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400000002

第2章 周敦颐:开理学内圣意境之先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云: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宋代心性义理之学,实际上是由周敦颐发其端,而后张载、二程等继之,才使儒学大昌,所以后世都以周敦颐为理学开山。

周敦颐的思想,朱熹着重发挥的是“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论;而实际上,他作为理学开山,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种儒家圣人君子的人格意境。他以“无极而太极”探讨宇宙化生及万物与人的生成,最终落脚处是“主静立人极”,要人以天地为榜样,追求圣人境界。他以“诚”作为《通书》的核心概念,阐发了《中庸》的“性道”理想,认为“诚”既是人性的本质,又是天人合一的最高本体,是圣人与“太极”共有的特性。周敦颐讲“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志学》,《周敦颐集》卷二)及“圣可学而至”(《通书·圣学》),开辟了宋以后儒者“学道成圣”的路径。所以程氏《遗书》中二程谓周敦颐每令其“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遗书》卷二上,《二程集》),也不是偶然。周敦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的要义,除了指他对理学“心性义理”体系的奠基,也包括他对儒家内圣意境的体悟和求圣的践行。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与融通,使他得以开辟理学内圣意境之先。

一、濂溪先生的人品与《爱莲说》的意境

周敦颐的父亲名辅成,曾经是贺州桂岭县令,在周敦颐十五岁时故去,从此周敦颐跟随母亲由营道去京师开封,由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抚养。后来,他因舅父的荫子关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一到任就显示了断狱的才能:“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宋史·周敦颐传》)后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曾不顾自身的安危,为一被判处死刑的囚犯争辩。据载,当时南安狱中有一囚犯,法不当死,而被转运使王逵严加惩办。

众人都不敢争辩,只有周敦颐据法力争。王逵不听,他便欲弃官而去,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同上)由此使王逵醒悟,囚犯被免去死刑。周敦颐为人正直的品质可见一斑。又,他忠于职守,做郴州桂阳县令,治绩显著。他任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时,为洗冤抑不辞劳苦,即使是荒岛绝崖、人迹罕至之地,也要亲自冒瘴气而往。周敦颐为官三十多年,所任都是州县小吏,但他不卑微职,不求名利,处世超然自得。晚年,他因病求知南康军,在风景秀丽的庐山莲花峰下定居。莲花峰下有一道清溪,他十分喜欢,并因此而回忆起老家道州地方的名叫濂溪的小河。他把莲花峰下的清溪也称为濂溪,筑屋其上,悠然自得,后卒于此,后人即称他为濂溪先生。

就在卜居濂溪期间,周敦颐曾作一篇《爱莲说》,其文清新隽丽,意境幽远,表达了他对洒落的人生境界和超越的人格理想的追求。原文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集》卷三)《爱莲说》以莲花的清净香洁比喻人性的至善高洁,与佛、道两家旨趣很有相通之处。其实,周敦颐的思想也确实受佛、道影响颇多,如他为官不求奢侈,生活清寒,自奉节俭,常常把俸禄分给同族中的贫者。他五十岁时,寄给家乡族人的一首诗写道: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水,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任所寄乡关故旧》,《周敦颐集》卷三)他喜欢游览山水名胜,为官所到之处,常与故旧好友游览一番,并写下诗句,以寄托思隐的心情。如他在《同石守游》的诗中写道:

“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争名逐利千绳缚,度山登水万事休。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傍人莫笑凭栏久,为恋林居作退谋。”(《周敦颐集》卷三)又在一首游道观的诗中说:“久厌尘坌乐静缘,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宿山房》,《周敦颐集》卷三)周敦颐羡慕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欲借此摆脱世间名利欲望的束缚,以求得宁静幽远的心境。但是,他并不似佛教徒那样追求虚空高远的世外生活,也不似道家隐者那样沉于独善的意境,而是主张既不脱离世间的人伦关系、道德责任,又要保持清心寡欲、不求名利的高洁品质。

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菊为“花之隐逸者”来比喻道家情趣,以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比喻世俗富贵,而独喜莲为“花之君子”,也说明他所喜欢的是身在世俗、心在方外的生活意境,所追求的是儒家君子中正清直的道德品格。《爱莲说》突出地表现了周敦颐以儒家圣人君子为修养目标的人格理想,是他自己生活处境的真实写照。

