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900000011

第11章 小乘佛教的定学(1)

(第一节 佛教定学的源流)

早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禅定就是古印度瑜伽修持法的重要一派。广泛流行是《奥义书》时代,其特点是以闻声入道,舍念而达梵。梵文“唵”()字,本由阿(a)、乌(u)、莽(m)三音合成,字上一点,为第四半音,音理上为鼻音的合口收声,存持唵声,在唵声后无声之际,凝思谛听第四半音。集万念万声于一念一声,“习此大梵声,他声尽皆掩”。“念诵一声唵,制气至极止,如其力所能,平等持不已,正定念声逝”。直听无声,外物若忘,意气声三者合而为一。“终然寂无声,无上境斯掩”,“是声为心声,更超此声上,得彼超上者,修士断疑网”。这“唵”字在古印度思想之中,表男、女、中三性,或者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配于《三吠陀》,或配觉、梦、熟眠三态,或配火、风、日三种,或配天、空、地。而后印度教中,又比拟为毗湿奴(梵文Vis·n·a)、湿婆(梵文Siva)、梵(梵文Brāhnan)等三者,亦即司掌护持、破坏、创造之三神一体。唵字含有神圣之意。原于《吠陀》为应诺之义,又用为咒文及祈祷首先发音之圣音(梵文Pran·ava)。至《奥义书》时代附加于秘密之义,成为观想之对象,进而作为梵、世界,依此观想之实修为达第一义(梵)之法。

古印度所传的禅定并非空定,定中内观,心莲开有八叶、日居莲蕊之中,月又居于日中,月中出火,火里生光,莲丰蒂圆。日月火光,层叠舒明,上穿中脉,导至两眉中间,额前交鼻根外,日积月累便可以获得正果,成就大道。根据《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就修持此类禅定。佛陀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佛教独特的法门。

《奥义书》中,介绍一些瑜伽的理论和方法。婆罗门的一些派别及反婆罗门的佛教、耆那教等新兴宗教,都以瑜伽的修炼为达到解脱的途径。瑜伽在印度可谓渊远流长,直到近代,仍然有瑜伽的传习。

从印度河文明遗址中发掘有一位三个面的神祇之印章,这枚印章的神祇头戴水牛角做成的王冠,双足相抵,盘坐在一张矮几上。胸前佩有三角形的胸饰,腰中束带,左手带着三个大手镯、八个小手镯,右手亦然。双手自然置于两膝,男根勃起,正在进行瑜伽修持。他的右上方刻着一头老虎、一头大象;左上方刻着一头水牛、一头犀。下方刻着八只羚羊。上方还有印度河文明特有的文字。研究者们公认,这就是后代婆罗门教湿婆大神的形象。湿婆是婆罗门三大神祇之一,是一个性格复杂之神。他既是毁灭之神,又是生殖之神;既是苦行之神,又是舞蹈之神。复杂的神格实际上是宗教信仰哲学思辨的象征与隐喻,是对生命奥秘、宇宙本源的探索、把握与表现。

湿婆的三面,中间面相显示瑜伽禅定,肃穆庄严;右边面相显示恐怖,表示破坏;左边面相显示温柔,表示创造。把瑜伽禅定相放在中间,象征湿婆正是通过瑜伽修持而妙契“梵我一如”,获得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超自然能力。恐怖相与温柔相仅仅代表宇宙不同变化形态的某一个侧面,只有正面宁谧的修持瑜伽相,才透露出内心彻悟的宁静和精神超脱的淡泊,代表了宇宙内在矛盾的有机统一,才是湿婆真正的本相。从湿婆神的诸种神格可以知道,瑜伽的产生还与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有关,湿婆男根的勃起正是这种写照,男根的勃起归于“气”的运行,注重以意念调息,从而出现瑜伽,把男根看作是总摄全身之根,证明瑜伽之法产生于对男生殖器的崇拜。

