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01

第1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思想及时代背景(1)

一时代背景

据《宋高僧传》卷十七《玄嶷传》载,唐武周时僧人玄嶷本为义学高道,因武后崇佛抑道,遂舍道入佛。他的这种特殊经历,说明以他对道教的了解加之生活时代距隋不远,故他在《甄正论》中称:“至如《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之说应为信史。

现存与刘进喜有关的历史资料,时间背景都发生于唐朝初年,可知,刘进喜在思想史的舞台上活跃于隋唐之际,而隋朝仅存38年(公元581—618年),说明他的生活年代及《本际经》的时代背景至少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末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承魏晋、下启隋唐。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说:“伟大的中华民族,经历了魏晋南北朝370年的磨炼,变得比过去更加成熟了,哲学抽象思维的水平更加提高了。中国哲学发展史比过去更加璀璨夺目。”这“是我国思想史空前解放的伟大时代……文化专制主义为殊途同归、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所代替”《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绪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佛教和道教都在这一时期取得很大发展,道教方面北方以寇谦之为代表,南方以陆修静、陶弘景为代表,分别对道教进行了改革。南北朝士族文化与神仙观念的结合,使道教逐渐摆脱了早期民间宗教蒙昧的原始形态并得到官方的承认、扶持。

此时,佛道论衡也异常激烈,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伴随着互相吸收、渗透和补充,改变对方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二教论争在南朝表现为口诛笔伐,而北朝则习惯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干预,往往酿成灭佛、禁道的悲剧如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的灭佛,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的禁道。

北朝末年,周武帝曾废佛道二教,以此作为富国强兵之策。同时,下诏设立通道观,“会通三教,一以贯之”武帝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七日,下诏禁断佛、道二教,经像皆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周书·武帝纪》)。六月二十九日下诏设立通道观,选取佛道二教名人为学士,共一百二十人,令讲《老》、《庄》、《易》,会通三教。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但歧路既分,派源逾远,淳离朴散,形气斯乖。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腾。道隐小成,其来旧矣。不有会归,争驱靡息。今可立通道观,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迹玄文,所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者,并宜弘阐,一以贯之。”(《周书·武帝纪》)“会通三教,一以贯之”的政策,源于天和五年(570)周武帝在《二教钟铭》中曾说,“弘宣二教,同归一揆”,“二教并兴,双銮同振”(《大正藏》第52册,第329、330页。),其实还是想对道教有所保留,只不过这种道教必须是三教会通之道教。这次废佛举措一开始并没有简单粗暴地付诸行政手段直接取缔,而是采取了渐进的策略,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讨论。从天和二年(567)卫元嵩上疏倡议“省寺减僧”以后,至建德三年(574)之间,武帝先后下诏组织过七次三教辩论大会,在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史上首开三教“庭辩”先例。实际上周武帝灭佛动机一开始就很明确,如汤用彤先生云:“励精图治,最重儒术,殊不以戎狄自居而提倡胡教。复深知沙门病国,欲革其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3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灭佛期间,佛教思想界涌现出一批敢于蔑视皇权,勇于捍卫自己的信仰和思想,共赴“法难”的名士与名僧。如:甄銮不惟“上意”,没有屈从皇帝的意旨进行“命题作文”,“帝躬受之,不惬本图,即于殿庭焚荡”,武帝也没有因此迁怒于他。而当“道安法师又上二教论”,“帝览论以问朝宰”,此时竟然没有一个投机分子见风使舵跳出来敷衍趋势,群臣噤声“无有抗者”,皇帝也只好无奈地“于是遂寝”。

武帝亲自与佛教界的辩难,也是一种“奇观”。建德三年(574)五月十六日诏僧、道大集京师,于太极殿命辩二教优劣,僧智炫辩败道士张宾,帝乃自升高座斥佛法“不净”,智炫当面指斥道法更为“不净”。“帝动色而下,因入内。群臣、僧众皆惊曰:‘语触天帝,何以自保?’炫曰:‘主辱臣死,就戮如归,有何可惧!乍可早亡,神游净土。岂与无道之君,同生于世乎?’众皆壮其言。”虽然第二天即下诏二教俱废,但是武帝对智炫“仍相器重,许以婚姻,期以共政”,而智炫不为所动,历尽艰辛“与同学三人走赴齐都”《大正藏》第50册,第631页。此时,道安亦潜逃山林。武帝下令搜访,道安被执诣王庭,武帝亲自相迎并赐予牙笏彩帛和官职,均为道安所拒。公元577年春,周武帝灭齐后与齐地沙门慧远的辩论更是令人惊心动魄,对于令沙门还俗的问题慧远援儒诘难,“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何必还家?”帝曰:“父母恩重交资色养,弃亲向疏未成至孝。”远逼问曰:“若如是言,陛下左右皆有二亲,何不放之,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归侍奉。”远曰:“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故目连乞食饷母。如来担棺临葬。此理大通。未可独废。”最后,慧远大声直斥:“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远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共陛下同趣阿鼻,何处有乐可得!”武帝盛怒之下没有杀他,但云:“僧等且还,有司录取论僧姓字。”《大正藏》第52册,第153页。

