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700000009

第9章 略论中国佛教的特质(2)

禅宗的简易性,体现在"见性成佛"和"顿悟成佛"的主张上。禅宗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本性),"佛性常清净";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智慧("菩提"),能够觉悟佛性而成为佛。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云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慧能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敦煌本《坛经》。)众生是否成佛,关键在于自性的迷悟,这是把心外的佛变成心内的佛,把佛变为举日常见的平常人。禅宗还宣传众生无须长期修习,一旦突然觉悟自身的本性,就可顿然成佛。这就是区别于渐悟的顿悟。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敦煌本《坛经》。)"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敦煌本《坛经》。)顿悟完全否定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否定旷劫不息的累世修行,是一种高度快速的成佛法。按理说禅宗是必须坐禅的,而它为了照应中国的风俗习惯,后来甚至连坐禅也省免了。它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担水斫柴无非妙道"。一举一动都不离道场,不管是用心用情,都会归于性海,成就佛道,也就是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的妙道。净土宗的简易法门是"称名念佛"。净土宗的先驱、北魏名僧昙鸾,提出成佛有难行和易行二道,宣传只靠"自力",没有"他力"(佛的本愿力)的扶持,要修行成佛是痛苦的,也是困难的;反之,乘着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往生净土,就非常快乐,也易于达到目的。唐代道绰继承昙鸾的思想,进一步把佛的教法分为圣道、净土二门。宣扬离圣人久远,圣道门不是一般众生所能悟证的,只有净土门简要易行,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能往生净土。道绰弟子善导是净土宗的真正创始人。他提倡以念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念佛法门原有三种:一是称名念佛,即口称佛的名号,如称南无阿弥陀佛,诵念不已;二是观想念佛,即专心观佛的美好相貌和所居佛土的庄严景象;三是实相念佛,即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昙鸾倡导的念佛包括上述三种,经过道绰到善导,转为侧重称名一门,主张日念佛号七万、十万声。以为如此一心机械地反复念诵佛的称号,念念不舍,就可凭借阿弥陀佛本愿的他力,往生佛国。这种净土法门以其简易方便而流行于中国古代的穷乡僻壤、大小城镇,为缺乏文化而需要信仰的平民大众所普遍奉行。

二、中国佛教特质的根源

中国佛教的根子在中国而不在印度。中国佛教的特质,归根结蒂由中国国情所制约和决定。形成中国佛教特质的根源,可分为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两大类,下面简要地论列其要点。

关于社会根源,重要的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严密统治。中国自秦汉以来,直至清代灭亡,始终是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皇帝及其所属的官僚统治机构是统治阶级——整个地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掌握着绝对的政治权力。在印度,僧人见了在家父母和王者都不跪拜;在中国,王者则要求僧人跪拜。印度佛教有"治外法权",中国佛教则必须受世俗法律的治理。中国最高封建统治者往往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提倡和扶植佛教,也出于同样的需要而限制甚至毁灭佛教。封建统治者的佛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佛教的命运、方向、轨道和特点。

(二)以家族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伦理关系。由此形成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的纲常名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一套道德规范。"忠"、"孝"是封建社会政治道德领域的两面最高旗帜,是人们生活和行为的最高准则。中国封建社会的深厚的伦理关系网络、强大的道德观念,既是抵制佛教流传的核心力量,也是融化佛教信仰的消融剂。

(三)政治上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这直接推动了统一的佛教的形成。隋唐时代形成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佛教宗派及其判教学说,就是这种国情的反映。

(四)封建统治阶级的变迁和农民起义的频繁。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迄至隋唐时代,士族地主渐趋没落,庶族地主日益兴起,促使贵族化色彩较少的佛教宗派形成和流传。中国农民人数众多,不断爆发起义,也不断遭到失败。农民文化落后,居住分散,劳动繁重。为了适应这种状况,直指心性、顿悟成佛的禅宗,和口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由于其简易性,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至于思想根源,比较重要的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于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儒家的人文本位思想和道德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最具特色的主要部分。各种宗教信仰为了求得自身的传播,总得这样那样地和儒家思想妥协、调和。

