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300000033

第33章 挽狂澜于既倒(1)

●“黑色风暴”席卷神州。粟裕大将奉周恩来之命乘直升机在北京上空“灭火”——哪里闹事,飞到哪里。

●周恩来嘱咐秘书:“告诉刘杰,不能承认反党、反社会主义!”二机部战功赫赫,岂容抹杀?!中国第一颗氢弹抢在法国人前爆炸了!

●国防工业在武斗中瘫痪,周恩来痛心疾首:“我很难过。我的心情是三个不安:不安,不安,不安!生产上不去,我很痛心,再不能耽误了!

●美国以中国为假想敌人,连续几年进行“高跟”核战争演习。周恩来一再敲响警钟: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防建设第一,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苏联拉上美国共同对我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周恩来正告柯西金:如果这样做,我们就宣布,这是战争,这是侵略,我们就要坚决抵抗,抵抗到底!

●林彪要把原子能工厂从一线迁到三线,核燃料生产因此将长期中断,周恩来毫不含糊地说,工厂不能搬!林彪又以防敌机轰炸为由,要把密云水库存水放掉。周恩来又—次坚决表示反对:那样做,会淹了下游的居民群众,不行!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了!香港。张博士站在山上,望着海的那一边。张小姐偎依在麦瑞的怀里无声地哭泣。麦瑞安慰她:“不要哭,亲爱的,你们会团圆的!”1966年11月7日。罗布泊。

《国际歌》声起。

马兰基地。聂荣臻在戈壁滩上,迎着初升的太阳,缓缓向前走去。在他的脑海中闪过巴黎公社起义、十月革命攻打冬宫、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历史画面,心中充满了革命的豪情。

在他的身后,有张爱萍将军,有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和指挥员们,有刘杰、刘西尧、李觉等领导同志,有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亚、于敏等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有无数解放军官兵和家属。

在雄壮的音乐声中,他们慢慢向前走着……

大漠上空,风起云涌。

锣鼓喧天,红旗如林。

北京。中南海西花厅。聂荣臻忧心如焚:“卫星还放不放?”

周恩来:“放!苏联放了,美国放了,法国也放了,连日本也要放,我们中国还能不放?”

聂荣臻:“科学院领导班子瘫痪,搞出什么‘张劲夫反党集团’!”

周恩来:“胡闹!”

聂荣臻:“七机部更乱!”

周恩来:“马上实行军管!”

国防工业各部代表们来了。客厅里坐满了人。

周恩来:“国防科委、国家科委在聂荣臻元帅领导下,成绩是主要的,原子弹、导弹都上了天。怀疑一切是不科学的,不是毛泽东思想,不是实事求是!”

一天。周恩来在院子里嘱咐李秘书:“告诉刘杰,不能承认反党、反社会主义!”

又一天。晚上。周恩来在打电话:“中国科学院存放核试验资料的档案橱被撬开,半年多了,还没有查清楚,请你抓紧,彻底追查!”

粟裕在打电话:“好的!”

又一天。夜里,周恩来当面交代:“把贺龙两口子接到这里来住。”

粟裕:“我马上派人去接。”

看见粟裕要走,周恩来又立即唤住:“等等!告诉四机部,王诤是个好同志。前些日子,我让他住在中南海,保护起来,现在让他出来抓工作,以后不能再抓人了!”

山坡别墅。张博士握着麦瑞的手:“谢谢你,麦瑞!”

麦瑞笑着问:“你不再怀疑我是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了?”

张博士:“当然,不过,我还想知道,你为什么这样热心?”

麦瑞:“你要知道,我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又是一个记者。我外公很早就到中国当传教士,我母亲也在中国长大。”

隔壁。张小姐和陆小铃偎依在一起,听着广播。

山下。胡少校开着车向山坡别墅驶来。

电铃声突然响起。张博士警惕地:“你们到地下室去,快!”

张小姐拉着陆小铃迅速离去。

麦瑞:“我去开门。”

门开了,胡少校大吃一惊:“啊!记者小姐,你也在这里?”说着,他径直走向客厅。

张博士:“胡少校,你来此有何贵干?”

胡少校:“张博士,我们不要捉迷藏了!”

张博士:“你想干什么?”

胡少校:“跟我回台湾去一趟。”

张博士想把他引开:“走!”

胡少校:“不过,走之前,我还要检查一下!”

