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你家附近。
--彼得·林奇
时间和市场环境在变,你应当学会随之改变。
--威廉·江恩
让市场趋势成为你的朋友。
--彼得·林奇
“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你家附近:在那里找不到,就到大型购物中心去找,特别是到写字楼去找。10倍股公司很多,例如Dunkin Donuts、The Limited、斯巴鲁、Dreyfus、麦当劳、Tambrands以及Pep Boys汽车配件公司,第一批发现这些公司经营非常成功的投资者遍布美国各地……肯德基在俄亥俄州第一家连锁店的消费者、那些蜂拥进Picave公司的顾客,这些业余投资者早在华尔街得到最初的消息之前就有机会对自己说:‘这家公司太棒了,我是不是该买入它的股票呢?’
“Pep Boys汽车配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员工、律师、会计师、供货商、广告公司、广告牌制作商、新店的建筑承包商,甚至拖地板的清洁工,他们肯定都看到了Pep Boys公司经营上的成功,数以千计的潜在投资者已经得到了这个股票投资‘消息’,这还不包括那些规模更为庞大的数以万计的顾客。
“同时,Pep Boys的员工购买保险时可能已经注意到保险的价格正在上升,这是保险行业将要好转的一个信号,此时他们也许应该考虑投资那些提供保险服务的公司的股票。当Pep Boys新的汽车修理店的建筑承包商注意到水泥的价格持续走稳时,这对水泥供应厂商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
“你不必成为世界级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可以知道,一部一炮而红的新电影大片或者一系列这样的电影大片将会推动派拉蒙影视公司或者奥利安影视公司的利润强劲上涨。你可能是一个演员、临时演员、律师、照明师、化妆师,或者只是一个当地影院的引座员,但当你发现6个星期以来影院里连站席都挤满了人,这就足够让你开始研究投资奥利安影视公司股票的利弊了。”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它提示了传奇式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一条投资经验:观察四周,投资机会就在你身边。
在列举身边一大堆触手可及的机会后,彼得·林奇慨叹道:“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当投资者正在努力挑选一只好股票时,一只好股票也正在努力地挑选投资者。”
投资界就是这么奇怪。聪明人、专业人才、精英人士充斥其中,这些人殚精竭虑地研究投资技术,寻找投资目标,追逐明星股票,但一些真正的好股票却被晾在一旁,无人问津。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彼得·林奇当然会对此感到震惊。
“你可能想象不到一生中会碰到怎样的投资机会。假如你退休了,住在距离城镇10英里以外的乡下,自己种粮食,也没有电视看,这种情况下你怎么会碰上投资机会呢?但是,可能有一天你不得不去看医生,因为乡村生活使你患上了胃溃疡,这正好使你能够碰到一只上涨10倍的大牛股--美国史克必成制药公司。
“数以百计的医生、数以千计的病人、数以百万计的病人的朋友和亲属都听说过神奇的胃药--泰胃美,它于1976年上市,那些天天为病人配药的药剂师以及那些每天都要花费一半工作时间送药的快递员肯定都知道这种药是多么畅销,泰胃美对痛苦的胃溃疡病人来说是良药,而对投资者来说则是投资的良机--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977年的每股7.5美元上涨到了1987年的每股72美元。”
抓住所有这些令人惊叹的投资机会,需要的仅仅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公司往往最容易被投资者忽略,正像在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东西往往也最容易被人忽视一样。02|随市场改变时间和市场环境在变,你应当学会随之改变。
--威廉·江恩
时代在变,投资界也在踏上成熟和嬗变之旅。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东西会永恒不变,对瞬息万变的股市来说更是如此。当今股市环境、股市规则,甚至股市参与者的个性,与10年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别。
“华尔街巨熊”杰西·利弗莫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投机家,他的悲剧人生跟股市环境的变化脱不开关系。这位“华尔街大空头”在30岁左右时已经叱咤华尔街,坐拥百万美元身家。
虽然杰西·利弗莫尔惯于做空,但从1928年冬到1929年春,当多头市场全力奔驰时,杰西·利弗莫尔转而一路做多,获利可观。接着,他开始留意市场的头部是否形成。1929年初夏,他轧平所有的多头部位,转而逢涨必卖。
当时,他认为市场已经涨过头。市场大涨之后,开始横向盘整,一改原来的激升走势,于是他开始往空方派出探子,探察情况。
赫伯特·胡佛当上美国总统时,杰西·利弗莫尔意识到美国国家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股票市场出现了空前的良好走势。1929年3月的某一天,他做空工业股票,转向铁路股,接着又迅速转向石油公司股票。第二天股票大跌,他快进快出,在这一场3个小时的出击中,足足捞进了20万美元。
但杰西·利弗莫尔随机应变的天赋,到了后期却消失得无影无踪。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卖空的规则作了许多修改。在这以前,其规则是“买方得多留神”,而这时已变成“卖方得多留神”了。杰西·利弗莫尔过去习惯做空,新规则对他有了诸多限制,股市投机对他来说变得困难重重。1934年,他不得不申请破产。
