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原本就是一个让人疯狂的地方,所以当人们的行为变得极度疯狂的时候,或许那就是股市将出现巨大转折的最后时刻。这是股票投资中一条非常重要的逆向思维操作法则,因为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部分投资者在关键时刻的决策都是错误的,真理始终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所以我们要适时地反其道而行之。寻求市场突变在股票市场上,寻求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
--索罗斯
索罗斯和吉姆·罗杰斯同为闻名全球的量子基金的创始人。他们的投资原则大同小异,投资思维也异曲同工。
索罗斯习惯看书。他订阅了30种商业报刊,也读一般人感兴趣的杂志,从中寻找可能有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的内容。
吉姆·罗杰斯则每天细心研究20~30份年度报告,以期发现有价值的公司发展材料或感知一点别人尚未意识到的股市走向。
这对黄金搭档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词--突变。
20世纪70年代初,索罗斯在银行业中发现的“突变”就是一个例子。
20世纪70年代初,银行业信誉扫地,银行职员被人视为既笨又俗的人。银行业酣睡未醒,也没有人想唤醒它。投资者对这样沉睡的行业自然兴趣全无。
但事实是,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已逐渐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必然会进行一番规范化的改革,而银行业也正在随之悄然变化。索罗斯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发现这些新生代银行家正在采用新的金融措施。他们已经把银行的平衡能力发挥到了极限,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本净值才能持续发展。
1972年,索罗斯写下了题为“发展银行之事实”的经纪报告。他在报告中断定:当银行股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其股票将会降价。索罗斯的观点是在对银行股票进行透彻分析后提出的。同时,他还曾向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银行提出忠告。
事实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之后,银行股票才开始上涨,而索罗斯从中获得了50%的利润。
银行业的转变标志着美国20世纪70年代大繁荣的开始,大繁荣加速了80年代美国公司的扩大和合并。根据反馈理论,索罗斯把繁荣作为繁荣与萧条循环周期的起点。
除了国内市场投资之外,索罗斯还喜欢寻找国外股票的投资机会。哪些国家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市场?哪些国家为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新的政策?哪些国家将进行市场改革?这些都是索罗斯关注的问题。
索罗斯还特别喜欢瞄准那些不成熟的市场,他希望比其他投资者早6~18个月进行投资。这种策略要求的恰恰是索罗斯最看重的找到“突变”的能力。
1971年,索罗斯将公司资产的1/4投入于当时尚不成熟的日本股市,这场赌博使他的资金翻了一番。索罗斯豪赌的性格创造了量子基金的辉煌历史,从1969年12月31日到1980 年12月31日,量子基金的资产从1千多万美元变成了3亿多美元,赢利率达3365%。
在其他行业中,你可以碌碌无为,可以把自己淹没在群众里,但是在证券行业中,你绝不可以跟大多数人一样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这个战场上,你要么做一个失败者,要么做一个高手。而作为一个高手,相信你也会有能力从瞬息万变的股市上寻找到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那时,赚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吉姆·罗杰斯曾经说过:“对于公司最近能赚多少钱或1975年铝的载运量怎样,我们并不那么关心,因为我们正在考虑的是: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会怎样改变未来的产业和股市的命运。如果我们所预料的和股票的市场价格差异很大,那一切都好办了,因为那时我们可以大赚一笔。”可见,当投资者发现股市的异常现象或者即将产生的突变时,一个大好机会就到来了。
投资不是赌博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并不会如赌博般随意投放资金,他们只会把资金投放于获利可能性足够大的工具上。
--罗伊·纽伯格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莫布森教授曾经说,将已有的金钱、资产、知识,或者其他生产要素投放于一个工具上,期望自己的财富能够产生“雪球效应”,这就是投资。
要想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学会投资,让自己的财富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实现保值甚至增值。但这样做的时候,记住要有好的原则而不是任意妄为。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曾说:“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并不会如赌博般随意投放资金,他们只会把资金投放于获利可能性足够大的工具上。”
