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20

第20章 佛教的宇宙要素论(1)

印度佛教是着重探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无时无刻不和客观世界发生种种直接的密切的关系。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人的火宅苦海,对于人修炼成佛、解脱苦难是不利的。这样,佛教就必然要在理论上贬低现实世界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乃至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基于这种目的,佛教就要从理论上对世界作出多方面的、深层次的说明:世界是如何生起的,如何构成的,世界万象本身应如何分析,一切现象的本性应作何解说,现象与本体是什么关系,心与物又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佛教的特殊的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原子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就是佛教宇宙观的要素论、结构论、生成论(因果论、变常论)和本体论。佛教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说明,来为其宗教信仰作论证的。

印度佛教对上述问题都有详细的阐发,中国佛教对宇宙生成和本体学说也有重要的发展。

我们分四章论述佛教宇宙观的要素论和结构论、生成论和本体论。

佛教宇宙观的要素论,就是关于宇宙万有的分类和基本要素的学说。也就是对于现实世界和虚构的佛国世界即两种世界的一切,包括现象和本体、物质和精神、实有和虚无、众生和圣灵等加以分解和归类。这也可以说是微观宇宙论。由于佛教不同派别的立足点和侧重点不同,分法又有两种:一种是“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学说,以人为中心,侧重于对人、人格、人身、人的肉体与精神构成的分类,把统一的人生现象分为若干分立的要素。同时又以为人是类似大宇宙的小宇宙,人的分立的要素也就是宇宙的分立的要素,由此从分析人生现象扩展到分析一般宇宙现象,也就是以人的认识为重心,从对认识的官能和对象两方面考察出发,进而囊括人的构成要素和宇宙现象的全部分类。另一种是从全宇宙着眼,分析和排列分立的要素。如小乘佛教上座系以“处”来说明宇宙现象,分析“法处”有五十二种,《阿毗达磨俱舍论》又以五位七十五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现象,《成实论》则主五位八十四法说,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又讲五位百法,在现象分析的数量和排列的次序上有所不同。从佛教宇宙要素论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三科”说在前,“五位”说在后。前说较为简略,缺乏系统,后说则较为详尽,也较为系统。

§§§第一节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早期佛教的理论重心是分析人生现象,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着重于对五蕴的分析。到了部派佛教阶段,从对人生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扩展到对一般宇宙现象的分析,随之也就扩大为“三科”。“科”是“门”的意思,三科即三门,具体指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

这是佛教对于万事万物的三类概括区分。三科是联系主客观在认识上的关系,侧重于认识与实践的,它要求信徒和众生从三方面观察、分析人及其所处的世界,其目的是为了根据所谓人们的不同的迷悟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佛教各派都十分重视三科,借以说明生命的构成和功能、世界的要素和分类,从而为佛教教义奠定哲学理论基础。

一、五蕴五蕴,梵文意译,又译为“五阴”、“五众”。“蕴”是积聚、类别、集合体的意思,也就是说积集同类法积称为蕴,所以蕴不是最后的一个单位、分子,而是一个复杂的类集。“阴”,荫覆的意思。“众”,众多和聚的意思。五蕴、五阴、五众就是指构成人和万物的五种类别——色、受、想、行、识。五蕴又有广狭二义,广义是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的总概括,即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受、想、行、识四蕴)的总和;狭义为现实人的代称。小乘佛教的多数派别从狭义解说五蕴,认为“人我”是五蕴的暂时和合,唯有假名,并无实体,以论证“人无我”的论点,乃至如《成实论》更进一步论证“法无我”的论点。五蕴的具体含义是:

色蕴。定义为“变碍”,相当于物质概念。佛教认为,色有质碍、变坏、显现的意义。质碍是指有体积而占有空间,有体质而彼此相碍,有不可入性。变坏是因有质相碍,如遇刀砍杖击,就会变坏。显现是有方所形相,能表示出来。具体指人的身体,即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五根”)以及和五根相应的色、声、香、味、触“五境”。此外,还包括“无表色”,指由身口作业而生于身内的一种无形的、不能表现于外的现象。

受蕴。定义是“领受”,即感受。外界作用于眼、耳、鼻、舌、身而产生的感受,也就是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情绪作用。佛教认为,由于外境对个人有有利(“顺”)、不利(“违”)和无利无害(“俱非”)三种情况,主观上也就领纳有“乐”、“苦”、“舍”(不苦不乐)三种不同的感受、情绪。

