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将"道"作为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的根本动因,贯穿于道教的一切思想与观点之中,离开了道教"道"之基础,道教宇宙观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失去赖以建立其认识论与宗教观的客观基础。"不仅在西方的逻各斯中,而且在中国的"道"中,都有一个词在力图为那不可命名者命名。"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在夏、商、周三代,人们都以"天"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殷代崇信天命,周代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新观点,但仍以天为最高的主宰。春秋时代,很多人谈论天道。其所谓天道指日月星辰的变化及其与人间祸福的联系,既有天文学的意义,也包含占星术的迷信。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还有先于天地的最高存在,称之曰道。"张岱年著,邓九平编《张岱年哲学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502页。"道"既是道教宇宙生成与演化规律之体现,又贯穿于其天体生成演化秩序的全过程,是道教关于天体演化本质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必然反映。"万物乃有"道"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自然而然的化生出来。"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天体生成与演化"道"之说是道教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宇宙天体起源、生成与演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体现,反映了道教自然观对于天体起源的根本认识。
第一,"道出无形,万殊之源"。"道是唯一永恒的,因而是绝对宝贵的;它既是秩序,也是生万物的实在根基,也是一切存在的永恒原型的总体。"(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2页。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塞难》中认为:"道者,万殊之源也。"《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38页。首先,"道出于无形"。《太上妙始经》说:"道出于无形、无名、无声、无色、无味,淡然以虚无为宗,自然为生,以清微玄元之气为本,有无极之功。无表无里亦无上下,无有前后。"《道藏》第11册,第431-432页。其次,道具有自己的特征。"静为一体,先天地而生,其要妙广远弥漫,不可得名,故字之曰道。合则为元气,散则天地。天地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合,会数穷于三五七九而天地寿尽。寿尽之时,阳精化为火,阴精化为水,先以火烧,其上至六天,下至九地,然后以水平之,混而归一。"同上。其三,道具有重要功能。道教认为:"复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开,方复分别元气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天玄而清,地本而黄,太阳之精为日,太阴之精为月。复分日月之精为星辰,二十八宿。天有四时五行六甲十二时,天地之气交合,然后人民、禽兽、草木、蝖行、蠕动,森然皆生。乃有五岳四渎三十六山,兴云布雨,置立三皇五帝,胤胄百姓。"《道藏》第11册,第431-432页。
第二,"道为源本,陶冶百氏"。道具有天地万物之源,能"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体现了其所具有的本源之地位。"道之为源本"。《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87页。《抱朴子·明本》曰:"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者也。"同上,第185页。道教的重要著作《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认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道藏》第2册,第944页。这里指出了"道自虚无",即天体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是"道"之运动规律所决定的,而"道"之本然则源于虚无,又称之为"自"之然,由虚无产生"道"之运动,而道则生一气,一气产阴阳,阴阳合"天地人"三体,"三体"生万物,从而形成万物生生不息循环运动,形成宇宙世界千姿百态、生机勃勃之本然。道虽然来自"虚无",但又体现出道之固有本然之性,如果没有道之存在,就没有天体演化之本然。
虚无自然道之固,虚无恍惚道之无。自然不存,俯仰自睹,常守玄素,须臾为早,知雄守雌,魂魄不离身也。物有自然道不烦,自然者,天地大神。不存不想,气自往来也。《云笈七签》第293、294页。
所以"虚无自然"是道固有的本质属性,是道"无"之体现,这种"无"乃为"道"之本然的存在状态,没有虚无之"无",就没有天体存在之"自""然"。"道"只有在"自"之"然",即自身固有的本然属性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自身所具有的运动规律,并成为"天地大神",使天体按照其本然所具有的规律"往来"运动,使天体演化循环往复、宇宙天体生生不息。