有佛教信仰的士族知识分子和精英僧侣,不畏皇权勇于捍卫自己的信仰和思想,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文化的担当意识。武帝的宽容、克制也是政治开明的体现。文化的自信与政治的开明往往又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北周武帝作为鲜卑贵族政治集团的总代表,也是借灭佛之举意欲和“胡”划清界限后赵石虎尝云:“佛是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可宜奉。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大正藏》第50册,第383页。)南朝刘宋末年,道士顾欢借儒家“内诸夏而外夷狄”之说,著《夷夏论》扬道抑佛,认为道教是中夏之教,佛教是西戎之法,中夏与西戎性情、风俗乃至礼法各不相同,“舍华效夷,义将安取”?引发佛道之间一系列激烈的“夷夏之争”。武帝自云:“五胡乱治,风化方盛,朕非五胡,心无敬事”《大正藏》第52册,第154页。,灭佛目的之一是为了发扬儒家正统文化,他也正是以这种文化的合法继承人自居的。这些都说明,此时中国北方(北朝)在经历了数百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孕育”的民族大融合,迎来了它的“成年礼”——文明的回归、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自信,这也是中华民族即将再一次“崛起”的“序曲”。

这一时期的佛道论衡对道教具有开阔视野、深化认识的作用,道教思想界为了回应佛教方面的诘难,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确立新的真理标准。

甄銮《笑道论》的特色在于揭露道书的荒谬,首先:申明对二教的总认识,将道家与道教分开,肯定《老子》而排斥道教。其次:在三十六个标题项下引述道经分别进行驳斥、评论,“三卷,合三十六条。三卷者,笑其三洞之名。三十六条者,笑其经有三十六部”《笑道论》见《广弘明集·卷九》,《大正藏》第52册,第143页-152页。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第一,道书有违历史常识、道教创世之说自相抵牾。第二,论老子化胡说之谬,关于佛与老子的编造混乱不堪、前后错杂无序。第三,道术荒诞不经,更有男女合气之法秽不可闻。第四,道教不仅伪篡道经、剽窃诸子之书冒充道书,而且剽窃佛经又不识其义。第五,道经前后错谬,道教威仪戒律无统。第六,道教诸天之说荒诞无稽,道教神仙谱系混乱。第七,论道教服丹成仙方术的荒谬,道教修持之说缺乏理据。

周武帝当众禁毁《笑道论》后不久,京师大中兴寺沙门道安又作《二教论》,“详三教之极,文成一卷,篇分十二”,立论“教唯有二,宁得有三”?“二教”即儒、释,道教只是儒教的分支。《二教论》吸收了南朝佛教学者的佛道论衡思想成果,理论色彩较强《二教论》见《广弘明集·卷八》,《大正藏》第52册,第136页-143页。除去和《笑道论》重叠的思想部分,《二教论》主要突出的内容有:(1)反对“三教”的提法,比较儒、释、道的深浅同异,说明道教本属儒教,而佛教实际上又优于儒教。(2)批驳当时流行的反佛观点。《笑道论》、《二教论》基本上涵盖了南北朝时期佛道论争的重要内容佛道论衡对于佛教“中国化”,同样起了促进作用。如《笑道论》驳斥老子化胡说之谬,对此汤用彤先生曾说:“汉世佛法初来,道教亦方萌芽,分歧则势弱,相得则益彰。故佛道均借老子化胡之说,会通两方教理,遂至帝王列二氏而并祭,臣下亦合黄老、浮屠为一,固毫不可怪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43页,中华书局。)任继愈先生也说:“佛教初传入中国,为了便于立足……他们忍让着,任凭《化胡经》广为流布,并不进行反驳。佛教显然是利用道教为自己开路,……等到佛教势力强大到足以自张一军时,则发动教徒,利用一切手段攻击《化胡经》。”(《中国道教史·序》第6-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二教论》云:“老子《道经》,朴素可崇;庄生《内篇》,宗师可领。”借抬高老庄经典肯定道家思想贬斥道教,是中国佛教界的学术传统。南北朝佛教学者亦曾参与注解《老子》,《隋书·经籍志》著录晋沙门释惠琳、释惠严分别各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梁释慧观《老子义疏》一卷;梁武帝《老子讲疏》六卷,《旧唐书·经籍志》新著录鸠摩罗什注《老子》二卷(《新唐书·艺文志》亦著录);释义盈注《老子》二卷。唐末,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中,除提到鸠摩罗什、梁武帝注《老》外,尚有佛图澄《注》上下二卷、僧肇《注》四卷。佛教学者注疏《老》、《庄》经典,对于佛教“中国化”,必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道教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及思想背景下日臻成熟的,其表现之一,就是北朝末年大型道书《无上秘要》的编撰和“楼观道”新道派的发展兴盛。而前者实因周武“灭佛”直接促成。