想蕴。定义是“取相”,指理性活动、概念活动。是说人于外境取种种相,如于境执取青黄、长短、大小、男女、苦乐等相,并形成种种名言概念,称为“想”。由于“想”和“名”的这种密切关系,佛教通常还把“名”、“想”或“名”、“相”并称,以表示事物的表象和概念。

行蕴。此指“造作”,即意志活动。从对境界引起主观活动,经过审虑、决断,形成相应的语言和行为。“思”也有造作的意义,也是“行”。思和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相当,是意向、动机等思维活动。又除了“受”、“想”以外的一切心理活动,也总称为行蕴。

识蕴。“识”,了别的意思,“了”谓觉了,“别”谓分别。能够就所对境界觉了分别,名为“识”。识也就是认识的功能和结果。识蕴具体指小乘佛教的“六识”和大乘瑜伽行派的“八识”的识体,及其各种心理作用,即相当于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容。

早期佛教讲“人无我”,是建立在人是五蕴组合而成并无实体的理论基础上的。同时它又承认五蕴的成分是实有的,这种实有是指现在有,并非说过去有、未来有。说一切有部也从否认“人我”出发,承认五蕴,并认为五蕴是三世有,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都有。如以“色”为例,色的完整意义应包含内外、粗细、远近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色,即不仅是空间上种类的聚集,而且也包括时间上各类在内,只有这样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才构成一个蕴。这种主张可以导致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实有的看法。后来世亲著《阿毗达磨俱舍论》则认为五蕴是假有,因为蕴既然是集合体,就可以分散,分散了也就不成为一种集合体了,所以是假有。

大乘佛教不仅否认五蕴和合体即人我的真实性,也否认五蕴本身的真实性,进一步宣扬一切皆空的主张。

二、十二处十二处分为两类,即内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和外六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内六处即所谓六根,根有生的意义,如树的枝叶由树根而生;外六处即所谓六境(六尘),境是外境,境界,认识对象,客体。六根和六境按顺序一一相对,合内外两方面为十二处。所谓“处”是相会的处所,发生受用的门户。六根六境是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门处,也就是说内六根是六识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外六境是六识的对象,由六根作用于六境,从而六识得以产生。十二处旧译为“十二入”,所谓“入”就是涉入的意思,六根和六境相涉而入,故名“十二入”。

十二处是着眼于人的认识活动来区分的。六根中前五根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器官,意根,小乘上座部指肉心,即心脏,小乘余部则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心法比色法势用猛利,意根应属于心理范围,是精神的中枢,主张以前念意识为意根。前念意识具有引生后念意识的功能,表现出记忆和推理的作用。总之,六根是感觉器官和前念意识功能,六境是认识的对象,从色至触五境是五官对象,法处是思维对象。这里所讲的色处(境)和上面所讲的五蕴中的色蕴不同,色蕴是与心法即精神现象相对,也称为色法,即物质现象,色处是专指眼根所识别的对象而言,范围较窄,共包括三类:一形色,即表形的对象物,分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八种;二显色,即呈现出颜色的对象物,分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如日)、明(如月、星)、暗十二种;三表色,即表相状的对象物,分取舍、屈伸、来去、坐卧等。声处(境),指耳根所识别的对象,分两大类,即生物所发声和无生物所发声。香处(境),指鼻根所识别的对象,即鼻子可嗅的气味,分好香、恶香、等香(有养生功效的)和不等香(没有养生功效的)四种。味处(境),指舌根所识别的对象,分甘、酸、咸、辛、苦、淡六种。

触处(境),指身根所识别的对象,分地性、水性、火性、风性、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十一种。法处(境)是意根所识别的对象,法处范围广泛,除上述五处以外的其他事物和现象都是意根识别的对象。佛教用十二处来分析宇宙现象,看起来复杂,实际上归结起来不外“色”“心”两类。认识对象和认识器官被视为同是构成宇宙现象的平列的内容,这也表现了早期佛教的一种二元论倾向和性质。

