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600000011

第11章 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观及其影响(1)

一、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观

(一)客家教育观的两级性

文化的特性决定教育的特征,文化决定教育最关键的是文化价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目的是保持文化价值,教育是按照文化价值培养文化成员的最佳途径。任何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客家文化特色决定了其客家人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的教育观。教育观中最核心的是教育价值观,即人们关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或作用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个体教育观与社会教育观。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的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客家教育多为私学教育,其教育目的有两级性,一是广泛的普及教育,满足家族子弟读书识字的需要,重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和秩序;二是英才教育的需要,即满足家族子弟科举应试以入仕为目的,从而光宗耀祖。普及教育关系到家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科举教育关系到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客家教育的两级性,决定了客家教育观的多元化。

1.强调“品行第一,功名第二”的教育观,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出于普及教育的目的,客家人强调“品行第一,功名第二”的教育观,十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功名与德行,两者都关系到家族的盛衰。客家族谱强调,“读”不仅是为了功名,也是为了培养子弟的德行。读书明理是主要目的。读书不只是为了功名,更主要的是提高宗族的素质。如吴氏认为“先贤垂训学问,弘以变化气质为先”。因为读书后,“秀敏者,固可以出身成名起家,光前裕后;朴拙者,亦可以变化气质,保身保家”。胡氏强调“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所谓读书以明理也”。胡氏“务须读书,使知礼仪道德”。张氏则批评民间以各种借口不送子读书的短见:“人之不教其子孙者,不曰吾家道贫寒,则曰彼赋性钝拙,不知送子读书一年所费无多,省杂用以图正业,则子孙贤明,安知异日无补益者乎。如谓赋性钝拙,俗云‘久教无顽子’,日渐月靡,自能通晓……必当隆师重道,朝夕严督供应束脩,随家之厚薄以尽其礼,则上焉者文章显达,因为士林之英豪;次焉者笔墨粗通,亦为人中之俊杰,读书有何负于人哉。”这些都表明客家送子读书目的首先在于教育子弟怎样做人,对于功名,虽然竭力鼓励,但并不苛求。因而对成绩好而品行陋劣的也给予惩罚。如东山范氏规定:“品行陋劣,事迹败露者,学业虽然优,扣奖以示惩儆。”笔者在龙潭调查时,范家后代范学中先生谈到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是为了懂规矩,而不只是为了当官,因为修身比做官更重要。

“品行第一,功名第二”的教育观最典型的是表现在简阳钟氏。简阳入川始祖钟宏予告诫其后代,“纵云小小功名,要皆从读书得来”,然不要单为了科名而读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盖谓能读书知道理,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一门有礼有义,不背圣谕、祖训。虽家事寒微,竞无功名,亦可渐渐发达,且较之有功名而无品行犹高超十倍。倘不知书识理,即传家饶裕,名显赫,有立见消亡者,书之读不诚要哉”。钟宏予认为德行比功名更重要。“故我来川这般辛苦,都要教子成名,课孙诵读,尔们世世子孙,无论贫富,俱要送子读书,使他知道义理,学做好人,方成得一个事业,且不致浪费银钱。试看那不读书的人家,不但粗蛮,不知礼仪,子弟飘流浪荡,虽家累千金,不旋踵而销亡矣。亦不得因未成名之故,遂淡了送子心肠,那读书求敦实行,不单为功名也。”因而钟氏强调“愿族人读好书、存好心、行好事,留心教子,便可光大门庭”。

客家把“育人”摆在了第一位,这在“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中,实属难能可贵。在客家人看来,人生的大事是如何教化子孙,培养德行,这或许是客家与其他族群人生价值追求的区别之一。

