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20

第20章 佛教的宇宙要素论(1)

印度佛教是着重探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无时无刻不和客观世界发生种种直接的密切的关系。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人的火宅苦海,对于人修炼成佛、解脱苦难是不利的。这样,佛教就必然要在理论上贬低现实世界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乃至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基于这种目的,佛教就要从理论上对世界作出多方面的、深层次的说明:世界是如何生起的,如何构成的,世界万象本身应如何分析,一切现象的本性应作何解说,现象与本体是什么关系,心与物又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佛教的特殊的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原子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就是佛教宇宙观的要素论、结构论、生成论(因果论、变常论)和本体论。佛教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说明,来为其宗教信仰作论证的。

印度佛教对上述问题都有详细的阐发,中国佛教对宇宙生成和本体学说也有重要的发展。

我们分四章论述佛教宇宙观的要素论和结构论、生成论和本体论。

佛教宇宙观的要素论,就是关于宇宙万有的分类和基本要素的学说。也就是对于现实世界和虚构的佛国世界即两种世界的一切,包括现象和本体、物质和精神、实有和虚无、众生和圣灵等加以分解和归类。这也可以说是微观宇宙论。由于佛教不同派别的立足点和侧重点不同,分法又有两种:一种是“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学说,以人为中心,侧重于对人、人格、人身、人的肉体与精神构成的分类,把统一的人生现象分为若干分立的要素。同时又以为人是类似大宇宙的小宇宙,人的分立的要素也就是宇宙的分立的要素,由此从分析人生现象扩展到分析一般宇宙现象,也就是以人的认识为重心,从对认识的官能和对象两方面考察出发,进而囊括人的构成要素和宇宙现象的全部分类。另一种是从全宇宙着眼,分析和排列分立的要素。如小乘佛教上座系以“处”来说明宇宙现象,分析“法处”有五十二种,《阿毗达磨俱舍论》又以五位七十五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现象,《成实论》则主五位八十四法说,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又讲五位百法,在现象分析的数量和排列的次序上有所不同。从佛教宇宙要素论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三科”说在前,“五位”说在后。前说较为简略,缺乏系统,后说则较为详尽,也较为系统。

§§§第一节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早期佛教的理论重心是分析人生现象,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着重于对五蕴的分析。到了部派佛教阶段,从对人生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扩展到对一般宇宙现象的分析,随之也就扩大为“三科”。“科”是“门”的意思,三科即三门,具体指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

这是佛教对于万事万物的三类概括区分。三科是联系主客观在认识上的关系,侧重于认识与实践的,它要求信徒和众生从三方面观察、分析人及其所处的世界,其目的是为了根据所谓人们的不同的迷悟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佛教各派都十分重视三科,借以说明生命的构成和功能、世界的要素和分类,从而为佛教教义奠定哲学理论基础。

一、五蕴五蕴,梵文意译,又译为“五阴”、“五众”。“蕴”是积聚、类别、集合体的意思,也就是说积集同类法积称为蕴,所以蕴不是最后的一个单位、分子,而是一个复杂的类集。“阴”,荫覆的意思。“众”,众多和聚的意思。五蕴、五阴、五众就是指构成人和万物的五种类别——色、受、想、行、识。五蕴又有广狭二义,广义是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的总概括,即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受、想、行、识四蕴)的总和;狭义为现实人的代称。小乘佛教的多数派别从狭义解说五蕴,认为“人我”是五蕴的暂时和合,唯有假名,并无实体,以论证“人无我”的论点,乃至如《成实论》更进一步论证“法无我”的论点。五蕴的具体含义是:

色蕴。定义为“变碍”,相当于物质概念。佛教认为,色有质碍、变坏、显现的意义。质碍是指有体积而占有空间,有体质而彼此相碍,有不可入性。变坏是因有质相碍,如遇刀砍杖击,就会变坏。显现是有方所形相,能表示出来。具体指人的身体,即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五根”)以及和五根相应的色、声、香、味、触“五境”。此外,还包括“无表色”,指由身口作业而生于身内的一种无形的、不能表现于外的现象。

受蕴。定义是“领受”,即感受。外界作用于眼、耳、鼻、舌、身而产生的感受,也就是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情绪作用。佛教认为,由于外境对个人有有利(“顺”)、不利(“违”)和无利无害(“俱非”)三种情况,主观上也就领纳有“乐”、“苦”、“舍”(不苦不乐)三种不同的感受、情绪。

