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5400000053

第53章 世俗乡村的及物写作

——安遇诗歌解读

胡志国

“充实之谓美”对于眼下的诗歌写作别具意义。在纯粹形式化和形而上的天空很美地飞了几圈之后,诗人们最终承认,还是及物写作更有持久的魅力。自从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以来,诗人们对古诗和新诗传统中处理“词”与“物”关系的方法进行了大肆颠覆,以“反修辞、反文化、反意象”为口号,主张“诗到语言为止”,试图建立起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世界。这本是诗歌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本体意识的觉醒,呵护语言,强调诗歌语言相对于现实的独立性,消解政治意识形态向诗歌的渗透,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理应得到弘扬。然而,不少诗人却走得太远,过于强调语言的自足性,“对语言过度沉溺或确切说是玩弄语言”,最终诗歌写作“沦为一种自戕、自泄、自恋的白日梦行为”(霍俊明《反观与诉求:

当代汉诗的语言向度》)。及物写作,或曰现实写作,非但没有被不及物写作淘汰,而且在不及物写作式微之日依然笑傲春风。于是,当一部分诗人还在为纯粹语言写作苦苦挣扎时,另一些人已经开始了向及物写作的回归。尽管对如何及物见仁见智,但作为一个原则,诗歌创作需关心现实,情感应有所依附,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川的安遇是颇为明智的,他一直坚持了及物写作的路向,未曾在语言转向的潮流中迷失自我。

安遇诗歌的及物性在于对川中乡村世态人情的明确指向。凡在此间生活过的人,阅读他的诗歌,心中总会生起些许感动,觉得他笔下的人物就是自己的街坊邻居,或是自己才从他写的某某小镇回来,如《望五里》《小雪》《紫色口红》等,记录的都是我们熟悉的平凡人,平凡事。看看《河边场》:“以水为邻,到后坡的土地庙烧炷香/就是一次登高了//他们一生在低处行走/总是在寻找支点晾晒鞋子和思想/互相指责,讨论生活//再往上走,再往上走/他们有时会在一个酒杯的高度叫喊,流泪/

团结得像兄弟,看见失散的兄弟”。虽然只有短短几行,但小镇格局的拥塞,生活的琐碎,以及蕴藏其中的原始生命的活力,都触手可及。又如《昝大侠》,初看主人公大侠之名,我们肃然起敬,接下来却发现他只是个耽于幻想的武侠小说爱好者,非但没有大侠的豪气和勇武,甚至连个人尊严都无法维护。他只有早晨五点钟醒来躺在床上的片刻才属于他自己,其余时候都属于“爱人和不爱的人”,“要是今天有了仇人/那时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昝大侠/就真他妈昝大侠了”(《昝大侠》)。在轻松调侃的笔调中,流露的是对弱者的同情。

安遇总是乐于写作此类充满地域色彩和乡民气息的作品,“一千个悟空/也翻不过一个人的手心//我熟悉我的左手/一条小路/一个小地名/我走不出去的小地理”(《小地理》)。在他的诗里,没有崇高,没有英雄,没有历史巨变,只有烦琐的日常事务和卑微的世俗人物。然而,恰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在这卑微和琐碎中,有真的历史,所以评论家将安遇的诗歌称为“稗史写作”,“稗史写作的最大意义在于保存历史中那些鲜活的、赤裸的东西,并让我们对某种穿戴整齐的记载始终心存狐疑”。