其实,读书是品行修炼的过程。提到为什么要读书,龙潭乡鹤林村3组客家人张华通告诉笔者,“没进牛栏门,就不懂规矩”,这比喻很贴切,道出了客家人的教育观。四川农村称孩子发蒙读书为“穿牛鼻子”,这比喻道明了客家人的教育观。“穿牛鼻”意味着幼小时无拘无束的牛开始接受驯化,对小孩而言,从此开始接受正规化的教育。1897年春天,郭沫若进家塾读书,从此以后便穿了“牛鼻子”。郭沫若对“穿牛鼻子”做了解释:读书后再也不能任性玩耍了。“我们乡下人说发蒙叫‘穿牛鼻’,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譬喻。我想从前的儿童教育之痼没儿童性灵,恐怕比用麻绳穿坏牛儿的鼻中膈还要厉害些罢。”

“穿牛鼻”的现象使笔者联想到大足石刻那组著名的《牧牛图》石刻。长达27米《牧牛图》的巨幅组雕石刻图,暗示一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濡化过程。《牧牛图》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比受教育者,以牧人喻教育者,描绘了一个牧童和牛由斗争、对抗到逐渐融合、协调,最后合二为一的故事,以此来比喻个人身心修炼的过程。牛怎样被驯服的过程,这是一个“穿牛鼻”的过程。

2.“入仕为宦”成了客家教育的终极目标

出于英才教育的目的,科举及第、光宗耀祖是客家教育的最高追求和最终归宿,因而从客家教育的整体看,追求功名是客家教育的最终目标。人口、经济、士绅是宗族形成发展的三大要素,而士绅则与科举考试紧密相关,科举与宗族也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斯·韦伯指出:“在中国,12世纪以来,由教育,特别是考试规定的出仕资格,远比财产重要,决定着人的社会等第。”巨姓大族出现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出了一些科举人物。因此,科举人物的多寡、科举功名的高低也往往成为衡量宗族盛衰的尺度之一。在传统宗族社会中,宗族的社会地位,往往同家族中士绅学子数量的众寡、学问的高低紧密相关。

强烈的宗族观念支配下,通过教育提高子孙的素质,关系到家族的盛衰。“族之不贵也,先由于不学,不学则规模一定狭隘,上无以承先业,下何以训子孙”。因而,客家人把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当做一桩大事来办,科举教育成了客家教育的热点和动力。“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客家族谱强调“耕可致富,读可致贵;耕种为业,读书为本”。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的价值观,使耕读传家成了客家生活的核心。由于客家人生活在贫困山区,因此,为改变家庭命运,客家人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尽量鼓励子女读书,希望能出人头地,以显亲扬名,同时改变家庭或家族地位,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如曾氏认为,“三世不仕宦,三世不学问,则枉生人世”,为此,“首要先立门户之法,后贵学诗学礼,修其身可以为政”。东山范氏入川初,“每以不获见一成名者为憾”,于是强调大办家塾,勉励后代以耕读为本。龙泉驿区同安乡黎氏入川二世庆隆公入川后创业致富,所置田产达千有余亩,但黎氏并没有因此而知足。“而公犹有深虑者,谓子孙徒安于饱暖,不知诗书礼义,何以光耀门户、保世而滋大。于是敦请名儒建立学堂作育人材,至孙曾辈多通达俊秀之士焉,每县试能列前茅者甚多”。新都廖氏家族力田起家,在成为一方地主后大力办学,目的是“非以肥其身家也,将以砥行立名,修德建功,扬父母之声威,显祖宗之遗泽”。

各家族为振家声、扬族威,倾力集资开办族塾,培养族中子弟,望其考科入选,金榜题名。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都被视为全宗族人的荣耀。因此,为了光宗耀祖,激励子孙后代成才立业,一些家族在祠堂、民居或陵墓前竖石质或木质桅杆,上面凿上姓名、生平和主要事迹,并雕有龙凤呈祥或狮虎相争等吉祥的装饰物,以示荣耀,激励后人读书仕进,建功立业。因此,桅杆是旧时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四川客家桅杆成了清代四川客家的科举文物,反映了客家“入仕为宦”的教育观。

