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43

第43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判教思想(11)

这些史实都充分说明:“公元五和六世纪是中国文化与宗教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期。佛教第一次真正发展成为中国化的教派,正一派(正一即天师)、上清派、灵宝派经过联合之后,形成了唐帝国道教的前身。”(法)索安著,吕鹏志、陈平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第26页,中华书局,2002年。

本 章 结 语

“十二法印”与道教经教系统“三洞”分类法及由“三洞”衍变而成的“三乘”教法观念的结合,构成了中古道教独特的判教思想体系。“十二法印”判教标准,实际上相当于道教的“二教论”,只不过这次充当“外教”的角色变成了佛教。“十二法印”对内分别教法、判释大乘与小乘,对外宣称道经与道教才是“正经”、“正法”。在特定的思想及时代背景下,这种思想基质的形成既有与佛教相颉颃,借鉴吸收佛教中国化思想成果并结合道教传统观念的创新之处,又源自建构统一的道教经教体系与重新整合道教资源的迫切需要。《本际经》的判教思想同时反映了它所传承的灵宝经教思想特征及其在“新”道教(“今教”、“大乘”道教)经教体系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

“重玄”穷理尽性绝有、绝无、绝非有非无与兼忘、中道的思辨方法,虽然在道教思想史上是另一个独立发展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本际经》旗帜鲜明地将“重玄”义理作为大乘道教的真理价值判断标准之一,所以本书把《本际经》的这部分思想置于判教论之列。毋庸置疑对于重玄之道的诠释作为隋唐道教《老》《庄》经学解释学的主流思潮,表达了道教的核心价值理念。然而,本书认为“重玄”在《本际经》中意味着方法论,代表了隋唐道教发展的一种思想取向,还不能说是一个学派。《本际经》的判教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既是佛道论衡,也是“新”道教运动——“今教”、大乘道教的思想成果。《本际经》判教论的基本价值理念与《本际经》的道体论、道性论是一脉相承的。

结语

结语

十卷本的《太玄真一本际经》中刘进喜、李仲卿各自独立完成了哪些品目,已经无法考索。后人只能根据各品反映的具体思想内容,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方式,作出大致推测。

姜伯勤先生认为,十卷本《本际经》中提到“兼忘”、“重玄”之趣者凡五卷,分别为卷一《护国品》、卷二《付嘱品》、卷三《圣行品》、卷八《最胜品》、卷九《开演秘密藏品》,既然“兼忘重玄”之道是《本际经》的根本,“其余诸行,皆是枝条”,则此五卷有可能是早期五卷本时代的《本际经》姜伯勤:《〈本际经〉与敦煌道教》,《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本书认为,卷四《道性品》虽然主要阐述了“道性”命题,但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兼忘重玄”的认识、思辨方法。本品借“十方界诸太上道君”之口赞叹“弃贤世界太上道君”,“必欲开演真一本际,示生死源,说究竟果,开真道性,显太玄宗”,这说明,本品亦应归于上述五品序列。

卷五《证实品》主要在评判、辨析、阐释所谓“小乘”的过程中,神话了《道德经》和老子,赋予老子、《道德经》、“道”以道教“神学”色彩,并提出了道教的“三宝”概念。本品虽然可以看作是独立的一章,但是经中呵斥“小乘”的思想内容,无疑也贯彻了大乘道教重玄体道的思辨方法。

卷六《净土品》中,太上道君自述昔于元始天尊西那玉国闻此经时,西方有国号曰“多恼”,遣使“往诣东方西那玉国天尊之所”启请妙法、归依,天尊将“太玄本际微妙经文”付与来使之事,无异于“老子化胡”说的翻版。此段经文与本品主要思想内容无任何关联,疑似晚出续补之作。卷七《譬喻品》中分别提到,授、赐《灵宝五文赤书飞天尊经》、《太玄真一本际妙经》、《神策虎文无上妙经》、《本际妙经》十二法印。由此考察,本品亦为晚出续补之作。

卷十《道本通微品》,可看作是独立的一品。

从行文思想逻辑的相似性、连贯性分析,卷一《护国品》、卷二《付嘱品》、卷三《圣行品》、卷四《道性品》、卷八《最胜品》、卷九《开演秘密藏品》,分别阐述了重要的“道体”、“道性”、“兼忘重玄”命题,在诠释“道体”、“道性”的思想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兼忘重玄”的认识、思辨方法,这几品可以看作是一个序列。卷五《证实品》、卷六《净土品》、卷七《譬喻品》、卷十《道本通微品》,有晚出续补的痕迹,并且各品之间缺乏思想、逻辑的连贯性。