想蕴。定义是“取相”,指理性活动、概念活动。是说人于外境取种种相,如于境执取青黄、长短、大小、男女、苦乐等相,并形成种种名言概念,称为“想”。由于“想”和“名”的这种密切关系,佛教通常还把“名”、“想”或“名”、“相”并称,以表示事物的表象和概念。

行蕴。此指“造作”,即意志活动。从对境界引起主观活动,经过审虑、决断,形成相应的语言和行为。“思”也有造作的意义,也是“行”。思和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相当,是意向、动机等思维活动。又除了“受”、“想”以外的一切心理活动,也总称为行蕴。

识蕴。“识”,了别的意思,“了”谓觉了,“别”谓分别。能够就所对境界觉了分别,名为“识”。识也就是认识的功能和结果。识蕴具体指小乘佛教的“六识”和大乘瑜伽行派的“八识”的识体,及其各种心理作用,即相当于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容。

早期佛教讲“人无我”,是建立在人是五蕴组合而成并无实体的理论基础上的。同时它又承认五蕴的成分是实有的,这种实有是指现在有,并非说过去有、未来有。说一切有部也从否认“人我”出发,承认五蕴,并认为五蕴是三世有,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都有。如以“色”为例,色的完整意义应包含内外、粗细、远近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色,即不仅是空间上种类的聚集,而且也包括时间上各类在内,只有这样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才构成一个蕴。这种主张可以导致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实有的看法。后来世亲著《阿毗达磨俱舍论》则认为五蕴是假有,因为蕴既然是集合体,就可以分散,分散了也就不成为一种集合体了,所以是假有。

大乘佛教不仅否认五蕴和合体即人我的真实性,也否认五蕴本身的真实性,进一步宣扬一切皆空的主张。

二、十二处十二处分为两类,即内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和外六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内六处即所谓六根,根有生的意义,如树的枝叶由树根而生;外六处即所谓六境(六尘),境是外境,境界,认识对象,客体。六根和六境按顺序一一相对,合内外两方面为十二处。所谓“处”是相会的处所,发生受用的门户。六根六境是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门处,也就是说内六根是六识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外六境是六识的对象,由六根作用于六境,从而六识得以产生。十二处旧译为“十二入”,所谓“入”就是涉入的意思,六根和六境相涉而入,故名“十二入”。

十二处是着眼于人的认识活动来区分的。六根中前五根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器官,意根,小乘上座部指肉心,即心脏,小乘余部则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心法比色法势用猛利,意根应属于心理范围,是精神的中枢,主张以前念意识为意根。前念意识具有引生后念意识的功能,表现出记忆和推理的作用。总之,六根是感觉器官和前念意识功能,六境是认识的对象,从色至触五境是五官对象,法处是思维对象。这里所讲的色处(境)和上面所讲的五蕴中的色蕴不同,色蕴是与心法即精神现象相对,也称为色法,即物质现象,色处是专指眼根所识别的对象而言,范围较窄,共包括三类:一形色,即表形的对象物,分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八种;二显色,即呈现出颜色的对象物,分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如日)、明(如月、星)、暗十二种;三表色,即表相状的对象物,分取舍、屈伸、来去、坐卧等。声处(境),指耳根所识别的对象,分两大类,即生物所发声和无生物所发声。香处(境),指鼻根所识别的对象,即鼻子可嗅的气味,分好香、恶香、等香(有养生功效的)和不等香(没有养生功效的)四种。味处(境),指舌根所识别的对象,分甘、酸、咸、辛、苦、淡六种。

触处(境),指身根所识别的对象,分地性、水性、火性、风性、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十一种。法处(境)是意根所识别的对象,法处范围广泛,除上述五处以外的其他事物和现象都是意根识别的对象。佛教用十二处来分析宇宙现象,看起来复杂,实际上归结起来不外“色”“心”两类。认识对象和认识器官被视为同是构成宇宙现象的平列的内容,这也表现了早期佛教的一种二元论倾向和性质。