安遇的诗歌之所以呈现为“稗史”的面貌,源于他特殊的生存境遇,而这境遇又是与他的人生态度密切相连的。安遇是红色时代的过来人,但他非常难得地保持了个人独立性,警觉地与大一统主流神化叙事保持距离,不愿加入到时代大合唱中去。在安身立命的职业上,安遇是一个成功地从农村走向城镇的文化人,有着体面的社会形象,但他是谦卑的,他立足于脚下的土地,把自己视为草根阶层中的一分子,乐于和那些世俗的、卑微的人掺和在一起,对他们的琐事充满关切,与他们声气相通,同喜同悲,“王哥不和我们喝酒打牌吃茶了/我们的生活就少了些什么/但这不怪王哥/因为大家知道,王哥当官了”(《王哥》),在这些“我们”中,就有安遇的身影。告别久居的城市,回到乡下老家,安遇会和院子里不相熟的孩子们在瞬间打得火热,“我把我的故事讲得半真半假/让那些爱笑的孩子傻笑/看我不像英雄/也不像坏人”(《回家》)。世俗草根阶层的身份认同是安遇作为诗人的一大优良品质。安遇开始写诗时,差不多是常人“老大徒伤悲”的年龄了,距今不过二十年。然而“功夫在诗外”,安遇能以如此年龄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骄人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这一身份认同。

及物写作是一把双刃剑,作品固然不大会流于空泛,却可能黏滞于具体的人事,从而显得狭隘局促。安遇的作品以乡土为题,但当草根视角与他的现实精神相结合,就超越了题材的限制,道出了隐藏在社会和人性深层的秘密,作品由此增添了难得的批判意识,呈现出不一般的气象。因此,他的诗歌被认为“朴实而深含哲理”(杨远宏《诗歌地图上的小诗——评〈带着诗歌地图旅行〉》)。与那些一味赞美其淳朴的乡土诗不同,安遇并不美化现实,他笔下的乡村不是乌托邦式的家园,其中也有贪婪,有放纵,有丑恶和血腥,有巧语欺诈,有杀人越货。“夜有多宽广场有多宽/夜有多深欲望有多深/欢乐的可怜的人啊/天黑以后,从窗口溜出去/像鱼一样/像豹子和狼一样”(《夜广场》),“走出茶楼,小镇的黄昏正在接近钱财之类/爱情之类和血迹之类/我不能确定的事物”(《郪口镇》)。安遇还看到了时间会让人遗忘伤痛和仇恨,“老地主的子孙在革命者的队伍中行走,回过头来/远看是这样,近看还是这样”(《石马乡·罗都复庄园》)。人性有恶,社会就有了层次,就有了强势和弱势之别。《不知道是秋天了》以祥林嫂一样的啰唆将现代社会底层人物的感受表现得刻骨铭心。他们在这个感官、物质的时代紧张,茫然,无所适从,“现在的事一件接着一件,你看先是春天来了/我们不知道春天来了,后来一转身一抬头/被更短的裙子吓一跳,还没明白过来又是夏天了”,经过一年的忙碌,他们一无所获,“你看现在又是秋天了,我们不知道秋天了/空旷的屋子只剩下你和我争吵不休/有收获的人,他们早走了”。安遇曾说,“我的诗写作有一种对现场的向往,却总是无法抵达”。其实安遇谦虚了。他以批判的眼光看出了社会和人世的真相,我以为,他不仅抵达了现场,还超越了现场。

“稗史”作为一种“史”,自然以追求真实为第一要务,但写史者也能在真实之中融入自己的诗心,《史记》的史书性质并不妨碍它成为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安遇的情感丰富细腻,他的诗歌既是现实的,又是主观、内省的。他以一个草根人的视角观察、记录外部世界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性和思考灌注其中,把作品锻造成别具一格的“这一个”,作品不再是对客观事实的干瘪记录,而是笼罩着个人浓郁的抒情气氛。作为乡村诗歌,他的诗中自然不缺少欢乐,少不了有“喝小酒”、开荤玩笑的时候,然而,由于他强烈的同情心和悲悯的情怀,萦绕在他心头的,更多的是人性之恶和生老病死等种种异己因素。因此,他的诗歌更多地呈现为深沉的忧伤,悲、愁、苦、怨才是他的诗歌的主要氛围,“这是春天,也是怨妇/她就站在老房子的屋檐下/看桃花是一场疾病/雨水也是一场疾病”(《这是春天》)。他的所见也往往不在于乡土表面的宁静和欢欣,“突然的唢呐声/小河一样明亮/迎亲的队伍/吹打鲜艳的天空//四季花轿/摇晃喜庆日子/抬走美丽的小嫁娘/大地三起两落/翻过山冈//娘家人占据村口/母亲,回到高高烛台”(《突然的唢呐声》),人们只看到婚庆的欢乐,诗人却从另一面注意到了女儿的留恋和母亲的失落。

