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300000051

第51章 跋(8)

1940年,新四军一来,五叔就带我去淮南津浦路东联合中学预备班,从此投入了革命的怀抱。在学校里,我的兴趣还是语文,十岁多就在墙报上发表了一首诗。可以说,这是我文学创作的萌芽。记得,在诗的下边,我还写了几百字的说明,生怕别人看不懂似的。语文老师刘芳(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教卫办副主任,已去世)看了哈哈大笑,说诗要别人去体会,自己不要去说明。从写诗开始,渐渐地,我的艺术细胞不断增生:唱歌、跳舞、演戏。最难忘的是,寒冬腊月,我们穿着短裤,在广场舞台上跳《铁路工人舞》《乌克兰舞》,跳完跑到台下,冻得瑟瑟发抖。邓子恢(新四军二师政治部主任)一把将我拉住,坐在他的膝盖上,用棉大衣紧紧裹着我。好暖啊!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觉得热乎乎的。在淮南联中(方毅、张劲夫先后任校长)和“艺专”时,语文老师刘加林(原蔡畅秘书,“文革”中自杀)特别喜欢我,让我在苏联话剧《表》中演主角(偷表的男孩彼蒂加)。音乐老师孔健飞也非常器重我,又让我唱歌,又让我指挥。人们都说孔老师有两个“得意门生”,一个是何仿,一个是我。1942年秋,在八县青年运动会上,要我指挥一百多人的合唱团,可我长得又小又矮,等别人把我抱到凳子上,我这才拿起指挥棒。我连简谱都不会,更不用说五线谱了。而何仿(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确是一个音乐天才,六十年前他改编的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已风靡世界。还有一位同学吕其明,也是一个音乐天才,他创作的《铁道游击队》和交响曲《红旗颂》已成了红色经典。我呢,一直爱好音乐,但只会欣赏,至今仍是“一窍不通”。就在我指挥孔老师创作的《精兵简政大合唱》之后不久,1942年底,因日本鬼子扫荡,财政困难,淮南中学停办,我们就被“精简”回家了。苦闷啊,我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面临“向何处去”?在家没有饭吃,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白天放牛、割草,晚上和牛睡在一起。一有空,我就看书,《三国》《水浒》《岳飞传》《隋唐演义》等等,凡是能找到的,我都贪婪地一口气看完,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可是,食不果腹,饥肠辘辘,饭都没有吃的,还能读书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去当印刷工人,先是学徒,后成了师傅。1944年在《淮南日报》社,日夜加班,忘我劳动。这时,巧遇王榕(她和我姑妈一起在北平做地下工作),她时任报社通联部部长,介绍我看了许多书,尤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影响极大。1945年4月,由王榕介绍,我怀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激情入了党。由于和记者、编辑、画家在一起,萌生了学新闻、当记者的强烈愿望。1946年春,一位工人画家和一个女大学生记者结婚,我觉得这事很新鲜,于是在《淮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可以说,这是我新闻写作的萌芽。不久,内战爆发,我们“北撤”到山东,在“华东军政大学”正式参军,穿上了新四军的草绿色军装。此时,我的梦想是当范长江那样的战地记者。不料,组织上要我去“延安大学”新闻系学习,我当然喜出望外。步行三千里,走了三个月,穿过三道封锁线,好不容易到了延安,可“延大”已转移到后方。中央组织部问我怎么办,我毫不犹豫地说:“那就到新华社吧!”在清凉山的窑洞里,两个多月就挨了敌机十几次轰炸。一天深夜,我们最后一批撤出延安,翻山越岭,走了几天,最后才知道要跟着毛主席转战陕北。范长江带领新华社二十多人,通过电台收听外国通讯社新闻,又向全国发布消息。我的任务是刻蜡纸,油印出版《参考消息》和《新闻简报》,每天送毛主席和中央纵队各单位阅读。凡是经新华社发出的稿件,特别是毛主席、周总理起草或修改的文章、评论、新闻原稿,都由我最后保存,直到1949年3月进北京才全部交出来,存进了中央档案馆。从文书、校对到秘书,两年多的时光使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可是,我毕竟没有受过正规的写作训练,一下子就出国留洋,到了莫斯科大学。开始,上课听不懂,人家笑,跟着笑,却不知笑什么。下了课,苏联同学“一帮一”地帮我们补习,白天、晚上、夜里,几乎天天在啃书本。有人病了,有人垮了。一年学下来,头昏脑涨,疲惫不堪,十几门功课考试,虽然都得了五分,但究竟有多少收获呢?死记、硬背,教条式,填鸭式的教育,迫使我寻求出路。从小就很调皮的我忽然冒出了一个“鬼点子”,并大胆地提出:不上课!把上课的时间节省下来,一是自修,二是去报社实习。