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900000035

第35章 生死之道(5)

第三,"忘彼忘此,无悦无恶"。金高守元《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中说:"自然死耳、自然穷耳,未必由凶虐与愚弱。然肆凶虐之心,居不赖生之地而威之,以死是之死,得其死者,故亦曰天福者也。"《道藏》第15册,第121页。道教将生死运动与演化之本性称之为自然,这种自然表现为"天福",其本质表达了生命本质运动所具有的基本内涵。而其中所谓"自然死"、"自然穷"乃为生命生死运动规律之体现,在没有人"凶虐"、"愚弱"等人为之干扰的情况下,才能称生命之死为"以死是之死",在这种生命运动情况下的"死"是为"得其死者",即"天福者也"。道教又将其称之为"无悦""无恶"。金末元初《洞渊集》还认为:

死生至理,民之大事,莫过于斯。惟食生丧德倒置,薄俗之流,嬉游四方,情欲关扃,穷年惵惵,忘乎本矣。夫体道之人则不然,通乎物之所造,达阴阳之变化,了心智之玄同,塞乎七穴,众态一起,考命虽终,有不亡之理,忘彼忘此,无悦无恶,以天为一谷,以太虚为友邻,岂有形骸之累乎。《道藏》第23册,第858页。

道教认为人应该深入了解生死变化的规律,将生死置之度外,以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死之变化,"忘彼忘此","无悦无恶",才能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寻找"不亡之理",超脱生死之累。"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还存在另一种生命观,即承认死后的世界,认为神(灵魂)脱离形体之后,还有其独自的生命存在形式"张光保《唐宋内丹道教》,第339页。道教对生死运动变化所持的基本态度,也包含这种"神"独自的生命存在形式而达到"无悦无恶"之"天福"的重要内容。生命生死之道只有"通乎物之所造,达阴阳之变化,了心智之玄同",才能实现"以天为一谷,以太虚为友邻,岂有形骸之累乎"之天福。但是如果人们在生命的生死问题上"惟食生丧德倒置,薄俗之流,嬉游四方,情欲关扃,穷年惵惵",那么,生命之生死则具有"形骸之累",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生命生死之天福则根本不可能实现。

二"知其生则自然知其死也"

——生与死的认识论

"对苦难与死亡的神义论的理性需求发挥了无比强大的作用。这种需求直接创造了诸如印度教、锁罗亚斯德教、犹太教等宗教,在一定的意义上还塑造了保罗派及后期基督教的重要特征。"(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页。道教对于生死的基本认识是建立在不可知论基础之上的,这种生死不可知论的基本内容是"皆知生之日,不知死之日",也就是说道教对于生命生死运动规律的认识是不彻底的,有条件的。如果说道教对于生死运动规律的认识是有条件可知的话,那么这个前提条件就是"知其生则自然知其死也"。但是这个具有前提条件的"知其生自然知其死"所表达的真正的思想则体现了另一条基本内容,即"不知其生当然就不知其死",从而使道教对于生命生死运动的认识是建立在有条件的可知论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不彻底的有条件的可知论,其本质则表达了道教对于生命生死运动的不可知性。

第一,"计生死者,如牛之翼"。道教认为"生死者,一气聚散尔",这种"气"的运动与变化是不确定的,"如牛之翼,本无有,复无无",是难以把握的,其生死运动变化乃是不可知的;同时又是客观必然的,"譬如水,火虽犯水,火不能烧之,不能溺之"。南宋《太上妙道文始真经》说:

生死者,一气聚散尔。不生不死而人横计曰生死。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卧者,有死病者,有死药者等。死无甲乙之殊,若知道之士,不见生故不见死。人之厌生死、超生死皆是大患。譬如化人,若有厌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为妖,不名为道。计生死者,或曰死已有,或曰死已无,或曰死已亦有亦无,或曰当幸者,或曰当惧者,或曰当任者,或曰当超者,愈变识情驰骛不已,殊不知我之生死,如马之手,如牛之翼,本无有,复无无。譬如水,火虽犯水,火不能烧之,不能溺之。《道藏》第11册,第519页。