(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道家宣传"道"("无")为本体,追求与"道"相冥合的精神境界,往往被中国早期僧人视为佛教出世主义思想的同调。中国佛教学者,绝大多数在出家以前,是先受儒家学说的洗礼,再经道家思想的熏化,然后学习、钻研、接受佛教理论,这种知识形成的层次、程序和结构,必然深刻地左右这些僧人对佛学的理解。

(三)传统宗教迷信的作用。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早已形成以天帝和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宗教信仰,在汉代又产生道教,这都在一方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征。为了迎合中国的社会风尚,一些僧人采用流行的迷信观念,以吸引群众。天台宗人慧思甚至试图将佛教和道教的壁垒打通,使成佛和成仙合二为一。

(四)传习和融会过程中语言和思维差异引起的变化。汉语和印度梵文不同,单音节,并非字母拼成,缺乏语尾变化,无所谓语格、文法上的各种形式的变化,这样就很难通过单独的词来判断它的确切含义,而必须通过前后文的相关意思来判别其真实意义。语法的组织结构不同,直接影响思维方式。印度佛教经过中文的翻译传播,被消融于古代汉语的思维形式中,某些印度佛教的本来面貌也就消失了。

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全面的作用下,中国佛教形成了不完全相同于印度思想的学说,开创了一种近乎新的思想境界。

三、几点初步的看法

(一)佛教不是一成不变的信仰和思想,中国佛教在形态、方法和理论系统上都存在着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这种变化根植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来源于民族的心理意识、思想方法和风俗习惯。这里我们想着重指出的是,在儒家正统思想的长期宣传、教育、熏陶下形成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潜在的民族心理意识,具有对外来思想转化的力量。因此,佛教各宗派的流传兴衰,往往与是否具有民族性直接相关。一般说来,民族性质愈少的宗派,很快趋于衰落,民族性质愈多的宗派,则能较持久地兴盛不衰。

(二)中国佛教三大特质的形成,大体上先是在早期对外调和儒道,继之是隋唐时代的对内融摄,并由繁转易,随后自宋代起,调和倾向愈来愈全面,愈来愈强烈,以致愈来愈失去原来印度佛教的本色,而几乎归属于儒家,成为儒化的佛教了。中国佛教三大特质可以归结为适应性、应变性的特征,这是中国佛教得以延续的原因,也是中国佛教日益改变印度佛教面目的原因。中国佛教的应变性,除了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外,还和中国佛教的地位与力量直接有关。中国佛教在封建社会始终未占正统的地位,尤其是在传入之初和宋代以来,佛教势力或者弱小,或者衰微,其调和色彩就更为突出了。

(三)佛教日益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不断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吸取和改造的过程。佛教的若干理论为道教所大量摄取,佛教的般若理论也丰富了魏晋玄学,佛教的心性学说也被一些儒家学者援引为伦理思想的补充,宋以来更被理学所融化。外来佛教能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看来需要合乎两个条件,一是有独特之处,二是适应原有思想文化发展的轨迹。佛教的因果报应、心性理论和修养方法就是合乎这样的条件而被吸收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的。

同类推荐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热门推荐
  • 地震大冒险(科学大探险)

    地震大冒险(科学大探险)

    布瓜博士、乐乐淘、小猴、苏拉来到了日本,遇到了把他们当绑匪的大少爷“横川一郎”,误会解开后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并决定一起去游历台湾,在那里他们又会遇到什么刺激的好玩的事情呢?打开本书与大家一起来游台湾吧!本书读者对象是针对5~16岁的儿童,在奇幻与冒险的故事中,激发他们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 无量山旧事

