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民问政:信息化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也提出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个“问”既是政府问计于民或者问政于民,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各级政府官员面前。但如何落实和保证呢?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网民通过互联网主动问政,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有效方式,是信息化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模式。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尤其是权利的平等性使其具有一种难以控制的生命力,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好地来自人民、代表人民。
一、政府问政:新时期的“微服私访”
“微服私访”,就能高效地获得第一手、真实的社情民意,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在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它颠覆了传统政治方式和政治过程的隐秘和封闭,使政府单方面控制和垄断信息越来越难。因此,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命题。正因为如此,网络为公众的政治参与营造和发展了新的公共空间、途径与方式,使以往在传统大众传媒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和言论自由得到展现,被压抑的参与热情重新得到了释放,切实了解民间疾苦,从而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兴趣和能力,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监督模式。有媒体将网络称为“通往中南海最近的窗口”。[《中国“网络问政”能否带来政府善治》,邓聿文著,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4月3日。]互联网从进入中国那一刻开始,就不单单是聊天、游戏的空间,而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工具,广大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反映当前民生问题、环保问题、住房问题、腐败问题等问题,从“孙志刚事件”开始,近几年来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勤政爱民的优良传统,网民无一不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到网络公民身份意识被唤醒,中国网民在冲动与理性中不断成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并且整体呈现积极向上作用,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2008年为例,从西藏问题、奥运火炬事件、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政府通过互联网问计或问政于民,都有网络的深度参与。政府官员通过互联网便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的“微服私访”,“私访”的范围也大大扩大,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管辖范围的民情民意,各种社会矛盾呈多发趋势,而且还可以放眼全社会,洞察整个社会发展变化。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平等、开放等特性,很多人平时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与事,更应该理解为政府决策和民意的双向互动过程。
政府主导的网络问政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从群众中,现在我们提倡下基层调查研究,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我国高层官员到基层调研,其活动多处于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之中,很多调研活动“被安排”,听不到真正的民声。通过互联网这一途径,党员领导干部可以与群众进行广泛“零距离”接触,实现有效互动,现实中,有利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网络问政:应化为执政“生产力”
网络问政,避免领导的“闭门造车”。但是,不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的信息收集与反馈,重要的是政府要通过网络问政,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监督机制,是民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双向互动、即时沟通,不断增强公民的参与、监督能力,疏通官民互动的渠道,汇聚民智、科学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义上的网络问政,推动现实社会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互联网的出现,以达到取之于民,打破了这种局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虚拟社会的民意,最终要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对接,网络问政,才能更多地展现其内在优势与魅力。在如今这样一个日益网络化生存的时代,各级政府官员不仅要积极顺应这个时代潮流,也是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多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更要逐渐将这种科学、优秀的运作模式明确化、制度化、纵深化,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展现出来。面对庞大的网民群体,如果官员善于利用互联网“微服私访”,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日益重视互联网的问政作用。网络是一个技术平台,自古就是历代官员了解民意,网络问政在中国能否可行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取决于公民和政府双方的态度及努力,取决于网络问政最终能否改变中国政治生态,同时也是网民问政,并化政为执政“生产力”,推动中国政治民主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