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0700000003

第3章 破译历史的真相——帝王将相之谜(3)

包拯是以清正廉明、大公无私闻名的清官。为洗雪李娘娘的冤仇,他把她带回京城,设计使仁宗认母,使真相大白。结果坏人受到惩处,李娘娘被封为李宸妃,母子团圆,结局美满。

演戏归演戏,现实中的李宸妃并没有母子相认这一出。

宋仁宗在解开他的生母之谜之时,李宸妃已经去世许久了。围绕宋仁宗生母的传说就是另一些说法了。

据说,宋真宗最宠爱的妃子是刘德妃。这刘德妃虽然是临街播鼓卖艺出身,但长得如花似玉。15岁上被刚刚成年的太子赵恒——后来的宋真宗看上,纳入王宫。赵恒登基之后,刘德妃从“美人”、“婉仪”,一直封到“德妃”。可惜未能生育。为了和杨淑妃、沈才人竞争皇后之位,她想出了“借腹怀胎”的诡计。她刻意打扮身边的一个姓李的侍女,引诱宋真宗上钩。当这小宫女怀了“龙种”之后,她也装作怀孕的样子。不过宫女怀的是真胎,她怀的是假胎。待十月分娩之时,“两个”龙种先后呱呱落地。结果,演了一场真的“狸猫换太子”,李宫女被打入冷宫,寂寞而死。刘德妃则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

《宋史》则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说是李宸妃实有其人。她本是刘德妃的侍女,生得花容月貌。怀上龙子时,刘德妃已被立为皇后。于是,刘德妃请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儿子赵祯立为己子。为了弄假成真,把孩子从李宸妃怀里夺走交杨淑妃抚育,活活割断了李宸妃母子的联系。

后来,真宗去世,11岁的赵祯即位,史称宋仁宗。刘皇后成了刘太后,辅政掌权,谁敢挑明这个真相?天圣九年(1031年)仁宗生母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次年,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想,现在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一旦将来自己死去,仁宗得知了实情,痛感自己生身的母亲在生前死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一定会怨恨自己,肯定还会迁怒于刘氏的后裔。于是,她吩咐以一品礼仪安葬李宸妃。

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罗崇勋,给李宸妃穿皇后装成殓,并使用水银宝棺,刘太后也一一依允。李宸妃的丧礼也举行得特别隆重,送葬队伍长达30余里。

1033年,刘太后死后,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他无比悲痛,无比愤怒。他下哀痛之诏自责。他号啕大哭,哭自己身为天子,却不能保护自己的母亲;哭自己为人子,却不能孝敬自己的母亲一天,让母亲含恨而死。于是,他下令包围了刘太后娘亲的府第。眼看一场血腥的杀戮就要开始了。还是宰相吕夷简的一番公道话使仁宗冷静下来。吕夷简说:“太后虽有不义之事,但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刘、杨虽非生母,但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不可或忘。”

仁宗决定重葬生母。开棺验查,一看生母没有鸩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这才下令解除对刘姓戚属的包围。仁宗尊宸妃为皇后,谥章懿,亲临殡仪之所祭告。

为了弥补他对生母的愧疚之情,他把李太后的弟弟李用和一再擢升,并把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综上所述,包拯和李宸妃之事肯定毫无关系,李宸妃也没流落到民间。至于刘德妃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把宋仁宗收为己子的,谁也不知其详。

尤为令人难解的是,赵祯登基之后九年间,李宸妃为什么会一直到死缄口不言,这就更没人知道答案了。

“靖难之役”的悬念

建文帝失踪之谜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wén】为皇太孙。为避免皇子们同室操戈而封皇子为亲王,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事指挥权,可这一举措正为“靖难之役”埋下了种子……