正如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所称赞的,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宋史·周敦颐传》)。

他的超越世俗、淡泊名利的气质,也正是他成就自己的思想并成为理学开山的重要基础。

二、“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

周敦颐的著作不多,所存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此外还有一些诗文。《太极图说》主要讲宇宙论,“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同上),以此为基础再讲人性、道德,以及政治论、修养方法等,这样《太极图说》就成为他整个学说体系的基础。

《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的解释、阐发。《太极图》源于道教,据南宋初的说法及后来学者的考证,是出于北宋初的道士陈抟。

现代的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太极图》的前身表示“方士修炼之术”,它所讲的是道教为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而修炼,因而用图来表示修炼的必经阶段。周敦颐把对这个图的看法颠倒过来,不是“从下而上”、“逆而成丹”,而是“从上而下”,以此表示宇宙演化的程序和过程。

这样看来,周敦颐的思想是受道家影响较多的。但是,他用图像所表达的是自己的哲学思想。这个思想就是把《易经》和道家的学说相配合,并吸收儒家及汉代“五行说”、“德合天地说”,来探求宇宙的本原及万物与人的生成过程。

《太极图说》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颐集》卷一)周敦颐以宇宙论为学说的基础,从“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到“五行之生”、“二气交感”的万物化生论,再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的人性论、修养论,最后归结到《易·说卦》的“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其文的大意是说:宇宙本来没有始极,它的无所始极就是一切最先的开始。宇宙的动静是从太极衍生出来的,太极动而产生阳,静而产生阴,动静阴阳互为其根,然后产生了天地两仪,阴阳变合又产生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变化,二气交感,最后产生了人。人是宇宙中的最灵秀之物,圣人又是人中之人。圣人与天地遵循一个共同的道德规律,因而知道人与物的最初由来,于是为人们创立了中正仁义之道。这样,便在天地之间确立了人极,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极。

周敦颐推测宇宙的生成是由最原始的“无极而太极”开始的。

他认为天地的本原是太极,而太极乃是无极,无极而太极是混沌的、无形而又无限的原始物质,是一体而不能二分的。他所说的无极而太极,有些像道家的道,是天地本原,但又是无。由无极、太极而有动静,无是静,静极生动,这就是太极的作用。由于太极的动静作用就分出了两仪,这两仪在天之道来看是阴与阳,在地之道是柔与刚,在人之道是仁与义。无极、太极的动静作用产生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相互配合,就形成了四时及天地万物,所以天地万物都是由无极而太极产生的结果。周敦颐认为,宇宙的生化过程,是由最初寂然不动的本体,经阴阳感通的作用,因此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二气化五行,五行生万物,这就成为一种“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在这一图式中,他把“无极而太极”定为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看作万物存有的最终根源。这样,他把《易经》的思想及道家学说加以配合,而完成了一个“太极图”。这个“太极图”上溯宇宙本原,下及天地万物,把生生不息的宇宙变化过程都包含在其中了。周敦颐讲宇宙和万物的生成,虽然多受道家影响,但是,他阐发儒家经典《周易》,并把道德与自然律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对后来的整个理学,而不只是程朱学派的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至诚”以达圣,“主静立人极”

周敦颐对理学思想的贡献,主要在于阐发了儒家心性义理思想的精微。在《太极图说》的后半部分,他着重讲人生观和修养方法问题,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就是将他对道家思想有所吸收的宇宙生成论,进一步引申到儒家的人性论,将人性上升为宇宙本体。在《通书》中,他又提出“立诚”的思想,以“诚”作为儒家思想的中心范畴。正是用“诚”来与“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说相配合,从而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与水、火、木、金、土五行相并列,让它们在“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生成图式中,置于万物之中而成为万物的本性。

周敦颐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他以圣人为做人的最高标准,而认为圣人是与天地合德,与太极为一的。他又认为“诚”就是天地的本原,圣人的特性,太极的本质“诚”是圣人与太极的共同特性。在《通书》中,他论“诚”说: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诚上》)在这里,他引用《周易》中的原文来描述宇宙间事物的演化及规律,意思是说,在宇宙演化过程开始的时候,“诚”就开始了;在万事万物生成长大之后,“诚”就确立了。这整个的程序和过程,就是至善。因此,“诚”就是天道、人道的合一,纯粹至善的本性,道德性命的根源。他又说: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通书·诚下》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通书·诚几德》)诚,作为圣人的本质,就是“仁、义、礼、智、信”各种德性的根本,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