当代诗歌写作为了表明自己的存在,往往不惜铤而走险,在理念上采取非此即彼的过激态度,对一种创作手法,或者捧杀,或者棒杀。安遇却是友好的,他懂得在不同的理念间达成平衡。他把古典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处理得颇为成功,古典诗歌的因子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他的人格,并在作品中倔强地显露出来。“那就是桃花呀,一声小小的惊叫/为我保留了生命的节日”(《那就是桃花呀》),春天搅起了诗人的情感,他感受到自己生命的韵律与外部世界的一致,二者实现了无物相隔的贴合,这明显是传统诗人“兴发人格”的体现(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后来的雨水/真实的雨水/被音乐照亮的雨水/前朝的雨水/民国的雨水/在远了的炮声里/在天长草深的文字里”(《天井》)。此类穿越时空凭吊古迹抒发幽思的作品还有许多,如《高堂》《牌楼》等。“他说他就是前朝那个劫匪,正从山上下来/看见码头上,谁家的小姐站立风中/落难的秀才揖别船头”(《郪口镇》),后两句中强烈的悲怆意味,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几百年前那个在秋风中登高望远的消瘦的诗人。

对于古典诗歌的吸收,安遇绝非食而不化,他的作品不是对传统一成不变地因袭或机械地组装拼接。传统是作为一种有机因子隐含在作品里的,经过了现代转化,具有新的生命力。那些凭吊古迹一类的诗歌,明显是一个现代人面对古迹的情思,在古典趣味之外,时代气息并未缺席。《郪口镇》中的离别忧伤与前面的“劫匪”相遇,生成的是民国时期遒劲苍凉、充满血与泪的川中文化风格,不复为明清时江南的佳人才子柔情。又如,“把手放下,就是把什么都放下/那天,你那样平静,就像那个黄昏/在青山落日之中,有人在天黑前匆匆赶路/最后的人间,有狗吠传来,有人大声呵斥孩子/抱柴火回家,就在那个时候,你平静地走/你让我们后来一直相信,那天我们看到的/好像你真的是,放心地走了”(《最后的人间》)。这真是一幅祥和的图画,里面有家的温馨,有炊烟的亲切,逝者的离去似乎万事俱了,亲人无需痛苦。然而,这田园的宁静被末行“好像”一词打开了缝隙,暗示着逝者掩藏在平静外表之下的担忧。从含蓄蕴藉的品格和虚实相生的手法来看,这像是一首古代田园诗,但鲜明的世俗气息和强烈的内在冲突又毫无疑问地表明,这是一件现代作品。

安遇曾自我表白,“我是一个活得既封闭又奔放的人,不管自己的内心有多少困厄,我都深爱着这个纷乱的世界,而诗就在其中”。解读安遇诗歌的过程,就是走进他的精神世界的过程。他的作品中悲苦伤感的情调其实就是他本人赤子情怀的流露,他对人性丑恶的批判也未尝不是他的自我反思,这一点只要和现实中的安遇稍有接触就会明白。现实中的他谦和简淡,虽然也生活在这尘俗之中,但他认为“在什么地方我们走得太远了”。他希望有一天,“今夜,我要在这里住下来/和古镇的安宁,做灵魂的生意”(《平乐,今夜我在这里住下来》)。“灵魂的生意”是安遇的一贯志业,他走在世俗的川中乡村,日日经营着这生意,而他的诗,便是这生意的文字呈现。

