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43

第43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判教思想(11)

这些史实都充分说明:“公元五和六世纪是中国文化与宗教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期。佛教第一次真正发展成为中国化的教派,正一派(正一即天师)、上清派、灵宝派经过联合之后,形成了唐帝国道教的前身。”(法)索安著,吕鹏志、陈平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第26页,中华书局,2002年。

本 章 结 语

“十二法印”与道教经教系统“三洞”分类法及由“三洞”衍变而成的“三乘”教法观念的结合,构成了中古道教独特的判教思想体系。“十二法印”判教标准,实际上相当于道教的“二教论”,只不过这次充当“外教”的角色变成了佛教。“十二法印”对内分别教法、判释大乘与小乘,对外宣称道经与道教才是“正经”、“正法”。在特定的思想及时代背景下,这种思想基质的形成既有与佛教相颉颃,借鉴吸收佛教中国化思想成果并结合道教传统观念的创新之处,又源自建构统一的道教经教体系与重新整合道教资源的迫切需要。《本际经》的判教思想同时反映了它所传承的灵宝经教思想特征及其在“新”道教(“今教”、“大乘”道教)经教体系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

“重玄”穷理尽性绝有、绝无、绝非有非无与兼忘、中道的思辨方法,虽然在道教思想史上是另一个独立发展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本际经》旗帜鲜明地将“重玄”义理作为大乘道教的真理价值判断标准之一,所以本书把《本际经》的这部分思想置于判教论之列。毋庸置疑对于重玄之道的诠释作为隋唐道教《老》《庄》经学解释学的主流思潮,表达了道教的核心价值理念。然而,本书认为“重玄”在《本际经》中意味着方法论,代表了隋唐道教发展的一种思想取向,还不能说是一个学派。《本际经》的判教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既是佛道论衡,也是“新”道教运动——“今教”、大乘道教的思想成果。《本际经》判教论的基本价值理念与《本际经》的道体论、道性论是一脉相承的。

结语

结语

十卷本的《太玄真一本际经》中刘进喜、李仲卿各自独立完成了哪些品目,已经无法考索。后人只能根据各品反映的具体思想内容,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方式,作出大致推测。

姜伯勤先生认为,十卷本《本际经》中提到“兼忘”、“重玄”之趣者凡五卷,分别为卷一《护国品》、卷二《付嘱品》、卷三《圣行品》、卷八《最胜品》、卷九《开演秘密藏品》,既然“兼忘重玄”之道是《本际经》的根本,“其余诸行,皆是枝条”,则此五卷有可能是早期五卷本时代的《本际经》姜伯勤:《〈本际经〉与敦煌道教》,《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本书认为,卷四《道性品》虽然主要阐述了“道性”命题,但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兼忘重玄”的认识、思辨方法。本品借“十方界诸太上道君”之口赞叹“弃贤世界太上道君”,“必欲开演真一本际,示生死源,说究竟果,开真道性,显太玄宗”,这说明,本品亦应归于上述五品序列。

卷五《证实品》主要在评判、辨析、阐释所谓“小乘”的过程中,神话了《道德经》和老子,赋予老子、《道德经》、“道”以道教“神学”色彩,并提出了道教的“三宝”概念。本品虽然可以看作是独立的一章,但是经中呵斥“小乘”的思想内容,无疑也贯彻了大乘道教重玄体道的思辨方法。

卷六《净土品》中,太上道君自述昔于元始天尊西那玉国闻此经时,西方有国号曰“多恼”,遣使“往诣东方西那玉国天尊之所”启请妙法、归依,天尊将“太玄本际微妙经文”付与来使之事,无异于“老子化胡”说的翻版。此段经文与本品主要思想内容无任何关联,疑似晚出续补之作。卷七《譬喻品》中分别提到,授、赐《灵宝五文赤书飞天尊经》、《太玄真一本际妙经》、《神策虎文无上妙经》、《本际妙经》十二法印。由此考察,本品亦为晚出续补之作。

卷十《道本通微品》,可看作是独立的一品。

从行文思想逻辑的相似性、连贯性分析,卷一《护国品》、卷二《付嘱品》、卷三《圣行品》、卷四《道性品》、卷八《最胜品》、卷九《开演秘密藏品》,分别阐述了重要的“道体”、“道性”、“兼忘重玄”命题,在诠释“道体”、“道性”的思想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兼忘重玄”的认识、思辨方法,这几品可以看作是一个序列。卷五《证实品》、卷六《净土品》、卷七《譬喻品》、卷十《道本通微品》,有晚出续补的痕迹,并且各品之间缺乏思想、逻辑的连贯性。

即使这样,恐怕也很难做到客观地把哪一部分内容归于哪一作者名下。

十卷本《太玄真一本际经》,并不是一部大型的道经,如果再剔除其“神话”部分,可资思想研究的篇幅就更少了。但是,如果把经中出现的概念、范畴、命题,放置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背景下考察、分析、诠释,其可资研究的内涵又十分丰富。