赌博般随意投放资金,实际上就是懒汉理论、赌徒理论,结果无非就是市场的平均结果,即70%亏损,20%保本,10%赚钱。要想获利,你必须学会设定自己的投资策略。投资策略的第一条,就是弄清楚自己的基本需求。假设一名投资者刚开始工作,现金流十分有限,工资只够支付每月的费用,但不久就得考虑买房子的问题了,而这会占据每月费用中的一大部分。这时候,购房决策可能就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投资,因为房地产可以对冲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
而假设一名投资者在日常开支之外还有所盈余,那么他就有了更广泛的投资需求,这时他可以选择把钱存进银行,赚取微薄的利息,也可以选择投资其他金融产品。如果他选择了第二种,那么如何选择金融产品,就成了他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麦肯锡咨询公司曾经对投资者在1991~2001年的投资收益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美国,投资固定收益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是最低的,只有5%,而投资房地产的收益率则达到105%,投资股票的收益率是122%。但是,同一时期,日本的情况截然相反,投资固定收益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是16%,投资房地产和股票的收益率均为负数,分别是-27%和-75%。
全球顶级富人们的投资策略也会跟一般人迥然不同。美林证券2007年的财富报告显示,全球大约有950万人拥有超过100万美元的金融资产,他们的财富总和达到372万亿美元,而他们的资产配置大致如下:股票30%,房地产20%,债券20%,现金和银行存款15%,其余为其他资产,包括结构性产品、外汇、衍生工具、实物资产、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和风险投资等有较高风险的投资产品。
亿万富翁有亿万富翁的投资工具,一般人有一般人的投资思维。巴菲特的投资工具不一定适合你,索罗斯的投资方式你可能也用不上,但是你还可以选择彼得·林奇式的投资思维,甚至可以像杰西·利弗莫尔那样投机,总有一些机会是属于你的,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去寻找它而已。如果你抱着赌徒的心态胡乱投放资金,那么你就只能在迷失方向的困局中挣扎了,又何来赢利呢?
学会止损放手让亏损持续扩大,这几乎是所有投资者都会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威廉·欧奈尔假如有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你用手试图帮助你的脚挣脱,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越挣扎,就被咬得越牢。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逃生机会就是牺牲一只脚。
这就是著名的“鳄鱼法则”。
在股市中,“鳄鱼法则”是个残酷而又真实的法则: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方向时,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心理。就像华尔街传奇投资家威廉·欧奈尔所指出的:“放手让亏损持续扩大,这几乎是所有投资者都会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鳄鱼吃人听起来太残酷,但股市正是一个残酷的地方,每天都有人被它吞没。曾有人给出过以下一组简单的数字:当你的资金从10万元亏成了9万元,亏损率是1÷10=10%,你要想从9万元恢复到10万元,需要的赢利率只是111%;如果你从10万元亏成了75万元,亏损率是25%,你要想恢复的话,需要的赢利率将达到333%;如果你从10万元亏成了5万元,亏损率是50%,你要想恢复,需要的赢利率是100%。在市场中,找一只下跌50%的个股不难,而要想骑上并坐稳一只上涨100%的黑马股,恐怕只能靠运气了。
止损其实就是保证你能在市场中长久生存。先人有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放到股市中,其实还算是过于温和的劝告了。事实是,留得青山在,不一定有柴烧,但不留青山在,一定没柴烧。
股市是个残酷又充满随机性的地方。千千万万人的博弈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博弈、智慧上的博弈,也是资源上的博弈、心理上的博弈。这种多方面的残酷博弈,注定了市场的瞬息万变,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存在固定的规律,因此最无可争议的股市格言其实就是这句话:“股市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股市当然也存在非随机性的特征,如庄家操控、资金流向、群体心理、自然周期等,这也正是高手们生存的土壤。但这些非随机性特征的运行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只能在概率的意义上存在。也就是说,即使成功的概率是70%,那么同时还有30%的概率是失败。任何规律都有失效的时候,所以,即使你聪明绝顶,也有可能遇到规律失效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所需要的,同样也是止损。
行为学家的研究结论认为,人遭受损失产生的痛苦远大于成功时获得的欢愉。实验表明,一个人需要两倍的正面影响才能克服一倍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在一个胜率为50%的赌注中,如果机会绝对平等,那么人们不会轻易冒险,除非潜在利润是潜在损失的两倍。
另一个例子是,在宏观经济中,经济高涨期间,消费者每创造1美元的财富就增加35美分的消费;但在经济衰退期间,消费者每损失1美元就减少6美分的消费。
这就是不对称型躲避损失心理。这种心理对股市大众的影响深刻且显著,投资者总是相信自己的决策正确,因此抓住错误的选择不放,以为总有一天会时来运转。但事实是,如果我们不将糟糕的股票出手,我们实际上就放弃了再次明智投资的机会。除非你真的具有独特的眼光,经过了理性的考量后,断定所选择的股票具有长远的内在价值,否则别做这种事。