汇聚在通道观里的学者们在“扶成教义”的基础上,为了“会归”各家异说,建成“一以贯之”的道教,就必须首先解决以《笑道论》、《二教论》为代表的,佛教思想界所提出的这些理论诘难,这就是编纂《无上秘要》的起因。《无上秘要》的编撰在道教思想史上第一次以官方的形式,使带有地域、文化差别的道教各派思想融会贯通为一个有机整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手段。为了编纂《无上秘要》,周武帝特地诏命楼观道士王延住持通道观,整理校订三洞经图。王延作《珠囊》七卷,著录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卷,皆缄藏于观内《云笈七签》卷八五,《尸解·王延》,王延“校三洞经图”始于建德三年(574),武帝主持编撰《无上秘要》事在建德末年(577),王延所校道书当为《无上秘要》的重要资料来源,故王延很可能也参与了编撰工作。王延所作《珠囊》今佚。

同类推荐
  • 德古拉之吻

    德古拉之吻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勾勒出一段不为人知的诡秘往事。一场交易,让英俊、高贵的德古拉伯爵来到伦敦。他的出现引起了乔纳森·哈克的注意,他意识到在德古拉伯爵怪异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他竟然是个拥有不死之身的吸血鬼……此时的伦敦陷入了黑暗之中,到处充斥着迷失、噩梦与鲜血。陨灭或者重生,复苏还是沉睡,用跳动的心换来永生,你可愿意?
  • 像他们一样:激情·团结·执行

    像他们一样:激情·团结·执行

    本书以激情、团结、执行为主题,总结了各行各业优秀楷模的杰出事迹,撷取了他们的精彩语录,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及职场定位书写了具有针对性的职场感言。
  • 打开另一扇窗户

    打开另一扇窗户

    此书中相当一部分篇什作于立勤生病前后。生动地记录下她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的心态和她向疾病和死亡抗争的经历。生与死本是人生难免碰到的课题,然而,当一个正处于人生灿烂季节的二十九岁的女人面对死神狰狞面目时,她的心灵该承受着何等的重压和磨难呢?
  • 楼之诗

    楼之诗

    《楼之诗》极富特色,无论是其内容和艺术传达都富于个性特色。兹拈出数点,以概其余。
  •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热门推荐
  • 南非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南非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田健三郎倒卖毒品配方的计划失败之后,受到了博士严厉的训斥,为了完成扩展黑暗兵团的计划,博士再次派遣田健三郎带着大胡子和老鼠眼一起到南非首都去寻找一个大宝藏,传说在这个宝藏内有着数不尽的财富。莱恩、米娜和卡奇带着猫头鹰巴布和魔法杯再一次登上了寻找宝藏及追捕田健三郎的行程……
  • 恨嫁恶王妃:爆笑五公主穿越系列

    恨嫁恶王妃:爆笑五公主穿越系列

    身为南城城主最喜爱的二女儿嫁不出去是有那么点点丢人了,人家只不过是声音大了一点点,脾气臭了一点点,喜欢动手动脚了一点点,小气了一点点,爱财了一点点,可仍然是个美人胚子啊,为何就是嫁不出捏?南恒嘉关于这个问题想了足足五年也没得出结论。第一次相亲竟然被自己看上的极品男人当众拒绝,哼,你是皇子了不起啊,后悔拒绝她,想娶她,门都没有。她可是好马不吃回头草,更何况她还是匹千里良驹。
  • 锦香亭

