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0800000034

第34章 国语文法概论(4)

这一类的例是要说明比较参考的重要的。若没有比较参考的材料,若处处全靠我们从事实里“挤”出一些通则来,那就真不容易了。我再举一类的例来说明没有参考材料的困难。六百多年前,元朝有个赵德,著了一部《四书笺义》,中有一段说: 吾我二字,学者多以为一义,殊不知就己而言则曰吾,因人而言则曰我。“吾有知乎哉?”就己而言也。“有鄙夫问于我”,因人之问而言也。

清朝杨复吉的《梦阑琐笔》引了这段话又加按语道:

按此条分别甚明。“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我,对二三子而言。“吾无隐乎尔”,吾,就己而言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对公孙丑而言,吾,就己而言也。

后来俞樾把这一段抄在《茶香室丛抄》(卷一)里,又加上一段按语道:

以是推之,“予惟往求朕攸济”,予即我也,朕即吾也。“越予冲人,不邛自恤”,予即我也,均即吾也。其语似复而实非复。

我们看这三个人论“吾我”二字的话,便可想见没有参考文法的苦处。第一,赵德能分出一个“就己而言”的吾,和“因人而言”的我,总可算是读书细心的了。但这个区别实在不够用,试看《庄子》“今者吾丧我”一句,又怎样分别“就己”、“因人”呢?若有“主词”、“止词”等等文法术语,便没有这种困难了。第二,杨复吉加的按语说“此条分别甚明”,不料他自己举出的四个例便有两个是大错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个“我”字与上文的几个“我”字,完全不同;这个“吾”字和上文的几个“吾”字,又完全不同!倘使当时有了“主格”、“受格”、“领格”等等术语,等等通则,可作参考比较的材料,这种笑话也可以没有了。第三,俞樾解释“予”、“朕”、“邛”三个字,恰都和赵德的通则相反!这种错误也是因为没有文法学的知识作参考,故虽有俞樾那样的大学者,也弄不清楚这个小小的区别。到了我们的时代,通西文的人多了,这种区别便毫不成困难问题了。我们现在说:

“吾”、“我”二字,在古代文字中,有三种文法上的区别:

(甲)主格用“吾”为常。

(例)吾有知乎哉?

吾其为东周乎?

吾丧我。

(乙)领格用“吾”。

(例)吾日三省吾身。

犹吾大夫崔子也。

吾道一以贯之。

(丙)受格(止词、司词)用“我”。

(例一)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以上为外动词的“止词”。

(例二)有鄙夫问于我。

孟孙问孝于我。

善为我辞焉。

以上为“介词”后的“司词”。

这些区别,现在中学堂的学生都懂得了,都不会缠不清楚了。

故有了参考比较的文法资料,一个中学堂的学生可以胜过许多旧日的大学问家;反过来说,若没有参考比较的文法资料,一个俞樾有时候反不如今日的一个中学生!

现在我们研究中国文法,自然不能不靠这些“参考文法”的帮助。我们也知道,天下没有两种文法是完全相同的;我们也知道,中国的语言自然总有一些与别种语言不相同的特点。但我们决不可因此遂看轻比较研究的重要。若因为中国语言文字有特点,就菲薄比较的研究,那就成了“因为怕跌倒就不敢出门”的笨伯了!近来有人说,研究中国文法须是“独立的而非模仿的”。他说:

何谓独立的而非模仿的?中国文字与世界各国之文字(除日本文颇有与中国文相近者外)有绝异者数点:其一,主形;其二,单节音,且各字有平上去入之分;其三,无语尾等诸变化;其四,字词(《说文》“词,意内言外也”)文位确定。是故如标语[即《马氏文通》论句读编卷系七(适按此似有误,疑当作“卷十,彖一,系七”)所举之一部分],如足句之事,如说明语之不限于动字,如动字中“意动”、“致动”(如“饮马长城窟”之饮,谓之致动;“彼白而我白之”之第二白字,谓之意动)等之作成法,如词与语助字之用:皆国文所特有者也。如象字比较级之变化,如名字中固有名字普通名字等分类,如主语之绝对不可缺:皆西文所特有,于国文则非甚必要。今使不研究国文所特有,而第取西文所特有者,一一模仿之,则削趾适履,扞格难通,一也;比喻不切,求易转难,二也;为无用之分析,徒劳记忆,三也;有许多无可说明者,势必任诸学者之自由解释,系统既异,归纳无从,四也;其勉强适合之部分,用法虽亦可通,而歧义必所不免,五也;举国中有裨实用之变化而牺牲之,致国文不能尽其用,六也。