三、十八界十八界和十二处密不可分,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再增加相应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合六根、六境和六识总为十八界。识的意义是能了识别,是接触境界的认识。界的含义很多,它有“特性”的意义,如色有色的特性,声有声的特性,彼此不同。又有些色的特性相同,界又有“共性”的意义,如此色与彼色的特性相同,可以归为同类,这样色界就等于色类。界又有“类”的意义。十八界的界主要有种类、界限的含义,谓十八种类的自性各不相同,各有不同的界限、范围;再是界为一切众生和万物所不可缺的,这样又被界说为“因性”而有种子、因素的含义,谓十八界是各别为因而生成的。佛教认为,十八界摄尽宇宙的一切现象,是对宇宙万有的总的分类。这种分类也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是说由能够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以及由六根与六境相接触而产生的六识,共同构成为和人身相统一的宇宙万有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的另一种分类,其出发点不是人格或认识程序,而是着眼于普遍的现象,把宇宙万有分为若干“法”。随着佛教哲学的发展,佛教学者多从对“蕴”、“界”的注意转移到对于“法”的分类上来,于是“法”的分类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细密。前面提到,小乘说一切有部把宇宙万有分为五位七十五法,《成实论》分为五位八十四法《成实论》的五位八十四法为色法十四、心王一、心所法四十九、不相应法十七和无为法三。

,大乘瑜伽行派则分为五位百法。就佛教思想史来说,小乘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

一、法“法”是佛教哲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范畴,是佛教在人类思想史上独具异彩的创造,其含义相当复杂,因此,仔细分析和准确把握法的意义十分重要。前面已经讲过,法的本义是轨持,所谓轨是轨生物解,所谓持是任持自性。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相和能为轨范进而能引发一定认识的,就名为“法”。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小是大,是真是假,是事是理,有形无形,无不各自具有特定的自性,恒常不变,并由此而能为轨范,使人产生理解和悟解。

应当指出,法是单纯的,并非由更微细的异性单位所合成,如眼根,是由若干相同的眼根极微或分子合成。其他任何一法也都是由一群同性的极微或分子所成。这就是说,法通常不相当于现象,而是相当于组成现象群的分子,只是因为人们所见的就是感官的对象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说法就是现象。

二、五位法五位法就是把一切法分为五类: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色法”是指有质碍或变碍之物。“心法”是指六识或八识的识体,即精神活动的主体,也称为“心王”,是相对于“心所”而言,是为心所的所依。“心所有法”,也称“心所”、“心所法”、“心数”,是相应于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因是依心而起,系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即为心所有,故名“心所”。佛教对心的论述分为两部分,一是讲心自身的各部分,称为“识”;二是讲心在发生作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有心法和心所法之分。“心不相应行法”,也称“不相应行法”,略称“不相应法”。上述心所法也可称为“相应行法”,是与心相应的,即同心俱起、同一境同一缘的。另一类是“不相应行法”,是指既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故称“心不相应”、“不相应”,又此法为五蕴中行蕴所摄,故名“行”,合称“心不相应行法”。虽称“心不相应行法”,但不只是与心不相应,与色也是不相应的。最后“无为法”,是与“有为法”相对,指非因缘和合而成、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即无所作为的、不待所为而存在的东西、道理。佛教把五位法的前四位法通称为“有为法”,是指由因缘和合所作为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也就是说,五位法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将千差万别的宇宙诸法大别为有为和无为两种。“为”是造作的意思,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从有无造作的角度把万有分为两类。佛教还从解脱论的角度把有为法分为有漏法和无漏法两类,所谓“漏”是流注泄漏的意思,谓众生从眼、耳、鼻、舌、身、意(“六疮门”)流出“不净”,造成新的业因,以至于流转生死,轮回不绝。漏也就是烦恼的异名。离开烦恼垢染的清净法,名为无漏。佛教小乘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瑜伽行派对五位法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说一切有部以“色法”领先,强调“色法”引起“心法”;大乘瑜伽行派则将“色法”排在“心法”和“心所有法”之后,强调“色法”不能独立生起,是前二法的变现。这也表现出了大小乘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大差异。

三、七十五法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把宇宙万有分为五类七十五种,称为五位七十五法。其中包括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三种。据世亲著《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可列表如下:

宇宙万有有为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心法(一)——心王(摄六识)心所法(四十六)大地法(十)——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大善地法(十)——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大烦恼地法(六)——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大不善地法(二)——无惭、无愧小烦恼地法(十)——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不定地法(八)——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不相应行法(十四)——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无为——无为法(三)——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以“色法”开端,“无为法”列在末后,这是根据现象产生的次序来排列的,它强调心理活动必托外界色境才能产生,有“色法”才能有“心法”,所以先“色法”而后“心法”。同时它也是从佛教修持的程序来排列的,认为“色法”能引起贪欲爱乐等“染法”,是应当对治的首要对象,排在前面,而修持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无为——涅槃,排在末后。

同类推荐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热门推荐
  • 天才魔妃:特工四小姐

    天才魔妃:特工四小姐

    21世纪皇牌特工北宫月冰,穿越异世,成就新一代驯兽师掌门人。一柄嗜血的宝剑,剑舞九天。弃我者,不可留;叛我者,杀无赦!谁敢嫌小女子不够强?驯兽至尊之皇,聚齐七魔龙珠,驾驭天下无敌战神魔龙,睥睨千秋,主宰风云!沉浮千年如同弹指瞬间,月皎亦明,冰寒而韧!……为了一个人,颠覆一个世界的滋味是什么?v读者QQ群:284995877
  • 别在转身之后说爱我

    别在转身之后说爱我

    三个生活在都市中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大龄剩女,一个偶然的机会住在了同一所房子里,于共同生活的彼此取暖中渐渐产生了真情。她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爱情模式,有时也会为了应付家里而去相亲。她们身上有着相似的足以让她们惺惺相惜的东西,除了让她们感到恐惧的年龄之外,还有于欲望都市中对真情的渴求和不肯放弃。于是,在这追求真爱的过程中故事丛生,跌宕起伏的剩女命运让人感叹。每一个年近三十的女人都会在这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
  • 黑天鹅的咏叹调

    黑天鹅的咏叹调

    应该和梓爱这样的公主在一起,颜瘦瘦是只丑小鸭,是永远不能变成天鹅的丑小鸭。...
  • 后天大后天

    后天大后天

    我们生活在何其神奇的一个小世界。事物与事物,就如同碗豆与有萝卜,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就好比雷声和彩虹;作家和画家;垃圾车和洒水车;打呼噜的猫咪和小碎花的窗帘。而每一个小孩心中,都有一个长大的愿望;每一个大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童心未泯的理想。
  • 海上骑士:尼米兹

    海上骑士:尼米兹

    本书中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尼米兹的军事生涯,特别是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美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兼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期间,组织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海战,打败曾经猖獗一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做了详尽的描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日两军在太平洋战场海战中的激烈争夺,以及双方的兵方部署、战略决策、指挥方式和作战经过,反映了尼米兹的作战指导和指挥艺术。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异空间之战

    异空间之战

    这是一个关于在未来世界,在地球资源殆尽,地球统帅试图发动星际战争的时候,几个修行自然术的战士天啸、天怒、天遁、天冰、天籁,试图保护地球,阻止战争,做出了他们自己最大的努力的故事。
  • 迷糊丫头撞上爱

    迷糊丫头撞上爱

    一个出身平凡的丑小鸭,进入了“圣凌学院”进行深造,就这样她的人身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里,她有了无话不谈的闺蜜,有了相见恨晚的好哥们,有了视其为敌的冤家,更有了痞子性格的他,当他们火花碰撞的时候,她终将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 全世界成功者都在用的80个关键思维

    全世界成功者都在用的80个关键思维

    本书以流畅的文字讲述了成功者都在用的80个成功思维。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豁然开朗,获得全新的观察视角,懂得如何摆脱思维定势。本书让读者明白,成大事者要拥有理性思维,不能被情感所左右,要学会理性地分析自己,还要懂得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更要懂得积极思维的力量,凡事不消极,不悲观,只要转换个思路,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此外,要想获得成功,还要学会创新思维以及合作思维。总之,学习成功者的思维并加以运用,就能更成功。
  • 最惊险的探墓之旅:盗墓高手

    最惊险的探墓之旅:盗墓高手

    崂山脚下的枇杷鬼;东海里的巨鼋;西域的楼兰地下王朝;圣湖里的六道魔窟……什么怪物出现在昆仑山噬尸洞里?云南腾冲日军地下秘密基地里有什么?万世传说中的成吉思汗陵墓到底在哪里?里面又有什么样的旷世奇珍?什么是避水珠?这世上还有什么我们闻所未闻的古老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