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8400000007

第7章 俶真训(3)

到了周室衰亡时节,淳朴的风气被冲淡散失,办事远离道统,行为偏离德性,奸巧狡诈也随之出现。周王室的衰败使王道废弛,儒、墨两家也开始宣扬自己的学说,招聚门徒争论是非。之后各家各派学说依靠博学妄自比拟圣人,事实上是用华而不实的言辞来欺骗百姓。他们施行礼乐歌舞,拿《诗》、《书》来文饰门面,以便沽名钓誉于天下。并且他们还实施繁文缛节,装饰绂冕礼服,等级森严,广征百姓大兴建造,搞起无穷无尽的花样,积累财富来满足奢侈的消费。在此种风俗下,民众也开始糊里糊涂,不明事理,却又自觉得高明,施展智巧,人们都想使用手段,迎合世俗,捞取名利。故而这时人们都奔波在歪门邪道上,失去了道的根本。世人之所以丧失掉纯朴的天性,逐渐沦落下去,那是由来已久啊。

[原文]

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①,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是故与其有天下也,不若有说也;与其有说也,不若尚羊物之终始也,而条达有无之际。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不加沮。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荣辱之理。虽有炎火洪水弥靡于天下,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若然者,视天下之间,犹飞羽浮芥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

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夫人之所受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燠②,其情一也。或通于神明,或不免于痴狂者,何也?其所为制者异也。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人莫鉴于流沫而鉴于止水者,以其静也。莫窥形于生铁而窥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夫唯易且静,形物之性也。由此观之,用也必假之于弗用也。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也。

夫鉴明者,尘垢弗能貍;神清者,嗜欲弗能乱。精神以越于外而事复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也。外内无符而欲与物接,弊其玄光而求之于耳目,是释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谓失道。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铄灭息,此圣人之游也。故古之治天下也,必达乎性命之情。其举错未必同也,其合于道一也。

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爱之也,燠有余于身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简之也,清有余于适也。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趋行求者也。

圣人有所于达,达则嗜欲之心外矣。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③。身犹不能行也,又况所教乎?是何则?其道外也。夫以末求返于本,许由不能行也,又况齐民乎?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趋舍何足以滑心?

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当为“游”)也。若然者,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天遏。

夫化生者不死,而化物者不化。神经于骊山太行而不能难,入于四海九江而不能濡。处小隘而不塞,横扃天地之间而不窕。不通此者,虽目数千羊之群,耳分八风之调,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智终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玉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

[注释]

①招蛲:通“挑挠”,循环往复。振缱:情意缠绵的样子。豪芒:喻微妙。②燠(yù):温暖。③儡(lěi);疲乏。

[译文]

所以圣人的学习,是想用来把人的性情回归到开初的纯朴状态,使心灵在无情无欲的境地中游弋。通达知命的人的学习,想用来在空旷的境地中通达性命,而在寂静中获得觉醒。至于象世俗之人的学习,则并非如此。他们抛弃人的德性,心中愁苦思虑,外面耳朵妄听、眼睛妄视,使之疲劳,开始永无休止的追求豪芒之利,奔走鼓动仁义礼乐,并把智巧和诈伪表露散扬给天下,以求得在世上招摇获得好的名声,此种行为是我感觉羞愧而不能干的。故而与其如此占有天下,倒不如舍去了它。与其舍弃了它,还不如逍遥于万物的变化之中,而和“有”、“无”的境地相联系。故而整个社会赞美他,他也不因为这个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非难他,他也不感觉沮丧。在生和死境地中泰然处之,在荣宠耻辱面前无动于衷,就算有烈火、洪水漫延天下,自己精神也不会感觉紧张惶恐。要是如此的话,看待天下的万事万物,就像飞过的羽毛和浮动的小草,谁肯忙乱地把外物当做一回事呢?

