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400000010

第10章 “感应之几”———心物关系的论证方法

一、论证“心外无物”的重要命题

“致良知”作为一种道德修养虽然是对自性的体验,但这种体验绝不是目的,而推致这种体验,把人生至善本性扩展到对外界的关系以及一切人生活动中,才是“致良知”的目的,王阳明的“感应之几”命题就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

王阳明曾有一段关于“岩中花树”的著名问答,其中既包含了“心外无物”的本体论命题,同时也隐含着论证“心外无物”的重要方法,这就是心与物的感应关系。据《传习录下》载: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友人提问的是花的客观存在,即本体论问题,王阳明却转到另一个方面,即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依赖关系方面来回答。

他并非简单地取消花的存在,而是用一种极为巧妙的方法,把花归到人心中。他以为,山中花树,当你未去认识它时,它便与心“同归于寂”,无所谓“花”;当你“来看此花时”,由于心产生对“花”的作用,“此花颜色”才在心中“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用“感应”来表明花与心的关系,这里的“感应”具有对待的两物互相感动、影响的意思。实质上他是把“花”当作“心”的虚设对象,以为“花”只有在“心”的作用和影响下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心”与“物”的这种派生关系在王阳明看来就是“感应”关系,而两者之间发生“感应”的微妙处,也就是“感应之几”。

王阳明在一次与学生的答问中,曾明确提出“感应之几”的命题,表达了上述思想: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请问。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传习录下》)人是天地的心,人心只一个灵明,这个灵明使天高、地深、鬼神的吉凶灾祥得以显现,因而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人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例如已经死了的人,他的精神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他的世界也就不复存在了。

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所描绘的是主观精神的世界。在他看来,“物”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是随心的,所谓“物”也就是“心”的主宰对象、“心”的存在形式,这样,“物”无疑不能离心而独立。

“感应之几”即是在他作为本体的心与外在的物中间打开一条通道,使他能够以自己特有的由心到物的思辨逻辑,来回答世界的本质究竟是“心”还是“物”这个哲学基本问题。

二、“心之灵明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阳明心学把心当作世界的本质,所以其哲学中的心首先是作为本体的“心”,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化生、运动的主宰力量,同时也就是世界的本身和全体。但是这样的“心”是通过夸大具有思维活动能力的“心”,通过夸大人的意识特别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而得出来的。“感应之几”在本体论方面的作用,就是把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觉和思维活动能力无限膨胀,成为超形体、超时空、抽象的、普遍存在的感应性。这样,发动“感应”的“心”便成为宇宙的主宰,万物的根源,并被认为是宇宙的整体。

分析上述王阳明对“感应之几”命题的论述,可知“感应之几”对思维能动性的夸大和歪曲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人心只是一个“灵明”

首先他把人心看作“只是一个灵明”,并把“我的”灵明等同于“你的”灵明和所有人的灵明,把个体的认识能力抽象为一种既普遍存在而又能够脱离形体的思维活动性。“灵明”,按照陆九渊的说法,就是“心灵理明”。陆九渊曾说:“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杂说》,《陆九渊集》卷二十二)也就是说,人人具有灵明的认识能力。王阳明继承了这种提法,并把“灵明”描绘成“仰天高”、“俯地深”、“辨鬼神之吉凶灾祥”的一种思维能动作用。这种能动性“充天塞地”,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又具体表现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活动中。人死了,他的精灵游散了,灵明作用对于他也就消失了。

所以,王阳明虽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对“灵明”进一步引申和扩充,但究其根源,“灵明”的基本含义还是指人所具有的知觉思维能力。

每个活着的正常人都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王阳明正是利用这个认识论的一般常识,引出他的“感应之几”论。这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王阳明也是这样,他认为灵明作用的发挥在于不受形体间隔,从而使灵明超脱现实存在的人,变成一种“神化了的绝对”。在“灵明”与“万物”的关系上,他认为首先是天地万物不能离却人的“灵明”。其次是人的灵明要发生作用也需要以天地万物为对象,这样就颠倒了心物关系,把“灵明”当成了第一位的存在。

(二)心与物“一气流通”