由于客家强烈的宗族观念,不管是普及教育,还是科举教育,早期客家教育观以个人发展为目的,把教育价值观与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教育的普及关系到家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张氏认为“族之不贵也,先由于不学,不学则规模一定狭隘,上无以承先业,下何以训子孙”;“张氏陵夷太甚,非读书不能大振”。古云“子孙贤,族乃大”。客家熊氏认为,“家道之盛衰,系于子弟之贤否;子弟之贤不肖,又系以教育之有无。为父兄者,务各慎其材器,严加教育。秀者送入学校,朴者令习农工,俾各有其业”。璧山陈氏朝夕教诲子孙,“其意原不仗在名之能成,而在世之克继”。普及教育有利于提高家族的文化素质,修炼品行,而科举教育则有利于取得功名,提高家族的地位,两者都有利于家族的繁衍、发展。因而早期客家教育观主要是个人教育价值观或家族教育价值观,近代以来,随着科举考试废除后,客家有识之士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客家教育观开始经历了由家到国的转变,国家意识开始增强。

1906年荣昌客家陈惺吾由日本毕业归国后,任川东师范学堂教习,带儿子等在重庆府中学堂学习,父子均住重庆,陈惺吾创办“三育堂”,利用课余时间,以德育、智育、体育等“三育”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教育救国的目的。“于一生有自治之精神,即于一家为进化之模范,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改良一切,日进文明,老大帝国将一跃而为少年中国矣。此责匪他人任,即在少年中国之少年,汝曹勉之,有志者事竟成也”。“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的表白表明已由狭隘的个人价值教育的目的上升到国家利益,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观,表达了客家发展教育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以此研究学科而学科发明,以此造成人格而人格高尚;身由此修,家由此齐,国家天下亦由此治”。类似的观点在留学比利时的郫县客家人周映彤的家书中也提出过。

(二)客家教育观的特点

1.家族性

客家教育是以家族利益和荣耀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教育观的两级性看,普及教育关系到家族的整体素质,精英教育关系到家族的社会地位,两者都与家族的盛衰密切相关,由此也成了家族办学的动力。客家教育基本上属于家庭教育或家族教育,从某种程度上为国家分担了教育的责任。但其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始终把个人利益于家族利益放在一起,很难上升到国家层面。正如韩素音回想其家族的教育所言,“个人的欲望要服从一家的利益,这叫做正统教育”,“(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共同有机体的一部分,而我们也归它所有。我们受到的教育,要为维持它而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客家人读书升官,与其说是为了个人,倒不如说是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因为要长久保持家族的凝聚力和尊崇的社会地位,必须兴学育才强化其文化优势。如郫县周氏家族1903年召开宗族会议专门讨论子女的教育问题,决定送周大炜出国到比利时学习路矿,让周大焯到成都习武。后来周家人才辈出,提高了周家的社会声望。

2.务实性

从经济条件和个人差异看,不可能人人都能走科举及第之路。据张仲礼研究,四川绅士所占人口的比例在19世纪前期为1.2%左右。因而科举的独木桥不可能人人走得通,只有因材施教。正如族谱所载:“能读则读,不能读则耕,无田可耕,则学为百工商贾。”“秀者送入学校,朴者令习农工,俾各有其业”,这反映了客家教育上的务实性。为此,客家多数人家子弟读两三年能识文字即自行离馆,开始自谋生计。客家人的教育观体现了客家务实态度。客家人由于生活封闭,自给自足,需要兼通多艺,因而多数客家人兼通多种手工技艺。客家族谱中也鼓励多才多艺的学习。如绵西张氏“族内有明医理、精农学、娴技艺、善贸易者,族正等必广播扬以彰人,善闻风者或能兴起”。东山客家地区除了为数不多的专业泥工、木工、篾工、石匠、铁匠等外,几乎家家有五匠能手,农闲时修房、造屋、做木工、编竹器等一般不请专业匠人。贫苦农民子女读私塾的目的,是指望子弟能识字写简单的字条,可避免吃不识字的亏,会打算盘,能记账,这称为 “读当家书”。因此农村多数贫困子弟读书一二年后便辍学另谋生路。