随着瑜伽的理论化及体系化,瑜伽师团体也随之而出现。也相因为瑜伽的修持而能获得神通,需要有经验的导师指导,至《奥义书》时代,瑜伽的修持已经注重师承,讲究择徒。释迦牟尼出家之前,就受过婆罗门文化的教育,出家之初,从数论派始祖的瑜伽师阿罗罗·迦罗摩和优陀迦·罗摩子学修无所有所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各三年,这两种定佛教认为是无色界定中的两种最高禅定,都获得了成功。按照《普曜经》卷五的说法,佛陀当时学的是有想无想定和无用虚空三昧;《大方广庄严经》则说是世间百千三昧,想必这些记载都是后人的追述,都可以证明佛教的禅定是瑜伽的修持中发展起来的。《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有这样一段记载:

尔时太子即便问曰:“我今已知汝所说生死根本。复何方便,而能断之。”

仙人答言:“若欲此生死本者,先当出家,修持戒行,谦卑忍辱。住空闲处,修习禅定。离欲不善法,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禅;舍喜心,得正念,具乐根,得第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第四禅。获无想报。”

别有一师,说如此处,名为解脱:“从定觉已,然后方知非解脱处。离色想,入空处;灭有对想,入识处;灭无量识想,唯观一识,入无所有处;离种种想,入非想非非想处。斯处名为究竟解脱,是诸学者之彼岸也。”

从这些经典中,已经肯定了释迦牟尼向这些瑜伽师们学习了四禅、四无色定,然后把其发展成为自己佛教早期的定学理论及模式。瑜伽与佛教的定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佛陀住世时,瑜伽修持的实践与理论正在形成之中。佛陀接触与学习了这些瑜伽的理论与方法,把其融贯在一起,创造了独特的佛教禅定。

佛陀学习并体验了瑜伽的理论,且很快达到了所说的最高禅定境界。但凭借这些修持并未得到真正的解脱。于是他开始修苦行。婆罗门就有瑜伽苦行者,据说湿婆依靠瑜伽苦行的力量创造自身,创造世界。湿婆也被称为“大瑜伽者”、“瑜伽者之主”及“苦行者之主”。经常被描绘成为头发蓬乱、遍体涂灰的祼体苦行者。释迦牟尼在苦行林实行最严格的苦行,以期通过自我克制的方法,谋求获得觉悟和解脱。他进行了一系列可怕的修行,如逐渐减少食物,直到“一日食一谷一麦”,或者七天吃一顿饭;他穿粗毛织成的衣服,或用树皮、鹿皮做成的刺激皮肤的衣服;他拔除须发,连续站立,卧于荆棘、牛粪之上;他不洗污垢,形同枯木一般。他还到墓地,和腐烂尸体睡在一起。前后达六年之久。结果形骸消瘦,濒临死亡,仍然徒劳无益。这时他领悟到苦行无益。于是一个人在伽耶城外一株菩提树下静坐禅思,思维生老病死的因与果,经过七天七夜(有的记载说是七七四十九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在内心出现了一个越升越高的精神境界,超越了自身的视力和听力的限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心平如镜,一切烦恼全部断除,各种疑惑全都清楚,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终于成佛。释迦牟尼成佛,佛教独特禅定也由之而诞生。

佛教的禅定的产生,意味着释迦牟尼在古印度传统的、或古数论派瑜伽的基础上禅思,而创立了佛教,他继承了古印度瑜伽的传统,并给予创造性的发展。在《长阿舍经》有一部《种德经》,说膽婆城有一个叫种德的婆罗门,他与佛陀讨论“怎样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婆罗门”。种德婆罗门讲必须具备五点,即:必须要有纯正的血统;要有丰富的知识;要五官端正;要严格遵守戒律;要智慧通达。佛陀问能否取掉一条?种德想了想说:“可以把有纯正的血统这一条取掉。”佛陀问能否再去掉一条?种德说:“把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一条去掉也行。”佛陀接着问能否再去掉一条?种德考虑再三,想到自己的外甥品行不好,杀、盗、奸淫,说谎骗人,什么坏事都干,长得十分漂亮,都也是婆罗门。于是便说:“把五官端正这一条也去掉吧!”佛陀又问;“能否再去掉一条呢?”种德断然地说:“不行了,因为持戒与智慧密相关,缺一不可。”佛陀听了很高兴地说:“善哉!善哉!只有坚守戒律,人才能增长智慧;同时,正因为具备了智慧,人才能坚守戒律。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就好比人的左右二手,互相搓洗,才能搓洗干净。所以我要求比丘必须具备戒、慧这两条。”

