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04

第4章 唯识学的产生及其史略(2)

无著(梵文Asaga),音译为阿僧伽。生于公元四五世纪,可确认为大乘瑜伽行学派创始人之一。又称无障碍,北印度犍驮逻国普鲁夏普拉(梵文PurusaPura布路沙布逻)人。依《婆薮盘豆法师传》,父名尸迦(梵文Kaus'ika),为国师婆罗门。有兄弟三人,无著居长,皆称婆薮盘点(梵文Vasubandhu)。无著乃“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之菩萨,初于小乘化地部出家。因系大乘根性,故于所学多不满意;因思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时东毗提诃(梵文videha)有宾头罗(梵文pindola)前来为说小乘空观;师初闻悟入,然对此犹不满意,后在中印度阿逾陀国,乃以神通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大乘空观,归来如是思惟,遂达大乘空观。后又数往兜率天学《瑜伽师地论》等大乘之深义,并集众宣说,人皆不信,于是乃请弥勒降于下界,经四月夜,为众讲说《十七地论》。当时虽无著与众人同闻,唯无著得近弥勒,余皆遥闻;昼间无著更为余人讲解弥勒菩萨所说,由是大乘瑜伽之法门传至四方。无著致力于法相大乘之宣传,又撰论疏释诸大乘经。其弟世亲菩萨本习小乘,后依其劝遂归大乘,竭力弘举大乘瑜伽教义。无著晚年尝游化于中印度萨弥国,先世亲菩萨示寂二十五年,享高寿百岁以上,他著有《金刚般若论》、《顺中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颂》、《六门教授习定论颂》等。

世亲(梵文Vasubandhu),音译婆薮盘豆,意译作世亲,亦译天亲。真谛法师译的《婆薮盘豆法师传》说:“婆薮译为天,盘豆译为亲。”所以中国古代许多译经师,均将“婆薮盘豆”译为“天亲”。其实,真谛的这一翻译是不准确的。考婆薮盘豆一名,原为印度一位天的名字,此一神祇,为印度人(特别是西北印度一带的人)非常敬信,人们所有之事,都以祈祷此一天神为决断,所以其意义是为世人亲近敬信之义,故名“世亲”。世亲父母因祈祷世亲神而生世亲,于是将世亲命名为婆薮盘豆。

世亲系无著菩萨之弟,初于说一切有部出家,由于聪慧颖悟,博闻强记,达学研机,不久便将犍驮罗一带的有部法义全部通达,成为一位典型的有部学者。但他并不以此自满,旋又继续研究经部法义,作取舍抉择的宗本。其时有部的正统思想在印度西北的迦湿弥罗,由世友(梵文Vasumitra)领导结集的《婆沙三藏》,也保存在那里,严禁外传,所以当时迦湿弥罗成为各方学者仰慕的地方。世亲为了探讨《婆沙》法义,想尽种种方法,混进迦湿弥罗,归投悟入(梵文Skandhila)论师门下,钻研《婆沙三藏》,历数年始去。

世亲离开迦湿弥罗回到犍驮罗后,他对迦湿弥罗所保存的《婆沙》法义,早已熟记在心,了若指掌。但世亲是一个“理长为宗”的自由思想主义者,虽然在一切有部出家,为有部之学者,但他的思想并不偏局在有部一系里,所以他著《俱舍论》时,常常以经部的思想来批评有部,发挥他独自的思想见解。后来《俱舍论》传到迦湿弥罗,使迦湿弥罗的有部学者感到无比惊惧。其时迦湿弥罗著名的学者众贤(梵文Samghabhadna)论师,为了维护有部的正统思想,特悉心研究《俱舍论》,经十二年写成八十万言的《俱舍雹论》,“言深致远,穷幽洞微”,对世亲的《俱舍论》作彻底详细的批驳,并率领他的“三四俊彦”弟子,自迦湿弥罗出发,要与世亲当面辩论有部法义,以便一决长短。世亲当时正在北印度磔迦国(梵文Jakka)的奢羯罗(梵文Sagala)城,他听到众贤要来跟他辩论,就带着他的弟子到中印度去了。世亲避见众贤,并不是他的理论短缺,如《大唐西域记》所说:“吾今远游,非避此子,顾此国中,无复鉴达,众贤后进也,诡辩若流,我衰耄矣,莫能持论,欲以一言,颓其异执,引至中印度,对诸髦彦,察乎真伪,详乎得失。”世亲菩萨的用意,因为北印度一带没有饱学硕德的人能够评判他们的是非曲直,所以要将众贤引到中印度去辩论,以便在那里请到髦彦之士主持评判他们的真伪得失,而要以一言破众贤的异执。

