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50

第50章 附篇:唯识三字经(1)

序一

唐大圆先生,著《唯识三字经》嘱予序之。予素未读佛书,年五十,始发读佛之愿。性根太钝,不知佛教之广大,仅慕佛理之圆融。二年来,读相宗书一二种,年齿日增,智慧日减,所谓圆融之佛理,亦万不识一也。大圆先生精深于唯识,为一般根柢浅陋者计,著《唯识三字经》。三字经者,旧时学童入门之书。然则入佛学之门,当由此书始也。予读佛书二年,而不识佛理,正缺少此种入门之书。大圆先生此书,为一般读佛者所需要,尤为予所需要。盖予二年来读佛书之愿,将来或可得门而入。予不识佛理,不敢序大圆先生之书。谨述予之希望,并谢大圆先生之启发也。泾县胡韫玉朴安识。

序二

大圆先生,今世大文学、大哲学而且兼大教育家者也。其为学最博大而圆通。而有所论著,亦方便多门,务使上中下之三根普被焉。近感于国人思想庞杂,无有统绪。或遍计同异,哲已不成为学;妄言臆断,科亦早失其术。因发愿以唯识之学,普摄群机,犹虑法相浩繁,名句艰涩,初学末由。乃仿俗传《三字经》例,作《唯识三字经》八十有五颂。其文甚浅而义乃深入,其义虽广而言能简括。斯真善巧方便,无以复加矣。不独为小学入德之门,亦即为大学通行之路;不独钝根得自卑以登高,虽利根亦可执简以御繁。吾读《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今读此论,亦可作如是观曰:“佛之用,普为贵。唯识之学,斯为美,小大由之。”善读此书,或深解作者之用意者,当亦以予为知言。佛历二九五五年又二月学人愿航序于鄂之佛学院。

序三

甚么叫做“唯识”?就是那世亲菩萨悲悯人们沉迷生死海,没有得出期,特地唤醒世间:万法皆“唯识”所映现,不可执著以为实有,而起贪、嗔、痴、爱。怎么叫做万法皆唯识所映现?因为凡一切物质的现象,与憎爱的情感,都是前尘落谢的影子的缘故。后面把那人们生死来历,举个例子,就会恍然大悟了。贪、嗔、痴、爱,系人们的常情,到底其结果于社会有甚么利害关系呢?因为人们若起了贪、嗔、痴、爱,一定想把一切山河大地、金玉珠宝、美好少女,都取来为我所有。平日与我结下私怨的人,要立时报复,毫不容情,弄得互相争斗,世界都不安宁。自己个人也生出许多烦恼。这是什么缘故呢?皆由人们“我见”太深,叫做“我执”。“我执”到底从何而起呢?皆由人们不知道自己这个血肉的躯壳,还是自然而生的,还是外教说的什么上帝所创造的?世亲菩萨他因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怎么样出生的,却执著瞬息要坏灭的地、水、火、风合成的躯壳妄认做“我”;特地将人们的心,建立“阿赖耶识”,又叫做“第八识”,也就是人们投胎时的“中阴身”。这“中阴身”,是人们身死的时候,最末了脱离死尸一个极灵的东西。这极灵的东西,如六七岁小孩子,在空间游荡,远远看见了一团白光,就向着白光去前进,及到了那白光所在的地方,看看到底是甚么一回事?仔细一看,呵,就是世间男女演那性欲的秘密。这极灵的东西,个个生前都是很好淫的,久成了好淫的种子,这种子的习气,顿时触发,若本体是个男的,最爱这女的淫根;若本体是个女的,极爱这男的淫根。一刹那间,这极灵的东西的爱情,不觉不知跑到所爱的淫根里去,与这淫根里流出那一滴一滴的白精赤血和合,并分揽了空间的地、水、火、风大种参加在里面,便叫做人们的胎。这胎经过七个月乃至十个月的时候,由母亲产道里裂出,“呱呀!”“呱呀!”墮地一声,这就是人们号称生了一个小孩子了。人们既是假借这父精、母血、地、水、火、风、空与这个“识”因缘和合,混称作人,未有不坏的道理。人们若知道这个生死来历,那么仇怨也觉得没有受不过去的地方。什么山河大地、金宝珠玉,以及美好少女,都可看得极空极假了。既然知道一切皆空皆假,那么贪、嗔、痴、爱乃至争斗、报复诸罪恶,一定要减少许多了。人们果真懂得这个“唯识”的道理,减少那些罪恶,那么现在民众的上层压迫,或者可以望到解放,环境的烦恼,一定也可以稍稍消释安闲自在了。但唯识诸论的译笔太高,佛理太深,人们多不甚懂,没有许多受用,我许久就想做篇极浅显的唯识白话,学校里事忙,没有功夫。我的朋友唐大圆先生,是个唯识学学者,做了《唯识三字经》的解释并讲义,要我做篇序子。他这书说得很浅显的。人们试读试读,倘能领略这个道理,破除人们喜欢“执我”及“执我所”的谬见,彻底觉悟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年,何苦造这些罪恶害自己害民众,弄得大家痛苦,那么世界就会太平了。“唯识”的常识,不过就是要人们知道:心是不生灭的;身是将来要死的。知道了这点,执身为我的意见,可以自然消灭。“我执”的意见消灭了,我所有的与我所恨的意见,也自然消灭了。至若深秘的道理,须作“双空观”转识成智,方可做到成佛作祖的田地。这是内证的功夫,让我下次有机会再谈吧。长沙罗杰。