胡少校向地下室走去,刚要打开地下室的门,张博士从背后向他连开三枪……

北京。天安门。王旗拉着儿子在广场上走着。

他们来到西单罗圈胡同12号,一个小四合院门口。王旗看了看门牌号码,按了一下门铃。

沈谱——范长江夫人、沈钧儒的女儿,前来开门:“请问,你找谁?”

王旗:“我找范长江同志。我是特地从内蒙古赶来的。”

沈谱:“你找他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王旗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你把这几张照片给他看看,他就什么都明白了。”

沈谱:“啊,那你请进来吧。”

王旗拉着儿子的手,走了进来,在小客厅坐下。老阿姨给他们泡了两杯茶。

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范长江在卧室看着照片,不禁又惊又喜:“这是我1936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拍的照片!”说着,他已经到了客厅,“请问,你是谁?”

王旗:“我原名叫杨?巴特尔。”

范长江在回忆,喃喃自语地:“杨?巴特尔,杨?巴特尔……对了,你就是王大娘抚养的那个孩子杨?巴特尔?”

王旗:“是我,就是我!”

范长江亲切地:“王大娘呢?”

王旗:“她去世了。”

范长江:“去世了?可惜,解放后,我没有能再去额济纳。……唉,再也见不到她了!”

王旗:“我娘去世以前,几次要我到北京来找你。这次到北京开会,下决心非找到你不可。果然,嘿嘿,找到了!”

范长江:“你在哪个部队?”

王旗:“我在……基地。”

范长江:“东风基地?”

王旗:“是的,你知道东风基地?”

范长江:“不仅知道,而且联系很密切。可惜,我一直抽不出时间去看看。三十年了,旧地重游,该是多么富于诗意啊!”

此时,沈谱正在厨房和老阿姨一起做饭,不时听到客厅传来范长江的笑声。

天黑了,范长江把客人送到门口。他突然把小孩抱起来,十分动情地说:“小杨?巴特尔,长大了,要像你奶奶、像你妈妈那样,坚强、善良、勇敢!”

杨?巴特尔:“爷爷,我们还能再见吗?”

范长江:“当然能,一定能!”

1966年12月11日,中央专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三座门举行。

邓稼先正在汇报:“关于……氢弹……原理试验……”由于过分紧张和疲劳,他脸色苍白,满头大汗,说话结结巴巴,气都喘不上来。

周恩来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条毛巾:“不着急,慢慢说!在座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核武器本来就挺吓人,看你这么紧张,我们连心脏病也要吓出来了!”

人们哈哈大笑,邓稼先也笑出了声,全场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起来。

此时,朱光亚正乘车急急赶往三座门,只听他不时地叹气:“嘘!……嘘!……”司机知道,他心里有事了。这是他的习惯:有了心事,闷在心里不说,别人也不好问。他匆匆走进会议室,在一个空位子上坐了下来。

周恩来向他点了点头,继续说:“今天着重研究了人造卫星问题,首先是运载火箭要加快,1968年要把C型导弹搞出来,D型导弹也可以试,洲际导弹也可能搞出来,全部要在这四年之内解决。这次氢弹原理试验,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最重要的核试验,它将证明你们摸索到的氢弹原理是不是正确,也将预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什么时候炸响。和过去几次试验相比,这次试验的最大特点是威力大,爆炸点底,地面放射性污染比较严重。尽管程开甲等专家反复论证,认为安全可以保证,但我还是很不放心,因此务必请各位注意:安全,安全,安全!安全第一!如果天气不好,条件不具备,宁可推迟试验,或者暂不试验,也不能对试验场区下风地区造成污染和危害!程开甲同志,你能保证吗?”

程开甲站起身:“总理,我保证!”

王淦昌、陈能宽、邓稼先、朱光亚、张蕴钰、李觉等纷纷起立:“请总理放心!”“绝对保证安全!”“总理,你放心吧!”

周恩来摆摆手:“大家请坐下。你们的保证,我相信,我高兴!当年,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突破乌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靠的就是这股劲,就是这种精神。今天,我们搞‘两弹一星’,靠的也是这股劲,也是这种精神。不同的是,精神加物质,这个物质就是科学。你们科学家有了这股劲,你们将军也有了科学,这就如虎添翼,有了翅膀,天高任鸟飞!我本来应当和你们一起去罗布泊,可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分不开身了。中央专委决定,由张震寰同志担任这次试验的总指挥。好吧,我衷心地祝你们成功!”