众贤论师到了磔迦国未能见到世亲,此时亦深有所悟,特地写了一封信致世亲说:“如来灭后,弟子部执,传其宗学,各擅专门,党同道,疾异部,愚以寡昧,猥承传习。览所制《阿毗达磨俱舍论》,破《婆沙》师大义,辄不量力,沉究弥年,作为此论,扶正宗学;智小谋大;死期将至。菩萨宣畅微言,抑扬至理,不毁所执,得存遗文,斯为幸矣,死何悔哉!”同时,众贤告诫他的弟子们说:“吾诚后学,轻陵先达,命也如何,当从斯没。汝持是书,及所制论,谢彼菩萨,代我悔过。”从众贤致世亲的信,以及他最后告诫弟子的两段文字里,可以知道众贤抵达磔迦国后,对其所著的《俱舍雹论》已经察觉理有不足而深有所悔了。世亲菩萨读完众贤来信之后,沉思良久,并感慨地对自己的弟子们说:“众贤论师,聪敏后进,理虽不足,词乃有余,我今欲破众贤之论,若指诸掌。顾以垂终之记,重其知难之词,苟缘大义,存其宿志。况乎此论,发明我宗,遂改题为《正顺理论》。”由此可见世亲菩萨的为人是如何的深厚含蓄了。

关于世亲菩萨舍小归大的传说是他初抨击大乘佛教,谓大乘佛教非佛所说。后其兄派遣一人到世亲那里说:“你的兄长病重,想见你一面。快去!”于是世亲随来人一道,往见无著菩萨。无著对世亲说:“因为你不信大乘,并且常常毁谤大乘,以此恶业,必定永远沉沦于恶道之中,我正为你的生命不能保全,感到忧愁苦恼而生病。”事实上是世亲抵达中印度后,不免生起思亲之情,那时他的兄长无著论师正在阿逾陀(梵文Ayopdhya)国弘扬佛法,因此他便到阿逾陀探望无著菩萨。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听到无著的弟子(亦有说是无著有意安排的)在窗外读诵《十地经》,其文词法义,为他闻所未闻,不禁使他欢欣雀跃,喜极而泪,“感悟追悔”,因而接受无著的化导,舍小乘转学大乘了。由于世亲菩萨睿智聪慧,博学多闻,才神俊朗,无以俦匹,听无著方便开示大乘之理,转而信奉,弘扬大乘要义。他在修学弘扬大乘佛法期间,广造诸论以释大乘经典,其论著与注释之典籍甚多,据传有大乘论五百部,合以前所造之小乘论五百部,共为一千部,时人称之为“千部论主”。世亲菩萨对大乘唯识学的贡献,真是功勋彪炳,为印度佛教史所罕见。其重要著作有《俱舍论》三十卷、《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十地经论》十二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广百论》、《菩提心论》、《唯识三十论颂》、《百法明门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等四十多种。

但据现代学者的考证,著《俱舍论》之世亲与无著之弟世亲,为同名二人,前者为说一切有部之论师(称“新世亲”),后者为瑜伽行学派之论师(称“古世亲”)。将二人混同之原因,系因真谛法师所译《婆薮盘豆法师传》之记载,该书以两人为一人,其中间部分主要为新世亲之资料,前后部分则为古世亲之资料。无著之弟其年代应在公元320—380年顷,新世亲之出生地不详,曾以佛陀蜜多罗为师,属于有部,然又倾向经部;据传说,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罗袟底也(梵文Bālāditya)礼遇。其年代约在公元400—480年间。《俱舍论》、《七十真实论》等书均为新世亲所著。记此以供读者参考。

(第三节) 师子觉与陈那

师子觉(梵文Buddhasimha),音译佛陀僧诃。据《婆薮盘豆法师传》说,世亲有三兄弟,上有一兄,名阿僧伽(即无著);下有一弟,名比邻持跋婆。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卷四,亦作如此记载。所不同的,念常对世亲之弟译音与真谛稍有出入,如《佛祖历代通载》云:“幼曰比邻持弗婆提,此云师子觉,造《集论释》,大有研寻。”真谛译的“比邻持跋婆”,念常译成为“比邻持弗婆提”,这也许是梵文原音的拼音上彼此略有出入而已。这是世亲兄弟三人的历史记载。但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阿逾陀国条》却说:“无著菩萨,犍驮罗国人也……其弟世亲菩萨,于说一切有部出家……无著弟子,佛陀僧诃(唐言师子觉)者,密行莫测,高有才闻。”这显然是说无著、世亲只有兄弟二人,所谓师子觉,并非其“弟”。征诸西藏的历史文献,也只有无著、世亲二人的历史,关于所谓“此邻持跋婆”或“比邻持弗婆提”的记载,一点资料也没有,这是值得注意的。师子觉的梵语原音为佛陀僧诃,而不是比邻持跋婆或比邻持弗婆提。

