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400000012

第12章 从朱熹到王阳明:

(第三篇 阳明心学的定位

“性理”与“心性”的理论转换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问题。理学的核心问题是“性与天道”,它在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引向了新的高度。理学的人性论是作为本体论的推衍或论证而存在于各个哲学家的思想中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仍然纠缠于性善、性恶及人性、物性的纷争中,实际上则已突破了这些传统的伦理命题,而表达了哲学家关于人类与自然、宇宙规律与道德准则、主体与客体关系等问题的见解。这里试从理学“性与天道”问题的角度对王阳明的人性思想及其与朱熹思想的关系作一分析。由此可以窥见阳明心学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儒家传统人本主义向着唯心方向的发展。

一、与朱熹不同的逻辑起点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最初是以对朱熹“格物”方法的体验和批判为出发点的。他在运用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进行道德修养时,不只一次地发现这种方法所造成的“心理为二”的矛盾。王阳明曾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穷其理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这里所谓“析心与理为二”,在宇宙观上自然包括了主观与客观对立的内容,但在道德修养论上却提出了如何把哲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对社会伦理规范的认识相协调,如何使他们对世界本体的认识与其社会价值观念相一致起来的问题。也就是说,朱熹理学既然要用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来论证封建伦理,就面临着在本体论上调和自然观和伦理观,以及在认识论上统一知识观念与价值观念的问题。朱熹理学的重要矛盾,也是王阳明心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朱熹哲学以抽象的客观精神“理”为出发点,把人和物都从这里推出来,以构成哲学体系。此“理”是自然的本质,是万物生成和运动的根源,同时也是伦理性的精神本体,是封建的“仁义礼智”,最高的真理和道德准则。他以为天下“只是一个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理”包容了天、地、人、物。这样,理所具有的自然与伦理、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特性就给他扩展推衍自己的体系造成了困难。尽管在本体论范围内,他可以用思辨的方法将封建伦理教条强加给天地万物,以为“性即理”,理在与气结合生成万物的过程中,也就把“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性赋予了万物,但在认识和道德修养过程中,他却必须把“理”本体与具体人的思维相结合,才能把“理”变成主宰和支配人的行为的实践道德准则。朱熹哲学在把“理”从天推到人的一开始,即把本体论衍为人性论时,就暴露了矛盾。

在朱熹看来,理本身“无情义”、“无计度”、“无形迹”,而人却是有形体、有知觉、有情义、有思忖的,故他用自然观的理、气关系解释人性,以推衍天人关系。他把“理”当作人的道德性本质,用“气”说明人的生命现象、知觉活动,由此区分“理”与“生”、“性”与知觉。他以为理是“生之理”而不是生命本身,“性”为知觉之理,存在于知觉中,与“心”相即,但本身不能知觉,因而“性”不等于“心”。这样,“性”是抽象的,“心”是具体的,它们之间也包含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意味。他说:“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气。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孟子集注·告子上》)又:“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 “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朱子语类》卷五)

为了说明人性本身即蕴含着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气”的对立,使天理、人欲不相混杂,朱熹分别了“命”与“性”、“性”与“情”、“才”、“人心”与“道心”的不同。他以“命”为天地之理,即天对人与万物所赋予的抽象本质,以“性”为人物所禀受于天的具体之“性”。由此,他分“性”为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本然之性为人、物未生之本体,而气质之性是人生之后形气所杂的现实人性。“性”是寂然不动的伦理本体、万古不变的教条;“情”是性之发动、心的活动,人之喜怒哀乐情感的显现,恻隐、羞恶、辞让等心情的流露,以及意志、知觉、思维活动;“才”是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自然素质与先验能力。这样,他就把基于人的心理活动的道德修养过程与指导修养的道德性观念分割为二。他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以“道心”为出于道德理性的“义理”之心,“人心”为出于本能欲望的“形气”之心,要人“以心使心”,“道心为一身之主,而人心为听命”(《朱子文集·答陈安卿》)。这样,“心”也被分成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

朱熹从“天理”出发对人性及人的精神现象所作的分析有一定合理因素。他看到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区别,也分析了道德理性、道德观念与道德情感、生理和心理需求在人的修养中的不同作用。但他分割了人的意识现象,忽略了人的认识和修养是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其中知识与情感、理性和感性是交融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人的知觉、情感中有义理,人的形气、视听言动也无时不受理性支配。既然如此,所谓“性”与“情”、“道心”与“人心”又怎能截然分割呢?王阳明正是看到了朱熹哲学在道德修养论方面的这一弊病,因而批评其“析心与理为二”。