佛教主张戒、定、慧三学,但这个故事却只强调了戒、慧两者的重要性。在当时善遍重视禅定的背景下,佛陀与种德的讨论中偏偏不提禅定,这是一种对机的说法,这说明了在戒、慧二者之中,深隐着“定”的内涵。在佛教发展的早期,佛教的定学在当时印度瑜伽诸派中,可以说是最系统、最发达的一家,对其他诸家派别的瑜伽都有深刻影响。就是最著名的《瑜伽经》,比佛教经论关于瑜伽的论述,要晚出得多。书中的内容所包括的三昧及制戒、内制、坐法、调息、制威、执持、静虑、三昧之境等八种实修法;经由实修可获得的超人神通;由修行而脱离自性、得以独存,乃主完成解脱等之内容和术语,与佛教的定学说都多相近,受佛教的影响之远灼然可见。因此,可以说佛教的禅定源头是瑜伽,但佛教的禅定又引导着瑜伽的发展。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小乘、大乘及密乘三个盛行时期,定学的发展大约亦是与时俱进。原始佛教的禅定基本上墨守成规遵守着佛陀的遗教,受其他派别禅定的影响不大。部派佛教时,虽然对戒律存在争论,但在禅定的修持尚未有所争论。这一时期佛教称为“正法时期”,精进实修者多,证果者亦多。到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大乘佛教盛行,佛教的教义有突破性的发展,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把佛教教义进一步发展到高峰,亦意味着佛教的衰落。佛教的定学亦随之得到发展,在继承小乘禅法的基础上,出现的大乘禅法,把禅定的理论建立在深奥的哲学基础之上,不仅推动了佛教定学的深化发展,并影响到婆罗门教及其他瑜伽诸派,刺激和促进了婆罗门瑜伽的改草与复兴。由于婆罗门教的复兴,婆罗门教内诸派的融合、形成吠檀多派哲学主导的印度教,这对已呈衰微之势的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促使佛教更进一步强化地吸收、融合,改造印度教,特别是印度教的恒特罗派,形成了佛教的密乘。密乘盛行起来之后,发展到时轮乘,从而把佛教的瑜伽理论和方法向更高水平发展,《时轮经》的结集,可谓佛教定学高度成熟的产物。

(第二节 四禅八定)

小乘佛教的禅定,通常分为“四禅”和“四无色定”两大类,合称“四禅八定”。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欲界之“散”,则色界及无色界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四禅又作四禅定。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因为禅系禅那(梵语dhyā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境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初禅——定生喜乐。思维形成是“寻”(觉、寻求)、“伺”(伺察、观)。由寻求、伺察而厌离欲界(具有贪欲和淫欲的众生所居住的境界),进而产生喜乐的心情。当一个修行的人在得到未到地定时,由于入定渐深,身心虚寂,心一境性,毫无纷杂思念,自然不见有内外,这种情况需要经过一天、七天,有的甚至要一月、一年。如果定心不被破坏,收获增长,定中忽然觉得身心凝然,任运而动。当此之时,还能感到自身的存在,就像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影子一样,就会渐渐地引发生理上、生命本能上的快乐。这种快乐与我们平常感觉的快乐、喜悦不同。如果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像道家那样,先打通任、督二条气脉。气是生理的本能活动,脉是神经系统的状态。如果打通气脉,就能达到心一境性的地步,达到觉、观两个境界。