序四

一切佛法,都建立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上,所以不明白唯识学,就无从明白佛学。但是唯识学以离僻处中为标的,一方面高建唯识中道的法幢,一方面摧破外道小乘乃至恶取空的大执,广包众义,总摄大乘,断不是初心晚学所能够批郤导窾。

其次,自从释迦如来在《华严》、《深密》等六部大乘经中,说唯识中道真实了义之后,弥勒慈尊接着说《瑜伽》、《中边》等五部论藏,过后又有无著、世亲、护法、戒贤等论师,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等大德,发扬光大,而且世亲有“千部论师”之称,窥基有“百部疏主”之号,关于唯识的论著,几于汗牛充栋。典籍既如此夥多,名相又非常繁赜,文辞复极其古奥,也断不是初心晚学所能够含英咀华。

又所谓万法唯识的妙理,是先觉圣者定中观察所得,定力有深浅,定境有广狭,因而定中所见有出入,有异同,而出定后所发表的论著,也就不无多少的相违。这种微细的地方,更断不是初心晚学所能够心领神会。

有以上种种的困难,所以唯识学要求有一种明白浅显的论著,做初学入德之门。这本《唯识三字经释论》,便是应运而生的,大圆居士致力唯识多年,深知入门之不易,于是力求唯识学的通俗化。禅定之余,用方便善巧的言辞,著成这本唯识释论,取精用宏,而又深入浅出,可以说得是唯识义海唯一的津梁。大圆完成他的大著之后,叫我做一篇序,我对于唯识学,完全是门外,实在不敢着笔,无如大圆一再要我献丑,情不可却,只好班门弄斧了!戊辰八月黄忏华叙于南京中国佛学会筹备处。

自叙

昔世尊说经,多分是颂,弟子结集,欲明颂意,更作长行,至菩萨造论,如世亲有《唯识三十颂》及《二十颂》,或自造释论,或后人造。后人造者每不解颂主意,论即难定,又或依自识变,见与颂异。颂释意别,饮水分河,如明吹万老人作《佛教三字经》,意在启蒙,本既未善,后人作解,臭味尤别。余今以佛学之高妙在唯识,不可不有善巧方便,开示童蒙,因仿例作《三字经》一书。以经唯佛说,颂通菩萨。又经多是颂,匡谬正俗,当名《三字颂》。颂既即经,应自论释,以免他解纷歧,故颂后付论。顺经论式,亦不失俗益,夫俗教孔子犹言吾从众,无可无不可,或有教无类。至唯识之学,峻极无上,深言自利尚易,若浅言利他,欲有教无类,与无可无不可则难,是唯从众,名善方便矣。吾偶思墨子有经上下,复自作说。韩非内外储,亦别说经,彼皆俗士而乃有此。况吾学佛行菩萨道,不能不从众而随顺众生,故此借《三字经》颂唯识,不可以己。吾又尝俯仰今古,慨然发愿曰:将使唯识之学行于此世,成为常识,则此《三字经》之颂,盖其权奥矣。