这一招,果然很灵,在苏联报社当记者,又采访,又写稿,回校再按老师的要求准备考试,不仅各门功课得五分,而且俄语水平、知识水平、写作水平迅速提高,新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渐成了可以独立作战的记者,这真是事半功倍啊!在莫斯科大学五年,我几乎跑遍了苏联,为国内十几家报刊写稿。我不但用俄文写稿,甚至用俄文思考问题。一有空,就去看电影,使我大受其益。记得,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时,代表团晚上看电影,正好我在克里姆林宫,要我坐在宋庆龄和邓小平旁边当翻译。《静静的顿河》有很多土语,我边看边小声翻译,有一句话是“在……里”,我译成“在手套里革命”,邓小平哼了一声,我马上觉察译错了,改口说“戴着手套革命”,他点了点头。这一刹那,我记忆犹新。我在实践中认识到,学新闻、当记者,决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一定要多看、多想、多写,看得越多、想得越多、写得越多,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很惭愧,我虽然被评为“高级记者”,但至今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为什么?因为“新闻”二字对我仍然陌生。从十岁多写了第一首诗开始,我的形象思维就越来越发达。在莫斯科,我写的几乎全是通讯,或者称报告文学。后来,在《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人民日报》当记者,新闻也写得极少,不是我学不会,而是没有用心去学。这一点,我不如李克。文如其人,他说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他写的新闻简洁,通讯也很凝练。必须承认,我是记者,但不是“新闻记者”。不写或不会写新闻,怎么能叫“新闻记者”呢?早在1954年,当我第一次发现莫斯科有山东老人时,我就感到非常新奇。新闻敏感有,但没有写新闻,而是紧紧跟踪俄国华工,深入采访,写了好几篇通讯,介绍他们参加十月革命的故事,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我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无产者》。可以说,我是从记者过渡到作家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我也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够格的,因为我的作品的风格,一看就知道带一点洋味,缺乏“中国气派”。我们这一代人在苏联文学特别是苏联电影的熏陶下长大,著名的战地记者兼作家爱伦堡、西蒙诺夫、波列伏伊等人是我学习的榜样。可我是中国人,我的作品必须深深扎根在中国的民族的土壤上。当然,在创作上,我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一句话:我就是我。我从不去模仿别人,从“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焦裕禄),而要走自己的路。尽管如此,我也不能不承认,作为“中国作家”,我是不完全的;正如作为“新闻记者”,我也是不完全的一样。除了客观(我的工作、经历、环境等),主观上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我的古文底子太薄,妨碍了我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吸取营养。如果我能像我的爷爷那样熟读四书、五经,刻苦学习古代诗词,把如此丰富、生动、精练、深刻、奇妙的汉语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那么,我的作品可能就会真正具有“中国气派”了。从1946年在《淮南日报》发表我的第一篇稿子(至今还未找到)以来,过去了将近六十年,已经发表的文艺和新闻作品大概有几百万字,没有发表的作品还有不少。我对自己已经发表和没有发表的作品都很不满意,总感到有缺陷、有毛病,可我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反思、认真地总结一下。看了徐怀中老师(我称呼他“老师”完全出于一片赤诚)的信,我不只一次下决心“闭门思过”,找出写作上的“某些不足”及其原因。这次,就算是一个开头吧。希望更多的读者成为我的老师,对我的作品进行批评和指教。这不是客套,而是由衷之言。凡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不怕批评、欢迎指教的人。尽管我已七十七岁高龄,但我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读书、看报,从不间断,每天都有收获。“学而后知不足。”越学习越感到,我这个在文学上还没有毕业的小学生,迫切地需要补课、学习、提高。这一点“自知之明”,始终像一根鞭子,抽打着我这条“老牛”,不停地向前;又像一缕阳光和一股清泉,温暖和滋润着我,使我这棵“老苗”常青。

