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900000048

第48章 治政观(6)

这里要求"理国圣人"、"率身从道"、"道与天合"、"冥契上玄"、"万方顺之",并以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为例,提出了圣人"理国"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的行为要求:一是"理国"应该观"天象""地宜"以及鸟兽动物与人之和机,即"仰则观象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二是"理国"应该符合"万物"之情性,并照顾和考虑人与万物、万神"诸身"、"诸物"之关系。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三是"理国"应该顺应自然之变化,即"身之所行","吉则应之","凶则违之","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是"我无为而人自化"的一个过程。因此,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又说:"体道合德,委任自然,而物自宗之,江海所以为王者,无智巧以悦之,无憨惠以怀之,无威令以束之,无刑法以勤之,无机权以制之,百川所以朝宗者,以其处下,物自顺之,由是而言,人之处之谦逊,志恭恕,不争者,有国聚人,斯为要矣。"《道藏》第14册,第538页。道教的治政行为"理国"、"政令"所体现的是"自然"理国而"无"政令。其"无"政令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道合德"、"委任自然而物"乃为"理国"、"政令"之本质;二是"江海所以为王者"无政令,即"无智巧"、"无憨惠"、"无威令"、"无刑法"、"无机权";三是"百川所以朝宗者",以其处下物自顺之于自然,而无人为之"政令";四是"人之处之谦逊"、"不争者"乃为国"聚人"之要,是实现理国政令之目的的重要手段。"王安石将自然天道作为不证自明的合理前提,力图克服天命论和君主意志论两种决策思想,按照"由是而之焉"的思想逻辑建明宪纲、重铸政治体系"卢国龙《宋儒微言多元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反映了道教"理国圣人率身从道,道与天合"思想对现实政治所具有的影响与渗透。

第三,"理国之道,政令所行"。"法律并不与自然本性相矛盾,而实际上自然本性需要法律作为防范人类弱点的保护措施。"(美)特伦斯·欧文著,覃方明译《古典思想》,辽宁教育出版1998年版,第80页。道教认为政令理国必须如"天地任气自然",实现"清宁之政,以理天下",使治政活动能够顺应治政统治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实现"国安自然泰平"之目的。而政令之内容则具有"自然"之属性。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说:

天地任气自然,故长存也。人鼻口呼吸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不当烦急劳倦也。理国之道,政令所行,亦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所以政宽则民怠,令猛则民残。能以清宁之政,以理天下,人无动用勤劳之事,则下民亲附,祚历延长,绵绵常存。《道藏》第14册,第359页。

当然,要实现道教治政行为的重要目的,理国应克服人之"爱欲"、"性爱"之情欲,"宽以济猛,猛以济宽",使治政活动保持其应该具有的自然本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还认为:"理国济人,于爱欲海中拯拔群品,因经得济,如乘巨舟横截迅流,超登彼岸,欲波不能荡其性,爱浪不能溺其心。出积苦之庭,践长生之域,既已济矣。"同上,第455页。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道教"理国政令"治政观所要求的目的。宋陈显微《文始真经言外旨》认为"自然"理国而"无"政令是:"圣人同物,置作无我,天下之物,皆圣人之师也,物生自然,圣人师其自然而已矣。"同上,第703页。周固朴著《大道论》曰:"有德必能有国,有国必能有道,有道必能理化,理化必能安民,民安则国安,国安自然泰平也。"《道藏》第22册,第903页。这里形成了一系列从圣人之"德"到国家"泰平"的因果关系,只有在前一个目标实现之后才可以实现下一个目标。其中道教的"理国"思想在整个治政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理国"之思想,元末明初道士王道渊撰《道玄集·自然章》认为:"蜘蛛结网,蜣螂转丸,不待学师而能巧,此天性之自然也,是以圣人亦体道自然,常教民守素朴,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使其知,不使其识,彼此往来而不相伤,民至老死而无讼,乐雍熙之和,虽有政令,何所行之哉?"《道藏》第24册,第127页。这里要求治政活动应该象"蜘蛛结网,蜣螂转丸"一样具有"天性之自然",并在治政活动中表现为"民至老死而无讼","乐雍熙之和",使治政行为达到"虽有政令,何所行"如无政令行为自然之效果。