周敦颐把圣人与“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相等同,而认为“诚”就是它们的共同本性,因而,他也就人的心性及精神意志活动方面来描述“诚”的特性。他认为“诚”是以不动应万动的,它本身虽然不动,却具有动的能力,是触发一切“动”的本原。

他说: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通书·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通书·思》)诚是“寂然不动”的,又是“感而遂通”的,这动静与感通所描绘的正是人的意志作用,心灵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像外在事物一样是有形的,它是无形的,或说介于有无之间。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才能够支配人的行为,使事物逐渐显现出来。周敦颐认为,人得其秀而最灵,圣人的伟大,正在于就静与动、无与有、“无思”与“思通”之间施展精神活动,因而使“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周敦颐以诚为最高的道德,以圣人为最高的榜样,提出了做人的标准,这就是“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诚是圣人与天地合德的本质,圣人是做人修养的最终目标,修养的方法是“主静”,这就是他的圣人观的大体思路。

周敦颐对“主静”的注解是“无欲故静”(《太极图说》),他以“无欲”为达到至善“至公”圣境的主要途径。他以为“圣可学而至”(《通书·圣学》),学圣的要领是“一”,“一”即是“无欲”。在《通书·圣学》中,他说:

圣可学乎? 曰:可。曰:有要乎? 曰:有。请问焉。曰:

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学习圣人的关键在于心要纯一;心中纯一,没有杂念,这就会达到无欲的境界。周敦颐认为,人的一切杂念以及过分的欲望,都会引人进入邪道,从而产生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所以修养的目标应该是使人无欲。无欲,则心中虚静,保持平和的心境,对事物的了解就能明白透彻;胸怀开阔,思想豁达,对事物的选择会更明智,待人处事也会更公正。这就是“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人如能做到“静虚动直”,“明通公溥”,那么,从思想到行动,自然都是善的了。

周敦颐还提出要人“慎动”和“中正”。慎动,就是谨慎从事,合乎正道、合乎正德的事才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公正的态度。

中正,就是以仁义中正作为圣人之道,守之行之,而使自己的行为像天地一样公正无私。周敦颐说:“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又曰:

“天地至公而已矣。”(《通书·公》)他以为天地至公,人以天地为效法的榜样,就能至公无私,达到圣人的标准。

周敦颐由“无极而太极”开始探讨宇宙化生万物与人的生成,又提出“主静立人极”,要人以天地为榜样,追求圣人的境界。他在《通书》中提出“诚”作为核心的概念,所谓诚,既是人性的本质,又是天人合一的最高本体。《通书》的全部思想,就是要人在心中确立诚的本体,而以中正仁义为做人的标准。通过至诚、尽性来达到圣人的境界,这样,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了。

这就是周敦颐为后来理学的形成所奠定的基本思想。

周敦颐的圣人观,奠定了理学内圣思想的基础。其中的“诚”,原本于《孟子》和《中庸》,是讲天道并将天道与人道相沟通的范畴。《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二者都是把“诚”作为天道,而认为人从“诚”那里得到了性命之源;人只要“至诚”便能尽人性、尽物性,从而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达到“纯亦不已”的圣人境界,便能与天地万物合一。周敦颐发展了这种思想。“诚”在《中庸》中虽属天道,但这天道并没有自身的明确内容,它是靠人的修身成性的修养,并通过“成己”、“成物”、由人及天的扩展实现并建立起来的。周敦颐则明确地把“诚”当作宇宙本体,赋予其具体的内容,并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说明“诚”生成天地万物,又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性存在于其中的过程。“诚”在他这里,已经不单纯是圣贤复归天道的修身之本,而是人所受之于天的本然之性,是人与万物同出一源的道德性本体,是超越于个体生命之上的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宇宙本质。

