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8200000009

第9章 教育与情谊

孝道的真谛

《论语·为政》中记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还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他尚有许许多多论孝道的说法。孔子对孝道屡有训说。但是,为人父母者,强行让子女们行孝,结果有可能使子女变成不孝。我自己也有几个不孝子女,他们将来会怎样,我也不知道。对于他们,偶尔我也会告诫他们“父母唯其疾之忧”,但绝不勉强他们尽孝道。做父母的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培养孝子,有时会使子女成为孝子,有时也会使子女变成不孝子。

如果做父母的把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的人看成是不孝,那就是天大的错误。因为就奉养父母这点而论,还不见得都称得上孝。犬、马这样的兽类,不也能养亲吗?但子女的孝道,比犬、马的孝道复杂得多。不能顺从父母的想法,不经常在父母身边以养父母,未必就是不孝之子。这样说,好像是在自吹自擂,实在有些妄自尊大。不过有实例为证,所以我才敢大胆地说。

记得我在二十三岁时,父亲对我说:“孩子,从你十八岁那年开始,我就仔细对你观察,你的确同我有所不同。你不仅书读得好,做什么事也都很利索。如果照我的想法,我很希望你能永远留在我身边,照我的意思帮我做事。但是,这样反而会使你成为不孝之子,所以,今后,你不必照我的想法去做,做你想做的事吧。”

诚如父亲所说,当时的我,虽然不孝,但论及学力,或许已在父亲之上。另外,在其他方面,我也比父亲高明。那时候如果父亲强迫我按照他的意思去做,虽说这是孝道,但由于是一种勉强的孝道,那么,我可能会反抗他,成为不孝之子。

值得庆幸的是,父亲没有这样。我虽然没有留在父亲身边,但也没有成为不孝之子。这完全是因为父亲不勉强我,让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发展的结果。孝道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才能表现出来,而不是由父母来勉强要求子女去尽孝的。

家父以如此开明的思想待我,我自然受到了他的感化,很自然的,我对我的子女,也以当年父亲对我的态度一样对待他们。我这样说,多少有些妄自尊大。但是,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我比父亲多少有些优越之处,所以做起事来完全不同于父亲。因为我跟父亲有所不同,所以结果也就有别了。我的子女们将来会如何呢?我不是神仙,当然无法遽下断言,但按现在的情况看,他们和我是有所不同的。或许此不同又和我与父亲的恰好相反,不管怎么说,我的子女比我差。然而,责怪他们比我差,让子女们照着我所想好的做,那么,这强求就是我的无理了。

纵然照我的意思勉强他们,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我所想象的那样的子女;我勉强他们,让子女们什么都按我所想的去做,其结果仍会是子女们无法达到我所想象的,结果是他们不得不成为不孝之子。既然他们的资质有限,我怎样强求也是枉费心机。所以,我不勉强子女们去尽孝,虽然仍以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的根本思想来教导他们,但子女完全不按我的意思去做,我也绝不认为他们不孝。

现代教育的得失

过去的社会与现在的社会有所不同,同样,过去的青年与现在的青年也有差别。在我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也就是明治维新前的青年,和现代青年比较起来,不管在境遇、教育还是其他方面都迥然不同。因此,要说谁优谁劣,实在不是一句话所能表达的。但有一部分人却认为,昔日的青年既有气概,又有抱负,比现代的青年优秀多了,而今日的青年既轻浮又没朝气。

这是以偏概全的讲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拿过去少数的优秀青年和现今一般的青年相比较,作出这样的结论,多少是有些不妥的。很显然,今日的青年中也有优秀的,昔日的青年中也有不优秀的。

维新之前,对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极其严格:在武士中,有上士和下士之分。农民或商人等老百姓也分为望族和普通人家,他们之间的风尚和所受的教育自然也就有所不同。由此来看,即使是昔时的青年,也会因其出身的不同,其所受的教育也有所差别。昔日的武士和上层的农民、商人,其青年时代多数都是受汉学教育,开始是修《小学》、《孝经》、《近思录》等,进而再研修《论语》《大学》《孟子》等。另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并鼓吹武士精神。而一般的农民、商人虽也受到一些教育,只不过是学一些极浅近的行为教育或一般往来庭训,如《庭训往来》,此外还学些加减乘除的简易算法。因此,接受过高尚汉学教育的武士,通常理想高又有见识,而一般的农民、商人,所接受的只是通俗的东西,故大半是无学识之人。

