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300000002

第2章 孙中山:中国第一位总统(2)

光绪五年(1879年),14岁的广州香山少年孙文第一次远离故乡,看到了浩瀚的太平洋。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和劈波斩浪的钢铁大轮船对一个晚清乡间少年所产生的影响,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从阴暗僵化的广东乡村走出来的孙文,漂洋过海,之后四年的侨民生活让他眼界大开,彻底褪去了身上的东方乡村气息,摆脱了传统士大夫的思想,成长为了一个完全的西方政治的信徒。

孙文此行的原因,是跟随母亲杨氏去太平洋正中的檀香山(夏威夷)投靠哥哥孙眉。

当时的檀香山有着数以万计远赴重洋谋生的中国同胞,他们大多是中国沿海的穷苦百姓,自愿或者被贩卖到这座群岛上来做苦力,这其中就有孙文的哥哥孙眉。当时孙家也是家境贫苦,孙眉就选择了来檀香山做工,想来已经有八年了。由于他肯吃苦又很能干,先是在茂宜岛上垦荒,后来又经营了农牧业和商业,竟然从一个打工仔发展成了当地巨富,人称“茂宜岛王”。

接母亲和弟弟来岛上定居后,孙眉就安排孙文进入了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小学“意奥兰尼学校”(Iolani School)学习。孙文在这所小学学会了流利的英文,并瞪大眼睛听进去了新旧圣经、酸碱反应、天体运行和选举开会等国内小伙伴们不可能听到的知识。在一个人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西方科学和政治理论占据了小孙文的头脑。

当时檀香山的社会氛围对孙文思想的形成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十九世纪末期的檀香山群岛,处于专制君主统治刚被推翻、民主共和制度肇建的动荡岁月之中,美国势力不断渗入,直至兼并檀香山为本国的夏威夷州。身处其间,孙文对檀香山的政治变换耳濡目染,各种政治宣传、近代思想、思维争辩如过江之鲫在他眼中鱼贯而过。所有这些对孙文确立自身的政治思想体系,走上政治之路,影响重大。

尽管孙文是中国的革命先驱,但是西方思想体系在他的头脑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进而影响着他之后的决策和作为,这都和孙文早期的这段侨居的经历有关。

檀香山是华侨聚居地,孙文在此成长,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褪去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色彩。难怪很多年后,已经改名为孙中山的革命领袖的孙文,总结革命经历时感叹道:“华侨乃革命之母。”

孙中山的这句话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首先,孙中山成长于海外华人社会,政治思想也是在华人社会中酝酿成熟的。华人社会的政治思想的根子是西方的,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这一点想想当时侨民的生活际遇就不难理解。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穷苦百姓到海外讨生活,干的是最脏最苦、收入最低的活,却没有丝毫社会地位,政治上还受歧视。他们很自然地反思原因,进而感叹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保障华人的利益。祖国为什么会落后呢?海外华人最先把“国家”和“政府”剥离了出来,将“国家”的落后归咎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于是,原始的革命思想萌芽了。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群体进行反思后,头脑里造反的思想日益浓厚,成为了革命的主体。4孙中山就是这一土壤培养出来的革命种子。

其次,华人群体为革命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孙中山等人的生活资金和革命经费基本靠海外华人捐助。比如革命党人在香港的庞大开支就全在本地募集,香港著名华人富商李纪堂、李煜堂等人就是革命党人的幕后金主。孙眉为了支持弟弟的革命事业,也慷慨解囊,最大单笔捐助超过十万美元,几年之后即告倾家荡产,破产离开美国。当然,掩护、资助革命党人的主体还是最广大的默默无闻、生活拮据的普通华人劳工。

所以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华人华侨的确是近代革命之母,哺育了孙中山等革命之子。

西方文化为孙中山打开了眼界,点燃了思想的火花,但同时也让孙中山养成了用西方的政治思维和眼光看待中国政治和人心的思维习惯,由此造成了孙中山在了解中国国情、动员国内力量等方面的举措出现了欠缺甚至是错误。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这样评价孙中山:“在革命生涯中充分利用了他和外国的接触,而在领导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方面则无成就可言”。孙中山对国情认识不足,常常过于乐观估计形势,作出错误决策,败给中式政治思维的对手。在后面,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

