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03

第3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3)

告状人王衣、王襞、王褆、王补各年甲不同,俱系安丰场灶籍,状为恳乞优免杂差,以便游学,以承先志。事先父王艮师事明翁(指王阳明),力求圣道,两蒙疏荐,不幸早亡。衣等四子勉续箕裘,罔敢放逸。节蒙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洪口、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胡口、钦差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冯口,建立祠堂,定行祀典,令衣等守奉祭祀,勿坠进修。因此感激愈切,奋励自知,学未成章。海滨孤陋,数年以来,兄弟相率,不时前往浙江、江西等处,访求师友,究竟宗源,以期不负上司作养之恩,不坠先人好古之志。窃虑本场灶总人等不谅鄙情,或于编派差徭之际,一概将衣等名字佥点在官,比即分身应役,则初志尽堕。欲行告乞优容,又急难理辨。如蒙准告乞赐,上念先人志犹未泯,下哀衣等情有可矜,预给印信明文执照,许于本名应辨盐课之外,凡有点身杂役,得与优免。

庶衣等各得专心,不废半途……

这道“告状”的主旨是:王氏一族可以允诺应上交的盐课税额,但要求免除灶户的徭役杂差。理由是为了有更多的“游学”时间,能够继承“先父”心斋的遗志,与“师友”一道发扬光大“明翁”的学术。这道“告状”是否得到上司的允可,现存资料未能提供任何信息,故不得其详。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心斋身后,其家族的“灶籍”身份虽未能得到改变,但心斋作为布衣儒者的社会身份则得到了几任地方官的认可,其子孙以心斋从祀当地的“崇儒祠”为由,向官方申请免除劳役,这充分表明心斋一族的社会声望与其“灶籍”身份已经到了格格不入的地步。不过,对于心斋一族来说,真正获得免除徭役的待遇则要等到心斋长孙王之垣及嫡曾孙王元鼎,因为两人是正式的博士弟子员,亦即属于“生员”阶层,按照明朝政府的规定,生员拥有一生免除徭役的权利。顺便提一句,心斋的族弟王栋(心斋弟子,详见后述)则是贡士出身,当了多年的教谕,对其家族来说,也许就不存在服劳役的问题。

总而言之,心斋通过行商,使家境日裕,得以有闲暇从事学术活动;拜师阳明后,他作为一名心学家,以实现“万物一体”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心斋晚年作为地方的一位长者,受到了地方官以及乡里族党的尊敬和信赖;作为一位布衣儒者,他成了后来风靡一时的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三位阳明大弟子邹守益、王玑、王畿在合撰的《奠文》中,称赞心斋有“超凡入圣之资”,并说心斋“名潜布衣而风动缙绅,迹避海滨而望隆远近”,这一评判可以视作是儒者士大夫对王心斋的社会身份——— “布衣儒者”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心斋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积极评价。

五 学凡三变

关于心斋的思想历程,其子王东厓有一个简要的总结,提出了“学凡三变”说,他在给曾任内阁首辅的兴化县人李春芳(号石麓,1510—1584)的书信中,这样说道:

先君(指王心斋)探源孔氏之学脉,副一代之名儒,其大功于名教,又奚啻严先生(指严光)若也?……愚窃以先君之学有三变焉:其始也,不由师承,天挺独复,会有悟处,直以圣人自任,律身极峻;其中也,见阳明翁,而学犹纯粹,觉往持循之过力也,契良知之传,工夫易简,不犯做手,而乐夫天然率性之妙,当处受用,通古今于一息,著《乐学歌》;其晚也,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万物一体之怀,而妙运世之则,学师法乎帝,而出为帝者师,学师法乎天下万世也,而处为天下万世师,此龙德正中而修身见世之矩,与点乐偕童冠之义,非遗世独乐者侔、委身屈辱者伦也。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不袭时位,而握主宰化育之柄。出,然也;处,然也。

是之为“大成之圣”,著《大成学歌》。

在这段文字中,东厓只是笼统地以“其始”、“其中”、“其晚”来划分,并没有指明具体的年份。然而通过以上对心斋生平的介绍,现在我们可以对早、中、晚三期的划分年代有一大体的判断。