现代是士、农、工、商四民平等的时代,不再有贵、贱、贫、富的差别,都能受到教育。也就是说,岩崎、三井等巨富人家的儿子和住在大杂院中的子弟,同样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在多数青年中有品性劣等的、学问不通的,这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把现在的一般青年和过去少数武士阶级的青年相比,且批评这个、指责那个,这种做法,实在不恰当。

现在,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当中,和昔日青年对比也有毫不逊色的。过去的教育是针对少数人,只要教出几个人才就好。现在则是重视常识教育,以启发多数人的平均水准为目标。过去的青年为选择良师而费尽心血,如有名的熊泽蕃山去中江藤树的住处求中江收他为弟子,被拒绝了,熊泽就在中江藤树的屋檐下立了三天三夜,藤树有感于他的热诚,最后收他为门人。其他如新井白石拜木下顺庵为师,林道春拜藤原惺窝为师,都是为了选择良师以修学进德。

但是,现代青年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全乱了,师生之间缺乏美好的情谊,这情形令人寒心至极。现代的青年根本不尊敬自己的老师,学校的学生把老师看成说相声的或讲古师,不然就说他们课讲得不好,解释拙劣等等,这些行为对学生来说是不应有的。这种现象的发生从一方面来看,也许缘于学科制度的古今不同,学生要接触很多老师,以至造成师生关系的大乱。同时,老师对学生也有不爱护的,甚而讨厌的。

要言之,青年必须接近良师以陶冶自己的品性。昔日的学问和现代的学问相比较,过去比较专注于精神的学问,而现在则偏重知识的教学。过去所读的书籍多谈论精神修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照书本去实践,不管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是教导人伦之大义。

《论语·学而》中记载:“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还记载:“事君,能致其身。”讲述的是忠孝思想,且详述仁义礼智信的教训,以唤起同情心、廉耻心。同时,又教导学生重视礼节,重视勤俭的生活。所以,过去的青年总是能修养其身,自然就能以天下国家大事为念,养成朴实,重视廉耻,以信义为贵的习气。与此相反,现代的教育重智育,自小学时代就开始修习多门学科,至中学、大学,更是只求知识的累积,忽视了精神的修养,所以,今日青年们的品质就成了可忧之事。总的说来,现代青年的求学目的就有偏差。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话依然适用于今日。

今日的青年只是为学问而去做学问,一开始并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只是漠然地做学问。结果他们进入社会,往往还发出“我为什么而学”这样的疑问。另一方面,由于有这样一种只要好好求学,不管是谁都能成为伟人的观念存在,因而不顾自己的境遇与生活形态,只一味去求与自己不相应的学问,结果常常会导致后悔。所以,青年应该考虑到自己资力,小学毕业之后,就要进入各种专门的教育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技术。如果想接受高等教育,在中学就要先选定一个明确的目的,明白自己将来究竟干什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误解了修学的道理,这样做不仅误了青年自身,还会招来国家全体元气的衰退。

伟人和他的母亲

对于妇女,是应该像封建社会那样不施以教育,使她们做愚民呢,还是施以相当的教育,教给她们修身齐家之道呢?这个问题是不容争辩的,教育即便对女子来说,也绝不能马虎草率。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有必要从妇女的天职——养育子女这个问题谈起。

一般说来,妇女和她的子女之间有着一些特殊的关系,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大部分善良的妇女能生出善良的子女,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像中国孟子的母亲、美国总统华盛顿的母亲,就是最贴切的例子;在我国,楠木正行的母亲、中江藤树之母,都是大家认为的贤母。

总而言之,优秀的人才在其家中有一位贤明的母亲抚育的例子很多。可见,伟人的诞生、贤哲的出世,在很多方面都缘于妇德,这并不是我一人说了算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因此,教育妇女,启发她们的智能,培养她们的妇德,绝不是只有妇女一人受教育,而是间接地培养善良国民的因素,因此一定要让女子受到教育,而且还要相当重视。然而,女子教育要受到重视的原因还不止上面的几点,我还要进一步说明女子教育的其他理由。