1883年,孙中山被孙眉紧急送回了国内,原因是经过了四年西式的教育,此时的孙中山表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化的倾向,这是哥哥孙眉所不允许的。两年前,也就是1881年,孙文小学毕业后选择了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读中学,读书期间产生了献身宗教事业的念头。孙眉看弟弟的苗头不大对了,赶紧把可能“洋鬼子化”的弟弟送回老家。由此,近代历史少了一位可能的传教士,却多了一名革命者。

其实,此时为时已晚。孙文的思想已经形成,在回翠亨村后,已经西化的孙中山与晚清的乡村社会格格不入。我们猜测他当时有两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一个是重拾传统习俗和儒家文化,回归中国传统;另一个是用西式思想与僵化落后的故乡环境作斗争。而孙中山选择了后者。他想用西式思想改造落后的故乡和乡亲们。他向小伙伴们讲述檀香山的见闻、欧美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制度。孙中山描述的世界还真的成功吸引了一个发小,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革命志士陆皓东。陆皓东钦佩孙中山,两人交往日益密切,并一起抨击乡间的黑暗愚昧和迷信。后来,这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胆子越来越大,最后把村庙北极殿中的神像都砸毁了,用实际行动反对陋习。结果,本地的豪绅地主一起发难,使得孙中山和陆皓东在家乡难以立足,只好避往香港。

在香港期间,孙中山和陆皓东干脆一起受洗加入了基督教。孙中山后转学到西医书院学习,期间常和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互相讨论,大谈反清。孙中山自述在这几年间,“每于课程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时间而符合者,在香港只除少白、尤少纨、杨鹤龄三人,而上海归客则陆皓东而已。若其他只交游,闻吾言者不以为大逆不道而避之,则以为中风病狂相视也。”

孙中山在香港的经历中,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就是他的“文凭疑云”。孙中山被人称为“孙逸仙博士”,并签名“Dr.Sun Yat-sen”,那么他的“博士”学位究竟从何而来呢?孙中山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1887年至1892年在何启博士创办的香港西医书院(今天香港大学的前身)学习。官方资料说,孙中山由该校教务长康德黎博士颁发毕业证书,并因为成绩优异(官方资料说是第一名,也有说法是第二名)获得时任香港总督威廉 罗便臣亲自颁奖。

如果情况是这样,那么问题就来了:第一,当时西医书院还没有获得政府立案,还不是正规的高等学校,根本就没有颁发博士学位的资格。严格地说,这所学院所颁发的医生资格都是令人怀疑的;第二,西医书院1892年的毕业生只有两个人:孙中山和江英华。在只有两个毕业生的学校,孙中山可不是要“数一数二”了吗?当然,最可行的解释是:在英文中“Doctor”有“博士”和“医生”的双重意思。西医学校毕业的孙中山签名“Dr.Sun Yat-sen”是可以的,但应该被解读为“孙逸仙医生”,而不是“孙逸仙博士”。后人评价历史人物,通常爱屋及乌,喜欢粉饰拔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孙中山毕业后,无法取得香港行医执照,只能辗转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青年孙中山的行医经历不太如意,受到了澳门葡萄牙医生和广州中医们的敌视和排挤。尽管后来官方资料说孙中山医术高超、服务周到,诊所门庭若市,但孙中山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曾经被葡萄牙医生赶出澳门,还一度寄居在广州朋友家中。事实上,孙中山的志向不在医人而在医国。

如此同时,孙中山对现实也感到越来越不满,试图寻求富国图强之道。他首先想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良——没有人一开始就热衷血淋淋的武装暴动。孙中山认为国家富强之道是“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于是决定给当权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

一介默默无闻的布衣竟敢给当朝大员上书,真是需要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这种精神在孙中山而言并不缺少。1893年,孙中山拿着《上李鸿章书》的草稿,拜见了近代启蒙思想家王韬5。王韬是提倡改良的先辈,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希望太平军能改良国政,结果遭到清朝通缉。长年的逃亡生活和醉心酒色鸦片的日子让王韬的身体很差。他本已对国家改良大事失去了兴趣,然而现在,他胸中的政治抱负似乎又被孙中山这个不怕老虎的初生牛犊重新激发了,欣然提笔为孙中山修改了《上李鸿章书》。