即使这样,恐怕也很难做到客观地把哪一部分内容归于哪一作者名下。

十卷本《太玄真一本际经》,并不是一部大型的道经,如果再剔除其“神话”部分,可资思想研究的篇幅就更少了。但是,如果把经中出现的概念、范畴、命题,放置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背景下考察、分析、诠释,其可资研究的内涵又十分丰富。

以《本际经》为代表的、南北朝至隋唐初期涌现的一批道教“新”经典,通常满篇“佛言祖语”,刘进喜、李仲卿等义学高道们绝不是“戴着假面具的佛教徒”,他们到底要表现什么?在这些道经、道书中出现的佛教“名词教相”的背后,到底蕴含了何种深刻含义?通过这些谜底的逐一揭示,本书发现,反映这一时期道教哲学的理论建构,实际上与佛教中国化的思想历程是齐头并进、水乳交融的。六朝至隋唐早期的中国佛教、道教思想界对对方的稔熟,拿今天的学术眼光看,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思想核心,是“无本道体”的“道体论”和“道性自然”的“道性论”,它们的渊源实际皆可上溯到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和“自然”所兼有的“本源”与“本体”双重含义及本源即是本体的哲学意蕴。

在佛道论衡中,面临佛教思想界咄咄逼人的理论攻势,道教思想界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建构经教体系,二是阐发道教义理。前者以北朝末年周武之世编纂的《无上秘要》为标志,宣告基本完成;后者则通过反观老、庄经典汲取哲学营养,并会通中国佛学相关理论成果、借鉴其哲学逻辑思辨方法,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际经》的道体论、道性论、判教论,可视其为在此两方面业已取得成果基础之上的继续发展。

此时,道教、中国佛教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发展原动力的外因,来源于两个方面的推动:一是“三教关系”,二是“佛道论衡”。

“三教关系”在此时表现为以儒为“主”,佛、道为“客”的,活跃的“二教”关系。葛兆光先生研究说:“从《弘明集》、《广弘明集》收录的资料来看,六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论争其实相当奇特,双方在教义道理上的争论并不算多,互相攻击的时候,发言的依据常常并不是自家的,却是以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为中心,得到皇权认可的道理,撰文批评的时候,预设的读者听众也并不是佛教徒或道教徒,而是皇帝和上层知识阶层。”葛兆光:《屈服史及其它: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第13页,三联书店,2003年。即使魏晋玄学中,王弼注《老》、郭象注《庄》,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圣人”的位序,孔子显然要高于老子、庄子。虽然彼时儒学理论创造式微,然其在封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佛、道无法也不敢撼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三教”国策,是最好的历史注脚。他在开国之初,就确立儒家思想为政治主流意识形态:“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卷六。太宗于贞观四年(630)诏颜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编纂一个标准版本;旋又诏孔颖达等人撰《五经义疏》,贞观十四年书成后定名为《五经正义》。这些,都足以表明他对儒学的重视程度。太宗又于贞观十一年(637),诏令道教为“本家”,宗老子为“元祖”,并说:“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广弘明集》卷二五《令道士在僧前诏》,《大正藏》第52册,第284页。

其次,延续数百年之久的“佛道论衡”,为佛、道二教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思想素材和丰富的哲学营养。随着中唐以后“佛道论衡”的逐渐消歇,中国佛教结束了它的理论创造高潮,道教的理论创新也趋于平淡。究其原因,此时的“佛道论衡”,无论从选题还是涉及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已经逐渐退化,演变为宣扬“王化”的政治舆论工具。