明治以前,女子教育完全是根据中国思想进行的。然而,中国对待女子的思想是消极地训练女子要守贞操,要顺从,要细密,要优美,要忍耐等观念。这种教育方针尽管也将重点放在精神教育方面,但对智慧、学问、学理等方面的知识,就不鼓励也不教导。幕府时代日本的女子教育也是以此思想为主,贝原益轩的《女大学》,就是幕府时代唯一的最好的教科书。也就是说,把智慧、学问、学理等方面的知识完全弃之不顾,只消极地教导些如何做到约束自己的功夫而已。受这种教育的妇女,在今日的社会仍占了极大的比例。

明治时代以后,虽然女子教育进步了,但由于真正接受新式教育的妇女力量还很微弱,实际上女子教育并没有超越《女大学》所教导的范畴。我这样说,大概也不算过分吧!所以,今日的社会虽说妇女教育逐渐普及,但仍然停留在妇女教育的过渡期,仍未能使社会充分认识到女子教育的效果,那么,作为引导提携之人,是不是应该好好探究其中的得当与不得当之处呢?当然,在今天已不能像过去一样,把妇女视做生男育女的工具。但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残留,这是不应该存在的,对妇女的蔑视和嘲弄也应该结束了吧!

对妇女的态度,先不说基督教是如何对待的。从人的真正道义心来说,难道可以将妇女当做道具吗?要知道在重视男性的人类社会中,妇女也承担着一半的社会任务,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妇女和男人一样都应该受到重视。《孟子·万章上》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不言而喻,女子也是社会的一员,国家的一分子。既然这样,请根除对妇女侮蔑的观念,女子也应与男子一样,赋予作为国民应有的才能和知识。使男女互相合作,相辅相成,那么,在五千万日本国民中,一向只用二千五百万的情况,如今不又有二千五百万人可以活用了吗?这就是我认为必须大兴女子教育的缘由所在。

过失何在

师生之间应有深厚的情谊,相亲相爱的观念。这在地方学校如何,我不得而知,据我所知,东京周边的学校,师生关系已经非常淡薄。说不好听点儿,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好像听众与说书人之间的关系,经常可以随便批评老师。不是说那个人的课讲得太枯燥乏味了,就是说上课的时间太长了,拖拖拉拉,甚至还有人处心积虑地去找老师的毛病,然后加以批评。

当然,我不是说从前师生之间的感情都很亲密,以孔子为例作个说明。孔子有三千弟子,我不相信孔子和他的每一位弟子都能经常见面,与其交谈,但其中能精通六艺者就有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可以说是常同孔子谈话的,完全受了孔子人格的感化了。

我认为以这种师生关系为例来要求也许有些过于理想化,但孔子教导弟子的方式,确实是老师和弟子间关系的极好典范。以此求诸现代的师生固然不可能,但是,在德川时代,师生之间的感化力也很强,情谊也很深厚,我可举一例说明之:熊泽蕃山师事中江藤树的情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蕃山是一位相当清高的人,可以说是一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连天下的诸侯都得敬畏三分的人。他虽然仕奉备前侯,被国人尊之为师,是一位颇有政治见识的人物,然而面对中江藤树则犹如孩童,忍了三日之后,才被纳为弟子。师生之间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应是受了中江藤树的德望所感召吧!此外,新井白石为人也很刚毅,智谋、才气均超人一等,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但他却能够终身服侍木下顺庵,实在可佩。至于近代也有佐藤一斋善于感化弟子,广濑淡窗也一样。

虽然我所知道的都是汉学先生,但他们与弟子之间的关系都一如古风,和谐亲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现在的学生与老师之间,几乎成了听众与说书人之间的关系,这恐怕不是我感到满意的一种风气,不能不感到忧虑。当然,不能说全是老师的不好。也许做老师的在德望、才能、学问、人格方面有什么缺点,如果不再进一步,就很难叫学生敬佩了。