以《本际经》为代表的、南北朝至隋唐初期涌现的一批道教“新”经典,通常满篇“佛言祖语”,刘进喜、李仲卿等义学高道们绝不是“戴着假面具的佛教徒”,他们到底要表现什么?在这些道经、道书中出现的佛教“名词教相”的背后,到底蕴含了何种深刻含义?通过这些谜底的逐一揭示,本书发现,反映这一时期道教哲学的理论建构,实际上与佛教中国化的思想历程是齐头并进、水乳交融的。六朝至隋唐早期的中国佛教、道教思想界对对方的稔熟,拿今天的学术眼光看,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思想核心,是“无本道体”的“道体论”和“道性自然”的“道性论”,它们的渊源实际皆可上溯到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和“自然”所兼有的“本源”与“本体”双重含义及本源即是本体的哲学意蕴。

在佛道论衡中,面临佛教思想界咄咄逼人的理论攻势,道教思想界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建构经教体系,二是阐发道教义理。前者以北朝末年周武之世编纂的《无上秘要》为标志,宣告基本完成;后者则通过反观老、庄经典汲取哲学营养,并会通中国佛学相关理论成果、借鉴其哲学逻辑思辨方法,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际经》的道体论、道性论、判教论,可视其为在此两方面业已取得成果基础之上的继续发展。

此时,道教、中国佛教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发展原动力的外因,来源于两个方面的推动:一是“三教关系”,二是“佛道论衡”。

“三教关系”在此时表现为以儒为“主”,佛、道为“客”的,活跃的“二教”关系。葛兆光先生研究说:“从《弘明集》、《广弘明集》收录的资料来看,六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论争其实相当奇特,双方在教义道理上的争论并不算多,互相攻击的时候,发言的依据常常并不是自家的,却是以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为中心,得到皇权认可的道理,撰文批评的时候,预设的读者听众也并不是佛教徒或道教徒,而是皇帝和上层知识阶层。”葛兆光:《屈服史及其它: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第13页,三联书店,2003年。即使魏晋玄学中,王弼注《老》、郭象注《庄》,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圣人”的位序,孔子显然要高于老子、庄子。虽然彼时儒学理论创造式微,然其在封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佛、道无法也不敢撼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三教”国策,是最好的历史注脚。他在开国之初,就确立儒家思想为政治主流意识形态:“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卷六。太宗于贞观四年(630)诏颜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编纂一个标准版本;旋又诏孔颖达等人撰《五经义疏》,贞观十四年书成后定名为《五经正义》。这些,都足以表明他对儒学的重视程度。太宗又于贞观十一年(637),诏令道教为“本家”,宗老子为“元祖”,并说:“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广弘明集》卷二五《令道士在僧前诏》,《大正藏》第52册,第284页。

其次,延续数百年之久的“佛道论衡”,为佛、道二教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思想素材和丰富的哲学营养。随着中唐以后“佛道论衡”的逐渐消歇,中国佛教结束了它的理论创造高潮,道教的理论创新也趋于平淡。究其原因,此时的“佛道论衡”,无论从选题还是涉及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已经逐渐退化,演变为宣扬“王化”的政治舆论工具。

唐开元十年(722)六月,玄宗皇帝自注《孝经》,颁于天下;开元二十年(732)十二月,御注《道德真经》;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注《金刚经》,翌年,颁行天下;天宝二年(743)五月,玄宗重注《孝经》,颁行天下;天宝十四年(755)十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唐玄宗在《道德真经御疏》第二十五章中,为延续数百年的佛、道“自然与因果”及其衍生的“道”与“自然”之诤,画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句号详见本书第四章相关内容,此不赘述。玄宗以万乘之躯御制《道德经》注、疏的真实用意在于贯彻一种理国、御民之术,这就是他所谓的“重玄”至极之理,乃是提倡上至侯王、下至普通百姓,皆能“守道清净,无为无事”,遵从君主的善教、淳朴自化,永远心甘情愿作顺民;而享有此统御权术的君主,亦能“无为清净”、高枕无忧,君临天下永世作太平皇帝。具体方法为:“以无名之朴而镇静之,令其清净不欲动作也。”最终,帝王在上垂裳而治,百姓于下无欲无为,大家彼此“泊然清净”,天下就太平了。这也许就是四海清平、内圣外王、“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形”“神”合一的“游内冥外之道”。唐玄宗所宣扬的“重玄”之道,实质上是以政治儒学的理想重新诠释、改造道家及道教思想,强调君主、侯王将相、百姓均各安其分、乐天知命,借此推行“王化”政治。道教哲学自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重玄”思潮,自此变成了意识形态领域“御用哲学”的一部分。唐玄宗提倡的所谓“重玄”之学,虽然是一种儒学化的政治理想,但是如果海内四野都能做到“清净”、四民恪尽职守,在“无欲”的基本道德规范约束下,达到社会各阶层的彼此平衡、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心机制,那么“无为而无不为”的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绝对不是一种政治奢望。然而,李隆基本人就率先打破了这种平衡机制。也就在唐玄宗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的这一年,爆发了持续三十一年的“安史之乱”。中国历史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分裂黑暗之后,再次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于思想、文化等方面再也恢复不到盛唐时的气象,道教、佛教也在唐末五代以后逐进式微。高彦休《唐阙史》卷下“李可及戏三教”载:“咸通中(按:公元860—874年),优人李可及者,滑稽诸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讽匡正,然智巧敏捷,亦不可多得。当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齐以升讲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称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谓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若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倘非妇人,何患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文宣王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吾待善贾者也。倘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赐甚厚。”由此可见,时至唐末,三教论衡“庭辩”已经成为徒有虚名的“走过场”,甚至沦落到任由优人戏弄的地步,以至于被当作“启沃帝心”的笑料。