    锦香亭

    《锦香亭》以安史之乱作为小说背景,写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无穷苦难,贫苦百姓流离失所。客观上已对耽于酒色的皇帝进行了批判。《锦香亭》以才子佳人加历史演义式的写法新颖、别致。在明未清初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
  • 王爷,你欺人太甚(将完)

    王爷,你欺人太甚(将完)

    你不在时,雪一直下,仿佛是在等你回来,我抬头,雪落在我的眉尖化成一片雨水。你不在时,月一直挂在空中,仿佛是在为你照亮回来的路,于是我想变做一颗树,和月亮一起等你。你不在时,树一直摇晃,那影子就象你的身影,时常使我失神。你不在时,风时常又哭又笑,于是风哭时我跟着落泪,风笑时我随它而笑。你不在时,床一直为你而空,是我心中已经容不下她人酣睡,你可知那细微的喘息声曾是我入梦的良药。你不在时,梦不期而至,梦中有你也有我,可梦醒时你却消然而去,于是,我只盼夜夜有梦,梦中有你。你不在时,我食之无味,寝之难安,唯任两鬓生华发,岁月指尖流……雪月你虽不在,我却仍为你保留着皇后的位置……直到永远……我不希望我困住你,但我也不希望再次失去你,如果用江山来和你交换,那么我一定要你,而不要江山。一滴清泪落在我的脸庞,我愕然抬起头时,却发现他已泪流满面,我刚要说什么,他却将手指放在我的唇边,只仰起头长长的叹了一声,然后将我紧紧的拥入怀中,用他的脸轻轻的抚着我的额头…….
  • 求变就是求赢

    求变就是求赢

    当你面对不断变化发展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想有所成就,却感觉迷茫无助之时该如何选择?在进与退、输与赢的关口,你当然会选择“进”与“赢”。而本书题为《求变就是求赢》,就是为你指出想赢就必须求变这一成功的先决条件。本书从求变与求赢的紧密联系、求变的重要性、变的方式、变的途径等各方面,辅以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范例,细致分析指明如何追求到“变”这一重要的社会生存技能,为你释疑解惑,拓展成功的思路,打开胜利的大门,让你顺利走向“赢”的彼岸。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赌后倾城

    赌后倾城

    她,24世纪的皇家赌城掌权者,人送外号‘黑玖瑰’,拥有的财富,权势,足以颠覆一个国家。然,却因为一个男人,被自已的亲生妹妹背叛,一入阿弥地狱,奈何桥上帮着黑白无常坑了孟婆一把,让她老人家一气之下把她踹了个重生,成了苍古大陆烈焰帝国风家的嫡生千金小姐,从此,懦弱无能的千金小姐恍若凤凰涅槃,风华独立,傲视世人,一身赌技令无数人折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洪荒天子轩辕绝第四卷

    洪荒天子轩辕绝第四卷

    盘古涅槃,圣主未现,诸神扰乱世界,导致洪荒分裂,从而引出神魔五帝重现,咒封苍穹一切,史称——“万神劫”。洪荒中毒虫遍地,异兽出没,危机无处不在,这便是始前的死亡之地。然而人类以天生生存的本能存于天地间,而他们之中的强者则在这片生机与死亡并存的土地上谱写出不老的神话。
  • 汉武飞仙

    汉武飞仙

    *第一部*飞仙她,三岁精通天文五岁通晓地理七岁精于卜卦之术九岁便将史记、兵法烂熟于心如今她十三岁,在她却是安天知命的年纪了。无奈却被认定是“丑”颜祸水。穿越到这大汉皇朝,她是他的墨水儿?还是他的“李夫人”?*第二部*杀魔皑如山上雪,皎若云中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她本是月桂树下的天之神女,却在邂逅他后,不惜触犯天条,跟他下凡.他是令神鬼共惧的邪魔,早已习惯千万年的孤寂,为何总割舍不下她?万年的等待,换来的竟是……南柯一梦?推荐我自己的书:《抢钱第一妃》链接地址:(已完结)《汉武飞仙》链接地址:(已完结)《亲亲向日葵》链接地址:(已完结)《残酷总裁》链接地址:(连载中)
  • 气场心理学:潜能的力量

    气场心理学:潜能的力量

    《气场》之后,“气场”这个原本很深奥的词语,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热词,成为人们研究、修炼的对象。但是气场的获得,必须经过历练,仅靠“速成”是难以实现的。而且真正的气场也不是“装装样子”,而必须建立在卓越的能力之上。如果没有超强的能力,气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是难以长久的,更不能感染人。所以,你必须正确认识和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获得强大的能力,如此,你的气场才会有根,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