按《金刚经》云:“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法不能定说者,以对机不同故。对机亦有时处等种种差别,则此颂之释,亦可随读者讲者不同,而有无量方便。昔人说尧典二字至十万言,俗书随自犹尔,至佛法之方便利他,则繁不厌杂,各有其用。以是义故,今虽自释,仍俟海内外大善知识,见仁见智,随缘讲说,更成释论,或修改本颂,令臻完善,跂予望之矣。大圆释竟复记。

一、唯识三字经

太虚法师鉴定 唐大圆著

人之初性无记非善恶名藏识

一切种皆摄藏万法本善恶详

种发动名现行七转识依止生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味萌

身感触意知法此六识根尘挟

尘为境根能助十八界种各殊

第七识亦意根名末那我执深

第八识阿赖耶能所藏我爱者

八为主各自在号心王能主宰

王相应有心所五十一种类夥

初遍行有五支触作意受想思

次别境亦五类欲胜解念定慧

论善法共十一信为首继惭愧

无贪等三根聚勤轻安不放逸

行蕴舍非舍受及不害无嗔有

根本惑六可辨贪嗔痴慢疑见

随烦恼有二十小中大堪分别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与并

此自类各别起小随十粗猛尔

无惭愧自他辨中随宽遍不善

始掉举昏不信怠放逸失念侵

及散乱不正知染心遍八大随

四不定曰悔眠共寻伺善染兼

唯识言摄心所各四分显量果

能分别名见分如明镜能鉴形

所分别相分起似人影生镜里

相见依名自证若镜体光影映

证自证喻镜背自证依善分配

三与四又互证故能去无穷病

山河大微尘细皆识变如幻戏

人不知执是我与实法道已左

生烦恼及所知二障起佛性迷

真觉者佛菩萨说唯识破我法

识种子遍法界待众缘现行快

种生现名因缘见取相所缘缘

刹那续念生灭平等缘无间隔

此三余缘增上顺或违俱无障

离名种现前取是现量无计度

借众相观其义由比度量乃遂

现比谬量为非此三量能缘依

更有量曰圣言佛亲证俱宜遵

识所缘有三境不仗质名独影

缘兔角本来无随意变影自孤

缘无为或有质彼不生仍非实

带质境亦分二皆仗质真与似

真带质心缘心中间相两头森

似带质心缘色相从见一头得

性境生从实种既实体亦实用

前五识初刹那缘性境俱不差

缘生法依他起如幻现无自体

执实有成遍计所执妄性亦伪

从依他去计执名圆成自性实

依三性立三无相无性遍计虚

由依他生无性胜义无圆成应

此诸佛密意说因执有空对治

或不了复空执救恶取说唯识

唯识学广依他非空有极到家

最胜法说在先大方广佛华严

解深密入楞伽并密严四来华

如来现毗达摩二未译其奈何

彼论藏有十支归一本瑜伽师

首百法略名数释体义五蕴粗

显扬论众义包广大义摄论高

别名数有杂集辩中边能离僻

二十论破邪山建法幢三十闲

庄严论严体义散归观瑜伽别

经共六论十一宗所依显真实

昔无著摄神通请弥勒兜率宫

降中印说五论无著阐世亲应

小入大论千部难兄弟耀千古

护法师释唯识戒贤嗣更尊特

第六传至玄奘输震旦义无上

大弟子有窥基百部疏阐无遗

继惠沼及智周了义灯演秘求

后如理义演集撰义蕴有道邑

皆唐疏一贯承相宗备古未曾

唐以后禅为尚谈直指轻法相

台四教判通别贤首五大始列

既非圆又难习惑彼言共舍弃

研无人典籍堕宋元来成绝学

逊清末法运昌得遗籍自扶桑

海禁开万国通科哲学西渐东

勤分析至极微独斯学当此机

聪慧者境研究观行深果成就

行既广果无边此暂止待后宣

已依三字句 说颂八十五

愿阐唯识义 遍界施法雨

二、唯识三字经释论

唐大圆造并释

问:识是何物,答: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

问:既是心,云何又叫做识呢?答:但就他有认识物的作用言,又特名识。

复次,心的认识就是分别。故佛经上解识字,叫做明了分别,