“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是《本际经》道性论中最具特色的命题,是《本际经》对于中古道教哲学的理论贡献。它以揭示人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为特征的存在认知、本体认知为基本方法,于道教哲学视域关注人的存在和价值的问题;从哲学范畴与命题的角度,阐释了道性、心性与人性的关系,其中涉及以诠释人的生命和本质的“性”、“情”为核心范畴的人性论。以道家哲学本源-本体论为理论基础的道家(道教)人性论,未涉及“性”与“情”的是非、善恶问题,应该是无善无恶的自然人性论。关注“性”、“情”与善恶关系是儒家人性论的特色,如《申鉴·杂言下第五》中说:“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性无善恶;扬雄曰人之性善恶浑;刘向曰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汉]荀悦著、吴道传校 《申鉴》第15页,《诸子集成》第9册,岳麓书社,1996年。这说明儒家人性论于汉代已经相当成熟了。《本际经》的道性论对于人性性善、情恶的阐释,一方面是继承了宋文明儒、道会通的道性论的观点,另一方面则吸收了中国佛学之佛性论的思想成果。

佛教哲学对于人性论的认识,基于佛教独创的“缘起论”,“缘起”的同时也意味着“缘灭”,因为人和事物的产生、存在,依赖与其有关的主、客观条件,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人与事物的主体(本身)也就不复存在。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哲学通过“因缘”之理,揭示万事万物都不是独立自存、实有的,意在突出强调“诸法无自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佛教哲学的立场来说明人的存在状态,就是“十二因缘说”,人的生命过程是受互为因果关系的十二个环节支配的,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见《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大正藏》第1卷,第60页。十二个环节周而复始循环运动,没有一个环节能够独立存在,本质上都是无常、无我。十二因缘的流转说明了执迷的生存现实是基于苦、集、灭、道(四谛)的普遍性成立的。因缘的生起为苦集谛,根源在于第一个环节“无明”。 因缘的还灭是灭道谛,只有消灭无明,其余的十一个环节就会连锁消失,消灭无明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寂静”。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涅槃经》卷下,《大正藏》第1卷,第204页。可见,佛教哲学的人性论以绝对超越论为特征,佛教、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之学和以“新道家”著称的魏晋玄学。都强调个体的超越意识,这也是后来的道性论与佛性论能够会通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佛性论本质上要解决的是人能否成佛及如何成佛的问题,对这两个核心命题的诠释都以心性论为理论基础,或者归结为针对众生心性的探究。中国佛性论以突出众生主体之“心”的能动作用,强调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为思想特征的理论成果,被道性论所吸收、利用,完成了以实现主体之人与本源-本体之自然“合一”为目的的理论建构。儒释道“三教”人性论(心性论)的共同理论基础在于,重视以实践理性为方法、手段的,对于道德理性最高理想的精神追求。

同类推荐
  • 2010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2010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这套丛书的选本包括:中篇小说选、短篇小说选、报告文学选、散文选、诗歌选、微型小说选和随笔选七种。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寻找英雄

    寻找英雄

    洪常青、阿庆嫂、李侠、严伟才、高老忠、赵虎、张嘎等等著名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早已为人所熟知。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人物创造的。那么,这些英雄人物的原型又是谁呢?他们当年是怎样战斗的?至今尚存的原型人物(也是英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命运如何?这是为大家所关心的。《寻找英雄》作者,经过长期。深入的采访,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极大的热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还附有实地拍摄的原型照片,让读者一睹英雄的风采,从中获得裨益和启迪。
  • 郁达夫大全集(超值金版)

