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13

第13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4)

“虚无”之所以能够作为天地、万物之本,在于它无形。因为任何“有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无形”才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天地之间万物万象“能为”再大毕竟有限,以有限之能造无穷之物,势必物不尽造却反受其害;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才能包罗万象。正是由于“虚无”具备无形、无为的品质,所以成为天地万物各显其性、各逞其能、各归其根、各顺其化的根据。以“虚无”为本,基本可以看作是与何晏“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何晏:《无为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第39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相同的观点。

王弼则云:“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第四十章注。“凡有皆始于无”《老子》第一章注。就是说,无形无相的本体是有形有相的现象的根源和存在的根据。“有”从“无”而生,“无”是“有”之本体,即是“道”,显然是对《老子指归》本体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宋代学者晁说之在为王弼《老子注》作《记》时说:“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转引自王德有:《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点明了“虚无为本”与“以无为本”本体思想之间的学术源流关系。

《本际经》的道体论在把“道”诠释为“无”的同时,还涉猎了“空”,期望在“道”的“大化”中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护国品》云:“众生劣弱,未有正见,犹藉资凭,不能无待,愿住世间,求世安乐。……若有众生,稍习真解,学相似空,愿离世间,不住诸有,求解脱者,我即为说三界皆空,入无相道”,“将示重玄义,开发众妙门。了出无上道,运转大乘辕。……不有亦不无。空假无异相,权实故同途。道场与烦恼,究竟并无余”。《开演秘密藏品》说:“道身不生灭,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净,独立强言空”,“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等等。

“无”——原本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代表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空”——是佛教哲学里的核心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无”与“空”挂搭,源自最初的佛经翻译。

早期的译经虽然主要由西域或印度来华的胡僧主持,但大都是中外人士合作的产物。这首先要涉及两种语言,进而对两种文化的理解、解释。东汉末年,支娄迦谶在《道行经》中把表达般若性空思想的“真如”译为“本无”;同时,《道行经》称“真性”为“自然”,用“自然”来说明“本无”、“性空”。《道行经·劝助品》说:“知佛功德,所生自然,及其相法所有”《道行般若经》卷三,《大正藏》第8册,第439页。,《道行经·泥犁品》云:“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悉皆自然”,“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皆自然,人恍惚故”,“色之自然故为色,……识之自然故为识”同上,第440页、第441页。

直到三国时,支谦将《道行般若经》改译作《大明度无极经》,仍然沿用了支谶“本无”的译法。

《般若经》的翻译必然要借用中国当时思想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概念,首当其冲的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是肯定并维护现实社会秩序合理性的,遍寻儒家六经没有一个可以与佛教抽象“空”义相对应的哲学概念。而老子清静无为的精神和佛教涅槃寂静的理想,被认为在一定层面上似乎可以沟通,早期般若经的翻译遂借用了道家的话语系统。应当说,从中多少也能看出一些当时中国思想界对于佛教般若学说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借用“无”或“本无”体现佛教所认为的事物的根本特性,即“实相”,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为道家的“无”具有本体、本源之意蕴。佛教缘起论针对破斥的就是无论任何表现形式的本体、实体思想,认为万法因缘而生,都是变幻莫测的,不是“真实”存在,无自性,是“空”。也许支谶、支谦等早期《般若经》的译者们对“本无”或“无”要表达的实际含义不会有谬误,但中国的合作者们是否都能准确理解呢?至少后人确实有曲解者。两晋之际,“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异宗”就认为“无”为一切的根本,“有”从“无”生,也就是把《般若经》中的“本无”或“无”和道家所说的“无”混为一谈了。所以,后来鸠摩罗什在翻译《小品般若经》时,把《道行经》译为“经法本无”或“所说诸法本无”等,都译作“诸法性空”;“自然”改译成“真性”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第四章第二节之“支娄迦谶及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

