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500000004

第4章 道法自然(1)

老子哲学为“阴柔的进取”奠定了理论的基础,而这种阴柔的进取,包含在他对于物质的转化、人生态度、处世策略、治国方针和古往今来治乱兴亡的分析之上,这其中所体现的辩证思维,两千五百年来成了中国的重要的思想宝库。老子的哲学是一座崇山,当你走进老子思维的王国,那里有茂然森林,净琮流泉,云翳翳以出岫,月冉冉而巡天,那是灵动、空明而智慧的天地。一切生长着的、滋荣着的生命是柔软的;而一切死亡着的、枯萎着的生命是僵硬的。水,平静而和缓地从深山流出,润物无声,泽被遐迩,那是柔和的象征;然而水却能无坚不摧,可以载舟,可以覆舟,使巨石危岸崩塌,日星隐耀、山川变色。当柳条抽丝吐绿,拂面迎人时,你知道这是春的消息,而当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时,那萧条的冬天也将降临。

老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看尽人间繁华,探究治乱兴亡,从他的宇宙观出发,提出了睿智的、全面的判断。他是包容广大、万象森罗的预言家,他是博学雄辩、疏而不漏的政论家,也是启迪王侯、心忧社稷的大策士。

天地间的所有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动着、荣枯着,成功中包含着失败的危机,失败中也潜藏着成功的吉兆,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而这两面的转化,则是事物嬗变的原因。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即是说相反方向变化,正是体现着那宇宙本体“道”的运作。于是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在老子的心目中,那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道是浑然不辨美丑善恶的,那里连空间和时间的概念都没有,属于人类的美丑善恶判断,则更不可能存在。因为那时候没有所谓存在。当人们遵循着人道而生活的时候,也就是古朴先民之世,一切还都顺理成章,没有那么多的是非曲直。为什么有了美?那是因为大道废弃了,有了丑陋的恣肆。为什么有了善?同样由于大道废弃,有了恶行的浸淫。所以以老子的宏观,他不认为美和善的出现是一件好事,他更希望的是丑和恶的根本不出现,这和他的另一个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在老子的心目中,仁义和慧智的出现同样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会有仁义?因为大道废弃,不仁不义之徒出现。为什么摒弃慧智?因为随着慧智的出现,与它孪生的大伪也应运而生。老子所希望的是仁义和大伪的根本不出现。

当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禾粟,神鬼哭泣,因为知道人类从此有了慧智,相应的大伪出现,惰怠取巧,不事耕耘,所以天降下禾粟,知道饥荒会降临人间,神鬼也为了人类的堕落哭泣。(《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王充以为这是因为“文章兴而乱渐见”,这文章非指今之作文,而是言社会藻饰华彩,远离了远古的淳朴。近世诗人黄侃有句云:“雨粟哭从仓颉后,散花妙近维摩侧”,这雨粟不正是苍天的哭泣吗?仓颉的慧智是人间的小慧智,而演教的维摩则代表着宇宙的大慧智。黄侃之意是远离人类的小慧智,而去接近宇宙的大慧智。

人类对核能的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那是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的宇宙奥秘,纯属慧智的科学家们出于对物质内部结构奥秘的好奇,在1938年发现了重核可以经过裂变而释放出大量能量。

当这能量的魔鬼一旦从魔瓶之中挣脱而出,理论物理学家们就再也无法控制世界各国对它的急剧需求,目的性是再清楚不过的,那是为了正义的或非正义的战争。二次世界大战时所幸美国的科学家(指的是应用物理科学家)比德国的科学家先走了一步,才使原子弹掉在了广岛和长崎,***主义遭到了最后的毁灭性打击。当然,这其间千万无辜百性在轰然一声中灰飞烟灭,理论物理学家们吓呆了!前面提到“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未曾想他的理论竟有如此惨烈的后果。杨振宁先生在论述此事时则说:“作为物理学者,我只能祈求这罪不会导致全人类的灭亡”。让我们回到老子的“慧智出,有大伪”,人类的慧智还会继续前进,譬如20世纪50年代之后,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真正诞生,那么它会不会诱发出相应的人类的“大伪”?很难说。

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的文明昌盛,生活提高,然则,它也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彻底毁灭,人类如果不克制贪婪的天性,那么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危言,仍旧会得到历史的验证。

宇宙本来极其美好,极其和谐,我们欣然从理论物理学家那里得到了近乎神话般的启示,这些学者和艺术家一样,他们原来的追逐是了解宇宙的和谐。彭加说:“我的意思是那些更深邃的美,它来自各部分和谐的秩序,而且它能为一种纯粹的智慧所掌握。理性的美对自身来说是充分的,与其说是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倒不如说或许是为了理解理性本身,科学家才献身于漫长和艰苦的劳动。”好了,倘若人类的慧智这样真诚地趋近着宇宙的大慧智,那么,我们应受到的启示正应是老子哲学和谐的追逐,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对人类的天敌—“大伪”群起讨伐。