二"上下自然和平也"

——政和乐天

道教治政观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化解协调君与臣、君与民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并使这种关系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黑格尔说过:"苏格拉底是各类美德的典型:智慧、谦逊、俭约、有节制、公正、勇敢、坚韧、坚持正义来对抗僭主与平民,不贪财,不追逐权力。苏格拉底是具有这类美德的一个人--一个恬静、虔诚的道德形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9-50页。苏格拉底也曾被人比拟为中国的孔子,都把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看作是政治的出发点和归宿。参见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道教关于治政统治者"把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的思想也体现在治政者在治政过程中的"上下自然和平也"的内容之中。

第一,"王者行道,爱民安国"。道教认为治政者的品德与能力对于"安其国"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安其国"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乃为"王者行道"并"爱其民"。《老子想尔注》曰:"王者行道,天地喜,滋泽生。"《老子想尔注校笺》第44页。这里的"天地喜,滋泽生"既表现了宇宙天体生命的运动演化,又包涵了社会治政统治所具有的自然作用。道教认为: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亡不可复存,死不可复生。至人消未生之患,治未病之疾,坚守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失之后。民难养而易散,气难保而易失,审威德者保其理,割嗜欲者保其气。得不勤哉!《云笈七签》第656页。

"民散则国亡"犹如"气竭则身死",表现了道教对于"民"与"国"关系的深刻认识。道教进一步认为治政要达到"政和"之效果,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民难养而易散","气难保而易失"。要实现"政和"之治政目的,君就必须"爱其民"犹如"吝其气",只有"保其理"、"保其气",才可以实现"安其国"、"全其身"之目的。"早期道教把"治国太平"与"治身长寿"视为一体,认为人体疾病的治疗与国家衰乱的治理可以相互类比借鉴,二者都遵循一个共通的原则--道。"盖建民《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所以,为了实现治政观所追求的"政和"效果,"人王"者当"法地"、"法天"、"法道"。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说:"人谓王也,为王者,先当法地安静,既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已,又当法道,清静无为,令物自化。人君能尔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道藏》第14册,第416页。道教认为要实现治政"上下自然和平",人君应先当法地,又当法天,又当法道,即合道法自然之性,才是实现治政所必然要求的内容。

第二,"君臣自乐,万民无苦"。道教认为治政所追求的"政和乐天"之治政效果还表现为"君臣自乐,万民无苦"。其内容是治政活动"圣人乐天知命"、"天理之自然"的本质体现。宋代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曰:"天理之自然,修人为而不废,寿夭两忘,穷通皆乐,贵贱俱适,贫富不变,此圣人所谓乐天知命。"同上,第870页。"政和"、"乐天"是治政目的和效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治政秩序和治政利益关系的外在要求。这种治政目的之体现反映了道教"寿夭两忘,穷通皆乐,贵贱俱适,贫富不变"之"乐天知命"思想。

夫圣人法地而奉天,立德而行道,居天地道德之间,建莫大之功者,未有不因五贼而成也。五贼者:其一贼命,其二贼物,其三贼时,其四贼功,其五贼神。皇帝王朝,权变之道也,是以圣人观其机而应之,度其时而用之。《云笈七签》第384页。

这里表示了圣人治政应该"法地而奉天"、"立德而行道",其成大功者的主要原因乃为"五贼",是皇帝王朝权变之道,圣人建功应机而用之。"五贼"则是治政所具有本性之道、变化之机,"圣人"只有"观其机而应之,度其时而用之"才能体现治政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从而实现"君臣自乐,万民无苦,使国土清静,鬼神恭敬,果木茂盛,五谷成熟,日月佐之,星辰佑之,道气光辉,乾坤自然"《道藏》第11册,第358页。等等"政和"之景象,是道教"上下自然和平"治政之政和乐天的主要体现。