三、十八界十八界和十二处密不可分,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再增加相应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合六根、六境和六识总为十八界。识的意义是能了识别,是接触境界的认识。界的含义很多,它有“特性”的意义,如色有色的特性,声有声的特性,彼此不同。又有些色的特性相同,界又有“共性”的意义,如此色与彼色的特性相同,可以归为同类,这样色界就等于色类。界又有“类”的意义。十八界的界主要有种类、界限的含义,谓十八种类的自性各不相同,各有不同的界限、范围;再是界为一切众生和万物所不可缺的,这样又被界说为“因性”而有种子、因素的含义,谓十八界是各别为因而生成的。佛教认为,十八界摄尽宇宙的一切现象,是对宇宙万有的总的分类。这种分类也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是说由能够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以及由六根与六境相接触而产生的六识,共同构成为和人身相统一的宇宙万有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的另一种分类,其出发点不是人格或认识程序,而是着眼于普遍的现象,把宇宙万有分为若干“法”。随着佛教哲学的发展,佛教学者多从对“蕴”、“界”的注意转移到对于“法”的分类上来,于是“法”的分类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细密。前面提到,小乘说一切有部把宇宙万有分为五位七十五法,《成实论》分为五位八十四法《成实论》的五位八十四法为色法十四、心王一、心所法四十九、不相应法十七和无为法三。

,大乘瑜伽行派则分为五位百法。就佛教思想史来说,小乘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

一、法“法”是佛教哲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范畴,是佛教在人类思想史上独具异彩的创造,其含义相当复杂,因此,仔细分析和准确把握法的意义十分重要。前面已经讲过,法的本义是轨持,所谓轨是轨生物解,所谓持是任持自性。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相和能为轨范进而能引发一定认识的,就名为“法”。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小是大,是真是假,是事是理,有形无形,无不各自具有特定的自性,恒常不变,并由此而能为轨范,使人产生理解和悟解。

应当指出,法是单纯的,并非由更微细的异性单位所合成,如眼根,是由若干相同的眼根极微或分子合成。其他任何一法也都是由一群同性的极微或分子所成。这就是说,法通常不相当于现象,而是相当于组成现象群的分子,只是因为人们所见的就是感官的对象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说法就是现象。

二、五位法五位法就是把一切法分为五类: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色法”是指有质碍或变碍之物。“心法”是指六识或八识的识体,即精神活动的主体,也称为“心王”,是相对于“心所”而言,是为心所的所依。“心所有法”,也称“心所”、“心所法”、“心数”,是相应于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因是依心而起,系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即为心所有,故名“心所”。佛教对心的论述分为两部分,一是讲心自身的各部分,称为“识”;二是讲心在发生作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有心法和心所法之分。“心不相应行法”,也称“不相应行法”,略称“不相应法”。上述心所法也可称为“相应行法”,是与心相应的,即同心俱起、同一境同一缘的。另一类是“不相应行法”,是指既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故称“心不相应”、“不相应”,又此法为五蕴中行蕴所摄,故名“行”,合称“心不相应行法”。虽称“心不相应行法”,但不只是与心不相应,与色也是不相应的。最后“无为法”,是与“有为法”相对,指非因缘和合而成、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即无所作为的、不待所为而存在的东西、道理。佛教把五位法的前四位法通称为“有为法”,是指由因缘和合所作为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也就是说,五位法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将千差万别的宇宙诸法大别为有为和无为两种。“为”是造作的意思,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从有无造作的角度把万有分为两类。佛教还从解脱论的角度把有为法分为有漏法和无漏法两类,所谓“漏”是流注泄漏的意思,谓众生从眼、耳、鼻、舌、身、意(“六疮门”)流出“不净”,造成新的业因,以至于流转生死,轮回不绝。漏也就是烦恼的异名。离开烦恼垢染的清净法,名为无漏。佛教小乘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瑜伽行派对五位法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说一切有部以“色法”领先,强调“色法”引起“心法”;大乘瑜伽行派则将“色法”排在“心法”和“心所有法”之后,强调“色法”不能独立生起,是前二法的变现。这也表现出了大小乘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大差异。

三、七十五法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把宇宙万有分为五类七十五种,称为五位七十五法。其中包括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三种。据世亲著《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可列表如下:

宇宙万有有为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心法(一)——心王(摄六识)心所法(四十六)大地法(十)——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大善地法(十)——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大烦恼地法(六)——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大不善地法(二)——无惭、无愧小烦恼地法(十)——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不定地法(八)——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不相应行法(十四)——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无为——无为法(三)——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以“色法”开端,“无为法”列在末后,这是根据现象产生的次序来排列的,它强调心理活动必托外界色境才能产生,有“色法”才能有“心法”,所以先“色法”而后“心法”。同时它也是从佛教修持的程序来排列的,认为“色法”能引起贪欲爱乐等“染法”,是应当对治的首要对象,排在前面,而修持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无为——涅槃,排在末后。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热门推荐
  • 点点梅花为我愁