春秋之世列国争雄,齐楚晋秦吴越加上诸侯小国的并起,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老子眼看着和谐的失落,不免兴悲天悯人之想:宇宙本无事,它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本来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它有着自身的规律,圣人的使命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这段话的大意是,宇宙之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相生相存,相谢相灭,有着本来的井然秩序,那就是大和谐的秩序,不用你圣人操心,不需你有什么特殊的作为,也不需你滔滔不绝于耳的训导。万物的运作,亘古已然,你难道还能为天下先吗?你不见万物生长,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它们所企盼于你的是:做了事不自恃尽力,虽有成功也不要居功傲人,惟有这样的不居功自傲,你才不会被抛弃。

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这段话的标点,历来之学者作“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使自己的解释陷入困境,其实老子的意思是必须和前面一章连起来看,才能明白,《老子·第四十七章》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十分重视心性的感悟,那种学而知之的“学”,不是老子的追求,苟每天拘于小慧智而学,虽能得益,那是世俗的功名利禄之益;而倘能探求道之所在,那必会有损失,所损者也不过是世俗的功名利禄之损。

老子以为,你必须把世俗的功名利禄损失殆尽,就庶几达致“无为”的境界;也只有在“无为”的境界,才能作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阴柔的进取的最典型的命题,是后代不少贤主明君用以治世的大策略,也成了不少昏君“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大遁词:前者如汉代的文帝景帝,后者如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明皇、靖康北狩前的宋徽宗。前面我称老子是春秋的“大策士”,主要是基于他有这样不凡的思维。

老子阴柔的进取,最有名的话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十六章》)。这里老子不仅包含了对自己的警惕性自励,使自己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是对敌手的一种策略,促使对方在膨胀之中自行走向反面,而且促使矛盾的转化。想收缩时,故意地张大它;想削弱它的时候,反使它强大;将废除它的时候,使它兴起;将夺取它的时候,先给予它。这是“无为而无不为”在策略上的论述,这种思想对春秋战国以后的策略家有重大的影响。

有了“无为而治”的大纲领、大策略,那么需要有什么样素质的统治者,或老子书中所称的“圣人”呢?什么才是强有力的统治术呢?老子又相应地提出了柔弱、不争、居下的一系列命题以说明。这些命题的提出,仍旧依据着老子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七十六章》)。人活着,筋骨富韧性而肌肉柔软;人死了,则僵硬挺直不复酥软;万物草木欣欣向荣时,迎风摇曳、柔和脆嫩,生机盎然,而一旦死亡,则破败干枯,不忍或睹。

那么,坚强是死亡的一类,而柔弱则是生命的一类。老子以水为例说明柔弱的力量,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它攻击坚强的事物,没有任何东西能战胜它,它是无与伦比和无可替代的了。柔弱战胜坚强,天下人都知道,但是没有一个人甘居柔弱。一个统治者,只有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的道理,才能驾驭天下。真正守柔,才能真正强大(“守柔曰强”见《老子·第五十二章》)。

因此圣人必须做到居卑处微,与世无争,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这几句话,几乎是老子对所有统治者的谆谆教导了,他以为江海之所以为天下川流所归,就是由于它们处于最下游,所以想身居王者之位,必有谦卑之言教;想率领大众,则必须有退让之身教。倘若这言教、身教都做到了,虽然他不与任何人争夺权位,他却功成名遂,天下臣服,那他所得的尊贵则是无与匹敌的,也就不能与之争了。这段话是老子阴柔进取的大策,他所想象的圣人是能遵循天道那种:“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即能做到不争而取得胜利,不费口舌而应对自如;能像天道一般“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不须号召,天下云集而景从,宽大为怀却善于谋划的人。老子谈到此,为统治者描画了天道威力无穷的雄奇瑰丽的画图,便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穹宇便是你牢笼天下社稷的无形的网,它宽弛而疏松,然而却无可逃遁,统治者能遵循天道,那他的权力便无所不在,威力便无所不至。

有了大的策略,还应有个人的修养,老子书在这方面同样有辩证的论述,他说为人处世应清楚地知道祸福相仍的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灾祸啊,福泽就依靠你的旁边;而福泽啊,灾祸也正就在你自身潜藏。”这真是警世危言,人们在幸福之时不可乐极而悲生,要有所克制;而人们在逢遇灾难之时,也不必颓废沉沦,应该心存幸福的追求,光明即在前面。祸与福的相互转化,不仅体现于个人,也同样体现于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而人们最容易生在福中不知福,那就会有种种恣肆、猖狂、张扬之态,忘却了前面所说的“知荣守辱”;也容易在遇到灾难挫折时有自抛自弃,自戕自残的行径。总之,以上两段的论述,归纳言之,还是要追求生命的和谐、自身和社会的和谐。老子在陈述福祸相转化时,在处世哲学上进一步提出“知其雄,守其雌”,是说一个人虽有雄才大略,亦当韬光养晦,甘于“雌伏”;“知其白,守其黑”是讲知道光明之所在,而又能难得糊涂,大智若愚;“知其荣,守其辱”是讲既有荣耀与享受,又能谦卑下人,不辞羞辱。那么这样的人就是那些能“复归于婴儿”(婴儿最柔弱,又最有旺盛的生命),能“复归于无极”(无穷尽的天地等待其发挥才能),能“复归于朴”(大朴不散才能包容万物)的圣人(《老子·第二十八章》)。