与朱熹不同,王阳明是出于对实践道德进行论证的需要而去探讨本体问题的。他之所以迫切要求把主观与客观合一,旨在说明:

仁义礼智不仅是客观的道德规范,是统治阶级对人们的制约,更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要求,是人心固有的天然本性。因此,把具有伦理本性的个体之“心”当作宇宙本体,用它来同化封建道德的内容,以便形成修养论、认识论和本体论圆融的体系结构,达到伦理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一致,这就是王阳明对“心理为二”问题的解决。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都十分激烈,封建伦理教条不仅在下层人民中失去了神秘的权威,即使在上层集团中也不再具有钳制人心的力量。为了安定封建秩序,挽救明王朝于危机之中,王阳明痛感抓住“人心”对于贯彻“天理”

的重要性。他的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亲身感受,以及对世人“分心与理为二……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

(《传习录下》)的批评,正是表达了这种急切心情。王阳明在建立心学体系时,对朱熹哲学中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作了新的调整,他以人为世界的中心,把天地万物都从这里推出去。这样,其哲学的出发点已不再是概括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客观观念、抽象天理,而是具体的心性,是人的主观道德精神。王阳明剔除了朱熹哲学中与自然知识相关的内容,把“理”的内涵直接限制在社会伦理的范围内,这样既省去了朱熹哲学中从自然观到社会人生问题的烦琐推证,也不必再纠缠于如何把自然之物的认识运用于自身修养过程这样苦恼的问题(如王阳明在“格竹”中所探讨的那样)。他把“理”直接放到人的心中,以便对人的行为发挥最大的效用。

但是,为了达到用世界观论证封建伦理的目的,王阳明在建立心学体系时也同样遇到了麻烦。首先,他用来作为世界观基础的“心”是主观之心、个体意识之心,这样的心不仅可以起到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同时也潜藏着对封建制度造成破坏的巨大力量。为此,把天理固有的封建伦理内容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人性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由于把人心当作世界本体,他还必须说明人的心性不仅是社会伦理本体,同时也是基于自然的知觉思维本性,才能找到人与万物共通的基础,以便把人性论扩充到本体论,建立自然观、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统一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人性论就是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的。

二、心性的一元化

王阳明是主张性一元论的。诚然,其“性”已是与心、知觉合为一体的生命之性,这本是他对朱熹分性、形为二说的批判,但从中亦可以看出他对天人关系,即人性与天道问题的看法。王阳明论“性”,择其要而述之,有如下几点:

一曰“见性”。王阳明说:“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尔。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

(《传习录下》他以为“性”没有一定的格式,古人论性不尽相同,只是所见有浅深;今人论性不同,也只是“说性”,而非见“性”。

“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只有从性的本质与发用、源头与流弊等不同方面看到它们的统一本质,才可谓“见性”。这种“见性”的思想直接驳斥了朱熹将“性”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截的观点。

二曰“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陆原静曾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王阳明说:“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予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一人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传习录上》)他从天人合一方面论性理关系,以为不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即使仁义礼智之四德都只是性在道德方面的表现。

“性”是不分天人的。又从“天”、“帝”、“命”而论到“性”、“心”,在用语上似沿袭前人之说,但他把“天”、“帝”、“命”与“性”、“心”平列,其实是合天道于人性,无形中降低了“天”的地位,把“天命”与“人性”混为一体了。他曾说“人心天理浑然”(《传习录上》),也就是这个意思。而“人心天理浑然”也就是他对朱熹理气学说在人性问题上的修正。

三曰“性一而已”。王阳明说:“性一而已。仁义礼智,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人性问题是个多层次的复杂问题,既包括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也包括人的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王阳明强调心性的一元化,以思维为唯一本质,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全部包容在人的思维特性中。朱熹为了说明善恶的不同来源,而把人的道德意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相应地也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性、情、才、质等不同方面。王阳明继承了这些思想,而以此为基础,把道德修养看作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