“时间和市场环境在变,你应当学会随之改变。”威廉·江恩的这句话,听起来总是那么有道理。
股市是高风险的集合地,充满众多未知变数,投资者无法充分预见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也不可能总是准确掌握大众心态的变化。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下,投资者只有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已知知识进行例行分析,权衡各种可能性,才能找到最有把握的机会。03|门外汉的成就可能更高几乎在任何领域,专业人员取得的成就都明显地高于
门外汉。但在对金钱的管理上往往并非如此。
--巴菲特
有这样一份投资组合表格:
公司名称1990~1991年投资收益率(%)沃尔玛164.7耐克178.5迪士尼3.4雷米特68.8L.A. Gear-64.3彭太克53.1Gap320.3百事可乐63.8金狮食品146.9托普斯55.7索万拉食品-385IBM3.6NYNEX-0.22美孚19.1投资组合总收益率69.6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率26.08(注:投资组合总收益率对应的期限是1990年1月1日至1991年12月31日。)
这是一份业绩优异的选股组合表。当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送到自己面前的剪贴簿上看到它时,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惊叹和欣喜。
你以为这是一份华尔街上拥有MBA学历、西装革履、用着最先进的电脑股票分析系统的基金经理人的业绩表吗?错了,这其实是一群充满活力的美国七年级学生的模拟投资杰作。而这14只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业绩是同期标普500指数业绩水平的一倍以上。
带领这些学生进行模拟炒股的是他们的老师琼·莫里西,她想要证明,不用专业的电脑股票行情报价系统,不需要沃顿商学院的MBA学历,像七年级学生这样的业余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就可以比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出色。
这群学生的模拟投资组合在两年内取得了70%的收益率,远远超过了同期标普500指数26%的收益率水平,也超过了美国99%的基金经理的业绩。
为了祝贺这群学生,也为了学习他们选股的成功秘诀,大名鼎鼎的彼得·林奇邀请他们共进午餐。在午餐上,彼得·林奇终于了解到他们获得出色投资业绩的根源。
他们阅读财经报纸《投资者财经日报》,找出一些具有潜力的公司,列成名单,然后逐个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赢利能力、优势劣势。然后,他们开会决定选择哪些股票。这套选股程序与许多基金经理差不多,事实上那些基金经理运用这套程序并不比孩子们熟练多少。
“我试着向学生们强调这样的投资组合原则:每个组合至少应该分散投资于10家公司,而且其中一两家要能提供相当不错的分红。但是,学生们决定选择一只股票之前,必须能够清楚解释这家公司的业务是怎么回事。如果他们不能向全班同学说明这家公司提供了什么服务或是生产什么产品,他们就不能买入这只股票。只买自己了解的公司的股票,不懂不做,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选股原则。”孩子们的老师琼·莫里西女士的这段话,清楚地揭示了成功的秘诀:对所投资的公司要做到非常了解。
彼得·林奇不禁感叹:“对于很多专业人士来说,只买自己所了解的公司的股票,是一种十分精明的投资策略,可惜他们平时忽略了认真贯彻执行这一选股原则。”
正是这种忽视导致了这样的结果:75%的基金投资业绩甚至连市场平均水平都达不到。这一事实证明,就算是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也不怎么样,根本不是业余投资者想象中的投资天才。
彼得·林奇自身的经历也证明了“专业”在股市面前是不可靠的。
富达基金公司被称为“基金帝国”,是一家久负盛名的公司。彼得·林奇在沃顿商学院就读时,曾在这家公司实习。实习过后,彼得·林奇却开始怀疑学术界的股票市场理论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
他发现,如果根据在课堂上学到的数量分析理论来做,自己在富达基金公司亲眼看到的事情在现实世界里根本不会发生。
彼得·林奇还发现,在投资方面,沃顿商学院那些信奉定量分析和随机漫步理论的教授远远没有他在富达基金公司的同事做得好。
“现在我回过头来看,很显然,学习历史和哲学比学习统计学能够更好地为股票投资作准备。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因此一个接受过训练、习惯于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数量分析的人在投资中反而有更大的劣势。如果选股这项工作可以量化分析,那么你只需租用附近的克雷计算机,用它运算分析就可以赚到大钱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根本不管用。每个投资者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学会的数学知识对于股票投资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在自己的著作中,彼得·林奇回顾自身经历时,得出的结论也是:“专业”在股市面前是无力的。