水的特征是清的,不过泥土使它混浊。人的本性是安静的,而爱好欲望使之混乱。人是自然形成的,耳朵能够听见声音,眼睛能够看见颜色,嘴巴能够品尝味道,鼻子能够辨出香臭,肌肤能够感觉冷暖,它们的功效其实全是相同的。不过有的人可以通达神明,有的人却免不了变得癫狂痴迷,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制约他们的精神不同。故而说,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平静,智慧则会显明。故而智慧是心灵的宅院,神智安定,心灵才可以平静。故而,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自己的影子,而应当在静止的水面照自己的影子,便是由于止水是平静的原因。从生铁中不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只可从明镜里面才能看见自己的影子,由于明镜是平正的缘故。只有平正和平静才可以显现出物的真性。由这些能够看出,被使用的东西一定要借助于不能被使用的。故而只有心身空虚起来,“道”才可出现,吉祥就会到来。

镜子是清净的,灰尘不能玷污它。精神内守,嗜欲不能惑乱它。精神已泄散到外面,却又再重新使它回归,这便是失去了根本,而却在末节上去探求。内心与形体没有相配,却想同外物交感,遮蔽住了内心的聪明,却从耳目求得智慧,如此便是抛弃了光明而走向了黑暗,这就叫失去了“道”。心里向往所到达的地方,而精神也可以欣然存在。精神回到虚静状态,那么情欲活动也就会停息,这便是圣人的行为。故而古代有道的人管理天下,必定通达性命的情理。他们具体的行为措施不一定一样,不过和道相合是共同的。

人们夏日不穿皮衣,并不是爱惜它,而是由于温度对身体已经满足了;冬日不用扇子,并不是由于瞧不起它,而是寒冷已经胜过人体适应了。圣人估计自己的饭量吃饭,估计自己的体形而裁衣穿衣,对自己的物欲有所节制,刚好合适就好了,如此哪会产生贪婪之心呢?故而,可以保有天下的,必定不是以天下为追求的目标;能享有名誉的,必定不是靠奔波追逐获得的。

圣人可以与道相通,故而嗜欲之心被排斥在外。孔子、墨子的弟子们都拿仁义的道理来教化世人,不过却免不了失败。他们自身都不能做到仁义,更何况被教导的人呢?这是为何呢?由于他们的学说只注重外物的末节。用皮毛末节去归返根本,许由那般的高士都办不到,何况普通民众呢?要是真能通达性命之情,那么仁义自然会依附于身,举止行为哪能干扰得了人心呢?

要是精神不受侵害,心中没有压力,舒畅宁静,无所郁结,虚寂静漠地对待外物,这样,权势利禄就不会使他动心,巧辩之士也不能说服他,声色之欢也不能使他淫乱,美妙之物也不会使他纵暴,智慧的人也不会使他动摇,勇武的人也不能使他恐惧,这便是“真人”的特点。如此,他就能陶融万物,和自然造化为伴,天地之间、宇宙之内,也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了。

知道生命意义的人不死,懂得万物变化的人不变。他的精神通过骊山、太行山不受阻挡,飞入四海、九江也不会沾湿,处在狭窄的地方不觉得拥挤,横贯天地之间能够不留一点间隙。不能知道天道的人,就算眼睛能数清一群上千只的羊,耳朵能分辨八风之调,脚踩着《阳阿》的舞步,手合着《绿水》的节拍,智慧能穷究天地,目光像日月般清明,口才能够讲清最复杂的难题,言语像玉石般润泽动听,还是对管理天下没有好处。

[原文]

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外不滑内,则性得其宜;性不动和,则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蔚气,祸福弗能挠滑,非誉弗能尘垢,故能致其极。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人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

且人之情,耳目应感动,心志知忧乐,手足之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蜂虿螫指而神不能憺,蚊虻噆肤而知①不能平。夫忧患之来撄人心也,非直蜂虿之螫毒而蚊虻之惨怛也,而欲静漠虚无,奈之何哉!夫目察秋豪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何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攓取吾情,有若泉源,虽欲勿禀,其可得邪!

今夫树木者,灌以瀿水,畴以肥壤,一人养之,十人拔之,则必无馀,又况与一国同伐之哉!虽欲久生,岂可得乎?今盆水在庭,清之终日,未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而不能察方员。人神易浊而难清,犹盆水之类也。况一世而挠滑之,曷得须臾平乎!