他以“仁义礼智”为先验的道德观念,以“聪明睿知”为先天的才质和认识能力,以“喜怒哀乐”为先验的心理情感,认为它们都源出一“性”,即人性,人的天性。即使被朱熹看作与“天理”处于对立世界的“人欲”,王阳明也极力从精神的统一性方面来作解释。他以为“私欲客气”虽是“性之蔽”,然其“蔽”也是出于人精神中固有的原因,它是由于人的先天气质不同和情感发用不当所造成的对至善道德的蒙蔽。由此又涉及他对善恶来源的解释。王阳明认为“善恶只是一物”,原不是在性中有两物相对。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传习录下》)又说:“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传习录上》)由此可见,所谓善恶只是人心之好恶,而好恶是人心应有之情, “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只要人心“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只要“好恶循于理,不去又著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同上)。这里,他把伦理学的价值原则也看作完全出于人心,认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人心的“良知”:“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传习录下》)“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同上)既然如此,一切社会现象乃至自然现象都可以在人的精神现象、道德意识活动中找到根源,“性”是没有内外的。

王阳明论述“性”的一元性,其核心问题即是心性的一致和统一。朱熹把性与心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世界,王阳明却要在实践道德原则下将二者统一。他以为心即是性,性即是心,这只是心之本体的两个不同方面。心即是性,是从“心”所具有的伦理内容上看:至善是“心之本体”,人人心中都有个“良知”,此“良知”就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而性即是心,是从人所具有的生命本质上看:“性”与“生”通,而人生的本质是“心”,“心”是在道德伦理原则指导下思维知觉活动的本质。

关于心即是性,主要应从“心”与“理”的关系上看。王阳明有“心即理”的命题,一方面是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同时也是直接从程朱“性即理”的命题转换而来。程朱的“性即理”把伦理学上人性善恶的问题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同时也就规定了“理”所具有的封建伦理内容。但是这样的“理”是离不开“心”的,也就是说,“理”在道德意识方面的内涵决定了它与人的主观精神的联系,这种联系仅靠朱熹的“理在心中”是不足以证明的。王阳明对“心”与“理”的融合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他提出了“心即性,性即理”(《传习录上》),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从而把“性即理”引向了“心即理”。

王阳明的思路是这样展开的:首先,从“理”的内容上看,“理”就是“性”。他说:“‘礼’字即是‘理’字…… ‘约礼’只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同上)“‘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同上),从而把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完全归为主观道德的修养。这样,他所说的“理”只是社会政治领域中一个“至善”的极则,也就是人的至善之性。他说:“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传习录上》)但是,他认为至善之本然不在于客观,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在于人的“心”:“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同上)这样,王阳明由“理”转到“性”,由“性”引出“心”,从而得出“心即理”的结论。“心即理”改变了朱熹哲学中天理的客观性质,使“理”成为人的主观道德意识、主观价值原则。王阳明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这是他由“心即理”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但是,把“天理”与人的知觉混同起来,尽管以“良知”标出它的“至善”特性,总是无形中降低了天理的权威。这种倾向早就被朱熹斥之为“通禅”,明儒陈建在《学蔀通辨》中曾多方引用朱熹这些言论来批判王学,并把以“理”或“仁义礼智”为性,还是以“气”或“虚灵知觉”为性当作儒与释乃至程朱与陆王的分界。与王阳明同时的罗钦顺亦批评王把“性即理”与“心即理”混同。他说:

“夫心者,人之神明;性者,人之生理。理之所在谓心,心之所在谓性,不可混而为一也。”(《困知记》卷一)又说:“《传习录》有云: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又问:‘所谓生者,即活动之意否?即所谓虚灵知觉否?’曰:‘然。’又曰:‘性即人之生意。’皆以知觉为性之明验也。”(《困知记》卷三)“以知觉为性”,这是王阳明的批评者对心学的共同结论。诚然,他们抓住了王阳明人性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他对性气关系的阐述,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即是心”这一方面的内容。

王阳明有“气即性,性即气”的命题,表明了他在“心”的问题上把“理”、“气”合一的一番苦心。

关于气与性的关系,王阳明这样说:

“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传习录中·答周道通书》)又说:

问:“‘生之谓性’,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先生曰:

“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这也是指气说。”又曰:

“凡人信口说,任意行,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此是所谓生之谓性;然却要有过差。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外得气,别有个去行去说?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传习录下》)他是用性与气的不可分离性来论证性与知觉关系的。朱熹认为,言“心即理”就是混同了道德之“理”与“精神之气”;以“性”为知觉会使人的行为失去准则,成为“无星之秤,无寸之尺”(《学蔀通辨》卷七)。王阳明认为气与性本来浑然一物、不可分离,人的知觉中有义理,知觉本身便蕴含着“天理”。他用“气即性”来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包含着道德伦理,“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同时又用“性即气”说明封建伦理本身具有精神的能动性,它并不像朱熹所说的只是“形而上”的抽象理性,而是寓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外得气,别有个去行去说?”合而言之,他以为“知是理之灵处”(《传习录上》),是“知”的能动性使得“理”具有可行性,人只要“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传习录下》)。