1966年12月27日。罗布泊。马兰机场。聂荣臻走下飞机。雪花在飞舞,他望着天空,微微叹了一口气。

张震寰立正敬礼,聂荣臻举手还礼,和他热烈握手,一边问:“天气预报怎么样?”

张震寰:“很快会好转。”

聂荣臻:“那好。”

此时,在一百一十米高的铁塔上下,几十名青年男女在紧张地忙碌着。

天色暗了下来。李觉来到铁塔下,大声喊着:“要安插雷管了,塔上的人快下来!”

人们纷纷从塔上爬下。曹淑华下来之后走到李觉面前:“李部长!安插雷管,我要参加!”

邵乃林:“女同志,靠边!”

曹淑华:“女同志又怎么啦?我在塔顶还不是干了二十个日日夜夜!”

邵乃林:“好汉莫提当年勇。同志,现在是安插起爆氢弹的雷管,明白?”

曹淑华:“那又怎么样?人家马国惠还把头枕在氢弹上睡过觉呢!”

李觉:“真的?马国惠,你真的头枕着氢弹睡过觉?”

马国惠笑着点点头。

李觉:“哈哈,这可是头条新闻!”

马国惠:“这有什么!没有安插雷管,氢弹是不会爆炸的。”

李觉:“你在哈军工教科书上看到过?”

马国惠摇摇头。

邵乃林指着铁塔:“李部长,你看,这铁塔上下,光我们哈军工六五届的同学就有二十多个,谁在教科书上看到过氢弹是怎么安插雷管的?”

李觉点头微笑:“是呀,是呀,你们去年刚毕业,一来就上了战场,一年多工夫就成了技术骨干,了不起啊!”

邵乃林:“嗨,这有啥,‘实践出真知’呀!”

曹淑华:“嗬,小邵,你还是个哲学家嘛!闲言少叙,言归正传,李部长,今天晚上,我要跟你们一起上铁塔,安插氢弹雷管!”

黑暗中响起了一个声音:“不行!”

这是陈能宽。他严肃地说:“谁上去安插雷管,这是试验基地党委的决定。”

邵乃林:“明白?”

曹淑华撅着嘴,把舌头一伸,做了个鬼脸:“明白!”

李觉掏出怀表,时针指向九点:“时间到了。”

陈能宽把手一挥:“上!”

马国惠、李植峰、邵乃林、钱云富、李祖卿等和陈能宽一起登上铁塔。

塔顶是爆室,在风雪中摇晃着。

陈能宽拿出一个信封:“启爆开关的钥匙就在这里边,大家各就各位,放心地干吧!”

铁塔下,李觉在雪地上来回走着。

张震寰、张蕴钰焦急地等待,时而望着天空,时而望着铁塔。

铁塔周围已空无人影,只有值班的军官和战士在岗位上。

邵乃林:“枕着氢弹睡觉的英雄,我要插雷管了,你可以在边上看着。”

马国惠:“我不看。”

邵乃林把手搓了搓,用嘴吹了一口气,慢慢地把雷管插在即将爆炸的氢弹上。

罗布泊。风雪茫茫,一片混沌世界,只有高高的铁塔迎风挺立。

此时。马兰基地招待所。朱光亚不停地来回踱步,发出一声声“嘘!……嘘!……”他一会儿望着窗外的天空,一会儿又在房间里走着。

此时,在另一个房间里,于敏也站在窗前,望着天上的雪花在飘呀飘呀,心急如焚地度过了又一个不眠之夜。

1966年12月28日12时。基地上空出现了一片蓝天。

张震寰一声令下:“起爆!”

氢弹装置像电闪雷鸣一般爆炸了!蘑菇云随之升向高空。

此时。于敏一个人躺在床上,两眼望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心仿佛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紧张、焦急、忧虑……试验的结果怎样呢?他和战友们一起日日夜夜探索到的氢弹原理是不是得到了证实呢?突然,唐晓威、吕敏等破门而入,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于敏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我看看!”他望着一行行测试数据,眼泪一滴滴流了下来,情不自禁地欢呼,“成功了!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欢呼声响彻马兰基地,响彻罗布泊,一直传到北京周恩来的耳朵里。他放下电话,双手掩面,是喜悦,也是痛苦……

晚上。刘杰、刘西尧等在一片造反派的吼叫声中乘车进了中南海。

周恩来双手叉腰,站在中南海西花厅大门口,听着远处传来的高音喇叭声。看见刘杰、刘西尧等人,他大步上前,和他们热烈握手:“试验成功了!祝贺,祝贺!”