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脩其道。当此之时,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九鼎重味,珠玉润泽,洛出丹书,河出绿图,故许由、方回、善卷、披衣得达其道。何则?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四子之才,非能尽善盖今之世也,然莫能与之同光者,遇唐、虞之时。至夏桀、殷纣,燔生人,辜谏者,为炮烙铸金柱,剖贤人之心,析才士之胫,醢鬼侯之女,菹梅伯之骸。当此之时,峣山崩,三川涸,飞鸟铩②翼,走兽挤脚。当此之时,岂独无圣人哉?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夫鸟飞千仞之上,兽走丛薄之中,祸犹及之,又况编户齐民乎?由此观之,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

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勇力圣知与罢怯不肖者同命;巫山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故河鱼不得明目,稚稼不得育时,其所生者然也。故世治则愚者不能独乱,世乱智者不能独治。身蹈于浊世之中,而责道之不行也,是犹两绊骐骥而求其致千里也;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舜之耕陶也,不能利其里,南面王,则德施乎四海,仁非能益也,处便而势利也。

古之圣人,其和愉宁静,性也;其志得道行,命也。是故性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性而后能明。乌号之弓,溪子之弩,不能无弦而射;越舲蜀艇不能无水而浮。今缯缴机而在上,罟张而在下,虽欲翱翔,其势焉得?故《诗》云:“采釆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以言慕远世也!

[注释]

①噆(cǎn):叮咬。知:通“志”,心神。②铩(shā):残。

[译文]

宁静恬淡,是用来养性的,愉悦虚无,是用来养德的。外物不干扰内心,那么性情便获得适宜的处所。性情不干扰内心的平和之气,那么德性便有了平安的处所。保持性命是用来治理社会,内怀德性是为了用来终了天年,如此就能够说是掌握了“道”的根本。如此,血液经脉没有郁滞,五脏没有生病,灾祸、福气不能干扰,非难、赞誉不能损污,故而可以到达理想的顶点。不过没有那样的清平之世,如何又可以获得成功呢?就算有可以得道的人,没有碰到明世,自身也还不可以脱难,何况无道之人呢?

人的情性,耳目能够受到外面的感触而出现相应的行动,内心能够感知忧和乐。就像手脚能够揉搓伤痛和搔痒,肌肤能够防备寒暑的侵袭,这些便是所用来与外物交接的器官。黄蜂、毒虫叮咬手指,而精神不能宁静;蚊虻穿肤吸血,而感觉不能休息。忧愁、患难来扰动人心的时候,不像黄蜂、毒虫的毒汁,蚊虻的叮咬,仅仅是一点的伤痛,要想宁静淡漠,又如何能做到呢?视力集中在细微事物上的时节,耳朵听不见雷霆的吼声;耳朵听到编钟、石磬的美妙音乐时,眼睛有时连巍峨的太山也见不到。为何呢?精神集中在细小的方面,而把重大的事情忘掉了。如今世界的万物纷纷来拔取我的性情,就像泉水涌流一般。就算想不接受,如何可以做到呢?

如今种植树木的人,就算用泉水来浇灌它,用肥沃的土壤来拥培它,一个人来培植,而十个人拔掉它,那么一定连枝条也没有了,又何况一个国家一起砍伐它呢?即使希望长久生存下去,又如何能够呢?如今把一盆水放到庭院中,澄清一天,还照不见人的眉毛和眼睫毛。轻轻地挠动一下,便不能看到方和圆形的轮廓了。人的精神易于被搅浑而难于变清,就如盆水之类。更何况整个社会都来搅动它,如何能会有一刻的宁静呢?

以前的至德时代,商人开店容易,农夫喜欢耕田,大夫安于职守,处士遵从先王之道。那时,风雨不毁坏作物,草木不夭亡,九鼎国宝贵重,珠玉润泽光亮,洛水出现丹书,黄河浮出绿图,那时许由、方回、善卷、披衣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那时的君主有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心愿,故而人们自乐其道于天地之间。许由等四个人的才德,并非尽善尽美超过当世之人,不过没有谁能与他们获得相同的赞誉,由于是他们碰到了唐尧、虞舜这般的好世道。到了夏桀、殷纣王,他们烧死活人,肢裂劝谏的忠臣,建造炮烙、铜柱之类的刑具,取出贤人的心脏,剖开才能之士的腿骨,将鬼侯献上的女儿剁成肉酱,砍碎梅伯的骨骸。

