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子学的语文课,李老师也是满意的。每次课堂上老师提问,山子都回答得不错。有时还能回答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答案来。
这天,李老师布置了作业,又说后边的一篇课文《捡煤核》就不讲了,要同学们在课后看一下。
那篇课文,是从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式英雄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一书里节选出来的。老新四军军械战士吴运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试制枪榴弹和手榴弹时,几次发生爆炸,身上被炸伤多处,左眼失明了,左手、右腿受伤残疾,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他试制成功的步枪、手榴弹、火炮、各种地雷,在前线打击敌人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课本上的这篇课文,记述了吴运铎小时候住在矿山,家境十分贫寒,为了生计,他和几个小伙伴背着畚箕去捡煤核,来补贴家用的故事。
畚箕的“畚”字,同学们不认识,就问李老师。李老师说:“这个字念
。畚箕是南方的一种类似于筐的工具。就像咱们北方的簸箕上加了个把儿,可以背在肩上。”
《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山子上四年级时就看过。还看过姐姐师范课本上的《试制枪榴弹》。回家后,山子又把那篇《捡煤核》看了一遍。他对吴运铎的英雄事迹非常钦佩。
没想到,隔了两天,李老师在课堂上突然问:“哪个同学能复述一下《捡煤核》的大意?”
一时,许多同学都愣了。有几个同学还没看那篇课文,于是,急急忙忙翻课本。李老师叫了两三个同学起来,但说的都比较简单。有的说,主人公小时候生活太苦了,去捡煤核,还要挨矿警的打。还有的说,那些烧得通红的炉渣,从炉膛里掏出来,浇上水,还冒着蒸汽,他们几个孩子就上去扒、捡……
这时,李老师微笑着问:“山子,你能讲一讲吗?”
山子站了起来,说:“可能讲不好。”
李老师说:“没关系,讲一讲不扣分。”
同学们也都笑了起来。
山子开始讲时,还不太流利。但讲着讲着,就顺畅起来。他看李老师的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信心就更足了,差不多把课文背了下来。
……矿警捡起我的畚箕,打开炉门,扔进火里烧了。
天已很晚了,我回到了家门口,轻轻地推开房门。家
里的人都睡了,只有母亲还在灯下缝补衣服。她看见儿子平安地回来,望着我笑了……
“很好嘛!”李老师连连点头。同学们也对山子投去了惊奇和佩服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