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9500000032

第32章 齐策五(2)

“所以英明的君主和有远见卓识的相国,如果想成就霸主事业,就不要轻易把武力摆在首位。战争既耗损国力,又让都县一级的财政亏空。国家的元气已经遭到损耗,于是再也无力号令诸侯。战争对国家的损耗是显而易见的。士人听说国家有战事,于是纷纷捐献财产,以充军备,而商人就运送酒肉粮食以犒赏三军,长官让人拆下车辕当柴烧,杀牛摆宴款待军队的士兵。其实这些都是有损国家的做法。

“战前,国人为士兵祈祷,大王设祭祈福,大城小县都设置神庙,凡有市场的城邑都歇业为战争服役,其实这也是虚耗国家的做法。决战之后的第二天,尸横遍地,哀鸿遍野,人们忙着救死扶伤,表面看来将士立了大功,国家胜利了,而实际上,资财损耗之多,国人痛哭之惨,也足以令国君揪心。阵亡将士的家属为安葬自己的父兄而倾尽家财,负伤将士也耗尽毕生积储去求医问药,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军人,在家中大摆筵席以示庆贺,花费也不在少数。因此战争使人民耗费的钱财,十年辛苦劳作所得的收获也难以抵偿。

“军队出战,矛戟弓弩,车马刀矢,损失过半,再加上被人盗窃藏匿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十年勤苦劳作所无法补偿的。国家肩负这两笔巨大的费用,已是力不从心,哪里还有能力号令诸侯呢?攻城拔地的时候,百姓作为军队的后方支援,替士兵缝补损坏的战衣,运输攻城的器械,日夜挖掘地道,被徭役折磨的疲惫不堪。将军日夜督战,顾不上士兵的休息,数月能攻下城池就快的了。将士疲弊不堪,连下三城之后,相信再没有余力去与敌人决战。

[原文]

“故曰:彼战攻者,非所先也。何以知其然也?昔知伯瑶攻范、中行氏①,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②,此用兵之盛也。然而知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曰③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

“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北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④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注释]

①知伯瑶攻范、中行氏:知伯瑶、范、中行氏都是晋国的六卿。②一主:此指赵襄子,也是晋的六卿之一。③曰:一说应为“昔”。④不啬:没有节制。⑤城郭露:城外无人居住。⑥鹄的:犹今之箭靶中的红心。⑦便弓:巧妙地拉开弓。⑧恶其示人以难:憎恶它让人难以射中。

[译文]

“因此说,明君贤相要想图谋天下,并不把武力放在首位。为什么知道这样呢?过去,知伯攻取范、中行氏,接着挥兵西向,围攻晋阳,连下两国,又逼得赵襄子走投无路,兵威可谓盛极一时。然而到头来知伯却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知伯挑起祸端,而灭亡的灾祸威胁到韩、魏二君的缘故。以前,中山国调动举国的兵力,迎击燕、赵两国,败赵国的兵马于南方的长子,破燕军于国境之内,并杀掉其领兵的大将。

“那中山仅仅是个千乘小国,却自不量力与两个万乘大强国相抗衡,连续取得两次决定性的胜利,成为用兵神勇的典范。然而这样善战大国却免不了走向亡国的下场,以致国君逃到齐国为臣,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它没有考虑战争的祸患,接连不断地发动战火。由此看来,战争的弊端,可见于之前的史书事例。

“今世之所谓善用兵者,终战比胜而守不可拔,天下称为善。一国得而保之,则非国之利也。臣闻战大胜者,其士多死而兵益弱;守而不可拔者,其百姓罢而城郭露⑤。夫士死于外,民残于内,而城郭露于境,则非王之乐也。今夫鹄的⑥,非咎罪于人也,便弓⑦引弩而射之,中者则善,不中则愧,少长贵贱,则同心于贯之者,何也?恶其示人以难⑧也。

“现在称得上善于用兵的人,屡战屡胜,善于攻守,天下人给予他高度的颂扬,如果举国上下都依仗他就如同依仗长城一样,那么这并非是国家的好事。我听说战争取得大捷,士卒伤亡惨重,百姓因防务而变得疲惫不堪,城郭也会损毁得面目全非。士兵战争中牺牲,百姓在国内也为战争的事情弄的疲惫不堪,城郭破败不堪。国君是没有好心情的。我可以拿箭靶来打比方,它并没有得罪什么人,可是人人都会以强弓硬弩来射它,射中的就很高兴,没有射中的就满脸沮丧,不论老少尊卑,都以能一射为快。原因何在呢?是人们厌恶让人看出自己射箭能力不行。

[原文]