那时,那历阳城,一夜之间就称为了湖泊,勇士、智者和胆怯、愚蠢之人相同都葬身湖底;在巫山上顺风放火,其中的大树、药草和杂草一样毁掉了。故而说黄河里的鱼眼睛无法明亮,嫩苗无法繁育后代,这全是由它们的生长条件决定的。故而,世道好,奸愚之辈不能一个人搞坏掉;世道坏了,智慧人也不能自己管理好。身处肮脏的世道,而责备他主张实施不了,这如同把千里马四腿绞扎起来,却又要它日行千里;猿猴被关在笼子里,就会像只笨猪一般,事实上不是它不灵巧,而是无法施展。虞舜还是农夫、陶匠时,还不能造福于乡人,但当他接受了尧的禅让当上王之后,就能广施德泽于四海,他的仁爱并没有增加,不过所处的地位便于实施仁义罢了。

先前的圣人,和愉宁静,是他的天性;但他的愿望能否实现却决定于他的命运。故而,天性遇上了好的命运才能实现,好的时事一定有平静天性的人才能显现出清明。就像乌号弓、溪子弩必需有弦才能发射;也就像越国的小船和蜀地的小艇,非得有水才能漂浮一般。要是带有丝绳的利箭在空中乱射,网罟在大地川泽四处乱撒,鸟兽虽然想飞翔奔走,不过这种险恶环境又如何能允许呢?故而《诗》里唱道:“釆着卷耳,采来采去也不满一箩筐。想念远方的人,就把箩筐放在大路旁。”这是在仰慕以前的好世道啊!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

    本书是《千古数风流丛书》之一,记述了唐代十八学士的生平事迹和替补队员陈孝孙。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活泼,并配插图,为广大读者了解古代英雄人物提供参考。玄武门之变以后,高祖被迫禅位,李世民终于登上天子之位,他立刻重新组建朝廷,用自己的心腹取代高祖近臣,十八学士也全都受到重用,成为李世民所依赖的朝中重臣。勿庸讳言,十八学士的确是当时杰出人才,李世民慧眼独具,将他们吸收到自己的周围。他在政变成功以后,将十八学士全部吸纳到朝中,与他们一起讨论天下政事,为太宗朝政治的清明以及贞观之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达尔文(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达尔文(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本书除了向你讲述这个伟大科学家成长的故事,还将带领你去游览迷人的热带风光,向你展示奇异的民风民俗。读完之后,你将会发现,由于汲取了科学大师的精神养料,在人生境界上,你已经获得了新的提高。这是一本值得你细细品味的书。
  • 恋上炫舞王子

    恋上炫舞王子

    一个是斯文温暖活力无限的快乐男生,一个是网上耐心照顾并和她分享心事的炫舞老公,一个是出身显赫的知名企业富二代,一个是舞姿超炫魅力迷人的街舞社长。他们逐一出现在林小莫的生命里,伴着她哭她笑她难过她幸福。直到最后的最后,林小莫才终于知道,这些所谓的“他们”,只是真心对她好、一心等待她的,那个唯一的他。命运百般阻挠,现实千般坎坷,他们是否可以在一次次如火如冰的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红颜剑

    红颜剑

    两个年轻的人,两把年轻的剑。君子红颜本是人人羡艳的神仙眷侣,成婚之日,高朋满座,宾主相宜,奈何一夜之内鲜血浸染了名剑山庄的整片天空?是她包藏祸心想要抢夺名剑?还是受制于人无奈为之?两把剑。究竟,两个人,谁才是真正的君子剑。七年之后,一场血案让听雨楼重现人世。他搅乱这江湖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他悔了,悟了?还是他不甘,不愿?这瑰丽的江湖啊,处处是生门,处处也是死地。什么才是他想要的?她爱的到底是谁?遗失在山谷的红颜剑静静的等待着她的下一任主人带它完成君子红颜的千年之会
  • 金牌猎人:倾世狐妃帝王宠