1894年2月,孙中山、陆皓东经上海到天津上书李鸿章。结果,包含着老一辈思想家和新生力量主张变法改良的上书,交上去后就石沉大海:他们连李鸿章的面都没见着。李鸿章不接见孙中山等人的理由并不难理解:孙中山当时本来就是个冒昧来访的无名小卒、粤东布衣,怎么会引起李鸿章的重视呢?如果每个人求见,李鸿章都接见的话,那他每天就不需要办其他事了。更重要的是,当时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李鸿章正在为调兵备战和应付朝堂上的党同伐异忙得焦头烂额,也确实没时间和一个年轻人讨论改良的问题。不曾想,李鸿章合情合理的拒绝,在不经意间断绝了血气方刚的孙中山、陆皓东报效朝廷的心思,把他们推向了王朝的对立面。

上书失败后,孙陆两人从天津到北京游历。当时前线形势危如累卵,慈禧太后却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大肆操办自己的六十大寿,还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不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输给蕞尔小国日本,朝廷决定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耳闻目睹了一幕幕丧权辱国、国事腐败的事件,孙中山和陆皓东深受震动,又报国无门,于是怀着惆怅愤懑的心情,回南方去了!

自上而下的改良不成,孙中山遂尝试按照西方的思想和模式,建立政党组织,发动起义。

在这里,我们要先说说孙中山性格的另一方面。

从照片上来看,孙中山给人文质彬彬、儒雅的绅士印象,当然这是西方文化熏陶的结果;但是,人们大概忽略掉了在照片上看不到的另一面形象。如果孙中山没有天生冒险勇武的精神,那么让一介文弱绅士去组织血淋淋的革命也实在难以想象。

孙中山毕竟是生于长于广州的中国人,身上的广东地域色彩是不可能连根拔去的。他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香山”县因为有了孙中山,现已改名“中山”市。一字之差,体现了孙中山的重要影响),开风气之先,又毗邻港澳,人们的思想相对活跃。同时,此地背山临海,土地贫瘠,算得上是传统政治视野里的穷乡僻壤。这样的环境容易出剽悍冒险的另类分子,比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就多次承认同乡洪秀全对自己的影响:“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也。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至于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实行,且功效较俄国尤大。”***也认为太平天国的造反精神对孙中山产生了直接、深远的影响:“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天生的“反叛”精神,让孙中山走上了组织武装革命的道路。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返回檀香山,组织爱国华侨,成立了兴中会。

孙中山草拟了兴中会的章程,直斥清王朝昏庸误国,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宣称该会要“振兴中华,挽救中局”。这个在简陋的木板楼里成立的政治团体,被后人赋予了划时代的意义,其实当天不过是二十多个赞同孙中山主张的华侨,聚在一起成立的小团体。当时的孙中山还不足而立之年,只是团体骨干,并非首领。在场华侨推举的兴中会正副主席是刘祥和何宽。

后在兴中会虽然扩大到了120多人,但其中大多是爱国的富裕华侨。这些人虽然有变革社会的欲望,但苦于身家顾虑太重,并没有采取什么激烈的实际行动。兴中会的革命只停留在了口头上。不久之后,首领刘祥即退出了兴中会。兴中会最终没能在檀香山发动名留史册的活动。

兴中会势单力薄,没什么作为,孙中山就决定离开檀香山,返回香港发展力量。他找到发小儿陆皓东,又联络了同样有反清思想的陈少白、郑士良等人,计划在香港、广州等地发展兴中会的分支机构,又联合了香港本地的反清政治团体辅仁文社,共图大业。

辅仁文社于1892年2月13日在香港成立,成员都是香港华人,首领叫杨衢云。杨衢云曾担任英国商行的经理,英语流利,社会阅历也丰富。当时反清势力只是朦朦胧胧地要求推翻清王朝,对于之后政局没有明确的规划,当时很多人还赞同君主立宪,认为换一个开明的君主就可以了。而杨衢云明确指出要废除帝制,建设共和国。孙中山来找他谈合作,两人一拍即合,杨衢云满口答应。1895年2月,兴中会与辅仁文社在香港合并,成立兴中总会。杨衢云被推举为兴中总会会长。

两会合并后,决定在10月10日举行广州起义,起义成功后建立合众国,推举杨衢云为合众政府大总统。在名噪一时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么一幕:兴中总会的起义谋划停当后,杨衢云提出一个问题,日后的共和国由谁来担任“president”(总统)。孙中山背对着杨,轻声说,当然是你了。杨满意而去。这是符合当时的情况和杨衢云的性格的。