第三,"道无形色,自然化育"。对于天体生成与演化的"道生天地"之说,体现了道教"道化论"的思想。詹石窗先生在《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一书中认为:""道化"论是关于"道体"外化为宇宙及其发展变化的学说。"詹石窗《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道本身是一个正统儒教的概念:宇宙的永恒秩序,同时也是宇宙的发展本身,一切非辩证地完成的形而上学往往认为秩序与发展一样是同一的。"(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2页。北宋张继先在《明真破忘章颂·道生天地》中从"道生天地"、"天地生人"、"人禀阴阳"、"一气生三""人身三宝"五个方面对"道"生"天地人"的顺序与过程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体现了道教自然观对于天体生成与演化发展规律性的基本认识。道教认为"道"作为天体生成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混沌未分,先有道,道无形色,亦无情,自然化育生天地,天道轻清,地道宁。"《道藏》第19册,第848页。道教的"道生天地"思想是道教天体生成与演化思想的重要部分,其内容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道"在存在的时间上处于"混沌"之先,即天体还未分"混沌"之时,就已经有"道"的存在;二是"道"所具有的属性与特点为"无形色","亦无情";三是"道"所具有的功能为"化育生天地",表现的形态则为"自""然",即自身固有的内在属性;四是"道"作为天体起源与天体演化的过程,具有自身的规律,并通过天体演化运动使"天地"各表现为自己的不同状态,即"天道轻清","地道宁"。"道生天地,始无名分,分判阴阳,立五行,人位其中灵万物,人从天地,道生成。"《道藏》第19册,第848页。
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宇宙生成与演化"三生"之说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思想,并运用其具有宗教化特点的"神化"老子的过程,表达了道教对于天体生成与演化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道教宇宙生成"三生"之说的重要内容,是道教自然观作为宇宙演化认识论在天体起源与演化方面的具体体现。
第一,"乃命之道,乃成之故"。道教在《太上老君太素经》中对于宇宙生成"三生"之说,作了如下论述:"道太素之时,神往营之,道乃生之,生之形之道,乃命之道,乃成之故。天地成形,道德成经,道莫大于自然,德莫大于长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地。天地充满,满则损,损则反其本,故天一无不覆,地一无不载,日月一无不照,故知之一不知也,不一之一无一之知。"《道藏》第34册,第462页。其对于"三生"之说的"本然"认识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宇宙生成与演化"三生"之说的本然本质乃为"生之形"、"命之道"、"成之故",是道教对于万物"生"与"命"本质属性认识的集中体现,"营之"、"生之"、"形之"、"命之"、"成之"等运动变化,则体现为道教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三生"本然规律性所具有的运动特点,是宇宙天体和生命运动的重要体现;二是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的"三生"之说是道之本然的本质要求,"天地成形"、"道德成经"所体现的本然规律性,被道教称之为"自然",其内在属性所体现的本质乃为"道德",即"道莫大于自然,德莫大于长生"。道教对于宇宙天体"三生"的认识,表现了"道"、"天地"、"人"生生不息而"长生"的本然规律性,这种生是"德"之规律;三是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三生"之说体现了道教对于宇宙运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即"天地充满,满则损,损则反其本","满"与"损"、"反"与"本"是一个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表达了道教对于宇宙天体运动变化基本运动规律的本性认识。万物由"一"而生"三",最终将由"三"返回于"一",表达了道教天体形成与演化的"三生"之说在宇宙生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三一混合,名曰混沌"。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经典《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中通过"为一"、"为二"、"为三",展示了由于"太初"、"太始"和"太素"的不断变化而使宇宙天体形成发展演化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道家"三生万物"思想的延续与"神化",是在道教天体起源"老子"之说基础上逐渐形成与演变的,是道教宇宙生成"三生"之说思想的重要体现,体现了道教关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与过程。"道者,谓太初也,太初者,道之初也。初时为精,其气赤盛,即为光明,名之太阳。"《道藏》第34册,第620页。
道之初,藏在太素之中,即为一也。太素者,人之素也,谓赤气初变为黄气,名曰中和,中和变为老君,又为神君。故曰黄神,来入骨肉形中,成为人也。故曰人之素,藏在太始之中,此即为二也。太始者,气之始也。谓黄气复变为白气,白气者,水之精也,名太阴,变为大和君。水出白气,故曰气之始也。此即为三气也。故三始之相包也,气包神、神包精。故曰白包黄、黄包赤。赤包三、三包一,三一混合,名曰混沌。故老君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混沌若鸡子。此之谓也。同上,第620页。
道教根据"三生万物"展现出了宇宙生成演化的三个主要阶段,"为一",即"道之初也。初时为精,其气赤盛,即为光明,名之太阳";"为二",即"太素者,人之素,藏在太始之中";"为三",即"太始者,气之始,水之精也,名太阴"。使"太阳""太素"、"太阴"即"道之初"、"人之素"、"气之始"通过"三始相包"、"三一混合"而成"混沌",表现了"道"、"人"、"气"三者渐进形成与演化的顺序与过程,使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具体体现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与过程中。这个过程是道教对于宇宙天体演化"三生"之说的深入认识,是道教宇宙天体生成之说的重要内容。
