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36

第36章 唯识义(5)

所谓界系之“界”,就是三界九地,指欲界,五趣地;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都是有漏界的分类。“系”,系缚,系属义。被哪一界地烦恼所系缚而属于哪一界地。换言之,就是有漏诸法界系的法,不是无漏诸法非系的法。关于哪些有漏的法,分别属于哪一界地者,所以名“界系分别”。但初能变和第三能变不另立此门,因为第三能变能具三性,不一定属于哪一界地,所以不另立一门;至于初能变不特别立一门者,因果相中,异熟果正显这界地,就是第八识为三界五趣总报的果体,系属于受生界的东西。

随所生所系,正为末那识的界系。所生,第八识所受生的处所,这识现行(现行,唯所生所系之一地现起;种子,则遍通于三界),必随着趣生体的第八识受生之处,所以界系全同八识。例如,第八识生在欲界地,此识也就随着系缚于欲界地;乃至第八识受生在有顶地,此识也随属于有顶地。此识恒缘自地第八识为我而恒起我执,故系属于第八识,为第八识所生地的烦恼所系缚。

八、起灭分位门

第七识降伏断灭烦恼的位次,共有三位:一是阿罗汉位,二是无定位,三是出世道位。

出世道者,是指无漏智。世间名有漏,出世间名无漏;道,就是观智,正指根本智和后得的无漏智现行时。此识烦恼任运微细,任何有漏智不能伏灭;唯三乘无漏圣道的观智,才能伏灭。就是把“生我执”反于“生空智”;“法我执”反于“法空智”。生空的根本、后得二智现行时,生执伏灭;法空的二智现前时,伏灭法执。伏灭生执,二乘在见道以上,顿悟菩萨初地以上,渐悟菩萨在回心以后的生空无漏位。伏灭法执,是顿悟渐悟菩萨初地以上的法空无漏位。但有法执的时候,不必定有生执,有生执时,必定有法执。因先迷体而后迷用,生执必依法执而起。二空智则反此,有生空智,不必带有法空智;但法空智必定带有生空智;就是了体,必不会迷于用。

灭定者,是灭尽定,或名灭受想定。圣者厌劳虑粗动之识,依于止息想的作意,入于无心定。此定是生空智或法空智的等流果,最寂静的无漏定,所以不是染污的末那识。

以上两位单是伏灭了染污末那的现行,是此识暂时伏灭位。

阿罗汉是三乘无学果,是此识永灭的位。末那识的烦恼是俱生烦恼,非见道所能断;然是染污的烦恼,不是非所断,是应断的法。

又有依其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

1.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

2.法我见相应位,为未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

3.平等智相应位,乃起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

三位之中,前二位属于有漏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以上大约以八段十门明二能变末那识的体义。然在《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所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1)《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2)《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1)不共无证明,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2)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3)意名证,末那识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4)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5)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6)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善等,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第五节) 第三能变

第三能变即了境能变,全称为了别境能变,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此六识具有明白了别显著之对象(如色、声等)之作用,故称了别境能变。第七、第八识则无显著对象之作用。唯佛之前六识对于如“真如”般之对象(细境)亦能加以了别。解释这第三能变,有七段九义。

一、能变差别门

前六识为何有六种差别呢?是不共所依之根,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差别;所缘之境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差别;依根缘境的能依能缘之识体,也有六种上差别。故六识的得名,有随根得名和随境得名两种:

1.随根得名:随所依之根,立能依识之名。就是随所依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眼是照了义,耳是能闻义,鼻是能嗅义,舌是能尝义,身是积聚依止义,这是肉体有形器官;依于这五根而起作用心性的前五识,便予以眼识乃至身识的名称。意,是第七识,若说不共所依而起的识,那就是第六识,所以予以意识之名。随所依而立名,有依、发、属、助、如五义:(1)依义者,依根处所,识依而住故,和用根之力以缘境故。如第六识之根虽无形,但识也住在这无形根中,用以缘境。(2)发义者,识是根所发。例如根变异的时候,末那识之作用或明或昧,近视眼的人,因变异故,识用暗昧也。即如第六识之根来讲,第七识在有漏时,第六识相缚不得解脱,第七识无漏时,第六识也必定无漏。(3)属义者,识的种子,恒属于根的种子。根是异于外境,恒相续故,是以识能随逐于根;因随逐故,得随根发也。(4)助义者,以识须合于根,而有领受之处,因此识有损益时,根也有损益。例如眼识见太阳的时候,则损于眼根;第六识成无漏时,第七识也将有损坏而无漏也。(5)如义者,是识如于根的意思。如眼根等是有情数,故眼识等也变成为有情数也。六七两识也是如此,第六识亦如第七识,只是内法所摄。有以上五种意义之故,随所依的根而立此识名。然而,前五识虽也依意根,因不是不共依,故不名为意识,而且第七、八两识虽也为其所依,因是相续之识,故是当体立名;第六识是间断识故,如前五识随所依的根而立识名。