兴中总会的成员大多是爱国的近代知识分子,也有部分反清的会党分子。他们态度激进,愿意采取实际行动。但不论是杨衢云,还是孙中山,都是西方政治思维训练出来的革命者,对于如何在传统的中国发动起义并不懂。积极乐观又带有广东剽悍乡风的孙中山,谋划了一个洋溢着美国英雄主义情结的计划:革命者偷渡去广州,联合广州的江湖好汉,共约三千人,在广州城内四处放火出击,一举占领广州,然后占据广东,图谋大业。孙中山对革命者的能力很有信心,对起义前途很乐观。陆皓东还热切地设计了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军的军旗。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起义、著名的广州起义的计划。

同类推荐
  • 郁达夫在情爱之途

    郁达夫在情爱之途

    “曾因酒醉鞭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本书反映郁达夫如何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的同时,着重描写了他与四个品貌各异的年轻女子的情感纠葛。
  • 王永庆全传

    王永庆全传

    从米店老板到台湾经营之神(1916-2008)读透王永庆这个人,学做人做事做生意。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他从一家米店起家,创办了世界化工50强的台塑企业集团,他的投资遍布世界各地,涉及各行各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世人眼中成功者的代名词,被誉为“经营之神”。任何人只要从王永庆成功因素之中学到王永庆做事的理念、方法与毅力,也必定会有一番成就。
  • 居里夫人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居里夫人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玛丽·居里原籍波兰,后加入法国国籍,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研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她也因此被称作“镭的母亲”。
  • 张颔传

    张颔传

    张颔先生是我省考古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新中国考古事业上有重大贡献,其代表性成果为《侯马盟书》,即对1965年在侯马新田发现的春秋末期晋国赵、韩、魏诸国结盟文字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张颔先生在史学界、考古界、天文学界、书法界的多方面才华,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张颔传》由我省著名作家韩石山根据张颔先生的经历,采用采访体的形式撰写而成,是韩石山继《李健吾传》《徐志摩传》之后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力作。
  •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共分七篇,分别是体育篇、览胜篇、博览群书篇、 交友篇、诗词篇、书法·题词·对联篇、戏曲·文娱篇。全书从毛泽东日 常生活、娱乐等的七个侧面,全面展示了毛泽东的爱好、习惯、娱乐、趣 味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们看到毛泽东在工作之余,是怎样生活、休闲 的,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娱乐和爱好,从而可以从这些方面探寻毛泽东人格 魅力和过人才能的源泉。
热门推荐
  • 重生娱乐天后

    重生娱乐天后

    她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却遭遇渣男丈夫,闺蜜小白花的双重背叛。重生归来,看她再次掀起追星狂潮,晋升娱乐天后。
  • 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强娶:boss只爱再婚妻

    强娶:boss只爱再婚妻

    寄人篱下,夏若希备受欺凌,处处忍让,她只想安安静静的等到男友留学归来。却不料,那渣男竟用自己的血汗钱跟别人结了婚。她的人生第一次陷入了绝望。不料慕子皓突然出现,陪着她,保护她,使她走出阴影。一枚戒指一次求婚,就让她稀里糊涂的答应婚事。单纯的她,面对居心叵测的婆婆,深不可测的公公,野心勃勃的大哥,刁蛮骄横的小姑,还有痴心她人的丈夫,心力交瘁却依旧坚持,他却在这时候用一句假结婚让她完全坠入谷底,他所谓的结婚,竟只是他继承公司的跳板,更是在为了他娶回初恋铺路!一气之下,夏若希签下离婚协议书,离开了伤心地。本以为噩梦就此结束,没想到三年后,他再度出现,打破她好不容易恢复平静的生活……
  • 明朝第一国师

    明朝第一国师

    小道士?遗腹子?老爹居然还是那个传说中的正德帝?老娘则是刘凤姐?这乐子当真不小。不过这也是命中注定,不然咱怎么会有这么奇葩的名字?朱同寿……且看,天才魔术师,穿越嘉靖朝!既来之,则安之,混迹官场是我所愿,玩转朝堂也不稀奇。考科举只是副业,扮神棍才是主流;忽悠皇帝是咱的特长,左右逢源那是业余爱好。杀鞑子,踩倭寇,白龙鱼服,无限荣光,尽属第一国师。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科学巨人: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科学巨人: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朕的皇后太有财

