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号大明奇士,丹丘先生,涵虚子,馰仙。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除《逍遥山万寿宫志·净明朱真人传》作第十五子以外,《明太祖实录》卷一一八、《明史·诸王·权传》、《吾学编》卷十二《皇明同姓诸王传表》、《?山堂别集》卷三二《同姓诸王传》等,皆作第十七子;《明英宗实录》卷一七、1958年江西新建县出土的《故宁献王朱权圹志》则作第十六子。今从《圹志》)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宁王,卒于正统十三年(1448)(其生卒年,据《故宁献王朱权圹志》,及《明太祖实录》卷一一八,《明英宗实录》卷一七,《明史·诸王·权传》)谥献,世称宁献王。由于他的特殊经历,促成他信仰道教,并撰著有道书多种,还自称是太清南极冲虚妙道真君下凡,后世净明道又尊其为一代祖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信仰道教?其道教思想内容如何?本文拟作一些探讨。由于他的道教著作存世甚少,故本文对其思想的论述,难免疏漏,希方家不吝指正。
据现存资料,有三件事对朱权一生的影响最大,是促使他不敢迷恋王爵,渐自韬晦,以致信仰道教的主要动因。一是建文元年(1399),其封国大宁被燕王朱棣(后之明成祖)用计袭取,弄得兵破国亡。朱权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宁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受命之国大宁(在今内蒙古宁城西)。据《明史》卷一一七《诸王·权传》说,其封国大宁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而且当时宁王又拥有重兵,“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是明初拥有重兵的几个北方藩王之一(据刘晓《吾学编》卷一五《皇明同姓诸王传》,明初,为了护卫北方边疆,太祖所封北方诸藩王,如北平燕王、大宁宁王、广宁辽王、宣府谷王、大同代王、太原晋王、西安秦王、韦州庆王、甘州肃王等,皆拥有重兵。)正因如此,朱权的大宁很快成了朱明王朝内部争夺皇位者的注意目标。首先,在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反建文(自称“靖难)之后,辅佐建文的齐泰等人担心与燕国接壤的宁王和辽王(都辽宁广陵)通燕,故于该年八月“召二王还京,辽王至,宁王不至,诏削权护卫”( 《吾学编》卷一一,《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其次,大宁又成了燕王朱棣争夺天下首先觊觎的对象。明郑晓《吾学编》卷一五曰:“文皇(当时为燕王)靖难初,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见大宁朵颜诸夷骁勇善战,戍卒皆闾左罪谪,不能寒。吾得大宁,断辽东,得胡兵助战,吾事济矣。”(《吾学编》卷一五)遂于该年“冬十月壬寅,以计入其城。居七日,挟宁王权,拔大宁之众及朵颜三卫卒俱南”( 《明史·成祖一》)所用何计?明郑晓《吾学编》和明陈建《皇明通纪集要》皆有所记载,《吾学编》卷一五说,一方面,燕王“率锐卒千人,倍道趋大宁”;另一方面,又“遗书宁王,言穷蹙求救吾弟”。于是,宁王“邀文皇单骑入城,执手大恸,言不得已至此。南兵百万(按指建文帝——引者注),旦夕且破北平,非吾弟表奏不可。宁王为草诏谢,请赦。居数日,款洽不为备。”(《吾学编》卷一五)
此时北平锐卒已伏城外,又暗令亲密吏士入城,阴结朱权所部胡兵酋长及思归之士。数日后,“文皇辞去,宁王饯郊外,伏兵起执宁王,拥入关”( 《吾学编》卷一五)宁王所部将领,除朱战死外,或遁或降,部队全部土崩瓦解,而燕王“靖难兵益强”矣。陈建撰、江旭奇补《皇明通纪集要》卷一一所记同,并谓“宁府妃妾世子皆携其财货,随宁王还北平。”(《皇明通纪集要》卷一一,台湾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从此,宁王失去封国,被置于燕王帐中,“时时为燕王草檄”。很明显,这件事对朱权的打击是很大的。
第二件事是建文四年(1402)十月之改封南昌。史籍记载,燕王夺取大宁,挟持宁王南归之时,曾向宁王做过将来“中分天下”的许诺。《明史·诸王·权传》说:“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明何乔远《名山藏》说:“燕王谓王(权)曰:事成,分天下半。”(《名山藏》卷三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版)我想,当时如果燕王真的说过这样的话,那只是对宁王的安慰。谁不知“天无二日,国无二王”的道理,到把建文帝赶下台那一天,燕王怎肯把天下让一半给别人?故此诺言,在燕王方面说,是一张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在朱权方面说,只能是画饼充饥而已。