或简称曰了别。

问:唯识是何意义?答:言唯识者,谓世界上所有的事事物物,都无实体,不过是心识所变现的假相。故识上加唯字者,表示除识以外无一物也。

问:讲唯识有何等利益?答:若世人都知一切事物是自心所变的假相,则但调伏自心,令一切外物都随自心转变,不必更向外面去贪求名利了。

问:这个道理,中国儒书上亦有么?答:唯识的理,儒书上亦称有少分,如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又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又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等说法好像都见得有外境随自心转变的意思,就与唯识相近了。

复次,世人不解一切唯识的道理,所以人人妄向外面贪求,及乎贪求不得,遂起争夺战斗,弄得天下大乱,痛苦不堪。皆可总括一句曰,这都是错用心了。我今谈唯识的好处,亦可简单一句曰,不过是善用心而已。

今世错用了心的,虽不分老少都是。尤其是青年辈,错得很远,不可不速谋救济。又彼青年辈的脑筋很简单,太难了解的书,多不肯读。所以我既用浅语将唯识的道理作了《三字经》,如今又来作这浅释,不由悲心大发的祷祝曰:万望我最可敬爱的青年们,从此且善用心咧。

第一心王

人之初 性无记 非善恶 名藏识

孟子说人的性善,荀子说人的性恶,我以为不是的。何以见得呢?性是有一定的意思,若世人的性一定是善,则世间当无恶人了;一定是恶,世间亦当无善人了。但依唯识的理说,则人初生的时候,其性都是无记,何谓无记呢?谓其性不是善,又不是恶,是无善恶可记别的。这无记的心性,唯识家特为安名,叫做阿赖耶识,译云藏识。

一切种 皆摄藏 万法本 善恶详

云何叫做藏识呢?谓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事物物的种子,都包藏在这识中。俗人叫做事物者,佛经上特安一总名叫做法。因此又可说这藏事物的识,为万法的根本。然当注意的,藏识虽是无记,其中所藏万法的种子,仍有善恶之分。藏识无记,比如一玻璃瓶,其所藏五谷等众多种子,仍可详分好丑。

种发动 名现行 七转识 依止生

识的种子,不过是一种功能,平常深藏不露,无相貌可看见的,要到他发动生果的时候,叫做种子起现行,意谓是这种子现出行为来,乃始有形相可见。譬如某人有贪财的种子,平日总看他不出,及遇到哪里有钱的时候,他就要起身去拿的,于是乎乃知此人的贪种子已发动起现行了。作图如下。

藏识为识的根本,故名本识。以外更有七个识,因其转变无常,特名转识。这等识的种子,都止住在藏识内,故其起现行时,亦即依藏识而发生。今作一喻,藏识如旅店,前七转识如旅客,当知旅客都各有父母所生,亦即前七识及诸法,皆有自己的种子,藏在本识内,有时能从藏识中起现行。

眼见色 耳闻声 鼻嗅香 舌味萌

云何叫做七个转识呢?一者,眼根对色尘时,挟生一种能见的作用,叫做眼识。二者,耳根对声尘时,挟生能闻的耳识。三者,鼻根对香尘时,挟生能嗅的鼻识。四者,舌根对味尘时,挟生能尝的舌识。五者,身根对触尘时,挟生能感的身识。

身感触 意知法 此六识 根尘挟

六者,意根对法尘时,挟生能知的意识。以色等六尘在外,对在内的眼等六根,于其中间挟生六识,故偈云根尘挟也。

尘为境 根能助 十八界 种各殊

色、声、香、味、触、法等六,是微尘所成,名叫六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各各所缘的境,至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本不是直接能生六识的,不过有资助六识起现行的功能,则名曰六根。这外六尘、内六根,合中间所发生的六识,统名曰十八界。界就是种子,异名,故知十八界各有不同的种子。