“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夫罢士露国,而多与天下为仇,则明君不居也;素用强兵而弱之,则察相不事。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①不动而诸侯从②,辞让而重赂至矣。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③,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②;虽有阖闾、吴起之将③,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④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⑤之上。故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地可广而欲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诸侯可同日而致也。故名配天地不为尊,利制海内不为厚。故夫善为王业者,在劳天下而自佚,乱天下而自安,诸侯无成谋,则其国无宿忧也⑥。何以知其然?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则王之道也。

“锐兵来则拒之,患至则趋⑦之,使诸侯无成谋,则其国无宿忧⑧矣。何以知其然矣?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恃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注释]

①五兵:五种兵器,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②北之堂上:打败在朝堂之上。③阖闾、吴起之将:阖阊,吴起那样的大将。④尊俎(zǔ组):古代盛酒肉的器具,尊以盛酒,俎以陈肉,此借为宴会之称。⑤衽席:卧席。⑥宿忧:留忧,积忧。⑦趋:迎击。⑧宿忧:长久的忧患。

[译文]

“现在有的国家穷兵黩武,连战连胜,其守卫也不可攻拔,这不仅仅是示人以难,同时还妨害到别国的利益,别国的仇视心理也就更重了。像这样既劳民伤财,损害国家,又成为众矢之的事,圣明的国君是万万不会做的。英明的君主贤相不会动不动就兵戎相见,以至于损兵折将,大伤国家的元气。明君贤相,总是力求刀兵不动就能使诸侯臣服,用谦恭辞让来获得更多的财货土地。因为明君对待战事,不动用兵马就能战胜敌国,不动用武力就可掠夺到土地,别人尚未察觉就能成就王业。明君做事情,耗费很少的财力,用远见卓识就能取得永久性的利益。所以说‘后发制人可以让诸侯归附并加以驱使。’”

“我听过这样的道理,战争之道主要不在于军队数量的多少,即使拥有百万军队,也可以在朝堂之上打败他们;即使遭遇阖闾、吴起那样的将领,也可以在帷幄之中擒住他们;虽然有千丈高的城池,可以在宴饮之间攻下它;虽然有百尺高的攻击战车,可以在坐卧之间摧毁它。所以钟、鼓、竽、瑟等丝管之声不绝于耳,土地一样可以扩张,自己的欲望也一样能够实现;和着音乐之声翩然起舞的歌女以及矮人的嬉笑永不休止,也可以令各国诸侯可以同一天前来朝拜。所以这样的君主,名号齐于天地并不算尊贵,财权可以制服海内并不算雄厚。所以那些善于成就霸业的人,能够使天下人劳苦而自己安逸,扰乱天下而能使自己安定,使诸侯的图谋不能有出头之日,那么他的国家就不会有长久地隐忧了。何以知道是这样的呢?生活安逸和社会安定在我方,而辛劳和扰乱都在他国,这才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办法。

“精兵来攻来就全力抵抗,祸患到来就正面迎击,使诸侯的阴谋不能得逞,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没有永久的隐患了。怎么会知道这样呢?过去,魏惠王拥有方圆千里的土地,穿甲胄的战士三十六万,仗恃自己强大的国力,攻下赵都邯郸,又向西围攻定阳,后来又联合十二诸侯去朝见周天子,并为西去图谋攻击秦国做准备。秦孝公知道了这件事,内心很害怕,寝食难安,食不甘味,于是就在国内下一道命令,动员全国的力量,修缮城墙,准备器械,加强边防的军事设施,同时招募敢死队,调兵遣将,严阵以待魏军的攻打。

[原文]

“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①矣。’秦王许诺。

“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②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③,然后图齐、楚。’魏王悦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④,建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⑤。魏王大恐,跣行⑥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然后天下乃舍之。当是时,秦王垂拱⑦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故曰卫鞅之始与秦王计也,谋约不下席,言于尊俎之间,谋成于堂上,而魏将以禽于齐矣;冲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入于秦矣。此臣之所谓北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注释]

①北魏:击败魏国。②箠(chuí垂):马鞭子。③先行王服:先准备帝王的服制。④制丹衣柱:犹言裁制红色的龙袍。⑤太子:指魏惠王太子申。覆十万之军:覆灭魏国十万大军。指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之事。⑥跣(xián险):光着脚。⑦垂拱:垂衣拱手之间。

[译文]

“这时,商鞅向秦王出计谋说:‘魏国势力强大,号令天下,而且曾经约合十二个诸侯朝见周天子,魏国的党羽必定很多,一个秦国很难抵挡强大的魏国。大王何不派我前去见魏王,我一定能使魏军全身而退。’秦王接受了商鞅的计策。