王阳明的性气合一思想,通常认为是直接继承二程的。二程曾说:“‘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遗书》卷一;朱熹以此为程颢语录)但王阳明谈论较多的还是告子。

归根结底,他是从告子的“生之谓性”中汲取对“生”的看法,又用孟子的先天道德论加以修正折衷的。

告子的“生之谓性”揭示了“性”的基本意义是与生命现象相联系的,而以生论性这种认识在儒家人性论中是有传统的。例如汉代董仲舒曾以“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汉末荀悦则言“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 (《杂言下》, 《申鉴》卷五)。他们都直接把人的身心生来即有之趋向当作“性”。这里的关键是对于“生”的理解问题。如告子主张的“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是以人的生理自然为性。但若把人的生命单纯解释为生理需求,就会以为人的知觉运动只是为了寻求生理本能的满足,而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与本性无关,是对人性的强制。告子的这种“义外”之说遭到了孟子以来儒家的反对。王阳明也是从这一角度批评告子的。他说:“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传习录上》);“告子见一个性在内,见一个物在外,便见他于性有未透彻处”(《传习录下》)。他以为,若依告子,则人的道德行为便不是发自内心的,由此,人的知觉就会失去道德理性的主宰,便会把“信口说,任意行”都当作因循天性,所以他说告子“不晓得头脑”。但他又认为如果“晓得头脑”,即便说“生之谓性”也无妨。他引用告子的“生之谓性”,而把“生”朝着人的主观道德、精神活动方面解释,由此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出自天性,知觉运动也只是对内心道德的追求;他以此作为人生命的本质,亦即人性问题的头脑,来与告子的“生之谓性”相区分。他说孟子的“形色,天性也”也是指“气”说,正是这个意思。

王阳明对“性”与“生”的看法,把人的身心、知行、道德与精神等概念包容一体,是对朱熹性理说从“性理”向“心理”转换的关键一环,也是对儒家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一种唯心主义发展。

事实上,他对告子的“生之谓性”及孟子的“形色,天性也”都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反映在他对“真己”的论说中。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引用《传习录上》中王阳明与弟子的一大段对话:

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又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今思之,看来亦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先生曰:“真己何曾离着躯壳?恐汝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且道汝所谓躯壳的己,岂不是耳目口鼻四肢?”惠曰:“正是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所以不能克。”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四肢如何动;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

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

分析王阳明与弟子的这番对话,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王阳明把人当作封建道德的化身,所谓“为己”和“克己”都只为成一个“真己”,这个“真己”便是封建道德本体。“成己”的过程,即是用封建道德理性指导自己行为,做到非礼勿视、听、言、动的过程。

其二,他用心身关系来说明封建道德本体(“真己”)的作用。

所谓躯壳的“己”指人的耳目口鼻之感官和四肢等活动器官。因为人的知觉行为都是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而主导于心的,所以“真己”便是“心”,是它主宰着人的躯壳,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有之即生,无之即死”。这里实际上把身心之“心”,即作为思维活动器官之心与支配人行为的道德理性之心等同起来了。

其三,他以为人心不专是一团血肉,而是表现为生命的精神现象、道德意识。具体讲,就是使人能“视、听、言、动”的灵能,这个灵能便是性。因此心之本体便是性,便是道德本性,它能支配人的行为,使之向不违“礼”的方向发展。因而所谓“真己”就是“心”、“性”合一的“心之本体”。

其四,他以为“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它能主宰人之一身而产生知觉、行为,所以人的视、听、言、动就是“天理发生”的过程;“理”只是“性之生理”,它离不开人的生命,离不开人的心性,也离不开人的视、听、言、动。

王阳明关于“真己”的思想概括了他对人的本质,即人的生命活动与社会伦理本性的认识。与朱熹的思想不同,它不是以抽象的“性理”,而是以具体人的“心性”为基础的。王阳明用一个“真己”来概括心、性,因而在他这里,道德与精神、理性与感性、生命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他把人的知觉乃至生命都归结为精神和心理,并把精神和心理统摄于先天道德性的原则之下,从而把社会伦理性当作人的本质,把封建道德性当作人的天性。

至此,在王阳明与朱熹人性论思想的比较中,我们亦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在“性与天道”观方面的理论进展是从“天”一步步接近于人的。而这对于后来王阳明心学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热门推荐
  • 优秀员工不找借口的24堂课