“心”的认识对象是“天理”,“天理”没有预定的格式,所以体现天理的“心”的思维作用也是无限量的;只要破除私欲,就能认识天下万物变幻无穷之理。王阳明说: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传习录上》)

他又说:

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

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相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传习录下》)

良知是变动不居的,良知的“流行”、“妙用”也就是心的思维能动性,日月风雷、山川民物,都在良知的发用流行中,天地万物都不能超越心的能动范围。所以王阳明说:“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同上)也就是说,作为主体的心包容了天下一切的事物,心就是本体,就是天理,万物都在心的作用范围之内。

心能“感应”万物,因为万物具有与人相同的“良知”。王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传习录下》)人有“良知”,草木瓦石也有“良知”,这种共同性的“良知”就是天下万物与人心发生“感应”

的根据,是人与万物“一气流通”的基础。人的“良知”是“虚灵”,即一种万能的知觉思维能力,那么草木瓦石的“良知”又指什么呢?在《大学问》中王阳明曾涉及这个问题,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人不仅对同类者有“怵惕恻隐之心”,而且“见鸟兽之哀鸣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这是因为,人有“灵明”,鸟兽有“知觉”,草木有“生意”,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本质,共同的道德精神,这就是“良知”。人的“良知”只是万物“发窍之最精处”,由人的“良知”而把万物联系起来就是“感应”,这种感应的实现也就是万物“一体之仁”。

王阳明用自然界草木、鸟兽等的生命和知觉现象为根据,证明了万物与人存有共同性。以此为基础,他力图用“感应”来说明万物与人的广泛联系,把“感应”说成是宇宙中自然界和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说: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实理流行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至诚发见也。皆所谓“贞”也。观天地交感之理,圣人感人心之道,不过于一贞,而万物生,天下和平焉,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五经臆说十三条》,《全书》卷二十六)“天地交感之理”和“圣人感人心之道”不过于“一贞”,则天地万物的感应都包含于神秘的“一贞”之中。王阳明用“实理流行”和“至诚发见”来说明“感应”的实质,这便使“感应”超出了人的意识活动范围,而变成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道德实体的运动了。

(三)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把感应说成是“良知”的“感应”,把心、物在本体方面的关系统一在良知的“体”、“用”之中。他把伦理道德赋予每个人,并强加给自然万物。这就是“万物一体”,同时他用“一气流通”、人与万物的“感应”来说明一体的实现。

王阳明“一气流通”的感应论,实际上就是用主观精神去统一世界。但他的“一气流通”只表明“心”的运动形式,并不是用来说明“心”的本质。他以为“万物一体”,其本质在于道德性(封建道德性),这才是人的思维现象以至整个世界的真正源泉。他说: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传习录上》)万物生生不息,其生意发端处就是“良知”,“良知本体”是人与万物共同具有的道德性,而人的思维活动即“心”的本质。他以为,“万物一体”,其本质在于道德性(封建道德性)。这才是人的思维现象以至整个世界的真正源泉,而人的思维活动即“心”与“万物”的“感应”只不过是“良知”的妙用。

他说:“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传习录中·答聂文蔚二》)他把良知当作自足自能的本体,良知的“发见流行”也就是宇宙万物的存在和运动。

他说: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 (《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传习录下》)

“良知”只是一个,其本质是“心”。良知的“妙用”、“流行”和“凝聚”形成了日月风雷、山川民物的貌相形色,所以“良知”能够生天生地,成鬼成帝。至此,王阳明运用“感应之几”的命题在本体论方面统一了心与物,完成了他的前辈二程、朱熹和陆九渊所没有解决的难题。

三、心之“感应”派生万物

“感应之几”把本体之心当作“感应”之心,具有思维活动能力的心,因此,对王阳明所谓“感应”的实质也应重点从他的认识论方面来分析。所不同的,这里作为认识主体的心已不再是抽象的、无人身的精神实体,而是更接近于血气、有形体、有思维的物质器官“心”。王阳明心学借用人们常识中这样的“心”,夸大它在认识中的作用,以致最后以“心”吞并“物”,用主观代替了客观。