    点点梅花为我愁

    胡适、张学良、林语堂、胡宗南、黎元洪、冯玉祥等,他们的名字,在那些年月里,如来势汹汹的风一样,四处激荡。爱,这是一个宽广无限的字。我只和你说,男欢女爱。给你看的,关于他们的,亦是男欢女爱之爱。没有比男欢女爱更叫人沉醉的东西了。也没有比男欢女爱更叫人忧伤的了。尘世最使人情不自禁沉醉的,往往最容易令人忧伤。可是,倘若爱了,忧伤亦是无比动人。当然,这份动人,不隔了时光之河回望,望不到。再说此书中的他们。我猜不出当你望见他们的爱情——也有一些人没有爱情,一生不明爱情为何物,仅有的是爱欲——当你望见,我猜不出你会怎样思想。
  • 战帝系列(十三)

    战帝系列(十三)

    那削瘦的中年人缓缓地站起身来,道:“天司禄大人好像不太欢迎季某,季某方才是好心提醒,大人既然不肯听,季某也不勉强。地司杀大人那边还有事,季某先告退了。天司禄淡淡地道:“季先生有事,本司禄就不多留了,送客!”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腹黑老公笨笨妻

    腹黑老公笨笨妻

    连续相了五次亲失败,灰心下她冲动的嫁了一个认识不到两小时的男人。本以为结个婚就像过家家,完了后她可以继续出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本以为自己老公就是那种看起来斯文有礼的好好先生,结果、、、、、、完全相反。于是,一段甜蜜,温馨的婚姻生活展开了。
  • 九世媚尊

    九世媚尊

    “嘀嗒.”错愕的看着鲜血融进了不小心滴在一个很旧很旧的破镜子的镜面上,于是...夏然开始了她苦逼的穿越之旅.一朝被穿越,时时怕没命.一世,她出生了,倒霉也随之而来.所谓的爹爹为了给怀孕的娘亲弄点补身子的野味,不慎跌入悬崖,挂了.娘亲看到了被抬回来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不小心动了胎气,她早产了,于是夏然带着迷茫出生了,娘亲却死了,她一下子成了孤儿.等她还没反应过来自己已经重生的时候,就被认为她是不祥之物的村民丢进了河里,华丽丽的――淹死了.二世,她附魂在了一个刚死去的女孩身上,还没来得及喘气,一巴掌甩过来,把她甩得晕头转向,还没看清是谁在甩她巴掌,狠狠的一脚踹上了她的肚子,她口吐鲜血――挂掉了.三世,她已经非常的淡定了!她成为了一个大小姐,家族的嫡女,天才.还没来得及骄傲与庆幸,突然跑出来一个蒙着脸一身黑衣的刺客,一个暗器在她脖子上划了一个口子――被杀了.四世,她带着郁闷的心情又投胎了.老天爷总算开眼了,让她有了幸福的人生,还爬上了人人羡慕敬仰的天仙之位,更有爱她爱得疯狂的追求者,于是,她被爱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的追求者给活生生的――吃掉了.五世,她又出生了,知道自己永远会带着记忆投胎,投胎,再投胎,这种感觉快要疯掉了,还是小小婴儿的她正打算准备咬舌自尽,路过的一个能人把她从爹娘手中带走了.于是,她走上了修真之路.傲人的天资和妖孽的天赋让她一路扶摇直上.她紧张而小心的低调走着每一步路,终于!她在所有人艳羡的目下光,就要飞升到另一个位面去了,可是滚滚天雷直轰而下把她轰得遍体鳞伤,然后――电死了.六世,她终于知道了,不管她如何努力,再低调再小心也会死得很惨,于是,她干脆就躲进了一个古墓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却意外的捡到本魂修,修炼到一定等级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跑出去了,认识了两个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同时为她大手出手,她还是狗血的死掉了――被误杀.她彻底崩溃了,带着愤怒的心情和恐怖的回忆,第九次被强行扯进了投胎之道.艳日昼起,一个新生的小生命在这个时间里诞生了,这便是第九世重生的苦逼夏然.谁想死?谁也不想死!她只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平凡人类,凭什么让她来承受这些莫名其妙的命运?她不接受!她要反抗!第九世...终于苦尽甘来!啥?五行灵根是废物?低调,她会在顶峰笑看着曾经嘲笑过她的人.逆天的宝物使她成为神一般存在的炼丹师,你能吗?
  • 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最见怪不怪的生活案例和最意想不到的趣味解读,为你揭开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经济学秘密和潜规则。
  • 一品寒妃