建文帝朱允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孙,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为避免出现兄弟争位、自相残杀的惨剧,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碝为皇太孙。同时为巩固朱姓天下,明太祖学习汉高祖的做法,大封同姓王。洪武三年(1370年),分封第一批皇子九人为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分封第二批皇子五人为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分封第三批皇子十人为王,至此,朱元璋诸子全部被封为王。这些诸侯王驻守各地军事、经济重镇,其中九位分别镇守西起甘肃东到辽东的广阔区域,称为九边,实力不弱,其中尤其以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dì】最有权势。他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于军事要冲古燕国之地,招兵买马,铸钱养民,手握强大的军事武装。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无疾而终,同年闰五月十八日,朱允碝继承皇位,改元建文元年,史称建文帝。传言有人想挑拨皇帝与诸位王叔的关系,诸王议论纷纷,惶恐不安,开始操练兵马,准备兴师问罪。建文帝求教于心腹大臣兵部尚书齐泰和侍读黄子澄,决定逐步削除诸王武装,翦除燕王羽翼,最后集中力量消灭燕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六月,建文帝实行削藩,他首先废除燕王同母弟周王的王位,贬为平民,发配到遥远的云南。一年之内,建文帝相继废除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燕王不安于只做番王,私下积极备战。

在诸王中,尤以燕王朱棣最有权势。起初,建文帝派耿炳文讨伐朱棣,但耿炳文被朱棣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建文帝召回了耿炳文,让李景隆来指挥三军。

朱棣听说李景隆挂帅,不由得哈哈大笑。他说:“李景隆本是个素不知兵的小辈,让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我朱棣必胜无疑了。”他突然心生一计,对众将官说:“由我朱棣亲自镇守北平,李景隆不敢轻易来攻。现在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吃紧,我先带兵去救援永平,他一定前来攻城,那时候我再回师北平,咱们内外夹击,李景隆必定大败。”

素不知兵的李景隆果然中了计。他得知朱棣率兵去营救永平,真是喜不自禁。他认为朱棣一走,城内必定空虚,这样一来,北平便唾手可得了。哪想到自己正中了朱棣的计谋,结果被朱棣的军队打得大败。李景隆连夜逃回了德州。

如此一来,朝廷的军队大伤元气,朱棣的军队更是锐不可当。不少守将一见朱棣大军杀来,不是弃城逃跑,就是开门投降。建文四年(1402年)5月,朱棣率军打到了长江以北,南京城里一片混乱。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只好以割地为条件,派人向朱棣求和。此时,朱棣认为破京师已不费吹灰之力了,他怎肯就此善罢甘休?

6月初,朱棣誓师渡江。一时间,金鼓齐鸣,杀声震天。朱棣的军队一到,南京城的守军就开门迎降,朱棣的军队很顺利地攻破了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迁都北京,称“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

叔父夺了侄儿的皇权,是有“夺嫡”和“篡位”之名的。正儿八经的皇帝在世并且出逃,对朱棣的帝位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他一方面为了安定人心,发布建文帝已死的诏书,再就是根据传闻中的蛛丝马迹去苦苦寻觅,于是引出许多明察暗访的故事来。

一说是“阖【hé】宫自焚”。《太宗实录》记载,当朱棣率众抵达重川门时,诸王及文武大臣都来朝见,建文帝本想出迎,回望四周,人众皆散,仅内侍数人而已,叹息说:“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于是就关上宫门,举火自焚了。永乐年间的《实录》和清代修编的《明史》都重复了这一说法。

但是,《明史·恭闵帝本纪》中却说:“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史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这使人产生了疑问:既然“不知所终”,怎样辨认出那个烧焦的尸体是不是建文帝?当时正是烈日酷暑,如能辨认尸体是谁,为何要停尸8日?如果辨认不了,停尸时日再多又有何用?

因此,建文帝未死的传说就传播开来。有的说,他从地道或御沟之中逃跑了;有的说他削发扮成和尚,藏到某个寺院中去了;还有的说,他化装南逃,飘洋海外了。

后人经查阅《国榷》、《罪惟录》、《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建文朝野汇编》等书,都能找到建文出逃的踪迹。由松陵入滇【diān】南、西游重庆、转入祥符,侨居西粤,又入荆楚之乡,踪迹来去,数千余里,真是“滇桂巴蜀黔,处处藏建文”。

奇怪的是,还有些人假冒建文帝,更是真真假假,扑朔迷离。

明代王鏊【ào】的《震泽纪闻》就记了一段离奇故事:

正统年间,一位御史外出巡察,有一老僧当道而立。左右呵斥,他却昂然不动,御史亲自问讯,他才宣称自己是“建文帝”。

御史不敢自专,禀报朝廷,并把他送到北京,他吟诗道:

流落江南四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英宗召大臣来,谁也不敢说他是真是假。后来英宗叫曾经侍候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来辨认,吴亮一露脸,老僧就说:

“你不是吴亮么?”

