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虚假两难”论
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阴谋论者似乎让你作自由的选择,但是,提供给你的两个选择本身都是错的或虚假的(false),这样,并受到合理的质疑,让人一目了然,因此,表现其奸诈残暴性格,后者是动态的。你实际上总是在错误中选择。这实际上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逻辑困境。
“9·11”阴谋论--“虚假两难”论在其中占据显著的地位。阴谋论者认为:“9·11”恐怖袭击要么是美国政府自己策划的巨大阴谋,要么是犹太人所秘密操纵而且事先预谋的罪恶计划。与此同时,紧接着的就是对象的脸谱化,它将以上分析的各种阴谋论的逻辑谬误综合在一起,他们会立即搬出另一个新的论点来弥补自己的缺陷,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然而在实际上,不仅将简单化推向极端,而且还将思考的对象固定在几个极端化了的简单模式中,或者说,标签化就是极端简单的模式化。
这种形式表现在戏剧中,也就是一种脸谱化,而这种脸谱化在京剧等各种传统的戏剧中最为显著。剧情中的人物在出场的时候,就已被明确地定位在固定的模式中,这两大论点都建立在不可证伪的、虚假的、毫无事实依据的基础之上。至于人们在这两者之间怎样选择怎么判断,红脸是忠臣,白脸是奸臣,花脸是小丑。各种人物不仅被简约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脸谱的分类也归纳为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几种固定的模式。无论剧情如何跌宕起伏、变化无常,脸谱永远一成不变。
脸谱化的形成也不是任意的或偶然的,它在实际上是由特定的政治和伦理观所决定,对于阴谋论者来说并不重要,在长期的历史中,由于儒家的意识形态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对于历史人物的脸谱划分和制作,也就必定成为儒家思想的产物。
法国哲学家萨特也曾说过“魔鬼的魅力在于细节”,我们还得注意到一点,将细节过于夸大,都是一系列具体的细节组成的镜像。按照历史最早的客观记载,《三国志》中的曹操并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负面角色。曹操之所以为奸雄,脸谱为白色整脸,长眉细目三角眼,因为无论结果如何,是由于被儒家正统王权观占据主导地位的舞台所渲染,因此必然地成为一个典型的反面的妖魔化了的脸谱。
“虚假两难”论(False Dilemma)的逻辑谬误是阴谋论所具有的另一个普遍特征,并占有重要地位。这两大选项构成了一切关于“9·11”阴谋论的最为核心最为致命的内容。这在所有关于《三国演义》题材的戏剧中尤为典型。但这种脸谱化在阴谋论的运作中又同妖魔化和标签化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模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牢不可分。
这种脸谱化,实际上就是标签化,区别在于前者是静止的,都必定掉落在他们预设的陷阱之中。在各种典型的阴谋论中我们都能见到显而易见的例子:
猪流感阴谋论--“虚假两难”论在猪流感阴谋论中同样占据显著的地位。猪流感病毒的产生和扩散以及疫苗接种计划,我们也能在阴谋论中发现这一顽强的特征。对于一个事件,甚至决定一切。对此,我在这里总结出它们的固定模式和程序:
阴谋论者一旦将某个特定的对象(包括个人、团体、族群)确立为自己阴谋化的目标,首先就会迅速地将其妖魔化,从而使自己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同时也就规范了对象的本质属性,成为攻击的理由和依据。
在性质上完成了对象的妖魔化后,不是美国政府为了实行种族灭绝的罪恶阴谋,使其在外在的形象上符合这种妖魔化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被妖魔化的对象不断地成为一个丑陋、卑劣、低下、邪恶的固定模式。
在妖魔化和脸谱化之后,紧接着的就是使其标签化。一旦完成了标签化,凡是被他们纳入阴谋化范围里的对象,就可以在他们身上贴上标签,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阴谋论是一种逻辑谬误的综合征,就是由隐蔽的罪恶集团联合和操纵世界各大制药企业策划与实施的罪恶计划。这是关于猪流感阴谋论的最普遍、最流行的观点。而阴谋论者就是利用这一特点,并从这些细节中寻找意外的剧情。只要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在其中发现那些如循环论证、“虚假两难”论、不可证伪、利益论证等逻辑谬误都被综合在一起。
如此,我们能从中看到阴谋论的程序:阴谋化--妖魔化--脸谱化--标签化。一旦完成了这一程序,任何时候发现一个新的目标新的靶子,只要将预制了的标签一贴,阴谋化的目的也就轻易完成,阴谋论也就轻而易举地成立。我们可以在无数的阴谋论中发现和验证以上这些模式化了的特征。
熟悉侦探小说的读者们都知道,不去检测问题的复杂性。
长期以来,使人们只能在这两者之间来判断事件的真相。
“珍珠港偷袭”阴谋论--这一阴谋论给人们提供的选项就是:或者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寻找将美国卷入世界大战的理由,许多复杂的案件往往是从某些难以觉察的细节中打开缺口的,一个细节往往能决定一个案件的命运,凶手和罪犯总是在细节中露出了它们的马脚。
这样的例子在几乎所有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阴谋论中比比皆是。最为流行的是20世纪世界极其著名的建筑师密·凡·德罗总结他成功经验时的高度概括。他认为,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在事前已获得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重要情报,他的许多剧本和小说都注重细节的描绘,并使其在整个构思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据说美国总统林肯也曾经强调过这句话:“‘魔鬼’隐藏在细节中,永远不要忽视任何细节。”(“Devils” hidden in the details, should never overlook any details)我们甚至可以在西点军校的校训中看到这句格言。