但是,我想为人弟子者的素养也不太好,对老师已无一丝敬重之情,这是现在的一般风气。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我知道英国人的师生关系好像和日本不一样。当然,在日本也有优秀的教师,不是我说的那个样子。日本也有像中江藤树、木下顺庵那样的教育家,只可惜太少了。

由于现在处在过渡时期,一下子涌现出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教师。他们往往认为这些弊害是学生惹出的,这分明是为自己辩解。既然已为人师,就应该谨慎从事,反躬自省,方不致有辱使命。同时,也要以充分的虔敬之心,使师生之间充满情爱。如果在学校中各位教员能经常接触学生,关心他们,虽不能十足改良学生的风度礼节,至少也能防止不良现象的出现。

从理论到实际

从今日的整个社会来看,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很大,几乎千篇一律地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换言之,就是不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可以说到了完全阙如的地步。另一方面,从学生之间的风气来看,今日的青年与过去的青年也大不相同,他们身上缺乏一种一鼓作气的勇气、努力和自觉。我这样说,好像我自己曾是过去的青年就不免自矜自夸了。不过,现在的教育,学科太多,这也要学,那也要修,光为了要赶上这些科目的学习进度,就感觉时间不够,哪还有工夫去顾及人格、常识等方面的修养,这也是势所必然的,太遗憾了。

进入社会的人士姑且不论,而对以后将步入社会想为国家尽一点心力,努力奋勉的人,我希望在这些方面要多加用心。不过,就我自己关心最深的实业方面的教育来看,过去是没有实业教育这个名称的。维新以后,至明治十四、十五年间(1881、1882年),实业教育也没有什么进步,像商业学校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近二十年间的事罢了。

文明的进步只有在政治、经济、军事、工商业、学艺各方面都有进步了,才能显现出来,若缺乏其中的一项,都不能称为文明的进步。然而,在日本,作为文明一大要素的工商业,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忽视,置之不理。反观欧洲列强,其他方面的进步就不用说了,尤其在实业方面,即工商业的进步最大。我国近几年来,人们好像也开始注意到实业教育,而且还稍有进步和发展。但可惜的是,教育方法一如前述,仍然急于将力量偏向于理智方面,至于规矩、人格、道义,就完全没有顾及到。虽说是情势所迫,无可奈何,但也实在可叹。

再看一下军人,他们在统一、规律、服从、命令等方面,都能严格施行而且井然有序,这是由于军事的教育方法使然,还是军事的本职就是如此呢?这真是太好了,可以培养出具有优秀人格的战士。从事实业的人,除了具备前述诸品性之外,还必须有一项重要的性质,就是自由。

在实业方面,如果也像执行军事上的事务一样,凡事都要等待上级的命令,那么,便容易错过商机,事业就难以有发展。所以,一味地倾向智力的发展,唯一己之利是求,其结果就会陷入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局面。我所担心的正是如此。虽然我的能力不够,但我也一直努力设法不使事情走到这种地步,因此我暗暗地在身边的实业教育中,使智育和德育并行发展。虽然还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毕竟我已经努力很多年了。

人才过剩的一大原因

经济领域中有需求、供给的原则,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之间活动的人们。当然,社会上的任何事业都有一定的限度,所需人数雇满之后,自然就不必再雇人了。但是,另一方面,学校每年都会培养出大批的人才,对尚未完全发展的我国实业界来说,完全接纳他们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现今的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供过于求的趋势。学生们一般在受到高等教育之后,都希望从事高尚的事业,所以,在高尚职业方面必然会发生供过于求的现象了。

当然,学生们抱有从事高尚事业的愿望,对个人来说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对一般社会而言,或者从国家来考虑,又如何呢?我以为未必就是可喜的。简要地说就是:社会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复杂多样的。当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复杂多样的,高层次的如公司董事长,低层次的如工友、司机等人才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只是管理阶层的人属于少数,低层次的被管理者却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学生们如果愿意当被人管理这一方面的人才,今日社会人才过剩的问题就不至于发生了。

遗憾的是,今日一般的学生,都只想成为少数中的一分子。总之,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学问,懂得了高尚的道理,当然不能随随便便处在人之下,受人使唤。同时,我们的教育方针多多少少也有些错误,只管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同一类型的人才,却完全忽略精神修养。这样导致的可悲结果是,学生不知能屈能伸,只会傲气凌人。如此一来,人才过剩的问题当然就会出现。