第三,"三一之中,有数无量"。道教在《太上洞玄宝元上经》中(又名《自然经》)表达了"三生"之说三个方面的认识,即"应乎万物"、"周流六虚"、"有数无量"等。道教认为:"自然源一,应乎万物为三,万物作复由乎四气、五行,周流六虚,同归宗一。一为道子生二,二生三,三一之中有数无量。"《道藏》第6册,第253页。使道教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的"三生"之说在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方面表现为"有数无量",其功能与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天体宇宙形成与演化的"三生"之说,宋徽宗赵佶注《西升经》则更为具体和形象地表达了宇宙天体生成的顺序与过程,即"天"为一,"地"为二,"人"为三。从而使"万物"按照"一二三"的顺序和程序生成与演化,使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有象"、"有精",即具有形成与演化的顺序性和规律性,又使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的顺序与过程表现为"玄之又玄",体现了其宗教化的神秘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浑沦既判,清轻者为天,道生一也;浊重者为地,一生二也。冲和气者为人,二生三也。以至万物盈于两间,皆自道而生,出于太素,无质之先,恍惚之中有象,窈冥之中有精,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藏》第11册,第496页。这里通过道家的"一二三"表达了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的顺序与过程,即宇宙天体生成的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清轻者为天,道生一也";第二阶段,"浊重者为地,一生二也";第三阶段,"冲和气者为人,二生三也"。这种"三生万物"思想又具有"玄之又玄"之神秘性,是道教自然观对于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顺序和过程的本然规律性的宗教化认识。
三"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宇宙生成与演化"三始"之说
"道教的宇宙生成论,基本上本于儒学纬书之宇宙生成论。"李养正著,张继禹编订《道教经史论稿》,第331页。道教将宇宙生成的顺序和过程划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几个阶段,这个序列出于《易纬·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武英殿聚珍板丛书本。对此,道教《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则认为:"大道妙用也,有太易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且气、形、质三具而未相离散曰混沌,是万物未分判也。轻清为天,重浊为地。"《道藏》第19册,第925页。这里将天体起源的顺序与过程通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几个阶段清楚地表现出来,认为在"太易"阶段天体"未见气",只有到了"太初"阶段才成为"气"之始,"太始"阶段"形"之始,而"太素"阶段则"质"之始。由于天体起源之时"气"、"质"、"形"未分,又称之为"混沌",并由此而形成了宇宙万物世界。
《乾元子三始论》在论天地生成之序时说:"天地者,起于太易,太易者不可见也。"《道藏》第4册,第19页。以太初为气之始,太始为形之始,太素为质之始,故名"三始"。使宇宙生成的"气"、"形"、"质"建立在"三始"基础之上,并实现"顺序和过程"的有机结合。道教《乾元子三始论》通过"太初"、"太始"、"太素"论述了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的具体顺序与过程,从而形成了宇宙天体生成的"三始论"之说。
第一,"从坎而生,易变为一"。天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为"气之始"。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将"气"作为构成宇宙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道教则认为"气之始"在"太初"。"太初者,气之始也,从坎而生,故易变而为一,一者阳之始也,天地之元气也。"《道藏》第4册,第912页。这里将"太初"、"气"、"一"、"阳"、"元气"等同于相同的事物,是宇宙天体演化的基本起始阶段,没有"太初"的"气之始"就没有宇宙天体的生成与演化,只有宇宙世界产生了"气",才会有天体的"形质",才会存在生命生态系统的运动。
第二,"名之曰器,一变为七"。天体形成的第二阶段为"形之始"。在天体起源与演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气"是"无关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的一种存在方式。只有到了"太始"阶段,宇宙天体才具有"形",是宇宙天体"形之始"。道教认为:"太始者,形之始也。名之曰器,一变而为七,七者,南方火位也。阴阳交泰,万物长养矣。"同上,第913页。宇宙天体由"气"而进入"形",是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第二阶段,该阶段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天体演化开始有了"形"之状态,并在这种"形"的基础之上"一变而为七",使天地万物长生长养,"阴阳交泰"而进入天体演化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三,"形质具名,三始熙育"。天体形成的第三阶段为"质之始"。宇宙天体的形成与演化除了需要一定的形态和外在之"象"以外,还需要内在的"质"之要求。"太素者,质之始气也。形质具名曰大象而未相离,故曰混沌涵不散也,万物莫不因此三始而熙育焉。"《道藏》第4册,第913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形质具名",因而称之为"大象"。使天体所具有的"形"与"质"未相离,并通过"形质"变化而使万物不断地作"质量"互变运动。宇宙万物的演化按照"三始"所具有的顺序与阶段孕育和发展。
道教《太上老君开天经》详细描述了宇宙从"太初"、"太素"成"混沌"到"天地"、"山川"、"日月"、"人民"形成发展的过程,反映了道教自然观对于从"天"到"人"的宇宙生成顺序与过程本然规律性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