“我哪里是什么吴亮!”

老僧从容地笑了,他说:“那一年我在便殿里吃仔鹅,把一块鹅肉掉在地上,当时你手提茶壶,趴在地上,用嘴把鹅肉叼起来,你难道忘了么?你怎么敢说你不是吴亮?”

话音未落,吴亮扑通一声跪在老和尚膝前泣不成声。

奇怪的是,当天晚上,吴亮回到家里,不声不响地上吊了。是自缢,还是他杀?谁也说不清楚。

据说,这老僧在宫内安然度过最后的日月,死后葬在北京西山,未加封号,号称“天下大师”。有人说,曾在颐和园后面的红山上,找到了“前明天下大师之墓”,还传有在云南武定狮山佛寺塑造的“明天下大师像”的照片,照片注云:“天下大师者,明建文帝也”,仿佛真有其事。直到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一段新闻。说:“对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上海史学工作者徐作生经过一年考证后认为,当年建文帝出亡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yuán】山普济寺内,不久,转移到穹窿【lón?弈】出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殁于此,葬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从而,五百多年悬而未决的悬案,终于有了准确的答案。这也解开了另一个谜团:为什么在三保太监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明成祖从此就再也没有让他出使?正是因为他知道建文帝已死才放下心来,不必再访察了。

而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已是在明成祖死后,宣德五年(1430)。

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之谜

刘宗敏追求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引得吴三桂同闯王领导的农民军展开激战。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孤立闯王而农民军失败,传统的说法认为吴三桂是投降清朝,可还有相反的看法,各有理由。

1644年暮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势如破竹,迅速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旋即,李自成率兵向山海关挺进,李、吴两军在山海关附近一片石相遇,战事非常激烈。突然,一直在山海关外的清军出现在眼前,农民军措手不及,吃了败仗,从此一蹶不振。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事件,在史学界一直令人瞩目。解放前后出版的许多有关通史、专著都认为吴三桂此举是投降归附清王朝。最近有人撰文提出吴三桂没有降清。那么,吴三桂到底降清了没有呢?

传统的观点认为吴三桂当初是卖身投靠清朝的。有史书为证:“闻流寇攻陷京师,明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故率仁义之师……出民水火,伯遣使致书,深为喜慰,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爵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三桂复促之。”(《清鉴》卷一)促使吴三桂投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问题。农民军进京后,大将刘宗敏因早闻陈圆圆芳名,便到吴襄府上拷问吴襄,掠走了陈圆圆。李自成本来已派牛金星带着自己的书信去招降吴三桂,而吴三桂眼见明朝已亡,李自成又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他便暗生归闯之意。可就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传来了父亲被打、圆圆遭抢的噩耗,立刻,“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伤父夺妻之恨,决心与李自成为敌。为了打败李自成,吴三桂不惜投降清兵。清军虎视眈眈,因吴三桂之降,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山海关,随即大举侵入中原,建立了清王朝。

其次,由于归附清朝,多尔衮和吴三桂便成了上下级关系。从“王命三桂兵各白布系肩为号”,“命三桂军先锋”,到“命吴三桂以步骑二万前驱追贼”,“摄政王檄三桂及英豫二王前驱追贼,勿入京”等命令,再到封官晋爵,“授三桂平西王勒印”。(《圣武记》)就是后来清帝诏削吴三桂爵时也直呼三桂为降将属僚:“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输款投降,授之军旅。”(《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吴三桂与清王朝的这种上下级关系,难道是盟军关系吗?

再次,吴三桂开关后所作所为也说明他已降清。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虽说是为明王朝复仇,但是,在农民军节节败退,南明政权的福王多次派人拉拢吴三桂并送去粮饷犒劳将士时,三桂却一概拒之。继福王之后,另有几任南明王,吴三桂也从未表示协同反清复明,反而提议并亲自出兵缅甸追杀南明永历王。因此可以说,不管吴三桂原来怎么想,想得多美好,但是到了清军入关后,事实上已经投降清朝。他已经不敢立朱明太子,不敢和南明政权联合抗清,不敢要求清军退兵,不敢违抗清王朝的命令。为了讨好清王朝,他“破流贼、定陕、定川、定滇,取永历王于缅甸,又平水西土司安氏。”(《圣武记》)俨然成了清廷的一员猛将要员。