将“道”和“空”联系在一起,并非肇始自《本际经》。道安《二教论》言:“菩提大道,以智度为体;老氏之道,以虚空为状。”《广弘明集》卷八,《大正藏》第52卷,第139页。道教本来就有用与“无”近义的“虚”、“虚无”、“虚空”等概念来解释本体之“道”的传统。《老子河上公注》说:“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无用第十一》“无之以为用”注)只不过此“空”还仅仅是空虚、虚无、无形的意思,不具备哲学本体的意义。《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则云:“何谓空?空者未有天地山川,左顾右视,荡荡漭漭,无所障碍,无有边际,但洞白无所见,无以闻,道自然从其中生。”《道藏》第34册,第620页。唐道士吴筠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宗玄先生玄纲论》,《道藏》第23册,第674页。然而这些都未超出《西升经》“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的理论模式。“虚无”,《说文·亡部》:“无,奇字无也,通于元者。……虚无,道也。”(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6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又敦煌道经P2456号《大道通玄要》引《文子·九守》第三:“虚无者,道之所居。”可见,“虚无”为道之特征。魏晋之际的《西升经》是一部重要的道经,据《道教义枢》称,南朝梁陈间义学道士臧衿将《老子》、《妙真经》、《西升经》确立为《太玄部》的三部基本经典。

《西升经·道象章》说:“天下之实自虚而有,天下之有自无而出。道则虚无也。道生一,一者天下之至精。一生二,二者神之所应也。天地氤氲,万物资精神以生,而精神生于道。”“形而上者谓之道,万物莫不首之者也。道体至虚。”《道藏》第11册,第493页。《虚无章》说:“老君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盖言虚无则自然在其中矣,言自然则道在其中矣。别而言之,裂一为三;合而言之,贯三为一。自其无所有则曰虚无,无所因则曰自然,偶而应之则曰道,乌有先后之殊哉。”《道虚章》称:“道者,虚无之物,若虚而为实,无而为有也。”《道藏》第11册,第501、504页。《西升经集注》:“徐(按:徐道邈注)曰‘虚无者道也,言人物生化本出于道’。”“冲(按:冲玄子注)曰‘天地之广、万类之殷、动植殊形、飞沉异趣,皆因无而化有自道而受生,积炁为神共宗化本也。”《西升经集注》卷一,《道藏》第14册,第572页。

《西升经》重点阐释了“道”的虚无性,后来韦处玄进一步把它解释为“道体”的虚无,道体似是虚无而实本真,物象似是实有而本质虚幻。在道与物的关系问题上,《西升经·虚无章》说:“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韦处玄认为:“一者即道之用也,天地万物皆从道生,莫有能离道者,复谓之一。一之布气,二仪由之而分,故曰一生二也。万物莫不由天地氤氲之气而生,故曰天地生万物也。”《西升经集注》卷四,《道藏》第14册,第586页。气化万物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今所生者,何由而生哉?不为生而自生耳,故知道自然也。”(《圣辞章》注)“凡物云云,皆自然而无有其主使其然者也。”(《西升章》注)人与万物本出于道,欲意长生只有返于未生之初,与道冥一。“一切万物莫不共道同其本源,而群生流荡,不能自同于道,是以轮回生死之波。若能存道于我,则其命不灭不亡矣。”(《恍惚章》“万物共本道之元”注)参见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103—109页,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西升经》提出的生成论的模式,成为魏晋南北朝道教义学公认的基本信条。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阐述“道”是虚无,显然与河上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不足之处在于哲学思辨的严密性方面则显粗糙。其论“道”与“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同隋唐之际佛道论衡中道教思想界所竖“本际义”相当,容易授人以柄,造成佛教界以此否定“道”是最高存在的“至极之法”。