所谓“其始也”,大体是指心斋25岁(正德二年,1507年)行商山东、拜谒孔庙后,立志向学之时算起,至38岁(正德十五年,1520年)拜师阳明的一段自学时期,在此期间,29岁时的“天坠压身”之梦、“居仁三月半”的体验是心斋思想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

然而正如上述,决定心斋思想之基本性格的乃是阳明的良知学说,换言之,心斋思想的最终形成则要等到拜师阳明以后。依照东厓在这里的叙述,“其始也”的一段期间,心斋“不由师承”,是通过自学有所了悟,并以圣人之学律己。38岁拜师阳明那年,是所谓“其中也”的起始,深契阳明良知教的“简易之学”,对以往所持工夫过于执著用力有所觉悟,深深感受到了“乐夫天然率性之妙”,其标志则是所著《乐学歌》。依《年谱》记载,《乐学歌》作于嘉靖五年(1526)心斋44岁,若此,则“其中也”的终结应当就在这一年。

另据《年谱》记载,同年,心斋讲学于安定书院,作《安定集讲说》,又有《明哲保身论》之作,是年,林东城、王一庵等著名弟子数十人拜入门下。由此看来,这一年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件,足以成为心斋思想第二期结束的有力标志。顺便指出,《宋明理学史》下册有关泰州学派一章的撰述者则认为,心斋思想第二期应是“从学时期”(38岁至46岁),亦即第二期的结束应当以阳明逝世(1529年)为标志,自此以往,心斋开始了“开门授徒”,亦即讲学时期(47岁至58岁)。我基本赞同“从学时期”、“讲学时期”这一说法。但是也有一个疑问,“开门授徒”虽能说明心斋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充分展开的自由空间,或者说有了一个建立泰州学派的条件,然而却没有理由充分说明“开门授徒”与心斋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何必然的关联。因此有必要结合东厓以及后面将要看到的一庵的叙述,作些补充说明。

东厓所述心斋晚年“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万物一体之怀”,值得引起注意,因为这可以视作对心斋思想之特质的一个总结性的表述,其中包含两点:一是“出处之义”,二是“万物一体”。

“出处”问题,也就是东厓在后面讲的“学师法乎帝,而出为帝者师;学师法乎天下万世也,而处为天下万世师”,用心斋的话来说,就是“出,则必为帝王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此说作为心斋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批评性意见居多。关于“出处”问题,我们以后会有专节来讨论。至于“万物一体”的问题,前已介绍,在此不用多说,东厓以此作为心斋晚年思想的一个主要特征,其着眼点也许在于心斋晚年积极推动讲学,宣扬阳明心学这一层面,所以东厓说,心斋及至晚年,其思想志向“非遗世独乐者侔、委身屈辱者伦也”,这也正是“出处为师”、“万物一体”之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应当承认,东厓的这两点概括是颇得心斋思想之精神要领的。

尤当注意的是全文末尾的一段表述:“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不袭时位,而握主宰化育之柄。出,然也;处,然也。是之为‘大成之圣’,著《大成学歌》。”按:据《年谱》记载,《大成学歌》是赠与罗念庵的一篇名作,作于嘉靖十八年己亥,心斋57岁,是心斋的最后一篇作品。其主旨阐述了作为儒家学说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成就“大成之学”、实现“大成之圣”的理想人格。侯外庐曾指出王心斋的思想是“从万物一体的原则出发”,把自己的那套学说“自称为‘大成之学’”,这一说法是合乎心斋思想之实情的。

然而亦须看到,东厓的整个叙述有一重大缺陷,亦即关于心斋在格物问题上的自创新说这一点,从中看不到任何具体的陈述,仅在这里笼统地说道“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如后所述,心斋“淮南格物”说的一个主旨确实在于“修身立本”这一点上,但是有关该说的形成年代,以及稍微详细一点的内容,东厓理应作一介绍。因为从历史上看,“淮南格物”说无疑是心斋思想的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学说,没有理由忽略不言。对于以继承心斋思想为毕生志愿的东厓来说,尤当如此,但他又为何对此讳而不言呢?这也许是一个历史谜团。有关这一问题,将在第三节讨论“淮南格物”问题时再作分析,这里只作一提示。在我看来,也许东厓认为心斋格物说的形成年代是不必纠缠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东厓认为心斋格物说是形成于晚年,故他把“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旨”的这一判断放在了“其晚也”末后,而且放在了“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万物一体之怀”的整段叙述之后。可见在东厓看来,心斋格物说是对自己思想的总体概括,一个“皆”字,便充分透露了这点消息。