唐开元十年(722)六月,玄宗皇帝自注《孝经》,颁于天下;开元二十年(732)十二月,御注《道德真经》;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注《金刚经》,翌年,颁行天下;天宝二年(743)五月,玄宗重注《孝经》,颁行天下;天宝十四年(755)十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唐玄宗在《道德真经御疏》第二十五章中,为延续数百年的佛、道“自然与因果”及其衍生的“道”与“自然”之诤,画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句号详见本书第四章相关内容,此不赘述。玄宗以万乘之躯御制《道德经》注、疏的真实用意在于贯彻一种理国、御民之术,这就是他所谓的“重玄”至极之理,乃是提倡上至侯王、下至普通百姓,皆能“守道清净,无为无事”,遵从君主的善教、淳朴自化,永远心甘情愿作顺民;而享有此统御权术的君主,亦能“无为清净”、高枕无忧,君临天下永世作太平皇帝。具体方法为:“以无名之朴而镇静之,令其清净不欲动作也。”最终,帝王在上垂裳而治,百姓于下无欲无为,大家彼此“泊然清净”,天下就太平了。这也许就是四海清平、内圣外王、“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形”“神”合一的“游内冥外之道”。唐玄宗所宣扬的“重玄”之道,实质上是以政治儒学的理想重新诠释、改造道家及道教思想,强调君主、侯王将相、百姓均各安其分、乐天知命,借此推行“王化”政治。道教哲学自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重玄”思潮,自此变成了意识形态领域“御用哲学”的一部分。唐玄宗提倡的所谓“重玄”之学,虽然是一种儒学化的政治理想,但是如果海内四野都能做到“清净”、四民恪尽职守,在“无欲”的基本道德规范约束下,达到社会各阶层的彼此平衡、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心机制,那么“无为而无不为”的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绝对不是一种政治奢望。然而,李隆基本人就率先打破了这种平衡机制。也就在唐玄宗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的这一年,爆发了持续三十一年的“安史之乱”。中国历史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分裂黑暗之后,再次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于思想、文化等方面再也恢复不到盛唐时的气象,道教、佛教也在唐末五代以后逐进式微。高彦休《唐阙史》卷下“李可及戏三教”载:“咸通中(按:公元860—874年),优人李可及者,滑稽诸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讽匡正,然智巧敏捷,亦不可多得。当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齐以升讲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称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谓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若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倘非妇人,何患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文宣王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吾待善贾者也。倘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赐甚厚。”由此可见,时至唐末,三教论衡“庭辩”已经成为徒有虚名的“走过场”,甚至沦落到任由优人戏弄的地步,以至于被当作“启沃帝心”的笑料。

“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是《本际经》道性论中最具特色的命题,是《本际经》对于中古道教哲学的理论贡献。它以揭示人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为特征的存在认知、本体认知为基本方法,于道教哲学视域关注人的存在和价值的问题;从哲学范畴与命题的角度,阐释了道性、心性与人性的关系,其中涉及以诠释人的生命和本质的“性”、“情”为核心范畴的人性论。以道家哲学本源-本体论为理论基础的道家(道教)人性论,未涉及“性”与“情”的是非、善恶问题,应该是无善无恶的自然人性论。关注“性”、“情”与善恶关系是儒家人性论的特色,如《申鉴·杂言下第五》中说:“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性无善恶;扬雄曰人之性善恶浑;刘向曰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汉]荀悦著、吴道传校 《申鉴》第15页,《诸子集成》第9册,岳麓书社,1996年。这说明儒家人性论于汉代已经相当成熟了。《本际经》的道性论对于人性性善、情恶的阐释,一方面是继承了宋文明儒、道会通的道性论的观点,另一方面则吸收了中国佛学之佛性论的思想成果。

佛教哲学对于人性论的认识,基于佛教独创的“缘起论”,“缘起”的同时也意味着“缘灭”,因为人和事物的产生、存在,依赖与其有关的主、客观条件,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人与事物的主体(本身)也就不复存在。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哲学通过“因缘”之理,揭示万事万物都不是独立自存、实有的,意在突出强调“诸法无自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佛教哲学的立场来说明人的存在状态,就是“十二因缘说”,人的生命过程是受互为因果关系的十二个环节支配的,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见《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大正藏》第1卷,第60页。十二个环节周而复始循环运动,没有一个环节能够独立存在,本质上都是无常、无我。十二因缘的流转说明了执迷的生存现实是基于苦、集、灭、道(四谛)的普遍性成立的。因缘的生起为苦集谛,根源在于第一个环节“无明”。 因缘的还灭是灭道谛,只有消灭无明,其余的十一个环节就会连锁消失,消灭无明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寂静”。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涅槃经》卷下,《大正藏》第1卷,第204页。可见,佛教哲学的人性论以绝对超越论为特征,佛教、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之学和以“新道家”著称的魏晋玄学。都强调个体的超越意识,这也是后来的道性论与佛性论能够会通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佛性论本质上要解决的是人能否成佛及如何成佛的问题,对这两个核心命题的诠释都以心性论为理论基础,或者归结为针对众生心性的探究。中国佛性论以突出众生主体之“心”的能动作用,强调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为思想特征的理论成果,被道性论所吸收、利用,完成了以实现主体之人与本源-本体之自然“合一”为目的的理论建构。儒释道“三教”人性论(心性论)的共同理论基础在于,重视以实践理性为方法、手段的,对于道德理性最高理想的精神追求。

同类推荐
  • 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

    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古蜀道中最艰险的南部通道,宜万铁路线上山高壁陡,河谷深切。岩溶、顺层、滑坡、断层破碎带和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广泛,是目前国内铁路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铁路。作家赵瑜用感性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其中的惊叹、悲伤、感动和震撼。377公里的宜万铁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 李少君自选集

