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6100000004

第4章 有志作“伟大的小说”(1)

沈德鸿的父母亲其实也是由父母之言、媒妁之约而缔结的婚姻,但他们二人婚后却在家中同窗共读,成了一对相亲相爱的小夫妻,有了德鸿之后,又过几年有了小儿子德济。

德鸿的母亲陈爱珠出身在一个岐黄世家,德鸿的外祖父陈我如,是江浙一带颇有名气的中医。但陈我如的妻子却因常年患有失心病不能理家,所以陈爱珠在还是个14岁少女的时候,就担起了管理家务的事情。陈我如是一方名医,家里雇有厨子、女仆等佣人,他收有五六个门生,吃住都在家里,为出诊备有船、轿,当然就得雇船夫、轿夫,于是,这成了个有十几口人的大家。陈我如让女儿管家本是迫不得已,但没想到一个小姑娘居然就把这十几口人的日常起居、家里家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管得井然有序。陈爱珠自然也历练得精明、果断、极有主见。

沈永锡16岁上就考中了秀才,经商的祖父很希望长孙能在考场上谋个出身,让沈家改换门庭。然而,沈永锡已经接触了新思想,不准备再走读书人科举的老路。他教过家塾,跟着岳丈大人学医,成了陈我如的关门弟子,还想着有机会去日本留学。

这个小家庭是水乡小镇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家庭,幸福和睦,充满活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德鸿八九岁的时候,一场突然而至的疟疾病让沈永锡躺倒在病榻上,久未根治,后来竟转成骨结核,不治身亡。

沈永锡的病拖了经年,在他撒手人寰的时候,家人们并不觉得突兀,但是一个幸福的小家从此残缺了。幼年丧父的小兄弟俩抱头大哭。这一年,德鸿10岁,德济只有6岁。陈爱珠年轻轻守寡,还得拉扯两个小儿。

料理完丈夫的丧事,拭去伤痛的眼泪,陈爱珠决定独自将两个孩子抚育成人。“不教儿曹作陋儒”,她还希望两个孩子都能成才。

其实,还在沈永锡卧床不起的时候,陈爱珠就已经担起了管教儿子的责任。那时,沈永锡的房内总要留有人侍候,而爱珠料理全部家务,无法时时侍候在一旁,德鸿年长,就得经常担当此任。沈德鸿这时刚进入立志小学读书,好在学校就在隔壁,上下课的铃声都听得清清楚楚,于是,德鸿总是听到上课铃响,再离开父亲的房间向学校跑去,有时实在离不开人,就干脆请假不去上课。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陈爱珠怕德鸿的功课落下,就抽空自己教儿子读书。结果德鸿很快将一部《论语》读完了,比学校里课堂上的进度还要快。

《论语》是立志小学修身课所用的课本。学校主要的课程是国文和算学,再加一门历史。新式小学应该设置的音乐、绘画、体操等课程都没有。国文、历史、修身课都由沈永锡的一个好朋友沈听蕉任课,所用课本是《速通虚字法》、《论说入门》两本书。《速通虚字法》帮助学生学造句,《论说入门》引导学生写文章,里面收录的都是些讲富国强兵之道的论文或史论。难怪沈德鸿成人以后涉足文字生涯,首先从事的是社会评论、时政评论、文学批评的写作。

国文是最被重视的课程。学校每个月都有考试,单考国文一科,写一篇文章,通常都是史论,还郑重其事地发榜,奖励成绩优秀者。

所以对立志小学的学生来说,会写史论很重要。沈先生的课也侧重史论,每周都要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他出题目,给学生讲几句怎样立论,怎样以古论今,让学生去写。沈德鸿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同班最大的学生已有20岁,是结过婚的。沈先生只能取中而教,他那些论古评今的话,沈德鸿听起来便似懂非懂,然后也煞有介事地论古评今一番。

不过沈德鸿人聪明,悟性又高,学习起来会找窍门。他人小,没有多少历史、社会方面的知识,自己就为每周一篇的史论发明了一套三段论的公式:第一段把题目中的人或事叙述几句;第二段写上一些带感慨的论断;第三段用一句套话收尾,无非是将“后之为XX者可不X乎”,换上几个不同的词而已。这成了他应对每周一文的一道万应灵符,把一个10岁出头的孩子写文章写得都有点老气横秋了。

可是这毕竟给德鸿以扎实的文字训练,日后可谓受益匪浅。以他的聪慧,沈德鸿的作文在学校中出了名,每月的月考和期末考试,都榜列前排,还能带些奖品回家。母亲看到儿子学业上的成绩,自然十分高兴。