道教对于生命生死运动的不可知性表达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死是不可知的,因为生死乃"本无有",如马之手、牛之翼,是根本不可知的。二是生死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人之厌生死"并想"超生死"使生死成为人们回避和逃避的现实问题,只有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才涉及到生死问题:"若知道之士,不见生故不见死",即人只有在涉及到生命之生,才想到生命之死。三是生与死的运动转化是不可知的,况且,死的表现有多种多样,如"立"、"坐"、"卧"、"病"、"药"等形态,其内容又是不确定的,而对于生死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或曰死已有,或曰死已无,或曰死已亦有亦无",其结果则"愈变识情驰骛不已",是难以被认识和把握的,是不可知的。同时,道教还表达了对于生命之生死有条件的可知性,并进一步将对于"生死"的认识与对于"道"之认识结合起来,人能否知生死主要看对于道的掌握情况如何,人如果知"道"则便知生死。反之,就不能知生死。

第二,"生死有命,贵贱有天"。道教吸收了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提出了"生死有命,贵贱在天"的观点。元代神霄派道士王惟一撰《道法心传》认为:"生死有命,贵贱有天,世人何不乐天知命,徒尔恶死而好生。"《道藏》第32册,第412页。这里的"恶死好生"是道教对于生死的态度,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生死之事乃人生之大事,生死之运动乃生命之必然,一个人只有顺应生命之本质必然才能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生与死。元李道纯在《中和集·生死说》中说:

人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是谓求生了不可得,安得有死耶。有生即有死,无死便无生。故知性命之大事--死生为重焉。欲知其死,必先知其生,知其生则自然知其死也。《道藏》第4册,第504页。

这里将生死作为人生性命之大事,"知其生则自然知其死"是道教生死有条件可知论的主要体现。其中"欲知其死"是结论,而"必先知其生"则是知其"死"之条件。但是如何才能知生死之性命,道教认为"从道受生谓之命"、"掌握大道谓之性",人只有掌握"道"之运行规律才能知其"人命有限",才能把握生命运行之规律。玄元真人《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解》说:"大众性者何也,命者何也。从道受生谓之命,掌握大道谓之性。是知人命有限,本性无生。故老君曰,有生必有死,无死亦无生是也。"《道藏》第17册,第45页。生命的存在与大道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就可以根据道之运行规律来预测生死,当然也就可以知道"生命有限",生死运动变化是道之运行所必然。

第三,"不知死生,岂能免乎"。道教的生死认识论是一种不彻底的"可知论",这种可知论是建立在有条件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当这种条件能够满足认识论所需要的基本要求时,这种对于生死的不可知论就将变为可知论。"万物之中人最为贵,而人处在天地之间,皆知生之日,不知死之日。善恶之人,富贵贫贱,各愿寿老,谁欲其夭。夫死者人所不乐,而见一切岂能免乎,唯有不生无此难耳。"《道藏》第24册,第716页。但是,由于道教关于"道"之本体本性的认识是建立在"玄之又玄"、"缈冥幽远"的不可知基础上的,道教关于生死可知的认识是有限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难以完全实现的,其实质乃是生死的不可知论。

三"生者人之所爱,死者人之所恶"

——生与死的恶乐观

道教的生死观是积极的,这种积极的生死观在生死运动与生死转化方面则体现在对于生命之生所爱,对于生命之死所恶。道教对于生死的恶乐观,一方面反映了道教作为人间宗教所具有的入世及贵生精神;另一方面则是道教本身生命观所具有的乐观态度之体现,具体表现在"畏死乐生,未央脱死"、"故有死王,乐为生鼠"、"道丧而死,道存而生"、"身死性存,死生自命"、"死生之变,恶能相知"等方面。其本质表达了对于生的渴望,对于死的憎恶,反映了道教作为"贵生"的宗教所具有的生命意义。

第一,"畏死乐生,未央脱死"。萨特认为,死处于人生的彼岸,生死是绝断的,由于死亡而消除了人生的意义。参见(日)岸根卓郎著,何鉴、王冠明译《宇宙的意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4-36页。道教对于"生死"所表现的态度是追求"恶死乐生",以及对于"生"的珍惜和重视,对于"死"的坦然和明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死"是"生"的反面对立义;是"生"的终结;也是生的极限;因此对俗世的人生是最大的打击--终极的悲剧。"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老子想尔注》说:

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老子想尔注校笺》第27页。

"仙王士"与"俗人"虽然都具有"畏死乐生"之生死态度,但是由于其"信道"不同,其行为结果是不一样的。一是死是所有的人都畏之的事情,不论是"仙王士"还是"俗人"都具有"畏死乐生"之生死观。二是由于"仙王士"与"俗人"具有不同的"信道"之态度,因而也就具有"好为恶事"、"守诚"等不同的行为表现。三是"仙王士"与"俗人"虽然都"畏死",但是二者具有不同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的差别表现为"断不信道"与"信道守诚"。四是由于"仙王士"与"俗人"由于"信道"不同,所以在对待生死方面则表现为"未脱死"与"与生合"之不同的生死结果。道教最终还是将生命的生死运动归结到了其道之本体方面,认为生命的生死运动最终体现在道之属性方面。"信道者生"、"不信道者死"。"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太平经合校》第298页。生死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壹生"、"壹死"必须引起每个人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人生之"重事"认真加以对待,因为人死"脉骨成涂土"、"不得重生",应该将生与死同样当作"重事"对待,其思想体现道教对于生死之道的基本要求以及对于生之所乐,对于死之所恶的基本观念。

第二,"故有死王,乐为生鼠"。道教认为客观的生死转换与人之主观所具有的"惜生畏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追求"惜生畏死"是生命运动演化所具有的本能之体现,是生命演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人总是求生而不求死,凡是动物都是避死而营生,何况高等动物人呢?"王明《论道教生死观与传统思想》,《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第226页。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生可惜也,死可畏也。"《抱朴子内篇校释》第326页。并进一步认为:

古人有言,生之于我,利亦大焉。论其贵贱,虽爵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论其轻重,虽富有天下,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乐为生鼠之喻也。同上,第259页。

同类推荐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热门推荐
  • 做人不要太张扬

    做人不要太张扬

    低调做人,不张扬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文化、一个现代人必需的品格。没有这样一种品格,过于张狂,就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好用而易折断,终将在放纵、放荡中悲剧而亡,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不张扬就要自我束缚,将个性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而不是固步自封。要真正做到“风临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的境界,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走向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示人以弱乃生存竞争的大谋略,低姿态是收服人心的资本,藏锋是一种自我保护,藏而不露也是一种魅力。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张扬,滔滔江水将会决堤;过于张扬,好人也会变得疯狂。
  • 基金之神:乔治·索罗斯基金投资忠告

    基金之神:乔治·索罗斯基金投资忠告

    乔治·索罗斯拥有着资本领域里最多的头衔,有人说他是“金融奇才”、“金钱魔术师”、“资本的舵手”、“最伟大的慈善家”、“全球最佳基金经理”,无数投资者对他崇拜,着迷,唯马首是瞻;也有人说他是“金融大鳄”、“金融杀手”等。 索罗斯从一个侥幸躲过纳粹屠刀的匈牙利犹太儿童,到带着5000美元和离奇梦想闯荡华尔街的热血青年;从安侯公司的一个不合群的普通雇员,到创立量子基金、老虎基金, “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经理人”;从步步为营的投资试验到一掷亿金的资本豪赌;从小心翼翼地研究一个公司,到周旋于最上层的政治家之间并雄心勃勃地挑战一个国家甚至国家集团,索罗斯经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最终成为一个让世人瞠目结舌。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假侦探

    假侦探

    小说以一个华裔教授在美国患病之后的悲惨经历为线索,融合了悬疑、推理、感情等调动读者兴趣的要素,深入描写了一个人处在极度绝望的环境下的所作所想,揭示了在美国许多人依然对华人抱有偏见的现实。小说是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的结合,语言文字富有文学性,饱含哲理,又处处设下悬念,紧抓住读者的心。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暴君的女人

    暴君的女人

    他,只是不会爱人,所以才会攻下城池,屠杀所有人,只为得到她,才会在强暴她之后,还妄想她爱上他。而她,成为他父亲的祭品,他的女人,只为了-—杀了他,替亲人报仇。他说:夏一,你可以将匕首捅入本王的心脏,却不能阻止本王爱上你。她说:慕容俊,这辈子,耗尽所有心血,我——只为杀了你这个暴君!历史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爱恨纠缠的男女。哪里,才是他们的归宿———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让孩子懂得感恩的50件事

    让孩子懂得感恩的50件事

    本书属家庭教育类。书中从感悟教育的细节入手,从50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感悟教育的必要性和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