“感应之几”的命题就是在描述人们认识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心”与作为对象的“物”的关系时,无限扩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从而把客观之物当成心的作用的产物,心的派生物,把认识过程歪曲为“心”通过本身的对象化派生万物的“感应”过程。王阳明的认识论探讨了心身关系、知行关系以及心物关系,由此而把“心”的作用,主观的能动性逐步扩充。

(一)心身关系

王阳明曲解了作为认识主体的“心”的本质,抹煞了“心”作为思维的物质器官而与感官之“身”相对立而存在的规定性,夸大了“心”的机能,把“心”当作一种单纯的知觉灵明作用。他说: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传习录下》)“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这个便是天理。”(《传习录上》)

他因心所具有的能够支配感官,产生知觉,统辖人的视听言动的功能,把“心”当作“身”的主宰,“身”只不过是“心”的“充塞处”。心是“真己”,身只是心的“躯壳”,是灵明作用的“发窍”处:“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传习录下》)“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

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传习录上》他认为心身不离,首先是“身”不离“心”,离了“心”的作用,耳目口鼻四肢便不能视听言动,也就不成其为“身”。其次“心”的活动具体表现为“身”,所以“心”亦不离“身”。他说:

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传习录下》)

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传习录上》)

在心身关系中,王阳明夸大了“心”的主导地位;虽然他承认心身互不相离的关系,但却抽掉了心身关系的物质基础。从这种唯心观点出发,他把人的认识看作单纯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解释知行和心物关系,把“心”夸大为全部认识活动的基础。

(二)知行关系

王阳明把知行关系作为心身关系的外化,把心的作用进一步扩充到主体的知行活动中。他以“人”为天地万物的中心,把人的一切“睹闻思为”如“喜怒忧惧之感发”、“思虑”之运用、耳目之所“睹闻”等都当作心的“感应”。这样,人的实践活动就变成没有客观对象的纯主观意识活动,所谓“知”、“行”,在他看来不过是心对身的主宰作用的发动,即支配耳目口鼻去视听言动。他把知行当作心作用的两个不同层次,由此来讲“知行合一”,知行活动便成了主体的思维活动,知行关系也就是心身关系,即所谓“心”对“身”之“灵明”的主宰与“身”对“心”之形体的运用。(参见《大学问》)所以知即行,行即知,二者不可分离:“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传习录上》)

王阳明把知行当作心的作用,并用意念来说明这种作用:所谓“意”即“意欲”,指打算做某事的念头,也就是由“知”发动“行”

的主观意图。王阳明夸大作为行动开始时的意念的作用,他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必先有做这件事的打算、意念,然后才能去做,这里的意念便构成了行为的动机。王阳明在这一点上还是对的,符合人们认识和实践的一般规律,但他由此更进一步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传习录下》),则把意念活动本身当作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这便夸大了认识的主观方面,把属于主观意识范围的意念活动当作行了。王阳明不仅用意念来连接知行,而且把由“知”发动“行”的念头完全归于“心” 的作用。他正是以知行关系为桥梁,过渡到对心物关系的论证,说明心是如何在意念发动处进行“感应”,派生出“物”的。

(三)心物关系

王阳明对物的认识有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把“物”看作“事”,以为凡与人的事为活动有关的才成为“物”,否则就无所谓“物”。

他曾肯定其学生徐爱对于“物”的看法,即“‘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并由人的意识活动方面对“物”定义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这为他在认识过程中夸大主观能动作用,颠倒心物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阳明认为,“身、心、意、知、物是一件”,其身心即可兼知行,同样也就可以窥见心物关系的道理:“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著处谓之物,只是一件。”(《传习录下》)以这种思想为基础,他把知行关系中意念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扩充到心物关系,把作为主观动机的意念对行为的支配作用歪曲为主观意念决定“物”的存在。