《升玄内教经》卷八《显真戒品》论述“道身(道体)”,“夫大道玄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玄老、太上三炁。三炁,玄、元、始也,无上正真道也。神奇微远,不可得名。若论其大,则苞含天地,弥罗无外,布神化炁,表乎八极,高天卑地,无大不大;若论其小,入于细微,豪芒之纤,不足为比。其玄之妙,无小不小,而成生万物,制御诸天,统三万六千种道,大无不覆,小无不入,清虚无为,淡然无上。是诸十方得道大圣、觉真如来、妙行真人、无极神王,莫不礼侍而成其真。是众圣之父,万物之母,不以形声留住经戒”。卷九:“当于仙求神,于神求道,于道求灭度,便得虚无之要,空无寂静,为道宗也。”《升玄内教经》宣扬“道本”论,追求以无为本的境界。卷十云:“(今)日(所闻),亦无所闻;今日所视,亦无所视;今日所见,亦无所见;今日所说,亦无所说;今日所戒,亦无所戒;今日之相,亦无所相;今日之法,亦无所法。乃以无法为法,无相为相,无戒为戒,无说为说,无见为见,无视为视,无闻为闻,无听为听,故能善听,故能善说。善说之者,无所可说,无所不说。善听之者,无所可听,无所不听。……此经文字语言,即是空相,非离空相。”可见,对清净道本的追求,也就是对超越性的“无”的追求。《升玄内教经》提倡的道本论,对“道”(“道体”、“道性”)的解释,及其以无相为相、无戒为戒和“发自内心,制在内固”的内修方法,开启了隋唐之际以《太玄真一本际经》为代表的道教义学的思想转型。

《西升经》和《升玄内教经》对“道”的诠释,无疑成为《本际经》的理论先导。《本际经》的作者为了达到把“无”和“空”一起诠释到“道”的名义下的目的,进一步提出“无本”的概念,并将其解释为“无本为本”、“本于无本”。

二“无本”与“空”

《本际经》卷一《护国品》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无本”思想。

其论“法相不二”命题,“(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不(有不无,毕竟空寂,虽有假名),而无实体。何(以故?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真实,是故名空。(不即诸法而说法假),不离诸法而说法空按:“中华道藏本”卷末尾注②中云“……录文则以S.6027残卷为底本,但括号中文字,亦系据P.2467号抄本拟补。〈参见山田俊《校本太玄真一本际妙经》〉”。“镰田茂雄本”此部分全缺。所以尔者,法本清净,无有实相,众生虚妄,执见有无空有之相,从颠倒起,诸见病除,平等无相”,“诸法本无实相,皆悉是空,为利益故,随顺世间,方便引诱,假名称见。虽见于有,知有不有,乃见于空,知空亦空。以是当知,见名同凡,不如凡见”。

这里所谓的“法相”,实际指“有”、“无”这对范畴,并借中道观阐释法相,“无本”也就是“空有不二”之义。意在说明“诸法本无实相,皆悉是空”,“有”和“无”其实都是方便假名而已。

“归根返本”命题,“无本为本”,“返于无本,是名返本”,“本于无本”,“依无所依”。“所谓得道,得无所得;所谓断灭,断无所断”,“烦恼性空,执计为有;以执心故,名为烦恼。若知烦恼本性是空,心无所著,诸计皆尽,名断烦恼;烦恼病除,故名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无得无断,假名方便,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真实,故名为空”。“若法性无相,则无有相,亦无无相,云何有于假有,而体实空,有假有空,何名无相?”答曰:“为执性故,因缘方便,说诸法假;为执假故,因缘方便,说诸法空;空假之相,还复成假,是名无相。”“不有亦不无。空假无异相,权实故同途。道场与烦恼,究竟并无余。”

这里提出了本体是“无本”的思想,道家传统的“返本”、“得道”诸说皆被赋予新的解释,前提为“本性是空”,由此得出“无依无本,无断无得”的结论。所谓“得道,得无所得”,则道生万物实无所生;归根返本、返璞归真即无本可返。

“归根返本”之说显然是继承、发挥了《升玄内教经》的思想,《升玄内教经》(卷次未详)说:“道无形故,……非有法故。……非有法,无所法。……离所修。……离所习。……是有是无。何以故?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实故,名之为无。”“有性常假,无性常无,虽有二名,求之则一,是则一体而有二名。”“有无二名,生于伪物。形见曰有,形亡曰无,相因而然,并非真实。真性常一,未始暂有,未始暂无。无形而可求,无声而可闻。是故智者知之而必求之,圣人体之而必弘之。求之者以损有为益,弘之者以体无为大。是故损有者必先之于无,体无者以无无为大。”

