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400000054

第54章 乾隆二十六年的同科进士:18世纪中国的科举 政府与精英

(本文译自《中国历史评论》2005年春季号(LucilleChia,“TheClassof 1761——Examination,States,andElitesinEighteenth-CenturyChina”,TheChinese HistoricalReview,Spring2005)。)

□贾静珠著

□梁 华译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们都知道,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项为政府机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与一千多年的精英阶层的社会结构、精英阶层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国家机构的合法化及其主张,以及对中国的统治都密切相关。历史学家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学者集中于对科举考试本身的探讨,另一些则研究了某个时期的考试题目所反映的社会思潮的变迁与传播、帝国疆土的变化特征、区域与地方的精英,以及君主需要、精英阶层认可的(或者质疑的)权威与权力。只要提几部英文著作,就足以表明学者现在对这个问题研究的程度了。例如,克拉克(EswardKracke)分析了宋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所带来的社会流动问题,何炳棣则就此对明、清时期进行了分析,后来的学者还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的讨论与发展。贾志扬(JohnChaffee)的著作《学习难以跨越的门槛》详细论述了始建于宋朝(960—1279)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过程,在宋朝,文官已经对上面提到的很多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晚清帝国科举考试的文化史》一书中,艾尔曼从知识、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等方面,考察了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提出科举考试已经变成了皇帝与文官以及文官之间的一个论战场所,同时它也是社会思潮的一个展示。

文朵莲(IonaD.Man-cheong)的著作使用她所谓的“微观研究方法”,对清朝(1644—1911)鼎盛时期科举考试的全过程,以及1761年通过殿试荣登进士榜的那些人,做了极为细致的考察。她所描述的大部分主题,准备应考需要苦读10年甚至几十年、社会化与知识和职业培训、有关公平(如何避免偏袒、地方主义,以及欺诈行为)的矛盾、在考试过程中皇权渗透的途径,以及1761年得中进士的那些人的仕途变迁等,与其他学者对同一时期或者其他时期所描述的主题相类似。但是,文对一些参加科考的举子应试的整个过程做了较以往更为细致的考察,因为一度科举考试制度曾经变得比以往复杂得多。她使用了丰富的制度史资料、法律文书、区域与地方志、回忆录、轶事收藏以及各种自传等。该书引用了217人的自传,其中89%是1761年的进士的自传,较之以往对清前期历史进行研究的相关著作而言,我们可以更为详细地了解他们的历史。

大量的可资利用的1761年的文献使这项研究成为可能,但是这项研究的意义又在哪里呢?1761年距清政府征服西北大部疆域(现在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仅仅两年,是大清帝国疆域最为广阔的时期。更为重要的是,到了18世纪中期,清朝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5亿,是1644年清朝建立时候的两倍多。乾隆皇帝正值统治中期,尽管爆发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很多问题在那个时候已经初现端倪,但是整个国家看起来还是在清政府的掌控之下。1761年得中进士被选做官后,他们需要治理的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国家。存续了一千多年还依旧发挥作用的政府官员选拔制度,对统治这个如此巨大的帝国来讲,看起来还很有用的。

正如文朵莲的研究所表明的,科举考试制度得以存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适应重大的政治、社会、文化变化。第一,八十多年前,满族入主中原,他们用以笼络汉族精英的一个办法,就是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了科举考试制度。尽管蒙古人、旗人,以及最重要的满族人要确保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但是,有意思的是,1761年的进士中,非汉族的还不足4%。第二,较之以前的各朝各代,清帝国更加热衷于科举制度,把它作为其实施统治的最为根本的仲裁手段。只有清帝国的皇帝,才能够在殿试中决定排名前十的候选人,他还可以反对与他关系最为密切、也最有权力的军机处军机大臣的意愿和想法,就像文的讨论中谈到的避嫌原则,以及乾隆皇帝一个人就可以彻底废止该原则。文提到了清帝国所面临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即尽管皇帝希望对官僚机构以及官僚机构的精英施加控制,却不愿意(或者是不能够)增加快速发展的帝国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财政投入,遗憾的是,对此她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述。第三,文朵莲在书中两个不同的部分(103~104、145~147页)用到了国家(“祖国、国家、国家政权、领土”)这个术语,还对科举制度如何为政府试探未来的政府官员治国方略提供了机会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文强调了应考者答案的不同之处,阅卷人至少要接受他们之间的广泛的相似之处。有趣的是,三份殿试试卷(现在仅存的)的观点似乎都很保守——对清政府的扩张予以褒奖,对政府应该如何保护百姓的生计也很保守。如果文能够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应该会更有趣,即那些参与者(应试者、考官、皇帝)是否觉得这些答案真的就足以用来作为施政纲要,或者就足以用来作为确定满是正统化王权意识的未来官员的根据。实际上,我们想知道,科考中的和他未来的仕途成就是否有很大的联系。比如,1761年得到官位的进士,最为成功的那些人(至少是仕途的一部分中)都在军旅之中,而非政府机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政府官员都是在干中学,最为成功的是那些能够不断适应新环境并采取不同施政策略的人——或许这一点在清朝更为必要,因为清朝不断地发生着剧变。