二禅——离生喜。思维形式是“内等净”,因进一步断绝以名言为思虑对象的寻、伺作用,形成内心的信仰,故名“内等净”。由于初禅中未到地中的觉、观二境还有扰乱作用,而修行人都以为得到这种初禅觉悟的境界便是极限了,他不知道要想进入二禅,觉、观二者都是病患,仍需对冶。因为从觉、观所生的喜乐定为粗,会障碍二禅的内净,所以又称二禅为离生喜乐。要想排出它,必须不领受、不执著才能远离。在离开初禅,二禅还没有产生时,称为“中间禅”。中间禅又可称为“转寂心”。在此定中,必须根据云行观法,即压下的有苦、粗、障,欣上的有胜、妙、出。修行者应知行云观法,让心不忧悔,一心专精,加功修行,其心淡淡澄静,没有分散,称未到地,也就是二禅的前方便定。久而久之,不失不退,专心不停,其心豁然,明净胶浩,那么定心与喜境俱发,就好像人从暗室中走出来,看见日月光照,豁然明亮,而且喜境十分美妙,胜过初禅。就二禅来讲,它具有内净、喜悦、乐、一心四境。

三禅——离喜妙乐。思维形式是“行舍”(非苦非乐)、正念(正确的记忆)和正知(正确的智慧活动)。舍去二禅所得的喜乐,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境地,并运用正念、正知,继续努力修习,从而产生“离喜妙乐”。二禅又叫俱喜禅,而三禅又称乐俱禅。二禅虽然是内净所发,但是大喜涌动,让定不牢固,应当舍弃。要用不受、诃责、观心穷以使它排除。不过三禅未到修前,中间有定,还要一心一意地精心修行,其心自然澄静,这是三禅的未到地。三禅有境:一舍、二念、三智、四乐、五心。三禅之乐,乐从内发,以乐为主,遍身内外,为纯真清静妙乐充满恬愉,为遍净天所居。遍净天为三禅第三天,也是色界第九天,此天最快乐,容易让修禅的人坠落,所以一般修禅者不应该停留此境,要很快到四禅天去。

四禅——舍念清净。四禅的思维形式是“舍清净”、“念清净”,舍弃三禅的妙乐为“舍清净”;唯念修养功德,名“念清净”。由这两种清净而得“不苦不乐”的感受。当修行达到三禅境界时,深见乐境也有过患,力求四禅不动定。得入到地定,即为四禅方便定时,心无散动,然后其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是为修成四禅定之境。当四禅定发时,没有苦乐之境,与舍心俱发,所以又称“舍俱禅”。心如明镜不动,也如静水无波,断绝各种乱想,正念坚固。有如虚空,无诸垢染,所以称为“不动地”,又称“世间真实禅定”。在此定中,心不依善,亦不作恶,无所依附,已无形无质,而神通变化,皆从定而发,所以佛典上说,佛以四禅为根本。它有四境: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境、四定心。

以上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为止(定)与观(慧)并行者;以其最能审虚,故其义最胜。盖四禅之差别,乃由所摄之静虑不同而分为四种。据《俱舍论》卷二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等所举,将四禅总分为三类十八支(十八禅支)。三类,即指对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则指初禅所摄之五支、二禅所摄之四支、三禅所摄之五支、四禅所摄之四支。

同类推荐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日常用品,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热门推荐
  • 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

    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

    火凤凰为凤凰中独特的一类,也是世界上最美的鸟。当它自觉处在美丽的颠峰,无法再向前飞的时候,就会自己火焚,然后在灰烬中重生。21世纪,一个人才和高科技主宰战争的时代,我军区高层研究决定,由雷战带领中国陆军狼牙特战基地雷电突击队去选拔并组建一支女子特战队——一支代号为“火凤凰”的奇兵。她们怀揣各自的理想,在近乎残忍的训练和实战中让自己逐渐蜕变,最终以一个真正军人的姿态重新绽放生命,凤凰涅槃。不畏惧闪电才能享受雷鸣,不畏惧烈焰才能浴火从容。
  • 一个中国男人的财富诗章

