为灰烬。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印度教与锡克教之间矛盾尖锐。印度教徒拆毁了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巴克里清真寺,伊斯兰教徒烧毁了印度教徒乘坐的火车,一些极端分子制造了孟买六连炸。一些极端的锡克教徒企图制造动乱,印度教徒就支持政府进攻锡克教的“金庙”。锡克教徒刺杀了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印度教徒在全国痛打锡克教徒,烧毁他们的店铺。另外在泰国、菲律宾、印尼、尼日利亚、苏丹、索马里、前南斯拉夫、前苏联,都有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造成许多冲突和恐怖事端。在北爱尔兰,基督教不同派别的冲突也成为制约当地社会发展的障碍之一。

佛教应该说在世界几大宗教中最为宽容。可是,佛教在佛陀圆寂后也很快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双方后来又衍生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历史只有它们相互分离各自发展的记载,没有相互融合的记录。大乘佛教进入中华又形成许多宗派。各宗派之间互相攻击其他宗派为“偏教”——即只有真理的一个片面,而夸耀本宗为“圆教”——即得到了完整的真理。有些宗派内部也发生了为争夺“法嗣”——正统而伤人甚至夺命的事,比如禅宗神秀对慧能的追杀。

同类推荐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热门推荐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妈咪快跑,爹地追来啦!

    妈咪快跑,爹地追来啦!

    【文章已半价!】浪漫温馨,治愈系乖巧‘宠物’情人!女主温柔干练,成熟稳重,男主乖巧懂事,忠心专情。非复仇文,非弃妇文,非女强文,非小白文。牵扯女总裁,明星,黑道,豪门,却是不一样的故事。多元化点缀的温馨小菜一盘,有老牛吃嫩草的嫌疑。在这NP丛生的年代,本文坚持一对一!【看文前可以先看看书评~据说温馨中带点忧伤~~(╯﹏╰)b8过俺的主旨还是温馨的说--】八年前——“浩然,我怀孕了,你要做爸爸了!”“…听话,这个孩子不能要。”…“医生,你…什么意思?”“你的子宫壁太薄,以后可能很难再怀孕了…”…“我们分手吧…”“你这个狠毒的男人!你骗我…”“对不起…雨迟”“住嘴!你不配叫我!”八年后——“雨迟…我还以为你不会来。”“怎么会?祝福你们。”“这位是…”“我男人。”女人挽住身边的男人,男人绝美的双眸含着浓浓的深情,始终紧紧落在女人的身上沧海桑田……【暮雨迟】:一个历经爱情挫折,却心净如莲,沉静如水的女人。她不报复,因为她永远相信自己拥有的,比失去的多。(女主不无敌,平生有三怕。)【辛冶】:他唯一所求,不过是一个温暖的窝,哪怕只放得下一张床,床上只躺得下两个人,他,和真正爱他,在乎他的人…这辈子,就算在最幸福的时候死去,都毫无怨言。(男主不懦弱,隐藏优点多。)一个幸运到让人眼红的凤凰女,周旋在一群缺爱的孔雀男之中。带着人们各种嫉妒艳羡的目光,却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不过也只是个爱而不得,绝望后破釜沉舟的女人……她在心中划下一道无边的冰墙,阻隔与爱情沾边的一切,却无意中吸引了那么多优秀的目光。而他,却如甘露一般,以一种几近虔诚的守候,无声无息的渗入冰墙,融化严冬……命运始终不肯眷顾一些人,比如他。尘埃般的地位,浮萍般的人生。偏偏上天赐予了他俊美绝伦的样貌,究竟是福?是祸?肮脏险恶的人性,总是带着占有、鄙夷、贪婪的目光投向他。只有她,会单纯的伸出双臂,安抚他的脆弱。让他的世界充满希望和阳光,他拼命想要抓住苦苦祈求来的温暖……完全不同的人生,却在一次撞击后,奇妙的契合。他和她,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迷茫自卑的他究竟用怎样的勇气,挑战她身旁那些高高在上的男人?又是怎样用自己近乎卑微的爱情,感化她心中那扇无形的屏障……这场爱情较量里,她始走不出自己划下的牢狱,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你不可不知的体育健身100问

    你不可不知的体育健身100问

    目前,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因,在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已分别达到85.3%和79.5%。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3亿人超重、肥胖,不乏30多岁就出现“啤酒肚”等。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等都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此外,我国亚健康人数也约占到全国人口70名。到老年时再来补“锻炼课”,倒不如趁年轻时多运动。“运动不会使人丧命,潜在的病才会使人死亡。”
  • 收魂记

    收魂记

    人死后三魂七魄会散去。如果将三魂和七魄收集回来,可以让人起死回生吗?
  • 做人与做事,决定孩子的一生

    做人与做事,决定孩子的一生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小时候形成的做人与做事习惯,常会阻碍我们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所以,引导和教育孩子养成传统美德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应从小抓起。本书特设了36堂课,手把手教您关注影响孩子一生的做人与做事细节,一步步改变和提升孩子做人与做事的习惯和能力。
  • 妃常难宠:朕的皇后不好惹

    妃常难宠:朕的皇后不好惹

    当了替死鬼,被坑穿越了,不要紧。重生成了一个没爹疼没娘爱的小宫女,也不要紧。在宫里被瞧不起,在学堂被太子党欺负,更加完全不要紧。只要有一颗彪悍的新新人类的心,终有一日,她会雄起。
  • 调皮女生:爱上王子

    调皮女生:爱上王子

    她调皮可爱,却又脾气火爆冲动,爱打抱不平,他冷酷无情,处事完美无缺,命运的邂逅让他们相遇,还有他们的朋友的恋情哦!
  • 异海2

    异海2

    20世纪80年代,一个立下战功的军人吴××接到国家指派的神秘任务:化名曹沧,参与一个中美合作的物理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尝试进入另外一个空间——异海。随着中美联合实验在诡秘异海的展开,一系列离奇惊险的状况不断发生,苏联也派遣了核潜艇尾随中美联合科考队进入了异海。三个国家的科考人员,面对诡异的异海,不得不选择合作,却又各怀心事,暗中谋取自己国家的最大利益。当这些科考人员渐渐产生友谊,准备共同完成实验的时候,他们发现,异海已经有人先行一步。更多神秘事件的谜团慢慢浮出水面:末日黎明计划、罗布泊实验、彭加木失踪事件、大西洲和平行世界异海的关系、人类的真正“祖先”……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