问题是,根据东厓等心斋家人提供的《王心斋行实》,并由心斋弟子董燧集编而成的《年谱》却有着明确的记载。在嘉靖十六年,心斋55岁条下,记曰:“(心斋)玩《大学》,因悟格物之旨。”在这后面,以心斋自述的口气,详细介绍了格物说的内容(详见第三节),这一记载很有可能是出自《行实》。这说明董燧等心斋门人(还应包括东厓)并不是不了解心斋格物说的形成过程。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各种记录虽纷繁复杂,但是没有确切的理由来怀疑董燧《年谱》的记录。所以,我的初步结论是,心斋关于格物问题的思考也许并不始于晚年,而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心斋晚年的55岁那年,心斋终于在格物问题上有了一个了结。而这样一件对心斋来说是莫大的思想事件,却未见东厓在有关心斋“学凡三变”的叙述中有任何介绍和说明,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缺憾。

最后再介绍一下王一庵的说法。他对心斋思想的形成问题并未有过具体的叙述,但是他对心斋思想的精神特质究在何处等问题,却有过重要的提示,若与上述东厓的相关介绍合而观之,则能更为清楚地了解心斋晚年思想的特质之所在。他说道:

先师《乐学歌》,诚意正心之功也;《勉仁方》,格物致知之要也;《明哲保身论》,修身止至善之则也;《大成学歌》,孔子贤于尧舜之旨也。学者理会此四篇文字,然后知先师之学而已,孔孟之统灿然以明。在这里,王一庵列举了心斋的四篇文章,以此分别说明心斋思想之于孔孟之学得以“灿然以明”的积极贡献。参之东厓的说法,我们知道作于嘉靖五年的《乐学歌》是心斋中年时期结束的一个标志,自此开始步入晚年的成熟时期。依此说,则一庵上述四篇文章应当是反映了心斋的晚年思想。

与东厓的“乐夫天然率性之妙”的归纳稍有不同,一庵认为《乐学歌》解决了“诚意正心”的问题。无论是理学家还是心学家,“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并列,是他们所关心的首要理论问题,尤其是对于心学家来说,如何理解“诚意正心”,是一个关联着如何正确把握《大学》之义理的关键性问题。在这篇短短84个字的短文中,虽然并无一字提到“诚意正心”,但在一庵看来,心斋有关这一问题的阐发是通过“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等一套观念表述来展开的,由人心自乐到私欲自缚,又由私欲一萌到良知自觉,然后回归到人心依旧乐的境地,在这样一个一波三折、不断更新和提升自我的整个过程中,体现的无非就是“诚意正心”之学。应当说,一庵的分析和判断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看到了所谓“诚意”和“正心”在心学的话语脉络中,所要解决的无非就是如何在良知自觉的前提下,不断消除私欲,并最终向人心的本体状态回归这一基本问题。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乐学歌》的意旨所向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实现“乐学”的层面上,事实上触及了如何真正落实“诚意正心”之工夫的基本问题。也正由此,我们说一庵以此作为心斋思想成熟的一个标志,认为这是学者所应“理会”的四篇文字中的第一篇,是不无道理的。