3.传统性

客家教育观的传统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两方面。

在教育内容上,以保存传统文化见长的客家,其教育以科举为导向,强调儒家经典的重要性。黄氏规定:“重诗书,始自四书五经,终子史经集,非儒门书籍,概不可观。”廖氏规定:“读者必先孝悌而后文章,多读经史古文诗赋,读经史古文,则有益于道德经济;读诗赋则文字易工;读时文,则埋没人才也。”“时文”就是时下流行的文体,旧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文体的通称,明清时期则指“八股文”,也称“制艺”,而民国时期则指新学内容。可见,客家人的教育更注重传统文化,思想较保守,这是客家文化特性决定的。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古代阵法

    古代阵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阵法》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王忠强编著的《古代阵法》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中国古代阵法的产生及发展、春秋前十大古阵、几大古代重要阵法、古代历史传记以及传说中的阵法、古代阵法在古代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等内容。
  • 离奇事件之谜

    离奇事件之谜

    ,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这套百万字的传奇读本精选了有关国宝、密码、海盗、大谋杀、诡异事件、离奇事件的未解经典内容选配了数千幅珍贵图片。带给读者一场视觉饕餮盛宴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绅士道”。绅士的传统或绅士风度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作为一种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大约形成于近代英国。这种理想采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理想以及中世纪骑士道的理想,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主义,为绅士道奠定了心理基础。讲礼貌的传统,包括尊重女士和骑士风度,构成了绅士道的标志性行为特征。而自身保持基本的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的待人之道,以及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的坚强精神,则构成了对绅士德性的根本要求。
热门推荐
  • 纪伯伦散文集

    纪伯伦散文集

    纪伯伦是世界文坛一颗不朽的巨星,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他流畅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代的读者,是年轻人心灵的初恋,也是长者经历世事、募然回首的感悟。其作品融合了东西方心灵的精髓,超越了时空,成为了人类永恒的箴言。
  • 妃逃不可:狐狸夫君不好惹

    妃逃不可:狐狸夫君不好惹

    【狐狸和盼盼正文完结,精彩番外ING中,绝对精彩,不枉此行!】老天爷是公平的,也给了胖子穿越的机会,可是,为神马穿越了她还是那个肉肉的苏盼盼,当胖妹变身成身材窈窕美艳女子,那些个腹黑、妖孽、正太,不过是她掌心玩物,你且瞧她,红纱遮面,一双眼眸含笑带嗔,纤细腰身好似水蛇,妖媚万千,道:“我苏盼盼选夫婿可是千挑万选的!”
  • 替爱娇妻:高冷BOSS的蜜宠

    替爱娇妻:高冷BOSS的蜜宠

    “医生,可以只保孩子吗?”在医生帮她戴上氧气罩的那一刻,女子突然问道。听见她的问话,医生微微一愣,眼中全是不解。“人活着,真的好累,我想休息,很想。”看着头顶上方,女子似在向医生说话,又似在呢喃,在回忆什么。她,在产床上,而他,却与别的女子在一起。她不过是他闲时的玩具,随时可以丢弃。。。。仅此而已。。。。五年后。再遇。他冷笑,你再也无法逃。推荐朋友鲨小蓝的总裁文《萌妻当道:嗜血总裁77日宠》
  • 黑道贵妇

    黑道贵妇

    他欺她,骗她,次次伤害她;她疑他,防他,处处针对他。离婚时,他依旧不忘嘲讽,“其实我一直都介意,你的第一次给了谁。”她反唇相讥,“其实我更介意,在我之前之中,你的那些红粉知己。”分开五年,她以为她会将那个男人彻底忘掉,哪知却在得到他的消息后,带人杀到国外,搅散了他的婚礼……掌控黑道的她和神秘身份的他,到底会产生怎样的爱恨纠缠,请看花雨新坑【黑道贵妇】。本文女主渐强,花雨第一次写现代文,多有不足,欢迎亲们多多指点。潇湘十年经典作品评选,感谢亲们将本文也推荐进了前一百名,花雨厚着老脸再吆喝一声,帮我投几票吧,要求不高,真的不高,只要在八十名左右就成,千万别垫底,关于投票的事,亲们需要用v会员的读者账户投票才行,每天可以投票一次的,谢谢亲们了。投票地址请点潇湘首页中间横幅广告,或者复点击下面的地址均可:http://m.pgsk.com/huodong/20110909/m.pgsk.com?show=0&amp;sorder=1#begin◆◆◆◆推荐《引凤阁》精彩好文◆◆◆◆【邪瞳】北棠【破日】李筝【傲风】风行烈【离婚】风中雀【凰权】天下归元【简随云】草木多多【朕本红妆】央央【庶女无敌】雁无痕【候门嫡女】素素雪【军火皇后】潇湘冬儿【黑道贵妇】漫天花雨【祸水皇后-】枫飘雪【侯门正妻】沐榕雪潇【皇家小尤物】北宗殿下【君爱美人妾爱钱】夜纤雪【娘子,不安于室】静海深蓝
  • 乌龙婚姻纪事