    郁达夫大全集(超值金版)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独树一帜的。他作品中的“伤感”与“颓废”迅速打动了那些刚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下脱离出来,却又陷入彷徨的青年的心,“沉沦”几乎成了战乱时代青年苦闷忧郁的代名词。本书不仅收录了郁达夫以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一个人在途中》,脍炙人口的古体诗,表露心迹的日记等,还还收录了一些郁达夫与亲人、爱人及友人来往的重要书信。另外,在分类上,编者没有根据以往广义的散文概念进行分类,而是把游记和自传单独编排,以求用更清晰的视角让读者领略郁达夫散文的魅力。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大作

    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本文以四大部分组成:元前文学精品,中世纪文学精品,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精品,十九世纪文学精品,四个部分十世界古代文学大作的总体大纲。
  •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唐诗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历代人吟之诵之,借此体味人生苦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社会时弊……《时光文库: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的选编,参照了多种唐诗选本,提取各家精华,旨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唐诗读物,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
热门推荐
  • 豪门契约小妻

    豪门契约小妻

    温暖的阳光,熙熙攘攘的街头,在这个繁华的都市,每个人都是匆匆忙忙。为了生存和生活,每天奔波忙碌着,叶洛也是这其中的一个。公司最近接了一个大案子,每天都忙的昏天暗地,工作虽然很累,但是她还是想亲自下厨,为自己爱的人做晚餐。尚奕最近心情很不好,总是说工作很忙,两人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坐在一起吃顿饭了!伯母的过世对他的打击很大,而她也只能一直在他的身边默默的支持着他。只是看到街头那个……
  • 女配闯仙缘

    女配闯仙缘

    赵子雅身背巨剑,怀里揣着小狐狸,眼睛看向面色不善的黄之雨。“你究竟想怎样?”黄之雨手扶飞云发髻,面露一声娇笑。“呵呵。我想怎么样?你拿了我的机缘,还问我想怎么样?”黄之雨发狂似的大笑,接着手中的剑就刺向赵子雅的胸口。在这危急关头,只见赵子雅怀中的狐狸,金光一闪幻化成人,挡住黄之雨的剑。妖皇璞玉,抬起此时此刻怒气阴霾的双眼,说出让黄之雨惧怕的字眼。“黄之雨,你伤了子雅一毫,我要你还一百。”黄之雨眼中终于露出害怕的神色,发狂地说道。“不可能,为什么人人都帮着你。你,明明是你赵子雅你抢了我的机缘,抢走了我的一切。为什么你们都要不帮我,要帮她。哈哈哈……”赵子雅看着发狂的黄之雨,面露不忍,如果不是黄之雨一而再对赵家和她出手。她也不会被逼到忍无可忍。于是赵子雅对妖皇璞玉说道。“现在还不能杀了她,我们走吧。”黄之雨眼里露出一抹厉色,赵子雅,你今天不杀我,日后可别后悔。
  • 晓风书院的八卦事

    晓风书院的八卦事

    盛世太平,朝中无事,能引起些许波澜的,无外乎一些八卦。某日,号称天下第一才子、第一美男子、第一风流子的白晓风,办了家晓风书院。一时间,什么公主、郡主、才女、千金……蜂拥而至,各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史官程子谦蹲点晓风书院,各种“子谦手稿”流出,流到街头巷尾又流到皇宫内院……
  • 一分钱优势

    一分钱优势

    《一分钱优势:沃尔玛连锁制胜之道》通过对众多经营策略的深究,详析了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如何白手起家,由小到大,从城市发展到全球,又是如何在50年内成功发展壮大了传统零售行业经营模式成为行业巨头,并创造了连锁业的奇迹。
  • 血型与属相(古代文化集粹)

    血型与属相(古代文化集粹)

    看人要看本质,看其先天的材料,抓住本质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把握好我们的人生。血型和属相能够为您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这本书为您提供了不同血型的人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各个属相的人的个性及适合生活的环境、适合从事的职业等,让您能迅速准确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 师父,徒儿知错了

    师父,徒儿知错了

    结局HE。一对一。【师徒】云在在:师父,唱戏的婆婆说,姑娘的身子不能随便给人看,除非那人是姑娘的相公,师父,原来你是我相公。舒卿歌:云在在,那婆子忘了告诉你,五岁的奶娃不叫姑娘。云在在:那是叫啥?舒卿歌:小屁孩子。
  • 重生之漫漫星光

    重生之漫漫星光

    开新书啦,《今天开始做文豪》非文抄公套路,希望大家喜欢,多多支持,么么哒~~~**她只想简简单单生活,可是父母早逝、一纸婚约让她一夜之间成了影帝之妻,丈夫的冷漠、亲人的疏远,最终一场车祸带走了所有痛苦。而再睁眼的她,却毅然推开了那扇华丽却神秘的大门,踏上那条漫漫星光长途。这次,是发誓要与他比肩同行,还是要狠狠夺回曾经的尊严?!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