综上所述,《本际经》“法相不二”、“归根返本”命题中的“无本”思想,显然比两晋时期般若学“六家七宗”中“本无宗”和“本无异宗”的“本无”之说,更加接近印度大乘佛教中观般若学“诸法性空”之义。《本际经》继承、发挥了魏晋玄学“有无”、“体用”、“权实”的论证方式,再假以“相即”、“不二”等表达范畴之间逻辑关系的思辨方法,阐述“有”和“无”、“空”与“有”等法相的本质,本来性空“一相平等”。众生因“所见不同”,故未见“真道根本”。“法相不二”和“归根返本”命题,建构了本体是“无本”的无相道思想。“说真道根本”是本经的最终目的,指明要向众生心性之中探究如何得道解脱;强调众生必须扬弃对业缘所感之心的执著而修道,才能成就大乘无上道。宗旨是:“诸法净已,则国土净;国土既净,则无所染;无所染故,则无烦恼;既无烦恼,则为安乐。”

但是,有一点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本际经·护国品》既云:“诸法本无实相,皆悉是空”,并说“知空亦空”,也就是论证了常道之体本性是空、不生不灭,扬弃了传统的本源论及本体说。并阐明“为执性故,因缘方便,说诸法假;为执假故,因缘方便,说诸法空;空假之相,还复成假,是名无相”。以兼忘、遮诠的逻辑思辨方式解释了“无相(空)”道的思想内涵,最终“有”和“无”、“空”与“有”等一切对立、差异乃至方便与究竟,一并泯灭、一时双遣。却又强调“无本为本”、“本于无本”。使得理论建构中作为命题的“无本”思想和作为概念、范畴定义的“无”或“无本”之说,前后自相矛盾、莫衷一是。

这样一来,假若单从作为概念的“无”或“无本”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无本为本”、“本于无本”即可理解成“以无(无本)为本”。尚未超越魏晋玄学“贵无论”和两晋般若学“六家七宗”中“本无宗”及“本无异宗”的理论水平。

无论是《本际经》中的“无本为本”、“本于无本”,还是魏晋玄学中的“以无为本”,命题中必然还包含着“有生于无”的成分。如果不彻底清洗掉中国哲学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中宇宙生成论的思想痕迹,那么在事物现象的背后必定还存在着一个“本根”在起决定作用,势必造成“本”与“末”、“无”与“有”、“性”与“情”等一系列范畴的对立。这一理论缺陷,不仅曾经在两晋般若学系统内部,造成过因为混淆了《般若经》中的“本无”或“无”和道家哲学范畴之“无”所带来的歧义;而且于魏晋玄学领域,曾经造成“名教”与“自然”不能融为一体,仍是本末关系,而停滞在名教出于自然层面。实现这一理论跨越,正如黑格尔所说:“从一个范畴,通过缺点的指出,推进到另一个范畴,在我们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却是很困难的。世界精神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常常需要好几百年。”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01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

同类推荐
  • 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苏联、日本等国家一些作家的传略、自述、名言、作品等。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我们都是应当记住他们的名字。
  • 陌上花开

    陌上花开

    乐府诗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情强烈外露,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在《陌上花开》中,安意如以诗为线索,以史为素材,以独特的感性文字,将古意盎然的乐府诗词完美解码,复原了那些哀乐缠绵的故事、丰神俊逸的人物、婉曲难测的情怀。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五代。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
  •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
  •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许多人不想重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是因为人的生命在那一刻变得极端的脆弱与痛苦、无助与悲恸。但这是历史,这是客观。不记述这生命之苦,就不知道人类从动物世界走向衣冠楚楚、讲吃讲穿的文明历程的每一步痛苦与辉煌,这对人类更好地走向未来也是无益和有害的。
  • 普希金抒情短诗集

    普希金抒情短诗集

    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的抒情短诗集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命定贵妃