“商鞅前去拜见魏惠王说:‘大王的功劳可以威震四方,号令可以遍行于天下了。可是现在大王联合的十二个诸侯,不是宋国、卫国,就是邹国、鲁国、陈国、蔡国,这些原本就是大王用马鞭子就能驱使的国家,依靠它们怎么能够成就天下霸业。大王为什么不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击齐国,那么赵国必定听从大王的号令了;再向西约合秦国,向南攻击楚国,那么韩国必定听从大王的号令了。大王有讨伐齐国、楚国的心愿,就顺从了天下人的意愿,那么大王的王业就显而易见了。大王为什么不先穿上帝王的衣冠,然后再图谋齐国、楚国。’魏惠王听了商鞅的话,内心十分高兴,因此依照天子的体制,亲自指挥扩建宫殿,裁制红色龙袍,树立天子龙旗,赶制了帝王出兵时才能使用的画有朱雀、七星的旗帜。这些都是天子的地位,可是魏惠王逾越了。于是齐国、楚国大怒,而各国诸侯都投奔到齐国去了。齐国率领军队讨伐魏国,杀了魏国太子申,歼灭了魏国十万大军。魏惠王害怕极了,匆忙收兵光着脚逃回国内,后来又向东奔到齐国请求讲和,这样天下诸侯才停止攻打魏国。正当这个时候,秦孝公就毫不费力的取得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对魏惠王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所以说商鞅当初和秦孝公谋划的时候,计谋约定在坐席之上,谈论在宴饮之间,计谋形成在朝堂之上,可是魏国的将领已经被齐国擒获了;攻打战车等还没有被使用,而西河以外的土地就已经划入秦国版图了。这就是我所说的在朝堂上打败敌人,在帷幄之内擒获敌将,在宴饮之间攻下城池,在坐席上摧毁敌人的兵车了。”

同类推荐
  •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对于很多青年朋友来说,读一读关于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正史 ”很重要,但也不妨多了解一点常常在细微处见出历史真精神的“史屑” ,知道一些掌故轶闻,这样既补充了正史之不足,也能培养自己对于历史 的兴趣。本书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精选与时代精神结合紧密、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 ,并根据内容对每个故事都进行了深刻、精当的经验要诀分析,以期对怀有不同心理需求的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 历史真的很有料

    历史真的很有料

    是智趣历史首席讲师雾满拦江集数十年历史写作的精华之作,沿袭作者一贯的通俗易懂,幽默、智趣的风格,在历史的边角料和碎片中,剥丝抽茧,阐释权力、人性、情爱、处世、歧见、风雅、轶闻……历史在细节处,人性在细节处,988条有料而又多味儿的历史,据说每一条都能稍微改变一下你的世界观。
  • 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华夏历史悠久,文物世代传承,鸿殖丰厚,仓促之笔不能尽显中华数千年瑰宝之美。所选文物挂一漏万,每篇文章寥寥千字难以绘出她们的容姿丽质。传世之国宝重器,包含了众多轶闻野史,甄别缕析,稽古钩沉,实非易事。在《文物·图像·历史系列: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的撰写过程中,首先由衷地感激我的同事杜卫民兄长的无私帮助,杜兄博学多识、殚见洽闻,有深厚的文物知识,他为《文物·图像·历史系列: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的文物进行了遴选,并奉献出数篇自己的佳作。
  • 宠妃无度:狂妄大侍妾

    宠妃无度:狂妄大侍妾

    她是金牌猎人,以猎杀罪犯为生,身手矫健,性格狂妄。一朝穿越,她成了一个病死王爷的陪葬侍妾,好不容易保住一条小命,却被王妃欺辱,继子坑害,人人当她还是柔弱无能的下等侍妾,想要害她性命。她斗毒妇,整渣男,呛皇帝,与病弱王爷联手掀起翻天巨浪。要誓众人俯首称臣,再不敢造次。只是那冷淡无情没有人味的王爷怎么突然变得这般热情?病娇王爷稍稍靠近,温文一笑:“本王给你送一道餐后甜点如何?”“不要。”孟青珺断然拒绝。病娇王爷马上变脸,威胁道:“不要也得要。本王将自己做为甜点送给你,岂容你拒绝?”孟青珺抵死不从,...
  • 一本书读懂英国史

    一本书读懂英国史

    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人称它是“小店主国家”,它却自称“日不落帝国”!有人说它偶然发现现代之路,它却说这是历史的必然!它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来,却开创了文明之光!它曾执世界权力之牛耳,却在时代潮流中没落!大国的兴衰与崛起,殖民的辛酸与血泪,皇室的阴谋与爱情,文人的才情与抱负,一幅绅士般优雅、海盗般冷酷的英国历史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热门推荐
  • 王的丑妃(全本)