回首往事,我又想起两个朋友,一是赵棣生,二是刘祖禹。小赵比我大七岁,直到他去世,新华社老人都叫他“小赵”。转战陕北时,我们在一个班。班长胡韦德(国际编辑),对我要求很严,几乎每次开会都批评我,说我夜行军休息时一躺到地上就睡,要受凉生病;或者边走边睡,要摔到山沟里。小赵总是护着我说:“小鬼太累了!”那时,我还不到十八岁,是年纪最小的一个。经常夜里行军,白天伏在炕头刻蜡纸,还要校对、油印,实在忙不过来,小赵就主动帮我。他是国内稿件编辑,写得一手好字,我们俩共同刻写的《新闻简报》刊有毛主席《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曾经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展台上。同睡一个炕的战友,那真是同志加兄弟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亲如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每次见面,他都毫不客气,对我各方面(包括工作、生活、创作等等)提出各种批评意见,总爱说:“不挨骂,长不大!”他越是骂我,我越是高兴!最后一次,他严厉地说:“小鬼呀,你不能再拼命了。要注意啊!”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他去世前对我的诤言。他走了,再也听不到他的骂了!……我多么想有这么一个老大哥骂我啊!幸好,刘祖禹还健在,他比我小两岁,但比我成熟很多。从1958年在《中国青年报》相识至今,特别是在“文革”以后,我们的友谊与日俱增,其特点除了无话不谈,就是他经常“骂”我。我呢,一遇到“疑难杂症”,或者要作出重大决策时,必定要去找他,当面向他求教。他也像小赵一样,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毛病,给我以忠告。他正直无私,洞察力极强,往往一针见血。小赵看了剧本,在上边批注意见;刘祖禹不仅看剧本,而且还不断地帮我联系各方,出谋划策。对我的缺点,他最了解,批评也最尖锐。可以说,他是我的“诤友”,几乎是唯一的“诤友”了。我珍惜,我自豪!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如此,党也如此。人会犯错误,党也会犯错误。错了就改,改了就好。要改,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空气中吸取氧气,逐步地健康成长起来的。1945年和1981年我们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就是共产党人勇于并善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典范。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邓小平说:“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胡锦涛同志在担任总书记之后第一站就到了西柏坡,重温毛主席“两个务必”和“三大作风”的教导,接着又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什么?我认为,就是要全党同志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扫帚”,扫掉我们身上的尘土,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可是,不少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对批评和自我批评采取错误的态度,有的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怀恨在心,打击报复。“三讲”也好,“保持先进性教育”也好,他们都顺利“过关”,甚至官越做越大,私心也越来越膨胀,大搞歪门邪道,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2005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近日痛批“小人得志,好人受气”的庸俗作风。他指出:庸俗作风是通向腐败的引桥。腐败现象的发生,往往是从行为的庸俗化开始的。目前在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中,有极少数人热衷于旧社会官场上的一套,有的到处找“靠山”,搞小团体;有的为了个人的升迁,搞五花八门的关系投入;有的散布流言蜚语,传播小道消息;更有甚者,玩弄阴谋,打击别人,抬高自己。面对这些歪风邪气,有的同志却奉行好人主义,以不得罪人为最佳取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庸俗作风。庸俗作风的滋生蔓延必然造成歪风邪气上升,小人得志,好人受气,这是非常可怕、非常危险的。看到这里,我的心激动得发抖,又一次想呼天唤地:天啊,太好了!太痛快了!“小人得志,好人受气”,实在太可怕了!太危险了!我身不由己,马上拿起笔来给白克明同志写了一封信:

克明同志:

您好!看到《报刊文摘》上,您痛批“小人得志,好人受气”庸俗作风一文,特向您欢呼致敬!您讲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发出了“正义的怒吼”!