2009年10月12日

(原载《山花》2011年第8期)

同类推荐
  • 动物诗篇

    动物诗篇

    在江西,谷雨是播种的季节,也是诗歌生长的季节;是春雨催醒万物的季节,也是诗歌召唤诗人的季节。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时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同志的倡导下,谷雨诗会应运而生。诗人们相聚在谷雨时节,朗诵诗歌,探讨诗艺,诗歌与春天共生共荣,诗情与时代、与故乡同调同韵。春光如羽,春雨如丝,在江西生机蓬勃的大地上,诗歌如花,粲然开放。
  • 大唐文青

    大唐文青

    本书用诙谐的文笔,以诗人们的作品为切入点,叙述了初唐、盛唐时期一些诗人的风骨与事迹。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人生,首次将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文青们”有血有肉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诗人们有的狂妄,比如说陈子昂;有的是杀人犯,比如说王勃;有的情感关系复杂复杂,比如王维;有的命途多舛,比如杜甫;有的是假土豪,比如李白……他们形形色色的人生,构成了中国文艺史上的一段又一段的绚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
  • 依依柳岸

    依依柳岸

    未名湖是镶嵌在燕园中的一颗绿宝石。环湖垂柳,柳荫小径,塔影婆娑,波光潋滟。月下观湖,静若惺忪着睡眼的处子,微风花影,则是一杯轻漾的春醪
  • 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散文传统,从先秦至明清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各种文章选本可谓汗牛充栋。在众多的散文选本中,《古文观止》堪称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此书上起周代,下至明末,囊括了名家名作及多种体裁、多种风格的文章,故三百多年来一直是一部适合初学散文者诵读的启蒙课本。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古文观止》,本书将原文、注释、白话翻译融为一体,更增加了“鉴赏”,对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
  • 达·芬奇智慧笔记: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

    达·芬奇智慧笔记: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

    《达·芬奇智慧笔记(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双语珍藏四色美绘)》是文艺复兴时代旷世奇才达·芬奇真诚的人生美言。除了绘画,达·芬奇在建筑、艺术、医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更是写得一手美文,创作了大量寓言、哲理、文学等作品。“水若无清流,纯洁将化为无忧,心若不奔腾,精气将如烟云”;”遥远的过往历历在目,反倒是近日种种,模糊如前尘韶光”;”斑驳的老城墙,只要不倒,便是世间美景”……关于人生、生活、艺术,达·芬奇曾在自己的手稿、日记里多有智慧美言,勘破人生密码,字里行间,让人醍醐灌顶。《达·芬奇智慧笔记(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双语珍藏四色美绘)》是一部散文集。
热门推荐
  • 秘密使命3:水落石出

    秘密使命3:水落石出

    现代版的“千里走单骑”,坚守与找寻的是传说的神秘宝藏……男人的使命?用生命与鲜血完成,永不回头!任何传说都有一定的事实来源,闯王宝藏也不例外。闯王到底把宝藏在了那里?由谁来打开闯王宝藏的大门?答案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揭晓……无名小卒一夜成名,混得风生水起。他还记得自己是谁吗?是赠性难改痴迷成疯,还是另有隐有天机不露?秘密,一切都是秘密。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乡土与底层卷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乡土与底层卷

    其中所选各位,既有源自人性邪恶狡黠之底层,也有自底层脱颖而出并始终对自己的故土念兹在兹的;既有以自己的立场角度驰骋对底层的想象的,也有沉溺苦水中而能表现人性之光的底层。也有取自底层的视角同其中人物呼吸与共的。,也有成名已久偶涉底层的名家;既有后起新秀。正因为这种色彩斑斓,这是对近年来底层写作和乡土叙述的一个总的巡览,故而就有了底层多样面貌的呈现,既有一直从事底层写作并以此闻名的“专家”,既有挣扎于苦难和血泪中的底层惨象,也有文坛宿将;既有位居显要而念念不忘底层艰辛并能保持一个永远的赤子之心的,也有不为苦难所迫而能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底层群像,也是对它们的一个全面的回顾
  • 青春逆道而行:无良学长