师子觉应该是无著的门人,通达密行,以高人闻名于世。他从无著修学,又为无著注释《阿毗达磨集论》而出名,玄奘所译之《阿毗达磨杂集论》,乃糅合无著之《阿毗达磨集论》及师子觉之释者,为十支论之一。书中常常将他与世亲并举,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载:师子觉与无著、世亲等尝互谓:“凡修行业,原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其后师子觉先舍命,然三年未见其报。后世亲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所报。时诸异学皆讥之,以为师子觉、世亲流转恶趣,故无灵鉴。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有一天人乘虚而降,告无著曰:“从此舍寿内,往睹史多天(兜率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旋绕才周,即来报命。”又告无著:“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著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故推知师子觉学解深奥,为一德学俱高的大论师,然未享高龄。

陈那(梵文Dignāga,Dinnāga),称为域龙、大域龙、方象。一说为南印度香至国人,属婆罗门种性。初习外道教旨,又入小乘犊子部;后师事世亲菩萨,研究大小乘佛教;曾自一阿阇梨受明咒,深得密法;至乌荼国(梵文Odivis'a)修习禅定。能言善道,折服诸多外道,因与尼夜耶学派辩论而著称于世,于那烂陀寺讲说《俱舍论》、唯识、因明学说。后受文殊菩萨之劝诫,撰述《集量论》。未久,历游南印度降伏外道诸论师,复兴已荒废之道场,常行十二头陀行,示寂于于乌荼国森林中之洞窟。另一说以其为南印度案达罗国人,受国王供养,证阿罗汉果,依文殊菩萨之启示,遂起兼济之志。

世亲菩萨所处的时代恰是印度笈多王朝最兴隆的时期,不但一般的文化极为发达,佛教也走上兴旺的红运,与此并行,对教理的研究,几已达到了最精密的领域。尤其是在世亲的门下,出现了很多的人才,形成了瑜伽行学派,而从中更出了不同系统的学派。世亲示寂后,瑜伽行学派最低已分为三大系:第一系由陈那(约400—480)开设,传于无性(约450—530)——护法(530—631)——戒贤(529—646)——玄奘(600—664),玄奘之后,更传于窥基(632—682),而成我国之法相唯识宗。第二系是由德慧(约420—500)开设,传于安慧(470—550)——真谛(499—569)的。真谛把其中的一部分思想传入我国,而形成摄论宗,盛极一时,后来乏人继承,只昙花一现而终了。第三系是由难陀(约450—530)开设,传于胜军(530—645)的。这一系真谛、玄奘也都有所传习,但未成立独立的系统,所以至今只有其踪影而已。

近代唯识学被誉为佛学的组织学或心理学,因明学被誉为辩是论非论理学(逻辑、理则)或辩证法,因是博得广大学者们称赞不绝。然而,这因明与唯识的大功臣,当是世亲菩萨的这位高足——陈那论师。陈那一系在三大系的最初,从无性的《摄大乘论释》多引用陈那的著述为其典据就可以证明。后来护法虽有依无性的《摄大乘论释》,但终究未脱离陈那的著述与三分说的范围。关于这一点,欧巴弥多(Dbenmiller)博士说:“在西藏所据的唯识派,有从圣教的唯识派和从正理的唯识派二种。前者属于古派,为无著世亲的系统;后者是新派,为陈那的系统。”

陈那是唯识学的大功臣;在因明学方面的地位,也是无人能与匹敌的。他的因明学说,被称为新因明,传说是改革旧因明的。新因明的中心基础,陈那立九句因,明示同品异品的论理关系后,建立因三相说大成——组织新因明的,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所以对于旧因明的比论的论识,使其成为演绎的论证,变古因明之归纳为演绎,而一变其论理的性质,这不是一种普通的改革,而是一种大革命。从此以后,在印度不管任何的学派,凡是研究论理学的,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陈那的影响。就是以论理学自命为专家的学者,也都背弃古因明,而采用新因明的原理。陈那造成印度论理学划时代之新里程,被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或新因明之祖。由此可见,陈那的功绩确是千古不朽。