是故如主张废灭国文则已;若不主张废灭者,必以治国文之道治国文,决不能专以治西文之道治国文(《学艺杂志》第二卷第三号,陈承泽《国文法草创》,页五至六)。

陈先生这段话是对那“模仿”的文法说的。但他所指的“模仿”的文法既包括《马氏文通》在内(原文页六至八,注六),况且世间决无“一一模仿”的笨文法,故我觉得陈先生实在是因为他自己并不曾懂得比较研究的价值,又误把“比较”与“模仿”看作一事,故发这种很近于守旧的议论。他说的“必以治国文之道治国文”一句话,和我所主张的比较的研究法,显然处于反对的地位。试问,什么叫做“以治国文之道治国文”呢?从前那种“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笨法,真可算是几千年来我们公认的“治国文之道!”又何必谈什么“国文法”呢?到了谈什么“动字”、“象字”、“主语”、“说明语”等等文法学的术语,我们早已是“以治西文之道治国文”了,难道这就是“废灭国文”吗?况且,若不从比较的研究下手,若单用“治国文之道治国文”,我们又如何能知道什么为“国文所特有”,什么为“西文所特有”呢?陈先生形容那“模仿”文法的流弊,说,“其勉强适合之部分,用法虽亦可通,而歧义必所不免”。我请问,难道我们因为有“歧义”,遂连那“适合的部分”和“可通的用法”都不该用吗?何不大胆采用那“适合”的通则,再加上“歧义”的规定呢? 陈先生又说,“有许多无可说明者,势必任诸学者之自由解释,系统既异,归纳无从。”这句话更奇怪了。“学者自由解释”,便不是“模仿”了,岂不是陈先生所主张的“独立的”文法研究吗?何以这又是一弊呢?

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这几千年来,真可以算是“独立”了。几千年“独立”的困难与流弊还不够使我们觉悟吗?我老实规劝那些高谈“独立”文法的人:中国文法学今日的第一需要是取消独立。但“独立”的反面不是“模仿”,是“比较与参考”。比较研究法的大纲,让我重说一遍:

遇着困难的文法问题时,我们可寻思别种语言里有没有同类或大同小异的文法。

若有这种类似的例,我们便可拿他们的通则来帮助解释我们不能解决的例句。

若各例彼此完全相同,我们便可完全采用那些通则。

若各例略有不同(陈先生说的“歧义”),我们也可用那些通则来做参考,比较出所以同和所以不同的地方,再自己定出新的通则来。

历史的研究法1

比较的研究法是补助归纳法的,历史的研究法也是补助归纳法的。

我且先举一个例来说明归纳法不用历史法的危险。我的朋友刘复先生著的一部《中国文法通论》,也有一长段讲“文法的研究法”。他说:

研究文法,要用归纳法,不能用演绎法。

什么叫做“用归纳法而不用演绎法”呢?譬如人称代词(即《文通》的“指名代字”)的第一身(即《文通》的“发语者”)在口语中只有一个“我”字,在文言中却有我、吾、余、予,四个字。假设我们要证明这四个字的用法完全相同,我们先应该知道,代名词用在文中,共有主格、领格、受格,三种地位(即《文通》的主次、偏次、宾次);而领格之中又有附加“之”字与不附加“之”字两种;受格之中又有位置在语词(Verb)之后和位置在介词之后两种。于是我们搜罗了实例,来证明他:

A.主格。

1.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

2.吾日三省吾身。——同

3.余虽为之执鞭。——《史记》

4.予将有远行。——《孟子》

B.一、领格,不加“之”字的。

1.可以濯我缨。——《孟子》

2.非吾徒也。——《论语》

3.既无武守,而又欲易余罪。——《左传》

4.是予所欲也。——《孟子》

B.二、领格,附加“之”字的。

1.我之怀矣,自贻伊戚。——《左传》

2.吾之病也。——韩愈《原毁》

3.是余之罪也夫!——《史记》

4.如助予之叹息。——欧阳修《秋声赋》

C.一、受格,在语词后的。

1.明以教我。——《孟子》

2.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愈《祭十二郎文》

3.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左传》

4.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

C.二、受格,在介词后的。

1.为我作君臣相悦之乐。——《孟子》

2.为吾谢苏君。——《史记张仪列传》

3.与余通书。——《史记》

4.天生德于予。——《论语》

到这一步,我们才可以得一个总结,说我、吾、余、予,四个字,用法完全一样。这一种方法,就叫做归纳法。(《中国文法通论》,页一七)

这一大段,初看起来,很像是很严密的方法;细细分析起来,就露出毛病来了。第一个毛病是:这一段用的方法实在是演绎法,不是归纳法;是归纳法的第三步(看本书页六五九),不是归纳法的全部。刘先生已打定主意“要证明这四个字的用法完全相同”,故他只要寻些实例来证实这个大前提,他既不问“例外”的多少,也不想说明“例外”的原因,也不问举的例是应该认为“例外”呢,还是应该认为“例”。如C一(2)“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一句,这“吾”字自是很少见的,只可算是那不懂文法的韩退之误用的“例外”,不能用作“例”。此外如A(l)在《论语》里确是“例外”,B一(1)与B二(1)都是诗歌,也都是“例外”。若但举与大前提相符合的来作“例”,不比较“例”与“例外”的多少,又不去解释何以有“例外”,这便是证明一种“成见”,不是试证一种“假设”了。所以我说他是演绎法,不是归纳法。

第二个毛病更大了。刘先生举的例,上起《论语》,下至韩愈、欧阳修,共占一千五百年的时间!他不问时代的区别,只求合于通则的“例”,这是绝大的错误。这一千五百年中间,中国文法也不知经过了多少大变迁。即如从孔子到孟子的二百年中间,文法的变迁已就很明显了。孔子称他的弟子为“尔、汝”,孟子便称“子”了;孔子时代用“斯”,孟子时代便不用了;阳货称孔子用“尔”,子夏、曾子相称亦用“尔、汝”,孟子要人“充无受尔汝之实”,可见那时“尔、汝”已变成轻贱的称呼了。即如“吾、我”二字,在《论语檀弓》时代,区别的很严:“吾”字用在主格,又用在领格,但决不用在受格;“我”字专用在受格,但有时要特别着重“吾”字,便用“我”字代主格的“吾”字,如“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如“我非生而知之者”,“我则异于是”,都是可以解释的“例外”。到了秦、汉以后,疆域扩大了,语言的分子更复杂了,写定了的文言便不能跟着那随时转变的白话变化。白话渐渐把指名代词的“位次”(Case)的区别除去了,但文字里仍旧有“吾、我”,“尔、汝”,等字。后人生在没有这种区别的时代,故不会用这种字,故把这些字随便乱用。故我们不可说:

吾我两字用法完全相同。

我们只可说:

吾我两字在《论语檀弓》时代的用法是很有区别的;后来这种区别在语言里渐渐消灭,故在文字里也往往随便乱用,就没有区别了。

如此,方才可以懂得这两个字在文法上的真正位置。余予二字也应该如此研究。我们若不懂得这四个字的历史上的区别,便不能明白这四个字所以存在的缘故。古人不全是笨汉,何以第一身的指名代词用得着四个“用法完全相同”的字呢?