    命定贵妃

    这是一个爱与等待的故事真是倒霉到家,相恋四年的男朋友移情别恋,还害我穿越到一个史书上没有记载的陌生皇朝----盛濯皇朝,遇见皇朝传闻中冷酷无情的三皇子,并且跟他相爱。但是重重误会让我无奈跟他分开。难道真爱都要经历过严格考验才能实现?三年后,他已经成为盛濯皇朝最尊贵的万人敬仰的皇帝,而我却流浪宫外,还带着一个二岁半的儿子!看着那酷似他的小人儿,自己真能潇洒地忘记他吗?我应该选择再次接受,跟随他,并且接受他的三宫六院?还是应该选择做武状元夫人过着逍遥惬意的生活?或者应该跟随一直对我一往情深的他去浪迹天涯?这是一本围绕着爱情而展开的书,情不自禁的爱,让人为它生为它死。让人羡慕和妒忌的女主欧阳若舞,让人敬慕的痴情皇帝濯硕,让人心酸和惋惜的濯墨……紫的第一本书,文笔或许一般,但故事情节很不错的哦。套一位亲的话:那是一个特别的不同凡响的构思!看完全书只需4块8元钱(即480点潇湘币!)值得一看哦!(*^__^*)...紫色为本书做了一个视频出来,个人感觉还可以,音乐,图文并茂,希望你们喜欢!视频地址是?prand=1
  •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双鱼座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双鱼座

    整个2012年对双鱼来说,是劳累、付出、压力很大的一年,被积极的对手、活跃的伙伴逼到,完全没时间思考,看到机会抓了就跑,陷入一个“没有回头路”的情境。 2013年,学到许多本事的你,对任何可能性都跃跃欲试,有了位子,有了筹码,真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畅、自由。你也可以尝试海外市场,让梦想实现,有精彩表演,稳步前进。
  • 最美不过诗经2

    最美不过诗经2

    最唯美的诗经读本,最动人的爱情史诗。国学大师汤一介倾情推荐。翻开一卷古老的《诗经》,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沐浴温暖的午后阳光,轻轻吟诵那些唇齿留香的诗句,体会其中不加修饰的旋律,无一粉饰的爱恨,原来,爱情只不过是生活,它只需要我们尽情哭笑,安然相守,最后淡然相忘。
  • 当我转身时

    当我转身时

    吴君,女,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被媒体评为2004年最值得记忆五部长篇之一。出版多本中篇小说集。根据其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的电影已在国内及北美地区发行放映。
  • 田园酒香

    田园酒香

    资深女酒鬼,重生为古代农家童养媳。婆婆凶似虎,公公软如泥,丈夫病怏怏,大姑子……咳,咱就甭提她了成吗?一屋子奇葩守着一间半死不活的酒坊,日子怎么过?林初荷有云:对待婆婆,要像春天般温暖,剩下的事,您就看着办吧!
  • 超级电力强国

    超级电力强国

    一度电,可以让节能灯发光100小时,笔记本电脑开机10小时,采煤27千克,生产15瓶啤酒,创造10元的GDP。那么,60000亿度呢?这是一个电工重生的故事,有关电的故事。
  • 重生之皇夫推不倒

    重生之皇夫推不倒

    前世,他因为猜忌,亲手打掉了他们的骨肉。她为报仇,赐死他蒋家满门。一杯毒酒是他和她之间最后的结局。这一世,他浴火重生,她却全然不知前尘。挑拨离间算计的,狠狠报复绝不手软。那些想要推倒他皇夫之位的,统统靠边站。当重生男遇上未重生的女主,他和她之间因为骄傲和倔强错过的爱情,能否重来呢?大家多多支持,谢谢啦!
  • 绝世鬼修

    绝世鬼修

    六道皆可修真,唯我鬼修独尊!冥界是死者的国度,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荒野与黑暗浑浊的冥河,但却没有丝毫生气。这里没有草木,没有动物,有的只是躺在荒野之中,数之不尽的遗骸白骨,以及被冥河吞噬,不断挣扎,哭喊的死者亡魂。而我们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死气森森的冥界开始的。
  • 捡个男人背回家

    捡个男人背回家

    又是一年大雪冰封隔绝人烟的时刻。风雪肆虐张狂成了一切生命的的主宰,放眼望去到处一片望不到边的耀眼白茫茫。远处高大的雪峰笔直地直插云霄象天神一般耸立在那里,成了一切生灵都无法逾越的屏障。远处葱茏的森林也披上一层皑皑白衣,大雪压青松,鸟雀无声,寒枝料峭。静静地黑水河在冰下缓缓地流淌着,厚厚的艰冰,象一面镜子,更象一面盾牌,无坚可摧。风雪弥漫,呼啸而过,纵横天地,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