……

紧接着,我联系实际讲了一些“家丑”。这些“家丑”,本来“不可”也决不想“外扬”,关起门来解决为好。可是,面对如此顽强的阻力,要想办成一件事,非冲破常规公开揭露不可。经常听人说:“做人难,做好人更难。”难在哪里?我看,难就难在一个“私”字。“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为人民服务,什么事业、理想、主义,扯淡!”“一切为了钱,有钱就有一切!”君不见,这样的“小人”到处都有,这样的“小人之心”,不是比比皆是么?“好事”遇到他,自然就办成了“坏事”;“好人”遇到他,自然也变成了“坏人”,那么,你还想做什么“好事”、做什么“好人”呢?或者,你就“退避三舍”、“惹不起,也躲得起”,甚至看破“红尘”,“难得糊涂”吧;或者,你就挺身而出,正如毛主席教导的那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们在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斗争的时候,必须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不怕一切,不顾一切,向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坦诚地、尖锐地提出各种批评和建议。结果呢,有的成了“英雄”,有的挨了整,甚至含冤而死。这样惨痛的教训还少吗?所以,有人劝我:“批评建议,人家听了不高兴,事情办不成,还要给你‘穿小鞋’,何必自讨苦吃呢?”又有人劝我:“批评多了,影响团结,算了吧!”

听到这些好心人的劝告,我不想“辩护”,更不想反驳,只有苦笑,只有仰天长啸:天啊,老祖宗的教导难道都忘了吗?我这个“天天学”的老古董,又一次打开了领袖们的《选集》,现摘抄如下——

恩格斯说,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相互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

列宁说,聪明人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聪明人是不犯重大错误同时又能容易而迅速地纠正错误的人。

列宁又说,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怕一次又一次地改正这些错误,这样,我们就会登上山顶。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1)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

    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

    民国大师经典作品系列共十册,本册为民国大师张恨水作品精选集,张恨水是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家,其散文也十分佳美,本书精选了张恨水的《两都散记》等精美小品文。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当时社会及大师的思想,并在文章中了解大师的人生。
  • 文学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学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那些肩负着教化异教徒使命的传教士们,随身携带着笔记本和词典,承担起“白种人的使命”。东方的亚洲人也派遣使者来到西方学习,这些人不仅对政治、宗教以及文学颇有研究,而且他们还精通我们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他们国家的人民。
  • 青春·哲理卷(散文精品)

    青春·哲理卷(散文精品)

    一段爱情的重生是要等待一个人的死亡,同时也可能让死亡毁掉一切。以青春换明天的爱情,从来凄怆。爱是难分彼此——彼此的优点和缺点。我以为这是我的优点,你却说是缺点。你的缺点太多,我却喜欢你,这是我的优点。爱就是难分彼此。理想,在实现以前,有很多名字,它们是:幻想、妄想、白日梦,和不可能。可是,就是它,使得一个只能爬行的看鸭子的小男孩,变成了受众人崇敬的学者与勇者。
  •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学术背景,重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问题。本书的方法与特色是:第一,由单薄的个案研究与历史描述模式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第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观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第三,贯彻了中外对话的理论生原则和方法原则。本书既有明晰的历史线索,又有厚重的观念辩析,为今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参照和观念指导。
热门推荐
  • 药医修真路

    药医修真路

    新书《重生黑客特种兵》求点击、推荐、收藏,请大家帮帮忙,支持支持江月! 重生到魔法王国,却是天生噬魔体; 捡到空间手镯一只,里面一片荒芜; 附赠神兽一枚,却是个天生话唠; 且看一代重生女如何医尽南北治东西; 药在我手,天下我有! 什么?美男?NO、NO、NO……那只是消耗品! 每天晚十点,定时更新。
  • 玉手厨娘

    玉手厨娘

    内容简介一夜之间,她从高高在上的宰相千金,变成身无分文的小乞儿,而常在她家喝茶聊天的“叔叔”却一个个视她为传染病患者避之不及。她是堂堂女丈夫,一定会以自己的力量救出含冤的爹爹,什么?要救她爹就必须找到那个神龙教教主——当朝太子李昊亭?那个可恶的太子却要她先喂饱他的身,心才肯帮她!哼,她才不怕他呢,要知道,她可是煮遍长安无敌手的“玉手厨娘”!
  • 隋唐洛阳