周敦颐把“诚”作为天道本原,并由天道推向人道,“诚”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主要表现为客观精神本体的形式。但“诚”的本意是指人性,是为人处世真实无妄以求得心安的道德品质。他把这样的“诚”上升为宇宙本体,其实仍是把人的道德意识推之于天地万物,把人生的道德原则当作宇宙的本质和规律。这无异于说:人生一切大道都是由内在的德性发出,人生亦应以通达内在的德性为归宿;这种从主体的道德精神出发来推证本体,夸大人的心性以贯通天地万物的天人合一思想,本来就蕴含着心性合一、内外合一、心物合一的哲学逻辑。所以说,从周敦颐形成以“诚”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开始,理学中便已包含着发展演变而形成心学的可能与必然。后世的陆王心学,不过是把这种理论因素加以夸大,并发展到极致而已。

“诚”在周敦颐哲学中既是人生本体,也指圣人境界。他指出“圣人之道”以“诚”为本。诚是天道的本体,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因此,“天之诚即人之所得以为圣者”。又,诚是人受之于天之性,是构成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本,是孝、悌、忠、信等百行之源,故圣即诚,“人之圣即所得于天之诚也”(《濂溪学案上》黄百家案引黄东发语,《宋元学案》卷十一)。

诚是天人合一的本体,表现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这种境界可以通过“克己”的修养功夫来实现。周敦颐说:“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通书·诚下》)同时,这种境界亦可以通过心性涵养的境地来体验。他用“诚、神、几”来描述这种境地,以为“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通书·圣》)。他以为“至诚”即可以达圣境,这样,他的“圣可学而至”亦为后世理学开辟了一条通过实践道德而成圣的路径。

四、寻“孔颜乐处”的佳话

寻“孔颜乐处”,是周敦颐对于圣人内心境界的探求与发挥。正像后来的其他一些理学家一样,他不是以对学说的著述,而是以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对人格理想的追求来开一代新风气,并以此来影响后人。

周敦颐居官南安时,曾遇二程的父亲程珦。程珦见他气貌异常,非俗人可比,于是令二子程颢、程颐拜其为师。当时的二程只有十四五岁,周敦颐每令其“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遗书》卷二上),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据程明道(颢)说,他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于是厌科举,“慨然有求道之志”(《明道先生行状》,《二程集》)。大程子受到周敦颐的影响和熏陶,不再热衷于通过科举考试升官从仕,而是追求崇高境界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周敦颐对二程特别是大程所产生的影响。

“孔颜乐处”,这一典故出于《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的学生颜回生活贫困,居陋巷,吃粗茶淡饭,却没有影响他学道的快乐,孔子十分赞叹他这种精神。程颢谓周敦颐要人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正是要人体味这种乐道的精神。儒家要人为学修养以追求圣人理想为目标,而这种理想就包含着对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他们认为达到了这种境界,人就会有一种至乐的感觉。这种至乐的感觉是精神生活的幸福,它不同于佛教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道教所许给人的“洞天福地”的幻想,而是以人在社会伦理、家庭中的生活为基础。但是它也要求人克制私欲,不要沉溺于单纯的物质与感官的享受之中。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享受,周敦颐要二程寻孔颜乐处,以及后世理学家津津乐道地讲孔颜乐处,所指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体会。

周敦颐令人寻孔颜乐处,首先表达的是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乐趣。周敦颐曾说:“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志学》)认为一个“士”应该把追求圣贤作为人生理想。他所谓的圣贤是什么样的呢?具体的楷模就是伊尹和颜渊。对于伊尹,他说,“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通书·志学》),赞扬他把国家之治与民众幸福作为自己的快乐,反之则以为苦痛;而对于颜子,周敦颐则更多地是崇尚他的修养境界。他对颜子有着极高的评价,甚至说:“圣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通书·圣蕴》)以为成圣的精蕴,寓之于颜子一身当中。《通书》中有《颜子》章,其中说: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周敦颐在这里是借颜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以为颜子之所以能够在“一箪食,一瓢饮”的贫苦生活中仍感受到人生的乐趣,是因为颜子看到了人生所真正可爱可求的东西。周敦颐认为,富贵是一般人所喜好和追求的对象,但是若以富贵为人生的目标,那只是俗人的生活态度。作为儒家的君子应该看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求道,做一个有道德价值的、合乎人的标准的完全的人。求道的追求是一种超乎富贵利达的追求,因而相比之下是“大”,而单纯地追求富贵则显得十分渺小;只有以求圣贤为人生目标,坚定信念,才能见其“大”而忘其“小”,从而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快乐,感到无比的安泰与充实。这就是周敦颐来作为人生楷模的颜子的境界,也是他勉励二程和其他人所追求的人生意境。