2.随境得名:随所缘的境界而立能缘的识名。所缘之境,即是色、香、声、味、触、法六境;色是可见义,乃至法是执持义。这个被了别的名境,对于此境,生起了别作用的心性,因为各别不同,故亦名为色识乃至法识。

以上虽有二种的得名,以随根得名通于自在位(所谓自在者,若至第八地菩萨以上之位,即可以五根互用;依着五识的自根,遍缘五境。例如眼识依着眼根,不但独缘色境,其余的四境亦是缘的),随境得名还不能通于自在位(若随所缘立名,则有色识乃至身识的五种区别),故诸论多因其通一切位而具义,从随根得名而为眼识乃至意识。

六识中,前五识依次依五根为所依,以五境为所缘,俱依色根,同缘色境,且皆缘现在,现量境,皆有间断。这五方面前五识相同,总称“前五识”。第六意识遍缘一切有为无为诸法,思惟了别,有四种差别,即:明了意识、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

二、自性行相门

所谓“自性”者,于识体四分中,正当于自证分;所谓“行相”者,即是能缘作用的见分。因体用相异,故分为二门;但以义相近,文合一段,而《唯识三十颂》云:“了境为性相。”

所谓“了境为性”,是显这个识的自性;所谓“了境为相”,是说这个识的行相。“了境”是了别粗显之境的意思,此六识依六根而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各自粗相显著的境界。这个以境为自性,同时也是行相。其实,了境是识体的作用;至于见分行相,虽不可说了为境性,但因识体是无形的东西,难以指示。当有了境作用时,即可显示这个识体,故说为“了境为性”;了别那粗境的粗了别,是六个识体的作用,则名“了境为相”了。而这“了境为相”,亦兼显此六种识的别名;即是特将此六种予以识名,故此即有粗境了别的意义。

三、三性分别门

六识通善、恶、无记三性。因为六识皆可起善念、恶念及不善不恶之念,若与信等善心所相应,发善心,行善事,即善性摄;若与贪、嗔、痴烦恼心所相应,作恶多端,即恶性摄;若与遍行、别境,不相应行法相应,则是无记性摄。其中第六意识是作意分之识,故自成三性。前五识是任运生起之识,其成善成染,必须由第六识的引导,而成善恶无记,所以前六识皆通三性。然而,六识的三性,是同时并起呢?还是各别而起呢?这在《成唯识论》中,有俱起、不俱起的两说:

1.三性不俱转说:因前五识不是一刹那俱生,三性如何可以同时而起?六个识同缘外境,不同的三性,如何可以同时并起?而且,若是五识的三性同时而转,则意识也应该同时转三性,为什么呢?以五识若是由善变染的时候,必定由于意识的引导;于同一识中,同时有善、不善的两种不同之性并起,岂是正理!故六识不能异性俱时而起。然而,《瑜伽师地论》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性俱起”,是就多念而说的。

2.三性俱转说:以五识是多刹那相续,又是俱生,故三性可以俱转。凡心缘境,而多刹那相续的时候,须经过五位的次序,这就是所谓的“五心”。五心是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五种。率尔具名“率尔堕心”,若所缘之境现前的时候,能缘之心,即率尔堕入所缘的境中。于缘境的初刹那,对于此缘之境为欲知道是何境界,乃生起希望寻求之心,这叫做“寻求心”。对于寻求的境界知道之后,即能决定了解,这就叫做“决定心”。能决定了解对于所缘的境之后,对于怨亲违顺等境界生起染污(不善、有覆)清净之心,这个即叫“染净心”。此染净心相续的时候,即叫等流心(关于五心的意义,可参阅《大乘法苑义林章》)。而前五识的染净,必定由于意识的引导(故意识的染净心虽是一刹那,而五识的染净心是多刹那)。

四、相应门

具时、依、缘、事的四义,即是此识的相应。此门所明,仍是分析心所法,而心所中之“受”有别的意义,要有特别辨明的必要,故开受为一门,故有的学者列有“三受俱起门”。与六识恒转的心所共有五十一位,分为六位;若就体分别而言,前五识与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及根本烦恼之贪嗔痴三者、八个大随烦恼、二个中随烦恼,共三十四个心所相应;而第六识,则与一切心所相应。