    朕的皇后太有财

    水儿新文推荐:《特工“贤后”》爆笑无德拜金女,一张毒嘴闯古代步多金——一个视财如命,发誓要寿尽钱堆中的拜金女。为想一夜成为世界首富,竟独身去挖古墓,岂料竟不幸遇地震,竟让她穿越到了一个没有历史记载朝代的冷宫皇后身上。而拜金女的本性难移,这无人问津的冷宫似乎再适合她不过,且看她如何在这古代实现她天下第一首富的梦想“皇后,这已经是你第六次钻狗洞,第八次挖地洞,第十次写罪己诏,第十二次硬闯宫门,第十五次翻宫墙,第五十一次失败被抓了回来。朕希望下次皇后能换点新鲜的招,朕抓累了。”男子低头批阅手中奏章,声音平淡无波道。某女怒气冲冲的瞪着他,咬牙愤恨道:“你到底要怎么样才肯废了我?”“和朕生个皇子,废你后位,放你自由,五湖四海任你逍遥,朕绝不管你。”语气依旧平淡的没有阴阳顿挫,继续埋头批改奏章。某女气得呲牙咧嘴,眼瞪如铜铃,片刻后却像是泄了气的皮球般,心一横,一咬牙,一跺脚,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负还的悲壮道:“好,今晚我们就把这事给办了。”某男一惊,手中笔头一歪,字不成字,终于抬起了头。他是至高无上的帝王,从不知何为丢面子,自从遇见了她,他不但没了帝王的威严,还被她弄得颜面尽失、无地自容。“呜呜,奶奶,你孙子欺负我,他昨晚像狗一样,对人家又添又咬——”面对一室的宫女、太监,某男怒瞪着一脸楚楚可怜的某女,大有想要掐死她的冲动。“铜臭女,你把这狗东西给朕扔出去——”某男指着床上的一只雪白小狗愤恨道。某女立刻一脸严肃的否决:“不行,这不是狗,是钱。一天一百两呢。而若少了一根狗毛,我一天要陪一万两,我可得好好保护它,让它寸步不离我。”“那朕睡哪里?“”哎呀!皇宫这么大,你哪里不能睡啊!和一狗争什么?”“你——”某男简直要吐血。他后宫佳丽三千,从不把女子当回事,而当她出现,似乎改变了他这样的看法,在宫中,她祸害皇宫,本以为废了她便可解决她这个麻烦,但没想到她出了皇宫,更是肆无忌惮的给他惹来了更大的麻烦——竟闹得女子造反要工作,百官罢朝要辞职,嫔妃要自由,美人要解放,就连宫女太监也被她怂恿的罢工要加薪——而且竟把挣钱的主意打到了他身上,竟敢把他十万两卖给一个女子一夜——哼!是可忍孰不可忍,铜臭女,朕倒要看看是你道高一尺,还是朕魔高一丈,制不服你,朕就跟你混——而一心想做天下第一首富的她,当身边出现了这些人:霸道专权的——帝王
  • 恨嫁:惹上狂野恶魔 (全本完结)

    恨嫁:惹上狂野恶魔 (全本完结)

    他是代号为“太子”的男人也是令黑白两道闻风丧胆的地狱修罗传闻中,他阴柔俊美、风•流倜傥,换女人的速度永远比换衣服要快……她是流淌着恶魔血液的白衣天使游走在善与恶的边缘地带传闻中,她神秘莫测,曾一夜之间兵不血刃的斩杀数十人……花花公子vs蝴蝶公主这场旗鼓相当的较量,最终会谁输谁赢?……经典台词:“爱?我们这种人会有爱吗?你真是太搞笑了。”“杀死一个人,再救活一个人,我的手上已经沾满了血腥,突然之间不想过这种生活了。”——米洛“从今天起,你是我的女人,我南宫峻独享的女人。”“女人,这条命随时供你来拿,只要你有本事。”——南宫峻“好,我答应你的条件,和她成婚之日,就是我离开独孤家之时,那时候我希望你不再阻挠我的任何事情。”“遇神杀神,遇鬼杀鬼,就算是天皇老子,我也照杀不误,只要能得到你。”“调•情才是男人的王道,打架最多是业余娱乐,两者怎么能相提并论?”——独孤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