第三,"自然安生,自然固国"。日本18世纪德川幕府时期安藤昌益提出"自然世"思想,认为人类原来生活于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无治无乱、无忧无患、无压迫剥削、平等的社会里。这种社会就是"自然世",也称为"自然活真之世",它是人类本然的状态。参见任厚奎罗中枢主编《东方哲学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2页。道教关于"上下自然和平"之治政思想,是治政活动所具有的必然要求,这种要求反映在治政效果上则是自然"安生"、"固国"之体现。金朝《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说:

为臣之道者,忠节奉于君上,良心治于下民,善政临断公义,付曹司。于四时而顺其序,若能如是,上下自然和平也,庶人自然安生也,君主自然固国也,天爵自然久示也,用之如是,奚有危亡之兆也?《道藏》第24册,第893页。

这里表示了治政观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治政的自然关系,即表现为"臣君民"主体之间的关系,臣应"忠节奉于君上"、"良心治于下民";二是治政的自然秩序,即"善政临断公义"、"司于四时顺其序"、"上下自然和平";三是治政的自然结果,即"庶人自然安生"、"君主自然固国"、"天爵自然久示"。关于"民"与"国"之间的关系,道教将其比喻为人之"气"与"身"的关系,强调民对于国之重要性。金高守元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说:"天者自然之分,命者穷达之数也。政和乐天则不尤人,知命则不尚力,任其自然,不累乎心,何忧之有。"《道藏》第15册,第70页。"政和"之结果是由于圣人治政"任其自然"之原因,天命各有自然之分、穷达之数,圣人之政只有符合其具有的"自然"属性,方可实现"政和乐天则不尤人"之目的。

三"大人大应,小人得小应"

——德才兼能

在政治统治思想中统治者治政能力的大小和强弱对于治政效果和治政方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老子想尔注》认为:"王侯承先人之后既有名,当知止足,不得复思高尊强求也。"《老子想尔注校笺》第43页。道教关于"选人"即统治者关于治政能力的认识,在道教治政行为目的的实现途径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天生万物,各有材能"、"招贤用才,人主要务"、"以吾自然,相其自然"等内容,是道教治政思想在"人才"观方面的重要体现。

第一,"天生万物,各有材能"。"往昔,人们把茁壮成长可资利用的树木称作"材",后来,引而伸之,凡原料、资质之类均可叫做"材"。同时,"材"有象征着一个人的能力。有才能,可胜任某项工作者也谓之"材"。"詹石窗《生命灵光--道教传说与智慧》,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太平经》认为:

是以古者将为帝王选士,皆先问视,试其能,当与天地阴阳瑞应相应和不?不能相应和者,皆为伪行。其相应和奈何,大人大应,小人得小应。风雨为其时节,万物为其好茂,百姓为其无言,鸟兽跂为其安静,是其效也。故治乐欲安国者,审其署置。夫天生万物,各有材能,又实各有所宜,犹龙升于天,鱼游于渊,此之谓也。《太平经合校》第205页。

这里表达了道教对于治政能力和条件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任人惟能"是"帝王"统治者"选士"的主要标准,对于统治者需要的人才应该"先问视"、"试其能",然后再决定是否选用;二是"选人"的依据是"当与天地阴阳瑞应相应和不",大应为能力大,小应为能力小,不应为"伪行";三是"应者"治政能力的检验效果为"风调雨顺"、"万物茂盛"、"百姓安居"、"鸟兽安静"等治政的自然标准;四是"治乐欲安国者"在治政统治中应当利用"万物"的"各有材能"、"各有所宜",提高自己的治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犹"龙升于天"、"鱼游于渊"自由自在,给自己充分施展治政才能创造条件。道教的治政思想中强调"选人"的治政能力除了具有"材能"以外,还包括统治者的"德能"。道教认为:"帝王多行道德,日月为之不蚀,星辰不乱其运,何以然哉?又天性,阴阳同处,本当相爱,何反相害耶?又阴阳本当转相生,转相成功,何反相贼害哉?"《太平经合校》第366页。这里强调帝王"德能"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帝王"德能"的重要性在于"日月为之不蚀"、"星辰不乱其运";二是帝王"德能"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阴阳同处",以"本当相爱"为天性;三是帝王"德能"的属性乃为其本质之属性,即如阴阳本当"相生"、"相成",何有相贼相害之理,是道教"天生万物,各有材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招贤用才,人主要务"。要使治政活动实现其治政所要达到的目的,就必须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统治与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从哪里来?道教认为可以通过"招贤"与"圣化"来实现。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认为:"招贤用才者,人主之要务也。"《道藏》第28册,第269页。统治者要实现治政统治之效果,就必须将"招贤用才"作为其"要务",如此才能实现治政统治之目的。同时,通过"圣化"来实现治政之效果也是"前历明三古"、"帝皇之道"的重要体现。唐代李荣注《道德真经注》中说: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日常用品,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热门推荐
  • 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本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中,编者韩震等人采用活泼插图的表现方式,编选相关的精彩故事,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青少年在诵读中轻松快乐地亲近《诗经》,更直观、真切地感受《诗经》的魅力,在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从而受益一生。
  • 锄天.A