周敦颐令人寻孔颜乐处,也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通书》中他曾用“诚”来表达人性的本体,而认为“诚”是与自然界中天地万物的本原“无极、太极”同等地位的。周敦颐力图把太极的天地本性当作圣人的本质,所以用“诚”来描述人的心性本体。“诚”虽然是源于儒家经典《中庸》,且《中庸》中的“诚”已经透露了儒家神秘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具有的本体意味,但是,仅仅是“诚”以及“太极”、“人极”等抽象词句,毕竟令人难于理解。

如果我们结合周敦颐所谓寻“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来看,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据传,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锄”,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与自家意思一般。”这可以看出他的为人自然洒落,追求洒脱的生活乐趣。上文提到,程颢曾说:“某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遗书》卷三)这一段话,也表现了周敦颐的思想意境。“吾与点也”的典故,出于《论语·先进》篇。孔子向他的弟子们问志,弟子们各言自己的志向:子路设想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且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自己只用三年便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冉有和公西华也讲了自己从政治民、修明礼乐的理想。此时只有曾点鼓瑟而乐,听到夫子问他,才慢条斯理地说:

我愿意在暮春三月,穿着春装,陪着五六位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曾点所言的志向,受到了孔子的赞赏,他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这就是后来的理学家常讲的“吾与点也”之意,他们的这种体会正来自于周敦颐的感染。

“吾与点也”的意境也可以看作周敦颐寻“孔颜乐处”思想的一个内容。这就是从大自然中体味人生,向往自由自在、恬淡自适的情感生活。只有把自己融于万物和宇宙自然之中,才能够无处不顺物,无处不自然。这也就是周敦颐“主静立人极”所要言明的修养境界。

周敦颐讲天人合一,是要人以自然为榜样,效法天地,在至公无私的修养中追求美满的人生。因此,他虽然吸收了道家的自然之说,推演宇宙的生成,但其核心问题还是在讲人生伦理境界。理学以人生伦理为治学的根本,并把它上升为宇宙本体问题,周敦颐的寻“孔颜乐处”

其实就点出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寻“孔颜乐处”后来被传为理学的佳话,而周敦颐被推为理学开山的一种内在原因吧。

同类推荐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最受感动的爱心奉献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爱心奉献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奇怪的面试、美洲豹的对手、富翁的大房檐、访问敲石工人、最后一片绿叶、“勤”“俭”不分家、栅栏上的钉子等等。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君子风

    君子风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古蜀麒麟甲

    古蜀麒麟甲

    古蜀大陆,一副上古遗留下来的一套麒麟铠甲,它是有拥有生命有思想的、、、、。天、神、人,三阶,天阶暂且不说。神阶:分别是:神皇、帝神、圣神、神尊、主神,人阶:三品、二品、一品、王级、帝级、圣级每阶又分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从原本可以过些平安宁静日子的晨曦,可是遇见了上古麒麟,他的安静的生活就已经打破,亲情不舍,感情无奈,友情无悔,头戴紫金凤凰冠,身披浴火麒麟甲。手执雷龙灭世剑,脚踏跃空星河靴。且看圣人修成正果,掌控一界之主。
  • 旅韵心梦

    旅韵心梦

    一书是王炳武发表过与未发表过的小说、散文等作品的“合订本”,纵览该书全部内容,无不渗透着一位旅游工作者热衷于旅游事业的工作热忱和辛勤付出。
  • 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

    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

    《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中除了情爱题材以外,劳伦斯还喜欢在作品中讽刺工业文明对生活和人性的摧残。劳伦斯渴望有一个精神家园,但他不喜欢英国的工业文明,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他总想逃离故乡,却在最主要的几部作品中,将故事的发生地点都设在家乡汉诺丁。《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选取的几部作品,既有描写情爱的《干草堆中的爱情》、《狐狸》,也有揭示工业文明罪恶的《菊花香》,希望能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劳伦斯。值得一提的是,《菊花香》是劳伦斯出道的第一部作品,非常有代表意义
  • 别跑,爱情来了

    别跑,爱情来了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没有,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所以,当爱情来了,别再逃跑,也别让你的爱人趁机逃跑,穷追不舍就是了……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