另外,1677年正月,三桂僭【jiàn】号称周王元年,1678年,“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五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误,其下争劝也,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清史稿·吴三桂传》)可见,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30年,僭号反清,也不是为了恢复明朝,而是由于清廷削藩逼的。同时,他用的国号不是“明”,而是“周”。

然而左书谔【é】在《吴三桂“降清”考辨》(见1986年第2期《北方论丛》)一文中认为吴三桂没有投降。他指出,从当时形势看存在着三股较强的政治势力:吴三桂、农民军、清王朝。吴力量最弱,又夹在这两股势力中间,吴三桂能走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联合农民军抗清,要么联合清军抗击农民军。由于他父亲被农民军扣压,爱妾被掠而导致了联合清军。吴三桂此举并不能说明他已降清朝。理由有四点:

一、从吴三桂一贯抗清的态度上看他不会轻易降清。在吴三桂任辽东宁远总兵期间,曾多次参加抗清斗争姑且不论,就是在明清松锦战役后,明军节节败退,在许多大将被迫投降的情况下,“明之将帅孰不惶惧”,而吴三桂态度仍很坚决。后来,明朝降将致函劝降,吴三桂都“答书不从”。

二、吴三桂同多尔衮磋商联军过程中的书信也证明吴三桂未降。三桂遣书说:“我国与北朝(清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速选精兵,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将裂地以酬。”(《清世祖实录》)吴三桂在信中只说联军在战败农民军后以割国土相赠。在山海关之战胜利的当天,多尔衮便玩弄权术,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又将步骑一万隶属吴三桂。这表明多尔衮笼络、控制吴三桂。

三、山海关战后,吴的檄文证明其未降。山海关之战结束,清、吴军乘胜追击,吴三桂便“传檄远迩”,提出“周命未改,汉德可恩”,“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等口号。若吴三桂已降,他不会,清廷也不会让他如此发檄文。

同类推荐
  • 历史(上下)

    历史(上下)

    《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大约写于希罗多德住在萨摩司的一段时期,生前没有完稿,后来亚历山大里亚的注释家将全书加以整理,分为九卷,每卷都冠以一位文艺女神之名。这种格局和分卷方法沿用至今。
  • 初唐第一猛将

    初唐第一猛将

    我愿以手中七尺长枪,荡尽天下……李恪,已经是封无可封,李治改封李恪为逍遥王并且世袭罔替,他麾下的部队为忠勇护国军……
  • 国宝拾趣

    国宝拾趣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

    肖平的《湖广填四川》是一部重说历史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大量相关史料的勾连,以文学化的想象叙述,从屠蜀传说中剥离历史的虚实,重说一段三百余年的移民史。“构架不繁而文字清爽,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流沙河评)全书共分五章,主要从移民们入川的经历、创业的历程以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巴蜀的深远影响入手,全景式地展现了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 汉唐天下

    汉唐天下

    没天理呀,一个马路的开口井,就把俺扔回了黑暗混战的五代十国。既没有高强的武功,也没有超人的学识,俺不过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而已。在这黑暗的时代,没奈何,看我一个没落贵族,如何赤手空拳,不甘不屈,取汉中,定西蜀,平西南,夺甘陇,争霸中原,豪夺江南。对阵四海英雄,享尽天下风流,重创一个辉煌的汉唐天下!!
热门推荐
  • 职场智慧

    职场智慧

    不管你是职场菜鸟,还是职场“人精”,总会为或大或小的问题苦恼,本书模拟现实案例,用实话动人,亲手教你玩转职场潜规则。
  • 犯上豪门老公

    犯上豪门老公

    〈本台快讯〉娱乐圈羡煞旁人的金童玉女情海生变,日前流行天王韩日栩劈腿新晋银柳影后柳君伊,高调携手新欢,而新欢竟是同门师妹李茉莉,柳君伊大受打击,在其家里自杀未遂……“君伊,我们结婚吧!”一高档的餐厅里,邪魅的男子,轻啜一口红酒,嘴角漾起一抹浅浅的笑意,缓缓放下手中精致的水晶酒杯,望着对面有些失神的女人说道。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邪魅男子勾起的弧度,慢慢的回收,看着对面女人因震惊……
  • 武破十方