    金牌猎人:倾世狐妃帝王宠

    表面温柔,实则心狠寡情的帝君把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宠上了天。御书房,皇妃哭诉:“倾儿姑娘如今已是皇上的人,却丝毫不懂宫中规矩。”“是朕允许倾儿不用向任何人行礼的。”宫人来报:“皇上,倾儿姑娘与凤妃打起来了。”皇上一言不发废除后宫,从此,六宫无妃。宫人再报:“皇上,倾儿姑娘说了一句碎碎平安便把商夏进贡的琉璃花瓶给砸了。”“倾儿可曾被伤着了?”“回皇上,未曾。”“将宫中所有响声清脆的上等瓷品送去给倾儿姑娘。”宫人再报:“皇上,狐狸仙尊要带倾儿姑娘周游列国。”“关上龙央宫的门,放狗,咬狐狸。”幽王谋反,“皇兄若要想要皇位,朕大可拱手让出,若想要倾儿,轮回三世也不可能。”朝臣进言:“皇上,妖孽横行,国家必亡啊!”她勾唇,红衣银发,站在狐狸群中,笑得嚣张恣意:“陛下,你可愿与我归隐山林,从此再不过问朝堂之事?”【超级宠文,女狠男更狠】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末世桃源记

    末世桃源记

    上辈子拍了老天爷马屁的乔米微在末世来临前得到梦境的示警,打算提前做好迎接末世的准备,末世纪2012已经过去,然而末世却真的降临了,好在她有桃源空间,筑起大房,养起鸡鸭,种上农田,有事没事做两道美食,斗斗渣人,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且看乔米微在末世的幸福生活!
  • 左手菜根谭,右手卡耐基

    左手菜根谭,右手卡耐基

    《菜根谭》侧重为人处世的谦虚、豁达、淡泊,卡耐基侧重为人处世的技巧。左手是讲求低调,达观精神的《菜根谭》,右手是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卡耐基;左手一部做人善心的处世哲学,右手一部做事成事的心机妙典,让你轻松从容地应对人生。
  • 这个皇妃很欠扁

    这个皇妃很欠扁

    身为孤儿的小巧没有好好念书,很早就混迹于市井之间,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这样的她就是一个市井小混混。小巧虽然痞子气十足,但是心地却十分善良,经常帮助其他的一些孩子,她以为自己的一生就是这样浑浑噩噩而过,没想到却遭遇了一场忽如其来的意外而死亡。身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小巧一觉醒来,竟然成了相国的千金,而且还面临着进宫的命运,她会甘心于这样的命运安排吗?整个皇宫因为她的介入而鸡犬不宁,抢劫相国、殴打妃子、劫持皇上······这样的一个胆大妄为的女子要怎样玩转皇宫?那什么都不怕的性格,几乎让那个冷血的男人对她动手。轩辕光统领着庆云国,他残酷冷血,极度厌恶女人。这个莫名其妙的的女子真的是那名震天下,才色双绝的相国之女——柳月儿吗?她什么都不怕的眼神就这样吸引了他,难道世间真有不一样的女子?!明明很讨厌女人,而且这个女人是这样的欠扁,为什么自己的眼光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被她吸引,还有那莫名的心动又是什么······当她遭遇了他,他们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冥冥中注定的情缘,哪怕是需要跨越千年而来,也不能阻挡两颗相爱的心。爱情原来竟然是如此的简单,仅仅只是那一眼的回眸,就让两颗心深陷。幸福原来只是两个人的相守````````*********************************************袖袖的新文:《傲妃有毒》开坑了,亲们支持下啊,(*^__^*)嘻嘻……http://m.pgsk.com/author_m.pgsk.com简介抢先看:她在现代历经情殇,含恨而死,当灵魂附身在一个陌生躯体之上时,她才惊觉自己竟成为了名震后宫的毒妇。丞相千金、和亲公主、现代女子…这些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她?当她踉跄着离开皇宫时,没有回头多看一眼那个站在权力之巅的男子,他让她只有恨!她说:“若我回来,定血洗龙翔王朝!”他说:“好,朕等你…”亲手毁了自己的贞洁,为的只是避免麻烦,但拥有男宠无数的冷情王爷,却偏偏卯上了她。她说:“龙栖,离我远点,我已是不洁之身!”他说:“本王就是赖上了你,洁或不洁你都只能是本王之人…”水月宫主不食人间烟火,却在看见她第一眼时坠落凡尘。她说:“我求你救我之时,你无动于衷,现在说爱,晚了!”他说:“那我用一生偿你行不行?你就收了人家嘛…”神医医治天下百病,却惟独医治不了她心头的伤痛。她说:“月影,放了我,也放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