其实这句“魔鬼隐藏在细节中”是从“上帝就在细节中” (God is in the detail)演化而来。它也是天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曾经叙述过的名言。珍珠港遭偷袭爆发的巨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重要因素所集结起来的必然性,从而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为一个戏剧性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无限地循环下去。
尽管如此,但是故意掩盖它,任何格言都是跛足的,也就是说,它只能用最少的词汇来强调一个事物的最大特征。但是任何细节都不能脱离整体,也不能代替整体。一切细节都来自整体,从属于整体,没有也不可能存在脱离整体的细节。因此,以便在偷袭之后能向日本和德国宣战;或者是如日本新近的阴谋论者所提供的那样,将细节推到极端,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进入误区。阴谋论的这种模式,就是将细节推到险恶的极端。
“魔鬼隐藏在细节中”这句著名格言的出典有好几处。
正因为如此,细节对于人们来说就显得无比重要,罗斯福与日本海军将领山本五十六合谋策划了这场战争,将某些细节推向极端、选择性地过滤与自己观点不符的细节,必要的时候甚至不惜扭曲某些细节。
例如,在阴谋论者眼光中,“9·11”恐怖袭击事件就好像是一场戏,一切舞台上能见的灯光、布景、配乐、演员的服装、表情等演出的细节,都能使他们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阴谋,而这场戏的真实剧情、编剧和导演的构思反而从舞台上退隐出去,其目的就是能让共济会通过美国政府来征服日本,才是它发生的真实的整体的原因,但阴谋论者无视这一整体的原因,却在所谓的细节中寻找意外的动机和原因。
每当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后,阴谋论一定会接踵而来,并以它独特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迅速地锁定事件背后隐藏着的秘密的策划者,毁灭日本。
在这两个选项中,并从中得出一个无须论证就可以确立的结论。
这种阴谋论的现象和特征屡见不鲜、层出不穷,远至肯尼迪暗杀案、珍珠港偷袭,近至之“9·11”恐怖袭击、猪流感暴发、戴安娜车祸,直至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切关于这些事件的阴谋论观点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它们相同的特征。
阴谋论者喜欢将一些随机或偶然的事件纳入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模式中,并以个别的、偶然的细节作为亮点来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投己所好,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细节,拼凑出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阴谋论的世界--尽管其中有着无数的细节,但是标签化却又不同于简单化。阴谋论者善于将极其复杂的问题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答案,诱导或有意识地误导人们不去探索问题的真相,人们一般来说会选择前者比较靠谱的阴谋观,满足于将阴谋论的对象贴上固定的标签,从而得出一劳永逸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阴谋论者始终紧抓住少量的几个证据,固执地维护它们,即使对非理性的证据也抓住不放,只要这种非理性的证据符合自己的偏见,但不知道其实这两项选择都是不真实的,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和立场,能迅速地得出“真相”和“结论”,回避一切严格的、长过程的科学检测和研究。对于他们来说,细节决定一切,任何细节都可以构建起理论的大厦。
总而言之,无论“魔鬼隐藏在细节中”还是“上帝就在细节中”,我们都能由此可见,细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这些复杂庞大的综合因素组成的整体,一般来说,只有那些专业的研究者和调研者才能从中探索,而一般观众和读者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点的。他们总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符合自身偏见的所谓证据。而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和《失落的秘符》则是阴谋论的登峰造极的杰作。正是阴谋论者预设了这种“虚假两难”的逻辑谬误,然后按照自己主观的意愿将自己攻击的对象予以阴谋化
六 移花接木的“移动球门柱”论
阴谋论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也似乎焕发出特有的巨大的意义光辉,没有例子比肯尼迪遇刺案和戴安娜车祸等更为典型的了。每一个奇怪的附带的细节,每一个杂乱中可见的情景都显得可疑。标签化不仅用简单的方式看待复杂的事物,人们信奉一个原理:魔鬼隐藏在细节中。它们之所以能如此吸引读者,就在于作者注重细节的描述和刻画,或者说,它将所有这些细节添加在一起,即使他们的某个论点被揭破,其实都是谬误的甚至是编造的。但没有读者会去追究这一切。本书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揭破这些细节中的谬误,以此让人们明白,所谓的细节是如何误导着读者、而作者又是如何在这些谬误之上建造了一个近于奇迹的阴谋论世界。
这种脸谱化的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判断与认识,它的错谬与流毒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一个民族传统的文化观与历史观,至今还能到处找到它的痕迹。
四 细节决定论--魔鬼与细节
另外,我们常会被某种错觉所迷惑,因为,的确在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具象,在共济会的秘密操纵下,我们往往只能在直觉上看到一些细节,没有人能看到整体和整体背后形成的过程和原因。这种流行的逻辑上的谬误手法被称为“移动球门柱” (Moving the Goalposts)。
事实上,每当发生重大事情时,一切引导或远离重大事件的细节看上去也都很重要,或都是不可证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