接下来所提到的《勉仁方》是一部作于嘉靖十五年(1536)的作品,东厓并未提及。如后所示,这部作品晚于一庵提到的第三部作品《明哲保身论》十年,可见一庵并不以作品的创作年代的先后为次序,而是以作品之间所蕴涵的思想关联为依据,来揭示出心斋著作中所体现的义理结构,并且揭示出人们阅读心斋著作时应注意的先后次序。在一庵看来,解决了“诚意正心”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格物致知”,而《勉仁方》正是揭示出了“格物致知”的要旨。一庵的这一说法与《心斋年谱》的一个记载是相吻合的,据《年谱》嘉靖十五年心斋54岁条载:“夏五月,会王龙溪畿金山,访唐荆川顺之武进,道出京口。静(指聂静)令丹徒率在门下士侍先生,信宿金山寺中,因语静曰:‘欲止至善,非明格物之学不可,盖物有本末,遗本失我,遗末失人,欲止至善难矣。’”如后所述,有关《大学》经文“物有本末”的新解,释“本”为“身”,释“末”为“家国天下”,乃是心斋格物说的一个主要标志,由此以观,此处所言“非明格物之学不可”,显然应当理解为是指心斋自己的格物说。参诸《勉仁方》一文中相关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王一庵所说“《勉仁方》,格物致知之要也”的理由之所在。这篇论文的整体构想是建立在程明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一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心斋强调了这样一个思想:为了实现“人人君子,比屋可封”这一社会政治理想,我们应该以孔子的“汲汲皇皇,周流天下”、文王的“小心翼翼”、尧舜的“兢兢业业”、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颜渊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等思想精神作为自己的行为楷模、动力源泉。全篇甚至未出现“格物致知”一词。然而,王一庵所着意者则在于全篇的末尾一句:“故知此‘勉仁之方’者,则必能‘反求诸其身’,能‘反求诸其身’而不至于‘相亲相信’者,未之有也。”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反求诸其身”,这是一庵对于心斋格物说的根本理解,所以他批评有人对于“心翁(指心斋)以格物为反身之学”的怀疑,指出:“先师原初主张格物宗旨,只是要人知得吾身是本,专务修身立本,而不责人之意,非欲其零零碎碎于事物上作商量也,夫何疑哉!”可见在一庵看来,《勉仁方》末尾点出的“反求诸其身”,无疑就是心斋格物说的思想体现。正是在此意义上,一庵才说:“《勉仁方》,格物致知之要也。”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在上面的推断无误:心斋格物说的最终形成虽是在55岁那年,然而其间却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下面的例子亦能说明这一点。

在《勉仁方》之后,一庵提到了《明哲保身论》,认为这是心斋揭示了“修身止至善之则也”,然而据《年谱》记载,该文作于嘉靖五年十月,较诸《勉仁方》要早了十年。关于此文的撰述缘由,《年谱》有详细的交代:“时同志在宦途,或以谏死,或谴逐远方。先生以为身且不保,何能为天地万物主? 因瑶湖北上,作此赠之。”由此特殊之背景,可知该文之主旨在于“保身”二字,这与心斋格物说中所强调的“安身”、“爱身”、“尊身”的主张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在一庵看来,“保身”就是“修身之则”,因此也应当属于心斋格物论,该文的撰述时期虽早,但完全有理由将此看做反映心斋思想之要领的一篇代表性文字。

最后所列的《大成学歌》,前面已有介绍,这里无须赘言。总之,由王一庵对心斋思想的判断来看,也许王东厓的“学凡三变”说无甚意义。

同类推荐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原书共分十卷,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热门推荐
  • 抓不住的爱情

    抓不住的爱情

    僧人对书生说,那个死在沙滩上的女子,就是与你私定终身的小姐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与你相爱,只为还你一个情。可是她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
  • 史迪威日记

    史迪威日记

    二战之前,他曾先后3次被派往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节节进逼,他临危受命,被再次派往中国,指挥中缅印战区的对日作战。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他指挥盟国军队在缅甸与日军展开了两次惊心动魄的大血战,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殊勋。因战功卓著,他被晋升为四星上将。然而,他所始料不及的是,中美英三国由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在对日作战的战略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中美两国之间更由于军队指挥权和租借物资的分配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他除了要忙于对付日本人之外,还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去应付这些“国际政治问题”。盟国间的这些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迪威也因此在1944年10月被解除了在中国的指挥职务。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重生之大地主传奇

    重生之大地主传奇

    一个从三流大学毕业的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后,带着一个可成长的空间回到了大一,历经坎坷,随着空间的成长,主角也成长为一个让人仰视的人物,最终走出地球,冲向宇宙,创造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 午夜撞见狄更斯