    王的丑妃(全本)

    上部:悦夕,美丽聪慧,年仅九岁,身为郡主却必须背负国家的命运出塞和亲。她知道她将来的丈夫是敌国被她父亲打成植物人的王,她也知道这将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丑丫头,一心爱着王。但是面貌丑陋身份卑贱的她有什么资格站在王的身边呢?拓达,在他沉睡的九年里,只有他的王妃在他身边。在他醒来之后,他的王妃却失踪了。他的心里已经被王妃占据了,是否还容得下一个丑丫头呢?拓恒,他见证了悦夕悲惨的命运,却无能为力。在丑丫头出现在王身边的时候,他认为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但是他是痛苦的,他似乎一直爱着那个王妃,他的嫂子。命运的作弄,对爱情的执着是这个故事的主线;爱情、誓言、责任和恨是这个故事的主题。一起来看丑丫头在滚滚大漠上演绎的爱情悲歌。下部:战争再起,你认为的好人也许才是最残忍的人。部族遇到了前所未有地危机。是谁在后面操纵着这一切。这个城池只留下了一群妇孺,丑丫头如何带领她们保卫家乡?在听到拓达受重伤的时候,丑丫头丢开了人民、责任,跑到他的身边。失去王城的保护,她又将迎来痛苦的人生。一个用自己的血和泪为拓达王奠定了王朝的女人,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关于她的记载呢?花开花落,只留下空中淡淡的悲。请继续关注《王的丑妃》下部,关注丑丫头传奇的一生。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的新作《宠爱养女》http://m.pgsk.com/a/81451/她从小犹如公主般被宠爱着长大,甚至一直奇怪地和养大自己的爹睡在一起。但是突然有一天,她的世界全变了。没有了欢笑,没有了疼爱,只有无休尽的辱骂、折磨和虐待。可是她无法逃开,她就像一直养在华丽囚笼中的小鸟一样。即使笼门打开了,她也不会飞走。他抱养了比自己小十二岁的恋人的女儿,给了她天真快乐的童年。他本以为这将是幸福的开始了,可是一封信却打破了这幸福。他开始讨厌她,虐待她,看着她受苦的时候,他的心却无法平静。其实,他更恨他自己啊!至于《魔鬼棋盘》很多人都问到啊,因为《魔鬼》是我精心,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不会轻易下笔。而它的大纲出了点问题,不得不延后一段时间了。一些看过《魔鬼》广告的读者都很期待,我只能和大家说对不起了。我只是想把最好的呈现给大家。估计《魔鬼》将在《丑妃》完结之后,就能开坑了。
  • 让学生诚实守信的故事

    让学生诚实守信的故事

    战胜死亡的抉择,萨拉的第二次生命,永不丢失缘于物欲的平静,地狱、天堂只一步之遥,不可或缺的两种东西,没有对手同样很孤独,谁在测试谁,道歉同样也是一种美德,还是做自己好,让花朵在受伤处绽放,改变我们的固有思维。
  • 请允许我用左手敬礼

    请允许我用左手敬礼

    20年来,1965年9月出生,丁晓兵先后被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武警总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拥政爱民模范”,1983年10月入伍。1984年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英勇负伤,被武警总部树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标兵。1985年6月,共青团中央为他特设了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2005年5月,他光荣当选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据不完全统计,丁晓兵,丁晓兵已经获得过288个奖牌证书。失去右臂
  • 读点经典

    读点经典

    本书所选录的内容主题可分为操守、修养、为政、勤学、交友、爱情、亲情等几方面,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高读者(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行政素质。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抢夫上门:麻辣太子妃

    抢夫上门:麻辣太子妃

    她是武林至尊的得意传人,手段一流,才貌无双;他是威震天下的冷酷太子,武功盖世,气宇轩昂;当他与她相遇,是争锋相对的较量,还是似水柔情的相伴?
  •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小斯宾塞是作者赫伯特·斯宾塞的侄子,因为一次不幸,失去了父母,于是被作者收养。在家乡的小镇上,小斯宾塞的生活是幸福的,因为他接受的是名符其实的快乐教育。尽管小斯宾塞的天资并不聪颖,但在作者的教育下,他14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被剑桥大学破格录取,后来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成为著名的植物学家。那么何为快乐教育?作者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因此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应当是快乐的。而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对孩子发布命令,要用积极的暗示令他们看见希望,让他们能够快乐成长。
  • 妈咪招牌靓粥

    妈咪招牌靓粥

    《妈咪招牌靓粥》根据人们不同的饮食习惯和身体需求,精选了近百道家常靓粥,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富含营养,有益身心,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家庭主妇的有益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