他以“意”作为连接心物的中介,在意与心物关系中强调“心”对意念的发动,把心身活动当作意念的来源,同时也注意到意念与事物的联系。他说:“意未有悬空的,必著事物”(同上);“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大学问》)。“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传习录上》)意念作为行为的动机,总是通过人的具体活动而与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王阳明承认了主观与客观的依存关系。但是意念对于“物”的联系,首先在于意念是由客观事物产生的,其次才是意念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意念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又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王阳明却对意、物的这种真实关系进行了歪曲。他利用“意”作为行为动机而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一面,夸大意念的反作用,把“意”对于“物”的依赖颠倒为“物”附着于“意”。他以为人们的行动是主观任意的,可以不受客观制约,只要心中有了意念就能产生某种行为,行为的指向就是物,所以意念发动行为的过程也就是“心”派生“物”的过程。

他的“意所在之事谓之物”(《大学问》),还只是把主观强加给客观,以意念作为物的存在方式,而“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则进一步认为意念的产生决定物的存在,一切都只是主观意向,即“心”的作用的产物了。

剖析“感应之几”,可知王阳明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把有关主客观的心物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感应之几”就是从作为认识主体的心出发,通过对“心身—知行—心物”一系列关系的探讨,夸大主客体的联系,夸大主体思维的能力,抹煞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以致把客体当作主体的派生对象,用主观精神统一了世界。这也就是王阳明心学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比较成熟的、具有较严密理论系统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原因。他的“致良知”之所以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心学本体论思想,就在于,王阳明在这种学说中已经明确地提出心物关系问题,这使他的心学完全超出了朱熹理、气、道、器的论证模式,比起陆九渊的道器一元论也高出一筹。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即以往人们常常根据王阳明对“山中花树”的议论,把他的“心外无物”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相提并论。通过对“感应之几”的剖析可以看出,王阳明哲学作为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与西方近代主观唯心论的典型贝克莱哲学,在认识路线方面确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王阳明从“感应之几”上来看待“物”,是把“物”当作“心”的活动对象,这与贝克莱把“物”看作“表象”或感觉的总和有着很大不同。

这里的关键在于王阳明所说的“感应”是从主体意识出发,着重研究的是道德理性和主体在道德实践中的心理活动;而贝克莱的“感知”却是从感性经验出发,力图把“一切可感觉的物体”与“心对它们的感知”绝对等同起来。王阳明哲学与贝克莱哲学滋生在不同的土壤中,前者的“感应之几”根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实践道德论,而后者的“感知”论却与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论紧密联系。这是他们的心物哲学之所以不同的主要原因。

同类推荐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开心国学

    开心国学

    本书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为立足点,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中,选取其关于学习、立志方面的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坚定、自信的信念,从小奋发图强;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精选出帮助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人生,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从《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名家作品中,选取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处理日常生存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热门推荐
  • 店员培训必备手册

    店员培训必备手册

    通常来讲,顾客到你的店铺去购买产品或者去享受服务,他们首先关注的往往并不是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本身,他们首先关注的是你的人,也就是你这个店铺的店员,随后他们才会决定是否要消费。这是因为顾客只有先对店员产生了好感,然后才会去喜欢你的产品和服务。而店员的专业服务水准,是能否在这个环节上打动顾客的关键点所在。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蔷薇晚