这种研究法叫做“历史的研究法”。

同类推荐
  • 人皆有错:名家经典

    人皆有错:名家经典

    科学是美丽的,科学中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皆有错(名家经典)》所辑文章,既有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也有科学研究的心得体会;既有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类文明、东西方科学的对照,也有对科学未来发展状况的争辩与沉思。读之,可以开拓科学视野,可以深味科学思想与精神,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块好奇、怀疑、智慧的疆域吧!
  • 海南登陆战

    海南登陆战

    4月16日人民解放军主力实施强渡。经彻夜强渡,解放海南岛,中央军委决定以第15兵团首长指挥第40、第43军,在岛上部队的接应下,退守海南岛的国民党10万残军在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的指挥下,胜利登岛,在岛上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并迅速向纵深发展。根据渡海作战的特点,广东解放后,第15兵团按照“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战役方针,企图凭借天险,于1950年3月组织了两批4次约1个师的兵力偷渡海南岛成功。,把海南岛当作反攻大陆的跳板。发起海南岛战役。为歼灭该敌。增强了岛上人民解放军的力量
  • 上海夜奔

    上海夜奔

    我们不再那么地需要上海上世纪的30年代了,至少在形式上。毕竟7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活在新的上海历史中。
  •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红楼钟声燕园柳

    红楼钟声燕园柳

    本书是谢冕先生关于北大的一本散文集。谢冕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他工作和生活了将近50年的北大。那湖,那塔,那园,那月,只要是北大的一草一木都让他笔尖充满情感。北大在他的叙述中充满迷人而纯粹的美……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天道狂歌

    天道狂歌

    天道漫漫,浮沉人生,命如草芥。谁比谁更懂得天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奋斗不休。一将功成万骨枯!传奇般的大陆,迷一般的国界;在这个崇尚武力的大陆,生命只不过是蝼蚁般的低贱。千年不息的反抗,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物竞天择,强者为尊。只有绝对的强者才能铭刻在历史年轮之上。一个帝国在开始走向属于它的最终归宿,老迈的它已经不堪历史车轮的碾压,发出了最后时刻无力的嚎叫。最终的它依然只能认命。这就是天道!新的统治者正在通过奋斗走向属于他的舞台!
  • 男配离我远点

    男配离我远点

    女配:男配你离我远点男配:为什么女配:因为女主要过来了…当男配爱上女配,当我爱上你,才发现,没有谁天生就是别人爱情中的配角。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第一无二的爱情。苏琴看过一本都市言情小说,故事情节记不清楚了,唯一记得清楚的就是男主和女主,可是一睁眼,她发现自己成为了文中最大的炮灰女配,肿么办?苏琴穿越第一天,为自己定下四条纲领一.坚决不惹是生非,以打酱油为己任二.决不主动跟男女主作对三.广结善缘,对象为文中主要人物。四.好好存钱过日子。于是,苏琴在这个天雷狗血的故事里,过着自己的平凡日子,努力存钱努力工作。可是,男配,你喜欢的不是女主么,离我远点…
  • 左手国学院,右手哈佛园

    左手国学院,右手哈佛园

    本书汇集中国国学与西方文化的智慧精华,以上下篇的形式对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全景展示。国学院,教会我们审时度势,上善若水的智慧令我们体会为人的谦虚和韬光养晦;哈佛园,令我们激昂振奋,在现代史化的熏染下攀登事业的巅峰。
  • 妃本红裳之凌霸天下

    妃本红裳之凌霸天下

    相传,灵魂徘徊在人世之间不肯离去,是因为生前还有未完之怨!雪胭,被她人赋予名字的冥界妖灵死亡,将她的的模样永恒的定格在青春的年华被黑色厌恶模糊了面容的阎王在一张张狰狞面孔的环绕下,分不清是帅是丑。“汝,阳寿已尽,奈何阴寿未满,心愿未了…”心愿未了,心愿未了雪胭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听见他这般说了只知道她不知道那心愿是何,难道是因为她死的太早所遗留下了遗愿?!那么若是复活了呢?!因为这一个疑惑,她借尸还魂却发现自己不会做人……【片段欣赏】幽幽清风吹拂,满园开放的花儿随风摇摆如此良辰美景,漂亮少女慵懒的打了个哈欠,眼看着某女又是奄奄一息,一脸菜色仿佛下一秒就会昏倒的模样,漂亮少女笑眯眯的看着一脸担忧的众人,红唇轻启:“今日可有吃饭?!”某女怔愣片刻,迷茫摇头:“不曾”“昨日呢?!”她继续问“没……”想都不待思想,某女果断到“大昨天呢”嘴角浮现笑意,漂亮少女笑容可人“没!”又是一果断不加思考“你是想把自己活生生的饿死吗?!”嘴角的笑意越发浓重,漂亮少女继续问“哎!”某女惊讶抬头,一脸疑惑:“为什么一定要吃饭”众人绝倒O(∩_∩)O~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皆干净欢迎跳坑
  • 婚非得已