第七识 亦意根 名末那 我执深

同类推荐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热门推荐
  • 流星蝴蝶谷

    流星蝴蝶谷

    传闻流星蝴蝶谷的主人是四个女人,是四个绝艳又心狠手辣的女人。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却因同是天涯受伤人而聚首,每一个女人都背负着一段放不下的深情,他们狠毒,但同时他们又是那么凄美……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2》作者中肯地评述了汉元帝、成帝、哀帝时期后宫中的名女人,文风诙谐而不失客观,引用史料令人信服,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反思颇具厚重感,作品可读性很强,堪称“草根式论史”的又一力作。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2》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女人四十取舍之道大全集(超值金版)

    女人四十取舍之道大全集(超值金版)

    《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的人生基本已成定局,因此,40岁女人应该顺应自己的人生轨迹,懂得取舍之道,让自己在人生的后半程走的更加从容和顺畅。40岁,女人必须要面对现实,这是生命中的分水岭,在这里青春一去不复返,精力衰了,容颜老了,感情淡了,责任重了,前途远了。看看以前,感觉自己的所得是如此之少,想想以后,让自己迷惘的事又是如此之多。但无可否认的是,40岁之后的路依然漫长,40岁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从这个点开始,你必须对你未来的人生负责,灵活取舍,该选择的不要错过,该放弃的不要紧握,该留住的留住,该改变的改变,这样你才能获得一种与年龄相称的坦然和从容。
  • 神道丹尊

    神道丹尊

    绝世强者、一代丹帝凌寒为追求成神之路而殒落,万年后携《不灭天经》重生于同名少年,从此风云涌动,与当世无数天才争锋,重启传奇之路,万古诸天我最强!普通群:273857096。VIP群(只限付费读者):539195580
  • 西桐情事

    西桐情事

    在日光迟缓而雍容的冬日里,桐河路的悠闲与安详是西桐最淋漓尽致的浪漫。沿河的步行街畔有白墙黛瓦的江南小院,样式精巧的路灯伴着枝叶斑驳的梧桐树,粉嫩的梅花在岸边开得肆无忌惮,连呼吸都能闻到那柔软的馨香。在日光迟缓而雍容的冬日里,桐河路的悠闲与安详是西桐最淋漓尽致的浪漫。沿河的步行街畔有白墙黛瓦的江南小院,样式精巧的路灯伴着枝叶斑驳的梧桐树,粉嫩的梅花在岸边开得肆无忌惮,连呼吸都能闻到那柔软的馨香。王子扬就是在这年空气微凉的冬夜里,在月光柔和的桐河路上,在那个叫作“玉楼春”的画廊里,初遇了穿着灰太狼棉拖鞋安静地作画的章慎择。这样热和的画面呵,该是每一个淡然如菊的女孩的梦境吧?她不自觉地就与他越走越近了。而他待她也尤其地温顺细致。他同她一道走过漫长的街讲似乎无尽的话,给她送往自己亲手炖的汤,救她于最尴尬的境地,也在最黑暗的夜里递给她一双最热和的手。她在他的陪伴下,渐渐丢弃那些自以为是的理智,也放手那些一厢情愿的感情。所有那些由不甘而衍生的爱怨,都随风而去吧。在西桐,唯有爱,才值得珍惜。
  •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难民命如草芥,当务之急生存才是第一要事!张沁儿出手救人,每日都有人不断的和这个不算美好的世界挥手说拜拜,且看沁儿如何在乱世中带领一家老小奔小康!再醒来时,宅斗?极品亲戚?别乐了,她已是一个瘦如纸片的八岁小儿,并且还是千万难民中的一员!我们的目标是——奔小康,却将自己的小命救没了,做地主!&quot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遥远的北方

    遥远的北方

    作者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情感历程,生动贴切地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和多舛的命运。,以波澜壮阔的构思和传神娴熟的笔触,以研制填补我国空白的尖端产品为背景,描绘了年轻的技术人员之间的感情纠葛,这是一部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文革”前夕工业战线生活的小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袁天罡与推背图

    袁天罡与推背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袁天罡略传;袁天罡墓地之说;袁天罡与李淳风;袁天罡叔父袁守诚;初出茅庐;拜师孙思邈;给武则天算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