    隋唐洛阳

    本书以通俗流畅的白话文,化解诸多艰涩的古籍,叙述和分析隋唐时期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唐人韦应物咏洛阳云:“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洛阳作为隋朝、唐朝的东都和武周武则天的首都,帝王们或多次巡幸,或长期驻跸,利用洛阳来临制东夏、统驭全国。洛阳和世界连成一片,周边民族的首领、使者、商贾、僧侣、留学人员,梯山航海,来这里活动、定居、安葬。这里人文荟萃,群星灿烂;经济繁荣,技艺精湛。
  • 冷情将军丑颜妻

    冷情将军丑颜妻

    [男装行天下卷]:五年后,她是东陵王后,他已是北冥邪皇,她恢复公主身份,却因知道真相再次出走,消失在人间。江湖传闻,有一俊美翩翩公子手段凌厉,处事果断,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破东阳,灭南沧、尹夏,人称罗刹真主。北冥邪皇和东陵大帝都想看看,这个奇男子究竟是谁,还敢跟他俩争天下。—————————————————————————————————[片断]:“若儿,看到大冰块没有,他竟然娶一个丑八怪为妻,不要娘亲了。你上去咬他,你是女娃儿,他不敢对你怎么样。”楚小蛋悄悄凑进若儿。楚若儿无辜的眨了眨眼睛,“我……不敢,爹爹怎么会娶别人,他不是很爱娘亲的吗?”楚小蛋从怀中摸出一粒石子,递给楚若儿,“要不一会儿我去抱住他,你用这石子丢他,谁叫他娶丑八怪的,我们一定要阻止他。”“这……不太好吧?”楚若儿有些害怕。“快,快,丑八怪又要哭来博取大冰块的同情了。冲上去咬他,叫他爹爹。”不知道哪里冒出两个机灵小娃儿,不仅在暗处用石子扔他,一冲出来就抱住他腿直叫爹。怎么?这两个娃儿跟自己一个模样?“再吊住我我就要发火了,两个小鬼,你们娘亲没有教你们别乱认爹?”推荐我的文文:【第一庶女】【废后训夫】【殿下的囚宠】【豆蔻小皇后】【豪门契约妻】【冷情将军丑颜妻】推荐好友文:秋秋:《邪魅老公找上门》小佳:《降魔为夫》苏沐莎:《夫君七个不能少》苏沐沙:《相公有喜了》夜凝轩:《撒旦老婆冷冰冰》小妖精:《粉嫩小祸妃》慕瑶:《霸上七号老公》萧明明:《姐姐老婆好狂野》水刖:《神医小懒妃》这是我做的视频地址:《冷情将军丑颜妻》,大家复制去看一下哦,嘻嘻,视频和内容不太相同。链接:?pstyle=1【注】亲们看完前面完结文,后面的清水版片断,大家可看可不看,因为那也是果冻写的心血,不虐,温馨,清水,果冻觉得很感人,所以果冻也传上来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文中关于大夫人的死,与前文相同,其他路线完全不同。
  • 网游之终结

    网游之终结

    无意中接触到网游,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混混是怎么样在虚拟网游的海洋中乘风破浪的故事。
  • 网游之勇者传奇

    网游之勇者传奇

    穿越未来,古老真气,再现神奇。凭着真气,秦天在游戏里风生水起,改变自身。宏大的未来世界,浩瀚的游戏世界,在现实与虚幻的世界里,他将会是怎么样的存在?
  • 斗妃

    斗妃

    她浴火重生,化身妖娆的青鸾;成了京城家喻户晓的人物,一颦一笑,妖娆间却清美依旧,眉目间的傲气睥睨一切,她是于飞天际的骄傲的青鸾,自由而高傲;与人斗,乐无穷;与龙斗,乐超凡;要是与一条龙,一头狼,一只狐狸,一只虎斗呢?呵呵,那自然是热血沸腾,她就是要斗,斗得自尊,斗得尊重,让这些男人知道,女子也可以撑起一片天;六年后,他们重逢在边陲小镇,一身青衣的她手执油纸伞,一手拉着一个年约五岁的孩童出现在他们的眼中,昔日的往事再度浮现在眼前;
  • 夫君请让道

    夫君请让道

    女扮男装不是她的错,被一大群男人追着跑那更不是她严鸾吾的错了!
  •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本书以车为载体,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了39个开车人的故事。39个故事或感人,或心酸,或有趣,或苦涩,呈现了生活中普通人的丰富内心世界。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