    一个中国男人的财富诗章

    男人的美,是一种意志的展现,一种态度的练达,一种行为的拷问,也是一种绝对的辉煌,绝对的悲壮。是热血,是豪情,是气概,是一段一段,一步一步,形成豪然于世的篇章。
  • 普希金抒情短诗集

    普希金抒情短诗集

    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的抒情短诗集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的同桌有点怪

    我的同桌有点怪

    报告老师!我的同桌好像有点奇怪!奇装异服、胡言乱语,还脑补过度!简直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神经病一样的队友!熊森极度想要暴走,怎么说自己也是异事件调查联盟的优秀成员,居然要和一个不着调的重度中二病少女组队!这科学吗?这靠谱吗?这、这以后还能愉快地完成上头交给自己的任务吗?
  • 上司老公请走开

    上司老公请走开

    “你还恨我吗?”“不恨,我为什么要恨你,只有爱到了极致才有恨,因为我不爱你,因此我不恨你。”“你……”男人气结“女人,你不要挑战我的耐心。”“怎么样?你还想咬我不成?如果你想当狗的话,那你咬啊。”女人就是要挑战他的耐心,不在这个时候好好的打击他一下,更待何时。
  • 血腥的盛唐4:走向开元盛世

    血腥的盛唐4:走向开元盛世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古玩圈阴谋:古瓷谜云

    古玩圈阴谋:古瓷谜云

    古玩鉴定专业科班出身的秦明,接到恩师钱立行的电话,邀请他参加国内首次发现的柴窑青釉碟的鉴定。然而,就在秦明兴奋地赶到拍卖现场时,却传来恩师在赶来现场途中意外身亡的消息……柴窑青釉在没有钱教授签字的情况下,天价拍出!是巧合?是意外?还是谋杀?喜获珍宝的喜悦弥漫在古玩圈还未散去……秦明已经开始对钱教授留下的打满问号的笔记本,着手调查。警方提供的调查结果疑点重重,朋友与红颜知己的背叛接踵而来。越是调查,越是在古玩圈的阴谋里越陷越深。每个戴着面具的人,都在用逢场作戏的言行释放烟雾弹。接近真相的路上,每一步都走得险象环生……
  • 魅杀

    魅杀

    好消息,本文《魅杀》于9月28日已加入5折特价V书,全文看完只2.8元!!!推荐湘另外两篇文:《第一奴妃》(宫斗文)《杀神女帝》(连载中)《很魅很狐狸》:(已完结)魅杀,以音化魅,以魅为杀!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轮回,缘起缘灭,都重重地刻在了我心上。我是一个拥有三世记忆的女子,在这三世里,我有着同一个身份——杀手!这一世,我有着倾国倾城绝世魅惑的颜容,名唤晚夕。仿若命运注定,我仍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杀手,相比杀手的一剑封喉快准狠的杀招,我更擅长魅杀,给我任何能够发出声音的物器,我就能以音化魅,以魅为杀……盟山誓海,海枯石烂;七情六欲,欲壑难填;恩怨仇恨,恨天荒老;万里江山,山河碎破!看三世杀手辗转四位帝皇身侧,身兼仙妃、魅妃、夜妃,三重身份,魅乱锦绣河山…本书以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与三个朝代:齐朝与梁朝,北朝的第一个朝代:魏朝为背景!与历史稍有差入!http://m.pgsk.com/g/jx123湘的圈子,亲们进来坐坐,聊聊哈!!
  • 每天都是你的代表作

    每天都是你的代表作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所难以预料的。我们不能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们不知道生命有多长,但我们却可以按排今天的生活;我们左右不了变化无常的环境,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境。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尽管我们可能收获成功,也可能遭遇失败,但只要每一天都地得充实,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不会失色,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活的每一天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每天给自己一点希望和信心;每天给自己一个目标和理想;每天付诸一份切实的行动;每天就都会获得一份精神的充实和心灵宁静。 每天早晨醒来,你都是全新而特别的,让我们伴着清晨的朝阳迎向新的挑战,让此后的每一天都成为你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