    青春逆道而行:无良学长

    她傲慢,她清高,赛车时,同为对手,她一脚将他连车踹飞,说他丢人现眼。他狂妄,他自大,一掷千金,他将她的名字锁在结婚证上的另一边,只婚不爱。一场强对强的较量,谁先深陷,谁先输……
  • 我曾那么爱你

    我曾那么爱你

    徐志摩、陆小曼、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梁启超……这些赫赫有名的民国人物,给人留下的永远是传奇、神秘的印象,然而他们,也有感性的一面,平常的一面,深情的一面。在他们与爱人、家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各自的真实情感,与为人所知的成就不同,这些爱语呢喃表达了最本真的他们。
  • 营销的58个创新策划

    营销的58个创新策划

    《营销的58个创新策划》在讲述每一个营销创新策划时,开发了一套由五大板块组成的学习体系,经保证读者科学有序地进行自修与学习。该体系包括:经典回眸:从精选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巧手点金:提升你营销创新策划的动手能力和行动能力;思维创新:激发对现实营销难题的思考能力;实战要点:点破策划营销方案的关键新点;情景再现:在模拟的情境中提升自己的营销创新潜质。
  • 妃常选择

    妃常选择

    穿越到陌生的朝代,初见他的那天,一袭白衣风度翩翩,心不知不觉遗落,为了他,她历尽千辛,几世轮回,只为寻求当初的承诺!他说:我爱你,我想娶你,可是我们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那道看不见的鸿沟要怎样跨越!她回复:不管多艰辛,我一定会来到你身边!等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如锦

    重生之如锦

    『重生+宅斗+宠文,慢热型,女主慢慢变强,男主腹黑』◇◆——————“怨只怨你是那贱人的女儿!”当看到娘亲那张因愤恨而扭曲的脸,如锦才知,敬爱了十八年的娘亲不是亲的,亲近了十八年的姐姐不是亲的。当剧烈的毒药入喉,浑身抽痛时,如锦才知,当做亲人的奶娘不过是娘亲的爪牙。相爱三年的夫君冷漠待她,才知,他娶她不过是看中了她的家财。恨,只恨她识人不清,错别恶狼当亲人,被一张张伪善的面容所骗。重生?即再得命,她岂会再愚钝!◇◆——————“锦儿,我是真心喜欢你,你要如何才会相信?”“那便将你的心挖出来给我瞧瞧!”◇◆——————“锦儿,即使娘亲不是你的亲生母亲,可这十余年来,娘亲是真心疼爱于你的啊。”“是,娘亲疼爱锦儿,疼爱到想让锦儿自生自灭,想毁了锦儿的脸,想要了锦儿的命。”◇◆——————“锦儿,姐姐对不起你,原谅姐姐,帮帮姐姐,姐姐不想做一辈子寡妇。”“姐姐,你当初这般喜欢于他,理应为他守寡,妹妹帮不了你。”◇◆——————再世为人,只想查清身世之谜,报得前世之恨,却没想到会遇到他。冷漠腹黑的男人,三番几次助她,还要娶她。即是恩人,他要娶,嫁又何妨,她平淡度日即可。可是,没想到出了虎窝又进狼窝,这男人的家中竟比自家更难立足。最重要的是,不知不觉中,自己竟又丢了心。好吧,即来之则安之,为了他的情,便助他一臂之力。斗二叔,除姨娘,讨好老太君,抢世袭之位。。。且看江南富家女重生而来如何活出多姿多彩的人生。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何建明先生是江苏苏州人。197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至1988年,历任团、师、军、兵种新闻干事,报社记者。1989年至1992年转业到中央某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现任《中国作家》副主编、编审,文学和哲学专业研究生。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书为其纪实文学小说本《台州农民革命风暴(改写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