陈那在认识论方面,就心、心所而立见分、相分、自证分,称为三分家,昔来与安慧之一分、难陀之二分、护法之四分说并称,是属于从正理的唯识派,因为他对唯识说的考究以及论述,很会应用正理的论证法而得此名的。不然,就是把正理视为一种方法之后,复更深一层地究其根源,能以佛智为其智而解释唯识。他的从正理的学说,以无性为媒介,得护法的宣扬,再由戒贤传于玄奘,后得窥基大师集大成而成为法相唯识宗流传至今。今日,法相唯识学在佛学上有着崇高的地位,陈那的学说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关于陈那的著作,虽然有相当可观的数量,但其主要的著作是《集量论》,其梵文本已经失传,而藏译本仍然存在。我国净义于公元711年曾从梵文译出了《集量论》四卷,可惜译出后不久,仅仅二十年间就散佚了,所以《开元录》作为失译本。藏译本的《集量论》,有单颂与颂文、释文连在一起的二种,这也许是分两次译出的原故。传说注释是陈那亲自著作的,他于最初造颂后,更著述了《因明正理门论》,然后再作颂释。我国近代有人抄译《集量论》的要点,署名《集量论略抄》;日本也传入了藏本的一部分,并广加研究,可惜未有完译本的研究报告。《集量论》中的“现量论”是值得注意的,这里面有唯识学上的重要三分说,若根据《集量论略抄》的研究,大略好像只是重视因明了。在《成唯识论》中曾这样说:“能量所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即要有证分为证者,是量果也……若无自证分,即见分不能自忆故知须立三分。”陈那对于因明学的论述很多,作有《观所缘缘论》、《因明正理门论》等。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热门推荐
  • 说人物谁是人物:脍炙水浒人物

    说人物谁是人物:脍炙水浒人物

    何处不江湖,随处皆梁山,山不高,名却大。有逼着去的,有裹挟去的,有去发财的,有曲线做官的,有龙有蛇,有猪有狗――最后,人去了,山还在。
  • 端上餐桌的中药

    端上餐桌的中药

    《端上餐桌的中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言,主要介绍食物中药的发展史、如何运用简单方法鉴别食物中药的真伪优劣、现代研究所阐明的食物中药中的营养和活性物质及如何应用和保存食物中药;第二部分根据食物中药的来源和食用部位分为六大类,共介绍78种食物中药。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这本书阐明了纸上谈兵的人从来都不会成为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除了像华盛顿那样的伟人,世上还有许多像克罗伊斯王那样的人,庸庸碌碌地了结此生。
  • 凤逆凰歌倾天下

    凤逆凰歌倾天下

    她是驭兽一流的特工Win王,特工界无坚不摧的神话。穿越异世,她是父母双亡相国夫人的侄女,更是举国皆知,受尽白眼欺凌的废物傻子。当她双眸再次睁开,强大的灵魂注定不会再平凡,肚子里还有可爱强悍的宝宝做后盾。乖巧可爱是她的伪装,腹黑冷酷才是她的本性,坑蒙拐骗偷是她的小手段,驭兽幻术是她的拿手活。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她要强大的活下去,成为这个世界的规则,为了成功她可以不择手段,阴谋阳谋并用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

    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聪慧倜傥,在历次运动中,年轻无嗣的继母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张艺谋最新电影《归来》原著小说】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直至被判为无期。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会讨女人喜欢。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父亲去世后,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 吾家小妻初养成

    吾家小妻初养成

    她因旅途中的一次意外,灵魂穿越到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身上。成为继父偿还赌债的物品,一纸契约,从此她和他形影不离。第一次跟他回侯府,她的身份便尴尬的要命。说是随身的侍婢吧,偏生他要她代他去那一群女眷之中挨个儿的敬酒。被一群自以为是的乌鸦聒噪不堪,她一怒之下将一杯酒泼到了侯爷夫人的脸上……第二次跟他回侯府,她是他新收的义女。之前那些小姐们都成了她的姑姑,一个个居然以长辈的身份过来吹毛求疵?怒极攻心之时,她终于还击,把两个大小姐给批得体无完肤……第三次回侯府,她转身化成他的未婚妻。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腹黑男女,狭路相逢。鸡飞狗跳,争上扑下……嗯,这是一个腹黑小丫头装傻卖萌耍机灵扑倒腹黑男的故事。扑倒之后呢……自然是伉俪比肩,腹黑加腹黑,整垮邪恶势力,挫败势力小人。神马出轨嫡母,神马邪恶奸夫,神马嫡出公子小姐,遇到两两腹黑,也只是浮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