    乌龙婚姻纪事

    这个世界上最苦逼的不是你升级成大龄女郎还嫁不出去,也不是你贱肉横生而难以挤进你男神的法眼,而是你莫名其妙地遇见一个人,糊涂地跟他结了婚。如果这些还不算,那么我告诉你,当你终于想起那小本子的九块钱是你付的时候,想去离婚竟然发现自己被一个类似疯子的物体缠上了....你会不会有以头抢地的冲动?我是奕珊,我想简述我这一段有点不堪回首的“乌龙婚姻纪事”。
  •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礼仪课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礼仪课

    礼仪小至影响一个人的形象和声誉,大至决定一个人的前程和命运,礼仪上的一点小小的疏忽,都会为你带来危害和麻烦,使你的形象一落千丈,事业功败垂成。30岁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标志性阶段,如果你30岁前还没有掌握相关的礼仪知识和准则,30岁后你在人生的各种场合将会举步维艰。本书总结出了最重要的33堂礼仪课,解说了仪表礼仪、社交礼仪、谈话礼仪、应酬礼仪、用餐礼仪、生活礼仪、商务礼仪、职场礼仪等生活中必须要接触的所有礼仪规范,让你在趣味而活泼的礼仪课堂中,领略礼仪的魅力,学习礼仪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己的优雅形象,提高自己的礼仪技能,在30岁后的人生中用礼仪走遍天下,赢得一切!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红楼之黛玉皇后

    红楼之黛玉皇后

    前世,她是天林王朝一国皇后,有着各种复杂的身份,为了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暗自撑起整个王朝,为他扫平所有的障碍;关注着自己所有的亲人,极尽全力满足他们一切的要求。只是,一夜间,原本自己苦心经营的幸福尽毁,爱人背后冷箭,亲人全体利益熏心的背叛,还好只有他在生命的最后都始终站在自己的身边。他被她所救,心甘情愿成为他的影子,折服于她惊人的才华,心疼着她为爱的辛苦,痛苦着她独自面对一切的痛苦,他只想告诉她,其实只要她回头,他一直都在。于是,在为她献出生命的最后,他终于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话,得到一个幸福的承诺,含笑离世。他,舍弃了她的爱情,不是不爱她,只是为了自己毕生的追求。回头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一切,全是因为有她在支持,仅仅三天,他便从一国皇帝沦为亡国之君,只因为她的爱不在,他似乎就一无所有,而可笑的是,这一切终究是他自己的选择。她,本是她最心爱的妹妹,嫉妒着这个什么都比她强的姐姐,终于,费尽心机,看到了她始终宠爱自己的脸上,出现了自己希望的伤心欲绝的表情。却在还没有来得及高兴之时,所有的一切都被她摧毁,包括自己,她才明白,她的包容也是有底线的,而触碰的结果,是恐怖的深渊。重生,来到另外一个她不知道的王朝,前世的记忆让她封闭自己的心,不在相信任何人,冷清,孤傲,活着,只为等着另外一个承诺,不过还好,她依旧叫林黛玉。而她们的故事,在这个世界,仅仅是开始而已。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世界顶级结局故事

    世界顶级结局故事

    冬天逼近,苏贝又像往年一样打起了相同的主意:到那个心爱的“岛上”,也就是布莱克维尔监狱去“避寒”。眼下,麦迪逊广场的长凳已经不是什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