最后,清朝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就是,政府官员的数量不足以满足治理如此巨大的帝国的需要。实际上,如果考察一下1761年得中进士的这些人在中进士之前与之后的经历,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快速膨胀的政府机构,在这个政府机构里,官员都依赖于他们的幕僚,这些幕僚得过功名,但是没有官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受过教育甚至得过功名的人希望皇帝允许他们进入政府机构,最终却对清政府的权威形成了挑战。

总之,文朵莲对1761年进士阶层的研究,不仅指出了复杂且持久的科举制度的可取之处,而且还指出了它的严重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导致了皇权与其官员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没有竞争力量的帮助,比如区域和地方的精英的帮助,已经越来越无力统治中国。这本书汇聚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是在任何一部文献之中无法轻易找到的,我们惟一希望的就是,文能够对其描述的现象所蕴涵的广泛的历史意义,做出进一步的评论。

同类推荐
  • 汉朝旧事

    汉朝旧事

    以幽默的方式解说自己眼中的大汉王朝.看过本书的朋友,真诚感谢各位的支持。本书若有不足之处,还望不吝赐教。本着力求精品,不出废品的原则进行创作,汉朝旧事qq讨论群:72625308;汉朝旧事正在修订中...
  • 极简中国史

    极简中国史

    最简洁、最通俗、最幽默、最精辟!极简方式解读三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翻开血泪斑斑的历史画卷看一看,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中华民族跨越千年,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今天的文明社会,王朝与政权的覆灭和更迭,带来的不仅仅是杀戮,还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一次次进步和融合,在这个同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有过冲突、矛盾、甚至残杀,但国家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 国宝之谜

    国宝之谜

    人们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不禁忍不住想知道这些国宝的创造者是谁?它们都有什么奇异之处?在它们身上都发生过哪些奇事?现存的国宝目前状况如何?下落不明的国宝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又在哪里呢?只有清楚地知道了这些问题。才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国宝、珍惜国宝。,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古代人民用智慧创造了无数辉煌的瑰宝。经过岁月,的沉淀后,它们变成了现在人们所见、所闻的历代传世国宝。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背后是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散发着神秘而悠远的气息。 不同时代、不同的先民为人们留下了不同的具有各个时代特色的国宝,有些因为时代的久远、文字的缺失变得扑朔迷离
  • 中国历史穿越指南

    中国历史穿越指南

    一次别具风味的历史穿越之旅。一部丰富有趣的历史知识通俗读物。作者仿佛一名“穿越时光旅行社”的“特约导游”,以轻松的笔调、有趣的知识带领读者“穿越”到古代中国的一个个朝代,在那些早已逝去的世界里,走访历史事件的发生现场,遇见心仪的历史名人,体验往昔的风土人情,甚至徜徉于古色古香的大城小街上,过一段虚拟的舌尖上的美食时光。全书以新鲜的形式,把历朝历代各别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文风俗、服饰时尚、休闲娱乐等等方面的知识,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 罗马征途

    罗马征途

    “神哪!我恨高卢人。我的祖父也同样恨他们,早在他们剜出了他的眼睛以前。你们以为我会毫无理由地身处前线吗……元老院、希腊人、那些骑著象的迦太基人,当然还有…布鲁图斯和西庇阿的家族。毕竟,谁控制了罗马谁就能统治这个世界……”&&&&&&&&&&&&&&&&&&&&&&&&&&&&&&&&&&&&&&&&&&&&&&&&&&&&&&&&&&&&&&&&&&&&咦,好熟悉的场景啊!刘海愕然的站在那里,那不是罗马的“乌龟阵”吗?对,没错,这里应该就是《罗马全面战争》的世界,刘海恍然道……
热门推荐
  • 诛天狂妃