寻找适合自己的成功方式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方式。
--吉姆·罗杰斯
吉姆·罗杰斯坚信独立思考、不随大流是投资者成功的重要法则。股市中永远存在羊群效应,而真正获利的也许只是那只领头羊。所以,抛开羊群心理,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才是成功之道。
吉姆·罗杰斯热爱环球旅行。他常常一边旅行一边投资,用投资家的眼光洞察所到之处的投资机会。如果进入一个国家后,他发现兑换这个国家的货币后使用起来没有问题,开车上路时,道路交通条件也良好,他就将这个国家归于可以投资的行列。
到达非洲的博茨瓦纳时,吉姆·罗杰斯惊讶地发现:城市中到处行驶着高级轿车,当地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个国家有3年的外汇储备,政府预算和外贸都是顺差。但在这样的国家中,其股票市场却只有7名职员和7只股票,股价很低,并且还有现金红利。这真是一个大好良机!吉姆·罗杰斯当即购买了全部股票,还叮嘱经纪人将以后上市的每只股票都买下。现实的发展证明了吉姆·罗杰斯的洞察力,2002年,博茨瓦纳一跃成为《商业周刊》评选的10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谈起这些旅行中的收获,吉姆·罗杰斯很兴奋:“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尽量和当地人同吃同住,用他们的生活方式体验他们的生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包括发现很多投资机会。”
一边旅行一边投资,这看起来真是又潇洒又睿智的方式,但恐怕也只有吉姆·罗杰斯才能将其演绎得如此潇洒睿智吧。吉姆·罗杰斯曾有感而发:“赚钱和理想融合是最美妙的事情。”事实的确如此。
成功的投资者都有适合自己的成功方式。华尔街投资奇才洛威·普莱斯看重新兴工业的成长性,本杰明·格雷厄姆尊重基本价值规律,巴菲特则认真地研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教给他的东西,索罗斯把他的思想理论运用于国际金融领域,吉姆·罗杰斯发现了国防工业股票--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你可以学习成功的投资者的经验,但不要盲目追随他们,因为你的个性、需要与他人不同。你可以从他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中选择适合你、适合周围环境的东西。但“别人的鞋子不合自己的脚”这句话对股市来说也是真理。
“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方式,这种方式不是政府所引导的,也不是任何咨询机构所能提供的,你必须自己去寻找。”吉姆·罗杰斯这样提醒投资者。
情绪是机会,也是灾难在投资世界里,人类的情绪既是机会也是最大的挑战。掌握了它,你就能成功;忽视它,你就危险了。
--柯蒂斯·费斯
“海龟计划”可以说是投资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它是由华尔街期货投资大师理查德·丹尼斯设计的,在一群行业背景各异、缺乏投资经验的新手中进行交易培训。结果证明了理查德·丹尼斯的论断:交易可以被传授。
柯蒂斯·费斯是“海龟计划”中最成功的交易员,他为理查德·丹尼斯大赚了3150万美元。他在《海龟交易法则》中披露了“海龟计划”的投资方法与理念,指出心理偏差和情绪波动决定着投资成败。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系统能够长期赚钱,你就比较容易接受信号,并且在亏损期间按照系统信号进行交易。如果你在交易中依赖自己的判断,你可能会发现应该勇敢时你却胆怯,而应该胆怯时你却勇敢。”这段话很好地向我们透露了“海龟计划”成功的重要原因。
柯蒂斯·费斯认为,市场充满了多种不可控因素,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其他交易者一贯非理性的行为方式”。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非理性之处,如希望、恐惧、担心、绝望等,它们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中,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导致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如果你能抓住其中的情绪机会,就能脱颖而出,把别人的失利变成你的机会。
20世纪末曾有一段互联网黄金时期。柯蒂斯·费斯的一些朋友持有大量网络股,由此成为百万富翁。2000年起,网络股股价开始下跌,直至跌剩1/10甚至1/100。柯蒂斯·费斯的朋友却坚持不肯抛出,而且价格越低,他们越舍不得出手,结果泡沫破灭,这些人的财富梦想也就成了南柯一梦。
柯蒂斯·费斯指出:“情绪和心理优势才是成功交易的首要因素。”在投资交易的过程中,情绪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性,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动。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就在于你怎样运用情绪。
股市是一个金钱游戏场所,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赴考场,每天都在重复着“围城”的故事--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股市买卖是相向交换的结果,有人输就有人赢,有人赢也就有人输。股价要有波动才有差价--也就是获利空间,暴涨暴跌是风险,也是机会。
同样,情绪既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毁灭你。关键在于你是把它变成了机会,还是把它变成了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