彼得·林奇的发现恰恰印证了另一位投资天才--巴菲特的话:“几乎在任何领域,专业人员取得的成就都明显地高于门外汉。但在对金钱的管理上往往并非如此。”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彼得·林奇有一段话正是对非专业投资者的最好告诫,也是对专业人士的警示:
“你没有必要像一个机构投资者那样进行投资。如果你像一个机构投资者那样进行投资,你的业绩注定也会与一个机构投资者的业绩一样--在很多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业绩根本算不上出色,只不过是平平而已。如果你是一个业余投资者,顺其自然、自由自在地进行投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像一个专业投资者那样思考。如果你是冲浪运动员、卡车司机、高中辍学的学生或者脾气古怪的退休人员,那么你就已经具备了一种投资上的优势,因为你所了解的许多公司正是10倍股产生的地方,而这些公司的股票已经超出了华尔街专业投资人的选股范围。”心理游戏VS智力游戏|04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一定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
--巴菲特
彼得·林奇认为,小学四年级的数学知识对于投资股票来说已绰绰有余。而巴菲特也说:“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一定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人死后进入天堂,天堂的管家问他智商有多高。原来,天堂里是按照智商来分配住宅的。如果智商是160,那就可以和爱因斯坦住在一起,双方可以讨论相对论;如果智商是120,那就和丘吉尔住在一起,这样大家就可以讨论政治问题了;如果智商只有80,那就和股民住在一起,正合适大家一起讨论股票。那人大惑不解,问管家,炒股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吗?管家说,请问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有哪个的智商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比?可是,他们比爱因斯坦更有钱!
这只是一个笑话,但也反映了一些真相:炒股赚钱的并不一定是高智商者。
换句话说,别以为自己很聪明就可以玩转股市。因为,在股市中决定炒家胜负的并不仅仅是智商,有时候良好的心态胜过一切。时机可以让大智若愚的人一飞冲天,好的策略也可以让笨蛋赚得盆满钵满。
聪明人也许能看懂技术分析的精髓,但技术分析并不是万能的;笨人、外行人也许看不懂高深的股市分析,但就像彼得·林奇所指出的那样:投资其实是日常之事,观察我们的周边环境就能找到投资机会。
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讲过这样一则寓言:
一位石油勘探者准备进入天堂的时候,圣彼得拦住他,告诉了他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你虽然有资格进入天堂,但分配给石油从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爆满了,我无法把你安插进去。”
这位石油勘探者听完后对圣彼得说:“我能否进去跟那些住在天堂里的人讲一句话?”圣彼得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位石油勘探者进去后,对天堂里的人大喊一声:“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所有人都蜂拥跑向地狱。
圣彼得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于是请这位石油勘探者进入天堂居住。但这位石油勘探者迟疑了一会儿,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狱中去吧。”
证券市场上很多剧烈的变动是投资者的盲目跟风行为所导致的,并非受公司本身收益变化的影响。一旦股市上有传言出现,许多投资者在传言未经证实之前就已快速而盲目地依据这些传言买入或卖出股票,跟风行为盖过了理性思考,这一方面造成股价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也造成投资者的业绩表现平平。
令本杰明·格雷厄姆感到非常费解的是,华尔街上的专业投资人士尽管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但他们无法在市场上凝聚成一股更加理性的力量,而是更多地受到市场情绪的左右,拼命地追逐市场。
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不仅要有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能力,还需要有灵活的方法和策略,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从而规避风险,获取高额回报。
而这并不仅仅是高智商就能解决的问题。更多时候,投资者的心理素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05|提防自己在实践中,投资者必须提防许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提防自己。
--杰西·利弗莫尔
“华尔街巨熊”杰西·利弗莫尔说过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是:“在实践中,投资者必须提防许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提防自己。”
这句话之所以发人深省,是因为杰西·利弗莫尔用自己的悲剧人生为其作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