史籍记载,在燕王朱棣打天下的“靖难”期间,又曾对朱权做过“自择封国”的许诺。考虑到夺了朱权封国,心有内疚,许其另择封国,是想对朱权进行补偿。如果说,“中分天下”的许诺,是燕王言不由衷的话,而“自择封国”的许诺,则可能是真诚的。但就是这后一个看似真诚的许诺,后来也是没有兑现的。《明成祖实录》卷一一说,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八月,即成祖登位二月后,“宁王权遣人奏请封国,欲得杭州。赐书报之曰:杭州,昔皇考尝以封第五子为吴王,后考古制,天子畿内不以封诸侯,遂改河南。建文不遵祖训,封其弟允趀为吴王,众议非之。往者尝许弟自择封国,吾未尝忘。今博咨于众,咸谓建宁、荆州、重庆、东昌皆善地,弟可于四郡内择一郡,遣人报来,庶好经营王府。”《明史·诸王传》、郑晓《吾学编》、何乔远《名山藏》等所载稍有不同,《明史·诸王·权传》云:“比即位(指朱棣),王(指朱权)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尽管诸史记载略有不同,但朱权的请求没被允准,成祖“自择封国”的许诺没有兑现,则是一致的。
应当特别指出,无论朱权所请,或成祖所许选择之地中,皆无南昌,但仅两个月,朱权即得朝命,改封南昌。郑晓《吾学编》卷一、陈建《皇明通纪集要》卷一二谓,在建文四年(1402)“冬十月,宁王权来朝,改封南昌”。《明史》卷六《成祖纪》、《明史·诸王·权传》、《明太宗实录》卷一七,则皆谓在永乐元年(1403)二月,“徙封宁王权于南昌”。盖建文四年十月为改封之年月,永乐元年二月为“遣王之国”之年月。既然朱权并未请求改封南昌,成祖提出让他选择的四地中也无南昌,为什么两个月之后突然改封南昌呢?这究竟是宁王权后来改提的请求,还是成祖的诏令?确是值得探究的问题。郑晓《吾学编》和何乔远《名山藏》有下列记载,与此有关。《吾学编》卷一五说,当宁王权求苏州不许,求杭州不许,心中产生怨恨,“遂出飞旗,令有司治驰道。上大怒,王不自安,屏从兵,从五六老中官走南昌,称病卧城楼,乞封南昌。上不得已,即藩司为府,改封王”。《名山藏》卷三七记载大致相同。照此说来,是宁王权做了错事以后,私逃至南昌,请求改封南昌,成祖被迫答应的。但此说法,已遭到比郑晓稍后的明代另一学者潘柽章的反驳,潘在《国史考异》中说:“此说最为疏野不经。宁王初无欲得苏州事(按《明太宗实录》只请求杭州,无请求苏州之语——引者注),所谓畿内不以封者,盖太祖始封于吴,而杭州亦吴地也。王(指朱权)以壬午(建文四年)十月来朝,仅数日,而江西之命下(按《明太宗实录》卷一三,宁王十月壬子来朝,十月辛酉命改江西布政司治为宁王府——引者注),又五月而后之国,安得有飞旗治道,及称病卧城之说耶?”(《国史考异》,《明史考证抉微》第148页,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版)按潘柽章的意见,宁王权治驰道奔南昌之说“疏野不经”,但因宁王“恃帷幄功,以旧封荒瘠,要求内徙则诚有之”。他推测说:“岂南昌之徙,实出王(朱权)意,因入朝自请之,而成祖遂举以授之耶?”(《国史考异》,《明史考证抉微》第148页,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版)此宁王自请改徙南昌之说,并非没有可能。因为朱权在提请苏州、杭州都不获准的条件下,成祖提出可供选择的建宁(在福建)、荆州(在湖北)、重庆(在四川)、东昌(在山东)等,又都不很理想,遂退而求其次,选择南昌,这是合乎情理的。但奇怪的是,二十余年之后,即当成祖崩,仁宗即位之次月,即永乐二十二年(1424)九月,宁王权即上书仁宗,声言“南昌非其封国”。宁王此举,潘柽章怀疑是朱权自悔前言的表现,说:“岂宁王先自择之,而复悔之耶?”我认为有这种可能,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南昌当初并非宁王自择,而是成祖以皇命决定的。观乎仁宗答书曰:“南昌,叔父受之皇考已二十余年,非封国而何?”(《明史·诸王·权传)仅是就既成事实证明南昌是宁王的封国,并没有说南昌是朱权以前自己请封的。因此,非宁王自择的可能是不能排除的。当然,究竟是宁王自择或成祖所命,因史料不足,是难于查清了。不过从他上书仁宗之举可以看出,朱权对改封南昌是有意见的。当成祖在位时,或许因成祖防之甚严,不敢表露不满情绪,而在成祖死后,恃其为仁宗叔辈,就敢于把不满表示出来了。
第三件事是永乐元年(1403)朱权之国南昌不久,被人告发诽谤巫蛊事。《明史·诸王·权传》说,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之后,“已而人告权巫蛊诽谤事,密探无验,得已”。郑晓《吾学编》卷一五云:“已而人告王诽谤巫蛊事,上书谕王,王不自安,稍自敛戢”何乔远《名山藏》卷三七云:“己,人告王诽谤巫蛊事,竟己,自是不敢有求。以上诸书都只用一句话记述了此事,并未述及具体内容,也未记月日。《明太宗实录》卷二五也只简单记了此事,但较详细地记了明成祖为此事赐给朱权的书信,将此赐书系于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称:“先是有首宁王权诽谤魇镇事者。上曰:此不出王,盖小人为之以陷王。譬如爱木,必去其毒,凡再遣人捕之,权皆掩蔽不发。至是,赐权书曰:兄弟同气至亲,数年躬履艰难,也为保全骨肉,岂有他意哉。近者之事,既悉置不问,但欲去二三小人以示警尔。……所以决欲去之者,为贤弟计也。书至,更不必蔽,亦不得有所蓄疑。”据此,此事发生在永乐元年十一月或之前,即朱权之国后不久。尽管诸书皆未记述具体内容,推测当为诽谤成祖和用巫术魇镇成祖之事,这显然是一件十分严重的欺君大罪。因无其他资料佐证,此事之真假也难判断,到底是其下人所为,或是别人之诬陷,现已难于弄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