    一品寒妃

    推荐腹黑新文【邪皇妖后】她,不仅聪慧,而且还拥有一张风华绝代的容貌,受尽众人的宠爱,可是却因为一句话,被送到山上修炼,受尽苦难;十年过去,又是因为一句话,被迫嫁给那个人人惧怕的恶魔。他,冰冷的心因为她不再寒冷。情景一绝色女子持剑抵着男子的心口处,轻声吐出,“放我走!”“除非我死,不然你永远都是属于我的。”男子说完,只见亮白的剑身已被鲜血染红。情景二“想救她?”冰冷的声音从她口里吐出。男子好看的嘴型眯成一条线,寒冷的眸子闪过一丝的柔情。“只要你能打败我,就能从我手上带走她!”剑轻轻一划,鲜红的血随着剑身而流下。“好”她招招狠辣,而他,也没留情。他的一掌,把她打下了悬崖。“不…”一道身影紧随着那道白色身影跳下悬崖。他,战场的恶魔靖王,冰冷的心,却不知在什么时候,内心已经被她给占据了。他,江湖上人人惧怕的魔王,可是在她面前,他不再是那个令人害怕的魔王,而是温柔体贴的男子。他,襄王,他明知道他们不可能在一起,但是他为了她,愿意付出自己的性命。他,世上极具神秘的人,活在这世上只为了一个人,那就是她。【邪皇妖后】简介:她的大婚,没有喜,也没有乐,有的只是悲,还有痛,只因在这一天,她的国家没了,至亲没了,就连他也背叛了她,只因他的新娘不是她。“只要我没死,我一定会让那些伤我害我灭我的人付出惨痛代价!”万丈悬崖,闭上双眸,纵身一跳。当她再次睁开双眸时,她不再是以前那个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小公主,而眼底闪过的锐利光华让人无法别过自己的视线。当她打败了武林盟主,摧毁了最强大的暗杀组织,踹了帝君一脚,剃光了郡主的万根墨发等等,而且她背后总是有一个妖孽男子跟在屁股后面甩也甩不掉,世人再也不敢小看这个小女子,不单单只是因为这女子的能力,更是因为她背后的妖孽男子。片段一:“女人,你当我只是摆件吗?”男子怒斥着。“摆件是死的,你是活的。”男子的怒气稍微缓了缓,似乎多了些抱怨,“那你当我是什么?”“男人!”女子冰冷的吐出两个字。“就这样?”“不然你想当女人?”“对,我是男人!”男子邪邪一笑,而后扑倒了绝色女子,屋内一片旖旎。片段二:冰冷的眸子尽显柔意,冰冷的大手持起那只柔软的玉手贴在自己心口处,柔声吐出,“这里装满了你!”“脏了!”倾世女子冷冷抽回自己的小手,寒声吐出。“不,除你之外,从未有人能住进去。”“那也是脏了!”
  • 异界剑仙

    异界剑仙

    江枫,一个被称为异端的蜀山弟子,他无意间流落到一个处于异常漫长的三皇时代的异世,神、仙、魔、妖、人的交锋,对与错的纠葛,情与恨的交织,最终都将完成他们的轮回……
  • 向上的力量

    向上的力量

    会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在百年的岁月洗礼和世事变迁中,持续平稳地发展?又是一家怎样的企业,自1987年被引入华文世界后,一发不可收拾,连续 15 年获得全世界卡内基训练业绩第 1 名。黄皮肤黑眼睛的受训者,带着卡内基方法,排除焦虑,缓解压力,在更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进步和成功。
  • 金牌推销员的成功话术

    金牌推销员的成功话术

    “交易的成功,往往是口才的产物”,这是美国“超级推销大王”——弗兰克·贝特格近三十年推销生涯的经验总结。因此,可以这样说,对于销售人员,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了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也就吹晌了战斗的号角,进而也就有了成功的希望。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口才的影响力将会贯穿于销售工作的整个过程,而推销口才的好坏,也将会在每一个环节上,对推销工作的成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销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推销人员对口才的合理运用与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