    婚非得已

    这是一场从被诱惑到反诱惑的妖娆小情事…人生的前十八年,她,是权贵圈里茶余饭后的聊资,是平民百姓家用来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论个性:她暴力狂傲,阴狠毒辣;她目中无人、有仇必报、甚至恩将仇报…论外貌:不说天上有人间无,却也是妖娆多姿,让人垂涎欲滴…论家世:她是中央纪委副书记的千金。却是娘疼,爹不爱。一场意外,把她推至风口浪尖;从此,她的人生整个颠覆!滕家的放逐,让她终于学会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懂得将骄傲和谨慎并用,隐于茫茫人海之中,掩了一身光华。三年的爱情之路,终于要走向婚姻的殿堂;她以为她的人生即将完美,等来的,却是另一场意外…好不容易撑起的晴天,重新归为一片混沌黑暗…迷茫之中,是谁伸出了一双手?誓要将她拉出伤痛?听说,她又要结婚啦!这可是京城的大事件!就是不知道这回,她那夫君是何方神圣?要说到他,那就比较有来头了…首先,他的父亲是军委总参谋长;母亲是享誉全球的珠宝设计师;他本人更是有口皆碑的杰出青年!目前为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师长。于公,他是国家栋梁,指挥着一支威武之师。于私,他是温家骄傲,未做过一件出格之事。但这一次,他突然要娶一个前科不大好,还退过一次婚的女人?更如珠如宝的疼着…世人皆哗然:一株仙草被一坨狗屎给糟蹋了!当然,仙草是他,她是狗屎——可是,据某女说: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衣冠禽兽的心;某女还说:此人擅长演戏,易动情者勿近…小叔语录:当小叔遭遇曼曼前未婚夫,他是这样说的:“那副眼镜是我给摘下的,所以,记住,曼曼,没有任何人值得你为他敛去锋芒!没有任何人值得你鲜血淋漓的拔去自己所有的羽翼!你不缺人宠,从今天开始,我允许你跋扈,允许你任性,允许你张扬!咱不怕把事情闹大,专拣大的闹,我给你撑腰!”‘怕老婆’的小叔,标准的温家三字经:“你不懂?她不让,我目前,归她管。”遭遇‘牵牛花’骚扰的小叔,“有一句名言很适合你——随意攀爬,失足,则成千古恨!”
  • 蔚蓝攻略

    蔚蓝攻略

    在这片蔚蓝色的大陆上,天外来客任杰,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化解身边的一场场危机,破奇案、夺异宝、入神宫···一步一步成为大陆上超凡入神的强者,最终缔造出蔚蓝大陆上第五篇神话传说。
  • 绝色世子逆天妻

    绝色世子逆天妻

    她是现代NO1的顶级杀手,腹黑邪恶。她是南云国面如恶鬼的丑女,废物怯弱。当她成为她,素手一扬,血丝妖冶,天下为之色变。废物?天才级的全系召唤师,无底洞般精神力,神兽送上门成了她的小弟。怯弱?嚣张冷酷,人若犯我,万倍奉还。恶鬼?当胎记褪去,那无限的风华,不知灼伤了多少人的眼。他是凤亲王府的废物世子,邪魅妖娆,对她纠缠不休,笑道:“然然,求负责!”【喜欢本文可以支持最妖精男主的《纨绔邪医狂妃》还有最忠犬男主的《狂医邪妃之魔帝太精分》】
  •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中国绘画溯源美术面面观我国绘画的最初表现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考古发掘发现的中国最早绘画形式有岩画和刻绘、彩陶纹饰、地画、壁画与帛画等。
  • 驭夫有道:总裁,你节操掉了

    驭夫有道:总裁,你节操掉了

    “还记得我是谁吗?”男生站在她的面前,一脸探究的问着。额……她能说她还真的不知道吗?看着她的表情,男生就猜到了些什么。他微微一下,摄人心弦:“忘记我了,没关系,以后我们有的是时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