    诛天狂妃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顶级特工,飞扬跋扈,傻子废物是她的代名词,可殊不知现在的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傻子小姐,仗势欺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恶制恶,重生穿越到这个莫须有的王朝,光芒万丈。--情节虚构,你还不够格!”当着所有皇亲贵族,请勿模仿,她天赋异禀。报复王爷,“娶我,惩治小姐,她嚣张拒绝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为什么给别人打工

    为什么给别人打工

    20世纪末,英国麦肯锡公司发起一个有关“分享”和“激励”的培训项目,旨在加强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个人竞争力。马克斯·兰茨伯格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和麦肯锡资深董事,在综合了28年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将此项目完善成书,该书迅即成为商业领域的经典培训教材,译成14种语言畅销全球。
  • 大胆说出你的爱:最经典的爱情散文(时文选粹)

    大胆说出你的爱:最经典的爱情散文(时文选粹)

    本书编入了近百篇经典爱情散文,其中既有当今的网络红文,也有文学新锐的得意之作,这些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有的虽如流星,只是瞬间划过,却在夜幕里留下永恒的光亮;有的虽如落英,仿佛似曾相识,却让人欲罢不能,让你在掩卷之际,忍不住回眸顾盼。这些爱情故事将生活的各个片段、各种场合、各种细节作为切入点,将爱情的细腻和伟大表达得酣畅淋漓,用朴实无华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以精简准确的爱情感悟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文章之后都有思考和感悟,悟出爱情的真谛,呼吸爱情的余味。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德伯家的苔丝(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德伯家的苔丝(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女主人公苔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家里靠一些小生意糊口。有一天,苔丝的父亲听说自己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裔,便要求女儿去一个自称也是德伯后裔的富老太婆家攀亲,希望能得到经济上的支援。但苔丝却在那里被老太婆的儿子亚历克诱奸。几年后,苔丝在她做工的奶牛场与牧师的儿子安奇尔·克莱尔相爱。新婚之夜,她把自己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但是丈夫非但没有原谅她,还抛下她只身前往巴西发展事业。苔丝断了生计,加上父亲病故,她觉得自己有责任照顾家人的生活,而这时亚历克又对她百般纠缠,绝望中的苔丝只能被迫与道貌岸然的亚历克·德伯同居。
  • 茹实斋吟草(高平作家丛书)

    茹实斋吟草(高平作家丛书)

    中华诗词再度兴起,点燃了我写作的热情。对于古典诗词,在我心中可以说是一方圣地,喜欢文学是从唐诗宋词的语境和意象中浸洇萌生的。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即使在万马齐喑的年代,常羡慕先辈们虽戎马一生,却“腹有诗书气自华”;时至离岗,常恨人生苦短、岁月无多,却无缘亲近圣境,为诗国朝香。本以为今世难于一偿夙愿,不意晚年逢盛世,竟操觚一试,旧梦重温,拿起秃笔,发乎于情而形于诗,尤其是现代化的通讯和网络提供了便捷而广阔的写作空间。暇时,或写物会意,或缘事抒情。几位好友以时闻、事物、节俗、民生为题酬唱赠答,以表达对生活的体识和经验。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挽红楼之侠王宠玉

    挽红楼之侠王宠玉

    阆苑仙葩世外仙株寂寞林。义薄云天潇洒儒雅侠中王。胤祥——玉儿,这一生,胤祥绝不负你。铁骨铮铮的誓言犹在。然而,兄弟义,儿女情,又该如何的取舍,那时,黛玉安在?四哥。胤祥敬你如父,爱你如兄。玉儿只有一个,她是胤祥的命,胤祥甘愿为四哥负尽天下人,只这一生若没了玉儿,胤祥唯愿一死。所以,我与玉儿这一生,宁死不分。胤禛——玉儿,穷其一生,胤禛得不到的,便只有一个下场。十三弟,别怪我。你我是兄弟,可是玉儿……我绝不会放弃。黛玉——一生一世两相知,一生一代两双人。胤祥,曾经的夜下当歌,琴萧两合,竟只是一场镜花水月梦么?四哥。胤祥视你如兄,黛玉也敬你为兄,只是,仅此而已!**************两心相知,金童玉女,本是天作之合的美眷属,却不妨半路加入一个如父如兄的四哥胤禛。到最后,是胤祥与黛玉一路波风斩浪破蒺开路还是鸳鸯两散各东西?至于胤禛…你的坚持,又会走到哪里?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红楼——胤祥、黛玉、胤禛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祥玉能否成就百年之好?敬请期待红楼新文——挽红楼之侠王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