    优秀员工不找借口的24堂课

    “不找借口”是每个优秀员工的职业精神与生存智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功的人都是那些不找借口的人;而遇到问题或困难总是找借口推脱者,必定是失败者。本书围绕“不找借口”展开论述,利用24堂课的承载方式,为读者详细阐述了“不找借口”的理念。
  • 美男不争宠

    美男不争宠

    夙景然:冷魅妖娆夜梓辰:奸猾嚣张君默颜:冷静睿智舒亦月:温柔如水……(以下省略N美男)本文美男多多!喜欢看美男的亲们,千万不要错过……★☆●☆★在女仆店打工的现代女大学生沐青衣,因在打工回家的路上被店里的客人围攻调戏,意外穿越,为了生存,突发奇想,居然大胆在古代开起了女仆店,期间莫名成为了隐藏在诸国背后,拥有最大权势的暗夜之国的帝位继承人,随即流连在众国之间,只为了寻找出最合适的帝后人选,方能正式继承王位,寻后之路,美男环绕,战火蔓延,意外的相逢,缘分的邂逅,到底谁才是谁的归属……
  • 左边狂

    左边狂

    90岁的孙尧躺在床上,巴洛特利问他:“孙,想吃点什么?”孙尧摇了摇头:“没胃口!”“起来看球不?”“没兴趣!”“哎!听说曼联又崛起了一位出色的右边后卫!”巴洛特利叹息道。孙尧猛然睁大眼睛:“快,扶我起来试试,我去过过他!”~~~~~~~~~~~~~~~遥想当年,他行走足坛,左路成狂!【全书完结】
  • 王妃婶婶

    王妃婶婶

    筱萋的群号:123678201、79253157,开门砖是书中人物的名字。前世,她渴望家庭的温暖,最后徒留悲伤,因此搭上了好友的性命。今生,她事事淡薄了,花心的老爹却三五不时的离不开女儿,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治好好友,弥补前世的遗憾。无穷大陆四国鼎立,日东国,沂南国,辰西国,漠北国最为强大。沂南国柳丞相大女儿,今年二十又一,乏人问津。丞相急的夜夜不能入眠,找来皇上这般,那般,算计了两个最骄傲的孩子,柳丞相之女柳翩然下嫁当今九王爷南宫宸,下旨赐婚,下月初十完婚,只是这新娘子还不见踪迹,九王爷还腻在红颜知己的怀里,这该如何是好?一名陌生男子抢婚,势必要新娘子交出他想要的东西,否则让你进不了皇家的大门,柳家大小姐嫣然一笑,便不再多说,爱抢不抢,抢了有赏,红颜知己遥遥相望,情真意切的九王爷弃娇妻不顾,两人大庭广众之下互诉情怀。小叔子十一王爷顽劣不堪,未拜堂就要掀开自己嫂嫂的红盖头,今日皇家婚礼,让百姓见识到了皇家礼义,婚礼途中插曲太多,急的柳丞相恨不得大喊送入洞房。只是女儿三天两头没了影子,九王爷漠不关心,让变态恋女的柳丞相急的寝食难安,放眼当今世上无人能配的上自家的女儿,眼前很近的九王爷仍然拴不住女儿更烦心,话说,女儿为何惹了一身的桃花才回家呢?只是,为什么又变成了四国的婶婶,受各国君主敬仰?喜怒无常的神秘岛主---赫连苍穹妖魅冷冶的傲慢王爷---南宫宸温文儒雅的淡然谷主---古墨嘻嘻哈哈的顽皮王爷---南宫离日东斯文有礼的君主---东方无忧漠北温柔太子---北堂落雪辰西邪魅冷酷商人---西门小美霸道冷冽的无情杀手---陶南还有更多的美男,出现后会更新完整。************************推荐筱萋自己的书************************《本小姐来自十年后》:另类穿越,感受重生的魅力,不屈服命运的安排。《老婆别不爱我》:当你爱我时,我不爱你;当你离开时,我在思念;当你不爱我时,我的爱已深入骨髓,融入骨血。缠缠绵绵的追求,甜甜蜜蜜的细水长流。************************友情链接**************************排名不分先后紫玉丁香《甜心女王爷》丶丶丶嘉贝贝《花心王妃多情君》楉璃《踏血沧寒》鈅玄《狂妃食夫》丝雨飞花《痞王霸妃》
  • 游戏