老子在这里教导人们进取退守的策略,这样做任何事都游刃有余,都会适度,留有充分的余地,这和前面所引述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和其光,同其尘”是同样的道理。过分锐猛地进取往往过犹不及,把力量用尽、用透则失去回旋的余裕。天下一切大小事,能做到无过无不及,其力量将是适度的。而度的掌握则是凭个人的长期修养,做到并不轻而易举。唯有这样的圣人,能知人知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你能知人善任,则是智慧;能自知短长,则是清醒。老子要求圣人“常无欲”(《老子·第三十四章》),能排除身内身外的种种欲求,这是内省的小事,是最低的要求;进一步则要求你把更大的欲求克制:“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老子·第三十四章》),这是说即使天下归心了,你仍然淡泊自处,这就近乎道了,就具有了伟大的品格,因为从内心深处不以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那实际上却真正成为伟大的圣者(《老子·第三十四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如此看来,老子的所谓不争、柔弱和居卑处下,目的是为了最大的进取,是为了不能与之争,为了柔弱胜刚强,实际上成为真正的尊贵崇高的圣人。

那么为什么老子又提出了“绝圣弃智”的命题呢?这里的“圣”,指那些以仁义礼法统治人民,而不能遵循天道之人,这里的“智”,是前面所讲的“慧智出,有大伪”的智,因为在老子看来,只要大道行于天下,那么繁文缛节的礼法仁义之类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浑然天成的大道本身是没有仁义和不仁义的,只有大道废弃之时,才会有仁义。在圣人无为而治的天下是不用“仁”治的,因为没有“不仁”之徒。在老子书中还有两句容易引起误解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刍,草也;狗,寻常小兽也。这里老子绝无骂天地与圣人的意思,他是讲刍狗这些浑然大朴而无慧智也无大伪的生命,只须有“道生之,德畜之”,则它们会“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而且它们对道和德的尊重,纯任自然,不受命于任何人(“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既然刍狗不是骂人的话,就进一步知道“天地不仁”是指天地遵循大道,故没有仁,万物却自在地生存着;圣人不仁,是遵循大道的统治者,也没有仁,百姓却自足地生活着。

同类推荐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热门推荐
  • 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丛书,分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卷,共8卷,近400万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 重生回到香港1980

    重生回到香港1980

    2013年,叶云姣在去香港的途中发生车祸,虽然狗血但是就是这样她重生到1980年的香港,带着对这个城市复杂的感情,叶云姣将遇见什么事什么人呢?
  • 武魔风云

    武魔风云

    他是废材,却是拥有者举世无双的附魂珠。他遭受屈辱而去,家族却是顷刻间覆灭。千古谜团出现,太古异种为何封存?妖魔兽之皇者相遇,他们宿命相同,能否打破宿命的枷锁?他的出现,对于大陆而言,究竟是吉是凶?
  •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徐大成编著的《康乾盛世》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康乾盛世的有关内容。 《康乾盛世》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你是在恋爱,还是在发神经

    你是在恋爱,还是在发神经

    期望对方能在你未开口之前,知道你需要是什么,且自动满足这些需求。要求对方把全部注意力完全放在你身上,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空间与喜好。期望对方完全满足你,永远把你放在最优先,把你当作TA的最爱。要求对方与自己有同样的思想,不允许对方有不同的意见与看法。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树宗

    树宗

    考古发现的岩洞里,有十二幅巨大壁画。里面刻着一棵参天大树。青木意外的启动了这十二幅神秘壁画,重生成为了云南的一株小树苗。这是青木的进化史。这是众生万物的进化史。
  • 嚣张宝宝总裁妈

    嚣张宝宝总裁妈

    欧阳水梦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从小到大的玩伴丽莎,竟然勾引她的丈夫,抢走了她儿子的父亲。而她还多次对自己诉说思念,还高谈自己的恋爱幸福史。在一个黄昏的午后,水梦以上千元结束她们的下午茶。席间,她们谈到她的家,她的男人,水梦声称,很希望能够到她的家做客。丽莎看到水梦的消费水平连下午茶都达上千元时,她有些羡慕,又有些嫉妒。这个女人,为什么总是过得比她好,即使拥有了她的丈夫,并完全占有了她的家,她依然能活出如此鲜活的自我。当李默看到大陆总公司的执行长时,不禁为之震惊,这女人,竟然是自己最爱的、认为无法被家人所承认而选择放弃的女人?——————————————————————————推荐晗晗的新书:《调皮宝宝迷糊妻》***************推荐:暄的书:《穿越之无泪无心》一个女人,太多男人的爱,究竟花落谁家,静请期待!苦情儿:《妖娆太子妃》夏草青青:《老鸨王妃》夏草青青:《我得负责》美娃:《混血小天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彷徨

    彷徨

    《彷徨》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他在《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