    午夜撞见狄更斯

    “狄式”惊悚悬疑小说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心脏骤然紧绷,更有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在一个个看似怪异荒诞的故事背后,深藏着社会中的荒谬和冷漠,也隐含了人性中的贪婪与险恶,当然也有世界上的真挚、善良和温情。
  • 重生复仇:异能废嫡女

    重生复仇:异能废嫡女

    上一世,她是南宫将军府的废物嫡女,为庶母庶妹所迫害,被打入天牢,与鼠蛇蚁虫为伍,最后被庶妹一箭穿心而死。这一世,她因恨重生,身上还带着不为人知的异能,她誓要将那些害过她的人都千刀万剐,下斩庶母庶妹,上将太子拉下马。南宫凰:“我欠你一条命,你有什么要求?”拓跋战睿:“我只想宠你、纵你一世!”
  • 红楼梦(最爱读国学书系)

    红楼梦(最爱读国学书系)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
  • 教你学射击(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学射击(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室内外体育运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项目有田径、球类、游泳、武术、登山、滑冰、举重、摔跤、自行车、摩托车等数十个类别。
  • 极品闪婚

    极品闪婚

    她是一个才貌兼备的新世纪强强女性,圣嘉学院的一院之长!为人狂傲,办事雷厉风行,一向喜欢以暴制暴!他是S市的商业龙头老大,外表冷漠,性格怪异,绝对腹黑!典型的双面人!在黑暗世界里可以任意纵横,叱咤风云,威风凛凛!这两个毫不相干,未曾谋面的人,却因为各自长辈擅自主张搞的一个征婚启事,就把结婚证直接给领了!尼玛的!啥意思?历史在退步了么?都什么年代了!咋还有这种老掉牙的包办婚姻的事情出现?但是,还真别说人家闪婚滴,有啥滴好!人家还是很有爱滴!不信,你看——片段一:某天一大早。某下属,“少爷,你怎么了?怎么看起来闷闷不乐的?”某少爷顿时咬牙切齿大声的咆哮道,“那天杀的女人!昨晚竟然敢不给我进房间!”某下属,“老大,您别着急,您看!”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一本厚厚的书籍。“《如何让她疯狂的爱上你》!”某少爷拎着那本书,随口念道,随手翻开书页。哼哼,某少爷脸红中…“咳咳!你可以下去了,不许跟少夫人讲,听到没有!”某少爷冷冷喝道,然后便是屁颠屁颠抱着书冲进了书房。片段二:某个饭后的夜晚。某少爷正翘着二郎腿,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嘴里还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尼玛的,你还在那里朗里格朗格朗、朗、朗个P啊!厨房里的碗你洗了么!你要是不洗,下一顿你就接着用那个碗!”女人怒气冲冲的站在厨房门口,两眼冒火的看着像巅公一样在那里直抽风的男人。某少爷顿时立刻‘嗖’的一声,一阵龙卷风似的往厨房狂奔而去。片段三:某个月色清凉如水的晚上。“枫儿!我们出去晒晒月亮吧!”某少爷对女人说。女人翻了个身,翻了白眼,“你疯了吗!现在外面寒风凛凛,冷得要死,看啥鸟月亮?”“不冷!哪里冷了?”“冷!唉,你不睡就一边去,让我睡!”“你去不去!不去我就拖你去!”看到女人没反应,某少爷发火了!“不去!”于是某少爷二话不说,直接连着被子将女人抗了起来,往外面走了去…温馨那是必须滴!强势那是绝对滴!味道那是肯定滴!此文是某云闪婚系列的第二部,当然,故事跟第一部《契约闪婚》肯定是不同的,但依然还是走温馨路线,语言风格上,想挑战一下温馨中带幽默的风格,亲们要是喜欢,请支持某云!推某云的新文《盛世军婚》——一个集团军参谋长跟一位姑娘的故事~~~推某云的完结文《契约闪婚》某云华丽丽的领养榜俊美腹黑,尊贵深情的步祈夜由亲【zcr321488】领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