    游戏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侧妃“避”宠

    侧妃“避”宠

    柳红雨,十六岁为替父亲铺路,一纸婚约嫁进镇南王府,从此,柳父官途平步上青云!五年后,她这颗棋子作废,失去了价值,她的夫君恋上新欢,一计“红杏出墙”将她从正妃贬为低贱的小妾,从此,天坍了,她寻死觅活,只为得到夫君一眼垂怜,却、、葬了自己的小命!她是跨国集团执行女总裁,九岁起,斗死老爸的一奶,二奶,二十岁把家族生意经营的风声水起,二十八岁,践踏所有阴谋者的自尊,成为亚州执行董事!但,天有不测风云,色性不改惨遭腹黑男算计,穿到陌生的古代,灵魂附身在这个窝囊废王妃的身上!面对层层危机,陷害,她含眸冷笑,亲自证明了何为最毒妇人心!精彩片段:夫君大喜,她一门心思害人,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将这帮尖酸苛薄女一窝端,却被夫君一纸休书踢回娘家!柳府水深,两位妹妹冷嘲热讽,她连环毒计,反间情深姐妹,一脚踹!当局朝政风云变,三王府中斗群妾,她勾勾手指,放马来!当所有美人都争相上位,她却偏偏玩着“避宠”游戏!美男个个腹黑狡诈,却最终败在她的杨柳裙下!精彩片段:镇南王府,她精心制造一场天火,毁了那冰冷的小院,从他的手中领了一纸休书扬长而去!再见,她双眸灿如星辰,一紫紫深冷艳性感,震惊了他的心房,伸手想再抓住她,她却已作他人妻!皇家竞技场,他无情的将她推了出去,寒眸冷笑:“比赛最刺激的地方,在于筹码,雨儿最爱惊险刺激,不如,就请她来做我方代表!”她被蒙了双眸,捆了双手,吊在寒风冷例中,给这帮皇亲贵候当玩偶!充当人肉箭把!一只铁箭插在她的珠钗上,乱了她的发!一只木箭偏了手,钉了她的衣裳!一只木箭擦过她秀美的,划出一窜艳丽的血珠!一人先择放弃!正牌夫君凌九凤冷漠的扣住她的下额,扬言:“给你一年的时间,若还不爱上本王,本王便强要了你,再将你送进青楼,受万人骑压!”她勾唇得意的笑:“一年之内,王爷若谴散王府所有的女人,专心一意的宠爱我,我没有理由不爱上你!”前夫凌锦轩含着残酷的笑:“不用尽手段逼着他休了你,本王就没有机会再得到你了,你放心,他休了你,我一定会再娶你!”她不屑的鄙视:“我一直觉得我柳红雨是最可怜的人,想不到,王爷比我还可怜,丢弃最珍贵的东西,想再捡回去,代价就大了!除非,你凌迟了你府上那个恶女人,再来与我谈情说爱吧!”孤傲如梅墨琅月:“你接二连三的玩弄我的感情,也该给我一个交待了,还是,你打算就这样与我玩一辈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是一种人生智慧的高度浓缩。可以说生活中处处讲宽容、需要宽容。懂得宽容的人是智慧的人,善于宽容的人是会做人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容他人、荣他事、荣自己,人生也就达到了一个高度,达到了一个境界。本书从做人、立世、处事、交友、婚恋以及工作和学习等几大方面展示宽容的品质和美德,让我们在美德的熏陶中提升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懂得宽容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宽容,犹如水一样,以自己的无形宽容一切的有形。
  • 妖孽师徒:捡个萌宠腹黑货

    妖孽师徒:捡个萌宠腹黑货

    墨子苒从超神兽身上跳下来,欢快的跑到妖孽男子身边:“师父,母后让我明日在皇城中摆擂招驸马。”他云淡风轻的道:“哦,知道了。”见师父没什么兴趣她转身就走:“我去把这个消息告诉太子哥哥,再去炼一炉丹药给未来夫君当见面礼。”那神色淡然的师父望着她的背影嘴角微微抽搐,可恶的小丫头,真是气死他了。第二日他站到擂台上,小徒弟两眼泪汪汪的抓着他袖子:“师父啊……你想徒儿这辈子都嫁不出去吗?”“打不过我的人自然是配不上你的……”他表情仍淡淡的,只有自己那腹黑的内心知道,其实是不想小徒弟嫁给别人。驸马没选到,一道试婚圣旨让别国的太子和王爷住进公主府。小徒弟一副可爱萌宠的样子,笑眯眯的看着师父和一群美男争风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