今天,我无意回顾往昔学堂时代的教育如何,来作讨论。不过,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过去虽也不完全,但却比现在做得好。过去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就拿教科书来说,《四书》《五经》之类已经是最好的教材了。但由此而培养出的人才,却不是同一个类型的人物。其原因当然是由于教育方针完全不同的关系。那时的学生们多各自朝着自己的长处去发展,尽其所能,各自发挥,所以能训练出不同类型的人物。譬如,优秀之人就渐次向上攀升,向高尚的工作而努力,愚钝之人也不敢有非分之望,安分地做卑微的工作,所以那时候不用担心人才使用方面的问题。

今日则不是这样,教育方针虽很好,但由于人们误解了其精神,在训导方面有所偏差,结果学生不管自己有才还是没有才,总认为彼亦人也,我亦人也,同样都受到高等教育,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从而人人心生自负,不甘于从事卑下的工作。过去是百人中出一个秀才,今天则是造就九十九个普通的人才。这就是今天教育的优点,但遗憾的是,由于误解了其精神,致使中流以上的人才供给过剩。

但是,施行同样教育方针的欧美先进国家,却很少见到这种教育上的弊端,尤其像英国。英国与我国现在状态极为不同,他们的教育很重视常识问题的培养,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格。话说回来,像我这种对教育本来就知道不多的人,是不应该插手教育的,但本着一颗关心国家的心,我又不得不提出:产生现在这种结果的教育,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到底尚不健全!

同类推荐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热门推荐
  • 一个人的故乡

    一个人的故乡

    ,散文集《一个人的故乡》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话题,贯穿着作者全部的故乡情结和人生际遇。还让我们领略了关于故乡那份悠远的情感、那份炽热的情怀、那份纯情的寄托
  • 你死了还怎么听我说爱你

    你死了还怎么听我说爱你

    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得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错过了一切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还要继续错过……到底谁是谁的过客,谁是谁的宿命,谁又是谁的归人?
  • 恶魔老公不外卖

    恶魔老公不外卖

    他想把她吃干抹净,可一对上她可怜巴巴的眼,作为新好老公的他,只好强忍欲火。可是她刚从他怀里逃走,就蹦着跳着对走过来的帅哥们招手,笑得大大咧咧,“帅哥们,我们去玩吧。”气得他双眼冒火地把她一把拎起来,走进房间。如此不乖萝莉,还是一纸婚书娶回家比较安全。
  • 陌上枝头

    陌上枝头

    莫关关曾经用一个五年去做一场梦,梦醒后,又用了另一个五年背着回忆流浪。风餐露宿。她去过最远的远方,爬过最高的高山,邂逅过最美的男子……兜兜转转,走走停停,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昔日背叛的恋人,拥在她的耳边,一次一次沉沉唤着,回来吧,回来我继续爱你,不让你受丁点儿委屈。曾经只远远站在身后的温柔男子,如今一招一式,步步为营,一点儿一点儿走进她的心里……为了拿命救过她的女子,她选择嫁给那个站在高处,指点江山的男人,他说,容你一个窝,免你四下流离。可惜他给的,不是她的安乐窝,娶了她,又虐着她,一次又一次的逃离,逃到他再也找不到的地方……*****当我站在瀑布前,觉得非常的难过,我总觉得应该是两个人站在这里。莫关关,不如我们重新开始。但是你又在哪里……我走过高山,穿过荒原,天涯海角,依旧是找不到。是不是错过了就再也寻不回。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超级学习机

    超级学习机

    一块银色砖头从天外飞来,正好砸在张扬的头上!它的名字叫做:小霸王!小霸王其乐无穷啊!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宝贝宠你会上瘾

    宝贝宠你会上瘾

    “现在给你两个选择,一,我吻你,二,你吻我。如果你一个都不选,那么我就直接吃掉你。”他,是忘斯京贵族学院里最高贵的泉少,不把任何女人对他的感情放在眼里,却唯独只对她一片痴心。已经被他灌醉,并且带到床上的她,神志不清的说:随……便……你,还有,这衣服我穿的不舒服!”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