    李少君自选集

    作为《天涯》的主编,作为深刻地介入了当代思想状况和政治反思的诗人,李少君的诗中自然也折射了社会思想和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议题。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意识中或许正渗透了诗人的政治敏感。但在创作这些生态诗歌之际,李少君的身份意识和政治认同都了无痕迹地化入了一种作为诗学的生态主义思维之中。
  • 远去的故乡(高平作家丛书)

    远去的故乡(高平作家丛书)

    路遥之后的农村,经过了百年的喧哗,最终沉寂下来。这种变化很让人伤感,但也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可供思索的空间。这时候,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有一批人在思念楼层下覆盖的麦田和田野上刮过的爽风。韩慧就是其中之一。迅速逝去的东西似乎唤醒了身体里沉睡已久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非常熟悉,比方承担、责任、修平治齐这些非常非常传统的意识,同时又是如此陌生。爆炸式汹涌而来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俗世风景,在内心形成的冲突不言而喻。但是,唤醒的东西无疑是急迫的,那就是表达的欲望。
  • 李劼人研究:2011

    李劼人研究:2011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李劼人研究学会,2011年李劼人研究论文集。
  • 人与超人、圣女贞德(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人与超人、圣女贞德(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令人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
热门推荐
  • 绝世药圣

    绝世药圣

    混分阴阳,宙划万界。天凌大界,地域无疆,万族林立,这是一个盛世的典宴,精彩,从这里开始……焱凌,偶得远古传承,以药入手,掌魂为尊,握八荒之势,伏万界之力,一步一印,独尊成圣!
  •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多年以来,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教化体系,在道德价值上是不主张非正义告发的,但只要有专制政治存在,统治者就鼓励告密。整个封建王朝,从秦到清,告密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帝制历史的一个带有污垢的眉批,而告密者就是那块污垢。这块污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实超乎我们想象。它不仅介入你的私生活,而且还要控制你的灵魂。中国古代的告密史就是一部统治者控制他人灵魂的历史。而各个时代的告密者们,各显其能,通过告密这种见不得人的伎俩,改变历史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飞黄腾达者有之,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可气或可悲,无非都是专制统治下的一枚棋子。
  • 人生健康枕边书全集

    人生健康枕边书全集

    本书针对现代人保健养生的迫切需求,集中提供了营养、运动、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健康知识、从营养健康、运动健康、心理健康几个角度全面介绍了生活中应当注意的健康细节。通过本书,你可以轻松把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素质,消除自身存在的健康隐患。举手之劳,让健康常伴左右。
  • 忆轩吟

    忆轩吟

    她一个性格古怪,喜欢安静的新时代女性。难得的渡假期却让她来到了异时空。作为富商之女却有一身武艺。美字对她而言以没有意义。树下巧遇心动的姻缘。她为他去书院念书。她为他放弃女儿装只为能……
  • 人文常识悦读

    人文常识悦读

    人文,是人类创造的精华,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结果。人文的范围很广泛,它包括人创造的一切东西,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除了自然之外的一切都是人文,人文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正在增长知识,正是积累知识的绝佳时期,本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只有拥有的知识越扎实,赢的实力才会越大。
  • 清宫女相

    清宫女相

    一个身负逆命星、工作感情两失意的女子,机缘偶遇,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了清朝,从此波折重重、奇遇迭生!乞丐,侠客,贵公子,阿哥,皇帝,到底哪个才是她命中注定的贵人?人情练达,嬉笑怒骂,从乞丐到女相,看她百炼成精;从破庙到皇城,看她谱写五味人生!
  • 上司的野蛮未婚妻

    上司的野蛮未婚妻

    大学毕业后失恋的曾呓,在求职过程中,幸运地认识了香艳性感的秘书伊燕。在公司底层打拼无暇顾及美色,但这野蛮又风骚的小秘书硬要往身边贴,这让纯情的曾呓“芳心暗动”。就在他准备不要脸皮地去接受这艳丽的奇遇时,却被告知一个晴天霹雳似的消息:美女伊燕居然是野兽上司的未婚妻!
  • 百鬼夜行

    百鬼夜行

    “女鬼姑娘,我看你面犯凶煞,怕是大难临头。不过你不要急,先去我家避避风头。黑白无常那边跟我熟,他们是不会欺负你的……”天赋阴阳体质的李萧凡,除了是高中生以外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抓鬼师。在因缘巧合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女鬼住进了他的家。往后,又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 人生忠告

    人生忠告

    本套《现代名言妙语全集》分四大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名言集”,第二部分“格言集”,第三部分“警言集”,第四部分“赠言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孙子智慧故事

    孙子智慧故事

    开阔知识视野,造就智慧人生。 本书汇集的是最经典、最有趣、最发人深思、最耐人寻味的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故事。该书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情节生动,这些充满智慧的故事,仿佛是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成长的一程又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