此六识转变生起而有间断,苦、乐、舍三受互起故,因此三受皆相应。于顺境起乐受,于违情境起苦受,于中之容境生舍受,故《唯识三十颂》云:“皆三受相应。”但三受与六识的相应,有俱转不俱转义,这与三性的俱转不俱转是同出一辙的。

1.三受不俱转义:前六识是同缘外境的,既是同缘外境,则相违的三受不能并起;而且五俱意识与五识所缘是同,五识若是三受俱转,则同缘的意识,有三受俱转之失。故三受不能俱转。

2.三受俱转义:如前所述,六识可以领纳顺境违境及中容境,所以三受可以俱时转起。第六识不是定和五识相同,若只偏注于顺违的一境时,即起苦乐之受;若不偏注于一境时,则和舍受相应。所以《瑜伽师地论》说:“藏识一时,与诸识相应,三受俱起。”

五、所依门

心心所的生起,必定以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的三种为所依。前六识的生起,皆以第八识为根本所依止。在这三依里,说因缘依及增上缘依中之共依,即以种子的赖耶为亲因缘而始有前六识的现行;换言之,就是由第八识中的生果的功能,即各自的种子而生起前六识,是六识的因缘依,前五识以五根为不共依。五根若受现行的第八识执受着,则前五识可以说是以现行的第八识为所依,这个根本依的意思,即是共依。第六识也以第七识为所依,第七识若以现行的第八识为不共依,则第六识可以说以第八识为根本共依。这个增上依,即是俱有依之意。

六、俱不俱转门

俱,即俱时转;不俱,即不俱时转。即是论说第三能变的六识现行的时候,这六个识是互相同时并起,或是不并起的义门。在《唯识三十论疏》卷七中说到六识俱转门,虽然是说六识,但实际上这一门只说前五识。盖第六识,无论于前五识起多或是一的地方,必定与其俱转,故没有特论的必要了。若至第七段起灭分位门,唯就第六识的起灭来说明,前五识的起灭就不说了。这前五识的俱转不俱转,则起灭自明,故第六、第七的两段,通说六识的俱转不俱转,亦可以说是共明六识的起灭。

前五识的现起,必须依靠内外多缘方得生起。内缘即第八识中所具有的五识的种子,此种子是五识生起的亲因缘。外缘即:(1)空,空隙距离。(2)明,有光明。(3)根,新依根。(4)境,即新缘境。(5)作意,心要警觉注意。(6)根本依,即现行第八识。(7)染净依,即第七识。(8)分别依,即第六识。(9)种子依,即第八识的种子。故前五识待多缘后,方得现起,所以有生缘的具足与不具。为便于学者熟习牢记,故有《八识缘颂》云:

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

鼻舌身三七,后三五四三;

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

又有《九缘颂》如下:

根境空光明,作意分别依;

染净根本依,最后种子依。

每个识照它的缘而生,不可缺一,有缘具足而生,否则不生。如波涛一样,依风缘而起。故《唯识三十颂》云: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七、起灭分位门

起即转变生起,灭即不生起。前五识的具缘不具缘即是起灭的分位。

《唯识三十颂》云:“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意识,指的是第六意识,乃是对于五识随缘现而说的。前五识是因:(1)寻伺不相应,故不能思虑;(2)由于他缘所引此识始能生起,自己是不能生的;(3)唯外门转,即对外界时方可生起,故生起的时候,必须凭借多缘;因多缘故,所以具缘很难,以是现行的时候少,不现行的时候多。但是,第六意识则不然:(1)因寻伺相应,故自己可以思虑;(2)不由他引而自己可以生起;(3)内外门转,即对外界的五境,也可以缘;对于内界的心法理性等,也可以缘;故借缘因之也减少。因借缘减少,而具缘亦易,六识因此恒时现行,故对前五位说为“常现起”。六识虽说常现起,但遇违缘的时候,则不能生起,故有间断,这即是无心的五位。违缘即: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极睡眠、极闷绝,因这五无心位,故意识不得现起。除五位外,一切时意识常现起。因为此识有间断,所以与恒时转的七、八两识不同。