陈爱珠管教儿子极严,特别是对长子德鸿,不仅是在督促学业上,更在修身做人上。每天学校的下课铃声响过之后,如果德鸿没有按时回家,她就会责问儿子为什么晚回,是不是到别处去玩了。她不愿儿子荒废一点光阴。当然,这样的管束,以及学校里那种“老气横秋”的训练,也使得沈德鸿从小在性格上缺少几分无拘无束的洒脱与自由不羁的浪漫。

有一天,教算学课的先生病了,学校早放了学,沈德鸿习惯地急着往家走。这时,一个比他大五六岁的同学拉住他要一起玩耍,沈德鸿不肯,只顾往前跑。同学在后面追,不小心绊在校园里一棵大树旁跌了一跤,膝盖和手腕的皮都擦破了,手腕上还流了点血。这个同学不干了,拉着沈德鸿到他家向陈爱珠告状。陈爱珠见状,安慰了那个同学几句,又掏出一些钱给他,说是医治手腕的。这时,恰好德鸿的祖母和二姑母都在场。二姑母是个最爱挑剔又刻薄的人,在一旁没事找事地说了几句讥讽陈爱珠的话。已经安慰好那个同学的陈爱珠听了,勃然大怒,一把将沈德鸿拉上楼去,关住房门,拿起以前家塾中所用的硬木大戒尺,便要打德鸿。以前德鸿也挨过母亲打,不过都是用裁衣的细竹尺,在手心上轻轻打几下而已。这次看到母亲举起了硬木大戒尺,德鸿心里怕极了,转身拉开房门,一溜烟跑下楼去。

只听得楼上传来母亲恨恨的声音:“你不听管教,我不要你这个儿子了!”德鸿从未见母亲发过这么大的火,不敢呆在家里,一直跑出大门到街上去了。

这一来,惊动了全家。祖母命德鸿的三叔出去找人,三叔找了一遭未找到,祖母更着急了,又不好埋怨儿媳,一个人坐在那里生气。

陈爱珠也有些后悔刚才太急躁了,小姑子说几句不中听的话,让她说去就是了,何必认真呢。

沈德鸿这时一个人没头没脑地走在街上,心里感到委屈。明明是那个同学自己跌了一跤,反叫他吃了冤枉,越想越气。但想到那把硬木大戒尺,又不敢回家去向母亲辩明。

这样漫无目的地走了一阵,沈德鸿的小脑瓜清醒了。“沈先生刚才在校园里,一定看到那个同学跌跤的情况,何不请沈先生去家里说情呢,他又是父亲生前的好友。”于是,沈德鸿返回学校,找到沈听蕉说明了情况。沈先生听罢,满口答应,当即带着德鸿来到沈家院子里。

祖母见先生来了,迎出堂屋,派人去喊儿媳下楼。陈爱珠心里是既后悔又生气,却不肯下楼,站在楼上临院的窗口说:

“有劳沈先生了,先生有什么话就请说吧。”

沈听蕉见此情况,明白她心里有气,就站在当院里说道:“学校里的事我当时在场亲眼所见,是那个孩子不好。他要追德鸿,自己绊了跤,反倒诬告德鸿。孩子说了怕你不信,所以我来做证。”

陈爱珠听了,没有答话。沈听蕉又说:“大嫂乃读书识礼之人,岂不闻古人云:孝子事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乎?德鸿从家里跑出去也是对的。”

陈爱珠听了这话,默然片刻,说了一声“谢谢沈先生”,转身离开了窗口。

沈听蕉拍了拍德鸿的脑袋,向祖母拱手告辞。祖母连忙谢过先生,送出门外。

德鸿没听懂沈先生后来讲的那句话,老祖母也不懂。看见儿媳只说了声“谢谢”就转身而去,以为德鸿这顿戒尺还是免不了。她拉上德鸿到儿媳房中,让孙子跪在儿媳面前,请求宽恕。

同类推荐
  •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清末官场流传说:有四种人最当红,分别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话拿来检视王尔烈,却不管用,因为他不爱权、不爱钱,他唯一热爱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发财,却都鄙夷之,这种追求公义、坚守清贫的观念,源自儒家思想对他的熏陶……从这里,可以看到读书人的价值观;也可以让我们反躬自省: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价值?能不能起积极正面的领导作用?能不能发挥向上提升的功能?(台湾作家王寿来)
  • 品关羽

    品关羽

    “关公一生,唯义而行,为国勇武,为民德泽,信义素著,守诺不违。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无欺无诈,坦然而立。不可威凌,不能收买,不愿投机。“不弃旧从新,乐为之死”;“金银美女,不足以移之”;“高官厚禄,不足以动之”。平民百姓之敬奉关公,“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就在于义,在于忠,在于诺而不海。因为他生则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有灵于世。有所求而得报应,洪泽自远于是,兵家尊为武圣,商界奉为财神,民间敬为护佑平安的至尊。关公代表着平民的心意,是平民的神灵,是老百姓美好愿望的寄托。于是关羽从历史后面走出,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的神灵。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关羽进行了品读,力求给读者一个最真实的感悟。”
  • 明治天皇:碧血怒涛卷(中册)