大师傅准备晚餐,服务员在倒酒。

周恩来笑道:“他们反对我,我无上光荣!‘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风也好,浪也好,任何时候,我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水利,它关系到人民的生死;一是上天,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了,但要把原理变成氢弹,变成自卫的武器,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尤其在目前,到处乱哄哄的,要千方百计把科学家保护好。宁可我们受苦,也不能让他们遭难,培养一个科学家多不容易啊!”他举起酒杯,“今夜得宽余,喝酒吧!”

人们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戈壁滩上。一座原子能工厂。响起了“抓革命,促生产”、“反对管卡压”的口号声。

总工程师姜圣阶说服造反派们回车间:“操作规程不是管卡压,绝对不能违反!”

正在这时,一个小伙子奔来:“姜总!不好了!”

话音未落,车间传出警报器的狂叫声。人们惊呆了,几十双眼睛一齐望着姜圣阶。

姜圣阶毫不犹豫地把手一挥:“共产党员们,跟我上!”

人们跟着姜圣阶冲进大厅,只见红色的剂量灯一闪一闪地亮着,警告人们大厅里已有放射性物质。

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电话铃响起。

周恩来在接电话:“事故排除了,好,好!姜圣阶他们怎么样?”

工厂,军管组长在打电话:“他们一连奋战了三十多个小时!”

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在打电话:“我马上派专机去接他们来北京检查身体!”

一架飞机,在戈壁滩机场降落。

姜圣阶坐在台阶上,坚决不走。军管组长劝他:“姜总,这是周总理的命令!”

“可我不能离开工厂。你知道,第一颗氢弹在等着!……替我谢谢总理!……”说着,姜圣阶双手掩面,他哭了。他想起1947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在工厂参观被一个白人啐了一口,气得姜圣阶要揍他,被人们拦住。……他想起,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听说美国飞机轰炸了他的家乡东北,他又气得把茶杯摔在地上,大吼一声:“我要回国!”好心的朋友劝他:“留下吧!”他说:“不,我不愿寄人篱下!我是中国人,我要保家卫国!”他想起——

人们早已上了飞机,可姜圣阶硬是不走。军管组长急了:“警卫排,紧急集合!”

警卫排列队站着。

军管组长:“姜圣阶同志,周总理命令:人命关天,一分钟也不能耽误!请立即执行!”

姜圣阶用手帕擦去泪水,站起身走向飞机。

军管组长率领警卫排跟在他后边,生怕他要逃跑似的,也像在为他送行。一直等他上了飞机,战士们才向他致军礼告别。

北京。周恩来到医院看望大家。他紧紧握着姜圣阶的手:“听说你无儿无女!”

姜圣阶:“谁说的?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们都是我的儿女!”

周恩来:“好,好。我也跟你一样,无儿无女,可我把天下的孩子,都看做是我的儿女。”

姜圣阶:“总理,放射性污染是有一点,但并不厉害,更不可怕。这些天,各种检查都过了关,还是让我先回工厂吧!”

人们一齐嚷嚷:“让我们回去吧!”“姜总一个人留下,多休息几天。”“氢弹要上天,一天也不能耽搁呀!”

周恩来:“不行!安全第一!没有医生批准,谁也不能走!”

1967年。黑色的“一月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夺权!”“夺权!”狂喊乱叫和大字标语触目惊心。

晚上。粟裕大将,国防口军管小组组长,乘直升机在北京郊区上空“灭火”——哪里闹事,飞往哪里。

于敏,核武器研究所氢弹理论部主任,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整幢大楼黑洞洞的。他站在窗前,只见广场上黑压压一片,两派群众各在一边,严阵以待,一触即发。

粟裕一行从天而降。人们喊着“欢迎亲人解放军”的口号蜂拥而上。

同类推荐
  • 人畜之间

    人畜之间

    动物为了繁殖后代,只对同类有性要求。让它们对人类的“性趣”,是人类培养出来的。不知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许多人一一中国人外国人都有,总觉得人民币的坚挺“挺”得有点悬乎。议论最多的是中国产品的出口受到遏制,数额急剧减少。我亲眼见到的是,因为人民币的坚挺,把大量中国人“挺”出了国门,坚挺着下巴和肚子到东南亚去旅游。
  • 感想与风景