无想天,是色界第四禅的广果天中最胜依处,若生到此天,在五百大劫中,于行住坐卧之间,不起心法。外道即计此谓是真的涅槃。这是因为外道遍计,以想心所为生死之因,故厌离此心所;因欲出离想故,乃修无想定而生无想天。其实乃是“不恒行”心灭,并非涅槃。即前六识的心心所,虽然都灭掉,而在加行位中,独厌离想心,故叫无想天,或叫做无想事、无想果。在无想天中,第八识及染污第七识,虽是相续生起;但第六意识只是初生与退没的二时有,于中间五百大劫中,前六识是不生起的,感此果报的叫无想定。修这个定的时候,有微微的心所熏习,这即先是和厌心所俱行的思心所种子的不动业,感广果天总报的第八识。初生此天的时候,虽暂且从第八识生起异熟无记的第六识;但因依着无心的无想定力之故,那异熟第六识遂灭,在五百大劫中成为无心,把这个无心之间,叫做无想天的别报。因此六识都没有分位,故假立为不相应法中的一种。

同类推荐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热门推荐
  • 教你学赛艇·皮划艇

    教你学赛艇·皮划艇

    水上运动是集竞争性、观赏性和刺激性于一体的、富有现代文明特征的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为了区别于陆上和空中体育项目,全部过程或主要过程都在水下、水面或水上进行的体育项目。
  • 毒医倾天下

    毒医倾天下

    她是堂堂一代毒医,却因试药而亡,嗝屁之后,竟然穿越古代上演“诈尸”大戏,后来还被人硬塞给一个病入膏肓的太子。神马?要跟公鸡拜堂?不要怪我心狠手辣了!毒死,勿食,不谢!哪知传说中病入膏肓的太子却很猴急,拖着‘回光返照’的身体要对她就地正法,“妞,长得还不错。”“亲,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你是我的小狐狸

    重生你是我的小狐狸

    【凰尊第三部】世界五百强之一,幻姬集团的老总是她姐,世界第一杀手组织暗影的主人是她妹!只是,她宁愿封印记忆,却只为过上普通的生活,安安稳稳,谈场平淡的恋爱。但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杀了她最重要的朋友?!为什么要逼着她再一次走上那条毁灭之路?她的觉醒,却是腥风血雨!她渴望力量,因为只有绝对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重要的东西!封印解开,仙魔纵横,挡我者,惑我者,伤我者,他们都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死!当我最后一根尾巴幻化,请允许我对你说:千古万世,至死不渝!
  • 青春彼岸舟

    青春彼岸舟

    有没有那个人让你想忘而不敢忘,最后只能逃离她的城市,有没有那个人让你记在心里,不经意间看见与他相似的人,心都会莫名疼,有没有那个人让你知道什么叫感同身受,什么叫无可替代。曾经以为彼此是一生携手的伴侣,甚至连外人也这样认为,青春年少的痴恋终将败给现实道路的坎坷,相爱五年,离别七年,爱走向何处?
  • 解密中国大案(四)

    解密中国大案(四)

    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
  • 失忆新娘(出版)

    失忆新娘(出版)

    她是谁?在醒来后,她竟然想不起来任何的事情,连自己的名字也忘掉了,只是脑袋好疼。这么大的一座夜影堡里,虽然人很多,但却都冷冰冰的。为了找回自己失去的记忆,去寻找这里的主人,却发现堡主是那么的······不过,他救了她,他绝对是个好人。所以,她不怕他。天哪,他邪魅的微笑,竟然让他的脸柔和很多,那样的俊美迷人,让她怦然的心跳加速。她怎么了呢?夜禅心:失忆小人儿,夜影堡中小丫头,心如禅思,取名禅心陵听鹜:夜影堡堡主,一半俊美,一半邪魅,外冷内热,唯独对她《替身新娘》《失忆新娘》各新华书店,当当网,卓越网均有售!~亲们喜欢,请顺便支持!~汩泉博客:http://m.pgsk.com/sweet14博客泉泉常常更新,亲们有兴趣可以常来逛。
  • 军备竞赛(走进科学)

    军备竞赛(走进科学)

    本文主要内容为第一代导弹、第二代导弹、第三代导弹和第四代导弹、轨道式导弹、潜地导弹等。
  • 好爸爸胜过富爸爸

    好爸爸胜过富爸爸

    本书结合当前最常见的教育问题,分析爸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用现实的问题和教育的理论来帮助爸爸认识到教育中爸爸的重要作用;从社会关系的建立、理财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品德上的培养等方面来罗列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让爸爸轻轻松松掌握教育的规则。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甚至卷入“乌台诗案”的困局,但他不改一心为民的政治理想,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继欧阳修成为第二个“文坛宗主”,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该书主要讲到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直至离开人世。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