    明治天皇:碧血怒涛卷(中册)

    阅读此书,对中国读者了解日本近代史,实现国家新生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艰辛努力。尤其是从幕末政治走向明治维新的过程,本书是由传奇武的日本历史小说高产作家山冈庄八创作的一部纪实体小说。它以文学的笔调、宏大的篇幅,描绘了日本幕末那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日本有志之士为推翻幕府统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揭示了日本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冲击下,幕府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统治权重新回到天皇手中,并最终走向明治维新的必然规律。本书翔实生动地描写了诸如“黑船来航”、“安政大狱”、“樱田门外之变”、“和宫下嫁”、“寺田屋骚乱”等当时日本的重大历史事件
  • 六次东渡:鉴真

    六次东渡:鉴真

    《六次东渡——鉴真》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研究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研究

    本文旨在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做出全面的解读。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化影响可谓至深至远。本论文在对爱默生的两个核心观念——超灵和自立进行详细解读后,还尝试从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爱默生的超验主义。
热门推荐
  • 无限越狱

    无限越狱

    释放心中的邪恶,为了生存下去而冷酷无情.一座神秘的监狱,一个超级立方体的世界,一个没有出口,囚禁着各种危险罪犯的监狱.自从被关押于这座神秘的监狱,萧冷就开始了不断追寻,命运是什么?谁在操纵这座监狱中的一切?为了寻找答案,萧冷踏上了不断的求生之旅.但是在萧冷的身边,却不断充斥着各类危险而怪异,甚至变态残忍的囚犯,在挣扎求生的同时,萧冷也必须时刻警惕这些危险的同伴.电影生存,异次元杀阵系列,生化危机系列,异形系列,午夜凶铃系列,魔戒系列,零红蝶系列,终结者系列.QQ一群:22677048.QQ二群:3621432.QQ三群:50761056
  • 驱魔狂妃

    驱魔狂妃

    “本王忍了你很久了!”愤怒的南宫傲,终于暴发。他可以容忍她的狂妄、容忍她的随性,唯独不能容忍她对他的漠视。她,今生只能是他的妃!却不知,她是驱魔世家的后人,废材一枚,穿到这个世界,踏上不平凡之旅,叱诧一方,却不再相信爱情。
  • 杯中窥人

    杯中窥人

    亲近杂文还因为宁夏杂文学会的领导者为杂文作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近年来,宁夏的杂文界颇为活跃,先后出版了杂文学会会员文集《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杂文:宁夏十人集》《思想的地桩————宁夏杂文新人作品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连续举办了七届宁夏杂文大赛,还通过召开杂文创作研讨会、举办博客博文大赛、组织会员外出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壮大了杂文队伍,繁荣了杂文创作。有人说,杂文创作是在针尖上跳舞,但宁夏杂文作者是幸运的,大家能够在一个大舞台上一展技艺,踏踏实实地进行杂文写作。亲近杂文吧,它会让你骨中有钙,血里有盐。
  •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剑指至尊

    剑指至尊

    是仇人还是恩人,他又该如何抉择。怎样的剑法让他有怎样的人生,一步一步的旅途通往什么样的道路。敬请关注《剑指至尊》,给您一个最满意的答复。
  • 责任荣誉国家(金牌员工必读书系)

    责任荣誉国家(金牌员工必读书系)

    "闻名遐迩的“西点军校”倡导了先进的管理和培训理念,因此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金牌员工必读书系:责任·荣誉·国家》从职场的角度为大家解读西点军校最核心的价值观,并加以扩充引申,结合现代职场人的心理需求,多方面揭示西点人在各行各业都能纵横驰骋、出类拔萃的经典法则,旨在引领读者了解西点精神、洞彻西点理念、感受西点魅力、汲取西点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以此激励、完善自我,推动自己在职场上的进步。"
  •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中国篇)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中国篇)

    古语说:“子不教,父之过。”从古到今,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责任重大。父亲如果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那将是非常严重的过失,父亲是孩子人生的导师,孩子的点滴进步离不开父亲对他的科学培养。本书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父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父亲”的教子经验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上、在今天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他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本书可读性强,指导意义深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力求对中国的父母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子指导作用,是当代父母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
  • 小故事大道理十年精选

    小故事大道理十年精选

    从全球万余种报刊、杂志、书籍中精心遴选出最有价值、最具智慧的638个小故事,囊括了人生、情感、事业、智慧等各方面,是我们生活、处世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