    蔷薇晚

    是他,把我从太子的手中救下,我淡淡笑着,朝着他,说出一句感谢。“多谢四皇子。”他似乎觉得好笑,眯起双眸:“谢我?谢我什么?”“谁说本皇子是来救你的?我只是不想看你被他糟蹋。”“你是花络女蔷薇是吗?”“那么,或许你不该便宜了太子,而应该来服侍本皇子。”奋力挣扎之中,我用力甩了他一巴掌,他停了下来,脸上只残留着危险的笑意。“违逆本皇子的人都该死,不过,今日我不杀你。”他慢慢压下身,狠狠扣住我的手腕,眼神阴鹜。“你给我记住,很快,你就会后悔。”他嘴角扬起一丝邪恶的笑意,冷眼看我:“我真的很期待,花络女蔷薇主动爬上本皇子的床,到底该是如何的一幅画面?”............................“过了今晚,蔷薇不再是处子之身,即使整个世界都在意,但是我清楚,他会娶我的。”“是吗?你这么肯定?那好,等过了今夜,我们再看看,那个男人到底会不会要你这只破鞋!”“不过,我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或者,要他看看,你在我身下,如何娇喘销魂?”我知道,我是跟一个魔鬼,在谈交易。...............................我,慕容晚。他们称呼我,蔷薇小姐。蔷薇两字,非姓非名,而是代表着花络女尊贵身份的代号。一年前,他是四皇子。因为他,我再也没有披上嫁衣的机会。我彻底成了,众矢之的。只是现在,被彻底剥夺干净。因为,右臂之上,再也没有那一点红色来证明,我值得被尊敬。一年后,他是皇朝的檩王。“虽说,花开花落是花的宿命,但是,这朵蔷薇,还不如在我手中凋谢。”只消他一个眼神,一句冷淡的话而已,我被恭敬地奉上,再次成了他的女人。妻非妻,妾非妾。宛如蔷薇花一般,在墙角安静地活着。蔷薇,花开太晚。。。。。。。。。。。。。。。苏告别08年精心打造的文文。。很多情节都是苏以前没有涉及过的,也期待在文笔上可以有新的突破。。视频推荐苏的新文同寝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之将门狂妃

    重生之将门狂妃

    她女扮男装,毅然从军,狂剑天下,成就玄武大陆一代名将!他权倾天下,娶妃从妻,遮天荣宠,只为给她一生平安喜乐!◆◇◇◆◆◇前世,她为爱郎放弃武道,放弃花家剑法的继承,甚至割袍决裂叛出家族,原本以为幸福一生,却不想迎接她的是蚀骨地狱!家姐含笑而来,用家族秘传剑法一剑剑送走她的性命,他冷漠而来,不顾幼子哀求,生生掐断他的喉咙!他说,娶你不过为夺去你的继承权,对你甜言蜜语让我觉得恶心。他说,让你生下这个孽种,不过为让你爷爷不再是你最重要的人。他说,夺你继承权,诛你爷爷,杀你儿子,灭你家族,为的不过我和玲珑厮守一生。家姐笑容灿烂,低低俯首:“妹妹,你真傻!”真相,居然是这样——恨!恨!恨!◆◇◇◆◆◇她重回十六岁,一睁眼星眸如幽暗深渊,指尖掐紧,朱唇紧抿,暗自发誓:今生,一定改写前世!她不会让家传秘法流落他人手,她不会让出继承权,她不会让爷爷含恨死去,她不会让家族破灭,更不会再信他!弃武从文久已,没有任何内劲基础,无用之名在外,她要如何才能奋起?前世的爱郎上门,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她冷漠一笑,扬言比武决胜负,休夫!家族继承人遴选,内功比拼,武技大赛,她一剑挥洒,一扫旧日名声!外人围攻,家族危在旦夕,她一人一剑狂笑,击退强敌:“犯我者,虽远必诛!”◆◇◇◆◆◇片段:他一袭黑袍从远处走来,黑衣如墨色晕染,衣袂凌飞,一双凤眸似笑非笑,负手而立,睨天下:“什么是狂,不是口中说一说而已,而是骨子里的睥睨天下,是放眼武道无人能敌!说我女人狂是吗,不好意思,她随我——而已。”“嗯?”“嘿嘿,爱妃大人,为夫说错了,是本王随你,随你!”他凤眼流转中,满满是宠溺之色。◆◇◇◆◆◇注:女主成长史,一对一,女强男强,宠文,爽文。◆◇◇◆◆◇推荐维丝完结文:古武:《邪帝宠后》——
  • 美容营养学教程

    美容营养学教程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皮肤光滑润泽,富有朝气,体形矫健优美,渴望延缓衰老,而要做到这些,只有从改善营养,改良肌肤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着手,才能彻底地美化肌肤,健美形体,焕发青春的活力。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等是人体健康和颜面美容所必需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因此,全面合理地从食物中摄取平衡的营养,是美容健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 当爱情只剩残骸

    当爱情只剩残骸

    没有性感撩人的身姿,也没有万众宠爱集一身的环境,但她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一个天使一般美丽的笑容。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漂”在北京的枪手

    “漂”在北京的枪手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这本《中国名酒》由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