    锄天.A

    一柄锄头、一把菜刀,一头毛驴、还有一位不是皇子却被立为太子的少年,组成了这个有哭、有笑、有感情的故事。QQ群:182559325
  • 妈咪快逃,父皇杀来了

    妈咪快逃,父皇杀来了

    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她这名小女子,五年后,带着儿子来寻仇!“妈!你这是做什么?”一一不解望着他妈咪手上动作。“妈见你父皇,夜夜流连女人怀抱,怕他早晚会挂掉!所以他好生休息些时日!”夜晚降临,某妃子房中,传来一男子怒吼:“该死的女人!你给本王等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领袖

    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领袖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二手王妃

    二手王妃

    一个女人胜利翻身作主顺便把身边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凡是头上脸上标着‘敌人’字样的全部脚踢拳打彻底打死毒死敲诈勒索死咬死的飙悍一生,一句话,就是一个咸鱼大翻身的故事。◆◆◆◆◆◆◆◆女主一枚——洛无忧,天乾朝承相之女,一国之后,却成了悲惨的和亲人选——她输给了江山。被自己的夫君为江山稳固而亲手送上花轿成了别人的王妃。曾经——“你是朕的皇后朕的结发妻子,朕不宠你宠谁?”男子一身明黄龙袍凤眸轻挑,低敛眉眼一瞬快速滑过眼中阴霾,下一瞬,似笑非笑眼中全是柔情缠绵悱恻的靠向了凤榻上的洛无忧,“无忧,你是朕是爱的人呐,朕不在意你在意谁呢,我的小忧儿。”小忧儿,你回来好不好,朕后悔了……她眉梢间全是妩媚,笑意不达眼底,有多远滚多远,你的小忧儿已经死了。由皇后变王妃她照样活的精彩。宠?她洛无忧不需要。淳于风,在汤里放毒药拿人命不当命来宠人,真当她是小白鼠呐?◆◆◆◆◆◆◆◆金壁辉煌红檐绿瓦的皇宫正殿——“皇上皇上,您就收了臣妾吧。”不气死你也得恶心死你。洛无忧以手撑着下巴清绝的脸上一片灿烂笑意整个人作娇羞万分欲语还休状,“臣妾虽然笨了点爱闹了喜欢玩了点可人长的还是挺不错的,这女人嘛,还不就是皮相,要不,皇上就要了臣妾吧,要吧要吧要吧……”某人满脸黑线仰头望天——这个女人,够飙悍。◆◆◆◆◆◆◆◆火光冲天,漫天大火自整个皇宫大院中冲天而起——仿佛要将天都烧个尽般,满目白亮而不能视。滚滚的浓烟经风一吹,四散的漫飘着,火光流动,宛若一条巨型火龙蜿蜒起伏着。而洛无忧便立在这火条前面清冷一笑——“烧吧烧吧,烧完了皇宫烧死了皇上再烧没了这整个天下,本宫现在——改嫁去也!”。。。。。。。。。。。。。。。推荐一下自己的现代文:离婚吧我们:(我个人觉得很好看哇,哈)
  • 豪门强婚,误惹妖魅总裁