    感想与风景

    所选作品多以奇异的修辞和绚丽的词藻直观地暴露内在的感性,又不乏深度。,极富感染力。精致周到而委婉,《感想与风景》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横光利一的游记随笔集
  •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宝藏,是国学的重要部分,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品读。由雅瑟主编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精选唐宋八大家散文193篇。其中:韩愈39篇,柳宗元35篇,欧阳修32篇,苏洵11篇,曾巩13篇,王安石21篇,苏轼32篇,苏辙10篇。每篇散文均有翔实的注释和精辟的鉴赏,以及后人的点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使读者尽览八大家散文的概貌和精髓。
  • 吹满风的山谷

    吹满风的山谷

    本书是他近两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又向我们吹来一股浓浓军队风情,兵的喜怒哀乐。辛酸荣誉又跃然纸上。,北京实力派作家作品精选丛书。著名军事小说作家衣向东,曾著有《我是一个兵》、《一路兵歌》,而为读者广为熟知
  •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读一篇优美的散丈,优如品一杯好茶,那沁人心脾的芳香令人久久难忘。经典的散文总是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光辉,这光辉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耀着我们人生的旅程。每个人在走向成熟的路上,都应该沐浴这种思想的光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
热门推荐
  • 画地为牢:危险妖孽夫

    画地为牢:危险妖孽夫

    他,一双紫眸摄人心魄,是冷血无情,还是蚀骨深情;他,俊朗妖孽,对她纵容宠溺,却折她羽翼。年幼时,她对他说:“待我长发及腰时,你娶我可好?”他说:“好。”几年之后再相见,他对她说:“你已长发及腰,嫁我可好?”她从容一笑拿起一旁的刀······
  • 异界魔武传说

    异界魔武传说

    中华古武世家的天才,未来家主继承人之一;异界魔武大陆的残疾,被家族抛弃的弃子。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转变,主角要如何去适应?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言行 大影响

    小言行 大影响

    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言行被融入本书的一个个故事中,更加生动深刻。针对不同读者,《小言行大影响》都有富于哲理的经典故事,每个小故事后均画龙点睛地提炼出其深邃的智慧,使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故事的真谛,获得心灵的顿悟,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蟹之谣

    蟹之谣

    小说贴近生活,小说通过老实巴交的农民于旺田养螃蟹的遭遇,真实地表 现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重压之下生活的沧桑、奋争与无奈。揭示了底层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生存的艰辛和苦难,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农民调查”。小说情节曲折、深沉厚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高水平作品
  • 纹苍穹

    纹苍穹

    万物有它的规律,也有它的纹。纹,可以是一切,不仅能纹出力量,更能将苍穹纹出来。林玄,他便是为他关心的人纹,为力量纹,更为自己纹出一片苍穹任他翱翔。
  • 通天主宰

    通天主宰

    乱世之中,生死一线,楚鸣身怀镇天宝塔,胸藏癫狂之心,不服命,不屈运,唯有心中一执念,踏足九重天,碾碎万重仙!破败的大地,楚鸣以血为墨,以臂为笔,刻下两个猩红大字——族禁!天上地下,诸神万界。只能留下我的名字——楚鸣!,大千世界,众圣撕天,天地动荡,群雄乱战
  • 后宫的闲散日子

    后宫的闲散日子

    后宫的日子怎么过?一句话:“想法”很重要!例如她,相貌中上,家世中下,才学中上,人品中下,口才中上,品级中下,综合来说,就是一介“中”字当头,混得高不成低不就的透明小美人。老皇帝不记得她,众嫔妃不在意她,她是既有人伺候,又衣食无忧,闲来没事种种花,逗逗猫,尝尝美食,瞅瞅戏曲,偶而参与一下宫斗,日子过得那是相当悠闲自在。当然,世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面对爱情,稍一畏缩便已是沧海桑田……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中国式创业:中国著名CEO的生存哲学与经营智慧

    中国式创业:中国著名CEO的生存哲学与经营智慧

    中国有中国特色,中国人要讲中国式商道,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所有创业人手头必备的“中国式创业圣经”。本书以经典的中国式管理理论为依据,对各种创业成功案例进行详尽分析,帮你排除创业中的各种困难,手把手教给你中国式创业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