    武破十方

    一把钥匙,一个少女,一场风云际会,改变了他的一生,成就一代无敌武神。且看一个孤儿如何纵横大陆,破尽十方。
  • 红肚兜

    红肚兜

    我无意中发现了妈妈旧皮箱里的一本相册,里面的老照片向我展示着女人的风韵,在这无尽的风韵之中我猜度着外婆和妈妈的历史,那是青楼里的故事,是上海滩十里洋场的故事,不论是青楼里会女红的外婆,还是上海滩演艺圈中能歌善舞的妈妈,都为自己寻找的爱情献出了世上最可贵的勇气和真诚,但她们又得到了什么?外婆和妈妈的老相册,使我生出了一种写作的冲动,我想成为作家,以一部作品轰动世界。我在通往作家的路上寻找着,找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于是我的内心发出一种感叹:曾经遥远漫长的幻想,为何始终不能实现。
  • 朱砂泪:第一宫婢【完结】

    朱砂泪:第一宫婢【完结】

    【风尚阁】http://m.pgsk.com/fengshang/有人说:女人天生就喜欢为难女人。有人说:一个立志要登上皇位的男人,怎会让感情成为绊脚石。她,易国冷宫的公主,一生磨难,一心复国。他,轩辕国的皇子,从小受压迫,一心夺位复仇。他和她因一场交易真正相遇,她对他的爱慕,最终被他的冷漠无情化为灰烬。“既然不爱,就不要每次在我对你彻底绝望的时候,又给我希望,最后再硬生生地毁掉。”“当你亲手将我送给太子时,我对你剩下的,便只有恨。”爱与不爱,一字之差,可爱与恨,却仅是一念之间。我们都在爱,只是阴差阳错……++++++++++梦梦另一个坑完结坑:《穿越:娃娃惹桃花》希望亲们多多支持,前期轻松搞笑,中间后面虐。http://m.pgsk.com/a/119937/新坑:《锁倾城:不死太子妃》http://m.pgsk.com/a/215565/欢迎亲们,点击、收藏、推荐、留言。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 大富豪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富豪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创造财富需要智慧,需要胆略,每一位大富豪的历史,都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世界上著名的大富豪,他们不但为自己创造财富,同时,也为人类创造财富,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经济飞跃的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
  • 康熙大帝:乱起萧墙

    康熙大帝:乱起萧墙

    《乱起萧墙》是《康熙大帝》的第四卷,着重描写了康熙选择皇储及诸皇子为争当皇储而互相倾轧的事。 康熙晚年出现了许多弊政。如官吏们贪脏枉法,冤案迭起;皇亲旧勋们借支库银,国库亏空;田赋不均,土地高度集中。康熙曾派人多次清理整顿,皆因皇太子胤懦弱无能,贪色好淫,不谙政务,忙于党争,只好半途而废。康熙对此十分不满,不得不将他废黜,以后又立,再立再废。众皇子趁机作乱,拉帮结党,争当皇太子,以致引起兄弟阋墙。康熙后来索性“放鹿中原”,任其相互逐鹿。四皇子胤一向待人刻薄,人称“冷面王”,由于谋士邬思道的指点,他在革除弊政中,政绩显著,被康熙选中。康熙立下谴诏:传位于四皇子,即为以后的雍正皇帝。
  • 浙江人的创新思路

    浙江人的创新思路

    1912年经济学家荀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新行为在历史上长期是一种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后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因此,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理论。由于创新的系统性以及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人们越来越注意从社会、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企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在创新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如果把企业之外的不同机构或者不同社会角色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孤立起来,特别是撇开与企业创新活动的联系,就往往容易把创新这个概念单纯理解为“创造新东西”。
  • 能说会做懂应酬让你处处受欢迎

    能说会做懂应酬让你处处受欢迎

    对于每个忙忙碌碌、为人生打拼的现代人来说,说话、做事与应酬,是其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三项活动,也是体现一个人社会化能力最重要的三大成功资本。《能说会做懂应酬让你处处受欢迎》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得体的说话技巧、高效的做事经验和洒脱的应酬之道。深刻体验和借鉴书中的事例、事理,你的人际交往就会少一些摩擦,多一分和谐;智慧地汲取书中的做事方法和策略,你的事业就会多一分顺利,少一分波折。
  • 培育青少年洞察通达的哲理故事

    培育青少年洞察通达的哲理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