    豪门强婚,误惹妖魅总裁

    谈寒冬,秦朝集团太子爷,钱和女人都不缺,当遭遇家里逼婚时。人前,他脱口而出。“你们不用再多费心思,我和顾初夏已经领证了”背后,却用尽阴险手段,逼她成婚。顾初夏含泪问他:“你喜欢的不是我,为何苦苦相逼”谈寒冬冷酷地说:“我们,本就无关爱情”“如果我说不呢?”“那你父亲这辈子别想从牢狱里出来”顾初夏闻言,身体狠狠一震,心底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九年前,他们本是形影不离的恋人,九年后,他再见她,形同陌路,忘得彻彻底底。现在,他用她父亲,来威逼她成婚。婚后,却和她的闺蜜,极尽缠绵,出双入对。当她终于怀孕,满怀欣喜地想告诉他时,他却说,他不喜欢孩子,有就打掉。*多年后,他出现在她和孩子的面前。谈寒冬深情脉脉:“顾初夏,当我女朋友”顾初夏冷眼:“不要”谈寒冬委屈:“为什么,我送车送房还送你一个孩子,你还要我送什么”顾初夏冷漠:“我只要你从来都没出现过”谈寒冬坚定:“顾初夏,你有了孩子还想逃?妄想!”本文正剧,有宠有虐,非小白文,不喜误入。
  • 邪皇妖后

    邪皇妖后

    当邪恶撞到腹黑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又会有怎样的一个火花呢?宠,我就要宠你!究竟是谁宠谁?又或者是互宠?她的大婚,没有喜,也没有乐,有的只是悲,还有痛,只因在这一天,她的国家没了,至亲没了,就连他也背叛了她,只因他的新娘不是她。“只要我没死,我一定会让那些伤我害我灭我的人付出惨痛代价!”万丈悬崖,闭上双眸,纵身一跳。当她再次睁开双眸时,她不再是以前那个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小公主,而眼底闪过的锐利光华让人无法别过自己的视线。当她打败了武林盟主,摧毁了最强大的暗杀组织,踹了帝君一脚,剃光了郡主的万根墨发等等,而且她背后总是有一个妖孽男子跟在屁股后面甩也甩不掉,世人再也不敢小看这个小女子,不单单只是因为这女子的能力,更是因为她背后的妖孽男子。女主慕若依:重生后有些腹黑~也有些邪恶~男主司徒殇:妖孽男子一枚~~无论是身还是心都是干净的男人一枚~片段一:“女人,你当我只是摆件吗?”男子怒斥着。“摆件是死的,你是活的。”男子的怒气稍微缓了缓,似乎多了些抱怨,“那你当我是什么?”“男人!”女子冰冷的吐出两个字。“就这样?”“不然你想当女人?”“对,我是男人!”男子邪邪一笑,而后扑倒了绝色女子,屋内一片旖旎。片段二:冰冷的眸子尽显柔意,冰冷的大手持起那只柔软的玉手贴在自己心口处,柔声吐出,“这里装满了你!”“脏了!”倾世女子冷冷抽回自己的小手,寒声吐出。“不,除你之外,从未有人能住进去。”“那也是脏了!”“为什么?”“她已经有我了,最主要的是我够干净。”只见那只大手和小手十指相扣紧紧相握。喜欢的亲们就收藏吧~~嘻嘻推荐完结文文——【一品寒妃】简介:她,不仅聪慧,而且还拥有一张风华绝代的容貌,受尽众人的宠爱,可是却因为一句话,被送到山上修炼,受尽苦难;十年过去,又是因为一句话,被迫嫁给那个人人惧怕的恶魔。情景一绝色女子持剑抵着男子的心口处,轻声吐出,“放我走!”“除非我死,不然你永远都是属于我的。”男子说完,只见亮白的剑身已被鲜血染红。情景二“想救她?”冰冷的声音从她口里吐出。男子好看的嘴型眯成一条线,寒冷的眸子闪过一丝的柔情。“只要你能打败我,就能从我手上带走她!”剑轻轻一划,鲜红的血随着剑身而流下。“好”她招招狠辣,而他,也没留情。他的一掌,把她打下了悬崖。“不……”一道身影紧随着那道白色身影跳下悬崖。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