    无量山旧事

    慨叹盛世浩劫,英雄挥剑斩苍茫。无量,浩瀚苍穹,谁与争峰?举杯邀明月,生死两仓皇。人道是,混战枭雄几多长?
  • 云上法师

    云上法师

    两千年前,洪水肆虐,幸存下来的人们向神祈祷,神便将大陆的三分之一从海面升起,直达无尽云海之上……“正是那段失去施法能力的日子让我理解了法师的存在意义,”讲台上,约翰·歌特侃侃而谈,非常欣赏听众们全神贯注的表情,“对于一位真正的法师而言,丧失施法能力并不是生活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发生在云上世界中的,少年与少女们的故事。欢迎阅读。提示:阅读请从第一卷《春日祭礼》开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那个人

    那个人

    罗伟章, 1967年生于四川宣汉县,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作家研究生班。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四川文学奖等,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被有关专家称为“活跃的同辈当中分量最重、最突出、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成都。
  • 三国之第四帝国

    三国之第四帝国

    这里有你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有你曾经忽略过的好汉。有经典的战役。也有不经典却很重要的战争。公元189年,永汉元年,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董卓从此控制了朝廷.自此天下大乱。所谓乱世出英雄,且看李腾在这乱世之中如何斩将夺城,建立丰功伟业,成为一代帝王。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6岁时,诸葛亮失去父母。14岁时,他领全家南迁,一路谋划躲过兵乱和仇杀。20岁时,他被公认为“卧龙”,却安于耕读不谋仕途。26岁时,对三次来访的刘备,诸葛亮微笑着讲了356个字,天下大势便如拨云见日。刘备集团此后三十年的发展战略,就此奠定。出山后便逢曹军压境,危难中诸葛亮孤身渡江,巧妙激将孙权抗曹,这才有了赤壁大胜。当东吴还在庆功,诸葛亮已定计拿下了最大战果——荆州四郡。得诸葛亮后不到一年,刘备便从绝境中崛起。43岁后,诸葛亮独掌军政大权,从此开启了蜀汉十年的强盛期:内用法家富国强兵,外领大军南征北伐,打得曹丕一度考虑迁都。
  • 霸主的冷酷宝贝

    霸主的冷酷宝贝

    原名:赖上你的爱在意大利的一场有缘的邂逅,他对她一见钟情,从此,展开了他对她的死缠烂打。无奈啊,这个冷酷宝贝,真的好难打动啊......没关系的,他可以继续用他的爱的表达方式!!!有空时,就逗逗她,抱抱她,亲亲她。必要时,再设个爱情大陷阱给冷酷宝贝跳!!!这下,你逃不了了吧?推荐下自己的文,霸主的淘气宝贝,有空去看看。我的群:4362889
  • 久违了,前妻! (大结局)

    久违了,前妻! (大结局)

    一个可笑的错误,他风光迎娶她,婚后他们却相敬如‘宾’他一向抢手,对于他的好行情,她一百二十个肯定,女人心中的好好老公,单身佳人眼中的钻石情人。对她,他礼貌、关心、爱护、却单单没有爱他不爱她,即使她用了二年暗恋,一年相识再加上六年的婚姻,他仍不爱她他的责任让他无法同其它人一般绝情的推开不爱的女人千般努力,万番决心希望来了又去,那只手牵了又松开最后的最后,她仍逃的狼狈不堪。只能丢盔弃甲,在离婚书上签下她最后的成全时光匆匆,转眼几年再次相遇,一切又乱了、陷了……
  • 美相公

    美相公

    【正文已完】“雁儿,过来,坐我旁边”吴少玉轻躺在软榻之上,一双美目微闭,美色极了。“我...”雁儿本想誓死不从,你叫我过去,我就得过去吗?可是双腿却不自觉的往软榻那边靠。“雁儿,要听相公的话,不然不给你饭吃!”某人威胁的在自家小娘子耳边轻轻吐着气。郑落雁无奈,为什么自己总是无法拒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